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
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o ce c & Te h o o y C o g i g 4 1 3 , i a fS in e c n l g , h n qn 0 3 1 Ch n )
t la r l ea on y c yat sm om e s, , - e h e d c y a i e a r si i g a n,b nz lpe ox d si ta o r N N m t ylne ia r lm d sc os lnk n ge e oy r i e a nii t r,g l tn a ipe s nt e a i s d s r a
分 散 剂 用 量 2 8 , 油 体 积 比 8: , 度 8 . 水 i温 0℃ , 应 时 间 5h时 , 成 的 树 脂 吸 油性 能 最 好 , 甲 苯 的 反 生 对 吸 油 率 达 1 . / , 甲苯 和 四氯 化 碳 的 吸 附 量 也 在 1 / 6 5g g 对 0 g以上 。在 3h内 , 脂 基 本 达 到 饱 和 吸 油 状 g 树
高 吸油树 脂 的 制备 及 性 能研 究
原金 海 , 有 房 , 孙 曾广 鹏
( 庆科技学 院 化学化工学院 , 庆 重 重 413) 0 3 1
摘 要 : 用 丙烯 酸 和 十二 ( ) 直 接 酯 化 法 制 备 丙 烯 酸十 二 酯 , 后 以 丙烯 酸 十 二 酯 和 丙 烯 酸 丁 酯 采 烷 醇 然 为单体 , , N N 亚 甲基 双 丙 烯 酰 胺 为 交 联 剂 , 氧 化 苯 甲 酰 为 引 发 剂 , 胶 为 分 散 剂 , 为 分 散 介 质 , 过 明 水 采
快速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吸油性能研究

品发粘现象更加严重 , 因此反应时间确定为 6 h.
2. 5 交联剂与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不仅交联剂种类影响树脂的空间结构 , 交联
剂用量也对树脂的空间结构有影响 , 从而影响其 图 3 反应时间对反应收率、粒径与吸油率的影响
吸油性能. 从图 4 可见 , 在交联剂用量小于 1 % Fig. 3 The influence of react time on reaction ra2
项 目
温度/ ℃
பைடு நூலகம்
65
75
80
85
95
分散稳定性
稳定
稳定
稳定
易分层
要强搅拌
树脂外观
颗粒小/ 发粘 小颗粒/ 粘性 颗粒均匀/ 较硬 小块/ 较粘
粘接成块
吸油倍数
不能测
7. 5
21. 3
15. 8
不能测
树脂收率/ %
68. 1
85. 2
92. 3
93. 5
96. 0
注 : 实验条件同图 1 , 2 及表 1 , PVA - 1788 为 0. 2 %
的吸收实验中 , 混合碳原子单体合成的树脂 , 可以将饱和吸油时间减少至 20 min 以下 , 这为
吸油树脂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实验结果见图 2. 图 2 表明 , 当树脂单体中 , 甲基丙
烯酸丁酯比例 ( w , 下同) 为 5 % , 十二脂至十四脂为 50 % , 十四脂至十六脂为 45 % , 树脂吸
时 , 树脂的吸油能力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
tio , diameter of resin and oil absorption
当其用量大于 1 %时 , 树脂的吸油倍数随交联剂用
高吸油树脂的新进展及应用

高吸油树脂的新进展及应用说起“高吸油树脂”,可能不少人还没有听说过它。
这名字一听就有点像是某种超能植物,或者神奇的化学物质,像是能解救地球的大反派。
不过,别担心,它其实是一种相当厉害的材料,在一些行业里可谓是“大明星”。
这东西主要就是为了吸油,吸得又快又多,听起来有点像是超人来拯救污染的世界,特别是在工业和环境保护领域,真的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什么是高吸油树脂呢?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能够快速吸收油类液体的材料,尤其适合在水面上清理溢油事故。
它的工作原理简单又神奇——油和水的密度不同,油总是浮在水面上,而这款树脂就像一块海绵,能够迅速吸附油类物质,吸油效率超级高。
简直就是“神奇海绵”,油渍多到让人头疼,拿它来一吸,全搞定!这让很多化学污染的处理变得简单了很多。
哎,讲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好奇,它是怎么做到的?高吸油树脂的神奇就在于它的结构。
它的分子链排列得特别紧密,但又有很多小孔和空隙,正是这些小空隙让油类分子能够轻松进入其中,迅速被吸附住。
这种树脂一般都是基于一些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所以不仅环保,而且使用起来也很安全。
