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常用实验室检查临床意义1
风湿病学实验室检查

10 1
风 湿病 学
国 际内科 双语 杂志 2 0 Vo. 。 o 4 0 7。 17 N .
风 湿 病 学 实 验 室 检 查
R0 i de ① b n Bu r
Vit rN s a c0 Ca s r—Pu l i 0 li n ② c
自身 抗体 ( 1 表 )
资格 ,并在 伦敦查林克罗斯 医院和威斯 敏斯特 医院接受 风湿病学方 面
的 训 练 。 他 的研 究 方 向包 括 复 杂 的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脉 管 炎 和 皮 质 类
固醇诱导的骨质疏松症 的治疗 。利益冲突 :无 。 @) c r asr ul ioMR SF C MR Vio N C sa —P lcn t i C R RD D是英 国 O w s y罗 s et r
尿 酸 在 血 液 和 组 织 液 中 的溶 解 度 有 限 ,因 此 血 清 尿 酸 水平 越 高 ,关 节 内 及 周 围 晶 体 沉 淀 和 因此 产 生 痛 风 的危 险越 大 。 随 着 普 通 人 口中 肥 胖 和 酒 精 消 耗 的增 多 ,平 均 血 清 尿 酸 盐 升 高 , 因此 有 痛 风 的 发 病 增 多 。记住 诊 断 痛 风 的 “ 标 准 ” 是 滑 液 或 其 他 金 组 织 液 中明确 有 尿 酸 盐 晶 体 很 重 要 。 因 为 高 尿 酸 血
症 ( 性 >0 4 mm lL 男 . 2 o ,女性 >0 3 m lL 比痛 / . 6 mo ) /
系统性 红 斑狼疮 (L S E) 是个 例外 ,如 果没 有 合 并 感 染 ,C P往 往 正 常 或仅 有 轻 微 升 高 。发 病 时 E R 或 R S
C P高是类 风湿 性关 节炎 预后 不 良的 因素 。 R
风湿科的衡量指标

风湿科的衡量指标
1、血沉:风湿性疾病活动期,血沉通常增快,是评估风湿性疾病活动性的一项指标;
2、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急剧升高的一种蛋白,也是炎性指标之一,但不具有特异性;
3、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是检测风湿热的常规指标,其数值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4、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也是风湿性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但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急性期,其水平一般较高,测定后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风湿性疾病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是评估风湿性疾病活动性的一项指标;
6、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急剧升高的一种蛋白,也是炎性指标之一,但不具有特异性。
此外,还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一些联合检测,如抗CCP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对风湿性疾病进行综合评估。
风湿诊断标准

风湿诊断标准风湿病是一类以关节、软组织和骨骼为主要受累部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风湿病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风湿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关节肿痛、晨僵、关节活动受限、皮下结节、红斑狼疮样皮疹等。
此外,风湿病还可累及内脏器官,导致心脏、肺部等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实验室检查。
风湿病的诊断离不开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助于风湿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风湿病在影像学检查中常表现为关节破坏、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等特征。
X 线、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标准。
风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结果。
当前常用的风湿病诊断标准包括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狼疮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等。
这些标准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风湿病的诊断时,需要注意排除其他类风湿病、感染性关节炎等疾病,避免漏诊或误诊。
同时,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分析,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结语。
风湿病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风湿病的诊断标准,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风湿类风湿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意义

