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

合集下载

风湿确诊金标准

风湿确诊金标准

风湿确诊金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风湿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在初期,风湿病的症状可能比较轻微,容易被忽略,但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导致关节损伤和功能障碍。

及早确诊风湿病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风湿病确诊的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确诊标准:一、临床表现1.关节疼痛和肿胀:风湿病的特征性症状是关节疼痛和肿胀,通常是对称性的,即两侧相同部位的关节出现问题。

2.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可能会感觉关节活动不灵活,甚至出现僵硬的现象。

3.晨僵:早晨起床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全身关节僵硬,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缓解。

4.皮肤变化:风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皮肤红斑、硬皮病等皮肤变化。

5.其他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疲劳、发热、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1.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免疫抗体,多数风湿病患者血清中都能检测到。

2.抗环瓜拉原(ACPA):抗环瓜拉原是一种特异性的风湿性关节炎标志物,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3. C-反应蛋白(CRP)和沉淀素:这两个指标是炎症反应的标志物,风湿病患者血清中常常升高。

4.关节穿刺液检查:对于关节炎症患者,关节穿刺液检查可以帮助排除感染或痛风等其他疾病。

三、影像学检查1.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可以显示骨关节的变化,如骨质疏松、关节腔狭窄、关节变形等。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病变,如骨赘、滑膜增生等。

3.MRI检查:MRI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如骨折、软组织肿瘤等。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检查,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确诊风湿病后,患者需要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以控制疾病的进展和减轻症状。

患者还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保持积极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以提高康复的效果。

风湿病的确诊金标准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来做出的。

风湿免疫科检查项目(全)-珍藏版

风湿免疫科检查项目(全)-珍藏版
SLA/LP(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肝胰抗体)
抗SLA/LP抗体为少数公认的AIH高度特异性自身抗体,在AIH所有相关自身抗体中最具有诊断价值。抗 SLA/LP抗体在 AIH中的阳性率为10%-30%,该抗体多出现在ANA, SMA和抗LKM-1抗体阴性的AIH患者血清中。抗SLA/LP抗体为AIH-III型的血清学标志抗体,阳性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多伴有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pANCA(甲醛抵抗,血管炎三项中显示为MPO抗体阳性)主要见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
xANCA阳性主要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患者。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
是抗基底膜抗体型肾小球肾炎特异性抗体,包括Good-Pasture综合征、急进型肾小球肾炎及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1均质型:此型与抗dsDNA和抗组蛋白抗体有关。
2周边型:此型对应的抗体为抗dsDNA抗体。
3斑点型或颗粒型:此型抗体与多种自身抗体有关,如:抗u1RNP、抗Sm、抗Scl-70、抗SSB/La、抗SSA/Ro等。
4核仁型:此型与针对核糖体、u3RNP、RNA聚合酶等抗原的抗体有关。
盐水可提取性核抗原(ENA)
以小分子核糖核蛋白(非组蛋白中的盐水可提取性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抗U1RNP抗体(抗U1核糖核蛋白抗体)
高滴度主要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相关,也可见于SLE。
抗Sm抗体(抗Smith抗体)
为SLE所特有,特异性达99%,敏感性25%,与SLE疾病活动性无关。常与抗URNP共存。
抗SSA抗体
湘雅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常用自身抗体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RF)
主要见于RA、干燥综合征外(90%患者RF呈阳性),还可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病、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等;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病常用检查项目包括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弥散功能与肺高分辩率CT、血管多谱勒超声、PPD试验、肾活检、类风湿结节活检、肺活检、唇腺活检、腮腺造影、磁共振和SPECT腮腺成像、骨关节的影象检查、关节镜检查等。

1、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了解病情: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影响造血系统,引起血象异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血象异常的严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情轻重。

(2)用药前后血常规检查:许多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血象有影响,所以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尿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非常容易发生肾损害,例如狼疮肾炎,此时最简单的检查就是尿常规。

主要了解有无蛋白尿、镜下血尿以及管型尿等。

(2)某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有肾毒性,例如最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可引起肾间质损害,所以有必要进行尿常规检查。

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但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只有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完全是定量检查,相对比较精确,所以临床十分常用。

粪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有时会有消化系统损害,例如肠病性关节炎等,此时应进行粪常规检查。

(2)某些药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对胃有一定损害作用,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应做大便隐血(OB)检查。

2、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与意义: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可有肝肾损害和心肺损害,此时应进行肝肾功能、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此外有一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肝肾损害和心肺有损害,也要通这些检查来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风湿免疫性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是皮质激素,而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可引起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所以在治疗前后应作血糖检查。

风湿三项报告解读

风湿三项报告解读

风湿三项报告解读风湿三项报告是临床上常见的一项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风湿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它包含了三个指标: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和C反应蛋白(CRP)。

