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风格及演奏阐释论文

合集下载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钢琴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是于1901年创作的,为独奏钢琴曲。

该曲在速度、节奏和技巧方面都极具挑战性,展现出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才华和对钢琴独奏的理解。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体量庞大,全长超过5分钟,由三个部分组成。

曲子开头是一段宏伟的序曲,展现了钢琴独奏的威力和激情。

接着进入第一部分,由快速的乐句和跑动的音符构成,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

第一部分的高亢和激情的气氛一直延续到第二部分,但是在中间出现了一段如院落之声般轻柔的旋律,为整体氛围增添了几分温柔。

此时,曲子的气氛已经变得非常浓烈,技巧要求也极高,这一部分巨大的音量和激烈的速度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流畅的演奏风格。

最后部分是在前两个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充满着激情和惊喜,并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首曲子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的节奏和和声。

拉赫玛尼诺夫在左右手之间创造了对话,补充和衬托了旋律线。

同时,曲子的和声也非常丰富多彩,运用了大量的调性和半音阶技巧,为曲子增添了各种色彩和情感。

总的来说,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凭借其浓烈的情感,高超的技巧和复杂的和声,成为了钢琴独奏的经典之作。

虽然这首曲子难度较高,但它的美丽和力量,足以打动所有灵魂。

211056802_诗意心灵的高歌_拉赫玛尼诺夫《岩石》《钟声》

211056802_诗意心灵的高歌_拉赫玛尼诺夫《岩石》《钟声》

672023.04崖边伫立的岩石和路过停留的金色云彩之间进行了怎样的絮语?为何再看去时只有岩石孤独沉重的静默?钟声如何与人的一生交织谱写生命?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两首作品中描绘了别样的故事,用他诗意的心灵,向我们展现了浪漫的另一面……拉赫玛尼诺夫,一位充满诗意的音乐家。

如果说演奏和作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生活,那么对诗歌和文学的爱好可能就是他对抗琐碎生活的心灵“绿洲”。

拉赫玛尼诺夫少时就喜爱文学,浪漫主义思潮下的文学作品显然深深影响了他的审美倾向,他身边的朋友就有俄作出《岩石》(The Rock )和《钟声》(The Bells )这两部极富诗意的作品。

幻想交响诗《岩石》很多了解《岩石》背景的人都会觉得这首交响诗所讲述的正是莱蒙托夫《悬崖》中的意境。

拉赫玛尼诺夫在其乐谱上也引用了这首诗中的前两句“一朵小小的金色云彩,投宿在悬崖巨人的胸怀”。

出乎意料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在莱蒙托夫的诗集中读过这首诗。

他是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路上》中读到的,因为在小说的开头,契诃夫引用了这两句诗。

如果从契诃夫小说故事的角度去理解这部作品,又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蕴。

小说《在路上》主要描述了男女之间短暂邂逅时,彼此碰撞出了火花;但在第二天来临之际,两人又继续踏上了原本的路,各自去往自己理想的远方。

在小说的结尾,契诃夫诗意心灵的高歌The Ode of a Poetic Mind拉赫玛尼诺夫《岩石》《钟声》文字_曲厚桦罗斯的象征主义诗人,这些都向我们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诗意心灵。

想来也正是这样的心境,才能使拉赫玛尼诺夫创Rachmaninoff’s The Rock and The BellsCD OF THE MONTH 附片档案0102《岩石》乐谱《钟声》乐谱010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8 MUSIC LOVERCD OF THE MONTH 附片档案这样写道:“他伫立了很久,就像在地里生了根一样,凝视着雪橇的滑木留下的痕迹。

拉赫玛尼诺夫暴风雪讲解

拉赫玛尼诺夫暴风雪讲解

拉赫玛尼诺夫暴风雪讲解摘要:1.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2.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成就3.《暴风雪》的创作背景4.《暴风雪》的音乐特点5.《暴风雪》在中国的影响正文:1.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拉赫玛尼诺夫,全名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 年4 月1 日出生在俄罗斯,1943 年3 月28 日逝世。

