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题练习(2)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题练习(2)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题练习(2)

八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探究题

1、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人设计了下面实验: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

壤,在乙瓶中放入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回答下列问题:

1)乙瓶中的蚯蚓蠕动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水分这一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2)蚯蚓的呼吸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3)在本实验中设置乙瓶的作用是进行对照。

4)依照上述实验,设计一个说明土壤中农药对蚯蚓的生存有影响的实验。

2、我们常听说“饭前便后要洗手”,是不是我们的手上分布有很多的细菌呢?请你根据所提供

材料,完善如下实验方案,回答相关问题。材料用具: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实验步骤:①在两个培养皿上分别贴上标签纸,注明A,B。

②用无菌棉球擦拭没洗过的手心,在A培养基上轻轻涂抹,为实验组,B套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这个过程叫做接种。(此操作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③用透明胶带将两套培养皿密封,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④每隔一定时间用放入镜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设置B组?与A组形成对照实验

(2)为什么要用无菌棉球接种?避免棉球上的菌类污染培养基(3)两套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为什么要进行高温处理?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中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

(4)预期结果:A培养基上长出了许多菌落,B培养基上没有菌落

3、家庭制作甜酒有如下工序:①将酒曲粉末与糯米饭拌匀②将糯米饭放入容器中压实后挖

一个坑,淋一些凉开水③用凉开水将糯米饭冲淋一次,冷却到30℃④用水将糯米浸泡一昼夜,淘洗干净⑤将容器盖好,用毛巾包裹起来置于温暖的地方⑥将糯米倒入蒸锅中蒸熟(以上容器、毛巾等都要求消毒),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制作工序的先后顺:④→⑥→③→①→②→⑤(用代号加箭头表示

2)酒曲含有的主要菌种是酵母菌。

3)酿好的甜酒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由什么气体引起的?二氧化碳

4)有人按工序制作甜酒,几天后,发现甜酒没制作出来,糯米饭反而发霉了,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容器不干净或容器没有盖好,有杂菌进入等

5)将糯米蒸熟后要用凉开心冲淋一次,放置到30℃左右再加入酒曲的原因是防止高温将酵母菌杀死并为酵母菌的生活提供适宜的温度

6)在制作甜酒的过程中,要尽量少打开容器,其原因是防止其他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7)将米饭放入容器中压实后挖一个凹坑的目的是:提供氧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4、根据“观察蚯蚓”的实验回答问题:

1)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蚯蚓身体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13 个体节。

2)用手指触摸蚯蚓腹面,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因为蚯蚓腹面生有许多刚毛。蚯蚓的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

3)蚯蚓在糙纸上运动比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速度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不能发挥作用。

4)在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目的是维持蚯

蚓正常的呼吸。

5、仔细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可以在左右两侧找到排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这就是气门。气门

与蝗虫体内的气管连通着,气门是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请依据给出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的门户。

提出问题: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身体的门户吗?做出假设: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身体的门户。

材料用具:(1)两只活蝗虫;(2)两只试管;(3)清水;(4)玻璃条;(5)细线。

实验步骤:(1)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清水分别标号为A、B;

(2)将蝗虫用细线固定在玻璃条上;

(3)将一只蝗虫头部浸没到A试管的水中,将另一只蝗虫的胸腹部浸没到B试管水中,只露出头部。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预期结果:B试管中蝗虫死亡、A试管中蝗虫仍然活着

实验结论: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身体的门户。

讨论:选择两只大小、生活状况相同的蝗虫,目的是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4)该实验设计有一不妥之处,请找出来。蝗虫的数量太少,。

6、请你设计实验探究蝗虫是否依靠触角来识别并找到食物。

1)你的假设是:蝗虫是依靠触角来识别并找到食物

2)实验方案:①取两个大玻璃缸,分别放进新鲜水稻叶和木屑,并编号为甲和乙。

②取一些生长状况良好,大小相近的蝗虫,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剪去触角,放入甲缸,

另一组不做处理,放入乙缸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

3)预测实验现象:乙缸中的蝗虫能识别水稻叶和木屑,并取食水稻叶。甲缸中的蝗虫不能分辨水稻叶和木屑

4) 实验结论:蝗虫是依靠触角来识别并找到食物的

7、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使用的探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有:1)身体呈流线型,这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且生有几排大型的正羽。

3)肌肉方面:胸肌发达,有利于牵引两翼飞翔完成飞行动作。

4)骨骼方面:有的骨很薄,很轻,长骨中空,胸部有发达的龙骨突。

5)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便都迅速,直肠很短,不能储存粪便。

6)呼吸系统发达,有特殊的结构——气囊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

7)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8、在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探究活动中,

你提出的问题是: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学习行为吗?。

你作出的假设是: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学习行为。

你的结论是: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学习行为。

9不少昆虫有趋向光源的习性。昆虫都有趋光性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并任选3-5种昆虫,如蚂蚁、蟋蟀、蚊子、蚕蛾、蟑螂等,设计实验探究:是不是所有昆虫都有趋光性。

提出问题:所有的昆虫都有趋光性吗?

