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燃烧学》讲义(DOC)
课件--消防 燃烧学

燃烧的本质
三、燃烧的本质 (一)本质
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 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从本质上讲,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 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 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本质
(二)基本条件
1、可燃物(还原剂)
2、助燃物(氧化剂)
六、燃烧类型 (三)自燃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 热或自身发热所产生的自行着火现象,叫做自燃。
燃烧类型
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 1、活泼金属
2Na 2H 2 O 2NaOH H 2 371.5kJ H 2 2O 2 2H 2 O 483.6kJ
燃烧的本质
(四)燃烧产物
危害性: 1.烟气的毒害性 2.烟气的减光性 3.不完全燃烧产物的爆炸性
燃烧的热量传递
五、燃烧的热量传递 (一)传递方式
1、热传导 相互接触而温度不同的物体或物体中温度不同的各个部 分之间,当不存在宏观的相对位移时,由微观粒子的热运动 引起的热传递现象。
T Q F d
对黄磷等易自燃商品的包装,宜将其装入壁厚不少 于1毫米的铁桶中,桶内壁须涂耐酸保护层,桶内盛 水,并使水面浸没商品,桶口严密封闭,每桶净重不 超过50公斤。
4P 5O 2 2P2 O 5
燃烧类型
2、烷基铝 存放在苯中
(C 2 H 5 ) 3 Al 3H 2 O Al(OH) 3 3C 2 H 6 2C 2 H 6 7O 2 4CO 2 6H 2 O
燃烧的热量传递
(二)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的特点 (1)管道H越高,管道平面下的压力差(P-P1)越 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2)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比重差越 大,管道下端平面上的压力差也就越大,烟囱效应越 显著。
消防燃烧学

绪论1.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体系的着火过程都应满足:热释放速率大于热损失速率。
2.消防燃烧学在消防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容易考)消防燃烧学基本理论是消防安全管理的基础消防燃烧学基本理论是火灾扑救的基础消防燃烧学基本理论是火灾原因鉴定的基础消防燃烧学基本理论是消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消防燃烧学基本理论是消防工程设计与评估的基础3.消防燃烧学的特点(了解)研究对象很广泛、实践性很强、交叉性很强、发展性很强、古老而年轻。
4.当今消防科技的根本变革:是火灾认识的科学化和火灾防治的工程化。
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1.识记:火灾燃烧的定义(P25)(1)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2)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强烈放热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领会:燃烧的过程(P25)(1)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2)燃烧反应的实质:是游离基的链式反应,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3.简单应用:燃烧条件在消防中的应用(P26-27)(1)燃烧的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2)具备以上3个条件也不一定会发生燃烧,所以燃烧4个充要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助燃物浓度或氧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相互作用① 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② 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一定要注意助燃物不一定是氧气。
③ 点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
(3)持续燃烧的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游离基(自由基)在燃烧区域必须存在适当种类和数量的游离基(自由基)“中间体”。
游离基又叫自由基:它是由单质或化合物的均裂而产生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
它的单电子有强烈的配对倾向,倾向于以各种方式与其他原子基团结合,形成更稳定的结构,因而自由基非常活泼,成为许多反应的活性中间体。
《消防燃烧学》演示文稿

q放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q散
B A
T0
T2 T3 T1
T
T1 T3 T2, 说明自燃点不是常数
3.在自由基链锁着火理论中,其基本思想是什么?着火的条 件是什么?基于该理论,灭火的措施有哪些?
在氧化反应体系中,一方面,随着热量的积累反应自动加速,但也可 以通过分支的链锁反应,迅速增加活化中心(自由基)浓度来使反应 不断加速直至着火爆炸。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链锁反应体系着火 与否取决于该体系自由基的生成速度和销毁速度之间的关系。
4.下列现象或实验结果可用哪种着火理论解释?
