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

Altruism

利他主义

法语“利他主义”(“altruisme ”)一词,由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830—1842年间首先用来表示对他人福利的献身精神,尤其是作为一种行为的准则。它和善行、无私等概念有密切联系。长期以来,它吸引着道德哲学家们的关心(参见内格尔(Nagel ),1970年;米洛(Milo ),1973年;罗伯茨(Roberts ),1973年;科勒德(Collard ),1978年;马戈利斯(Margolis ),1982年)。雷施尔(Rescher , 1975年,第11页)把它分类为无私的“形态”(modalities )之一。利他行为有助于保证人种和基因的生存,因此,包括社会生物学在内的许多领域的众多社会科学家对它深感兴趣(贝克尔(Becker ),1976年;科勒德,1978年,第5章)。而某些经济学家已参与这项研究,更多的人当然就专心于利他主义对经济成果的意义,特别是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意义。

利他倾向和效用 一个简单的模型足以抓住利他主义所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设模型中有n 个人,每个人消费一种可转让商品,设想是希克斯(Hieks )的复合商品,因为相对价格

不变。于是,经济配置可以用n R +空间中的一个收入分配向量y 来描述,其代表性非负元素

代表个人i 的收入。若i y 代表财富,而资本市场又是完全(竞争)的,不发生影响实际利率的转移,并且不管由于时间范围和个体数量的无限带来什么特殊问题,几代人之间的利他主义仍可用这一框架进行研究。

如果个人i 有自私倾向,则当且仅当'i i y y >, i 有更多收入时,收入分配y 优于y’。但即使'i i y y <,只要另一个人j 得到的利益'

j j y y -大到足以补偿而有余,利他倾向便允许y 优于'y 。因此,利他倾向完全能够表达为n R +上的一个一般的(完整和可递的)排列i ~>。 但此处需要谨慎从事。经济学家通常用“偏好”来表示“福利”,并假定它可以用n

R +上的福利函数i w (y )来表示,当y 变得更优越时,福利将增长。回顾前述利他主义是对他人福利的关心,它假定i 必然要最大化()i i i i W y w -=,φ形式的函数,其中i W -表示不包括i 的福利水平j w (j ≠i )的向量,φ对每个j w 是递增的。已知收入分配y ,求个人福利水平

i w (y )

,要求对每个i 解n 个联立方程: ()i i i i W y w -=,φ (1) 所以,只有在每个i w (y )恰当定义时,这些方程才有唯一解。在众多作者中,贝克尔(1974年,第1076—1077页)对于一个只有两个个人的特殊的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 )案例作了论述。假设(1)式对n R +上的每一个y 有唯一解,虽然这个假设并不是无足轻重的。特别是要取(1)式的全微分,得

i ii j i j ij

i dy dw dw φφ=-∑≠ (2)

(2)式中每个方程左边每一j dw 的系数组成的矩阵必定是可逆的(参见科尔姆(Kolm ),1969年,第153—154页)。

帕累托无效率再分配 当每个人的利他效用函数i w (y )决定于所有人的收入时,模型里就明显存在着可能造成帕累托(Pareto )无效率的外在性。不过,与标准的外在性不同,个人可以通过将其他人送给他愿意给的任何人,从而将利他主义变为行动。令ij t (≥0)表示i 转移给j 的收入。假设所有j w 是可微的,并承认非负约束将阻止人们从他人处获得收入,则收入的转移就会发生,直到每一个i ,j(i ≠j)都满足下列一阶条件为止:

0,≥≤ij ii ij t w w 和()0=-ij ii ij w w t (3)

这里,ij w 表示j i w w ??/。除非约束条件0≥ij t 不起作用,将有ij ii w w =,当i 估价他自己在边际上的收入大于j 时,就会有ii ij w w <。

另一方面,帕累托效率的一阶条件要求有一组边际福利权数i β(i=1……,n ),这样,每两个j 、k 有:

()0=-∑i ik ij i

w w β (4)

于是,对于j 的1美元的边际社会效益就等于对于k 的1美元的边际社会效益。这里假定存在一种所有的人都有收入的内部分配状态。

现在假设有一个分配向量向量y *满足(3)式,同时,没有人想从别人那里取得收入。则ij ii w w =对所有的i 、j 都成立,效率条件(4)式也得到满足。但温特(Winter ,1969年)注意到,若公共财货必须由私人提供时,就会发生减轻贫困的办法造成这方面的外在经济。即使穷人对富人也具有利他之心,但毕竟他可能从富人那里得到收入而受益。如i 代表穷人,j 代表富人,就有ii ij w w <。于是(4)式完全被突破了。这一点在阿罗(Arrow ,1981年)那里特别清楚,他把每个人的利他主义效用函数取如下形式:

∑≠+

≡i j j i i i y v y u y w )()()( (5) 而j i y y =意味着)()(''j i i y v y >μ。阿罗证明,在排除了根本不发生自愿再分配这样的

不重要的均衡之后,当只有一个富裕的施舍者时,再分配有帕累托效率只是一个特例,例如霍赫曼(Hochman )和罗杰斯(Rodgers )1969年分析两个人时的情况。很明显,施舍的不是公共财货。但要是有两个或更多施舍者的话,帕累托无效率至少在阿罗模型中是不可避免的(参见伯格斯特龙(Bergstrom ),1970年和中山(Nakayama ),1980年)。