作出假设: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有趋光性(或有的昆虫有趋光性,有的昆虫没有趋光性)。

设计实验:①取蚂蚁、蟋蟀、蚊子、蚕蛾、蟑螂各5只。

②把这5种昆虫放在一个暗室内,然后用一只小手电向这个暗室发出一明一暗的闪光,过一段

时间,观察并记录昆虫的活动情况

③重复上述实验3~5次。

实验现象:蚊子、蚕蛾发现闪光,就向光飞过去,而蟋蟀、蚂蚁和蟑螂却没有飞向光源实验结论: 并不是所有昆虫都有趋光性。只有部分昆虫有趋光性

10、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两种实验方案,这三种方案的

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过几天后,观察结果。方案一: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环境下,乙组放在自然环境下(暴露在空气中)。方案二: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环境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环境下。方案三:甲乙两组都不灭菌,甲放在无菌环境下,乙放在自然环境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更能说明问题的方案是方案二。因为方案二严格控制了单一变量,避免了其他对实验有影响的干扰,比方案一和方案三更具有说服力

2) 在此方案中,甲组作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3)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避免因树叶的不同对实验造成干扰

4)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湿润?湿润能为细菌的提供适量的水

11、有同学提出,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呢?于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请予以完善。

(1)实验方法与步骤:①准备实验用的蚂蚁:捕获的蚂蚁应来

自同一蚁穴,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

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

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小岛。③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不放食物,观察蚂蚁的行为。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⑤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

(2)实验结果: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会沿着对换后的“桥”从B岛爬向A岛。

步骤⑤:蚂蚁的行动失去具体目标,无所适从。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气味进行通讯。

(4)实验拓展:请就该实验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其他问题。蚂蚁的通讯与触角有关吗?

12、在“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过程中:

1)酵母菌呈椭圆形形,,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2)用放大镜观察橘子皮上的青霉,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在直立菌丝的顶端长有青绿色的呈扫帚状的孢子。

13、为了研究鲜肉腐烂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此,他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他的假设:取两块瘦肉

(重量相同),用烘干机将两块瘦肉中的水分烘干;分别置于甲、乙两个干燥而洁净的培养皿中;再将两培养皿置于同一个温暖的地方,只在乙培养皿中的瘦肉上滴加少量的蒸馏水。请据此作答:

(1)你预期他的实验结果是:乙培养皿中的瘦肉先腐烂。

(2)设计甲培养皿的目的是什么?起对照作用。

(3)鲜肉腐烂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或真菌分解了鲜肉中的有机物。

4)该实验的变量是水分。

14、下面是家庭尝试制作酸奶的步骤:①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和糖混合→②热处理→③冷却

(42~43℃)→④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⑤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容器要事

先消毒灭菌,发酵时要将盖密封)→⑥冷藏或食用。(10分)

(1)制作酸奶时,对材料热处理(煮沸)的目的是杀死材料中的细菌或真菌。。(2)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的目的是接种乳酸菌。

(3)发酵时将盖密封的原因是乳酸菌适于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有利于发酵,并防止杂菌污染。

(4)产生酸味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将葡萄糖转化成了乳酸。

(5)将做好的酸奶冷藏不容易变质的原因是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识图题1、右图为鲫鱼的模型图。1)写出图中各种鳍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

2)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产生动力的鳍是[④] 尾鳍;

能起平衡作用,防止身体侧翻的鳍是[③] 背鳍;

对鱼体起平衡作用的鳍还有[①] 胸鳍和[②] 腹鳍;

3)如果将鱼的③剪掉,鱼将会失去平衡而侧翻。

2、.左图为家鸽的呼吸器官图。

1)写出各器官的名称:①②③

2)[③ ] 气囊是鸟类特有的结构。能辅助家鸽进行

___双重______呼吸。

3)鸟呼吸时,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② ] 肺。

3.右图为关节模式图。1)关节的组成包括[②] 关节囊,[③] 关

节腔 [⑤ ] 关节面三部分。

2)脱臼是[① ] 关节头从[ ④ ] 关节窝中滑脱出来。

3)⑥是关节软骨,可以减少两骨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

的振动。

4)与关节牢固性有关的结构是[② ] 关节囊及其里面和外面的

韧带。与关节灵活性有关的是[ ⑥ ] 关节软骨及由关节囊

内壁分泌的滑液。

4、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一)(二)

1)一块骨骼肌由A 肌腹和B 肌腱组成。

2)图中肌肉①是肱二头肌,②是肱三头肌

3)图(一)是屈肘动作,这时肌肉①处于收缩状态,②处于舒张状态。 4)图二是伸肘动作,这时肌肉①处于舒张状态,②处于收缩状态。

5) 手臂自然下垂时,感到很轻松,这时①和②分别处于舒张状

态和舒张状态。

6)直臂提重物时,感到很累,这时①和②分别处于收缩状

态和收缩状态。

5、右下图是水螅纵切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部位的名称:

A 口

B 触手

C 消化腔

D 外胚层

E 内胚层

2)两胚层中间填充的是两层细胞所分泌的胶状物质

3)水螅的消化腔与口相通,吃进去的食物在腔内被内胚层细胞消化,不能消化的生物残渣,由口

排出体外。

6、根据右图细菌的结构示意图,回答: 1)写出各结构的名称:

①鞭毛②细胞质③ DNA

④细胞壁⑤细胞膜⑥荚膜

2)细菌的基因存在于 DNA 内。

3)图中的[① ] 鞭毛能够使细菌产生运动。

4)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主要区别是细菌细胞没有

成形的细胞核和叶绿体。

7、右图是蘑菇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根据该图思考有关的问题:

(1)蘑菇的菌体都是由__菌丝___构成的。它的每个细胞都具有_细胞壁__、细胞膜、细胞质和__细胞核______(按从外到内的顺序)。所以蘑菇属于_真__核生物。

(2)⑤是从[② ]中散落开来的_孢子,它的功能是_繁殖后代_ (3)④的作用是_吸收有机物_,所以蘑菇的营养方式是_异养_。

8.右图表示的是一类真菌的形态和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表示的是哪一类真菌?_曲霉_______

