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第1章 立体几何初步.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 必修二-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知识点整理

高中数学 必修二-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知识点整理

底面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锥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其中三棱锥又叫四面体。
4
必修二
正棱锥:如果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正棱锥的性质: ①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②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上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 棱在底面上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4)棱台的结构特征 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 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 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 下底面和上底面;其它各面叫做棱台的侧 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台的侧棱; 底面与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台的顶点; 当棱台的底面水平放置时,铅垂线与两底 面交点间的线段叫做棱台的高。 由正棱锥截得的棱台叫做正棱台。正棱台的性质: ①各侧棱相等,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②两底面以及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相似多边 形;③两底面中心连线、相应的边心距和斜高组成一个直角梯形;④两底面中心连线、侧 棱和两底面外接圆相应半径组成一个直角梯形;⑤正棱台的上下底面中心的连线是棱台的 一条高;⑥正四棱台的对角面是等腰梯形。
8
必修二
②在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x 轴或 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 x′轴或 y′ 轴的线段。
③在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 y 轴的线段, 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用斜二测法画直观图,关键是掌握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而画水平放 置的平面图形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的顶点。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接这 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
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在 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时,叫做正投影,否则叫做斜投影。

新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课件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2.3《(第2课时)平面与平面垂直》

新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课件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2.3《(第2课时)平面与平面垂直》

∵PA⊥平面ABC,BC⊂平面ABC, ∴PA⊥BC, ∵AD∩PA=A,∴BC⊥平面PAC, 又AC⊂平面PAC,∴BC⊥AC.
[点评]
已知条件是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要证明两条直
线垂直,应将两条直线中的一条放入一平面中,使另一条直线 与该平面垂直,即由线面垂直得到线线垂直.在空间图形中, 高一级的垂直关系蕴含着低一级的垂直关系,通过本题可以看 到: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
求证:平面ABC⊥平面SBC.
[ 解析]
解法一:取 BC 的中点 D,连接 AD、SD.
由题意知△ASB 与△ASC 是等边三角 形,则 AB=AC. ∴AD⊥BC,SD⊥BC. 2 令 SA=a,在△SBC 中,SD= 2 a, 2 又∵AD= AC -CD = 2 a,
2 2
∴AD2+SD2=SA2. 即 AD⊥SD.又∵AD⊥BC,∴AD⊥平面 SBC. ∵AD⊂平面 ABC, ∴平面 ABC⊥平面 SBC.
[解析]
∵△ABC为正三角形,D为BC的中点,
∴AD⊥BC. 又∵CC1⊥底面ABC,AD⊂平面ABC, ∴CC1⊥AD. 又BC∩CC1=C, ∴AD⊥平面BCC1B1. 又AD⊂平面AC1D,
∴平面AC1D⊥平面BCC1B1.
三棱锥 S -ABC 中,∠ BSC = 90°,∠ ASB= 60°,∠ ASC =60°,SA=SB=SC.
当 F 为 PC 的中点时,满
足平面 DEF⊥平面 ABCD. 取 AD 的中点 G,PC 的中点 F,连 接 PG、BG、DE、EF、DF,则 PG⊥ AD,而平面 PAD⊥面 ABCD, 所以 PG⊥平面 ABCD.在△PBC 中, EF∥PB; 在菱形 ABCD 中,GB∥DE,而 EF⊂平面 DEF,DE⊂平面 DEF,EF∩DE =E,∴平面 DEF∥平面 PGB.又 PG⊥平面 ABCD,PG⊂平面 PGB, ∴平面 PGB⊥平面 ABCD,∴平面 DEF⊥平面 ABCD.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2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蜂巢中的几何 研究课 课件(共24张PPT)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2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蜂巢中的几何 研究课 课件(共24张PPT)
B
E' F'
A'
D' C'
B'
E' F'
A'
D'
E'
F'
C'
A' B'
D' C'
B'
(1)中空柱状
E' F'
A'
D' C'
B'
N
D
N
D
F M
F
O M
B
P O
B
E' F'
A'
D'
E'
F'
C'
A' B'
D' C'
B'
(1)中空柱状体与正六棱柱在结构上的关系
【证明】
探究一:蜂巢口为什么建成正六边形?
(3)还有比正六边形更好的正多边形吗?
(n 2) 180 k 360 n
k 2n 2(n 2) 4 2 4
n2 n2
n2
n 3, 4, 6
自主探究
探究一:蜂巢口为什么建成正六边形?
无缝拼接+面积最大
探究二:蜂巢的每个中空柱状体底面为什么 建成三个全等的菱形面?
(1)中空柱状体与正六棱柱在结构上的关系
(2)中空柱状体与正六棱柱在体积上的关系
相等
(3)中空柱状体与正六棱柱在表面积上的关系
(3)中空柱状体与正六棱柱在表面积上的关系
E F
A
E' F'
A'
D