政策关系 如果利他倾向转移给穷人的是公共财货,这就成为政府干预收入再分配的不言自明的理由。然而这个理由始终存在着争议。有人断言,收入再分配政策只是代替了私人

的慈善事业,所以并没有多少效力。巴罗(Barro,1974年)认为,一些动态考察使这个问题模糊不清了,事实上,“慈善事业”是遗赠给一个人后嗣的方式。公债变得无关紧要了,因为它的影响被遗赠全部抵消。不过,他假定无人愿意做出负遗赠,要不然,公债就成了再现负遗赠作用的一个途径了。伯恩海姆(Bernheim)和巴格韦尔(Bagwell)在1985年的论著中表示,如果巴罗的观点正确,那么其他许多政策工具也将无效;甚至扭曲的所得税也会被为支付它而不断减少的遗赠所抵消。如果允许人们从负遗赠中得到好处,那么,巴罗中立的命题将归于无效。所以,当穷人能从富人那里得到进一步的转移支付时(富人由于公共财货的问题是不愿意这样做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是确实有效的。即使在穷人对富人有利他感情时,这一点也是正确的。

有一些坚持中立政策但是无效的特殊情况。其中一种是只有一个施舍者,即阿罗(1981年)提出的帕累托效率充分条件。另一种情况是贝克尔(1974年,第1080页和1981年)所描述的,有一个家庭的一位十分富裕的家长想控制家庭内部的收入分配。如果家长有能力维持控制(即使他最先死去),只要由家长来进行转移支付,自私儿童的活动完全可以被抵消,这就是“弱智儿童”定理(the “rotten kid”theorem)(赫什利弗(Hirshleifer),1977年)。不过,贝克尔从未考虑有两个家长的家庭,每个家长很少关心效率,在这里弱智儿童定理一般将不起作用。沃尔(Warr,1982年,1983年)也认为政策无效,但他只分析了象(3)式那样没有任何不等式的一阶条件,因此难以考虑那可能的情况,即慈善事业不足以使穷人不希望从富人那里转移更多收入。伯格斯特龙和瓦里安(Varian)在1985年及伯格斯特龙、布卢姆(Blume)和瓦里安在1986年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慈善事业是公共财货吗当存在利他主义时,有缺陷的政策无效论不是反驳把收入再分配视为公共财货的唯一办法。萨格登(Sugden, 1982年,1983年和1985年)提出了一个更有力的看法。他问道:如果效用函数可以唯一地表示收入分配函数,个人的利他主义行为能否使这个函数最大化?假设A愿意将他边际收入的10%施舍给C。再假设B施舍给C的钱比过去少了10美元。同样,A的总收入下降10美元,使得A希望C得到的收入总数减少了1美元,于是A给C的钱就增加9美元。相反,如果B多施舍给C10美元,则A将少给C9美元。这是私人提供公共财货所具有的一般特点:一个人赠与的越多,其他人赠与的就越少。但就慈善事业而论,不同的人赠与之间的协方差似乎是难以置信的。这意味着(见萨格登,1983年)对慈善事业一笔新的赠与的主要受益人,是相应对该慈善事业减少赠与的其他施舍者。萨格登的结论是,赠与者评价慈善事业,认为它本质上也就是给予接受赠与者的帮助——在众多学者中,阿罗(1974年)较早地讨论过这种可能性。这样,每个人的赠与成为一种单独的私人商品,而用征税转移支付的方案来取代慈善事业的公共财货观点,就变得缺乏说服力了。

慈善事业:真实的还是表面的利他主义慈善性捐赠行为的最常见的解释是利他倾向。虽然它不是唯一可能的解释。正如上面所论及的,赠与可能出于他们本身的考虑,也可能出于对接受赠与者福利的利他主义关心。不过,赠与也可能反映利已主义的合作行为。在经济学家中,博尔丁(Boulding,1973年),阿罗(1974年)和哈蒙德(Hammond,1975年)曾讨论过这一点;贝克尔(1976年),库尔茨(Kurz,1977年,1978年)等人曾经指出,许多社会生物学家也研究过它。如果A、B两人始终保持联系,双方会把相互合作中的受益看作是互助保险的一种方式。假定有一个无穷链A1,A2,A3,…,第n个人A n与第n+1个人A n+1有联系,所有的人都能从保持这种合作关系中得到好处直到无穷远的未来。促进这种合作的基因将增强它们自身长期生存的能力。保持这种合作要求适当地处罚背离原则的人。但是表面的利他主义行为也可能从完全自私的倾向中产生。同样正确的是,虽然在表面的利他主义行为出现之前,先要付出巨大代价和冒很大危险,但是,一个集团的所有成员都清楚,他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为他们的互助福利而行动,如布利斯(Bliss)和纳莱布夫(Nalebuff,

1984年)的边缘政策模型中所论述的。最后,萨格登(1984年)的互惠性理论是近来对实质自私而表面利他行为的一种有趣解释。

与利他主义有关吗 刚才我们已看到,表面的利他主义行为不一定要用利他倾向来解释。虽然人们不能否认某些行为确实出自于献身他人福利的动机,但它依然限制了利他主义与实证经济学的关系。

