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后批判哲学家的转变
从脱嵌到嵌入――卡尔-波兰尼社会思想引论(打印版).

从脱嵌到嵌入——卡尔·波兰尼社会思想引论一、导言一.问题匈牙利籍学者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944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大转变》(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为人们认识市场经济、理解两百多年来的西方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见。
在他看来,市场经济远不是如新老自由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类经济活动自发演进的产物,相反,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完全是人们为了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而人为建构的结果。
随着劳动、土地和货币作为虚拟商品(virtue commodities)纳入市场体系,后者成为独立于社会其他部分的自主系统,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再是嵌入于(embedded)社会之中,而是脱嵌于(disembeded)社会之外。
不惟如此,由于劳动和土地分别意味着人和自然,而人和自然是社会的物质构成要素,所以这两者的虚拟商品化意味着社会反过来从属于市场,市场社会由此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市场社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了无法承受的风险和退化(degradation)使得它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引发了旨在保护社会的反向运动(counter-action)。
这种反向运动不断地侵蚀和破坏市场经济运转的机制,使得市场社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进一步推动反向运动的积累和发展。
最后,市场经济的各大制度机制一一崩断,法西斯主义浮出水面,试图收拾残局。
可以说,在上述的《大转变》与波兰尼后来的研究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本性、对现代性、对人类的当下处境的深邃而独特的思考。
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接下来新自由主义的弊病在其流行中的暴露,波兰尼的思想逐渐走出了阴影和迷雾,越来越成为人们重新思考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参照。
然而,对波兰尼思想的已有研究远远不能与当下的这种需要相匹配。
为数并不很多的已有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波兰尼提出的三种经济整合模式(models of transaction)[即互酬(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市场交换(exchange)]的界定,以及对其中某种模式(主要是再分配)的应用前景的考察上,或者与此相关,把精力花在对形式经济学(formal economics)与实质经济学(substantive economics)之间的争论上,这是一种技术化的倾向1;另一种倾向与之相反,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它们把波兰尼对市场经济的尖锐批1当然,这并不是说波兰尼的经济整合模式分类理论以及形式经济学与实质经济学之间的划分不重要,相反,它们在波兰尼的整个思想中占有极大的分量,不过,展现这种分量需要与已有讨论完全不同的理论语境,这正是本文所尝试提供的。
(完整版)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

绪论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1、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2、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3 、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
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
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
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
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
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
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
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
2021波兰尼“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思想探析范文3

2021波兰尼“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思想探析范文 摘要: 迈克尔·波兰尼,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其主要着作《个人知识》提出长久以来人们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缄默的理性。
该理论对传统理性批判哲学思想的中的“权威”“信念”“传统”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肯定了理性分析的重要地位。
同时,提出在人们的认知运转中存在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
甚至有人说,意会认知机制的揭示甚至是“哥白尼革命”式的发现。
本文将通过对“个人知识”的探析,分析波兰尼思想对科学哲学的认识论向后转向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波兰尼;科学哲学; 个人知识; 科学认识论; 后批判时期; “在波兰尼(MichaelPolanyi)那里,‘批判哲学’这个词和一般通常的用法不完全一致,指的是自笛卡尔以来的那种贬斥信仰、传统、权威,推崇批判、怀疑的整个哲学倾向。
”[1]理性批判阶段对信仰传统权威的一味的、彻底的批判使科学发现活动造成了被动的作用,对于波兰尼而言,这项工作更多是纠偏和扬弃的过程。
他对科学发现中出现各种假设之后被否定到修正再到被提出最终趋于合理的过程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又以“个人知识”为理论背景,对科学发现问题在哲学维度的思考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一、从认识论角度窥视波兰尼的“个人知识” 波兰尼哲学的主要思想目标是对客观主义的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和扬弃,进而建立“个人知识”的理论基础。
在波兰尼个人看来,客观知识大多是非个性化的、普遍性的,是人类自身对自然社会的异化理解。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客观主义在近代西方长期占据着主导作用。
一直以来,客观存在像一枚邮戳盖在人们的思想之上,形成认知和观念,所以,我们认为客观实在就是这样,没有其他。
这种实在的认知被我们毫无保留的1:1复制粘贴,对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毫无保留地舍去,这是一种机械的逻辑的认识。
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的科学发现活动都试图寻找极其严格的逻辑推理规则,他们所倡导的都是与个人无关的、普及的逻辑规则,他们的科学理论以及科学思维是完全的、程序化的,并且是可经演绎而计算得来的。
法律人类学的共同体建设:回顾与反思

