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照亮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合集下载

ODP-IODP

ODP-IODP
大洋钻探
—一个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
刘超 08.11.20
大洋钻探计划的由来及发展
莫霍计划——长岩芯计划——深海钻探计划
大洋钻探计划 大洋钻探在全球环境变化领域中的成就
中国与科学大洋钻探
新世纪的大洋钻探
海洋钻探技术简介
莫霍计划——长岩芯计划——深海钻探计划
莫霍计划的提出
Walter Munk 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graphy) Harry Hess 普林斯顿大学 1957年3月 Hess和Munk谈话,对地学界没有提出重大科研课题感到遗憾。 Munk建议钻探莫霍面以下地幔物质。 1957年4月20日 Harry Hess、Walter Munk、 Roger Revelle (Scripps)
莫霍计划的提出
1958年4月 AMSOC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个委员会,向自然科学基 金会申请拨款获得通过。
1960年12月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与环球海洋勘探公司签订合同,
决定改装CUSS1号钻探船,并于1961年初试钻。
1961年3月 CUSS1号在La Jolla海岸外进行了试钻,水深948米, 钻深315米。
DSDP的主要学术成就 验证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西洋与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史 地中海深海钻探 钻探太平洋边缘的俯冲带 东经90度海岭的钻探与印度板块的快速北移 钻探天皇海岭,验证热点假说 钻探地壳基底火成岩 白垩纪黑色页岩及其他发现
大陆漂移说
Alfred Wegener 根据大西洋俩岸海岸线惊 人的吻合,收集了包括地质学、古生物学、 古气候学和土地测量学方面的证据,提出 大陆有一层比较轻的地壳,“漂浮”在比 较重却强度较弱的玄武岩层之上,就像冰 山漂浮在海面上一样。在2-3亿年前,现 在所有大陆都是连成一片的,组成“联合 古陆”,后来各大陆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说的缺陷 大陆漂移的动力; 物理学上的解释……

海洋资源开发的科学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的科学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的科学技术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资源之一,它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人类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不断深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海洋资源开发的科学技术。

一、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资源开发主要包括采掘、捕捞和养殖三个方面。

在采掘方面,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开采。

在捕捞方面,主要是指各种鱼类、贝类、虾类等水产品的捕捞。

在养殖方面,主要是指养殖各种海产品,如贝类、虾类、鱼类等。

针对不同的海洋资源,也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技术。

例如,在深海油田,常常需要使用深海钻探技术和生产技术,以保障开采的效率和安全。

而在海洋捕捞方面,新兴的捕捞技术,如无人机系统和分布式传感技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捕捞技术,从而提升捕捞效率和降低环境损伤。

二、海洋资源利用技术海洋资源的利用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制造海水淡化设备,利用大洋环流发电等。

这些利用技术,除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外,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在农业方面,利用盐碱地进行海水养殖,已经成为了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盈利模式。

通过对海水进行淡化,可以形成高品质的海藻、贝壳、海参等海产品,从而实现高效、持续、高质量的产业化养殖模式。

三、远程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的远程监测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对海洋的实时观测和监管。

以温度、盐度、流速等因素作为监测指标,可以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动情况。

这既可以预测海洋区域资源丰度,也可以帮助监测海洋污染、海洋潮汐等环境因素。

同时,远程监测设备的出现也大大缩短了海洋资源开发的调查周期。

通过测量水体颜色、海浪高度、海水成分等因素,可以很快了解周围海洋环境的状况,进而进行相应的开发和利用。

四、智能化技术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也逐渐实现了智能化。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精准和高效。

例如,自动化的养殖技术,大力推动了海洋养殖的产业化。

通过智能的养殖设备和无人机技术,实现了对海洋养殖的实时监控。

海底钻探船在海洋地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海底钻探船在海洋地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海底钻探船在海洋地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随着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海洋地质与气候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海底钻探船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科研工具,在海洋地质气候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海底钻探船的运作原理、应用领域和取得的成果等方面,探讨其在海洋地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海底钻探船的运作原理。