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学案(新人教版B版必修2) 学案

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学案(新人教版B版必修2) 学案

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学案(新人教版B 版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单元小结导航知识链接点击考点(1)了解柱,锥,台,球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2) 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并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3) 通过观察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这两种方法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4) 理解柱,锥,台,球的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5) 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及确定平面的条件。

(6) 掌握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7) 掌握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名师导航1.学习方法指导 (1) 空间几何体①空间图形直观描述了空间形体的特征,我们一般用斜二测画法来画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②空间图形可以看作点的集合,用符号语言表述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时,经常用到集合的有关符号,要注意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③柱,锥,台,球是简单的几何体,同学们可用列表的方法对它们的定义,性质,表面积及体积进行归纳整理。

④对于一个正棱台,当上底面扩展为下底面的全等形时,就变为一个直棱柱;当上底面收缩为中心点时,就变为一个正棱锥。

由1()2S c c h ''=+正棱台侧和()3hV s s '=正棱台,就可看出它们的侧面积与体积公式的联系。

(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①“确定平面”是将空间图形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问题来解决的重要条件,这种转化最基本的就是三个公理。

②空间中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直线与直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

③空间中垂直关系之间的转化:直线与直线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

2.思想方法小结在本章中需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观察法,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

主要是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平行与垂直的相互转化等。

3.综合例题分析例1:如图,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A ',B ',C '分别是PBC ∆,PCA ∆,PAB ∆的重心。

高中数学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高中数学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二、重点难点重点: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柱、锥、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平行、垂直的定义,判定和性质。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

平行,垂直判定与性质定理证明与应用。

第一课时棱柱、棱锥、棱台【学习导航】学习要求1.初步理解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

掌握它们的形成特点。

2.了解棱柱、棱锥、棱台中一些常用名称的含义。

3.了解棱柱、棱锥、棱台这几种几何体简单作图方法4.了解多面体的概念和分类.【课堂互动】自学评价1.棱柱的定义:表示法:思考:棱柱的特点:.【答】2.棱锥的定义:表示法:思考:棱锥的特点:. 【答】3.棱台的定义:表示法:思考:棱台的特点:.【答】4.多面体的定义:5.多面体的分类:⑴棱柱的分类⑵棱锥的分类⑶棱台的分类【精典范例】例1:设有三个命题:甲: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围体一定是棱柱;乙:有一个面是四边形,其余各面都三角形所围成的几何体是棱锥;丙:用一个平行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得到的几何体叫棱台。

以上各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A.0 B. 1 C. 2 D. 3例2:画一个四棱柱和一个三棱台。

【解】四棱柱的作法:⑴画上四棱柱的底面----画一个四边形;⑵画侧棱-----从四边形的每一个顶点画平行且相等的线段;⑶画下底面------顺次连结这些线段的另一个端点互助参考7页例1⑷画一个三棱锥,在它的一条侧棱上取一点,从这点开始,顺次在各个侧面画出与底面平行的线段,将多余的线段檫去.互助参考7页例1点评:(1)被遮挡的线要画成虚线(2)画台由锥截得思维点拔:解柱、锥、台概念性问题和画图需要:(1).准确地理解柱、锥、台的定义(2).灵活理解柱、锥、台的特点:例如:棱锥的特点是:⑴两个底面是全等的多边形;⑵多边形的对应边互相平行;⑶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反过来,若一个几何体,具有上面三条,能构成棱柱吗?或者说,上面三条能作为棱柱的定义吗?答:不能.点评:就棱柱来验证这三条性质,无一例外,能不能找到反例,是上面三条能作为棱柱的定义的关键。

第1章 §2 直观图-2020秋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共55张PPT)

第1章 §2 直观图-2020秋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共55张PPT)

小 结
·


新 你发现直观图的面积与原图形面积有何关系?
















