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风湿病检查及意义

合集下载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科常用检查项目解读

风湿免疫病常用检查项目包括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弥散功能与肺高分辩率CT、血管多谱勒超声、PPD试验、肾活检、类风湿结节活检、肺活检、唇腺活检、腮腺造影、磁共振和SPECT腮腺成像、骨关节的影象检查、关节镜检查等。

1、血尿常规、粪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了解病情: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影响造血系统,引起血象异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血象异常的严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情轻重。

(2)用药前后血常规检查:许多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血象有影响,所以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尿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非常容易发生肾损害,例如狼疮肾炎,此时最简单的检查就是尿常规。

主要了解有无蛋白尿、镜下血尿以及管型尿等。

(2)某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有肾毒性,例如最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可引起肾间质损害,所以有必要进行尿常规检查。

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但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只有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完全是定量检查,相对比较精确,所以临床十分常用。

粪常规检查的目的与意义:(1)风湿免疫性疾病有时会有消化系统损害,例如肠病性关节炎等,此时应进行粪常规检查。

(2)某些药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对胃有一定损害作用,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应做大便隐血(OB)检查。

2、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与意义: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系统性疾病,可有肝肾损害和心肺损害,此时应进行肝肾功能、全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此外有一些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对肝肾损害和心肺有损害,也要通这些检查来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风湿免疫性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是皮质激素,而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可引起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所以在治疗前后应作血糖检查。

风湿性疾病常用自身抗体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风湿性疾病常用自身抗体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风湿性疾病常用自身抗体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RF)
除见于RA外(90%RA患者RF呈阳性),还可见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冷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硬化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此外,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现低滴度的RF。
RF-IgG:与RA患者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相关。
RF-IgA:与骨质破坏有关,早期RF-IgA升高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xANCA阳性主要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患者。
抗心磷脂抗体(ACA)
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反复自然流产、抗磷脂综合征(包括血栓形成、自发性流产、血小板
减少和CNS病变)患者。IgM型ACA可作为自发性流产的前瞻性指标。
抗2糖蛋白抗体(抗2GP-1)
诊断APS敏感性同ACA,但特异性高于ACA
抗SSA/Ro抗体
见于干燥综合征(敏感性88%~96%),类风湿关节炎(3%~10%),SLE(24%~60%)°VSLE光过敏、亚急性皮肤性红斑狼疮、
抗核抗体阴性狼疮、新生儿狼疮(SSA抗体可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儿狼疮综合症)等相关。
抗SSB/La抗体(抗Ha抗体)
抗SSB阳性几乎总伴有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较抗SSA抗体诊断干燥综合征更特异,是干燥综合征血清特异性抗体。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阳性率达40%左右。
RF-IgM:最常见。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
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敏感性为48%,特异性为90%以上。
抗核抗体(ANA)
以细胞的核成分(核酸、核蛋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分以下几种荧光图谱:
①均质型:此型与抗dsDNA和抗组蛋白抗体有关。

风湿类风湿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意义

风湿类风湿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意义

1、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RF)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

因为这种炕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

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正常值阴性(<20kU/L) 阴性 (乳胶凝集试验)临床意义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综合征,Waldenstrθ-m综合征,结节病,SLE等。

偶尔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疾病和老年人(低滴度的RF)。

2、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

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

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

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

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

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

正常参考值:成人< 500U,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

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Fichy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1)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RF阴性时,见于风湿病,(2)凝集型:ASO正常、RF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3)混合型:ASO升高,RF阳性,见于类风湿;(4)正常型:ASO阴性、RF阴性,可排除类风湿。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疾病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等。

1.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项目如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
蛋白等,以及针对风湿免疫疾病的特定抗体检测,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

此外,免疫球蛋白检测、补体检测等也有助于病情评估和诊断。

2.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X线片、CT以及PET-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有助于诊断痛风、类风湿关节炎、肌炎等疾病。

3.病理活检:主要用于肌肉组织病变或者干燥综合征患者,
通过留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确诊某些疾病,并判断疾病的良恶性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避免耽误病情。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1、抗核抗体(ANA)现已证实抗核抗体(ANA)对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诊断价值。