1、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RF)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
因为这种炕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
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正常值阴性(<20kU/L) 阴性 (乳胶凝集试验)临床意义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综合征,Waldenstrθ-m综合征,结节病,SLE等。
偶尔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疾病和老年人(低滴度的RF)。
2、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
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
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
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
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
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
正常参考值:成人< 500U,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
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Fichy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1)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RF阴性时,见于风湿病,(2)凝集型:ASO正常、RF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3)混合型:ASO升高,RF阳性,见于类风湿;(4)正常型:ASO阴性、RF阴性,可排除类风湿。
风湿病的常用免疫学检查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如今最常用于检测RF的方法仍是乳胶凝 集法(IgM型),RA 患者中阳性率 可达80 %,如乳胶法RF阴性,临床高疑RA,可 用ELISA测IgG和IgA型RF。 一般抗体滴 度越高,关节外的表现越重,疾病越活 动,预后越差。在5%的正常老人,其它 风湿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肝炎、 肺纤维化等多种疾病中都可出现不同比 例、低滴度的RF阳性(除干燥综合征症 为高 滴度)。此外RF检测是划分血清阴 性关节炎是重要标准。
33
部分分化抗原命名的T、B细胞
分化抗原 分子量
CD1
21/48
CD3
20/20/25
CD4
55
CD8
30/45
CD25 50-55
CD45RO 80
CD19
95
CD21 140
CD22 135
分布及特点 意 义
不成熟T细胞 血液病↑
成熟T细胞
自身免疫病、SLE、RA↑
辅助T细胞
风湿病的常用免疫学检查 及临床应用
1
概述
多数风湿病的发病机制都与免疫失调有 关, 因此检测自身抗体(抗细胞内、细 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补体、 淋巴细胞及其它免疫学成份有助 于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判断。
对检验结果的判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 并进行综合分析。
2
抗核抗体(ANA)
7
国际以Hep-2作为基质
━━━━━━━━━━━━━━
SLE PSS
━━━━━━━━━━━━━━
HEP-2 95% 70%
鼠肝 85% 50%
━━━━━━━━━━━━━━
8
(二)分类
1、ds-DNA检测 ━━━━━━━━━━━━━━━━━━━━
风湿性关节炎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风湿性关节炎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多个关节的慢性对称性炎症,并伴随系统性病变。
诊断RA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各项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常用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
1.血常规:查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等指
标。
2.类风湿因子(RF):阳性结果提示可能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但也
有其他疾病可以引起RF升高。
3.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辅助诊断RA,对早期RA的诊断
较敏感。
4. C 反应蛋白和血沉:检测炎症指标,有助于评估病情活动性和炎症程
度。
5.类风湿因子亚型:亚型检测有助于预测疾病活动性和预后。
关节液检查
1.关节积液检查:分析关节积液的细胞分类、蛋白质含量和结晶情况
等,帮助鉴别RA与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
1.X射线检查:观察关节发育情况、关节破坏和骨赘形成等变化。
2.MRI:对早期关节炎变化敏感,可发现关节软骨、骨和滑囊等病变。
3.超声波:观察关节滑囊积液、关节软骨和关节囊增厚等情况。
其他相关检查
1.骨密度检查:评估骨质疏松情况。
2.心电图和肺功能检查:评估RA对心脏和肺部的影响。
3.眼科检查:关注RA合并的眼部病变。
综上所述,多种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项目结合应用能够帮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控制风湿性关节炎进展的关键。
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检查及临床意义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532020年 第29期这种私密的地方。
中国人又是比较含蓄和保守的,这使得患者在看病的时候不好意思开口。
这种情况,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这需要做一些心理护理,让患者在心理上愿意接受治疗,愿意把病情如实的告诉医生。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都一直需要进行的。
2、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另一个日常护理就是用药护理。
在用药护理方面,针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应该做到不随意停药,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用最合适的药物来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因为霉菌性阴道炎是很有可能复发的,如果在用药的阶段,就不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用药,治疗效果不好不说,还有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复发病情。
3、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应该做好日常卫生护理,对外阴部进行清洗,在选择内裤方面也要选择纯棉的,透气的内裤,尽量不穿紧身裤这些会对外阴部有一些压迫作用的裤子。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一定要注意日常健康管理护理方面,因为对这方面的忽略可能加重病情,或者是让病情很难好转。
4、用药应该以局部用药为主:因为霉菌不易在碱性的环境中生长,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些碱性的溶液兑入2%-4%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外阴以及阴道的冲洗,再结合制霉素栓剂合适的剂量塞入阴道内,坚持每天一次,半个月一个疗程。
患者应注意,用药应该以医生的指导为主,而不是擅自用药,因为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所差异,所以我们应当引起重视。
四、结语了解霉菌性阴道炎,了解醚菌性阴道炎在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来说,可以通过一些护理知识来帮助治疗。
让每一位患者更早的进入健康的生活,是我们所有护理人员的希望,也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奋斗目标。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机体内许多器官及其系统损伤的一类疾病。
在我们常见的风湿免疫疾病中,其中主要包括常见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或者是风湿类关节炎等。
在临床检查风湿免疫疾病时,临床上大多采用的是血清检查方式进行相关的诊断,通常会检测到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一些指标的异常。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疾病和监测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并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的介绍。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正常值如下:-白细胞计数:4-10×10^9/L。
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感染、炎症或白血病等病情,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骨髓功能低下或免疫系统缺陷的表现。
-红细胞计数:男性4.5-5.5×10^12/L,女性4.0-5.0×10^12/L。
红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肺部疾病、肾脏疾病或血液病等引起的,而过低则可能是贫血或骨髓功能障碍的表现。
-血红蛋白浓度:男性130-180g/L,女性120-150g/L。
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可能是肺部疾病、心脏病或血液黏稠度增高的表现,过低则可能是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是出血性疾病、感染或骨髓抑制等的表现。
2.生化检验生化检验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正常值如下:- 血糖:空腹血糖3.9-6.1 mmol/L,餐后血糖小于7.8 mmol/L。
血糖升高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现,血糖降低可能是胰岛功能不全或胰岛素过量的结果。
-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ST):男性10-40U/L,女性9-32U/L。
AST增高可能是肝细胞损伤的表现,如肝炎、肝硬化等。
-谷草转氨酶(ALT):男性9-50U/L,女性9-35U/L。
ALT增高通常是由肝脏炎症或损伤引起的。
- 总胆红素:3.4-20.5 μmol/L。
胆红素增高可能是肝脏疾病或胆道梗阻的结果。
-肾功能指标:- 尿素氮(BUN):2.5-7.1 mmol/L。
BUN增高可能是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 肌酐(Cr):男性60-110 μmol/L,女性45-90 μ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