(2)它属于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__多细胞_____

(3)该生物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和DNA?__有______

(4)图中①表示的结构是__孢子__图中②表示的结构是__菌丝____ (6)图中③的作用是___吸收有机物_____

(7)该生物的营养方式是__异养_(或腐生_)_____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实验专题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 围绕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少讲精练 坚持二原则:充分利用教材与学生已有的资料; 充分研究海南生物高考考纲与高考真题 明确三(考试)方向:实验设计(整体); 实验分析(现象结果); 实验评价(方法过程) 第1讲必修教材实验概述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将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 (2)转动[7]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11]光圈和[13]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2]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2.在显微镜操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①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正比或反比),物镜 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正比;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目镜的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如果某显微图标明“放大倍数:640”,这里的“640”是 指长度(长度或面积)放大了640倍。 ②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若希望把视野左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 央,应将玻片移向左上方。 ③异物位置的判断:异物存在的位置可能在玻片标本、目镜、物镜等;转动目镜,异物不动,转动转换器,异物仍在,则异物可能在玻片标本。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目的要求: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如酵母菌、水绵、叶的保卫细胞、蛙的皮肤上皮细胞等),比较几种细胞的异同点。②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液泡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临时装片的制作(以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为例) 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展: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目的要求:①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②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1.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它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二者就会逐渐分离开来。 2.选材 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外(内或外)表皮作实验材料,理由是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注意所选细胞必须为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否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3.方法步骤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用低倍镜观察细胞中紫色的液泡的大小及原生质层的位置)→滴加蔗糖溶液(注意从盖玻片一侧滴入,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液泡变小,细胞液颜色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大小基本不变)→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用清水做复原试剂) (1)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外因是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内因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 (2)相对细胞膜,细胞壁具有什么特性?全透性。 (3)实验常用0.3g/mL的蔗糖溶液。若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很快,但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4)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尿素等也能导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但随后植物细胞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目的要求: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1.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液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材料: 可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3.实验步骤: 取材制片→水解(用8%的盐酸溶液)→冲冼涂片→染色→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观察)(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①载玻片要洁净,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题练习

八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探究题 1、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人设计了下面实验: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 在乙瓶中放入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 蚯蚓,回答下列问题: 1)乙瓶中的蚯蚓蠕动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水分这一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2)蚯蚓的呼吸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3)在本实验中设置乙瓶的作用是进行对照。 4)依照上述实验,设计一个说明土壤中农药对蚯蚓的生存有影响的实验。 2、我们常听说“饭前便后要洗手”,是不是我们的手上分布有很多的细菌呢?请你根据所提供材 料,完善如下实验方案,回答相关问题。材料用具: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 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实验步骤:①在两个培养皿上分别贴上标签纸,注明A,B。 ②用无菌棉球擦拭没洗过的手心,在A培养基上轻轻涂抹,为实验组,B套不做任何处理, 为对照组,这个过程叫做接种。(此操作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③用透明胶带将两套培养皿密封,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④每隔一定时间用放入镜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设置B组?与A组形成对照实验 (2)为什么要用无菌棉球接种?避免棉球上的菌类污染培养基 (3)两套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为什么要进行高温处理?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中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 (4)预期结果:A培养基上长出了许多菌落,B培养基上没有菌落 3、家庭制作甜酒有如下工序:①将酒曲粉末与糯米饭拌匀②将糯米饭放入容器中压实后挖一 个坑,淋一些凉开水③用凉开水将糯米饭冲淋一次,冷却到30℃④用水将糯米浸泡一 昼夜,淘洗干净⑤将容器盖好,用毛巾包裹起来置于温暖的地方⑥将糯米倒入蒸锅中 蒸熟(以上容器、毛巾等都要求消毒),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制作工序的先后顺:④→⑥→③→①→②→⑤(用代号加箭头表示 2)酒曲含有的主要菌种是酵母菌。 3)酿好的甜酒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由什么气体引起的?二氧化碳 4)有人按工序制作甜酒,几天后,发现甜酒没制作出来,糯米饭反而发霉了,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容器不干净或容器没有盖好,有杂菌进入等 5)将糯米蒸熟后要用凉开心冲淋一次,放置到30℃左右再加入酒曲的原因是防止高温将酵母菌杀死并为酵母菌的生活提供适宜的温度 6)在制作甜酒的过程中,要尽量少打开容器,其原因是防止其他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7)将米饭放入容器中压实后挖一个凹坑的目的是:提供氧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 4、根据“观察蚯蚓”的实验回答问题: 1)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蚯蚓身体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 共有13 个体节。 2)用手指触摸蚯蚓腹面,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因为蚯蚓腹面生有许多刚毛。蚯蚓的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 3)蚯蚓在糙纸上运动比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速度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 刚毛不能发挥作用。 4)在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目的是维持蚯蚓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专题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专题 评卷人得分 一?实验探究题(共40小题) 1?农业生产中为了获得高产,就要设法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为此,某兴趣小组开展了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实验研究. 【实验原理】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检测氧气的释放速率来测定;产生的氧气滞留在叶片,会使叶片在液体中上浮. 【实验器材】长势相似的绿萝叶片、不同浓度NaHCQ溶液(可分解释放CC2)、注射器、打孔器、如图所示的实验台(不同高度放有三组烧杯)等. 【实验步骤】 ①用打孔器在绿萝叶片上取大小相同的小圆叶片若干,用注射器排出叶片细胞间隙的气体,使叶片在蒸馏水中都能下沉; ②在每组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NaHCO溶液(不考虑溶 液密度差异),然后用镊子将小圆叶片放入烧杯中,每个烧杯10片; ③点亮LED灯带,记录每个烧杯中8个叶片上浮到水面所需的时间?时间越长,表示光合作用强度越弱.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可知,本实验中设置的自变量有二氧化碳浓度和 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结果】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记录如表. (单位:秒) 组别NaHCO相对浓度 50100150 低光强组968801720 中光强组883632498 高光强组767476355 【实验结论】. 【评价反思】①本实验的重要改进是用LED冷光源代替传统的白炽灯,这一改进 对该探究的主要意义是 ②实验中每个烧杯放10个小圆叶片,而统计时只选取前8个小圆叶片上浮的平

