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

合集下载

利他主义的理解

利他主义的理解

利他主义的理解咱就说身边那些小事儿吧。

就像邻居家的阿姨,她呀,老是做一些小点心,然后分给周围的小朋友吃。

这可不是为了图啥回报,她就是单纯地觉得小朋友们吃了会开心。

这就是一种利他主义呀。

她在付出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让别人高兴,自己也跟着高兴。

这就像是有一种魔力一样,当你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自己心里也会暖乎乎的。

再比如说那些志愿者们。

他们跑到偏远的山区去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那些地方可能条件很艰苦,连住的地方都不怎么舒服。

但是志愿者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还不是为了让那些山里的孩子能多学点东西,能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们放弃了自己舒适的生活,去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孩子,这就是利他主义在闪闪发光呢。

其实利他主义还体现在很多小细节里。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在马路上给外地人指个路。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利他主义的表现。

当你给老人让座的时候,老人那感激的眼神,就像一束光,能照亮你一整天的心情。

给外地人指路的时候,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自己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而且呀,利他主义也不是说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它就像一颗小种子,种在咱们每个人的心里。

只要咱们心里有这个念头,随时随地都能做利他的事情。

你今天帮同事带了一份早餐,明天给邻居分享了一本好书,这都是利他的行为。

这种行为多了,咱们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就觉得利他主义就像一股暖流,在人与人之间流淌。

它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有人情味。

每个人都在这个暖流里,既是受益者,也是付出者。

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温暖,那咱们的生活就会充满爱和欢笑。

所以呀,利他主义可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概念,它就是咱们日常生活里那些美好的小确幸。

什么是利他主义,它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帮助?

什么是利他主义,它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帮助?

什么是利他主义,它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帮助?利他主义是一种伦理道德理念,它的重点在于关注别人的需求和福利,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

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利他主义,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利他主义,它的优点和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践利他主义。

什么是利他主义?(1)利他主义的定义利他主义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强调在道德和行为的方面以他人需求为目标,尤其是表现出恻隐之心,善良和宽容。

基本上,它提倡人们要将自己摆在别人的立场上,去了解和体验别人的感受,从而实现自我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2)利他主义的优点利他主义可以为我们和社会带来以下几个优点:- 促进社会和谐。

有了利他主义,我们更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所关心的事情。

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友谊和更健康的社会关系。

- 提高生活质量。

利他主义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关爱温暖,更懂得分享,从而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 促进道德和谐。

尊重和关爱别人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因此,利他主义可能有助于减少道德冲突和犯罪行为。

如何实践利他主义?(1)尝试理解和欣赏别人的观点和感受。

想要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感受是实践利他主义的关键。

当与他人交流时,要仔细聆听他们的话语,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尝试理解他们的态度和看法,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交活动中。

(2)提供自己的帮助想要提高自己的利他主义能力,可以从身边小事开始,为他人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如提供一个帮助别人的信息链接或者给予他人对自己事业的支持等等,这样也能给别人温暖和希望。

(3)关怀和支持他人关怀和支持他人是实践利他主义的重要手段。

可以在自己有助于他人的时候,提供一个亲密朋友或伴侣等特别的支持和照顾,使他人得到安慰和心理疏导;或者加入志愿服务行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等。

总结利他主义是一种关注和帮助他人的道德观念,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和谐、身心健康和有益的关系等。

想要实践利他主义,需要充分理解和欣赏别人的观点和感受,提供自己的帮助,以及关怀和支持他人等。

利他主义与社会关系

利他主义与社会关系

利他主义与社会关系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越发复杂和纷繁。

社会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既需要个体间相互尊重与理解,也需要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来引导和规范。

利他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理念,对于促进社会关系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利他主义的定义和内涵利他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道德观念。

与自利主义不同,利他主义强调个体应当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幸福,并乐于为他人着想和付出。

利他主义不仅包含着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也体现了对整个社会的关心和贡献。

它不以个体的私利为中心,而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并通过帮助他人来实现这一目标。

二、利他主义对社会关系的促进1. 增进沟通和理解:利他主义理念使得个体更加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需求,有利于促进良好的沟通和理解。

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和分享,从而加深关系、减少摩擦。

2. 构建共赢的合作关系:利他主义秉持着与他人合作的原则,它鼓励个体放弃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是注重长远的、相互满足的合作关系。

在合作中,人们能够相互依赖、互帮互助,实现共同的目标,形成共赢的局面。

3. 引导道德行为:利他主义是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

它鼓励个体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使得社会中的公平、正义、善良逐渐形成,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

4. 促进社会支持和互助:利他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幸福,它鼓励个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支持。