1 Michael Polanyi,The Autonomy of Science,The Scientific Monthly,Vol. 60,No. 2(1945,February), p.143.
·66·
法律人类学的共同体建设:回顾与反思
组织形式和凝聚机制。具体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师生型、学院型、协会型、期刊型四种。 具而言之,师生型是指,共同体成员具有体制上或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彼此之间依 靠师承而组建的共同体;学院型是指,以某个特定科研院所为平台所凝聚形成的共 同体;协会型是指,基于特定的官方或民间学术协会而组建的共同体;期刊型是指, 由某个特定学术刊物的编辑、作者、审稿人所形成的共同体。这四种类型之间具有 一定重合度。比如,有的师生型共同体以某个特定学院为平台;有的协会型共同体 因为同时办有刊物,所以也可以归属为期刊型。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种类型的共同 体对于前两个要素的需求强度也并不一致。一般而言,师生型与学院型两种共同体 对共同的学术旨趣和学术规则的要求比较高。但与此同时,这两种类型的共同体也 存在着风险,因为其对核心组织者的依赖性比较高。这四种类型在下文的中外回顾 中均有所体现。
尽管有着上述概念、学科、语境的差异,但不管是自然科学的共同体,还是人文 社会科学的共同体,中外学者大致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所谓科学 / 学术共同体必须具 备三个基本要素:第一,需要有共同的学术旨趣、科学信念、价值追求;第二,需要 有共同的学术规则,比如研究范式、理论、方法等;第三,需要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和 凝聚机制。一般来说,三个基本要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否则便不能被认定为 科学 / 学术共同体。
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共同体中的作用

主编特别荐稿基金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PIIJ2-D-12)。
通讯作者:肖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副研究员。
作者简介:张朝军,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地质专业委员会科普学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和科学传播。
赵霞,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王大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王霞,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敏,《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编辑。
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共同体中的作用张朝军,肖 英,赵 霞,王大锐,王 霞,张 敏摘 要 长期以来,科技期刊和期刊编辑在科学共同体架构和科技创新的链条中处于从属地位,导致科技期刊的发展始终落后于科技进步。
分析认为,明确科学传播共同体在科技创新中的纽带作用,适时突出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将有助于明晰科学传播在科技进步中的位置,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增强科学传播力、加快学科交叉的进程、加速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以石油科技期刊为例,提出学者、作者、审者、编者、读者、转者等六位一体的石油科学传播共同体,梳理出石油科学传播共同体中科技期刊的轴心作用,指出科学界需要大幅度提高科技期刊和期刊编辑的地位,倡导在科学传播共同体架构下办刊,积极接入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助推国家科技创新。
关键词 科学传播;科技传播;科学传播共同体;科技传播共同体;科技期刊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42-0001-061 概述“共同体”一词较早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科学界使用共同体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40年代。
1942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波兰尼(M.Polanyi)较早提出并探讨了科学共同体的概 念[1-6]。
伯纳德·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一书与1952年在美国出版[7-9]。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姓名:黄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指导教师:文援朝20040101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同样成为一个难以阻挡的趋势。
因此,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构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广企业知识管理、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实现知识共享和达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领域亟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扩展。
本文以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为背景,论述了隐性知识的理论起源、内涵、结构和意义,以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本文总结了企业促进隐性知识转变的四个阶段模式: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并围绕这四种模式提出了隐性知识管理的组织设计框架以及具体实现方法,从而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战略设计及其操作层面的实施提供了决策参考。