他是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拉氏毕业于著名的莫斯科音乐学院(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

2.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成就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的音乐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曲:拉赫玛尼诺夫共创作了五部交响乐、四部钢琴协奏曲、一部歌剧以及大量的室内乐、钢琴独奏曲等。

其中,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作品成为经典之作。

(2)钢琴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尤其擅长演奏自己的作品。

他曾在世界各地举办音乐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3)指挥: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生涯的后期,开始涉足指挥领域。

他曾担任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著名乐团的指挥,成就显著。

3.《暴风雪》的创作背景《暴风雪》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一部歌剧作品,创作于1906 年至1907 年。

该歌剧的灵感来源于俄国作家普希金的同名诗篇。

该诗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商人在暴风雪中遭遇困境,被一位善良的老人搭救,最终两人成为好朋友的故事。

4.《暴风雪》的音乐特点《暴风雪》在音乐上具有拉赫玛尼诺夫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同时体现了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风情。

歌剧中的旋律优美动听,和声丰富多彩,气氛紧张激烈。

在整部歌剧中,拉赫玛尼诺夫巧妙地运用了多种音乐形式,如咏叹调、合唱、民间舞曲等,使得歌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暴风雪》在中国的影响《暴风雪》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这部歌剧自20 世纪初以来,在我国各地广泛上演,深受观众喜爱。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它兼具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点,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曲目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这部杰作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00年至1901年间,这个时期正值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生涯的鼎盛时期。

他在创作这部协奏曲的也作曲了《列宁格勒交响曲》和《贝兰钦三重奏曲》等其他重要作品。

由于财政上的困难和精神状态的不稳定,拉赫玛尼诺夫曾一度中断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但最终他克服了困难,将这部作品完成并于1901年首演。

二、音乐结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整个作品时长约为35分钟。

第一乐章采用了自由的奏鸣曲结构,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丰富的旋律和和声,以及对钢琴的高超技巧。

第二乐章是一个柔和的绕梁之曲,富有歌唱性,表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对旋律的深刻理解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第三乐章是一个狂欢般的赋格,速度快、节奏明快,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结构上的巧妙设计和对旋律主题的变奏处理。

最后一乐章回归主题,结束于一段光辉灿烂的终曲,给人以光明的感受。

三、表现手法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表现手法上融合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点,兼具了情感的深沉和音乐形式的严谨。

首先是其丰富多彩的旋律,充满了俄罗斯民歌的特色,以及东方音乐的神秘和绚丽。

其次是钢琴与管弦乐的巧妙配合,拉赫玛尼诺夫在协奏曲中为钢琴和管弦乐各自塑造了独特的角色,二者交相辉映、紧密合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最后是其技巧上的要求,协奏曲中融汇了拉赫玛尼诺夫丰富的钢琴表现手法,包括琴键的跳跃、和声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等,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是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之一,作于1892年。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这首前奏曲被广泛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展现了其悲剧性、浪漫主义和技巧性的特点。

通过对这首曲目的研究,可以窥见拉赫玛尼诺夫丰富的情感表达和音乐风格。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音乐界,拉赫玛尼诺夫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巨匠”,他的作品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和影响。

而《g小调前奏曲》作为他创作的众多钢琴曲中的一部分,展现了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技巧。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前奏曲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作曲家的精湛技艺和丰富情感,还可以借此了解他所处的音乐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

通过深入分析曲目的旋律、和声、结构等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思想和风格,以及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结束。

1.2 研究意义研究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这一作品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常常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而《g小调前奏曲》正是其中的杰作之一。

通过对这首曲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语言以及其创作风格,进而揭示他在音乐史上的独特地位。

2. 正文2.1 曲目介绍《g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一部钢琴独奏作品,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流行的作品之一。