通过积极的社会互助行动,人们能够为弱者提供支持,缓解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并促进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三、利他主义在社会中的实践1. 公益慈善事业:利他主义在公益慈善事业中有着显著的体现。

无论是捐款、志愿服务还是参与公益活动,个体都是以他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并愿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益慈善事业不仅帮助弱者获得更好的生活,也让社会更加和谐和进步。

2. 人际关系建立:利他主义可以引导个体在人际关系建立中形成更健康的态度和观念。

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可以建立信任和友谊,使人们更加乐于分享和合作。

关于利他主义的书

关于利他主义的书

关于利他主义的书利他主义是一种重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该思想强调人类应该超越自我利益的范畴,关注他人和社会,让自己的行为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中,利他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对于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均产生积极的影响。

利他主义的概念被广泛地阐述和提倡,其中最成功的一本书是《利他主义》。

本书作者是英国哲学家贝尔,他提出了“利他主义的三种形式”,包括普通利他主义、规范利他主义和享乐利他主义。

他提出普通利他主义是指人们出于对他人的热情和同情,所作所为是出于对他人的帮助和关心,而无需获得任何获利的东西。

规范利他主义是指出于一定的道德规范,人们应该有做出对他人好处的行为,并因此受到奖赏或惩罚。

享乐利他主义则是指出于对个人自身快乐的需要,行动可能会造福他人。

其中,无论是从个人得到的快乐或社会得到的收益,总起来都会带来更多正面的效果。

利他主义的思想和理念显然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将贪婪、自私的行为降至最低程度,并使人们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

其次,对于团队合作和社会互助也具有重要的推动力,它提倡利益共享、关注他人和合作共赢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实现社会社会和谐和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提倡和实践利他主义的主张,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更要关注和帮助他人的需求。

我们可以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热心参与志愿服务,鼓励家人、同事和朋友之间互相关怀和帮助,努力营造一个善良、和谐的环境。

《利他主义》这本书的出版,将利他主义的思想带到了更广阔的视野里。

在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利他主义理论时,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都会得到提升。

我们应该在日常的行为中多多考虑他人,并持续不断地对利他主义的理念进行传播和实践。

为什么有些人会愿意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为什么有些人会愿意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为什么有些人会愿意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常常听说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助别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但究竟为什么有些人会愿意付出自己的利益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一步步探讨这个问题。

一、利他主义的心理机制利他主义,也就是为了帮助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

其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善良的天性人们天生具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它使得许多人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和困难。

这种同情心和关切感让人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他人。

2. 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化是塑造我们行为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学会了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

这让人们更容易感同身受,从而更容易理解别人的需要和问题。

3. 关系的作用我们通常会主动帮助那些与我们有亲密关系的人,如家人、朋友、同事等等。

这种关系可以激发我们的共情和互助,让我们更容易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助他人。

二、利他主义的益处利他主义不仅在道德上有益,也对个人和社会有着很多的益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益处:1. 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利他主义者往往比利己主义者更快乐,更有成就感,更容易转移注意力,从而更有弹性和适应能力。

利他主义者有更高的自尊心和更少的心理疾病。

2. 人际关系利他主义者在人际关系中更容易被接受和信任,他们通常也拥有更多的朋友和更紧密的关系。

这种信任和紧密的关系让他们更容易获得支持和帮助,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有勇气和信心。

3. 社会福利利他主义者对社区和社会有更加积极的贡献。

他们往往是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中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可以帮助改善贫困和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利他主义的注意事项尽管利他主义有很多益处,但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范围的选择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地选择自己帮助的对象,不要让自己陷入过度关注他人的困扰中而导致自己的问题被忽视。

2. 健康的自我保护利他主义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自己的利益。

利他主义行为作文

利他主义行为作文

利他主义行为作文
“利他主义”(altruism)字面意思是为他人和大众着想所做的事情。

它是关于传递友谊、建立和谐以及致力于帮助别人受益的伦理信念。

每个人都可以与利他主义潜移默化地受益于自己,把大家都带向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因此利他主义的价值能够通过传播这种理念而得到普遍认同。

在基础教育中,引入利他主义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及早培养孩子们以良好习惯,并能形成社会支持公约,任何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可以把国家制定的一些社会价值观及公约落实到孩子日常成长中,在他们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能引导正确弹性思想。

此外,父母也可以学习自身利他主义和良好的教养方式,把良好的品格落实到孩子的成长之中。

父母可以关注孩子的长处,加强他们的优势习惯和仁爱的情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挥利他主义的能量。

