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火灾燃烧学基础1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本质(识记)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强烈放热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游离基的链式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二、燃烧条件及其应用(简单应用)(一)燃烧条件燃烧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1.可燃物(还原剂)如氢气、乙炔、乙醇、汽油、木材、纸张、塑料、橡胶、纺织纤维、硫、磷、钾、钠等。
2.助燃物(氧化剂)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
一般‘3.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还需满足以下数量要求,并相互作用:(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氢气的体积分数低于4%时,不能点燃;煤油在20℃时,由于蒸发速率较小,接触明火也不能燃烧。
(2)一定的助燃物浓度或含氧量例如,一般的可燃材料在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3%的空气中无法持续燃烧。
(3)一定的着火能量即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最小着火能量。
(4)相互作用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须相互作用,燃烧才可能发生和持续进行。
(二)燃烧条件的应用根据着火三角形1.控制可燃物2.隔绝空气3.消除点火源4.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根据燃烧四面体1.隔离法2.窒息法3.冷却法4.化学抑制法第二节燃烧分类与燃烧基本过程一、燃烧分类(识记)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
按照化学反应速度:热爆炸和一般燃烧。
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爆炸燃烧。
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自燃和点燃。
绝大部分物质的燃烧都属于气相燃烧。
物质燃烧剩余的残炭和金属物质的燃烧等是表面燃烧。
二、燃烧的基本过程(领会)(一)可燃固体的的熔化、分解或升华过程燃烧过程中发生熔化的主要是热塑性材料,塑料的熔化没有明确的熔点。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第一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概念和意义1.1 消防安全燃烧的定义1.2 消防安全燃烧的意义第二章火源与燃烧过程2.1 火源的分类与生成机理2.1.1 火源的分类2.1.2 火源的生成机理2.2 燃烧过程及其特点2.2.1 燃烧三要素2.2.2 燃烧的特点第三章燃烧的基本条件3.1 可燃物3.1.1 可燃物的分类3.1.2 可燃物的特性3.2 氧气3.2.1 氧气与燃烧的关系3.2.2 氧气的供应方式3.3 点火源3.3.1 点火源的种类3.3.2 点火源的作用与选择第四章燃烧的支持条件4.1 点火温度4.1.1 点火温度的定义4.1.2 点火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2 燃烧温度4.2.1 燃烧温度的定义4.2.2 燃烧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3 燃烧的活性4.3.1 燃烧的活性定义4.3.2 燃烧的活性测定与影响因素第五章火灾的危害5.1 火灾的危害种类5.1.1 火灾对人员的伤害5.1.2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5.2 火灾的危害机理5.2.1 火灾蔓延机理5.2.2 火灾烟气的危害第六章火灾的防控措施6.1 消防设备与装备6.1.1 消防器材的分类与作用6.1.2 消防器材的使用与维护6.2 消防系统6.2.1 消防水系统6.2.2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6.2.3 消防烟气排烟系统6.3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6.3.1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6.3.2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6.3.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第七章灭火与救援7.1 灭火技术7.1.1 灭火剂的种类和选择7.1.2 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7.2 灭火救援措施7.2.1 火灾现场的初期处置7.2.2 火灾扑救与逃生自救第八章灾害事故的预防与减轻8.1 灾害事故的预防8.1.1 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的关系8.1.2 灾害事故的事前预防8.2 灾害事故的减轻与应急处理8.2.1 灾害事故的事后救援与处理8.2.2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第九章案例分析9.1 火灾事故案例分析9.2 消防安全事故案例分析9.3 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案例第十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未来趋势10.1 消防安全技术的发展10.2 灭火救援技术的发展10.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的创新结语以上是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的大纲,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消防燃烧学

绪论1.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体系的着火过程都应满足:热释放速率大于热损失速率。
2.消防燃烧学在消防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容易考)消防燃烧学基本理论是消防安全管理的基础消防燃烧学基本理论是火灾扑救的基础消防燃烧学基本理论是火灾原因鉴定的基础消防燃烧学基本理论是消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消防燃烧学基本理论是消防工程设计与评估的基础3.消防燃烧学的特点(了解)研究对象很广泛、实践性很强、交叉性很强、发展性很强、古老而年轻。
4.当今消防科技的根本变革:是火灾认识的科学化和火灾防治的工程化。