在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时,设立知识主管、构造动态团队、完善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建立知识联盟、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都能影响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的效果。
企业必须根据企业隐性知识的性质、隐性知识转化的阶段来有选择地进行组织枫制建设,从而获得最佳的转化效果。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转化机理和模式ABSTRACTAtknowledgeeconomyandeconomicglobalizationtherisesoftide,knowledgemanagernentbecomeenterpriseobtainsustainabletocompetethesourcesofadVaIltagegradually,tac“infb蛳aIionmaIlagementofthcenterprisebecomesa仃enddimculttostopequally.nso1asttacitkIlowledge舶mexplic“knowledgeand1astkeycompetitivenessbymodemente印fise,popularizet11eknowledgemanagementoftheenterprise,meettlleeconomicenvirorlmenttochange,realizeknowledgesharingandreachthcimportantmeansthatknowledgeValuema)【imize,Itisagreatsocialeconomictlleoreticalquestionandpracticequestionthatthetacitknowledgemanagementoftlleente叩riseisstudied.Atpresem,me印plica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ofemerpriseofourcountryneedsquicklybeingexpandedconstantlywim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ofourcoun略AtknowledgemaIlagementbasictheoriesaIldmethodstudyandatback口ound,eXpoundthefacttacitl(110wledgethemeoryorigin,imension,stmcnJreandmeaningsofknowledge血isteXt,andthedi艉rence卸dco衄ectionbeMeen扭citkIloWiedgeandexplicitknowledge.Thisthesishass咖arizedfowmodesofstagetllatt11eenterprisepromotes诅citknowle姑echan百ng:explicithowledgeistothe胁sfornlationofexplicitknowledge,thetransf0肌ationtotacitknowIedgeofexplicitknowledge,explicitknowledgeistothetransfbmoftacitknowledge,thetransfbnnationto诅citknowledgeoftacitl(110wledgc.Proposetac“krlowledgemeo唱anizationsofknowledgemanagementdesign舶吼esa11dconcreteimplementationmethodaroufldthesefourakindofmodes,thustacitknowledgemall雄譬mentdcsigⅡandoperatemeimplementationsofaspecto丘hdecisiontoconsultbystrategyforenterprise.Tunlintot11eexplicitknowledgetitneintacitknowledge,setupknowledgeexecutive,semng—upsdyllamicgmup,pemctknowledgeinnoVationincemiVemechanism,setupkIlowledgea11iances,realizeemerpri∞knowIedgesharing.EnterprisemusthavebeenatthenaturesoftacitknoWle姑e,tacitl(110wledgestagewhok110wledgetrallsfonIlscomeandhavechoosegoon趾dorgaIlizemechanismconstmction.thusobtailledthebesttransfonnationresult.KPy、vords:kIlowledgemallagement,tac“knowle姑e,explicithlowle起e,conversionprincipleandpattem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浅解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的默会认识论思想

浅解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的默会认识论思想作者:金琦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5期TEXT / 金琦《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一书是由波兰尼在1945 年发表的《科学、信仰与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他作为一位物理化学家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历史、世界、社会和人生以及他自己从事的工作综合反思的结果。
在他的辛勤努力之下,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有学术价值的认识论思想即默会认识论。
默会认识或默会知识这个术语首先是由波兰尼(1891-1976)于1958 年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提出来的。