引起更多争议的是认为利他主义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也很有限。这个观点是由巴里(Barry ,1965年,第65页)提出的,因为对他人的利他主义关心是“当众表示欲望”的一个例子,它“具有只要满足无论如何要达到的一种欲望”,因此,人们的利他主义倾向对于决定应有何种收入分配就毫无关系,除非它们确实符合正当的伦理准则。在福利经济学的语言中,每个个人的福利只与他“当众表示”的或自私的倾向相当。由于利他主义关心的是他人的福利,因此应当排除在外。这决不是否认会引起与福利有关的外在性,比如一个富人面对极端贫困的现象,体验到感情突然发生变化。但避免这样的感情突变,与其说是利他主义,倒不如说是自私行为。

从福利中排除利他主义倾向的另一个有关的理由,是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计算。假设A 是个利他主义者,E 则是个利己主义者。对于A 和E 之间的收入分配,A 的效用是

()()()E A y u y u 2/1+,

E 自私的效用函数是()E y u 。把效用函数相加得()()()E A y n y u 2/3+,结果,对自私者不当得的收入的边际效用所加权数,反而大于利他者当得的收入。较为恰当的福利函数是()()E A y u y u +,它不考虑A 的利他主义,恰当的增加自私者的效用。利他主义在福利经济学中的主要作用,有助于决定伦理观点,而不在于决定个人福利。将利他主义包括在个人福利之内的帕累托效率的概念,从规范经济学来看意义不大,正如“帕累托效率”收入再分配所宣称的那样。利他主义行为常常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但假如利他主义直接针对那些收入在社会福利函数中只应当有很小权数的人,结果就不是这样了。

彼得·J·哈蒙德 (Peter J. Hammond) 著

胡景北 译 闵庆全 校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 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 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 | 是 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 | 是 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 | 是 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 | 是 给予帮助 1、对需要的注意 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 (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 (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 (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 (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 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 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包括助人行为。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第七章利他行为

第七章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一).定义 不期回报的,提供时间、资源或者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联系和区 别? 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事情 二)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根据动机的不同,利他行为的性质有所区别。 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减少自己痛苦 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因为移情,减少他人痛苦 二我们为什么会帮助别人? .. 社会生物学理论:进化心理学:互惠,亲缘选择 ..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规范: 互惠规范:以德报德,以恩报恩 社会责任规范: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公平规范:帮助值得帮助的人 .. 社会交换: 三个理论的比较 理论观点助人动机助人发生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 本能,帮助和自己相似的人是为了增加该种族延续的可能性社会交换论 社会规范论 助人的代价与收益作比较,收益更大 回报、社会责任与公正 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基因中就有帮助他人的因子 提供帮助是因为有收益 我们都需要帮助,我们也有责任去帮助他人以维护社会公正.. 进化心理学: .. 亲属选择 .. 个体帮助亲属就是帮助自己基因的生存 ..

增加同类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 群体选择 .. 有选择性帮助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群体 .. 班级,学校,国家 第一阶段:行动者首先注意到发生什么事 第二阶段:对线索的解释,衡量线索的意义 第三阶段:估计干预和受益的代价 第四阶段:决定采取哪一种方式 第五阶段: 把既定的决 策付诸实施 . 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交换论(福阿,1975): 人们在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前,要对自己、别人和社会背景做出评估,考虑助人行为是否给自己带来快乐或者减少痛苦。 助人行为的决策模型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其他人的因素 1968年,Latane和Darley 的实验 实验1:测量他们是否去帮助一个受难的妇女 被试单独或与其他人一起在房间内填写调查问卷;填表时,听到隔壁的一个房间内一个女人活动的声响,妇女的尖叫和痛苦的呻吟声。 单独一个人70%;与朋友一起时:70%; 与一个陌生人在一起40%; 与试验者的一个消极的同伙在一起7% 结论:他人的在场减少了助人行为的可能性。 实验:被试在一个小房间内,与其它人一起参加一场讨论(通过电话进行),一名 被试在讨论中,谈到自己曾经得过癫痫,在轮到这名被试发言时,大家听到癫痫发 作的声音。 结果:他与另一个人一起参加讨论85% 他与另外两个人参与讨论,62% 他与另外五个人参与讨论,31% 结论:加强一个人的责任感会增强他的助人行为。 冷漠行为: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1)

利己/利他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1.利他主义,利己主义简介 利他主义(altruism)或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意为“我”。利己主义思想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是古代利己主义思利己主义想的典型。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利己主义被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完整的道德学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C.A.爱尔维修等人,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几千年来剥削阶级信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观念,看作是人的不变的利己本性,并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 2.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 利他主义包括仁爱利他主义和利己利他主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它们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和谐一致,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同情和相爱,掩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否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利他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美化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掩饰资产阶级损