均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LLD灯? 2?小科同学发现一个生活现象,道路两旁的红叶石楠春天长出红色的嫩叶,到了夏天,这些红色的叶片变成了绿色,小科猜想可能跟夏天的温度高或光照强有关?于是,小科决定探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他借鉴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的实验?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甲组乙组 实验材料同种红叶石楠多株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环境条件阴暗、低温光照充足,适宜温度 处理方法装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实验环境中一段时间 (1)交流评价:学习小组同学对该实验方案讨论后认为,因为实验选材和环境条件设置没有控制好变量,该方案并不能探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请你对该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①对实验材料选择的改进是__________ ②甲组的环境条件应重新设置为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假如光照对叶片变绿确实有影响,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食物在胃里是如何消化的? (1)历史上,针对动物的胃是只能研磨食物进行物理消化,还是能同时进行化 学消化的问题有过争议.若穆、斯帕兰扎尼等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一块肉装在由金属丝制成的小笼里,然后让鹰吞食这个小笼,过一段时间,将小笼从鹰体内取出.如果胃在进行物理消化同时,也能进行化学消化,科学家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2)为了研究胃内能进行化学消化的液体是一直存在的,还是在进食后的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有人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甲:取一群人早餐前后的胃内容物,进行成分分析. 实验乙:取某人中餐前后的胃内容物,进行成分分析.

深圳麒麟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册生物 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

深圳麒麟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 一、选择题 1.冰箱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将食物存放在冰箱里能保存较长时间的原因是A.冰箱中没有空气B.低温杀死了食品中的微生物 C.冰箱中没有微生物D.低温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蝗虫具有外骨骼,不易被天敌吃掉 B.鲫鱼身体呈流线型,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 D.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 3.河虾、田螺、鲫鱼、乌龟是河流中常见的四种生物,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都用鳃呼吸 B.体温都不恒定 C.体表都有外骨骼 D.体内都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4.判断鲸是哺乳动物的最主要依据是() A.用肺呼吸B.胎生哺乳 C.体表被毛D.体温恒定 5.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和观察法,其最本质的区别是() A.研究者是否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B.研究者是否对被研究的动物直接施加人为的影响 C.研究者是否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动物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右图是食肉目部分动物的分类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B.猫与虎的共同特征最多 C.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多 D.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亲缘关系近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大面积减少会危害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B.大批引进外来物种可丰富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措施 D.控制蚊、蝇等有害动物数量不破坏基因多样性 8.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合理的是()

A.物种灭绝后还可以再生 B.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对人类自身不会产生影响 C.与人类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生物也应该保留下来 D.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可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 9.在做蚯蚓的观察实验时,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擦拭蚯蚓体表,目的是() A.降温作用B.使体表湿润,维持正常呼吸 C.保持身体柔软D.保持身体湿润,有利于运动 10.某海关在进口食品中,检疫出一种病原微生物,这种病原微生物为单细胞,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你认为这种生物最有可能属于() A.病毒B.细菌C.真菌D.霉菌 11.制作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子口必须加水密封,其目的是() 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 B.阻止尘埃、细菌入坛,防止污染 C.造成缺氧的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D.阻止气体对流,利于醋酸菌无氧呼吸 12.控制环境温度,降低食品自身的含水量,都能减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下列食品保存的方法与原理不一致的是( ) A.牛奶盒装——加热灭菌并隔绝外界空气 B.香菇晒干——减少水分,抑制微生物繁殖 C.鲅鱼盐渍——盐杀死了鱼表面所有的细菌 D.剩菜冷藏——低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13.下列关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属陆生脊椎动物 B.都属变温动物 C.所产的卵都有卵壳 D.发育过程都经过变态发育 14.关节活动时很牢固,与之有关的结构特点是关节结构里有() A.关节软骨和滑液B.关节软骨和关节窝 C.关节囊和韧带D.关节腔和滑液 15.放置时间久了的橘子皮上会长出青绿色的“毛”,这些“毛”是() A.青霉B.细菌菌落C.酵母菌D.一个细菌16.“老鼠打洞”这种行为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由生活经验获得②动物生来就有 ③由遗传物质决定④由环境因素决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7.小明对7种动物进行了分类,类别1:美人鱼、壁虎、蟾蜍、泥鳅;类别2:蚊子、苍蝇、蝗虫。分类依据是 A.水生还是陆生B.有无脊柱 C.飞行还是爬行D.胎生还是卵生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第2节探究类实验和调查类实验Word版含答案