在不同疾病中,特别是风湿性疾病,其抗体谱有一定的特征性。

重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诱导的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ANA检出率可达95%-100%;干燥综合征为70%-80%;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PSS)检出率可达85%-95%。

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也有20%-50%的检出率。

此外,桥本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动脉炎等患者也可能检出ANA。

ANA阳性已被美国风湿病学会列为SLE的诊断标准之一。

IIF(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查ANA荧光染色模型:1)均质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均匀一致,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阳性,此型与抗DNP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有关。

2)斑点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斑块状,核仁阴性,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次与ENA抗体相关。

3)抗核仁型:分裂间期细胞核仁着染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此与硬皮病相关抗核抗体有关。

4)核模型:又称周边型,分裂间期细胞荧光染色在核膜周围,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此与抗核包膜蛋白抗体(抗板层素或gp210抗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异性抗体)相关。

5)着丝点型:又称散在斑点型,分裂期细胞核内均匀散布大小较一致的着染荧光细颗粒(40-60个),无核膜结构,分裂期细胞染色质着丝点密集排列。

ACA是系统性硬化型中CREST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80-98%。

6)胞质型:分裂间期细胞的报纸染色阳性。

按细胞器又分多型。

7)混合型:只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的荧光染色模型。

临床上ANA的检测,实际上是指总抗核抗体检测。

ANA阳性的疾病很多,最常见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某些非结缔组织病也可阳性(如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肌无力、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等),正常老年人也可出现低滴度的ANA阳性。

风湿性疾病的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风湿性疾病的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风湿性疾病的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风湿病学所研究的对象是风湿性疾病(Rheunaticdiseases),包括所有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疾病。

主要包括下列8种疾病:1、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伴急性发作的慢性、多发性关节病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对称性、进行性和破坏性关节病变以及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为主要特征。

检测:A、RF乳胶凝集实验:滴度&gE;1:32时对诊断RA有意义。

80%的RA患者RF阳性,滴度大于1:64。

B、抗角蛋白抗体(AKA):AKA对RA诊断的特异性较强,在RA的早期、甚至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RA患者即可检出AKA。

因此AKA可作为RA早期诊断指针之一。

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红斑狼疮(LE)病变累及多系统、多脏器,并伴有多种自身抗体。

在临床上最多见的是SLE。

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女性与男性之比为10:1。

检测:A、抗核抗体(ANA)。

a、ANAIFA检测:首选Hep-2,原因:Hep-2抗原片敏感性较高,荧光图谱较典型、全面。

b、抗DNA抗体检测:SLE标记性抗体。

c、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

3、硬皮病(Sclerderma):是以皮肤进行性水肿、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

一般呈慢性经过,女性发病率高。

A、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antibody,ACA):检测方法是以Hep-2为底物,通过IFA 检测,阳性者在非分裂期细胞内可见核质内为数不多的散在荧光染色斑点。