返 首 页
·
32
·









提示:由题意,易知在△ABC 中,AC⊥AB,且 AC=6,AB=3, 提
·



∴S△ABC=12×6×3=9.



作 探 究

S△A′B′C′=12×3×(3sin
45°)=9 4 2,∴S△A′B′C′=


OB=2O′B′=2 2,OC=O′C′=AB=
·



知 A′B′=1,

·
·

且 AB∥OC,∠BOC=90°.
BC = B′C′ = 1 +
2,在
y
轴上截取线段
BA =
课 堂


习 2B′A′=2.
·



新 知
过 A 作 AD∥BC,截取 AD=A′D′=1.
素 养
·
·

连接 CD,则四边形 ABCD 就是四边形 A′B′C′D′的平面图 课


探 形.



释 疑
四边形 ABCD 为直角梯形,上底 AD=1,下底 BC=1+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1.4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1.4

1.1.4 直观图画法学习目标 1.掌握斜二测画法的作图规则.2.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知识点 斜二测画法思考1 边长为2 cm 的正方形ABCD 水平放置的直观图如下,在直观图中,A ′B ′与C ′D ′有何关系?A ′D ′与B ′C ′呢?在原图与直观图中,AB 与A ′B ′相等吗?AD 与A ′D ′呢?★★答案★★ A ′B ′∥C ′D ′,A ′D ′∥B ′C ′,A ′B ′=AB , A ′D ′=12AD .思考2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直观图如图所示,在此图形中各个面都画成正方形了吗?★★答案★★ 没有都画成正方形.梳理 (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的规则(2)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规则画立体图形的直观图,在画轴时,要多画一条与平面x ′O ′y ′垂直的轴O ′z ′,且平行于O ′z ′的线段长度不变,其他同平面图形的画法.类型一 平面图形的直观图例1 画出如图水平放置的直角梯形的直观图.解 (1)在已知的直角梯形OBCD 中,以底边OB 所在直线为x 轴,垂直于OB 的腰OD 所在直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对应的x ′轴和y ′轴,使∠x ′O ′y ′=45°,如图①②所示.(2)在x ′轴上截取O ′B ′=OB ,在y ′轴上截取O ′D ′=12OD ,过点D ′作x ′轴的平行线l ,在l 上沿x ′轴正方向取点C ′使得D ′C ′=DC .连结B ′C ′,如图②. (3)所得四边形O ′B ′C ′D ′就是直角梯形OBCD 的直观图,如图③.引申探究若将本例中的直角梯形改为等腰梯形,其直观图如何?解 画法:(1)如图①所示,取AB 所在直线为x 轴,AB 中点O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画出对应的坐标系x ′O ′y ′,使∠x ′O ′y ′=45°.(2)以O ′为中点在x ′轴上取A ′B ′=AB ,在y 轴上取O ′E ′=12OE ,以E ′为中点画出C ′D ′∥x ′轴,并使C ′D ′=CD . 连结B ′C ′,D ′A ′,如图②所示.(3)所得的四边形A ′B ′C ′D ′就是水平放置的等腰梯形ABCD 的直观图,如图③所示.反思与感悟 在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时,选取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是关键之一,一般要使平面多边形尽可能多的顶点落在坐标轴上,以便于画点.原图中不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可以通过作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来作出其对应线段.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是关键之二,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顶点后,只需把这些顶点顺次连结即可.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为一个水平放置的正方形ABCO,它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点B的坐标为(2,2),则在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正方形的直观图中,顶点B′到x′轴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2 2解析正方形的直观图如图所示.由直观图的画法知,O′A′=1,又∠A′O′C′=45°,过点A′作A′D′⊥O′C′,垂足为D′,∴点A′到x′轴的距离为A′D′=O′A′·sin 45°=2 2.又A′B′∥x′轴,∴点B′到x′轴的距离也是2 2.类型二直观图的还原与计算命题角度1由直观图还原平面图形例2如图所示,△A′B′C′是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将其还原成平面图形.解①画出直角坐标系xOy,在x轴的正方向上取OA=O′A′,即CA=C′A′;②过B′作B′D′∥y′轴,交x′轴于点D′,在OA上取OD=O′D′,过D作DB∥y 轴,且使DB=2D′B′;③连结AB,BC,得△ABC.