海底钻探船利用钻探设备将钻头下沉到海底,并通过旋转和冲击的方式进行钻探。

通过水下设备的操作,可以获取深海地质样本以及基于地质样本的各种数据,如地层切片、岩石测试、气泡分析等。

由于水下环境的复杂性和高压环境的存在,海底钻探船需要具备高度自动化和稳定性。

其次,海底钻探船的应用领域。

海洋地质气候研究需要通过获取海底地质样本和相关数据,来探索地球的演化历史、海洋地质构造、古气候变化等。

海底钻探船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钻探获取的地质样本能够揭示出海底地质特征、沉积物组成以及岩石类型等信息,进而研究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火山活动等现象。

其次,利用钻探获取的沉积物样本,可以从地质历史角度来研究古气候变化,如古冷暖事件、古海洋环境等,为了解现代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线索。

另外,通过分析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气候指标等,还可以研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响应等。

进一步探究海底钻探船在海洋地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需要关注取得的具体成果。

首先,在海洋地质研究领域,海底钻探船大规模钻探目标主要集中在大洋脊和特定的海沟等地质构造,通过钻探获取的岩石样本可以重建地球的构造、演化历史与板块运动等现象。

比如,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所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如南海新生幔的发现、国际大洋发散带板块模式的完善等,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质和构造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气候研究领域,海底钻探船的应用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通过钻探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关键的古气候事件,如冰期和间冰期的周期性变化以及温室气候事件等。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对格陵兰岛附近海域的岩石钻探分析,发现了过去100万年来冰期和间冰期的周期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2011年8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1,No.4第31卷第4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Aug.,2011DOI:10.3724/SP.J.1140.2011.04003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汪品先(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摘要:三十卷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如同年轮,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海洋地质科学的成长史。

如今中国的海洋科学,已经开始进入世界大洋,活跃在世界海洋科学的前沿。

新的发现证明,深海海底是地球表层和深部系统之间的通道,深海的认识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的瓶颈。

与此同时,海洋科学正在从“考察”向“观测”过渡,海底观测网正在成为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平台。

展望未来三十年,《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将要反映的是中国海洋地质的重大变化,展现中国进军深海大洋、问鼎国际前沿的新旅程。

关键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三十年;深海研究中图分类号:P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1)04-0003-04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创刊于1981年9月,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

虽然在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说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而刊物三十年来的发展,却正是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的缩影。

如果翻阅一下1981年出版的两期《海洋地质研究》(当时的刊名),再和今天一年六期的学报相比,不光是装帧、篇幅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文章内容已经更换了层次。

三十卷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就像年轮一样,记录了中国海洋地质三十年的成长史。

改革开放早期,海洋地质学泰斗、美国K OEmery教授来访。

我请教他:“假如你是在中国,你会选择什么研究题目?”他想了想回答说:“我会整理历史资料,研究中国的潮汐演变”。

确实,八十年代的中国既缺出海船只,更缺分析手段,能做的就是资料整理。

1985年,许靖华教授从国外带来大洋钻探(ODP)计划开始的消息,我国地学界同仁奔走相告,成立了以刘东生教授、罗钰如局长为首的委员会,试图推动我国加入ODP。

海洋科技探索的散文

海洋科技探索的散文

海洋科技探索的散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洋是地球上广阔而神秘的领域,覆盖了超过70%的地表面积。

由于其深度和压力的限制,海洋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充满了无数未解之谜和未知的奥秘。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人类一直在进行海洋科技的探索与研究。

海洋科技探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航海家们凭借着勇气和好奇心,踏上了征服海洋的征程。

他们发明了航海仪器和导航工具,探索了人类未曾涉足的深海领域。

直到现代,海洋科技才得以迅速发展,给人类揭开了海洋深处的神秘面纱。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潜水器、遥控潜水器、声纳和卫星技术等高科技装备的引入,使得我们能够深入海底,探索海洋的每一个角落。

科学家们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发现了许多新的海洋生物、海底地貌和资源;还解决了污染、气候变化和海啸等海洋问题。

水下考古也是海洋科技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水下考古,我们可以了解远古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古代船只的沉船之谜,还可以挖掘出埋藏在海底的珍贵文物。

这些水下考古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了解,还有助于保护珍贵的历史遗产。

深海探索也是海洋科技的一项重要任务。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中包括矿产、生物资源和能源等。

深海环境的极度恶劣和高压使得深海科学家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他们需要设计出能承受极端环境的深海设备,如潜水器和深海钻探器;还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声纳和核磁共振成像等,来实现对深海的探索。