通过解读风湿三项报告,可以对患者的风湿病情有一个初步判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免疫抗体,常见于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风湿因子的阳性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风湿性疾病的风险,但并不能确定具体的病情。

一般来说,RF滴度越高,风湿性疾病的可能性越大。

当然,RF也可在其他非风湿性疾病中出现,所以综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标志物。

它的阳性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研究表明,anti-CCP的检测在风湿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如果患者的anti-CCP阳性,结合其他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可以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否为类风湿关节炎,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其水平可以反映机体炎症的程度。

CRP的升高通常与炎症反应相关,包括风湿性疾病。

CRP 水平的升高提示有炎症存在,但并不能确定具体的病因。

因此,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是必要的。

除了风湿三项,还可以参考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如血沉(ESR)、关节穿刺液分析、X线检查等,来更全面地评估风湿性疾病的情况。

血沉的升高也可以反映炎症的存在,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关节穿刺液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关节疾病的类型,如关节炎、滑膜炎等。

X线检查可以评估关节的损伤情况,如关节的破坏、骨质疏松等。

需要注意的是,风湿三项报告只是辅助诊断风湿性疾病的一种指标,不能单独作为诊断的依据。

临床医生应该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并且,风湿三项的阳性结果并不代表一定患有风湿性疾病,反之亦然。

因此,对于风湿三项报告的解读需要整体而综合的思考。

风湿检查报告怎么看

风湿检查报告怎么看

风湿检查报告怎么看风湿疾病是一类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见的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对于患有风湿疾病的患者,经常需要进行风湿检查以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和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风湿检查报告往往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本文将介绍如何看懂风湿检查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风湿疾病。

一、检查项目风湿检查报告通常包含多项检查项目,其中常见的有血常规、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关节液检查等。

在查看报告时,首先要了解每项检查项目的基本意义和参考范围,以便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

比如,血常规可以反映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则可以帮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疾病。

二、参考范围每项检查项目都有参考范围,用于评估患者的检查结果是否正常。

在阅读风湿检查报告时,需要对比患者的具体结果与参考范围,来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

如果患者的检查结果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存在炎症或其他风湿疾病的活动。

这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三、趋势分析风湿检查报告不仅仅是对患者当前的疾病情况进行描述,还可以通过对比历次检查结果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疾病趋势。

通过观察患者的检查指标是否逐渐增高或降低,可以了解疾病的活动程度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阅读风湿检查报告时,除了关注当前结果是否正常,还要留意前后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

四、其他辅助检查除了常规风湿检查项目外,有时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辅助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评估疾病活动性。

比如,骨密度测试可以帮助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关节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关节和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

这些辅助检查结果也需要综合分析,以增加对患者疾病情况的全面了解。

总之,正确阅读和理解风湿检查报告对风湿疾病患者及其医生而言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各项检查项目的含义和参考范围,观察检查结果的变化趋势,以及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效果。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病常用检查项目包括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弥散功能与肺高分辩率CT、血管多谱勒超声、PPD试验、肾活检、类风湿结节活检、肺活检、唇腺活检、腮腺造影、磁共振和SPECT腮腺成像、骨关节的影象检查、关节镜检查等。

1、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了解病情: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影响造血系统,引起血象异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血象异常的严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情轻重。

(2)用药前后血常规检查:许多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血象有影响,所以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尿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非常容易发生肾损害,例如狼疮肾炎,此时最简单的检查就是尿常规。

主要了解有无蛋白尿、镜下血尿以及管型尿等。

(2)某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有肾毒性,例如最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可引起肾间质损害,所以有必要进行尿常规检查。

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但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只有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完全是定量检查,相对比较精确,所以临床十分常用。

粪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有时会有消化系统损害,例如肠病性关节炎等,此时应进行粪常规检查。

(2)某些药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对胃有一定损害作用,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应做大便隐血(OB)检查。

2、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与意义: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可有肝肾损害和心肺损害,此时应进行肝肾功能、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此外有一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肝肾损害和心肺有损害,也要通这些检查来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风湿免疫性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是皮质激素,而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可引起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所以在治疗前后应作血糖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风湿因子、抗链球菌0、血沉、x光影像检查:X线检查:一般多查手足关节,有时足关节表现不多,但X线已见骨破坏。

早期的患者X线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

几周或几个月后可见关节附近骨质疏松,以后关节软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狭,关节面不规则,晚期骨质破坏增多,可见关节半脱位,直至骨性强直。