在有丝分裂期细胞的染色体区呈密集的荧光颗粒。

约80%以上的CREST患者ACA阳性,对诊断CREST综合症具有很高的价值。

B、抗核仁抗体:检测方法是以Hep-2为底物,通过IFA检测,阳性者在核内呈块状荧光,与核内数目一致。

核仁型抗核抗体中有多种成分,既有抗核仁抗体,也有抗Scl-70抗体等等。

C、抗线粒体抗体:SCIMEDX公司IFAkit,阳性者在肾小球周围的肾曲管上皮细胞胞质呈亮绿色荧光。

风湿病常用血清学检查

风湿病常用血清学检查
2.临床意义:IgM-RF的常用检测方法是半定量的乳胶凝集 试验,一般认为RF滴度1:80~1:160具有临床意义。 目前许多实验室已开展应用比浊度法或ELISA法定量检 测IgM-RF,前者的正常值范围约为<20 IU/ml。
四.类风湿因子
RF与多种疾病相关,可概括为“CHRONIC”(见下),此外,正常 人尤其是老年人(5%)也可以RF阳性,而且随年龄的增长RF阳性率可 增高,所以RF对RA的诊断不具特异性。
2.正常值:正常人阴性。 3.意义:LE细胞检查是五、六十年代检测ANA的主 要方法,对于SLE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由于LE细胞检查 费时、费力,而且受吞噬细胞功能等因素的影响,目前 临床上基本已不再开展。尽管如此,LE细胞的发现推 动了继后的SLE等自身免疫病中多种抗核抗体的研究,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抗核抗体(ANA)
11.何谓ANA谱:ANA谱是由针对一组重要的核抗原(包括 部分胞浆抗原)的各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组成的,这些自身 抗体的检测与识别对于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的ANA谱包括:抗dsDNA、抗Sm、抗U1RNP、抗 SS-A/Ro、SS-B/La、抗核糖体P蛋白、抗组蛋白、抗Scl70、抗着丝点蛋白、抗Jo-1抗体等。 各种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见表2。
参考文献: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5年2月 第9卷 第1期
二.抗核抗体(ANA) —抗组蛋白抗体
1.抗组蛋白抗体 组蛋白包括H1,H2A,H2B,H3, H4等亚型,是核小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抗组蛋白抗体 (AHA)与抗DNA抗体有一定相关性,且与疾病活动度 有关。 2.AHA在异烟肼,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等诱导 的药物性狼疮中阳性率几乎达到100%,是诊断药物 性狼疮的重要抗体。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

风湿病常见检查项目1、抗核抗体(ANA)现已证实抗核抗体(ANA)对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诊断价值。

在不同疾病中,特别是风湿性疾病,其抗体谱有一定的特征性。

重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诱导的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ANA检出率可达95%-100%;干燥综合征为70%-80%;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PSS)检出率可达85%-95%。

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也有20%-50%的检出率。

此外,桥本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动脉炎等患者也可能检出ANA。

ANA阳性已被美国风湿病学会列为SLE的诊断标准之一。

IIF(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查ANA荧光染色模型:1)均质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均匀一致,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阳性,此型与抗DNP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有关。

2)斑点型:分裂间期细胞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斑块状,核仁阴性,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次与ENA抗体相关。

3)抗核仁型:分裂间期细胞核仁着染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此与硬皮病相关抗核抗体有关。

4)核模型:又称周边型,分裂间期细胞荧光染色在核膜周围,分裂期细胞染色质阴性,此与抗核包膜蛋白抗体(抗板层素或gp210抗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异性抗体)相关。

5)着丝点型:又称散在斑点型,分裂期细胞核内均匀散布大小较一致的着染荧光细颗粒(40-60个),无核膜结构,分裂期细胞染色质着丝点密集排列。

ACA是系统性硬化型中CREST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80-98%。

6)胞质型:分裂间期细胞的报纸染色阳性。

按细胞器又分多型。

7)混合型:只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的荧光染色模型。

临床上ANA的检测,实际上是指总抗核抗体检测。

ANA阳性的疾病很多,最常见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某些非结缔组织病也可阳性(如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肌无力、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等),正常老年人也可出现低滴度的ANA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风湿病检查及意义中医科实验室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患者,在看病时没有做任何检查,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检查,给医生诊断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使疾病诊断更加明确,我们建议患者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对诊断、治疗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般来说,常见风湿病应该做类风湿因子、抗“O”、血沉、C-反应蛋白等项检查。

每项检查对诊断、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一些检查项目进行简单扼要介绍。

1.什么是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是血清中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它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

80%左右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能检出类风湿因子为阳性,它作为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条件之一,并用于和其它原因的关节炎进行鉴别。

2.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关节炎吗?类风湿因子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出现类风湿因子外,类风湿因子还可见于以下情况:(1)2%~5%的正常人及10%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可出现类风湿因子,但滴度不高。

(2)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及硬皮病等。

(3)急性病毒感染、流感、肝炎、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免疫(疫苗)注射后。

(4)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及丝虫病等。

(5)慢性炎性疾病:如结核病、麻风、雅司、梅毒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6)肿瘤,尤其在放疗与化疗后更明显。

(7)其它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状态:如冷球蛋白血症、慢性肺部或肝脏疾病、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性紫癜等。

3.什么是血沉?血沉是血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指单位体积内血液中的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

魏氏法测定的血沉值是指第一小时末红细胞在血沉管中垂直下降的毫米数,健康男性血沉应小于15毫米/小时,女性血沉应小于20毫米/小时。

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也有波动,多数异常持续增高的血沉值提示病理改变,如感染、炎症或肿瘤等,有待进一步查原因。

