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的技术和理论研究进展

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的技术和理论研究进展

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的技术和理论研究进展作者:袁道梅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1期摘要从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的技术依据、作物吸水的土壤有效水分含量范围、水分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作物和品种耗水特性差异、作物亏水后的补偿效应、水分利用效率与耗水量非同步性等理论领域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为生物节水和管理节水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节水技术;节水理论中图分类号 S5-3;S-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1-0014-03ReviewonTechniqueandTheoryResearchProgressofCropWaterUtilizationYUANDao-mei(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Center of Yongdeng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Yongdeng Gansu 730300)AbstractThe achievement of technique and theory research on crop water utilization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tent included the effective soil moisture content for utilization of crops,the effect of water deficit on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op,the different of water consum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rops or varieties,the water implement effect of crops after water defici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E and water consume amount,etc. This could be used as a theory guidance for bio-water-saving and management water-saving.Key wordscrop;water use efficiency;water-saving technique;water-saving theory随着淡水资源日趋紧缺以及人口增加对旱耕地压力的逐步增大,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走节水型旱作农业的路子已成为旱农发展的主流。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一、引言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如何高效地利用水资源,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

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1.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指通过改良灌溉设备和方式,使水的使用效率提高的一种技术。

目前比较常见的几种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雨灌和喷雾灌等。

这些技术可以精准地将水输送到植物根系处,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从而实现了节水效果。

2.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是将雨水收集到集水器中,然后通过净化处理后再利用的一种技术。

目前比较常见的净化处理技术包括过滤、沉淀、消毒等。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中,可以减轻地下水和自来水的压力,从而实现了节水效果。

3.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是将废水通过净化处理后再次利用的一种技术。

目前比较常见的废水净化处理技术包括生物处理、膜处理、化学处理等。

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排水和产业废水对环境和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同时也可以达到节水的效果。

4.水资源数字化管理技术水资源数字化管理技术是指将水资源利用和管理过程数字化,实现对水资源的精准监测、调控和优化的一种技术。

数字化管理可以对水资源的使用环境、流量、质量、供需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应用实例1.以色列的节水灌溉技术以色列是世界上最为缺水的国家之一,但是通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使得以色列的耕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目前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农业领域。

2.新加坡的废水循环利用技术新加坡的废水净化工艺可将污水净化至达到饮用水标准,并将其循环利用。

目前,新加坡的废水循环利用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

3.长江三峡的数字化管理技术为了有效地保护长江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中国采用了数字化管理技术。

农业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发展

农业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发展

农业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发展农业资源利用是现代农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土地、水、光等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保障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粮食等生物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农业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提高粮食和生物资源产量的关键。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土地养护措施,有效保护土壤,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此外,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也能够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二、优化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也是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采用高效灌溉系统、改善渠道管理、制定合理的用水政策等措施,都能够有效的降低灌溉成本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持土壤湿度和水质的稳定和卫生。

此外,减少城市化和农业开发所带来的对水资源的污染,也是保证水资源供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三、发展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生物资源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农业生物资源方面,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扩大种植面积和追求更高品质的农产品。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方锅锅”、“储梨”、“海阳响脆瓜”等都是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强劲生长和抗病能力的优良品种。

此外,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成功开发出大豆转基因和抗菌的烤烟,对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贡献非常大。

四、发展绿色农业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加强,绿色农业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农业的主要标志是无污染、无农残和生态保护。

通过科学管理土地、水和空气的使用,合理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一直是农业绿色化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农业资源的利用研究与发展是现代农业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向。

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一章概述土壤和水资源是生命的重要来源,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稳定均依赖于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然而,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对土壤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土壤和水资源,必须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并加强科学管理和综合防治。

本文将就土壤和水资源的特点、脆弱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土壤资源的特点与脆弱性2.1 土壤资源的特点土壤是地表自然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土壤有着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点。