多见于2年以上的病变。

骨质疏松可因激素治疗而增多。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RF是1948年Rose在RA血清中发现的,以变性IgG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可分为五种亚类:IgG、IgA、1gM、IgD及IgE,目前常用的乳胶凝集法检测的主要是IgM,RF>1:16为阳性,正常人群阳性率5%,且随年龄增大而阳性率增加,>70岁阳性率男女分别为14%及9%,但滴度都不高,除RA以外,许多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也可阳性,非结缔组织病如慢性肝炎、结核病、麻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甚至疟疾也可阳性,但这些疾病RF效价不高,因此,对RF应报效价而不能只报阳性或阴性。

RA的RF效价往往都很高,效价在1:80以上,阳性率80%,效价的高低与疾病严重程度并不呈比例,但高效价则说明病变活动,因此RF是RA的诊断标准之一,但阴性并不能排除RA,反之低效价的阳性则不一定是RA。

必需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免疫学检查:IgG、IgM及IgA大多增高,补体大多正常,但有明显的血管炎者C3可降低,冷球蛋白可增加。

抗核抗体阳性率15%左右。

急相蛋白检查:C反应蛋白、粘蛋白、纤维蛋白原可增高,血沉增快,但均无特异性。

组织学检查:滑囊液检查:关节穿刺液为半透明草黄色液,白细胞(2~7.5)×109/L,多形核>50%,细胞培养阴性,活动期可见白细胞浆中含有RF和IgG补体复合物包涵体吞噬细胞,称类风湿细胞。

关节液中RF可阳性。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等。

1.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项目如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
蛋白等,以及针对风湿免疫疾病的特定抗体检测,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

此外,免疫球蛋白检测、补体检测等也有助于病情评估和诊断。

2.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X线片、CT以及PET-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有助于诊断痛风、类风湿关节炎、肌炎等疾病。

3.病理活检:主要用于肌肉组织病变或者干燥综合征患者,
通过留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确诊某些疾病,并判断疾病的良恶性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避免耽误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
1、抗核抗体(ANA)
现已证实抗核抗体(ANA)对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诊断价值。

在不同疾病中,特别是风湿性
疾病,其抗体谱有一定的特征性。

重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诱导的狼疮、混合性结
缔组织病(MCTD),ANA检出率可达95%-100%;干燥综合征为70%-80%;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PSS)检出率可达85%-95%。

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
肠炎等也有20%-50%的检出率。

此外,桥本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动脉炎等患者也可能检
出ANA。

ANA阳性已被美国风湿病学会列为SLE的诊断标准之一。

IIF(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查ANA荧光染色模型:1)均质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均匀一致,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阳性,此型与抗DNP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有关。

2)斑点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斑块状,核仁阴性,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
次与ENA抗体相关。

3)抗核仁型:分裂间期细胞核仁着染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此与硬
皮病相关抗核抗体有关。

4)核模型:又称周边型,分裂间期细胞荧光染色在核膜周围,分裂期细
胞染色质阴性,此与抗核包膜蛋白抗体(抗板层素或gp210抗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异性抗体)相关。

5)着丝点型:又称散在斑点型,分裂期细胞核内均匀散布大小较一致的着染荧光细颗
粒(40-60个),无核膜结构,分裂期细胞染色质着丝点密集排列。

ACA是系统性硬化型中CREST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80-98%。

6)胞质型:分裂间期细胞的报纸染色阳性。

按细胞器又
分多型。

7)混合型:只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的荧光染色模型。

临床上ANA的检测,实际上是指总抗核抗体检测。

ANA阳性的疾病很多,最常见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某些非结缔组织病也可阳性(如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肌无力、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等),正常老年人也可出现低滴度的ANA阳性。

ANA检测在临床上是一个极重要的筛选试验,ANA阳性(高滴度)标志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ANA检测对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2、抗双链DNA(ds-DNA)
①抗dsDNA自身抗体是SLE最重要的标志性自身抗体,美国风湿病学会已将抗dsDNA阳性列为SLE 诊断标准之一。

②抗dsDNA抗体对SLE特异性很高,尤其当检测试剂中所用的dsDNA不含单链或变性片断且阳性滴
度较高时,对SLE特异性可达85%。

RA患者阳性率最多为1%;干燥综合征、药物性狼疮、MCTD阳性率在10%以内,此外AIH也可见阳性。

③高滴度抗dsDNA抗体提示SLE处于活动期。

此抗体直接与肾小球细胞内DNA结合或与循环中DNA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故与狼疮性肾炎密切相关,特别是当血清补体C3、C4水平降低时。

3、可提取核抗原(ENA)
(附注:①免疫印迹法的优点是一次可同时检测7种多肽抗体,但由于其作用的靶抗原多经过热变
性处理,使得原先存在于分子表面的抗原表位发生了改变,致使结果阴性。

因此,相应多肽抗体阴性,并不能排除某种风湿病的存在。

②无论免疫印迹法还是免疫斑点法阳性区带显色的深浅不能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