海洋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创新。

海洋能源、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海洋能源可以利用海浪、潮汐和海流产生电能,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可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研究海洋生物化学物质的药用和工业价值,为医疗和环保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海洋科技探索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知的一部分,也是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北京西城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北京西城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北京西城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一、基础•运用(共14分)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年级组织各班开展研学活动。

你完成了一篇研学笔记,老师建议你修改补充,准备在班级展示。

1.请用正楷字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笔记的标题。

(2分)第一部分“一带一路”概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截至2023年初,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

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令人①属目的成果,持续为全球经济合作②提供新动能,开辟新空间。

有关各方表示,③衷心希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各国能不断增进经贸投资合作,加深人文领域互鉴,推动科技成果④应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2.你在这部分画出四处文字,依据语境对其进行了重点检查。

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 第①处的意思是“注目”,“属”应写成“瞩”,读音为“zhǔ”。

B. 第②处的意思是“供给”,“供”字形无误,读音为"gōng”。

C. 第③处的意思是“出于内心的”,“衷”应写成“忠”,读音为“zhōng”。

D. 第④处的意思是“使用”,“应”字形无误,读音为“yìng”。

第二部分丝路故事丝绸之路凝结着中国古人的智慧。

长期以来,沿线其他国家经由丝绸之路与中国开展了各种经贸活动。

西汉时期,张骞开拓出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打通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中国的丝织品、茶叶、瓷器以及灌溉、制丝技术等,开始向中亚、西亚乃至世界各地传播。

七百多年后,唐朝高僧玄奘沿着古丝绸之路远赴天竺,带回了许多佛像、经论和佛舍利,创造了中印文化交流的高峰。

及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将青花瓷、中国历法等商品技艺和华夏文明传遍亚非数十国,使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极盛时期。

这些互利共赢的经贸往来和互学互鉴的文化交流,展现了开放包容的胸襟与和平合作的精神,成就了丝路佳话。

科学钻探常见问题及答案

科学钻探常见问题及答案

1.为什么要进行科学钻探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资源、能源、生活的空间和生存的环境,但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泥石流等),人类为了本身生存的需要,迫切地希望了解地球。

但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仍然所知甚少。

长期以来,地球科学家们试图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来探测与研究地球内部,但所获得的认识都是间接的。

科学钻探是唯一能获得地下深处真实信息和图象的地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解决所面临的资源、灾害、环境等重大地学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被誉为“伸入地壳的望远镜”。

2.科学钻探的主要领域有哪些科学钻探是为地学研究的目的而实施的钻探,它是通过钻孔获取岩心、岩屑、岩层中的流体(气体和液体)以及进行地球物理测井和在钻孔中安放仪器进行长期观测,来获取地下岩层中的各种地学信息,进行地学研究。

只要是满足以上条件的钻探活动皆可称之为科学钻探,而不论其钻探的区域、钻孔的深浅和钻孔直径的大小。

按照区域划分,可分为大洋科学钻探、大陆科学钻探、湖泊钻探、冰心钻探和外空钻探。

科学钻孔的深度可浅至数毫米(美国火星钻探),深至数千米、甚至上万米,世界上最深的科学钻孔(同时也是世界上的最深钻孔)是深度为12262米的科拉超深钻(俄罗斯)。

目前大陆科学钻探已在全球形成宏伟的整合计划,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有2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板块构造、火山与地震活动、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陨石撞击与灾变事件、地热与流体系统和大陆与地幔动力学等,并与国际大洋科学钻探联手,意味着一个探测地球的新时代的来临。

3.海洋科学钻探发展的历程1961年——1966年美国的“莫霍面计划”;1966年6月——1983年11月深海钻探计划(DSDP);1985年——2003年大洋钻探计划(ODP);2003年10月——2013年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各钻探计划所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莫霍面计划”第一次深海钻探成功,证明洋底地壳第二层由玄武岩组成;DSDP计划完成了近百卷的DSDP初期报告,证实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建立了板块学说,催生了古海洋学这一新学科;ODP计划揭示了洋壳结构和海底高原的形成,证明了气候演变的轨道周期和地球环境的突变事件,分析了汇聚大陆边缘深部流体作用,发现了海底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IODP正在为揭示地震机理,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过程做进一步的研究。