则△ABC即为△A′B′C′对应的平面图形,如图所示.反思与感悟 由直观图还原平面图形的关键(1)平行x ′轴的线段长度不变,平行y ′轴的线段扩大为原来的2倍.(2)对于相邻两边不与x ′、y ′轴平行的顶点可通过作x ′轴,y ′轴的平行线确定其在xOy 中的位置.跟踪训练2 如图所示,矩形O ′A ′B ′C ′是水平放置的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其中O ′A ′=6 cm ,C ′D ′=2 cm ,则原图形是________.★★答案★★ 菱形解析 如图所示,在原图形OABC 中,应有OD =2O ′D ′=2×22=42(cm),CD =C ′D ′=2(cm),∴OC =OD 2+CD 2=(42)2+22=6(cm), ∴OA =OC ,故四边形OABC 是菱形.命题角度2 原图形与直观图的面积的计算例3 如图所示,梯形A 1B 1C 1D 1是一平面图形ABCD 的直观图.若A 1D 1∥O ′y ′,A 1B 1∥C 1D 1,A 1B 1=23C 1D 1=2,A 1D 1=O ′D 1=1.试画出原四边形的形状,并求出原图形的面积.解 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在x 轴上截取OD = O ′D 1=1,OC =O ′C 1=2.在过点D 的y 轴的平行线上截取DA =2D 1A 1=2. 在过点A 的x 轴的平行线上截取AB =A 1B 1=2.连结BC ,即得到了原图形.由作法可知,原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上、下底长度分别为AB =2,CD =3,直角腰的长度AD =2,所以面积为S =2+32×2=5.反思与感悟 (1)由原图形求直观图的面积,关键是掌握斜二测画法,明确原来实际图形中的高,在直观图中变为与水平直线成45°角且长度为原来一半的线段,这样可得出所求图形相应的高.(2)若一个平面多边形的面积为S ,它的直观图面积为S ′,则S ′=24S . 跟踪训练3 如图所示,一个水平放置的三角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 ′B ′O ′,若O ′B ′=1,那么原三角形ABO 的面积是________.★★答案★★2解析 直观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1,因此面积为12.又直观图与原平面图形面积比为2∶4,所以原图形的面积为 2. 类型三 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例4 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为4 cm 、3 cm 、2 cm 的长方体ABCD —A ′B ′C ′D ′的直观图.解 (1)画轴.如图,画x 轴、y 轴、z 轴,三轴相交于点O ,使∠xOy =45°,∠xOz =90°.(2)画底面.以点O 为中点,在x 轴上取线段MN ,使MN =4 cm ;在y 轴上取线段PQ ,使PQ =32 cm.分别过点M 和N 作y 轴的平行线,过点P 和Q 作x 轴的平行线,设它们的交点分别为A ,B ,C ,D ,四边形ABCD 就是长方体的底面ABCD .(3)画侧棱.过A ,B ,C ,D 各点分别作z 轴的平行线,并在这些平行线上分别截取2 cm 长的线段AA ′,BB ′,CC ′,DD ′.(4)成图.顺次连结A ′,B ′,C ′,D ′(去掉辅助线,将被遮挡的部分改为虚线),就得到长方体的直观图.反思与感悟 直观图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图形的直观图时,图形中平行于x 轴、y 轴、z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应分别画成平行于x ′轴、y ′轴、z ′轴的线段.(2)平行于x 轴、z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保持不变,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12.(3)直观图画法口诀“一斜、二半、三不变”.跟踪训练4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六棱锥P -ABCDEF 的直观图,其中底面ABCDEF 为正六边形,点P 在底面上的投影是正六边形的中心O .(尺寸自定)解 (1)画出六棱锥P -ABCDEF 的底面.①在正六边形ABCDEF 中,取AD 所在的直线为x 轴,对称轴MN 所在的直线为y 轴,两轴相交于点O ,如图(1),画出相应的x ′轴、y ′轴、z ′轴,三轴相交于O ′,使∠x ′O ′y ′=45°,∠x ′O ′z ′=90°,如图(2);②在图(2)中,以O ′为中点,在x ′轴上取A ′D ′=AD ,在y ′轴上取M ′N ′=12MN ,以点N ′为中点,画出B ′C ′平行于x ′轴,并且等于BC ,再以M ′为中点,画出E ′F ′平行于x ′轴,并且等于EF ;③连结A ′B ′,C ′D ′,D ′E ′,F ′A ′,得到正六边形ABCDEF 水平放置的直观图A ′B ′C ′D ′E ′F ′.(2)画出正六棱锥P -ABCDEF 的顶点.在z ′轴正半轴上截取点P ′,点P ′异于点O ′. (3)成图.连结P ′A ′,P ′B ′,P ′C ′,P ′D ′,P ′E ′,P ′F ′,并擦去x ′轴、y ′轴和z ′轴,便可得到六棱锥P -ABCDEF 的直观图P ′-A ′B ′C ′D ′E ′F ′,如图(3).1.