(1)可燃气体爆炸存在浓度极限; (2)可燃物燃烧或爆炸存在着火感应期; (3)氢气/氧气体系有三个着火极限; (4)当可燃气体的压力低于某一极限压力时,不能燃 烧或爆炸; (5)卤代烷有很好的灭火效能。
谢苗诺夫热着火理论:1、2、4 链锁着火理论:2、3、4、5
链锁反应理论中的灭火措施
1.降低系统温度,以减慢自由基增长速度。 因为在链传递过程中由链分支而产生的自由基增长是 一个分解过程,需吸收能量。温度高,自由基增长快; 温度低,自由基增长慢, 2.增加自由基在固相器壁消毁速度。 为增加自由基碰撞固相器壁的机会,可以在着火系统 中加入惰性固体颗粒,如粉末灭火剂、砂子等。 3.增加自由基在气相中的消毁速度。 可在着火系统中喷洒卤代烷等灭火剂;或者在防火材 料中加入卤代烷阻燃剂,如溴阻燃剂。
《消防燃烧学》PPT课件

按燃烧物的性质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性质,可以将燃烧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固体燃烧又可以分 为表面燃烧、熏烟燃烧和炽热燃烧;液体燃烧可以分为闪燃和沸溢;气体燃烧可以分为扩 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按燃烧方式分类
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混燃烧和动力燃烧。扩散燃烧是指可 燃物与助燃物在混合过程中进行燃烧;预混燃烧是指可燃物与助燃物预先混合,然后进行 燃烧;动力燃烧是指可燃物在高速气流中进行的燃烧。
火灾扑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冷却灭火法
窒息灭火法
隔离灭火法
抑制灭火法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隔绝空气或稀释可 燃物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将可燃物与火源隔 离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抑制可燃物的化学 反应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应急救援的组织与实施
应急救援的组织 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火灾的起因与分类
火灾的起因
可燃物、助燃物(如氧气)和点火源 (如火柴、打火机)是火灾发生的必 要条件。
火灾的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不同,火灾可分为A、B 、C、D、E五类,分别为固体物质火 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气 体火灾、金属火灾和带电火灾。
火灾预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01
02
03
消除可燃物
减少室内可燃物的存放, 避免将可燃易燃物品置于 靠近火源的位置。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 的化学反应,通常伴随 着火焰的产生。
燃烧反应需要可燃物、 助燃物(通常是氧气) 和足够的高温,三者缺 一不可。
燃烧反应通常涉及一系 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 些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 量和光。
消防燃烧学

04
空气需要量是 燃烧控制的重 要参数,关系 到燃烧效率和 污染物排放。
燃烧产物生成量
燃烧产物:二氧化 碳、水蒸气、氮氧 化物等
01
生成量与燃烧条件 有关:如温度、压 力、氧气浓度等
02
04
燃烧产物的利用: 如二氧化碳用于合 成燃料、氮氧化物 用于制造化肥等
03
燃烧产物对环境的 影响:如温室效应、 酸雨等
两者关系
01
空气需要量: 燃料燃烧所需
的氧气量
02
燃烧产物生成 量:燃料燃烧 后产生的气体、
烟尘等物质
03
关系:空气需 要量与燃烧产 物生成量成正 比,即空气需 要量越大,燃 烧产物生成量
越多
04
影响:空气需 要量不足会导 致燃烧不充分, 产生有毒气体 和烟尘,影响 环境质量和人
04
确认周围环境安全,确 保自身安全
灭火措施
冷却灭火:降低 温度,使可燃物
无法继续燃烧
窒息灭火:隔绝 氧气,使可燃物
无法继续燃烧
隔离灭火:将可 燃物与火源隔离,
阻止火势蔓延
化学抑制灭火: 使用灭火剂,使
燃烧反应中断
逃生技巧
保持冷静:遇到 火灾时,保持冷 静,不要惊慌失 措。
寻找逃生路线: 观察周围环境, 寻找最近的逃生 路线,如安全出 口、楼梯等。
利用消防设施: 使用灭火器、消 防栓等消防设施 进行灭火,为自 己争取逃生时间。
保护呼吸系统: 用湿毛巾或衣物 捂住口鼻,防止 吸入有毒气体。
匍匐前进:在浓 烟环境中,尽量 匍匐前进,避免 吸入过多有毒气 体。
寻求帮助:如果 无法自行逃生, 可以拨打119报警 电话,寻求消防 员的帮助。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消防燃烧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解释火灾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1.2 火灾燃烧的基本条件讲解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的概念。
解释火灾燃烧的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1.3 火灾类型及燃烧特性介绍不同类型的火灾及其燃烧特性。
分析常见火灾案例,探讨火灾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燃烧的基本原理2.1 燃烧的化学反应讲解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
解释燃烧产物的形成和影响。
2.2 燃烧速率与燃烧特性介绍燃烧速率的影响因素,如可燃物性质、氧气浓度和温度。
讲解燃烧过程中的火焰传播和燃烧产物扩散。
2.3 燃烧的热效应解释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和热辐射。
探讨热效应在火灾蔓延中的作用。
第三章:火灾蔓延与控制3.1 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讲解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包括火焰传播、热辐射和烟雾传播。
分析火灾蔓延速度和范围的影响因素。
3.2 火灾控制策略介绍火灾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如灭火剂的选用和灭火设备的应用。
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和人员疏散原则。
3.3 火灾蔓延的模拟与预测介绍火灾蔓延模拟的方法和技术。
讲解火灾蔓延预测的意义和应用。