首先,它广泛分布、存量大,又有各种基本和辅助性生态功能。

此外,土壤还能提供作物生长的重要物质与能量,对环境的调节与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遭到了破坏,其中对土地生产力的降低、土地沙漠化、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成为了自然生态系统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2.2 土壤资源的脆弱性土壤是高度脆弱性的资源,它容易遭到负面的自然和人类干扰。

土壤被过度采摘、污染和垃圾填埋,容易导致土地流失和破坏,同时还会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土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争夺点,往往过度开发土地会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带来很大的挑战。

针对土地生态系统脆弱的特点,我们需加强对其的保护与管护,采取科学管理模式,加强监测控制,合理调控土地利用模式,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水资源的特点和脆弱性3.1 水资源的特点水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基本要素,同时又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和数量最多的资源。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它不仅仅支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还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就日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3.2 水资源的脆弱性水资源具有高度的脆弱性,容易受到土地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地理科学 -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研究进展1. 自然地理的研究进展自然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与地球表层现象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自然地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1.1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随着全球气温的逐渐升高,气候变化成为了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观测数据、模拟实验等手段,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并提出应对措施。

1.2 土壤质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健康。

近年来,地理科学家通过土壤调查和分析技术,深入研究不同区域土壤质量差异以及相关因素,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1.3 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已成为全球面临的紧迫问题。

地理科学家在水循环、水质检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科学支持。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是维系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的基础。

近年来,地理科学家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分布、保护措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2. 人文地理的研究进展人文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网络空间、文化景观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2.1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全球城市化快速进行,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案例研究、城市规划分析等手段,深入探索城市形态变化、社会空间重构等问题,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2 网络空间与数字化地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对网络空间的研究,分析数字化地理信息对社会经济活动、文化交流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

2.3 文化景观与地方认同文化景观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对不同地区景观的研究,探索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文化景观对于地方认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作用。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研究进展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研究进展

《湖南水利水电)2020年第3期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II4-II徐"#1,%思'1,()*2,,-.2,/0城",黄正恵2(1.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7;2.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以直接反映灌溉水利用程度,针对国内外有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研究,文章分别从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研究和尺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概述,分析发现在国内研究较多的是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而国外更偏向研究灌溉水利用效率内涵及评价模型构建等。

对于国内外目l有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建议,并对未来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研究和发展进行讨论与展望$关键词:灌溉水利用效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首尾测算法;典型渠段法;影响因素、八、亠刖"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淡水资源总量非常丰富,高达28000亿m*之多,占全球水源的6%,位列加拿大、俄罗斯、巴西三个国家之后,在世界上排行第四。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农业是用水大户,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水资源的日益稀缺,探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成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灌溉技术的革新滴灌技术滴灌是一种精准的灌溉方式。

它通过滴头将水一滴一滴地、缓慢而均匀地滴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

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渗漏损失。

滴灌系统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进行精确供水,比如在干旱地区种植蔬菜,滴灌能够保证每一株蔬菜都能得到适量的水分。

滴灌系统的组成较为复杂,包括水源、首部枢纽(过滤器、施肥罐等)、输配水管网和滴头。

过滤器能够去除水中的杂质,防止滴头堵塞。

施肥罐则可以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随着灌溉水一起施入土壤,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料利用率。

微喷灌技术微喷灌是介于喷灌和滴灌之间的一种灌溉方式。

它利用微小的喷头将水喷洒在作物周围的土壤表面或者作物上。

与喷灌相比,微喷灌的水滴更小、更均匀,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更小。

微喷灌适用于多种作物,如花卉、果树等。

对于花卉种植来说,微喷灌既能满足花卉对水分的需求,又能避免因大水漫灌而导致花卉倒伏或者花朵受损。

微喷灌可以调节空气湿度,有利于花卉的生长和观赏价值的提升。

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雨水收集设施雨水收集是雨水集蓄利用的第一步。

常见的雨水收集设施有集雨池、水窖等。

在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庭院、屋顶等收集雨水。

例如,在山区的农户,利用自家屋顶收集雨水到水窖中,经过简单的沉淀和过滤后,可用于浇灌庭院里的蔬菜或者果树。

集雨池的建造要考虑地形、集雨面积等因素。

其大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一般来说,较大的集雨池可以收集更多的雨水,但建设成本也相对较高。