这么神奇的树脂,不用也太浪费了吧?高吸油树脂不仅仅是为了“吸油”而诞生的。
它的应用可广泛了,简直是多面手。
在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油气开采、海洋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置中,它几乎无处不在。
你想想,在油田开采中,一旦发生溢油,海洋上的油污如果不及时清理,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还会影响渔业和旅游业的收入。
所以高吸油树脂一登场,简直就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吸油又快又多,一下子就把油给收拾干净了。
但是,像这种高吸油树脂,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完美的哦。
其实它的研究历史也挺有意思的。
最开始,大家只是觉得油渍实在是太麻烦,特别是在海上作业的时候,油污污染非常严重,于是就有了这个思路——制造一种能“吃”掉油的材料。
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优化,像是提升其吸油速度、提高其使用寿命、增强对不同油类的适应性等等。
高吸油树脂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高分子材料论文-化学论文

高吸油树脂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高分子材料论文-化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海上溢油、各种芳烃有机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油田采出水水量日益增加,高吸油树脂用于含油废水的处理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高吸油树脂利用其亲油疏水性吸附油品,油分子向树脂内部渗透,并吸纳进树脂的网格状空腔内。
这种材料在吸油倍率、油水选择性及保油率方面均比传统吸油材料高出许多,并且具有吸油品种多,密度小于水、吸油不吸水、体积小、回收方便等优点,特别适合水面浮油的回收以及含油废水的分离净化处理。
美国道化学公司最先研制成功非极性高吸油树脂,随后日本触媒也研制成功该树脂,并实现工业化生产。
目前国内有许多高校在进行吸油树脂的研究,如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但工业化产品较少。
按照单体不同,高吸油树脂可分为三类:丙烯酸酯系、烯烃类、聚氨酯类。
其中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主要有几种合成方法:悬浮聚合法、分散聚合法、乳液聚合法等。
其中悬浮聚合法是工艺研究比较成熟的方法,应用也较为广泛。
1悬浮聚合法1.1悬浮聚合法简介悬浮聚合是采用机械搅拌的方式将混溶的单体及引发剂在分散剂中反应,合成高吸油树脂的一种方法。
悬浮聚合法在聚合中产生的热可有效排除;体系粘度低,后处理容易。
高龙娜等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一种高吸油树脂,该树脂对氯仿的吸油率可达36.6g/g,对有机溶剂和油品的保油率可达90%以上。
官鹏等采用悬浮聚合法,在化学交联的基础上引入物理交联,制备出一种低交联密度的松散型三维网络结构高吸油树脂,解决了高吸油树脂吸油速率慢等问题。
惠贤民等采用悬浮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和苯二乙烯合成高吸油树脂。
所合成的吸油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油和保油率及浮油吸收能力。
1.2悬浮聚合树脂性能主要影响因素1.2.1单体对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单体极性影响树脂对油品亲和力的大小。
利用微波处理与淀粉变性技术合成高吸油树脂的研究

2 0 年第 5期 08
利用微波处理与淀粉变性技术合成高吸油树脂的研究
韩 立 宏
( 宁夏师范学院化学 与化学工程学院, 宁夏 固原 7 60 ) 50 0
摘要: 从降低合成成本和寻求可再生原料角度出发 , 以玉米 淀粉为基材 , 甲基丙 烯酸丁酯 为接枝单体 , 过氧
化苯甲酰为 引发剂 , Ⅳ’ Ⅳ, 一亚 甲基双丙烯 酰胺 为交联剂 , 过微 波处理和淀粉变性技术合成 性能较好的高吸油 通
油 后 的树 脂进行 加 压 或加 热 , 加 压或 加 热后 的质 将 量 与加压 或加 热前树脂 的质 量之 比作 为保油率 。本
场淀粉 厂 ) 甲基 丙 烯 酸 丁 酯 , 析 纯 ( ; 分 天津 市 大茂
化学试 剂 厂 ) B O, 析 纯 ( 阳市 新 西 试 剂 厂 ) ;P 分 沈 ;
随着经济 的迅 速 发展ຫໍສະໝຸດ 和 社会 的不 断 进步 , 合成
高吸油树 脂对 吸油性 能和合 成原 料 的可 持续性 利用
1 2 试 验 方 法 .