地球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探索

地球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探索

地球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探索地球科学领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推动着该领域的发展。

今天我们将探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些新技术。

一、勘探技术勘探技术是地球科学领域中最主要的技术之一。

从地球表面到地下深处,勘探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地球各个角落。

传统的勘探技术包括钻孔、地震、电磁探测、重力测量和磁力测量等。

但这些技术在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勘探成本高、数据解释难度大、环境污染等。

同时,这些技术的精度也因地区、地质差异而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勘探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目前,新技术的研发不断涌现,如石油勘探中的三维地震、地电、重磁、电磁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勘探效率和精度,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海洋探测技术海洋中的地球表面占比约71%,但传统的海洋探测技术由于受地球自转和大气层回波的影响,导致数据解释精度难以达到理想水平。

此外,水下障碍物的存在也使得探测难度很大。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例如声纳探测、声呐探测等,海洋地质的勘探难度得到了一定的降低。

同时,潜水器、浮标等海洋科研装备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海洋探测技术的精度。

三、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无人操作的环境感知技术,可以获得地球各个地方的数据,从而提供大量的地球科学信息。

遥感技术的应用正逐渐走向广泛化和普及化,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种新技术。

在地球科学领域中,遥感技术能够在雨林、沙漠、冰川等不易到达的区域中帮助科学家们收集数据。

此外,遥感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在自然灾害预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地震、洪涝等天灾中,遥感技术可以为救援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提高救援效率和减少损失。

四、数据可视化技术科学研究中对于大量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展示,通常需要用到数据可视化技术。