4.血沉增快见于哪些情况?魏氏法测定血沉,不论男女其血沉值在1小时末达25毫米为轻度增快,达50毫米为中度增快,大于50毫米则为明显增快。

在生理情况下,如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及60岁以上的高龄者,都可以有轻度血沉增快。

血沉增快主要见于以下病理情况:(1)各种炎症,如肺结核、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及赖特综合征等。

(2)组织损伤与坏死,手术或外伤后,心肌梗塞等。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等。

(5)各种原因导致的相对性球蛋白增高,如慢性肝炎和慢性肾炎等。

(6)病理性球蛋白增多,如多发性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等。

(7)稀血症,重度贫血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球下沉时阻力减少可出现血沉增快。

(8)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患者因血胆固醇水平增高常致血沉增快。

5.血沉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有什么临床意义?血沉可作为判定炎症活动的可靠指标,其升降与类风湿的活动程度相一致,也可作为诊断及疗效判定的指标。

血沉增快可不受抗风湿药治疗的影响,可与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后迅速下降相区别。

如拟诊为风湿病,经糖皮质激素或阿司匹林治疗2周,临床症状好转,血沉仍快者,要考虑类风湿的可能。

当关节肿痛明显好转,炎症现象已消退,血沉仍持续增快或不下降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继续活动并随时都有可能复发或恶化。

6.关节炎患者查血沉有何意义?对关节炎患者来说,血沉增快是关节及相邻组织炎症反应以及高球蛋白血症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严重性与活动性。

经过治疗病情缓解后,血沉往往可以下降,所以检查血沉还可作为观察疗效的一项指标。

应当注意的是,血沉增高也不一定说明药物治疗无效,因为血沉下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7.什么是抗“O”?抗“O”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简称。

链球菌溶血素“O”是链球菌的重要代谢产物,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病人在感染链球菌1周以后,体内便可出现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4~6周达到高峰,并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测定抗“O”可以间接反映人体有无链球菌感染史。

由于链球菌感染在正常人中相当常见,正常人血中也有一定量的抗体,不过滴度多在400以下。

8.抗“O”不高可以诊断风湿热或风湿性关节炎吗?有的患者得了风湿热或风湿性关节炎多年,也检查了很多次,但从未发现抗“O”增高,这是因为:(1)病人感染的链球菌菌株不产生或仅产生很少量的溶血素“O”抗体,这时应检查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其它抗体,如抗透明质酸酶抗体,抗链激酶抗体以及抗脱氧核糖核苷酸酶B抗体等。

目前这个项目国内尚未普遍开展。

(2)病人在发病早期用过大量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氟美松或地塞米松等),这种情况产生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量很少,经常检测不到。

(3)检测因素如所用试剂效价高,检测方法不敏感等。

9.抗“O”增高就是风湿热或风湿性关节炎吗?风湿热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炎、心脏炎、皮肤环形红斑、舞蹈症及皮下小结等。

约80%的风湿热患者出现抗“O”增高。

不过抗“O”增高还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其它链球菌感染性疾病,一些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胆固醇和磷脂比值很高的病人,因血清中有某些抑制溶血的物质,虽无链球菌感染,却可以有很高的抗“O”。

抗“O”增高只是风湿热或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表现,确定诊断还需要依靠其它临床资料。

10.什么是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它可以在组织损伤、炎症、感染或恶性肿瘤等情况下,比正常血浓度增加数十或数百倍。

C-反应蛋白水平可在刺激后数小时即开始急剧升高,2~3天达到高峰,病情改善后可逐渐下降。

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判断感染和某些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也可作为药物疗效的指标。

11.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可见于哪些情况?C-反应蛋白增高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各种急慢性细菌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肺结核以及各种疾病并发的细菌感染。

(2)各种恶性肿瘤:如肾癌、膀胱癌、恶性淋巴瘤及骨髓瘤等。

(3)急性心肌梗塞: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

(4)各种外伤:如骨折、烧伤等。

(5)各种急慢性炎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全身型、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及成人斯蒂尔病等。

12.关节炎患者检查C-反应蛋白有何意义?(1)有助于判定病情活动性: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说明病情处于较为活动状态,而C-反应蛋白水平正常者则病情多较轻或处于稳定或好转阶段。