利他行为案例

幼儿园“利他氛围”的实际案例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幼儿园利他氛围案例 开学没几天,我们班一个新转过来的小朋友由于分离焦虑,家长离开后一直哭闹不停,以致哭得呕吐了,把地上吐的一塌糊涂。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当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部分幼儿跑过来看看,一边捂住鼻子一边跑开还叫着:“好恶心哦,臭死了,真脏”。 第二种情况:茫然的观望,部分幼儿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看了一眼后也没有表达情绪,只是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或吃饭、或游戏、此事好象没发生一样。 第三种情况:报告老师:老师,嘉怡吐了,吐了一地,是不是生病了,说完以后看着老师的举动。 第四种情况:主动帮助,部分幼儿表现出急切焦虑的情绪,体现在行动上的幼儿把手放在呕吐幼儿的前额上,再比较自己的体温,来确定是否发烧,有的掏出自己口兜里的餐巾纸去擦呕吐物。 分析: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那么,教师如何营造利他氛围,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呢?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牢牢把握和利用好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从而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在日常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点思考积极的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一、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利他氛围,呼唤幼儿内在的利他行为。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事后,老师可以通过小红旗、小奖牌的形式,对那些给予别人主动帮助的同学以最大的热情和掌声。可以鼓励其他幼儿给予集体的表扬,比如“xxx表现真不错,大家一起说:xxx,你真棒”等,通过营造良好的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摘要: 本文的讨论要点在于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上。在这一问题的分析中,首先对于“亚当·斯密问题”和利己主义作出相应的界定和说明,即:“亚当·斯密问题”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利己主义是指在个人行为动机的选择上,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出发点。 在相关的界定和说明基础上,立足于外延宽泛的利己主义,具体阐述了“亚当·斯密问题”解决思路。其中,如何实现利他行为和利己动机的同意这一问题,贯穿于各个思路,并且成为本文的讨论重点。 最后,根据本文对于解决“亚当·斯密问题”的分析思路,提出相关的现实要求,使得“亚当·斯密问题”的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当·斯密问题利己主义行为动机 一、亚当·斯密问题的定义及相关说明 这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问题。在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的归因存在差异,因此引发人们思考斯密的理论体系是自相矛盾。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与此相反地,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而“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所以,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就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 其实,斯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已经在“亚当?斯密问题”上有所解析,或者可以说是解决。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自爱”(Self-love)这一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的概念。因此可知,斯密在人们的行为动机分析上,是归因于利己心理的。 然而,笔者认为,把道德行为归因于利他心理,而又把经济行为归因于利己心理,这是不矛盾的。但是,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是思考,与斯密简单归因于利己心理有所不同。这是需要特别指出、说明的。而笔者的思路,则是以一种较复杂的利己主义为出发点,把利他心理也纳入利己主义思考。具体的论述会在下面详细阐明。 二、本文中利己主义的外延及相关预设的说明 在伦理学对于利己主义的界定上,一般归结为心理上的和理论上的利己主义。但这两个角度的区别并不影响本文对于利己主义的界定。从分析人的行为动机角度看,笔者认为,利己主义是指在个人行为动机的选择上,以满足自身需要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创造这个词的。 一般来说,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如社会性昆虫、狼群、鸟类等等,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威尔逊在其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就对动物的利他现象和人的利他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并得出一系列在西方影响颇大的结论,认为自然选择由于在增加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增加了个体和种族存活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支持了动物和人的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往往还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认为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面,半是野兽,半是天使,“……仁慈确实是存在的,不论它是多么的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蛇的歹毒,总还有些鸽子的善良。”这种观点同功利主义或合理利己主义看待人的利他行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缓和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 正象利己主义在过去和现在都激烈抨击利他主义的“座伪性”一样,利他主义在过去和现在也在不断回击利已主义,认为利己主义是“人性的堕落”。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这种论争,直到现在为止,仍是一桩悬案。 集体主义原则认为,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的观点,都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人的这种利已和利他属性作过深入分析,认为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不过是一种统一的利益的分裂形式,在剥削阶级虚幻的集体中,由于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严重对立,从而造成这样的情况: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国家,要求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并向人们灌输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美德”;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则强调人的“自私的本性”,要求实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的“美德”。最后在整个社会中显现出人们对待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道德原则的相互对立的态度:“其中有些人出于对利己主义的义愤而从利他主义的道德教育中寻找出路;而另一些人强调利己的个人主义的创造性的进取精神;还有一些人则希望从两者各取一小部分,强调个人主义的创业精神的必要性,不过要在道德的基础上和在道德的范围内。” 因此,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作为个人在私有制社会利益分裂对抗的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两种形式,其对立并不是出自人的本性,而是私有制社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已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 从利他主义产生的这种根源中,我们即可见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根本区别。