第2节探究类实验和调查类实验 1、下列关于探究酶特性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顺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C.若用H2O2和过氧化氢酶来探究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2、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最严谨的一项是( ) 选项实验目的主要实验步骤 A 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2mL3%H2O2+1mL过氧化氢酶保温5min 对照组:2mL3%H2O2+1mL蒸馏水保温5min B 酶催化具有专一性实验组:2mL3%可溶性淀粉+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碘液检验 对照组:2mL3%蔗糖+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 碘液检验 C 探究酶作用的适宜 温度5mL3%可溶性淀粉+2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min将溶液温度升高10°C,观察溶液蓝色变化 D pH影响酶的催化 活性向三支试管中依次各加入:2mL3%H2O2、1mL不同pH缓冲溶液和1mL过氧化氢酶,在适宜温度下保持5min,观察气体产生速率 A.A B.B C.C D.D 3、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HLA抗原和H-2抗原均为蛋白质)进行融合实验,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不属于细胞膜的结构成分

B.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体现了细胞膜的分子能够运动 C.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D.若在0℃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 4、在探讨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是否产生酒精”时,唯一假设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 B.整个实验过程中,保证酵母菌能正常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加入足量的培养液 C.研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需通入空气,以保证酵母菌正常代谢 D.该实验中不通入空气的装置属于空白对照组,整个实验属于对照实验 5、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产生情况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恒定水平。下列几种实验结果(给予相同的环境条件),你觉得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甲、乙装置水滴都左移 B.甲、乙装置水滴都右移 C.甲装置水滴不动,乙装置水滴左移 D.甲装置水滴右移,乙装置水滴左移 6、艾弗里及其同事为了探究S型肺炎双球菌中何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下列叙述中有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无成形的细胞核) B.该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C.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成分的作用 D.在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添加S型菌的DNA后,观察发现只有S型菌落 7、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精题集锦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精题集锦 1. 下图是验证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时用黑布将整个实验装置用黑布罩起来,不让光线透入,其目的是 ________ (2)第二天揭开黑布,发现装置内小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大钟罩内 _________的浓度大大增加。 (3)将燃烧着的火柴伸入到大钟罩内,火柴立即熄灭,说明大钟罩内 _______________浓度大大降低。 (4)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放出_________,吸收________________。(5)植物每时每刻都进行呼吸作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还能释放能量,除一部分转化为热能散失以外,其余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 如图所示为一科学家所做实验,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鼠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不久蜡烛熄灭(A图),小鼠死亡(B图),将一株植物单独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不久植物死亡(C图)。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同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植物能长时间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D图)。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鼠放到同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植物和小鼠都能活着(E图)。

A B C D E (1)图A、B实验中,蜡烛熄灭。小鼠死亡的原因是玻璃罩里________。(2)图C中植物死亡的原因是密闭玻璃罩里缺少________,植物无法进行________而死亡。 (3)图D、E实验现象说明,密闭玻璃罩内有满足蜡烛燃烧和动植物生活所需要的________。 (4)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分析,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________。 4. 某同学对“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哪部分运输的”这个问题进行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木质部运输的。 制订和实施探究方案: ①取一段柳树的枝条,将其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后,插入装有土壤浸出液(无色透明,其成分为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广口瓶中; 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该同学做出假设的依据是:茎的木质部中的________是上下相连通的;(2)该实验必须用带叶的枝条,原因是通过叶片表面的________进行________作用来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将柳树的枝条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的目的是排除茎的________干扰。(4)为了能够在茎的横切面上或纵切面上观察到溶液的位置,需要将该同学方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摘要] :把握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首先要弄清实验的原理、实验中材料的使用、实验中的变量、现象及预测实验结果等。 [关键词]: 注重设计重视过程解题技巧 会考实验题的创新设计,正在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方向突破和发展,已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实验命题的方向和热点。那么,如何才能答好生物实验设计题,取得优秀的分数呢?这就必须了解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在生物实验能力测试中就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总体考虑,综合分析,达到事半功倍,获得高分的效果。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与技巧。 1 什么是实验设计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等。但在生物综合能力测试中由于受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实验设计能力考查无法面面俱到,或者是考查实验步骤的设计、续写或修改,或者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或者是实验数据的加工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或者是考查实验结果的预期与讨论,或者是实验装置的检验或改进等等。 2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设计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①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 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2.1实验设计的基本解题思路 2.1.1明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类型 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弄清“做什么”的问题,即探究或者是验证什么生物学现象或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运用哪一原理进行实验设计,才能明白实验设计中哪一因素是实验变量。例如“设计实验验证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此实验原理或实验思路与七年级上册教材“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相同,因此采用教材中相似的实验设计思想:先准备两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然后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投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中。再如“口腔内的化学变化”,探讨的问题是温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实验设计中,“温度”这一因素应是实验变量。 实验设计一般有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设计和探究性实验设计。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结果,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应针对多种可能分别加以考虑和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如二005年湖南怀化“探究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2007年浙江湖州“唾液淀粉酶催化效率与时间关系”就属于探究性实验设计。 2.1.2找出两类变量,确定对照类型 一找出两类变量

最新初中生物会考探究实验题汇总

2010初中生物会考探 究实验题

2010初中生物会考探究实验题精选 1.下面是某合作小组的同学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过程。 ①取两个玻璃缸,分别标记A、B ②在A缸中加入500ml池塘水,B 缸中加入500ml自来水 ③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饲料④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各一只 ⑤在A缸中加入少量甲状腺激素制剂,B缸不加入⑥保持A、B两缸水温20℃——25℃ ⑦每天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请回答:(1)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两个环节不够严谨,请你指出来,并加以补充完善 。 (2)第⑤步中,设置B缸的目的是什么? (3)如果实验如能按照你所修改的方案进行(若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清楚)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① 。 ② 。 ③