雨水储存与利用雨水收集后需要妥善储存。

储存设施要具备防渗漏、防污染等功能。

储存的雨水可用于农业灌溉的补充水源。

在干旱季节,当其他水源不足时,储存的雨水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在一些干旱的山区,雨水储存起来后,可以在春季播种时用于浇灌种子,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技术路径研究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技术路径研究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技术路径研究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技术路径,以期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农业用水方面农业是用水大户,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对于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1、精准灌溉技术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存在水资源浪费的问题,而精准灌溉技术则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情况进行精确供水。

例如,滴灌技术通过将水一滴一滴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大大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渗漏,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有喷灌、微灌等技术,都能够在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同时,降低水资源的消耗。

2、土壤水分监测与调控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灌溉策略。

这样可以避免过度灌溉或灌溉不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种植结构优化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性,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增加耐旱作物的种植面积。

同时,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减少对灌溉水的依赖。

二、工业用水方面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1、水循环利用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次回用。

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可以通过废水处理和回用,减少新鲜水的取用量。

2、高效冷却技术改进工业冷却系统,采用空冷、闭路循环冷却等高效冷却技术,降低冷却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

3、工艺改进与优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用水环节,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例如,采用干法生产工艺替代湿法生产工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用水量。

三、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水,提高城市生活用水效率对于节约水资源同样重要。

1、节水器具推广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如节水马桶、水龙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进展1王会肖,蔡燕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E-mail:huixiaowang@摘要:土壤水资源对解决农业用水和水资源短缺的重要现实意义已逐步得到认可。

研究土壤水资源的特征和作物耗水与土壤水的相互关系,可以有效的指导在农业用水中增加土壤水的用水量、减少灌溉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农业节水的目的。

本文主要介绍土壤水资源量的计算、土壤水分的动态规律、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和作物的需水耗水规律等农业节水中涉及的利用土壤水资源研究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土壤水资源;农业节水;土壤水分动态规律;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水作为资源的理念已逐步得到肯定,高效利用土壤水资源对农业节水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用水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缺水问题,2004年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66.5%。

而农业用水量大与用水浪费并存,尤其是一些渠灌区仍采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以至我国的农业用水效率低,仅为43%。

由于水资源紧张,过去常会挤占生态用水牺牲环境为代价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

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保证生态用水,同时满足工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增长需求,农业用水比例势必降低。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解决农业缺水的问题只能靠自身的节水来解决,农业节水是解决水资源危机和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节水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从农业用水角度来看,其他形式的水资源都是转化为土壤水才能实现其资源价值。

根据Malin·Falkenmark的研究陆地上所有的水资源都来源于降水,其中降水35%转化为蓝水,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等可见的水资源,即通常主要研究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包括灌溉用水都是从蓝水中提取[1]。

另外的65%转化为绿水,等同于土壤水,通过陆地上的植被耗散利用。

这部分水量十分丰富,如河北省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据估计每年全省耕地作物可利用的土壤水约为345~420亿立方米。

因而除采取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灌溉节水外,合理、高效利用土壤水也是解决农业用水紧缺的出路。

土壤水具有强烈的时空变异性,农业用水主要是根据作物需水耗水的要求,适时补充土壤水的数量;土壤水分状况影响作物水分亏缺,并且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亏缺的反应敏感性不相同。

因此我国农业节水中利用土壤水资源,主要围绕着农田土壤水资源量的计算、土壤水分的动态规律、土壤水的有效性和作物的需水耗水规律开展,以下主要从这几方面说明其研究进展。