这首前奏曲于1901年完成,作品开头以叙事性的旋律引入,随后展开了激烈的音乐冲突,交织着悲怆和激情。

整个曲目的氛围既有欢快的舞曲气息,又融入了深沉的情感表达。

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首作品中展现了他独特的旋律构思和和声处理能力,将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这首前奏曲的曲式为ABA'CA',采用了典型的前奏曲形式,交替展示了不同的主题和音乐性格。

A段的旋律优美而激情,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独具魅力的旋律写作功底;B段则带有浓厚的哀愁情感,音符之间的对位更显得悲怆而深沉;C段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表现力达到了顶峰,引人入胜。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1)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1)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1)演奏分析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作品以其浓厚的个人风格和技术上的挑战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备受推崇的钢琴练习曲,即Op.39 No.1《音画练习曲》。

这首曲子是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系列的第一首,被视为极具表现力和技术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练习曲的演奏难度非常大,因此成为了许多钢琴家的练习目标。

这首曲子的演奏也要求钢琴家在情感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能够完整地表达出音乐的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对拉赫玛尼诺夫Op.39 No.1《音画练习曲》的演奏进行一次深入分析。

这首练习曲的演奏需要钢琴家具备出色的技术功底。

曲子的前奏部分便采用了大量的琶音和三连音,要求钢琴家具备灵活的手指和精准的技巧。

随后的主题部分则需要钢琴家准确地掌握各种手位和跨度,保证每个音符都能清晰地传达出来。

而在曲子的高潮部分,更要求钢琴家具备较强的手指力量和速度控制能力。

想要演奏好这首曲子,钢琴家需要进行长期的练习和磨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这首练习曲的演奏还需要钢琴家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力。

在演奏过程中,钢琴家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灵活地运用音乐的表情符号,将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充分地传递给听众。

在曲子的柔板部分,钢琴家需要用柔和的音色和舒缓的速度,表现出一种细腻、多愁善感的情感。

而在高潮部分,则需要用坚定而有力的手法,表现出一种激情澎湃、激昂慷慨的情感。

钢琴家在演奏这首曲子时,不仅要注重技术方面的训练,也要注重音乐表达的细腻和深刻。

只有通过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钢琴家才能在演奏中表现出真正的艺术魅力。

这首练习曲的演奏还需要钢琴家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和音乐理解力。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非常独特,其曲子中融合了俄罗斯音乐的特点和西方音乐的影响,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难度。

钢琴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使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只有这样,钢琴家才能在演奏中准确地把握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使听众得以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深沉。

拉赫马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5》演奏分析

拉赫马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5》演奏分析

拉赫马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5》演奏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拉赫马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5》是俄罗斯浪漫主义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一首钢琴练习曲。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浪漫主义气息,深受听众喜爱。

这首练习曲是Op.39系列中的第五首,被认为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最具挑战性和技术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丰富的旋律和华丽的和声而闻名,要求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手指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这首练习曲时正值浪漫主义音乐的鼎盛时期,他受到了肖邦和李斯特等前辈作曲家的影响。

这首曲子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娴熟的作曲技巧和对钢琴音色的深刻理解,被视为钢琴演奏家的经典曲目之一。

通过对这首《音画练习曲Op.39 No.5》的演奏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风格,提高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和技术水平。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详细分析这首曲子的乐曲结构、演奏技巧要点、乐曲特色、表现要求和演奏建议。

【2000字】1.2 作曲背景拉赫马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5》是俄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钢琴练习曲之一。

这首练习曲创作于1893年,属于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9系列作品中的第五首。

在19世纪末期,钢琴练习曲成为了作曲家们探索钢琴技巧和音乐表达的重要形式。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9系列作品共有24首,是他继续勒格舞曲和前奏曲系列作品之后的一次新尝试。

这些练习曲在技巧性和音乐性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又包含了丰富的音乐表达力。

在创作这些练习曲时,拉赫玛尼诺夫注重了钢琴演奏技巧的训练,同时也注入了丰富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

这使得这些曲目成为了钢琴演奏家们练习和演奏的重要作品,也为后来的钢琴作曲家们树立了榜样。

通过演奏这些练习曲,演奏家们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又可以体会到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No.4)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No.4)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No.4)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复杂的和声、丰富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