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不能两全 结辩

结辩 谢谢主席 首先感谢对方辩友为了绝大多数队伍能够方便参赛的群体利益,牺牲了个人利益,从东山院区千里迢迢来到院本部参加比赛,不过还是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辩友存在的几点谬误: 第一,把社会利益看作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的量的累加,但是如果每个人都避祸趋福,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利欲熏心的社会,这显然不可能是一个群体利益最大化的社会。 中国有个美丽的成语叫“两全其美”,可惜今天很遗憾的告诉对方辩友,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可以“齐美”,难以“两全”。诚然,社会发展会让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但是绝不是两者最大化的结果,而是两者妥协,互相补偿的结果,比如集体拆迁的拆迁费,员工加班的加班费,这绝不是两全,而是妥协。 第二,对方存在几个概念混淆 不劳而获 对方辩友的“利己主义者”和“利他主义者”概念混淆,在对方辩友眼中,不过是谁都只是为了个人利益在奋斗,那我就不明白了,难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原始社会包办婚姻不幸福? 下面总结下我方观点,我方认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能两全主要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所决定。全球资源有限这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受限,要么少数人占据了多数的资源,要么资源平均分配,而这二者显然不可能同时实现。其次,现有社会生产关系,或者说社会分工并非是完全自愿的,各位来到中山医工作,不单是你选择了中山医,更是中山医选择了你。马列全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的,而是自发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就有分裂。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如果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可以两全,林则徐为什么要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如果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可以两全,林觉民为什么要对他的妻子说“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当然,今天我们说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不能两全,不是我们没有理想、太悲观,而是只有我们认清这一点,我们才不会盲目认为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可以两全,从而忽视群体中的个人利益,我们才不会重蹈人民公社大锅饭的覆辙,正是认清这一点,我们的人大代表才提出土地流转必须征得农民同意,同时,也正是认清这一点,我们才会在社会需要的时候,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也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会努力在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只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我们才能在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浅析利他主义行为

浅析利他主义行为 一、利他主义行为与利他行为 美国大百科全书①这样写道:“利他主义由法国哲学家孔德发展而来。他以egoisme(自利)为模式,artrui(他人)为基础,创造出altruisme这个法国单词。” 孔德利用该词来说明一个人对他人的无私行为。继孔德之后,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这种人类行为,并试图对其做出进一步的定义。 社会学家特里弗斯②将利他主义行为定义为一种“对履行这种行为的有机体 明显不利,而对另一个与自己没有什么关联的有机体却有利的行为”,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③则把利他主义界定为“对他人有利而自损的行为”。不过,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单一的因素并不能很好地界定利他主义行为,利他主义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行为中获得与付出的代价之外,利他的动机因素同样是 不容忽视的—而上述这两种定义在强调利他主义行为的代价的同时恰恰都忽 略了利他主义行为的动机要素。 鉴于上述考虑,威尔逊④把利他主义又分为两种:无条件的利他主义(纯粹 利他主义)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并认为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 具备纯粹的利他动机,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的亲属,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利他者往往不求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出无私的忘我。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为求自利的“利他主义”,其典型反映就是互惠互利—同社会中的远亲或不相干的个体交往时常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约定来 实现这种互惠互利。不过,由于有条件的利他主义者往往在行动前考虑个人的得失(例如指望在将来获得回报),所以人们并不习惯于将其视为真正的利他主义 行为。因此,大多数学者在谈到利他主义行为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前一种利他主义—即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因此,巴尔一塔尔⑤认为,以利他动机为基础的利他主义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必须使他人获利;(2)必须是自愿行为;(3)行为必须是有意识且有明确 目的意图的;(4)他人所获利益必须是行为目的本身;(5)必须不期望有任何回 报。这一归纳几乎考虑到了利他主义行为的所有方面,也为人们鉴别利他主义行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标准。不过,利他主义行为的复杂性似乎超出了巴尔一塔尔的设想。有人就提出,利他主义行为确实不需要任何外部奖励,但也不可排除来自于行为者自身内部的奖赏(如:做好事带来的满足感)①—鉴于这一问题的 复杂性,有关它的探讨将在本章的第二节被加以展开。 综上说述,利他主义行为不同于利他行为的关键之处在于,利他主义行为重 在考察行为的动机,而利他行为则只在意行为的结果;一个利他的行为如果不具 备纯粹的利他动机,即便在行为结果上呈现为利他,也不能被视作真正意义上的利他主义行为。此外,由于大多数利他主义行为都发生在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因此,那些不具备亲缘基础的利他主义行为就显得尤为可贵,也更值得对其加以研究。 二、利他主义行为与利他主义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更多的就利他主义的具体行为展开研究,并试图从中获 得利他主义行为据以产生的规律。因此,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并不对“利他主义”和“利他主义行为”这两者加以严格区分。但在道德哲学领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伦理学工作者往往有意识地区分“利他主义”和“利他主义行为”,

利他行为分析

利他行为分析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很多英雄的事迹: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雷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危难的时刻去营救、保护他人。虽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光辉的事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再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孕妇让座位,也会为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捐赠衣物和钱财……而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使他人,群体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现代社会心里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主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由此可见,利他行为应该包括下面四种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3、完全自愿的行为;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那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再无利可图或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社会心理学家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利他行为作出了解释。由于人和动物在表现“利他主义”行为时,往往会冒着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难以符合进化论规律。因此,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人类本性中的天性的部分,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一种行为,他的观点基于对动物的考察与实验的结果。他发现,在一个蚁穴前,当危险来临时,工蚁走到其他蚂蚁前边来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当工蚁收到攻击时,受伤的工蚁比后边的