波兰尼虽然是一个卓有建树的物理化学家,但在哲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在科学哲学、认识论、本体论、社会哲学等领域都提出了不少新颖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贯的思想体系。
其中,他的默会认识论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被公认为是他对哲学的最重要的贡献。
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对话《拉凯斯篇》,该对话的主题是“勇敢”。
在关于“勇敢”的对话讨论中,苏格拉底提出,“我们既然知道,那么也一定能够说出来”。
作为将军的拉凯斯说,“我认为自己对勇敢的性质是知道的,但不知怎么地,我总是抓不住它,无法说出它的性质。
”按照苏格拉底的看法,拉凯斯既然不能说出勇敢的性质,那么,实质上他不知道什么是勇敢。
“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
”这个思想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形成“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
”从伽利略的著名论断“自然之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到莱布尼茨“普遍的语言”的构想,再到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观,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知识观发展的清晰脉络。
挪威哲学家约翰内森指出,在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观的框架内,“知识和语言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
知识应当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条件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拥有不能用语言来充分表达的知识的可能性,完全是不可理喻的。
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 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

基本内容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结合波兰尼和马克思的思想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劳动力商品化的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提高资 源配置效率。但是,同时也要注重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劳动法 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基本内容
其次,对于雇佣关系的变化,我们应该鼓励企业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用工方 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要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 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此外,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企业 采用不正当手段侵害劳动者的权益。
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 佣关系的发展 波兰尼和马
克思的视角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劳动力 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也引发了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 对此进行探讨。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以波兰尼和马克思的相关视角来分析这一 主题。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对于这种现象,波兰尼和马克思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波兰尼认为,劳动力商 品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他也指出,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受到 侵害、社会不公等问题。因此,他主张在推动劳动力商品化的同时,应注重对劳 动者权益的保护。
基本内容
对于这种现象,波兰尼和马克思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波兰尼认为,劳动力商 品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他也指出,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受到 侵害、社会不公等问题。因此,他主张在推动劳动力商品化的同时,应注重对劳 动者权益的保护。
基本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推行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其中劳动力市场改 革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中,劳动力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 开始更多地参与市场交易,成为了独立的商品。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许多农民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占比逐渐提高。这种 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劳动力自身的发 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后批判哲学家的转变王靖华(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南京 210093)摘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著名思想家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具有后批判意蕴的哲学家的转变历程,旨在从波兰尼这一视角,来审视对客观主义科学观的批判与后批判哲学的认识论之间的发生学关系,并从中领略后批判认识论,尤其是波兰尼以“个人知识”为核心的新认识论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波兰尼;科学;哲学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10-0033-06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的专业生涯颇为传奇。