《音乐瞬间》(Moment Musical)Op.16 No.4是他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这首作品的创作特征与演奏进行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瞬间》Op.16 No.4是一首E小调的作品,结构简洁而紧凑,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中瞬息即逝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作品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和声、节奏和表现力等方面。

首先是旋律。

拉赫玛尼诺夫擅长创作优美的旋律,而《音乐瞬间》Op.16 No.4中的旋律简洁而情感丰富。

整首曲子以一段柔和的旋律开头,随后逐渐加强,展现出作曲家对于生活中美好瞬间的追求和感怀。

旋律在整首曲子中不断变化,有时轻快活泼,有时悲怆忧郁,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动感和情感。

其次是和声。

拉赫玛尼诺夫擅长运用复杂的和声,将其融入到旋律中,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音乐瞬间》Op.16 No.4中的和声变化丰富多彩,有时是轻柔的和声色彩,有时是激昂的和声变化,使得整首曲子富有张力和层次感。

再者是节奏。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节奏感强烈,常常带有明显的俄罗斯风格。

《音乐瞬间》Op.16 No.4中的节奏变化多样,有时是激烈而紧张的,有时是悠扬而舒缓的,表现了作曲家对于生活中各种瞬间的体验和感受。

最后是表现力。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充满了表现力,常常需要演奏者通过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来表达作品所蕴含的深意。

《音乐瞬间》Op.16 No.4要求演奏者以娴熟的技法和丰富的情感来表现曲子中的旋律、和声和节奏变化,使得整首曲子充满生命力和情感。

在演奏方面,《音乐瞬间》Op.16 No.4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

演奏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手指灵活性和力度控制能力,以应对曲子中的各种和声、旋律和节奏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风格及演奏阐释摘要: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是他青年时期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感心动耳、一鸣惊人的成名之作,后来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在每次钢琴演奏会上必须重复演奏(encore)的名曲。

这首前奏曲虽是拉赫玛尼诺夫青年时期的试笔,但其有声有色的动人表现就是在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也是少见的,所以至今仍不失为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代表作。

本文将从把握乐曲背景、整体风格以及演奏技巧为主线来剖析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演奏
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c小调前奏曲,是一首典型具有拉氏风格的作品,无论从音乐构思,织体结构,还是演奏技巧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点,是学习俄罗斯钢琴演奏风格的必弹曲目。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1873年生于俄国诺夫戈罗省奥涅格。

父为地主,家庭富有。

4岁开始学钢琴,1883年人彼得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

所作钢琴曲集《幻想小品集》中的第二曲《升c小调前奏曲》获得好评。

拉氏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作品旋律性突出,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表现手法基本上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

他的音乐以灰色调为主,他习惯运用阴郁、神秘的创作气氛。

他的作品常会出现重大的悲剧构思,作品气势磅礴、庄重、沧桑而
不失优美。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命运”、“死亡”、“魔鬼”,这些刻画心理的主题始终出现在他的创作道路上,而这些形象的形成主要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他的家庭和个人性格也是造成这些形象的因素。

二、#c小调前奏曲“莫斯科的钟”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属于晚期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和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对肖邦的前奏曲甚为赞赏,并心摹手追,从1892年起沿着肖邦的路子写出了二十四首热情洋溢、诗意盎然的钢琴前奏曲。

包括作品3之2一首(1892),也就是托小调前奏曲,作品23十首(1903)和作品32十三首(1910)总数也是二十四首。

著名的#c小调前奏曲是作者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时所作,题献给作曲教师阿伦斯基,同年在莫斯科首演,并由作者亲自演奏。

这是一首感心动耳、一鸣惊人的成名之作,后来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在每次钢琴演奏会上必须重复演奏(en-core)的名曲。