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1.识记:火灾燃烧的定义(P25)(1)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2)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强烈放热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领会:燃烧的过程(P25)(1)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2)燃烧反应的实质:是游离基的链式反应,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3.简单应用:燃烧条件在消防中的应用(P26-27)(1)燃烧的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2)具备以上3个条件也不一定会发生燃烧,所以燃烧4个充要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助燃物浓度或氧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相互作用① 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② 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一定要注意助燃物不一定是氧气。
③ 点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
(3)持续燃烧的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游离基(自由基)在燃烧区域必须存在适当种类和数量的游离基(自由基)“中间体”。
游离基又叫自由基:它是由单质或化合物的均裂而产生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
它的单电子有强烈的配对倾向,倾向于以各种方式与其他原子基团结合,形成更稳定的结构,因而自由基非常活泼,成为许多反应的活性中间体。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01讲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引 言
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是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之一。人们对火灾 危害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何运用消防技术措施防止火灾发生、迅速扑灭已发生的火灾,一 直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消防技术中涉及的防火工程技术和消防安全设计与管理方法等内容,需要运用大量的 自然科学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规律和特 点,掌握必要的消防基础理论与技术手段,增强对火灾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鉴别火灾现 象,并能对消防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成果、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篇消防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针对社会消防专业技术人员执业需求,以国家有关法律法 规、火灾基础理论等为依据,介绍了火灾及消防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 术的基本情况等,全篇共分为四章十六节。其中,燃烧基础知识一章主要包括燃烧条件, 燃烧类型,燃烧方式及其特点,燃烧产物等内容; 火灾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涉及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 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爆炸基础知识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爆 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内容;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一章主要 介绍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 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五类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概念、分类及其火灾危险性。
表1-1-3 某些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氢气
400
丁烷
405
一氧化碳
610
乙醚
160
硫化氢
《消防燃烧学》PPT课件

按燃烧物的性质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性质,可以将燃烧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固体燃烧又可以分 为表面燃烧、熏烟燃烧和炽热燃烧;液体燃烧可以分为闪燃和沸溢;气体燃烧可以分为扩 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按燃烧方式分类
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混燃烧和动力燃烧。扩散燃烧是指可 燃物与助燃物在混合过程中进行燃烧;预混燃烧是指可燃物与助燃物预先混合,然后进行 燃烧;动力燃烧是指可燃物在高速气流中进行的燃烧。
火灾扑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冷却灭火法
窒息灭火法
隔离灭火法
抑制灭火法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隔绝空气或稀释可 燃物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将可燃物与火源隔 离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抑制可燃物的化学 反应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应急救援的组织与实施
应急救援的组织 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火灾的起因与分类
火灾的起因
可燃物、助燃物(如氧气)和点火源 (如火柴、打火机)是火灾发生的必 要条件。
火灾的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不同,火灾可分为A、B 、C、D、E五类,分别为固体物质火 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气 体火灾、金属火灾和带电火灾。
火灾预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01
02
03
消除可燃物