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边长为3 cm 的正方形的直观图,正确的是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答案★★ ③解析 正方形的直观图应是平行四边形,且相邻两边的边长之比为2∶1.2.已知一个正方形的直观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有一边长为4,则此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答案★★ 16或64解析 等于4的一边在原图形中可能等于4,也可能等于8,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为16或64. 3.已知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锥,底面重合在一起(底面平行于水平面),其中一个圆锥顶点到底面的距离为2 cm ,另一个圆锥顶点到底面的距离为3 cm ,则其直观图中这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cm. ★★答案★★ 5解析 圆锥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即圆锥的高,故两顶点间距离为2+3=5(cm),在直观图中与z 轴平行的线段长度不变,仍为5 cm.4.如图所示为一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则此平面图形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答案★★ ③解析 在x 轴上或与x 轴平行的线段在新坐标系中的长度不变,在y 轴上或与y 轴平行的线段在新坐标系中的长度变为原来的12,并注意到∠xOy =90°,∠x ′O ′y ′=45°,因此由直观图还原成原图形为③.5.画出一个正三棱台的直观图.(尺寸: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1 cm,2 cm ,高为2 cm) 解 (1)作水平放置的下底面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图△ABC ,其中O 为△ABC 的重心,BC =2 cm ,线段AO 与x 轴的夹角为45°,AO =2OD .(2)过O 作z 轴,使∠xOz =90°,在z 轴上截取OO ′=2 cm ,作上底面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图△A ′B ′C ′,其中B ′C ′=1 cm ,连结AA ′,BB ′,CC ′,得正三棱台的直观图.1.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关键是确定直观图的顶点.确定点的位置,可采用直角坐标系.建立恰当的坐标系是迅速作出直观图的关键,常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并让顶点尽量多地落在坐标轴上或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2.用斜二测画法画图时要紧紧把握住:“一斜”、“二测”两点:(1)一斜:平面图形中互相垂直的Ox、Oy轴,在直观图中画成O′x′、O′y′轴,使∠x′O′y′=45°或135°.(2)二测:在直观图中平行于x轴的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长度取一半,记为“横不变,纵折半”.课时作业一、填空题1.在斜二测画法中,位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M(4,4)在直观图中的对应点是M′,则点M′的坐标为________.★★答案★★(4,2)解析由直观图画法“横不变,纵折半”可得点M′的坐标为(4,2).2.如图,△A′B′C′是水平放置的△ABC的直观图,A′B′∥y′轴,B′C′∥x′轴,则△ABC的形状是______三角形.★★答案★★直角解析∵A′B′∥y′轴,B′C′∥x′轴,∴在原图形中,AB∥y轴,BC∥x轴,故△ABC为直角三角形.3.给出以下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水平放置的矩形的直观图可能是梯形;②水平放置的梯形的直观图可能是平行四边形;③水平放置的平行四边形的直观图可能是矩形;④水平放置的菱形的直观图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答案★★①②解析由斜二测画法规则可知①②不正确.4.下面各组图形中2个边长为1的正△ABC的直观图不是全等三角形的一组是________.(填序号)★★答案★★③解析可分别画出各组图形的直观图,观察可得结论.5.如图,用斜二测画法画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为一个正方形,则原来图形的形状是________.(填序号)★★答案★★①解析直观图中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2,故在平面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高为22,只有①满足条件,故①正确.6.如图所示,△A′B′O′为水平放置的△ABO的直观图,由图判断△ABO中,AB,BO,BD,OD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答案★★OD,BD,AB,BO解析由题图可知,在△ABO中,OD=2,BD=4,AB=17,BO=25,故OD<BD<AB<BO.7.