12 1 合 成工艺 ..
称 取一 定 量 的 干燥 淀 粉放 人研
方面要求越来越高 - 。目前国内外合成性能较好 2 J
的高 吸油树脂 , 几乎 全 部 以石 油 副 产 品为 唯 一合 成
树脂。包括具体研究淀粉与单体质量比 、 引发剂用量 、 交联剂用量及微 波条件对树脂形 态、 吸油性能 和接枝率 的 影 响。所合成 的树脂可吸收 自重 1 倍 以上 的甲苯 。 3
关键词 : 微波 ; 淀粉变性 ; 高吸油树脂 ; 合成
中 图分 类号 : S 3 . T269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10 (0 8 0 05 0 10 32 20 )5— 2 2— 4
高吸油材料研究进展

收稿:2012-10-22;修回:2013-01-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2740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2060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20404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2B06003,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11A31002,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和王宽诚教育基金会;作者简介:阮一平(198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加工;*通讯联系人:E-mail:liwei@nbu.edu.cn;chenzhongren@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殐殐殐殐nbu.edu.cn.综 述高吸油材料研究进展阮一平,历 伟*,侯琳熙,穆景山,陈忠仁*(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宁波 315211) 摘要:近年来,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泄油事件和含油废水的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高吸油材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吸油材料的新型功能材料,具有吸油倍率高、油水选择性好以及可重复使用等优异性能,因此高吸油材料的开发也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对高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高吸油材料的吸油机理和各种制备方法,并简要探讨了这一日益重要的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吸油材料;橡胶;树脂;机理;制备方法引言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由油田泄漏、油船漏油、输油管路破裂等一系列事故及含油废水的排放造成了河流、海洋的严重污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例如美国墨西哥湾和我国渤海湾漏油事件。
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将造成更大的破坏。
因此,亟待开发低成本,高吸油量的吸油材料,使之能在恶劣环境中快速处理水面油污[1]。
吸油材料一般可分为传统吸油材料和高吸油材料。
目前,我国所用的吸油材料主要是传统吸油材料,例如,玉米秸秆[2]、无纺羊毛[3,4]、木棉纤维[5]、蛭石[6]、膨胀石墨[7]、沸石[8]等。
吸油材料的吸油机理

高吸油树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1高吸油树脂的吸油机理高吸油树脂是通过亲油基和油分子间产生的范德华力来实现吸油目的,其吸油机理是高分子链段的溶剂化过程。
将高吸油树脂投入油中,开始阶段是分子扩散控制;吸入一定量的油后,油分子与高分子链段发生溶剂化作用,此时仍是分子扩散控制;当吸入的油分子足够多时,溶剂化作用充分,链段伸展开来,网络中只有共价键交联点存在,此时由热力学推动力推动;当高分子充分溶胀,链段伸展到一定程度,会慢慢回缩,即存在弹性回缩力,最终达到热力学平衡[1]。
因此,低交联的聚合物中亲油基和油分子间的相互亲和作用是高吸油树脂的吸油推动力。
故改变吸油树脂的网络结构,提高亲油基团与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改善树脂吸油性能的关键[3]。
高吸油树脂的研究现状2高吸油树脂的分子结构及吸油机理2.1 分子结构高吸油树脂的微观结构特征是低交联度聚合物。
交联度的形成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2.1.1化学交联化学交联是长链大分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三维空间的网状结构。
目前合成的高吸油树脂主要以化学交联为主,其共价键的键能最大,化学交联的形式最为稳固,形成的交联网状结构也就稳定,难以破坏,相应的树脂性能也最稳定。
2.1.2离子交联长链大分子之间通过金属离子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长链大分子的缠结。
2.1.3物理交联利用分子间力使其相互缠绕在一起。