减少室内可燃物的存放, 避免将可燃易燃物品置于 靠近火源的位置。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 的化学反应,通常伴随 着火焰的产生。
燃烧反应需要可燃物、 助燃物(通常是氧气) 和足够的高温,三者缺 一不可。
燃烧反应通常涉及一系 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 些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 量和光。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l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l第一节燃烧条件l一、燃烧条件l大部分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包括()l A . 可燃物 B. 助燃物(氧化剂) C. 引火源(温度)l D. 自由基链式反应 E. 氮气l答案: ABCDl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及引火源(温度),称为燃烧的必要条件。
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多数燃烧的实质。
l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
按其所处的状态,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l助燃物(如氧气),各种可燃物燃烧均有最低含氧量的要求。
l下列不属于直接火源的是()。
l A.明火 B.高温 C.电火花 D.雷击l【答案】Bl【解析】高温属于间接火源。
l引火源(温度)①明火。
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②电弧、电火花。
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
③雷击。
瞬间高压放电的雷击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④高温。
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⑤自燃起火。
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黄磷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
l第二节燃烧类型l一、燃烧类型l按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l A .着火 B 点燃 C 自燃 D 化学自燃 E 爆炸l答案 AEl按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l着火l1)点燃l2)自燃化学自燃热自燃l爆炸l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
l A.燃点 B.闪点 C.自燃点 D.爆炸点l【答案】Bl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
l A. 阴燃 B. 闪燃 C. 自燃 D. 着火l答案 Bl二、闪点、燃点、自燃点l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2.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1)明火。
(2)电弧、电火花。
(3)雷击。
(4)高温。
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起火。
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3.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发生着火。
4.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 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5.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 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对于闪点在 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 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也不宜用闪点去衡量它们的火灾危险性。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6.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7.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1)扩散燃烧(如燃气做饭、点气照明、烧气焊等)均属这种形式的燃烧。
(2)预混燃烧如汽灯的燃烧即是如此。
8.常见的可燃液体中,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001防火1《燃烧》上(第一篇第一章)

2020年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每日一课防火1《燃烧》上(第一篇第一章)一、知识点1. 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有的固体物质则不能成为气态,其燃烧只发生氧气与固体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
这种只发生在固体表面的燃烧称为无焰燃烧。
松散多孔的固体可燃物常常伴有无焰燃烧,如焦炭、香火、香烟等。
发生在蒸汽或气体状态下的燃烧称为有焰燃烧。
气体、液体只会发生有焰燃烧;容易热解、升华或融化蒸发的固体主要为有焰燃烧。
2. 燃烧的表示形式有两种:无焰燃烧一般采用着火三角形,有焰燃烧一般采用着火四面体表示。
对于着火三角形而言,包括: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三个要素,而着火四面体则多了一个链式反应自由基。
3. 链式反应过程经过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可见,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4. 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在燃烧前是否接触、充分混合,有焰燃烧可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按照发生瞬间的特点可以分为:着火和爆炸;按照燃烧物的形态可以分成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5. 家用煤气燃烧、固体燃烧、可燃液体液面燃烧等是常见的扩散燃烧。
密闭空间内,可燃气体泄漏与空气混合后遇点火源发生的爆炸,属于预混燃烧。
扩散燃烧过程主要受扩散混合过程的控制,预混燃烧过程主要受反应动力学控制。