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对其中的线段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原来相交的仍相交;②原来垂直的仍垂直;③原来平行的仍平行;④原来共点的仍共点.★★答案★★ ①③④解析 根据斜二测画法,原来互相垂直的线段未必垂直.8.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8,4,则画其直观图时对应的长度依次为____________. ★★答案★★ 4,4,4解析 根据斜二测画法规则可知,水平线段长度不变,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减半,竖直线段长度不变,所以其长度分别为4,4,4.9.在如图所示的直观图中,四边形O ′A ′B ′C ′为菱形且边长为2 cm ,则在坐标系xOy 中,原四边形OABC 为______(填形状),面积为________ cm 2.★★答案★★ 矩形 8解析 由题意并结合斜二测画法,可得四边形OABC 为矩形,其中OA =2 cm ,OC =4 cm ,∴四边形OABC 的面积为S =2×4=8(cm 2).10.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 是上底为2,下底为6,底角为45°的等腰梯形,用斜二测画法画出这个梯形的直观图O ′A ′B ′C ′,则在直观图中,梯形的高为________.★★答案★★ 1解析 作CD 、BE ⊥OA 于点D 、E ,则OD =EA =OA -BC 2=2(cm),∴OD =CD =2 cm ,∴在直观图中梯形的高为12×2=1(cm).二、解答题11.如图所示,画出水平放置的四边形OBCD 的直观图.解 (1)过点C 作CE ⊥x 轴,垂足为E ,如图①所示.画出对应的x ′轴,y ′轴,使∠x ′O ′y ′=45°,如图②所示.(2)如图②所示,在x ′轴的正半轴上取点B ′,E ′,使得O ′B ′=OB ,O ′E ′=OE ;在y ′轴的正半轴上取一点D ′,使得O ′D ′=12OD ;过E ′作E ′C ′∥y ′轴,使E ′C ′=12EC . (3)连结B ′C ′,C ′D ′,并擦去x ′轴与y ′轴及其他一些辅助线,如图③所示,四边形O ′B ′C ′D ′就是所求作的直观图.12.如图,△A ′B ′C ′是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试画出原平面图形△ABC .解 (1)过C ′,B ′分别作y ′轴的平行线交x ′轴于点D ′,E ′.(2)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在x 轴上取两点E ,D ,使OE =O ′E ′,OD =O ′D ′,再分别过E ,D 作y 轴的平行线,取EB =2E ′B ′,DC =2D ′C ′,连结OB ,OC ,BC ,并擦出辅助线及x 轴,y 轴,即求出原△ABC .13.如图所示,在△ABC 中,AC =12 cm ,AC 边上的高BD =12 cm ,求其水平放置的直观图的面积.解 方法一 画x ′轴,y ′轴,两轴交于O ′,使∠x ′O ′y ′=45°,作△ABC 的直观图如图所示,则A ′C ′=AC =12 cm ,B ′D ′=12BD =6 cm , 故△A ′B ′C ′的高为22B ′D ′=3 2 cm , 所以S △A ′B ′C ′=12×12×32=182(cm 2). 即水平放置的直观图的面积为18 2 cm 2.方法二 △ABC 的面积为12AC ·BD =12×12×12=72(cm 2). 由平面图形的面积与直观图的面积间的关系,可得△ABC 水平放置的直观图的面积是24×72=182(cm 2).三、探究与拓展14.水平放置的△ABC ,有一边在水平线上,用斜二测画法作出的直观图是正三角形A ′B ′C ′,则△ABC 是______三角形.★★答案★★ 钝角解析 将△A ′B ′C ′还原,由斜二测画法知,△ABC 为钝角三角形.15.用斜二测画法画出正三棱柱ABC —A ′B ′C ′的直观图.解 (1)画轴.如图,画出x 轴,y 轴,z 轴,三轴相交于点O ,使∠xOy =45°,∠xOz =90°.(2)画底面.作水平放置的三角形的直观图△ABC .(3)画侧棱.过A ,B ,C 各点分别作z 轴的平行线,并在这些平行线上分别截取线段AA ′,BB ′,CC ′,使得AA ′=BB ′=CC ′.(4)成图.顺次连结A ′,B ′,C ′,并擦去辅助线,将被遮住的部分改为虚线,得到的图形就是几何体的直观图.。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2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2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 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l⊥a
l⊥b
a⊂ l⊥ * 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第1章 立体几何初步
b⊂
a∩b=A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2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 求证: 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 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 直线a的垂面;