第四章:燃烧设备与火灾实验4.1 燃烧设备介绍常用的燃烧设备和实验装置,如燃烧炉、燃烧箱和火焰喷射器。
讲解燃烧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2 火灾实验方法讲解火灾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介绍常见的火灾实验,如火焰传播实验和燃烧产物分析实验。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火灾燃烧特性和蔓延规律。
第五章:燃烧防护与安全5.1 燃烧防护措施介绍燃烧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讲解燃烧防护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5.2 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介绍火灾现场的人员疏散和救援措施。
5.3 消防安全管理与教育讲解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措施。
介绍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火灾燃烧动力学6.1 火焰传播与蔓延讲解火焰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1.2消防燃烧学

n+ 2 n
)
E 斜率 = nR
1 Tc
Pc
着火区
非着火区
Tc
小结: 小结:
1.着火条件和着火分类 2.热自燃理论的出发点和结论 3.热 4.着火感应期及求解方法 5. 着火极限的自燃理论得出的着火条件 意义
二、谢苗诺夫理论的应用
1.着火感应期 着火感应期 2. 自燃着火极限条件
1. 着火感应期
(1).定义: (1).定义:开始化学反应到着火所经历的时间 定义 (2).确定着火感应期的意义 (2).确定着火感应期的意义 (3).求解方法 (3).求解方法 ① T - t法 ② 数学解析法
(4).影响着火感应期的因素 (4).影响着火感应期的因素
2.点燃(引燃): 可燃物局部受高温热源加热,T↗
试判断下列情况下的着火方式各属什么类型? ① 植物油生产车间 热锅中植物油着火 ② 沉积于热管道上的可燃粉尘引起的爆炸 ③ CaC2遇水发生的爆炸 ④ 深圳清水河8.15爆炸(化学危险品) ⑤ 用火机点燃香烟 ⑥ 新疆克拉玛依幼儿园剧场着火
一、着火条件
− E / RT
ɺ ql =
∆ΗC ⋅ V ⋅ Kn ⋅ C A e
dT − S ⋅ h ⋅ (T − T0 ) = ρ ⋅ V ⋅ c ⋅ dt
Semenov热自燃理论模型
体系 T
环境 T0
Semenov 模 型温度分布 示意图
Semenov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该模型的假设是:体系内温度均匀一致, 不具有任何温度梯度,各处的温度均为T, 且体系的温度大于环境的温度T0,体系和 环境的温度是不连续的有温度突跃。 体系与环境的热交换全部集中在体系的表 面。
ρ ∞ ( f∞ − fc) ⋅ ∆Η C = ρ ∞ ⋅ CV ⋅ (TC − T∞ )
《消防燃烧学》第9章 着火过程

C
S Tc T0
(1) (2)
K0QVC C e
a A
b E / RTC B
E ( 2 ) S RTC
两式相除有 带入(1)得
RTC 2 TC T0 E
a b [Q1 ]T TC K 0QV C A C B Ee
E RTC
RTc2 S E
(1)热自燃:可燃物因被预先均匀加热而产生的着火;
(2)化学自燃:可燃物在常温下因自身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 造成的着火。 点燃:由于从外部能源(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 火焰等)得到了能量,致使可燃物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着火, 然后燃烧传播到整个可燃物中。简言之:火焰的局部引发及其 相继的传播。也称“强制着火”、“引燃”。
燃烧基本原理
第九章 着火过程
第九章
着火过程
几个有关着火的基本概念 着火理论 点火过程 燃烧室中的着火和熄灭
2
第一节 几个有关着火的基本概念
着火过程是指燃料与氧化剂分子均匀混合后,从开始化学 反应,温度升高达到激烈的燃烧反应的一段过程。 着火分类 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 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
火焰等)得到了能量,致使可燃物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着火,
然后燃烧传播到整个可燃物中。简言之:火焰的局部引发及其 相继的传播。也称“强制着火”、“引燃”。
30
强制着火与自发着火的不同 •第一,强制着火仅仅在混合气局部(点火源附近) 中进行,而自燃着火则在整个混气空间进行。 •第二,自燃着火是全部混合气体都处于环境温度T0 包围下,由于反应自动加速,使全部可燃混合气体 的温度逐步提高到自燃温度而引起。强制着火时, 混气处于较低的温度状态,为了保证火焰能在较冷 的混合气体中传播,点火温度一般要比自燃温度高 得多。 •第三,可燃混合气能否被点燃,不仅取决于炽热物 体附面层内局部混合气能否着火,而且还取决于火 焰能否在混合气中自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绪论第一节前言一、《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背景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火灾,它是最常见的灾害之一。
消防燃烧学是研究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的科学。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不仅火灾发生的频率增加,而且火灾向着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由其引起的直接损失及其防治费用均呈上升趋势。
仅在我国,每年发生火灾十几万起,有6 千人死于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 亿以上。
因此,预防和控制火灾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不仅要增加监测和扑救的人力和装备,更要研究火灾燃烧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把火灾防治建立在对火灾燃烧过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火灾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数据,以不断适应当今消防科技发展进程中火灾认识科学化和火灾预防与控制工程化这一深刻变革,顺应新形势下消防工作对高素质、专家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所有这些,为《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现实背景。