帮助别人,就是朝着那种脱离自我的提升,逐渐的走向融入大众的生活空间,也更趋于一种更多元和谐的生活方式。

最后,家庭教育也可以引进一些去“利他主义”价值观,引导孩子感受它们,学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联系实践利他主义。

比如清明节家庭活动可以通过帮助动物或者去植树去感受它,让孩子更克服了自我,并去参与到一些更大的力量中去体会利他主义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引入利他主义的理念,不仅能给我们收获社会的正面价值,还能让孩子形成健全的精神和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有价值的人。

利他主义的重要性演讲稿

利他主义的重要性演讲稿

利他主义的重要性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利他主义的重要性。

利他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他人的利益为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在当今社会,利他主义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明素养。

首先,利他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因为有了利他主义的精神,
人类才能在团结合作中不断进步。

在家庭中,亲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让家庭更加和谐幸福;在社会中,志愿者的奉献和慈善捐助让社会更加温暖美好。

正是这种利他主义的精神,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利他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利他主义的社会里,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风气更加良好。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爱才能得以建立。

利他主义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标志。

最后,利他主义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帮助他人,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内
心的满足感和快乐,更能够培养自己的同理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成长和提升。

因此,利他主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树立利他主义
的观念,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让这种精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利他主义的种子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社会充满爱和温暖。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利他主义成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让我们的社会更
加和谐美好。

谢谢大家!。

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
耶稣:“如果你只爱那些爱你的人,那么你有什么 权力去要求任何信任呢?……我告诉你,爱你的敌 人吧。”
(五)社会教育因素 (六)社会文化因素 (七)性别
五、利他行为的过程
第一,可能的助人者感觉到有人需要帮助;
第二,可能的助人者决定要不要给予帮助;
第三,若助人者决定给与帮助,需要决定提供什么 样的帮助并实施行为。
要不要给帮助?
这个决定需要经历两个判断: 责任归属判断:
判断造成被助者需要帮助的内外在原因
损失酬赏分析:
对损失和内心酬赏做出评价。
其它影响因素:
1、助人者的个人因素
助人者的心理特点; 助人者的生理特点(性别); 助人者的能力特点; 先前的利他经验; 助人者的宗教信仰。
2、当时的情境因素
天气好坏;环境干扰;有没有其它重要的事情;有 没有其它人的示范。
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二、利他行为的分类
(一)按实施情景
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二)按责任归属
职责性利他行为 非职责性利他行为
(三)按实施动机
求回报性利他行为 不求回报性利他行为
两种利他主义的行为取向: 自我利他主义取向: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
美国:
一青年男子乘地铁回家时,被歹徒用刀捅伤了腹部, 在歹徒下车后,其他11名乘客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年 轻人因流血过多而致死。 2000年6月,在纽约中央公园,一群酗酒的年轻人 对60名单独出行的妇女进行了性侵犯,旁边数万名 游客、包括警察对此无动于衷。 戴安娜王妃的车祸
1、午夜独自回家,路遇高个男性坐在地上呻吟。
4、规范性的利他行为
顺从社会规范而实施的利他行为
5、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truism利他主义法语“利他主义”(“altruisme ”)一词,由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830—1842年间首先用来表示对他人福利的献身精神,尤其是作为一种行为的准则。

它和善行、无私等概念有密切联系。

长期以来,它吸引着道德哲学家们的关心(参见内格尔(Nagel ),1970年;米洛(Milo ),1973年;罗伯茨(Roberts ),1973年;科勒德(Collard ),1978年;马戈利斯(Margolis ),1982年)。

雷施尔(Rescher , 1975年,第11页)把它分类为无私的“形态”(modalities )之一。

利他行为有助于保证人种和基因的生存,因此,包括社会生物学在内的许多领域的众多社会科学家对它深感兴趣(贝克尔(Becker ),1976年;科勒德,1978年,第5章)。

而某些经济学家已参与这项研究,更多的人当然就专心于利他主义对经济成果的意义,特别是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意义。

利他倾向和效用 一个简单的模型足以抓住利他主义所提出的大部分问题。

设模型中有n 个人,每个人消费一种可转让商品,设想是希克斯(Hieks )的复合商品,因为相对价格不变。

于是,经济配置可以用n R +空间中的一个收入分配向量y 来描述,其代表性非负元素代表个人i 的收入。

若i y 代表财富,而资本市场又是完全(竞争)的,不发生影响实际利率的转移,并且不管由于时间范围和个体数量的无限带来什么特殊问题,几代人之间的利他主义仍可用这一框架进行研究。