在前30年的科学工作中,波兰尼声名显赫,但较之同时代的科学家们他无疑更为热情和浪漫,即便是在因成功解决纤维素纤维X射线衍射方面的难题而声誉鹊起的时候,波兰尼对科学之外的整个世界的真诚志趣与人文关怀亦没有丝毫削减;而就其晚期的哲学家角色而言,波兰尼又显得犹为严谨与深邃,由科学而哲学的道路与背景成就了他独特的理论视角与严密的逻辑思路,令他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最终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可以说,波兰尼一只脚坚实地站在科学共和国的门槛上,另一只脚则义无返顾地涉入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的旋涡中,再没有人能比他更为深刻而无私地洞悉这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里的奥秘了。
不过,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非正统的视角与思考理路,波兰尼的思想在其生前并未能在主流学界中取得广泛的共鸣,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波兰尼方才受到瞩目,人们越来越将波氏的思想看成“哲学思想迈向后现代语境”的重要代表,而波氏本人也与哈耶克和波普尔同被誉为自由主义“朝圣山三巨星”和“当代认识论中的哥白尼”。
(一) 19岁的时候,波兰尼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脑积水液体化学》,并于1913年获得布达佩斯大学授予的医学学位。
接着,他又连续在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量子理论的应用及热力学与热力学吸附领域的文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尼成为奥匈帝国军队里的一名军医。
军医波兰尼习惯于超时工作,他一刻不停地思考着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化学问题,籍籍无名的年轻军官甚至曾鼓足勇气致信爱因斯坦,向他阐述自己的科学理念,而爱因斯坦也亲笔给他回了一些热情洋溢的信,虽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交流,但这已经足以使青年波兰尼深受鼓舞了,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在物理化学领域里的康庄大道。
不过好景不长,艰苦的行军生活和恶劣的工作条件使波兰尼患上了白喉,他不得不住院修养。
养病期间,波兰尼着手将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思考整理成一篇题为《固态非挥发性吸附剂对气体的吸收作用》的论文,并在1917年凭此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的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然而,波兰尼吸附作用理论的成功如同昙花一现,其中的因由恰恰体现了科学领域里正统思想对科学实践的统治和对异端的限制,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来详细介绍1917年以后围绕着波兰尼的热力吸附学理论所发生的事情。
博士论文发表之后不久,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时任柏林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的著名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邀请波兰尼到他的研究所来阐释吸附学理论,特邀出席报告的还有爱因斯坦,可是这次报告的结果却给兴冲冲的波兰尼以灾难性的打击。
爱因斯坦和哈伯都反对波兰尼的理论,虽然后者在稍后的一次会议上展示了进一步的证据,但他的理论仍然遭到拒绝。
事实上,1930年前后科学界陆续揭示的一些发现和证据都将证明波氏的吸附学理论是正确的,并且这一理论已在我们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但在1910年代,波兰尼的理论在科学界并无存身之地,因为他和他的理论遭到了权威的反对。
权威爱因斯坦和哈伯的面目并不象传统教科书中所形容的那般可憎,爱因斯坦仍旧像当年亲笔给军医波兰尼回信时一般慈祥和蔼,而哈伯也同样真诚地希望给自己年青的犹太裔同胞以指点,但他们“满怀对科学的责任感”而对波兰尼的吸附学理论做出的个人判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日后的波兰尼看来,爱因斯坦和哈伯正是科学共和国里的“非常权威”,他们的意见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科学公断(scientific opinion)。
波兰尼在其第一部科学哲学专著《科学、信仰与社会》中指出“科学公断仅只能暂时和不完全地代表科学的传统标准”〔2〕,它们“有无穷的地方可供指摘”,并且科学公断可能“不断地在犯错。
如果我们回顾科学史,这些错误清晰可见”〔3〕,但这种由科学家负责任作出的个人判断内聚形成的科学公断一定是合法的,“合法的决定始终是正当的,尽管它经常出错”〔4〕,并且,他承认即便它面临犯错的危险,同时却也护卫着科学,使之免于充斥毫无价值的东西。
波兰尼说:“这种价值的内聚(coherence of valuation)贯穿科学全域,是为科学统一之基。
它意味着任何一项科学的陈述,一旦被某部分科学家承认为有效,即可视为被全体科学家所接受”〔5〕。
当然,若这“某部分科学家”认为无效,这项科学陈述也就无异于被暂时宣判了死刑。