1. 土壤水资源量的计算及评价对土壤水范畴的认识及评价内容和方法目前尚不统一。

评价土壤水资源主要从土壤水资源数量和植物可利用量两方面衡量。

评价土壤水数量的指标主要是土壤水蓄水量或土壤水储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土壤—作物系统水分过程与节水调控机制研究”(20060027018)和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0508021-HBKLA-03)的资助。

水量,指某一时刻一定深度土层内实际蓄存的水量。

从植物利用角度出发,通常计算深度取植物根系层深度[2,3];也有学者从陆地水循环的角度,将整个包气带作为计算土壤层[4]。

土壤水资源量的计算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和农田水分平衡一般在区域或流域和农田尺度上展开。

土壤水的空间和时间变异显著,对多年平均而言,区域土层蓄水量变化趋向于零。

刘昌明曾提出区域多年平均土壤蓄水量的评价可用公式[5]:0=−−−g s R TE R P (1)土壤水在水分循环中经常得到补给,也不断消耗掉,用它的补给量和消耗量评价土壤水资源是符合水量平衡原理的。

1999年靳孟贵考虑流域不同地貌单元、岩性、土地利用情况下的土壤水资源量的差异,进一步提出土壤水资源年补给量的概念,表示特定土壤水条件和特定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水资源。

地下水位埋深很大的条件下土壤水资源年补给量按下式计算[6]:g s r R R P I C P W −−−++=int (2)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土壤水最终消耗于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也可用陆面蒸散量评价土壤水资源数量。

由懋正根据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提出可用蒸散量计算区域水资源的数量,并以海滦河流域为例,求得土壤水资源平均为432mm ,占降水量的77.7%[7]。

另外,土壤水资源量资源价值在于作物有效利用。

因此,作物的土壤水资源评价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作物的生育期一般为一年的某一时段,它与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土壤水分循环周期不一致,作物土壤水资源由生育期土壤水的补给量和利用量组成。

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含水量中只有一部分能被植物吸收,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是对作物而言,反映土壤对植物可供水分储量的大小和能被植物利用的难易程度。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受土壤质地、含水量、植物根系密度和吸水能力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认为作物可以利用的土壤水分含量范围介于永久凋萎点和田间持水量之间。

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土壤水分对作物的生长是否等效,一直是国内外旱作农业和土壤物理学等学科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早期研究形成的观念可概括为等效学说和非等效学说。

关于不等效的形式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土壤水分有效性随土壤湿度的减少呈线性减少;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凋萎湿度和田间持水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土壤含水量的临界点K ,从田间持水量到该点,土壤水分是对植物生长是等效的,而土壤含水量在该点之下时,土壤水分有效性随土壤湿度减少而降低。

由于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互不相同及试验作物、土壤和气象因素不同,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据李玉山等对西北干旱区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其动态模式的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在田间持水量附近迅速下降而此后下降非常缓慢[8,9]。

杨文治等对黄土高原南部土壤水分有效性动态规律的研究表明,在田间持水量95%到55%的土壤湿度范围内,随着土壤湿度的不断减小,土壤水分有效性按抛物线规律递减,土壤水分有效性下降的速率随土壤湿度减小而增大加快[10]。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田间水分常数(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量和凋萎湿度)或者土壤水势[11]将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划分为三个等级,易效水、中效水、难效水[12]或四个等级,极易效、易效、中效、难效—无效水[10]。

近年来, SPAC 理论的发展以及水分运动测定技术的进步,开始利用植物根系吸水函数及作物产量—水分关系函数和生理参数等观念和方法来研究土壤水分有效性。

考虑根系吸水速率,由不同含水量下小麦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相对速率给出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动态曲线。

但该根系吸水模型中含有某些难以测定的土坡和根系参数如土壤导水率、根水势、根系吸水阻力等,因而限制了该模型的田间应用[13]。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构成作物用水的重要来源,土壤水分有效性是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郭庆荣等由模拟土柱的方法,以作物产量为指标,直接由土壤湿度—作物产量关系给出有效性按抛物线规律变化的结论[14]。