没受伤的工蚁更有可能离开巢穴,但是他们不逃走,甘愿冒生命危险与进犯者搏斗,许多工蚁为了其他蚂蚁的生存和巢穴的存在而死去。因此,威尔逊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决定、通过遗传获得的。我们会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受到家长的的表扬,或者因为提供帮助却袖手旁观时受到的批评。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眼中,利他行为就是就是这样在赞扬与批评中产生的。有研究发现,4岁儿童,如果他们由于慷慨行为而得到奖励时,他们就会更愿意和其它小朋友分享弹珠玩具。研究表明,某些形式的赞扬比其他形式更有效。榜样的作用也是重要的。例如,一个研究揭示了一年级儿童中,观看亲社会条件电视节目的儿童显著比看中立条件电视儿童更爱帮助他人。成长中,人们学到了一些关于谁应该得到帮助,以及什么时候应该给予帮助的规则,并逐渐化为价值观和人生准则,所以社会条件这些也是利他行为形成的原因。利他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有利于社会的行为,所以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比较多,归结如下:(一)利他者因素年龄。研究证明,6至12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利他行为也有所增长。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明白助人为乐是一件为社会赞许的行为,而且,其行为也逐渐由“自我中心化”行为向“互惠化”行为发展,开始懂得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了性别。一般来说,需要较大体力或者不适合女性角色的利他行为,往往会有男性完成。此外,在较为尴尬的助人情

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概述

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概述 高宪芹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利他主义行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利他行为理论包括:生物学理论、社会 交换理论、 动机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利他者的自身因素、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受助者特征、社会文化特征。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的本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利他主义行为;利他主义理论;利他主义行为发展【中图分类号】 B8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0)01-0043-02 【作者简介】高宪芹(1984-),女,山东泗水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在读研究生。 西方关于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借用拉丁文alter 来表示同利己倾向对立的乐善好施,最早在伦理学上提出利他主义(altruism )一词。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是从行为上对利他主义加以定义的,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不指望未来酬劳而且是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即是出于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为。Batson 和Powell (2003)认为利他主义是一个动机性的概念。还有一种兼容并蓄的观点, 认为利他主义是指个人的某种旨在增进他人利益的稳定的动机和一贯的行为。而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利他主义的外在表现[1]。 利他行为是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心理学家按照亲社会行为动机的不同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了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酬赏和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助人行为是指在行动上有益于他人,在动机上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巴特森再次根据动机的不同把利他行为进一步细分为:自我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他认为:利他行为者在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一种是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一种是专注于他人的同情心理。为了减轻自身的内心焦虑而采取的利他行为,是自我服务性的,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体现自身 的力量和价值,这种被称为自我利他主义。因他人的困境而产生移情,为减轻他人的痛苦而做出的利他行为,这种被称为纯利他主义。[2] 根据利他主义发生情景的不同,利他行为可以分为一般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和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前者是指没有生命危险也没有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普通事情,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或信息表明有人需要帮助,助人者也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因此也没有高度的紧张感。该利他行为非常普遍, 如在公交车上让座、帮邻居照看小孩、周末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后者又被称为特殊情境中的利他行为,这类利他行为是有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危险的,行为者做出利他行为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紧急情境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少见情形,令人猝不及防,因此人们对此缺乏经验和心理准备,需要利他者采用特殊手段来援助他人。 Wilson [3](P60-62) 把利他主义分为两种: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和有条件利他主义。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亲属,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利他者不求任何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为无私、忘我的行为。而后者的实质则是自私的 “利他者”,其典型反映就是互惠互利,社会中的远亲和不相干的个体之间交往,通过社会契约达到互利互惠,这种利他主义行为完全是有目的的。 Sober [4]也将利他主义分为两种:进化的利他主义和本土的利他主义。前者具有遗传特性,是个体在紧急情况下将被助者看成是“我们”一部分时的下意识行为,而后者的发展过程则比较复杂,它是由个体内在得益于别人的动机 2010年1月总第149期第1期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Jan.2010 Serial No.149No.1 43··

利他行为生物学

利他行为生物学 一、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 利他主义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 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一般 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 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altruism)。但生物学的 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根据 “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 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Hamilton,1963)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 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例如,当幼鸟 遭受攻击时,很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 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父亲或母亲虽然可 能因此丧生,但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完全相同,从“基 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要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父亲或母亲作出的牺牲就是值得的。如果考虑到年幼子女丧生的 几率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 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 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Hamilton,1964)在这方面,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 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去总好象设法使某一“目标函数”最大化。有人以前对《美国经济评论》和《美国博物学家》刊载的文章进 行过比较,结果发现这两门学科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典型的论文都是 运用优化的方法来预测某种现象,然后再作出统计检验。(Tullock,1983)

智慧树知到《商业伦理与东西方决策智慧》2019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商业伦理与你我的关系——快乐与伦理 1、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商业伦理跟我们是否有关系呢?() A:有 B:没有 C:可能有 正确答案:有 2、我们所追求的成功,其本质背后都是在追求() A:名利 B:快乐 C:享受 正确答案:快乐 3、当你在找工作时,怎么能从成千上万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A:成绩 B:学生干部经验 C:价值观 正确答案:价值观 4、稻盛和夫的人生成功方程式的三个因素里面哪个是最重要的呢?()A:思维方式 B:能力 C:热情 正确答案:思维方式 5、强生的泰诺危机公司选择的应对方式,最后的结果说明是()