所以,如果波兰尼没有立刻调整他在物理化学领域中的研究方向,那他的科学道路很快就将终结,所幸的是,1918年的波兰尼将这次挫折看成体现由科学知识之现行标准和科学权威之公断的力量而形成的科学引导的必要性的一个范例,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们的“错误”引导,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我认为,这次挫折必定是促使波兰尼超越其单纯的科学家角色,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科学共和国的暴力性体制等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当时,它并没有丝毫打击波兰尼献身科学的热忱与信念。
1920年,波兰尼受聘到柏林威廉学院新成立的化学纤维研究所工作,犹太前辈哈伯再次指引了他。
哈伯认为波兰尼的选题太大,建议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不久,波兰尼就得到一个机会,解决纤维素纤维X射线衍射方面的一个问题,尽管这个领域对波兰尼来说是全新的,但他很快就顺利攻克了难题。
他依靠这次成功在德国物理化学界建立了初步的声誉,学院也不遗余力地为他的试验工作提供一切便利,对波兰尼本身而言,他在科学领域中遇到的第一场风波到此画上了一个十分圆满的句号。
1923年,波兰尼获得一次提升,他顺利进入威廉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担任全职研究人员并迅速成长为德国物理化学领域公认的杰出人物,在这里他与同时代的许多优秀科学家一起共事,得以更深刻而敏锐地体验科学界内部以及科学与社会整体之间的种种关系,为他将来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柏林的十年时光是激动人心的,波兰尼成了家,在科学界的发展也一帆风顺,但在紧张的研究工作中,波兰尼时刻感觉到科学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交互作用,对时代问题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他与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界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把最初的兴趣放在德国的和苏联的现实社会上。
1933年,迫于希特勒政府对犹太人的大肆迫害,波兰尼从威廉学院愤然辞职,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但宁静的曼彻斯特小城并没能使波兰尼隔绝于席卷整个欧洲的政治浪潮之外,英吉利海峡对岸发生的事情时刻牵动着这个犹太血统的科学家的每一根神经,他在极端的痛苦中开始思考一些更深刻的哲学问题———他认识到,两个对立体制之间的冲突并不仅是简单的权力冲突,而是思想与价值之间的冲突。
〔6〕事实上,这段时期的波兰尼已经开始悄然向哲学家的角色转变。
(二) 1935年复活节前后,波兰尼在苏联与布哈林进行了深入的会谈,两人的话题围绕着苏联的经济体制和科学管理体制展开。
布哈林抨击基础科学的追求是“阶级社会的一个病态征兆”〔7〕。
布哈林对独立与自由的科学追求的贬斥打击了波兰尼,后者认为这种贬斥十分荒谬———在科学创造出的美丽天堂里竟然找不到科学本身的立锥之地!十分有意思的是,苏联的做法不久就得到欧洲各国的呼应,以荷格本和贝尔纳等人为代表的许多科学家都主张仿效苏联,他们认为科学的首要功能在于促进民众福利,纯粹科学的理想是错误的,对此,波兰尼充满激情地回应———“再也找不到什么比科学真理更为圣洁的了”!他奋力与30年代晚期席卷欧洲的这场规划科学浪潮艰难对抗,在各个场合大声呼吁“科学家应自由追求科学———仅以科学本身为目的而自由追求”〔8〕,并且痛心疾首地将他深重的担忧延伸到人文科学的领域,指出“只有自由的思想才能认真地去质疑事物的正确性,包括自由思想本身的正确性”〔9〕、而“这种解放却毁灭了自由的基础。
思想和理性如果没有什么了不起,要求解放思想便了无意义”〔10〕、“在破坏纯粹科学地位的运动里,我看到了攻击我们整个文明的分遣部队”〔11〕。
同时,波兰尼深刻地将自己捍卫思想自由的利剑直指极权主义政府,他发现在极权主义体制下,权力决定着人们的生活,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纯粹学术的精神与极权主义的要求之间如此尖锐的对立”〔12〕,极权主义政府乐于看到这种真理的迷失和自由的陷落,因为这使人们丧失了自由地诉诸真理来抑制政府的权力。
苏联之行的第二个收获是波兰尼发现自1921年的灾荒之后,苏共其实已经放弃了共产主义经济的理想,这同时也反证了共产主义者所依赖的科学观的错误。
〔13〕波兰尼认为他们盲信于科学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从而忽略了个人判断与个体的相互协调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他将科学实践与其他一切理性过程定义为“多中心作业”(polycentric tasks),在这些过程中,独立个体之间最大程度的相互协调好比斯密笔下那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隐匿地操纵着整个作业的流程〔14〕,这个思想为波兰尼日后在有关科学界内传统与权威、团体与个体在科学发现中的角色的问题上形成重要理论埋下了伏笔。
1935-1936年前后是波兰尼哲学思想初步成型的时期,除了访苏引发的一系列想法之外,此时的敞兰尼开始在一些文章中探讨模糊性(ambiguity)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和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关系,这日后发展成为波兰尼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元素之一,其意会认知论中最为关键的“言传知识”与“意会知识”之分便可以说是从此发端的。
与此同时,波兰尼进入了经济学领域,他在自由贸易理论、失业现象、货币和专利改革理论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甚至不时在报刊上发表颇有影响的时事评论。
1945年,笼罩在欧洲上空的战争阴霾终于逐渐散去,而那场规划科学的运动在英国也日趋衰落。
1945年12月,英国科学促进学会旗下科学的社会与国际关系分会召开讨论规划科学的会议,波兰尼在该会议上发表了开幕演说《纯粹科学的社会启示》(Social Message of Pure Science),演讲声称纯粹科学的阵地已遭到了从“唯物主义的分析”和“道德立场”两条战线发起的猛烈攻击,这种破坏力量“挥舞的是社会激情之锤,击打的是怀疑主义之凿”〔15〕!这篇演讲后来收入1951出版的《自由的逻辑》一书中,它使波兰尼无法挽回地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