如果个人i 有自私倾向,则当且仅当'i i y y >, i 有更多收入时,收入分配y 优于y’。

但即使'i i y y <,只要另一个人j 得到的利益'j j y y -大到足以补偿而有余,利他倾向便允许y 优于'y 。

因此,利他倾向完全能够表达为n R +上的一个一般的(完整和可递的)排列i ~>。

但此处需要谨慎从事。

经济学家通常用“偏好”来表示“福利”,并假定它可以用nR +上的福利函数i w (y )来表示,当y 变得更优越时,福利将增长。

回顾前述利他主义是对他人福利的关心,它假定i 必然要最大化()i i i i W y w -=,φ形式的函数,其中i W -表示不包括i 的福利水平j w (j ≠i )的向量,φ对每个j w 是递增的。

已知收入分配y ,求个人福利水平i w (y ),要求对每个i 解n 个联立方程: ()i i i i W y w -=,φ (1) 所以,只有在每个i w (y )恰当定义时,这些方程才有唯一解。

在众多作者中,贝克尔(1974年,第1076—1077页)对于一个只有两个个人的特殊的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 )案例作了论述。

假设(1)式对n R +上的每一个y 有唯一解,虽然这个假设并不是无足轻重的。

特别是要取(1)式的全微分,得i ii j i j iji dy dw dw φφ=-∑≠ (2)(2)式中每个方程左边每一j dw 的系数组成的矩阵必定是可逆的(参见科尔姆(Kolm ),1969年,第153—154页)。

帕累托无效率再分配 当每个人的利他效用函数i w (y )决定于所有人的收入时,模型里就明显存在着可能造成帕累托(Pareto )无效率的外在性。

不过,与标准的外在性不同,个人可以通过将其他人送给他愿意给的任何人,从而将利他主义变为行动。

令ij t (≥0)表示i 转移给j 的收入。

假设所有j w 是可微的,并承认非负约束将阻止人们从他人处获得收入,则收入的转移就会发生,直到每一个i ,j(i ≠j)都满足下列一阶条件为止:0,≥≤ij ii ij t w w 和()0=-ij ii ij w w t (3)这里,ij w 表示j i w w ∂∂/。

除非约束条件0≥ij t 不起作用,将有ij ii w w =,当i 估价他自己在边际上的收入大于j 时,就会有ii ij w w <。

另一方面,帕累托效率的一阶条件要求有一组边际福利权数i β(i=1……,n ),这样,每两个j 、k 有:()0=-∑i ik ij iw w β (4)于是,对于j 的1美元的边际社会效益就等于对于k 的1美元的边际社会效益。

这里假定存在一种所有的人都有收入的内部分配状态。

现在假设有一个分配向量向量y *满足(3)式,同时,没有人想从别人那里取得收入。

则ij ii w w =对所有的i 、j 都成立,效率条件(4)式也得到满足。

但温特(Winter ,1969年)注意到,若公共财货必须由私人提供时,就会发生减轻贫困的办法造成这方面的外在经济。

即使穷人对富人也具有利他之心,但毕竟他可能从富人那里得到收入而受益。

如i 代表穷人,j 代表富人,就有ii ij w w <。

于是(4)式完全被突破了。

这一点在阿罗(Arrow ,1981年)那里特别清楚,他把每个人的利他主义效用函数取如下形式:∑≠+≡i j j i i i y v y u y w )()()( (5) 而j i y y =意味着)()(''j i i y v y >μ。

阿罗证明,在排除了根本不发生自愿再分配这样的不重要的均衡之后,当只有一个富裕的施舍者时,再分配有帕累托效率只是一个特例,例如霍赫曼(Hochman )和罗杰斯(Rodgers )1969年分析两个人时的情况。

很明显,施舍的不是公共财货。

但要是有两个或更多施舍者的话,帕累托无效率至少在阿罗模型中是不可避免的(参见伯格斯特龙(Bergstrom ),1970年和中山(Nakayama ),1980年)。

政策关系 如果利他倾向转移给穷人的是公共财货,这就成为政府干预收入再分配的不言自明的理由。

然而这个理由始终存在着争议。

有人断言,收入再分配政策只是代替了私人的慈善事业,所以并没有多少效力。

巴罗(Barro,1974年)认为,一些动态考察使这个问题模糊不清了,事实上,“慈善事业”是遗赠给一个人后嗣的方式。

公债变得无关紧要了,因为它的影响被遗赠全部抵消。

不过,他假定无人愿意做出负遗赠,要不然,公债就成了再现负遗赠作用的一个途径了。

伯恩海姆(Bernheim)和巴格韦尔(Bagwell)在1985年的论著中表示,如果巴罗的观点正确,那么其他许多政策工具也将无效;甚至扭曲的所得税也会被为支付它而不断减少的遗赠所抵消。