B:错误的 C:无法评价 正确答案:正确的 见面课:伦理学的新视角:现代博弈论与东方智慧合璧——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 1、如果我们去一个城市旅游,想买纪念品,在哪里买会比较安全比较划算的呢?()A:火车站 B:旅游景点 C:居住地旁边的小店 正确答案:居住地旁边的小店 2、在囚徒的困境中,对于囚徒甲来说,风险最低,最划算的选择是() A:沉默 B:检举 C:诬陷 正确答案:检举 3、在动态博弈中,在不限次数的循环博弈下,赢家的特点是() A:老好人式 B:善良宽容 C:背叛报复者 正确答案:善良宽容 4、我们伦理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大家() A:谋万世

C:不作恶 正确答案:不作恶 5、作为一个战略家,我们一定要谋长久,我们怎么做才是谋长久呢?() A:利他主义 B:利己主义 C:集体主义 正确答案:利他主义 见面课:东方智慧与伦理学:改变命运的伦理学——了凡四训的启发 1、《了凡四训》是一本() A:玄学书 B:家训 C:官场小说 正确答案:家训 2、同卵双胞胎的案例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只有()是遗传自基因的。 A:40%左右 B:50%左右 C:60%左右 正确答案:50%左右 3、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的生命和灵魂,其中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这有助于我们共同() A: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B:加强我们的信仰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亲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是指合乎社会道德标准,与“反社会”相对。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2.利他主义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altruism)引起,即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 3.助人行为 亲社会行为还可能由助人行为引起,即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行为。 4.亲社会侵犯行为 亲社会侵犯行为(prosocial aggression)指的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虽然具有潜在伤害性但合乎社会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不是伤害。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1.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使用的是“最低失分”策略,即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报偿。但是这种成本和报偿的监控并不总是很有意识的。 ①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 帮助他人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外部报偿:为了树

立自己的形象,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内部报偿:解除内心的烦扰,提升自我价值感等。 ②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 移情的时候,个体的忧伤集中在遭受痛苦的人身上,从而激起助人行为。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能使人做出助人行为。看到他人的苦恼可能唤起一种自我聚焦的苦恼,也可能是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产生真正的利他主义,因为如果人们有方法摆脱自我聚焦的苦恼就可能不去助人。 (2)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 社会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和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或受到谴责的。推动助人行为的两种社会规范是: ①互惠规范(reciprocity norm) 互惠规范是指人们认为对于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应该给予回报和帮助,而不是伤害。 互惠规范的假设是: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因此,自己帮助他人是因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需要他人的帮助。所以从根本上看,助人行为也是为自己着想,人们在交往中期待着交换的平衡。 ②社会责任规范(social-responsibility norm) 社会责任规范规定,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考虑交换。人们遵从这一规范不仅为了互利,而且是为了“自身的声誉而采取的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贝科威茨和邓尼斯在“责任和依赖"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 这种完全出于社会责任感的助人行为经常是在人们匿名或完全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做出的。然而,人们做出这种行为也是有选择性的,即通常只愿意对那些处于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困境中的人给予帮助。这说明人们的行

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利于个人发展 一辩

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利于个人发展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开宗明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与粗糙相对,指的是对生活有着独特精神追求,智商高而理性的一群人。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而个人发展,是指成为个体渴望成为的人,其需要整合社会身份与自我认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明确指出,个人发展需要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认同。现代大学生是一个即将踏入社会,又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群体,其最大的特征在于个人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的双重缺失。因此,能否帮助大学生获得个人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成为我们今天评判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否有利于其个人发展的标准。下面,我方将从两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自己明确的精神目标,更易获得各人价值认同感。据调查报告研究显示,只有约0.9%的大学生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77%大学生甚至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较于当今大学生普遍的迷茫现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清楚自己真正的目标与达到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他们为了争取个人权利,在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从小便武装自己,学习技能,不断升级,让自己成长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仅是行动上的巨人,更是当今社会的适应者,当前中国从以制造业占主导向以服务业占主导的发展阶段转型。包括金融、咨询、律所等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就业市场,而这些市场对高级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就与制造业有了根本差异。在高度资本化、市场化的世界里,生存的原则便是优胜劣汰,如果说竞争是当今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那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则是竞争制度最好的适应者,他们在规则之下最大化的争取自己的利益,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利己的同时能够兼顾他人,让利他成为利己的手段,得到社会认同感。马克思理论指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其中,生产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精致不仅仅体现手段上,更精致在其目的上。倘若唯利是图贪图蝇头小利甚至损人利己,手段伪装的再怎么天衣无缝,说到底也仅仅是一个粗糙的利己主义者罢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热爱分享,喜欢帮助他人,但他们并不是利他主义者,他们选择那些普通利己主义者们所不解或者鄙视的行为,因为他们能看到更远的将来,而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尽力追求着一个好的声誉,让他们能活得更好,而副作用是让别人也活得更好。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抱社会,在贡献社会的过程中利人利己,不仅仅可以得到社会认同感,还是个人价值认同实现的一方良药。 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其说是一种个人选择,倒不如说是时代的要求更恰如其分。。既然一昧利己会招致他人的不齿,阻碍我们获得社会认可,那我们便将利他成为利己的前提,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唯有拥抱时代,才能让精致的利己主义成为我们个人发展的永动机。