二、《消防燃烧学》课程的主要内容1、物理、化学基础——包括燃烧反应速度、热量传递和物质传递理论以及燃烧有关参数的计算等内容。
2、着火、灭火理论——包括可燃物着火方式、热着火理论、链锁反应理论、着火和灭火条件、着火感应期、最小引燃能以及火焰传播等内容。
3、可燃物质燃烧特点——包括可燃气体爆炸条件、爆轰理论、有关参量计算及其预防措施;可燃液体闪燃规律、石油及其产品着火后的沸溢和喷溅问题;可燃固体的燃烧模式、阻燃机理、粉尘和火炸药爆炸问题。
4、室内火灾燃烧特征——包括室内火灾燃烧的主要特点、发展阶段、轰燃的本质与特点、烟气的流动特征、室内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火灾模化相似理论等。
5、火灾燃烧实验技术——包括各类可燃物质燃烧或爆炸的特性及有关参数测定;火灾模化实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等。
三、《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基本特点1、新兴学科——《消防燃烧学》是一门以火灾发生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是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部分。
首先,工业燃烧学的研究目的是如何把燃料中的化学能通过燃烧反应充分地释放出来,转变成热能、机械能加以利用;消防燃烧学的研究目的怎样不使可燃物质发生燃烧反应,或怎样使燃烧尽快熄灭。
其次,消防燃烧学研究的对象比工业燃烧学要丰富得多,一切可燃物质都是其研究的对象。
再次,工业燃烧学的研究局限在燃烧室、窑炉等较低小空间范围内,而消防燃烧学的研究涉及从一间房、一栋楼等到建筑群、森林、草原等的较大空间。
2、交叉学科——火灾燃烧是一个受多种物理和化学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例如,影响一般化学反应的因素,必然会影响燃烧这种特殊的化学反应;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要传递,热量的传递会引起温度场变化,而温度场变化又会对燃烧产生影响;可燃物、助燃物及产物在燃烧过程中的混合、扩散、流动都直接影响燃烧的进程。
因此,这一学科是在基础化学、化学动力学、化学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和流体力学等学科的结合点上生长起来的交叉研究领域。
3、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火灾燃烧的规律兼有确定性和随机性,研究的主要手段是针对其确定性的模拟研究和针对其随机性的统计分析以及二者的综合。
因此,大规模实验技术、小规模模拟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等在本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实验,总结出很多燃烧或爆炸现象的规律和特性。
4、不断发展的学科——由于火灾燃烧的复杂性,消防燃烧学还很不完善,有的内容还处于一种描述性、半经验性的阶段,对于不少问题还只能给出定性的解释。
但是,人类与火灾斗争实践的迫切需要,通过实践和实验积累资料的不断丰富,必将促进消防燃烧学这门学科的迅速发展。
四、《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地位与作用1、核心地位——由于《消防燃烧学》着重研究物质燃烧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即本课程着重讲述的是消防工程专业所需要的火灾燃烧理论及相关知识,突出了消防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核生化消防、消防指挥和消防管理等消防各专业的特色,因此该课理应成为了这些专业的核心课程。
2、突出地位——《消防燃烧学》课程是消防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它既是消防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与专业理论课之间的桥梁,又直接为这些专业的诸如建筑防火、工业企业防火、电气防火、核电站消防、灭火技术、火因鉴定等众多其他主要课程提供燃烧理论基础。
另外,燃烧理论与有关设计知识结合,可以为物质燃烧性能的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燃烧理论与有关管理知识结合,可以使消防管理工作更为系统、更为科学。
因此,《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夯实消防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3、增长知识——学习《消防燃烧学》课程,能使学员掌握各种物质的燃烧条件和规律,以防火灾的发生。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并遵循一定的规律。
只有当这些条件具备时,火灾才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
研究认识这些燃烧规律,消除这些着火条件,就能防止火灾的发生。
学习《消防燃烧学》课程,也能使学员了解各种物质热爆炸的规律,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无论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蒸气,还是可燃粉尘,当它们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遇火源均会发生爆炸,这种因燃烧引起的爆炸,习惯上称为“热爆炸”。
可燃气与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产生破坏性比爆炸更大的爆轰现象。
爆炸和爆轰的发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的规律。
研究认识这些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消除这些条件,就能防止爆炸或爆轰的发生。
学习《消防燃烧学》课程,还能使学员掌握物质燃烧的规律和灭火条件,制定出最有效的灭火方案,尽快将火灾扑灭,使火灾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4、培养能力——学员利用所掌握的可燃性物质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特性和防火、灭火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火灾或爆炸事故及其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包括将这些知识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即观察一些典型物质的闪燃、燃烧、爆炸、火焰传播、回火及阻火等基本实验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学会燃烧温度、自燃点、爆炸极限、闪点、氧指数及热分解温度等基本参数测定的基本操作,籍此初步培养学员辨证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第二节绪论一、人类的燃烧的认识过程燃烧俗称火,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用火了。