如果允许人们从负遗赠中得到好处,那么,巴罗中立的命题将归于无效。

所以,当穷人能从富人那里得到进一步的转移支付时(富人由于公共财货的问题是不愿意这样做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是确实有效的。

即使在穷人对富人有利他感情时,这一点也是正确的。

有一些坚持中立政策但是无效的特殊情况。

其中一种是只有一个施舍者,即阿罗(1981年)提出的帕累托效率充分条件。

另一种情况是贝克尔(1974年,第1080页和1981年)所描述的,有一个家庭的一位十分富裕的家长想控制家庭内部的收入分配。

如果家长有能力维持控制(即使他最先死去),只要由家长来进行转移支付,自私儿童的活动完全可以被抵消,这就是“弱智儿童”定理(the “rotten kid”theorem)(赫什利弗(Hirshleifer),1977年)。

不过,贝克尔从未考虑有两个家长的家庭,每个家长很少关心效率,在这里弱智儿童定理一般将不起作用。

沃尔(Warr,1982年,1983年)也认为政策无效,但他只分析了象(3)式那样没有任何不等式的一阶条件,因此难以考虑那可能的情况,即慈善事业不足以使穷人不希望从富人那里转移更多收入。

伯格斯特龙和瓦里安(Varian)在1985年及伯格斯特龙、布卢姆(Blume)和瓦里安在1986年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慈善事业是公共财货吗当存在利他主义时,有缺陷的政策无效论不是反驳把收入再分配视为公共财货的唯一办法。

萨格登(Sugden, 1982年,1983年和1985年)提出了一个更有力的看法。

他问道:如果效用函数可以唯一地表示收入分配函数,个人的利他主义行为能否使这个函数最大化?假设A愿意将他边际收入的10%施舍给C。

再假设B施舍给C的钱比过去少了10美元。

同样,A的总收入下降10美元,使得A希望C得到的收入总数减少了1美元,于是A给C的钱就增加9美元。

相反,如果B多施舍给C10美元,则A将少给C9美元。

这是私人提供公共财货所具有的一般特点:一个人赠与的越多,其他人赠与的就越少。

但就慈善事业而论,不同的人赠与之间的协方差似乎是难以置信的。

这意味着(见萨格登,1983年)对慈善事业一笔新的赠与的主要受益人,是相应对该慈善事业减少赠与的其他施舍者。

萨格登的结论是,赠与者评价慈善事业,认为它本质上也就是给予接受赠与者的帮助——在众多学者中,阿罗(1974年)较早地讨论过这种可能性。

这样,每个人的赠与成为一种单独的私人商品,而用征税转移支付的方案来取代慈善事业的公共财货观点,就变得缺乏说服力了。

慈善事业:真实的还是表面的利他主义慈善性捐赠行为的最常见的解释是利他倾向。

虽然它不是唯一可能的解释。

正如上面所论及的,赠与可能出于他们本身的考虑,也可能出于对接受赠与者福利的利他主义关心。

不过,赠与也可能反映利已主义的合作行为。

在经济学家中,博尔丁(Boulding,1973年),阿罗(1974年)和哈蒙德(Hammond,1975年)曾讨论过这一点;贝克尔(1976年),库尔茨(Kurz,1977年,1978年)等人曾经指出,许多社会生物学家也研究过它。

如果A、B两人始终保持联系,双方会把相互合作中的受益看作是互助保险的一种方式。

假定有一个无穷链A1,A2,A3,…,第n个人A n与第n+1个人A n+1有联系,所有的人都能从保持这种合作关系中得到好处直到无穷远的未来。

促进这种合作的基因将增强它们自身长期生存的能力。

保持这种合作要求适当地处罚背离原则的人。

但是表面的利他主义行为也可能从完全自私的倾向中产生。

同样正确的是,虽然在表面的利他主义行为出现之前,先要付出巨大代价和冒很大危险,但是,一个集团的所有成员都清楚,他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为他们的互助福利而行动,如布利斯(Bliss)和纳莱布夫(Nalebuff,1984年)的边缘政策模型中所论述的。

最后,萨格登(1984年)的互惠性理论是近来对实质自私而表面利他行为的一种有趣解释。

与利他主义有关吗 刚才我们已看到,表面的利他主义行为不一定要用利他倾向来解释。

虽然人们不能否认某些行为确实出自于献身他人福利的动机,但它依然限制了利他主义与实证经济学的关系。

引起更多争议的是认为利他主义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也很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