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的许多语句和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大量的成语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其出处:1. 温故而知新 - 来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知之为知之 - 来自《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见贤思齐 - 来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君子不器 - 来自《论语·为政》:“君子不器。
”5. 君子求诸己 - 来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 不以规矩 - 来自《论语·子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来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有教无类 - 来自《论语·雍也》:“有教无类。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来自《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自《论语·学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过犹不及 - 来自《论语·子路》:“过犹不及。
”12. 子不语怪 - 来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3.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来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4. 不患寡而患不均 - 来自《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来自《论语·子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君子坦荡荡 - 来自《论语·阳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 君子慎独 - 来自《论语·述而》:“君子慎独。
”18. 克己复礼 - 来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论语中的成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下是“论语中的成语”,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论语中的成语 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8、(有教无类)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0、(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1、(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3、(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1、犯上作乱【解释】封建时代指违抗尊长君上,悖逆或叛乱的行为。
现多指冒犯尊长。
犯上:冒犯长辈上级。
作乱:叛乱。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解释】形容花言巧语,假装和善,向人讨好。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一言以蔽之【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
蔽:遮,引伸为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解释】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温:温习;故:旧的。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解释】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解释】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是:这个;孰:那个。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解释】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解释】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解释】半路就停止了。
中道:中途。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论语中的20个成语

11.察言观色 释义:出自《颜渊》,琢磨,观察别人的言语, 脸色来揣测其心思。 12.无所用心
释义:出自《阳货》,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 么事情都不关心。
13.三思而行 释义:出自《公冶长》,反复的考虑之后再去做。 14.既往不咎 释义:出自《八佾》,对以往的 错误、罪行不再追究,处分。 15.过犹不及 释义:出自《先进》,做过了头, 就跟做的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6.分崩离析 释义:出自《季氏》,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 步。 27.祸起萧墙 释义:出自《季氏》,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28.名正言顺 释义:出自《子路》,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 多形容理由正当充分。 29.学而不厌 释义:出自《述而》,学习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 学。 30.不耻下问 释义:出自《公冶长》,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 人请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论语》中的30个成语
1.有教无类
释义:出自《卫灵公》,不论什么人都给予 教育。 2.望而生畏 • 释义:出自《尧日》,意思是看见了就害怕 3.不亦乐乎
释义:出自《学而》,不也是很快乐吗?指 心里很高兴。 4.富贵浮云
释义:出自《述而》,不义而富贵,对于我 就像浮云那样轻飘飘。
乐以忘忧
释义:出自《述而》,快乐地忘记了忧愁。
20.三省吾身 释义:出自《学而》,原指每日从 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来指多次自觉的检查自己。
21.见贤思齐 释义:出自《里仁》,见到好人就想学的跟他一样。 22.择善而从 释义:出自《述而》,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 法加以实行。 23.欲速不达 释义:出自《子路》,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 自己的目的。 24.一言兴邦 释义:出自《子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25.待价而沽 释义:出自《子贡》,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 待用。
论语的四字成语

论语的四字成语以下是论语中的十个四字成语及其意思和出处:1.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与他看齐。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既往不咎: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难。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 三省吾身:多次反省自己。
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 乐山乐水: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8.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形容谦虚、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
论语中的成语

1、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貌。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来源:《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样貌)如也,与与如也。
示例:郑振铎《桂公塘》:却从来不曾见过像这位蛮子般的那末,旁若无人的气概。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娓娓而谈反义词:闭口无言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2、恶衣恶食: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来源:《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示例: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
(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3、欲速不达:欲:想要。
想求快速,反而不能到达目的。
来源:《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
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到达了很高的水平。
来源:《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5、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来源:《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来源::《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来源:《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8、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职责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论语中的成语

1不亦乐乎: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9慎终追远: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①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指人开始成熟。
14见义勇为: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举直措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指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19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多含贬义。
20 温故知新: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
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21 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2 异端邪说: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害的思想、言论。
23 周而不比: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
表示绝不容忍。
25 哀而不伤: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②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之美26 不咎既往: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27 尽善尽美: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
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29 杞宋无征: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3、一言以蔽之。
4、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
7、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8、当仁不让于师。
9、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10、道听途说: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说的话。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11、恶衣恶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2、箪食瓢饮:一箪食,一瓢饮。
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里面许多言论如今依旧发人深省,不少成语也是从中演化而来。
一起看看那些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了解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
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1、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下,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这个低下和差不是对别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请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
你向别人请教问题,那他就是你的老师。
英文解释为: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one's subordinates; 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 be open-minded in study; condescend to ask for advice。
2、不得其死
出自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春秋时期,孔子生病,他的学生们前去看望他。
孔子仔细地看着他们,他认为闵子骞性格外和内刚,冉有和子贡和顺不足、刚直有余,他们均能自保,唯独子路刚直不阿,日后不能善终,就深情地叮嘱他以后遇事要冷静,千万不能鲁莽。
释义: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3、不亦乐乎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意为不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也指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并带有诙谐意味。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宪问》亦有此语。
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
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
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
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
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
应当说,这是消极的。
释义: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
5、从心所欲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从心:顺从心愿。
欲:心意,爱好。
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
英语释义:do as one pleases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孔子(春秋)《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释义: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英语释义:A workman must first sharpen his tools if he is to do his work well.
7、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
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释义:诲:教导;诱导;倦:厌烦。
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英文释义:to be never tired of teaching; to teach with indefatigable zeal; to be tireless in teaching。
8、家喻户晓
出自《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释义:家喻户晓:喻:明白,清楚;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清楚知道。
形容人人皆知。
英文释义:widely known; known to all; known to every family and household; well-known。
9、理屈词穷
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