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附板书
《小石潭记》教案与板书

《小石潭记》教案与板书《小石潭记》教案与板书1一、导入新课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说说诗歌展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被贬永州时所写——空旷冷寂,寂寥无人;忧愤寂寞,孤傲高洁)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赏读课文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思考:作者围绕小石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特点?作者写此文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作者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结合朗读、背诵)(1)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4)鱼——欢: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2、体会作者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1)心乐之(2)似与游者相乐(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结:小石潭(景)——幽静作者心境(情)——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3、问题探究: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三、再次感知齐读课文,再现作者笔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四、试背课文1、结合这篇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进行背诵指导: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我们来作一个填空题吧:小石潭潭中小潭潭中2、背诵向导:从小丘—隔—闻—如鸣珮环—心—伐—下—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坻—屿—嵁—岩—青树—蒙络—参差……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往来—似与……潭西南—斗折—明灭—其岸势—不可……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乃……同游者……五、当堂练习2、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2)下见小潭:3)皆若空游……:4)日光下澈:5)斗折蛇行:6)其岸势犬牙差互:7)四面竹树环合:8)心乐之:9)近岸:10)似与游者乐:11)凄神寒骨:《小石潭记》教案与板书2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够。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强调重点,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阅读,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如“涟漪”、“峭壁”等;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小石潭的景色特点及其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品味文章精彩语句,如“潭影空人心”、“山色有无中”等;探讨作者以景抒情的写作特色;学写游记,培养观察自然、表达感受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1.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教学,采用更多有趣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自信心。
3.提高自己的引导和启发能力,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4.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强化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小石潭记》,使学生能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自然景观之美,学会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

《小石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2. 文中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本韵味;(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分析文本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文中意境的理解。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 整理并总结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的情况;2. 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3. 学生对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的掌握;4. 学生对文本结构的分析能力;5. 学生对文中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古文。
文章通过描绘小石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
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感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3.朗读背诵: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记忆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要预习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哪些古文?它们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课《小石潭记》。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课文描述,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才能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才能,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风光,培养安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展美育教育。
〔四〕美育浸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络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老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老师启发,学生答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络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老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展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重,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阅读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的: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激情导入:《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本课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关于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小石潭记教案板书

小石潭记教案板书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小石潭记》二、熟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2、推荐学生朗读、纠正字音和节奏4、全班齐读三、整体感知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预设:、清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v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流见底。
青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幽句子: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
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
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投影: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哪些句子是快乐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学们讨论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
小石潭记教案附板书

《小石潭记》教案附板书(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小石潭记》教案附板书《小石潭记》教案附板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㈡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生齐读课题,明确本文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
集体评定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为坻(chí)为堪(kān)参差披拂(cēncī)佁然(yǐ)俶尔(chù)往来翕忽(xī)悄怆(qiǎochuàng)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教案附板书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㈡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齐读课题,明确本文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
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
为堪(kān) 参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㈢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
(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3、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
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
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
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4、思考: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汇报。
②师点拨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
①请你来帮忙:结合课文内容,为小石潭里的优美景点,写一则广告或一篇导游词。
(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②同桌之间先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者给全班汇报展示,集体评定。
㈣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待作者写作背景,给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
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
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
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这种写景方法是
寓情抒情。
5、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6、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
(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㈤课外拓展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
(300字左右)
㈥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游踪特点
(寻)发现小潭:树美石奇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观)潭中景物:水清鱼乐
寓情于景
(望)小潭源流:溪水蜿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