#c小调前奏曲表现俄国知识分子在沙皇压力山大三世黑暗统治下,痛苦压抑和悲愤激动的情绪。

乐曲的主要主题,庄重而有力。

以慢板起奏的三个音坚定而沉着,带有宣叙调特点,接着转为行板,在较高的音区发出如众赞歌的乐声。

据说这一主题是作者受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钟声的启发而写成的。

因此后人给这首乐曲取名为“莫斯科的钟”。

这一主题确实能够使人联想到悠远的钟声和教堂中此起彼伏的祈祷般的颂歌声,其中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情绪。

本曲的主题被后人誉为拉赫玛尼诺夫的“命运主题”。

本曲后由作者本人改编为两架钢
琴演奏的二重钢琴曲。

后人又将其改编为管弦乐曲等其他器乐形式。

三、乐曲分析与演奏技巧
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升c小调,速度徐缓,4/4拍。

(一)、第一部分
1、音乐分析
第一部分的主要主题即所谓的“命运主题”,从三个沉重的低音开始,表现一种严峻的压力,当它和弹得很轻的、断断续续的旋律结合在一起时,好像是在残酷的压迫下发出的痛苦呻吟,因受到压力的束缚,没有能够充分宣泄出来。

2、演奏技巧
这一乐段集中体现了拉氏创作的隐藏旋律多和层次丰富的旋律写作特点。

三个沉重的“命运钟声”需要ff的力度,手臂的力度贯穿到底需要手指三个关节坚固的支撑,同时辅之于踏板的运用,在第三个音#c上面多做一个踏板,通过踩一放一再踩达到第二次音浪的效果,给人一种严峻的压力。

在第二个音和第三个音之间加一个大的呼吸,营造这个主题乐曲的走向。

在第一个命运主题之后就是一组ppp力度的和弦,要求演奏者手型坚固,手指抓住键,手腕放松慢慢的推键下去,同时小指牢靠,能过突出和弦外声部的旋律线条,从而达到“痛苦呻吟”的效果。

演奏者需要注意的是整个第一部分命运钟声都贯穿始终,和断断续续的和弦交织在一起,需要演奏者把握好长线条,设计出ppp-pp-p-mf-p-pp-ppp的长线条乐
句变化。

(二)、第二部分
1、音乐分析
乐曲的中间部转至关系大调(e大调)上,采用较快的快板,三个沉重的低音不再出现,痛苦呻吟的旋律一变而为半音阶下行的曲调,悲愤激动的热情象汹涌的怒涛一样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2、演奏技巧
第二部分始终展示着一种激动和不宁,半音阶下行构成的曲调和内声部三连音的配合尤为重要,要求外声部半音阶的旋律始终连绵不绝;内声部贴键快速演奏,音量上一定要控制住,做到一种激动不安的效果。

左手的层次一定要和右手很好的呼应,注意从27小节ff开始,左手低音#c通过提前触键和b音形成犬牙交错的音响效果;从27小节开始手指需要一直保持强度,最终到达35小节的“汹涌的怒涛”。

从35-44小节是第二部分的高潮,同时也是到再现部的重要连接。

这一段也是技术难点,fff力度的三连音快速演奏,要求手臂力量通透,手架坚固,触键迅速,尽量动作小,减少手臂肌肉的负担,同时利用重力的惯性“象热情象汹涌的怒涛一样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三)、第三部分
1、音乐分析
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又回到慢板,三个沉重的低音以更加严峻的姿态出现,痛苦呻吟的旋律也发出了更为强烈的呼吁,但最后还
是无可奈何的归于沉寂。

2、演奏技巧
钢琴用fff的力度再现开始部分的主要主题,饱满而坚定的音响处理使乐曲显得更为庄重。

这一段对手的负担特别重,整个手臂甚至身体的力量都需要“甩”下去。

演奏者需要注意rubato的灵活运用,后面连续ffff大和弦的处理需要用好cresc和rubato,使乐句有强烈的推动性。

最后8小节的处理千万不要拖,乐曲最后用渐弱的方式表现钟声随风飘去,渐飘渐远。

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