P —— 垂足.
a⊥,l⊂ a⊥l.
第1章 立体几何初步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2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过一点有 无数
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
直;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 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 直;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 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 直.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2 第1章 立体几何初步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2 第1章 立体几何初步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P
A
l
一条直线和一个
平面相交但是不 垂直,称这条直 线为这个平面的斜线; 斜线和平面的交点叫 做斜足;

R
Q
A’
从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斜线,点与斜足间的线
段叫做点到平面的斜线段; 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
判断:
1.a∥b,b∥c,则a∥c. T
2.a⊥b,b⊥c,则a∥c. F 3.a⊥b,b∥c,则a⊥c. T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2
第1章
立体几何初步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垂直:
如果一条直线a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立体几何初步§1.2.2 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重难点: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能计算异面直线所成角;掌握公理4及等角定理.经典例题:如图,直线a,b 是异面直线,A 、B 、C 为直线a 上三点,D 、E 、F 是直线b 上三点,A ' 、B '、 C '、D ' 、E '分别为AD 、DB 、BE 、EC 、CF 的中点. 求证:(1)'''A B C ∠='''C D E ∠; (2)A ' 、B ' 、C '、D ' 、E '共面.当堂练习:1.若a ,b 是异面直线, b, c 是异面直线, 则a ,c 的位置关系是( )A . 相交、平行或异面B . 相交或平行C . 异面D . 平行或异面 2.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A .异面B . 相交C .平行D .异面或相交 3.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与对角线AC 1异面的棱有( )A .3条B . 4条C . 6条D . 8条 4.已知a ,b 是异面直线,直线c 平行于直线a ,那么c 与b ( ) A . 一定是异面直线 B .一定是相交直线 C . 不可能是平行直线 D .不可能是相交直线5.下面命题中,正确结论有( )①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② 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 ③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④ 如果两条直线同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 . 1个B . 2个C . 3个D .4个 6.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① 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等角,则这两条直线平行;② 平行移动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任何一条,它们所成的角不变;③ 过空间四边形ABCD 的顶点A 引CD 的平行线段AE, 则∠BAE 是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的角; ④ 四边相等, 且四个角也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A . 0B . 1C . 2D . 3 7.已知异面直线a,b 分别在,αβ内,面αβ=c ,则直线c ( )A .一定与a,b 中的两条都相交B .至少与a,b 中的一条都相交C .至多与a,b 中的一条都相交D .至少与a,b 中的一条都平行 8.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指的是( )①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②过空间中任一点与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平行的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 ③过其中一条上的一点作与另一条平行的直线, 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 ④ 两条直线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无法成角.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9.空间四边形ABCD 中, AB 、BC 、CD 的中点分别是P 、Q 、R , 且PQ=2 , QR=5, PR=3 ,那么异面直线AC 和BD 所成的角是( )A . 900B . 600C . 450D .30010.直线a 与直线b 、c 所成的角都相等, 则b 、c 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B .相交C . 异面D . 以上都可能11.空间四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AC 和BD 的长分别为6和4,它们所成的角为900,则四边形两组对边ABDCNMP中点的距离等于( )A .13B . 