但是以产量作为指标得出的土壤水分有效性是整个生育期的平均值,难以用来评价特定生育阶段的土壤水分有效性。

对于用生理参数划分土壤水分有效性标准,Ritchie的研究建立了土壤含水与蒸腾的一般关系,认为当超出土壤可吸收水分范围的70%,蒸腾很少受到水分亏缺的影响[15],低于此水分条件,蒸腾随土壤含水呈比例下降,直到阈值30%。

同时光合速率的红外测定技术的发展,用光合速率作为土壤水的有效性的评判指标具有可操作性。

李秧秧用光合速率研究土壤水分有效性认为,在95%概率保证下,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在田间持水量的83%和73%上,水分均是同等有效的;而在此以下,水分按抛物线规律递减[16]。

相关的林木的研究表明光合速率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过程符合二次方程式,根据拟合方程可确定出土壤水分对光合速率有效性的两个临界值,即维持最高净光合速率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和光合作用的水合补偿点(净光合速率为零时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

林木的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过程符合三次方程,并可确定出林木蒸腾速率最高时的土壤含水量的临界值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时的土壤含水量的临界值[17]。

3. 土壤水分动态分布规律我国土壤水分动态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水分垂直动态和季节动态两个方面。

土壤水分的变化主要影响因子有气象因素(降水、风速和气温等)、土壤的作用和植被等。

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的决定于气象因素的时间变化[18],尽管年际存在差异,但是基本遵循着共同的变化规律。

对于裸地的季节动态可以直接根据气象因素的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19,20]。

有植被覆盖的土地类型,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还受到植物蒸腾的影响。

韩仕峰最早提出黄土区农田土壤水分的年内动态变化可分为4个时段进行研究,即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退期、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19]。

随后,国内的学者一般沿用这一结论,只是研究的地点和植被类型不同,各个时段的分布时间有所差异[21,22]。

关于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有研究认为土壤水分年际间的变化主要是由年际间的降雨补充差异造成的,基本上与年雨量的变化一致[23]。

但是,在降水量大或分布不均的年份,年际变化差异明显,而在降水量少而分布均匀的年份,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不大,干湿季难以划分[24]。

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一般根据土壤水分的利用状况,以土壤水分的变化程度(以变异系数Cv来表示或标准差S x作为指标划分为层次;Cv或S x越大,土壤水分变化越剧烈;反之,土壤水分变化越小。

一般分为三层或四层,第一层为土壤水分活跃层(弱利用层),土壤水分变化十分剧烈,土壤水分在降雨时迅速增加;干旱时易于蒸散消耗,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不大。

第二层为土壤水分利用层,是植被根系分布和植被补充水分的主要层次。

第三层为土壤水分调节层,这一层在植被强烈蒸腾期和枯水期可向植被供水,丰水年和雨季可以起到储水的作用,故对植被根系的吸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不同的研究地区和植被类型,选取的分层标准的大小和划分的土壤层的深度有所不同[21,25]。

4. 作物耗水规律作物需水量(ET C)即作物潜在蒸散量,是指在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条件下,在田间正常生长发育、无病虫害、达到高产水平的特定作物的农田蒸散量,受气象条件和作物条件的影响。

通常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先计算出参考作物的蒸散量(ET0),作物的需水量为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乘以作物系数K C。

有研究人员根据作物、土壤和1950-1980年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上式计算我国北方地区几种主要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的多年平均状况如下:冬小麦为450~525mm,春小麦为380~435mm,小麦返青和抽穗期前后需水量较大,分蘖和抽穗期对水分敏感;春玉米为435~600mm, 夏玉米为360~450mm,玉米拔节到抽雄期和灌浆期占整个生育期需水量的55%,抽雄期前后对水分十分敏感;谷子为340~390mm,拔节到灌浆期需水量占整个生育期需水量的50%,抽穗和灌浆期对水分敏感[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