(2)有助于判定并发感染: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超过比值,且伴发热,提示并发感染,有待进一步查原因。

(3)有助于观察治疗反应:活动性关节炎患者经药物治疗,病情改善或缓解后,C-反应蛋白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达到正常值。

13.C-反应蛋白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有什么帮助?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似,但不受红细胞、血红蛋白、脂质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是反映炎症感染和疗效的良好指标。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和急性风湿期,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含量最高,与血沉增快相平衡,但比血沉增快出现早,消失也快。

C-反应蛋白含量愈多,显示病变活动度愈高。

在类风湿恢复过程中,C-反应蛋白又出现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病情复转停用糖皮质激素后,已转阴的C-反应蛋白又出现阳性时,表明病变活动在继续。

当类风湿缓解和用抗风湿药后,C-反应蛋白自转阴或消失比血沉快。

C-反应蛋白阳性,也可见于肾炎、肺炎、急性感染、外伤、心功能不全、肝炎、风湿热、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

但病毒性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在临床上也可作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

C-反应蛋白(CRP)正常参考值:≤10毫米/升(0.42微克~5.2微克/毫升)。

14. 什么是尿酸?人们每天所吃的食品中,含有一种叫做嘌呤的营养物质,人体吸收后嘌呤要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其最终产物就是尿酸。

由于这种物质最早在尿中发现,而且呈酸性,因而得名尿酸。

正常进食的人,每天要形成500~1000毫克的尿酸,其中2/3从尿中排泄,剩余的进入肠道,最后被肠道细菌所分解。

15. 检查血尿酸有什么意义?正常人血清中尿酸的含量约为178~488微摩尔/升,男性为378微摩尔/升,女性为283微摩尔/升。

当病人由于某些原因产生尿酸过多或由于肾脏排泄尿酸减少,都可以使病人尿酸水平升高,从尿中排出的尿酸也增多。

尿酸在血浆中的溶解度约为476微摩尔/升,超过这个浓度就会形成过饱和状态,这样尿酸盐就会在关节软骨、滑膜、肾脏以及其它组织中沉积,引起痛风、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以及痛风性肾病等。

因此,对关节炎患者同时检查血与尿尿酸水平,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有高尿酸血症,是否可能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

对已确诊的患者,追踪检查血和尿尿酸水平则有助于判断药物治疗效果。

16. 检查血和尿尿酸前应注意什么?测定血和尿尿酸水平,对确定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留取标本。

一般在检查前应进低嘌呤食物3天,避免吃肉类与内脏,以及像扁豆、菠菜、花生和大豆之类嘌呤含量高的食品。

第四天上午7点排尿后弃去,开始收集7点以后24小时之内所有尿液,直至第五天上午7点排出的尿液均收集在内,并在第五天上午抽静脉血2毫升,和尿标本一起送检。

17. HLA-B27阳性有什么意义?HLA-B27阳性者患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及眼色素膜炎等疾病的可能性是B27阴性者的100~150倍。

我国人群中B27阳性率不到7%,而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可以高达85%~95%,赖特综合征患者及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也可达70%~80%。

HLA-B27主要增加人类罹患上述疾病的敏感性,而且HLA-B27有家族遗传性。

18. 做HLA-B27检查应注意什么?做HLA-B27检查前不需特殊准备,早上空腹抽静脉血3毫升后,装入血标本的三角小瓶放在桌面上或手掌上,轻轻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约15分钟,切勿使血液凝固。

如小瓶内的玻璃珠已与血中的纤维蛋白原形成小团块既可送检。

19. 什么是抗核抗体?抗核抗体又称抗核因子,指血清中具有抗各种细胞核成分的抗体。

它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

属于自身抗体。

现主要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根据荧光核型可分为4种:(1)均质型: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多见。

(2)周边型:以活动性红斑狼疮多见。

(3)核仁型:以皮肌炎和硬皮病多见。

(4)正常人抗核抗体为阴性。

抗核抗体阳性见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检查血清中抗核抗体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指标。

抗核抗体阳性率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可达20%~50%,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约为15%~40%,而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患者约为5%~10%。

抗核抗体在关节炎患者滴度较低,一般不超过1:80,而且与关节炎的病情较重和活动度无明显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