2.(7分)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锥型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 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向B、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 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把A、C、B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 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存活的时间与有关;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 是;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5)若将以上四个锥型瓶全部置于阳光下,存活时间最短的金鱼应是中的金鱼,原因 是 。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集(附答案)超好用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精选 1.(5分)下面是某合作小组的同学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过程。①取两个玻璃缸,分别标记A、B ②在A缸中加入500ml池塘水,B缸中加入500ml自来水 ③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资料 ④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各一只 ⑤在A缸中加入少量甲状腺激素制剂,B缸不加入 ⑥保持A、B两缸水温20℃——25℃ ⑦每天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请回答: (1)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两个环节不够严谨,请你指出来,并加以补充完善 (2)第⑤步中,设置B缸的目的是什么? (3)如果实验如能按照你所修改的方案进行(假如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清楚)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 ② ③ 2(7分)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锥型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向B、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把A、C、B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2)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存活的时间与有关;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5)若将以上四个锥型瓶全部置于阳光下,存活时间最短的金鱼应是 中的金鱼,原因是 3(5分)甲、乙两同学对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分别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甲同学将盆栽的天竺葵进行24小时暗处理(即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乙同学对盆栽的带银边的天竺葵不进行暗处理。 (2)甲、乙两同学将各自盆栽的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甲、乙两同学各自从自己盆栽的天竺葵上摘下叶片。 (4)甲、乙两同学把各自摘下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两个小烧杯里隔水加热10——15分钟(甲摘取的叶片放入A烧杯,乙摘取的叶片放入B烧杯)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题与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说明: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基础知识部分,卷Ⅱ为应用与探究部分。试卷满分为 60 分,考试时间为60 分钟。 卷Ⅰ(基础知识部分,共 30 分) 本部分包括 1---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下列都是鱼类的一组动物是 ①甲鱼②海马③娃娃鱼④鲨鱼⑤鲸鱼 A 、①②B、②④C、②③ D 、④⑤ 2、“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最好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A 、模拟实验B、用肉眼观察C、直接实验法 D 、用仪器观察 3、下列各项属于陆生动物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是 ①家兔体表被毛②蛇体表被角质鳞片③昆虫的外骨骼④鸟的羽毛 A 、①和② B 、①和④C、②和③ D 、③和④ 4、下列有关空中飞行动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够飞行的动物类群 B、鸟类不断进食是为了满足飞行时对高能量的需要 C、鸟类都能飞行 D、绝大多数鸟类有羽毛丰满的双翼 5、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 A、消化 B、吸进充足的氧气 C、觅食和繁育后代 D、身体更加强壮 6、在 "鹰击长空 " 壮举中,雄鹰翅膀扇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A 、胸部的肌肉B、腹部的肌肉C、背部的肌肉D、四肢的肌肉 7、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具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 A 、恒温动物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B、恒温动物消耗氧气少 C、恒温动物需要的生存空间小 D、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8、下列有关动物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关节囊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 B、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C、人体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支配 D、运动就是骨位置的变化,不需要关节和骨骼肌的配合 9、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囊、关节腔和下列哪一项 A 、关节头 B 、关节面C、关节窝 D 、关节软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实验专题训练一

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实验专题训练一 1.(22分)回答下列I、II小题: I.如下图所示,甲图为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刻度管内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测得。 在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下,测得的气体体积如乙图所示。丙图为叶肉细胞中有关细胞的结构模式图。 (1)标记实验开始时毛细刻度管中液滴所在位置。实验时,当光照强度由0渐变为2.5千勒克斯时(不同光照强度照射的时间均等),液滴所在位置应在实验初始标记位 置的_______侧。 (2)在乙图中,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斯时,植物l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量为__________毫升(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不变)。 (3)为了防止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与实验组装置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的字母有________,图中c不可以表示葡萄糖去向的原因是(4)丙图中可表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的产物依次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化合(5)在夏季晴天的正午,玉米叶片固定14 2 物和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上。 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内表面的电位是(正、负或零) ____________电位。 (2)如果用食物刺激甲图中A.则E分泌胃液,此反应为___________ (条件/非条件)反射。 (3)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__________ (填标号)。 (4)乙图是甲图中①的一段,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a—b之间会产生的膜外电流,其方向是_______;电流计c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_ (填” 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5)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如下图),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速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探究专题练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探究专题练习 班级:姓名: 1.仔细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可以在左右两侧找到排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这就是气门。气门与蝗虫体内的气管连通着,气门是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依据给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的门户。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材料用具:(1)两只活蝗虫;(2)两只试管;(3)清水;(4)玻璃条;(5)细线。 实验步骤:(1) (2) ; (3) 实验预期结果: 实验结论:。 讨论:选择两只大小、生活状况相同的蝗虫,目的是 2.设计探究实验 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我提出的问题是: (2)我的假设是: (3)实验方案设计:将个体粗壮的活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将个

体粗壮的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重复上述实验3-5次。 (4)预测结果:。 (5)得出结论:。 3.某同学想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未完成,请你接着做它。 (1)你认为他可在的环境中才能找到试验用的蚯蚓。(2)按照科学实验的要求,他必须设计对照,才更具有说服力。 在这个实验中是变量,要控制好。 (3)你作出的假设是:。 (4)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的影响:(只写出具体操作步骤即可) 。 (5)实施计划。 4.菜青虫是生活在十字花科蔬菜菜叶上的一种深绿色的小肉虫,它是菜粉蝶的幼虫。 十字花科植物的花一般由四片花瓣组成,并且这四片花瓣呈十字形排列,大白菜、卷心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的蔬菜。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培养菜青虫:寻找菜青虫卵,找到后将卵隔离饲养 ◆制取汁液: ◆用汁液涂滤纸: ◆观察现象:

生物八年级上册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种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 A.娃娃鱼 B.鲨鱼 C.章鱼 D.鲸鱼 2.把蜗牛、海葵、蜘蛛分为一类,把腹蛇、青蛙、麻雀分为一类,其分类依据是 A.脊柱的有无 B.体温是否恒定 C.受精方式的不同 D.生殖方式的不同 3. 下列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A.水螅 B.蛔虫 C.蚯蚓 D.河蚌 4.蜥蜴和蛇等爬行动物的体表具有角质的鳞片或甲,这有利于 A.自由运动B.协助呼吸C.减少体内水分蒸发D.保持体温恒定 5. 珊瑚礁是由珊瑚虫的虫体外层细胞所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形成的,珊瑚虫属于 A.扁形动物 B.线形动物 C.腔肠动物 D.节肢动物 6.四川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内的10只世博大熊猫于2010年1月5日下午16时乘包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上海世博之旅。下列不属于 ...大熊猫主要特征的是 A.用肺呼吸 B.胎生哺乳 C.牙齿分化 D.变温动物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大雁在空中扇动翅膀的动力主要来自 A.背部肌肉B.两翼肌肉C.腹肌D.胸肌 8.下列没有 ..“外骨骼”的动物是 A.蜜蜂B.虾C.河蚌D.蜻蜓 9.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蝗虫、虾动物体表有外骨骼 B.鲸、海豹和鲨鱼都用鳃呼吸 C.软体动物一般都有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 D.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10.为保护生态环境,消灭棉花上的蚜虫宜选用的最好方法是 A.喷洒低浓度的农药B.喷洒高效低毒的农药 C.放养七星瓢虫D.A、B、C三种都可以 11.萤火虫是利用闪光(灯语)进行交流的。有一种萤火虫,雄虫之间为争夺伴侣,它们甚至能发出模仿雌虫的假信号,把别的雄虫引开,好独占“娇娘”。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萤火虫雌雄个体间的A.交配B.运动C.通讯D.产卵 12.下列哪项不属于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A.制造有机物B.帮助植物传粉C.维持生态平衡D.促进物质循环 13.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鱼浮头或跳出水面”是因为 A. 鱼具有向光性 B. 为了从空气中吸取氧气 C. 因为水中太冷了 D. 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 14.下列哪项不是蜥蜴具有的特征 A.卵生 B.用肺呼吸 C.体表被毛 D.具有角质鳞片 15.馒头是大家常吃的食物,制作的一般方法是:取适量的面粉、水、干酵母(或上次做馒头时留下的“老面”)放入容器中,混合成生面团,将盛有生面团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后,取出面团做成馒头状,上火蒸熟。此过程中,放入干酵母(或“老面”)相当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哪个步骤? A.配制培养基B.高温灭菌C.接种D.恒温培养 16.鲍鱼是营养丰富的海鲜,它的贝壳可以做中药。你推测它应该属于 A.甲壳动物 B.鱼类 C.软体动物 D.腔肠动物

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

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 第一部分:实验设计分析 一、提出问题: 二、做出假设: 三、实验材料:水蚤、显微镜、胶头滴管、烧杯、量筒、清水、酒精(浓度为0.1%、0.2%、0.3%、 0.4%、0.5%、1%、2%、5%)、计时器、载玻片、吸水纸 选水蚤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四、实验步骤: 步骤1:选取大小、活力一致的水蚤若干。在显微镜下认识水蚤心脏的位置。 步骤2: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取一只水蚤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这只水蚤10s的心跳次数。 步骤3:取下载玻片,用吸水纸将水吸干,再滴2滴体积分数为0.1%的酒精溶液,过15s后再用吸水纸吸去大部分的酒精溶液(不要吸干),计数水蚤10s的心率,作好记录。 步骤4:另取水蚤,先观察记录清水中水蚤10s的心跳次数,再用与步骤3一样的方法分别观察水蚤在体积分数为0.2%,0.3%,0.4%,0.5%,1%,2%,5%的酒精溶液中10s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步骤5:每个浓度计数都要重复至少3次,取平均值。 五、根据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第三部分:迁移运用 1、西玛津是一种除草剂,在我国的很多河流中都检出过较高浓度的西玛津。为探究不同浓度西玛津对两栖动物生存和发育的影响,研究小组利用蟾蜍进行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配制浓度为0.1、1、10和100微克/升的西玛津溶液。 步骤二:挑选生长18天的蝌蚪720只分组,分别放入玻璃缸中进行培养,每2天换水1次。 步骤三:实验期间,每天观察蝌蚪的形态改变和健康状况,取出死亡和濒死的蝌蚪。 步骤四:汇总数据如下图。 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二中,应注意将720只蝌蚪 分成 组,并且每组换水和投喂食物的时间 (相同/不同)。 (2)步骤三中,每天对蝌蚪的情况要做好观察和 ,以便后续的分析。 (3)图1结果显示,西玛津浓度超过10微克/升时,蟾蜍死亡率 。根据图2推断,高浓度西玛津通过对蟾蜍 的影响,从而 (缩短/延长)蝌蚪的变态时间。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得出 结 论 : 高 浓 度 西 玛 津 。 2、黄瓜是我国温室栽培面积较大的蔬菜之一。科研人员在T 1、T 2、T 3三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T 1>T 2>T 3)测定了黄瓜叶片的光合速率(如下图)和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淀粉粒数目(如下表)。 (1)据图可知,T 1、T 2、T 3三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黄瓜叶片的光合速率在8:00~12:00之间均__________, 12:00之后均逐渐降低,这种规律性变化主要是由于一天中____________变化带来的影响。 (2)结合表中数据分析,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黄瓜叶片细胞中叶绿体形成和发育受到影响,叶片的 光合作用速率 ,使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降低,淀粉粒的数目 。 (3)除文中研究的因素外,影响黄瓜光合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图1 蟾蜍发育过程的死亡率图2 后腿展开时间 ?àí??꣨£¥£? oóíè?1?aê±??£¨ìì£? 浓度(微克/升) 浓度(微克/升)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测试题