第九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大部分学者把无私的关心其他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并把他视为高级的亲社会行为,综合考虑了动机和行为后果两方面。罗森汉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即动机是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另一类是常规性的亲社会行为,即期望得到对自身有利的好处。柯莱波斯等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把亲社会行为视为是动机、环境线索因素、行为者对环境的认知、可供选择的行为反应等变量的函数,即亲社会行为决定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学派关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 个体亲社会与否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制约。精神分析学派强调超我概念,社会认知学派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一样: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还处于萌芽状态,婴儿通过与母亲和抚养着的相互交谈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使用社会参照系,注意与他们自身安全有关的抚养者的情感反应,婴儿会通过自己变的忧虑,对他人的忧虑作出反应。幼儿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还比较低,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区分自我—他人维度,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安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如给他人自己喜爱的玩具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太多表现出顺从,极少的亲社会行为是自发的,而且目前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也与周围环境有关。学龄儿童指向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是带有服从、赞同和避免惩罚性质的,而同伴指向的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合作、互惠互利和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这一阶段,亲社会行为的工具性特点逐渐减少,他人取向的行为动机逐渐占主导地位。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一致性逐渐提高;从动机的角度看,小学阶段儿童对利他行为的自我归因主要是实用主义的、同情的自我取向和奖励取向。成人期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也更高级,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更关注社会,更多地体现社会取向,动机系统也更复杂,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更为多样性,往往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规则来界定。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不考虑动机因素。利他行为不仅强调结果上的利他,而且强调利他动机。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既有可能是有利他主义引起的,也可能不是由利他主义引起的,而包含了一定的目的性,如为了获得社会赞许、避免惩罚等。利他主义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①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②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③利他行为不期待任何形式的回报或奖励。④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表现在时间、精力、物质上的付出。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 社会认知结构是指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解释社会事件,理解社会事件,理解人际关系以及解决人际关系。这种认知结构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提供作出某种亲社会行为所必须的信息,二是导致情感和动机倾向的产生。这两个认知和情感过程对亲社会行为起到中介作用。主要是以三个步骤实现的:1、注意过程:包括注意他人的需要、对帮助时机的知觉。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他人需要帮助的觉知。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很重要。对目标唤起的认知和解释会影响人们亲社会行为,若把唤起视为合理需求,怎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不利于亲社会行为发生。2、评价过程:个体主要通过三类标准来评价可能采取的行为:代价和利益、道德准则、自我。3、计划过程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的理论模型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 ——为什么在生死关头会有人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把生留给战友在社会心理学上是一种“利他行为”,而“利他行为”从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上来看利他是生物的本能,有助于物种保存。动物往往帮助那些有保存基因价值的对象,使得这一物种的传递更有可能。助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只有互相帮助,物种才能更好地战胜环境威胁,在竞争中胜出。这被保存并在基因中传递下去,成为该物种赖以生存的本能。 所谓“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的,即: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因而,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与利他行为相近的术语还有“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 利他行为社会规范理论的解释:助人是被社会认可并受到鼓励的行为规范。社会责任规范:对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为了自身的声誉和社会责任而采取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比如有人会在生死关头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在动物身上一样如此,比如,汤姆逊瞪羚的利他主义行为: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往往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按照一般的行为原则,最早发现危险应该最早逃跑才是最佳生存策略。但汤姆逊瞪羚的“英雄主义”却放弃了第一时间逃生的机会,并以此代价向同伴报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这一行为看上去颇似我们前面提到的母鸟保护幼鸟的行为,但它们的内涵却有明显的差别。因为汤姆逊瞪羚所保护的并非是它的子女或亲属,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项没有任何收益的投资。这一行为与吸血蝙蝠的“互惠利他”有着更明显的区别,对个体来说这一行为的投资风险与预期回报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而且也不可能通过识别机制来剔除那些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搭便车”者。 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

浅谈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和大学生的理想

浅谈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和大学生的理想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语出惊人,他的上述话被参会嘉宾发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摘自《北京晨报》 我希望能通过自己对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认识结合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理想的看法来给出对钱理群教授言论的回应。借此机会也将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思考整理一下。 利己主义究竟是对还是错? 那些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无一不是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已经达到了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对他人利益造成伤害了。 然而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集体优化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的,只要每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优化的效果。也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一度成为广为流传的观念。也就是说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利己主义是被全社会广泛认可的,并且利己主义不会对他人利益造成伤害,相反会使社会进步。 其实,这种思想的真正来源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本书提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从个人自利的经济行为中,提炼出社会整体的经济福祉。其经典论述如下:“我们的晚餐并不是来自屠夫,啤酒酿造者或者点心师傅的善心。而是他们对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每个人"只关心他自己的安全,他自己的利益。他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他原本没有想过的另一目标。他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也实现了社会的利益,比他一心要提升社会的利益要有效。”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家,是传统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更是哲学家。他在上文中的经典论述即承认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自利。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己的利益。 的确,美国等国家的市场经济就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事实上美国经济的确比绝大多数国家发达。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世界就会取得好的结果。美国的经济固然比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要发达,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也不得不开始反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