然而,人类真正认识火的本质,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则是从氧的发现开始的,至今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在用火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有关火的传说,例如我国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希腊的四元说:“水、土、火、气”;古印度的四大说:“地、水、火、风”等,其中都有火。
在古人看来,火是万物之源,火能化育万物。
但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那时人们不可能再进一步探究火的本质。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火在工业技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制陶、冶金等,这就使得人们迫切的想要弄清火的本质,于是产生了种种对燃烧现象的解释。
其中影响最深,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学说是欧洲的“燃素说”。
“燃素说” 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火的微粒就是燃素。
按照燃素说,所有的可燃物质都含有燃素,并在燃烧时释放出来,变成灰烬;不含燃素的物质不能燃烧;物质燃烧之所以需要空气,是由于空气能够吸收燃素。
燃素说曾解释过许多燃烧现象,并对科学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燃素说毕竟是一种凭空臆造出来的学说,因此它不能解释全部的燃烧现象,也必定经不住实践的考验。
燃素说在欧洲流行了一个多世纪,虽然许多人对它提出了怀疑,但谁也提不出更好的理论。
直到18 世纪下半叶,氧被发现后,燃烧的秘密才被揭开,从而也宣告了燃素说的破产。
1774 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在实验室发现了氧。
在此基础上,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归纳和分析,终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燃烧学说——燃烧的氧学说,并于1777 年公布于世。
这一学说的中心思想是:燃烧是可燃物与氧的化合反应,同时放出光和热。
现代化学表明,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
可见,燃烧的氧学说距离现代燃烧学说只有一步之遥了。
二、燃烧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火的认识和利用,对人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因为利用了火,人们才吃上了熟食,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动物般的生活,使人的大脑逐渐发达。
其次,火的利用,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最初,火被用酿造、制陶;稍后,火又被用于冶炼;到了19 世纪,由燃烧提供动力的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促进了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直到今天,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但不论是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是工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火。
总之,人类文明是伴随着火的应用二发展的。
可以说,没有火的利用,就没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所以说,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就是一部人类用火史。
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火虽然给人类带来现代文明,但燃烧一旦失去控制,又会给人来带来灾难。
这种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叫做火灾。
一般而言,社会越发展,物质越丰富,火灾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近几年来,我国的火灾形势十分严峻,无论是火灾的发生次数、死亡人数,还是火灾的直接经济损失,都是前所未有的。
据统计,1993 年全国共发生火灾38094起,死亡2467人,伤5977 人,直接经济损失11.2 亿元;1994 年全国共发生火灾39359起,死亡2851人,伤4266人,直接经济损失12.5 亿元。
因此,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燃烧使之为人类服务的同时,如何防止火灾的发生,以及如何迅速的扑灭已发生的火灾,就成为消防科技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消防燃烧学即由此应运而生国家名徐人口(万)平均每年火灾死亡人数每10万人口火灾死亡人数俄国148301500010.1芙国261004620 1.77日本124542067 1.66波兰3865595 1.54英国5757719 1.25捷克1028121 1.18法国5570568 1.0279007270.92中国12600026380.21■投失(万元)1950-2009年60年何我国火灾损失统计图.4OOO∞3000002000∞IOoOoo195O- I960- 197(h1954 19&I 19745000∞第一章燃烧的化学基础基础化学、热化学、化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对燃烧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本质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