地球科学领域中,这些数据往往来源于遥感、地质调查、探测等各种技术,而且数据量巨大。

为此,科学家们通过可视化技术将混乱的数据转化成多维图像、动态图像、振动图像等等,让人们可以轻松理解和分析数据,进而研究更复杂的地质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 科学大洋钻探全球站位图(截至2015年3月)(绿点为DSDP阶段,蓝点为ODP阶段,红点为IODP阶段。图片来自http:// /scienceops/maps.html)
图4 从左至右为美国的“乔迪斯·决心号”、欧盟的“特定任务平台”和日本的“地球号”[10]
该阶段最大的亮点。自2007年9月开始,“地球 号 ” 正式实施 IODP 科学钻探,在菲律宾海北部 开展南海海槽发震带试验计划的钻探。在整个 IODP阶段, “地球号”主要围绕南海海槽发震带 展开钻探,在地震的形成机制研究上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欧洲联合体在 IODP 阶段共组织实施了 4个航次。第一个航次即2004年的北冰洋古气候 航次 (IODP 302) ,是 IODP 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航 次,在探讨极端气候变化机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研究成果;此外,2005年在太平洋塔希提岛海
1 从均变论到板块构造到科学大洋钻探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青铜大门借鉴意大利佛 罗伦萨天使之门的风格,采用浮雕镶嵌设计,雕 塑人物选择了八位科学巨匠,从上至下依次为亚 里士多德、欧几里得、伽利略、牛顿、莱伊尔、 达尔文、瓦特和巴斯德,代表数、理、化、天、 地、生等学科,其中莱伊尔是公认的“现代地质 学之父”。 莱伊尔 1830 年正式出版《地质学原理》, 将地球科学上升到科学理论层面。相比数学、 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地球科学迄今不足200 岁,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地质学原理》的精 髓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 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 匙”。莱伊尔倡导均变论,认为揭秘地球的历史 不需要依赖《圣经》,大气降水、风、河流、潮 汐和海洋等自然作用会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慢慢 地雕琢地球的面貌并改变它的内在结构。这一思 想推崇“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对达尔文 创立生物进化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魏格纳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对均变论的思想提 出挑战。魏格纳设想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表面 只有一个统一的联合古陆,周围被泛大洋包围,
†通信作者,E-mail:tianjun@
之后联合古陆逐步分裂成若干大陆,它们各自漂 移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形态,而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1]。尽管这一假说难以解释大陆漂 移的动力机制等问题,却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 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战后广泛开展的海底 地质调查让我们对全球的洋底地形有了清晰的 认识 ( 图 1) :海底下并非一马平川,而是由大陆 架、大陆坡、陆隆、大洋盆地、海山、海沟和大 洋中脊等基本地形单元组成。美国地震地质学 家迪茨通过综合分析海底调查资料于 1961 年提 出“海底扩张说”[2];郝斯于1962年加以深入阐 述[3]。“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岩石圈在洋中 脊处裂开,地幔炽热的玄武岩熔浆从这里涌出, 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的洋 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使得大洋海底不断扩张。 瓦因和马修斯发现洋中脊两侧与地形无关的古地 磁极性条带呈对称分布[4],指示洋壳年龄在洋中 脊两侧呈对称分布,离洋中脊越远洋壳年龄越老 ( 图 2) ,证实了海底自洋中脊向两侧扩张。不久 后的深海钻探也证明最古老的洋壳只有2亿年, 大洋中脊处最年轻,两侧年龄呈对称分布,愈远 愈老。
第 37 卷第 4 期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5.04.001
■特约专稿
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照亮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田军①②†,拓守廷①②
①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②中国大洋发现计划办公室,上海 200092
摘要 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以探索深部了解整个地球系统为目标,围绕气候与海洋环境、深部生物圈、 地球内部与表层连接、灾害与观测等四大科学主题,预测未来,预警灾害,提出了14个前沿科学问题。继板块构造学说掀 起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之后,科学大洋钻探将触发地球科学领域新的革命。 关键词 大洋钻探;地球科学;海洋变化与气候;深部生物圈;地球联系;活动的地球
240
第 37 卷第 4 期
■特约专稿
缘则是地壳活动的强烈地带。板块构造以恢弘的 气势建立全球学说,用和谐的框架将大量杂散的 发现组织成一个协调完整的体系,几乎包罗了地 球科学的各个分支,如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 质学、资源与环境等,是地球科学发展史上一次 划时代的革命。 自此,在大洋深处通过大洋钻探和海底观 测研究地球科学成为科学界的共识和愿望。和二 战结束后物理学家提出的原子加速器、登月等宏 大科学计划相比,地球科学家提出的钻穿地壳和 地幔之间的莫霍面,了解地壳和地幔结构特征的 “ 莫霍面钻探计划 ” 毫不逊色。大洋钻探好比 一架从大洋深部伸向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由于 洋壳很薄,从洋底穿透地壳进入地幔比从陆地钻 进要容易得多。1961年,美国启动“莫霍面钻探 计划”,在东太平洋穿过3 558 m深的海水从洋 底往下最深钻进183 m,美国总统肯尼迪专门致 电祝贺,称此举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虽 然由于技术和高昂的费用等问题,美国国会投票 否决了对该计划的拨款预算,但“莫霍面钻探计 划”证明了实施深海钻探,获取洋底的沉积层和 基岩样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美国没有终止在大 洋进行科学钻探的计划,改为在洋底打数量众多 而进尺浅的钻井,认为这样不但现实可行而且意 义更大。比如可藉此检验20世纪60年代刚产生的 海底扩张假说。科学大洋钻探给地球科学的发展 带来了新的契机,其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在验证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验证 和发展了地表气候变化的米兰科维奇假说之后, 地球科学正朝着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生命的起 源,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等新的替代能源和揭秘地 震、海啸等灾害机理的方向前进,地球科学正在 酝酿一场新的革命,其影响将远超板块构造学 说。
242
第 37 卷第 4 期
■特约专稿
凝聚了一批深海新技术,观测海底地下水 ( “ 海 底下的海洋 ” ) 的封井技术 “ CORK ” 取得进一 步发展,在天然气水合物和“深部生物圈”的技 术方面,也都有重要的创新。由于经济原因, 十年的 IODP 结束时遗留下大量的建议书无法实 施,学术界对科学大洋钻探的新阶段充满期盼。 2.2 科学大洋钻探的主要成就 科学大洋钻探的主要贡献体现在解决了以 下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5,10]: (1) 检验和确证了板块构造理论,引起20世 纪晚期地球科学的革命; (2) 获得了埋在巨厚海洋沉积物之下的第一 块未受扰动的火山洋壳样品,揭示了洋壳建造过 程的复杂性; (3) 发现了地中海海底之下大范围埋藏的盐 层,证实地中海曾经历数次干涸; (4) 通过古地磁记录、放射性测年和海洋微 体化石等手段建立了高精度的地质时间标尺; (5) 揭示了2亿年的海洋沉积历史,重建了重 大变化和适宜期高分辨率地球演化史和生命史; (6) 证明了地球的气候变化受地球轨道参数 的控制; (7) 利用深海沉积物和珊瑚样品重建了1亿年 以来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历史,揭示了冰盖的快速 融化过程,证明海平面的升高是全球性的现象; (8) 实现了大火成岩省的浅层取样,尽管岩 浆的大范围喷发可能对地球的气候造成灾难性的 影响,但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地球深部过程的窗 口; (9) 使我们对大陆的打开、分裂、裂解以及 随之伴生的岩浆作用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改 变; (10) 科学大洋钻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建立了 第一个海底井下观测系统,获得了用于探测远程 环境和过程的长期样品和数据记录; (11) 对俯冲板块在汇聚板块边缘循环利用何 种物质进行了初步评估; (12) 查明了爆发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地震和海 啸的活动板块边界处断层带的特征以及相关的构
域实施的310航次,2009年在美国新泽西岸外实 施的313航次和2010年在澳大利亚大堡礁实施的 325航次在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 的进展。与 ODP 相比, IODP 的科学目标和技术 能力都有质的提高。在学术上,北冰洋首次深 海钻探发现5 000万年前的北极淡水湖和生油沉 积,海底下深处微生物的研究揭示 “ 深部生物 圈”,以及开始对俯冲带钻探准备进入海底以下 6 000 m破译发震机理等,都代表了深海研究的 最前沿;在技术上,日本“地球号”立管钻探船
2 科学大洋钻探的发展阶段和成就
2.1 科学大洋钻探的主要阶段 科学大洋钻探是当今利用海底深部钻探和 观测研究地球科学的最重要的途径,它不仅从海 底深处采集深海软泥和岩石样品,而且开发利用
241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Vol. 37 No. 4
INVITED SPECIAL PAPER
多种先进的深海探测和取样技术,如进行海底井 下观测的封井技术(CORK)、深海微生物原位取 样和培养技术等,其难度堪与卫星、飞船上天等 航天技术相媲美。40多年的科学大洋钻探和研究 始终是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自 1966 年以 来,科学大洋钻探分成四个阶段(表1)。
表1 科学大洋钻探的四大阶段 年份 名称 钻探船 美国“挑战者号” 19661983 深海钻探计划DSDP 19852003 大洋钻探计划ODP
美国“决心号” 美 国“决心号”、 20032013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日本“地球号”和 20132023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欧 洲 “ 特 定 任 务 平 台”