6. ①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相对稳定)和预混燃烧(相对危险):②液体燃烧分为闪燃、沸溢(如原油、重油、渣油、沥青油)和喷溅;③固体燃烧则分为蒸发燃烧(硫、磷、钾、纳、蜡烛、松香、樟脑、荼)表面燃烧(炭铁铜)、分解燃烧(天然物质:如草、棉花、煤;人工合成物质:如橡胶、塑料、纺织品)和阴燃(如纸张、锯末、纤维织物、胶乳橡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特别重大火灾
指造成30人以上 死亡,或者100人以上 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 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12
(2)重大火灾
指造成10人以上 30人以下死亡,或者 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 伤,或者5000万元以 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 损失的火灾;
13
(3)较大火灾
指造成3人以上 10人以下死亡,或者 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 伤,或者1000万元以 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 财产损失的火灾。
35
36
(6)爆炸
指由于物质急剧 氧化或分解反应,产 生温度、压力升高或 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 (对气相燃烧来说, 亦称预混燃烧)。
37
爆炸按其燃烧速度的快慢分为爆燃和爆
轰两类。
1)爆燃 指燃速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 (指在空气中穿过未燃烧介质反应前端的速度 ≤340m/s); 2)爆轰 指燃速以超音速传播,并以冲
500-700
煤炉火星
烟囱火星
1000
600
蜡烛焰
焊割焰 汽车废气火星
640-940
2000-300 600-800
61
石灰与水反应 600-700
一些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
最小引燃能量(mJ)
物质名称 甲烷(8.5%) 丙烷(5-5.5%) 乙炔(7.73%) 氢气(29.5%) 最小引燃能量 物质名称 0.28 0.26 0.019 0.019 汽 油 最小引燃能量 0.2 0.215 0.19 0.55
指物质由外界着火源的作用而引发的燃
烧。由物质外界着火源的作用而引发燃烧的
最低温度称为引燃温度。简称着火点,用
“℃”表示。
21
22
(2)自燃
指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着火源作用的条 件下,靠物质本身内部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 化而发生的自动燃烧现象。 物质发生自动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 点,用“℃”表示。
23
1.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发生的燃烧;
2.该燃烧是失去控制而造成的; 3.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害和(或) 经济损失。
5
(三) 火灾的特点
1.只要有可燃物以及火灾危险能量存
在都有可能发生
火灾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多重灾害的组
合,火灾的发生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人
种、不分贫富、不分国家,只要有可燃物以及 火灾危险能量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
72
2)燃烧形态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 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 体喷口进行。 3)只要控制得好,一般不至于造成火
灾,一旦发生火灾也较易扑救。
73
(2)预混燃烧
预混燃烧又称爆炸 式燃烧。实际上就是爆 炸。它是指可燃气体、 蒸气或粉尘预先同空气 (或氧)混合,遇引火 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
复杂气体:受热→分解→氧化;
68
2.气体的燃烧特点
(1)简单气体比复杂难于燃烧 这是由于复杂气体增加了分解的过程,而简单气 体没有。 (2)可燃气体比可燃液体易燃,且燃烧速度快 气体燃烧不需像固体、液体那样经熔化、蒸发过 程,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 燃点,因此,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
14
(4)一般火灾
指造成3人以下死 亡,或者10人以下重 伤,或者1000万元以 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 灾。 注:“以上”
包括本数,“以下”
不包括本数。
15
(五)火灾的危害
1.危害人的生命 2.造成经济损失; 3.破坏文明成果; 4.破坏生态环境;
5.影响社会安定。
16
(六)导致火灾的常见原因
1.电气使用不当; 2.违章吸烟; 3.生活用火不慎; 5.设备故障; 6.小孩玩火; 7.人为放火;
燃烧范围越宽。
58
6.引燃源的强度
引燃源的温度、能量越高,与可燃物的接触
面越大,时间越长,则引燃源释放给可燃物的能 量也就越多,则可燃物的燃烧范围就越宽,也就 越容易被引燃。 不同引燃强度的电火花对几种烷烃的影响如
下表所示。
59
电火花强度对几种烷烃的影响
烷烃 名称 甲烷 乙烷 丙烷 电压(V) 电流(A) 100 100 100 1A 不爆 不爆 3.6-4.5 燃烧浓度 范围(%) 2A 5.9-13.6 3.5-10.1 2.8-7.6 3A 5.85-14.4 3.4-10.6 2.8-7.7
6
2.是不可挽回的终极灾害
与其他灾害和事故相比,火灾一旦发生
其后果一般都会特别严重,不仅会造成严重
的财产损失,而且还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并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后果,是一种不可挽 回的终极灾害。
7
(四) 火灾的分类
8
1.根据失火物质的特性分:
A类火灾--固体火灾; B类火灾--液体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
1
前 言
实践观察发现,任何一起火灾的发生都
是由于失去控制的燃烧所引起的。我们要懂
得防止和扑灭火灾的道理,也就必须首先了 解和掌握物质在火灾条件下的燃烧机理。火 灾燃烧学就是专门研究失去控制的燃烧的一 门学科。
2
一、火灾
3
(一) 火灾的概念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 烧所造成的灾害。
4
(二) 火灾的特征
43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并达到一定的数 量比例,且未收化学抑制; (2)足够能量和温度的引燃源与之作用。 引燃源是指能够引发燃烧的能源。它是燃 烧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并非要素。
44
可 燃 物
.
.