八年级生物第一学期期终试卷(苏教版) 、选择题(满分分请在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填在下面的答题栏中)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 ?“高空王子”一一阿迪力吾尔在湖南衡山两峰间架设的高空钢索上,迎着劲风成功行走 1.389km。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可以推测,他有超常发达的 A .小脑 B .大脑 C.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D .幼年性激素分泌不足 9.在一次旅游途中,由于交通事故致使一位AB型血的旅客受伤并急需输血。现有四位自 愿献血者,你认为哪位最适合为受伤旅客献血 A B C D 11.沉迷于上网或电游,不但影响学业,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屏幕,会导致眼球中的哪一结构凸度增大 A .巩膜 B .玻璃体 C .晶状体 D .视网膜 C.脑干 D .脊髓 2. 沙漠植物常具有较小的叶片,且叶片的气孔较小。 A .减少水分散失 B .减少呼吸作用 这有利于 C.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 .不被动物食用 3. 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是 4. A .肘关节 中医常说的“望、闻、 B .肩关节 问、切”中的“切” C .膝关节 D . 指的是号脉,这里的脉是 腕关节 5. A .毛细血管 你认为图中的通道是 A .孕妇通道 C.自行车通道 B .静脉 C .动脉 6. 7. B .老年人通道 D .盲人通道 为了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应多吃 A.猪肉、牛肉 C.牛奶、豆浆 青菜、水果 海带、紫菜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其绿叶是由植物体哪种器官发育而来 A .茎 B .花C.根 D .芽 《水浒传》中武大郎身高不足1m,但有一手制作烧饼的好技术,你认为导致他身材矮小的原因是 A .幼年胰岛素分泌不足 B .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A .容舟,男,32周岁,A型血 B .林玲,女,18周岁,AB型血 C.肖水,女,56周岁,0型血 D .宁园,男,15周岁,B型血 10.请你仔细观察、分析下图,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经络 ”万千枝条及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集(附标准答案)-----超好用!中考必看--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精选 1.(5分)下面是某合作小组的同学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过程。 ①取两个玻璃缸,分别标记A、B ②在A缸中加入500ml池塘水,B缸中加入500ml自来水 ③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资料 ④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各一只 ⑤在A缸中加入少量甲状腺激素制剂,B缸不加入 ⑥保持A、B两缸水温20℃——25℃ ⑦每天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请回答: (1)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两个环节不够严谨,请你指出来,并加以补充完善第一处是第②步,应该在两个缸中加入同样水质的水(比如都是池塘水);第二处是第④步,要加入一定数量的蝌蚪;而不是一只。 (2)第⑤步中,设置B缸的目的是什么?起对照作用。 (3)如果实验如能按照你所修改的方案进行(假如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清楚)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如果A缸中的蝌蚪比B缸中的蝌蚪发育成青蛙的速度快,则证明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②如果AB两缸中的蝌蚪发育成青蛙的速度一样快,则证明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不起作用。 ③如果A缸中的蝌蚪比B缸中的蝌蚪发育成青蛙的速度慢,证明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 2(7分)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锥型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向B、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把A、C、B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水阳光温度空气空间等;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存活的时间与氧气有关;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氧气;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 水藻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八上生物实验题专项训练

八年级生物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 注意:请做完后再对答案,用红色笔订正 一、实验题 1.现有小鲤鱼数条、金鱼缸、凉开水(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已经除去)、池塘水等。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鱼在水中呼吸时,利用的是否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1)提出问题:鱼在水中呼吸时,利用的是否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2)作出假设:___。 (3)设计探究方案: ①取两个___的鱼缸,编号为甲、乙,分别向其中加入等量的___和___。 ②分别取大小相同、健康状态相同的5条小鲤鱼放入甲、乙两金鱼缸中,观察一段时间并记录鲤鱼的不同表现。 (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甲中的小鲤鱼___,而乙中的小鲤鱼___。 (5)根据预测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___。 2.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3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丙标签。在甲、丙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茌3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下图)。观察一段时间后: (1)哪瓶中的蚯蚓蠕动水平会明显减弱?,因为蚯蚓的呼吸依靠________ 来完成。 (2)甲乙两瓶的实验现象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其中________是对照装置。 (3)若将丙装置放在暗处,则能够进一步探究对蚯蚓的影响。 3.如图是某学生做“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时绘制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酵母菌(甲)和青霉菌(乙)形态结构简图,请你根据所做过的实验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做“观察酵母菌”实验时,肉眼观察到的酵母菌培养液呈色.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细胞内部形态结构时,需要对临时装片上的实验材料实行染色,实验用的染色剂是,酵母菌细胞中被染上颜色的结构和物质分别是[ ] 和[ ] .(2)做“观察青霉菌”实验时,实验用橘皮上的青霉菌呈色.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能够发现,青霉菌的颜色实际是图乙中[ ] 的颜色. (3)甲图所示的酵母菌正在实行繁殖,而青霉菌的繁殖是靠实行的.4.某学校两位同学对校内落叶处理产生了分歧,甲说,能够用焚烧法,速度快。乙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