1966年,美国“地球深部采样联合海洋 研究所 ” (JOIDES) 成立,由美国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委员会出资,委托加州大学的斯克里 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创办“深海钻探计 划”(Deep Sea Drilling Program, DSDP),由“格 罗码 • 挑战者号 ” 实施钻探。 1968 年 8 月 11 日, 120 m 长的 “ 格罗码 • 挑战者号 ” 深海钻探船首 航墨西哥湾,地球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合 作计划就此揭开序幕。到1983年DSDP结束时, “ 格罗码 •挑战者号 ” 共完成 96 个航次,航程逾 60 万 km ,在 624 个站位钻井 1 092 口,取芯累计 长达98 km(图3)。 1985年1月, “大洋钻探计划”(ODP)正式开 始执行,由 “ 乔迪斯 • 决心号 ” ( 图4 ) 接替退役 的 “ 格罗玛 •挑战者号 ” 实施钻探。从北极大洋 到南极威德尔海, ODP 覆盖了整个世界大洋。 到 2003 年 9 月, “ 乔迪斯 •决心号 ” 共完成 111 个 航次,在669个站位钻井1 797口,取芯累计长达 222 km(图3)。 2003 年 10 月 1 日, “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 (IODP)正式启动,由日本的“地球号”、美国的 “ 决心号 ” 和欧盟的 “ 特定任务平台 ” 联合实 施 ( 图 4) 。该计划以 “ 地球系统科学 ” 思想为指 导,计划打穿大洋壳,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 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 气候变化的过程[10]。日本的“地球号”钻探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