5C . 5D . 以上都不对 12.如图,ABCD —A 1B 1C 1D 1是正方体,E ,F ,G ,H ,M ,N 分别是所在棱的中点,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GH 和MN 是平行直线;GH 和EF 是相交直线B .GH 和MN 是平行直线;MN 和EF 是相交直线C .GH 和MN 是相交直线;GH 和EF 是异面直线D .GH 和EF 是异面直线;MN 和EF 也是异面直线13.点A 是等边三角形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 AB=AC=AD=BC=a, E 、F 分别在AB 、CD 上,且)0(>==λλFDCFEB AE ,设λλβαλ+=)(f ,λα表示EF 与AC 所成的角,λβ表示EF 与BD 所成的角,则( )A . )(λf 在),0(+∞上是增函数B . )(λf 在),0(+∞上是增函数C . )(λf 在)1,0(上是增函数,在),1(+∞上是减函数D . )(λf 在),0(+∞上是常数14.直线a 、b 不在平面α内,a 、b 在平面α内的射影是两条平行直线,则a 、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F 、G 、H 分别为AA 1、CC 1、C 1D 1、D 1A 1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 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16.空间四边形ABCD 中, AD=1 , BC=313232, 且AD BC ⊥, 则异面直线AC 和BD 所成的角为__________________.17.已知a ,b 是一对异面直线,且a ,b 成700角, 则在过P 点的直线中与a ,b 所成的角都为700的直线有____________条.18.已知AC 的长为定值,D ∉平面ABC ,点M 、N 分别是∆DAB 和∆DBC 的重心. 求证: 无论B 、D 如何变换位置, 线段MN 的长必为定值.19.M 、N 分别是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棱BB 1、B 1C 1的中点,(1)求MN 与AD 所成的角;(2)求MN 与CD 1所成的角.20.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14cm,BD=14cm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MN=73cm ,求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的角.21.在共点O 的三条不共面直线a 、b 、c 上,在点O 的同侧分别取点A 的A 1、B 的B 1、C 和C 1,使得OCOC OA OA OB OB OA OA 1111,==. 求证: ABC ∆∽∆A 1B 1C 1 .ABA 1B 1D 1CD C 1EF H GMBAA B 1LM D 1C 1DCN §1.2.2 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经典例题:证明:⑴⎪⎭⎪⎬⎫⇒⎭⎬⎫⇒''''''''''''''||||||||,,E D C B D C B A a D C a B A DB AD B A 同理同理的中点是⇒ ⇒∠∠的两边平行且方向相同的两边和''''''E D C C B A ''''''E D C C B A ∠=∠.⑵⎪⎭⎪⎬⎫⇒⇒⇒⎭⎬⎫⇒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过三点不共线异面都经过点共面同理共面''''''''''''''''''''',,,,,,,,,,,,,,||D C B D C B b a D C B E D C B D C B A D C B A βαβα ⇒⇒重合平面βα, A '、B '、C '、D '、E '共面.当堂练习:1.A;2.D;3.C;4.C;5.B;6.B;7.B;8.B;9.A; 10.D; 11.A; 12.B; 13.D; 14. 平行或异面; 15. 等腰梯形; 16. 900; 17. 4;18.如图, 延长DM 交AB 于F, 延长DN 交BC 于E, M 、N 为重心,∴F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 EF ∴||AC 且EF=.21AC 又在∆DEF 中, DM: MF=DN: NE=2: 1, MN ∴||EF 且MN=EF 32, AC MN ||∴且MN=.31AC 即MN 为与BD 无关的定值. 19. 解(1):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AD||B 1C 1⇒ B 1C 1与MN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是AB 、CD 所成的角1110111111,,90NB M N B B B C C B B M B C BB ∠=⇒∆=⎫⎪⎬⎪⎭分别是的中点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 1NM=450 ⇒MN 与AD 所成的角为450。

解(2):连接A 1B ,过M 在面A 1B 中作A 1B 的平行线交A 1B 1于点L , 连接LN ,⇒⎭⎬⎫BA LMB ACD 111||||可以证明LM||D 1C ∠⇒LMN (或其补角)即为MN 与CD 1所成的角..21,2121||111111111111是等边三角形可以求得同理的中点是的中点是LMN C A B C B A C A LN B C MN B A LM B A L B A LM BB M ∆⇒⎪⎪⎪⎭⎪⎪⎪⎬⎫=====⇒⇒⎭⎬⎫⇒∠LMN=600 ⇒MN 与CD 1所成的角为600.20.解: 取BC 的中点P ,连接PM ,PN ,可证∠MPN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的角, 在∆PMN 中,由3,可得cos ∠MPN=12-,∠MPN=1200.则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的角为600. 21.1111,OA OB OA OC OAOB OA OC ==, ∴111OA OB OC OA OB OC==. 在平面OAB 和平面OAC 中,有A 1B 1||AB , A 1C 1||AC , ∴∠=∠BAC B 1A 1C 1,同理: ∠=∠ABC A 1B 1C 1, ∴ ABC ∆∽∆A 1B 1C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