氧 化 剂
45
46
燃烧三要素说
47
着火四面体说
48
(六)影响燃烧的因素
49
1.可燃物与氧化剂的配比浓度
内部因素。从丙烷的燃烧看:如下式所示:
C3H8 + 5O2 = 3CO2 + 4H2O 可燃物 氧化剂
41
1.燃烧的要素
(1)可燃物
指在标准状态下的空气中能够燃烧的物质。
(2)氧化剂 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与可燃物 质相结合能够导致燃烧的物质。
42
2. 燃烧的条件
指制约燃烧
存在和发生发展
变化的外部因素。
甲醇(12.24%) 乙醚(51%) 苯(2.7%)
62
(七)掌握燃烧条件的意义
1. 防火:不使燃烧条件形成。 (1)控制可燃和氧化性物质,不使其 相互接触; (2)控制引火源,不使其与可燃和氧
化性物质接触。
63
2.灭火: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
(1)冷却: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于燃点以下; (2)窒熄:隔绝空气,不使与氧化剂接触; (3)隔离:不使燃烧物有继续燃烧的可燃物; (4)抑制:释放抑制剂使燃烧反应终止。
64
常见的灭火剂
水(细水雾)
惰性气体 二氧化碳 泡沫 干粉
65
二、不同状态物体的燃烧
可燃物质受热后,会因其聚集状态的不同 而发生不同的变化。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的有焰 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有
的物质则不能变为气态,其燃烧发生在固相中, 如焦炭燃烧时,呈灼热状态。所以,可燃物质 的性质、状态不同,其燃烧特点也不同。
至一定值时燃烧便不能发生。其特点是,对
爆炸上限的影响较为显著。也就是说,燃烧
物未被化学抑制。
常见的化学抑制剂有:七氟丙烷、干
粉等。
57
5.容器的尺寸和材质
(1)直径变小,则燃烧范围变窄,至一 定程度时火焰即不能通过(临界直径)。 (2)容器的材质。容器的催化作用越强,
导热 性越差、透光性越好,则引燃温度越低,
式中: OI — 维持平稳燃烧的最低氧浓度即
氧指数:
(O2) — 氧气流量(L/min);
(N2) — 氮气流量(L/ min)。
53
通常认为:氧指数(OI)>50%的材料为 不燃材料;OI在27~50%之间的材料为难燃 材料;OI在20~27%的材料为准燃材料;OI <20%的材料为易燃材料。
54
丁烷
戊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0
100
不爆
不爆
2.0-5.7
1.3-4.4
2.0-5.85
1.3-4.6
60
几种引燃源的温度(℃)
引燃源名称 引燃源温度 引燃源名称 引燃源温度
火柴焰
烟头中心
500-650
700-800
气灯火焰
酒精灯焰
1600-2100
1180
烟头表面
机械火星
250
1200
煤油灯焰
植物油灯焰
780-1030
物质名称
丙酮 氢气 橡胶屑 多量棉花 蜡烛
氧含量(%)
13.0 5.9 13.0 8.0 16.0
51
(4)氧指数
所谓氧指数,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试样在
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所需要的最 低氧气浓度,以氧气所占的体积百分比的值来 表示。
52
氧指数表达式
O2 OI 100% O2 N 2
木炭的燃烧
27
金属镁固相燃烧(1)
28
金属镁固相燃烧(2)
29
3.按燃烧时的现象分
(1)着火 简称火,是指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 焰或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亦称扩散燃 烧) 。
30
(2)阴燃
指物质无 可见光的缓慢 燃烧,通常伴 有温度升高的 现象。
31
(3)闪燃
可燃液体表面产生的可燃蒸气遇火源
2.系统温度
温度升高会使可燃物与氧化剂分子的活性
增强,碰撞几率增大,反应速度变快,燃烧范
围变宽。
55
3.系统压力
压力增高会使燃烧反应变快,爆炸 上
限升高,燃烧范围变宽,引燃温度和闪点降 低。反之,压力降低会使燃烧范围变窄,至 一定值时火焰便不能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