一种是氢键结合,长链大分子上带有羟基或其他极性基团,相互吸引而使长链大分子相互缠结在一起;另一种是分子间的范德华力,长链大分子的链段间相互吸引而缠结。
近两年,浙江大学对在强化学交联中引入物理交联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这样的交联可以大大提高高吸油树脂的吸油和保油性能。
2.2 高吸油性树脂的吸油机理高吸油性树脂由亲油性单体制得的低交联度聚合物,具有三维交联网状结构,内部有一定的微孔。
吸油时,树脂分子中的亲油基链段与油分子发生溶剂化作用,油分子进入到树脂的网络结构中足够多时,高分子链段开始伸展,树脂发生溶胀,但是由于交联点的存在,高分子链段伸展到一定程度后慢慢回缩,直到平衡。
高吸油树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Vol.26No.9 Chemistry &Bioengineering7 收稿日期:2009-04-20作者简介:柳颖(1985-),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友好技术的开发利用研究;通讯联系人:张洪林,教授。
E 2mail :f shbjly @ 。
高吸油树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柳 颖1,徐 明2,张洪林1,李长波1,马慧贤3(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系,辽宁抚顺113001;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工工艺系,辽宁抚顺113001;3.清原县环保局检测站,辽宁抚顺113300) 摘 要:如何消除含油污水的危害并有效回收污水中的油品是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高吸油树脂吸油作为新兴的油污去除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综述了高吸油树脂的吸油机理、制备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高吸油树脂处理含油污水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吸油树脂;吸油机理;制备方法;吸油效果中图分类号:TQ 317 X 70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25(2009)09-0007-04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石油开采加工及运输总量逐年增加,油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为了对已泄入环境的污油进行迅速有效的处理,使污油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同时,为了消除生活用油造成的环境污染,迫切需要开发高效的吸油材料。
传统吸油材料不仅吸油率和保油率差,且不同程度地存在吸水、受压漏油和作用时需要加热等缺点[1],限制了其在油水混合体系中的应用。
高吸油树脂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交联结构的树脂,克服了传统吸油材料的缺点,具有吸油种类多、不吸水、体积小、回收方便及受压不漏油等诸多优点,可用作各种油处理剂、基材、油污过滤材料、橡胶改性剂和纸张用添加剂等[2],广泛应用于橡胶、农药及造纸等行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日益重视,高吸油树脂的需求必然大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摘要介绍了高吸油树脂的分类和性能。
系统阐述了高吸油树脂的合成方法,讨论了单体,引发剂,交联剂和分散剂对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关键词高吸油树脂,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八、一前言高吸油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吸油种类多、吸油速率快、吸油倍率高、吸油而不吸水等特点,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开发与研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吸油材料的分类吸油材料根据其材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而根据吸油机理的不同又可分为吸藏型、凝固型(凝胶化型)和自溶胀型[1 ]。
高吸油性树脂又可根据合成单体分为两大类[2 ]:一是丙烯酸酯类树脂。
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是常见合成单体,原料易得且聚合工艺较为成熟,可选用的酯以8个碳以上的烷基酯[3〜5 ]为主,还有壬基酚酯以及2-萘基酯[6 ]等。
为了改进材料的内部结构,也常用丙烯酸乙酯或丁酯作为共聚单体。
另一类是烯烃类树脂。
烯烃分子内不含极性基团,该类树脂对各种油品的亲和性能更加优越。
尤其是长碳链烯烃对各种油品均有很好的吸收能力,成为国外研究的新热点。
吸油材料的分类及特性见表 1 。
吸油速率与保油能力是高吸油树脂重要性能指标。
其吸油速率一般较慢,且依赖于油的粘度、单位重量树脂的表面积、树脂的形态、温度等因素。
例如,粒径数百微米的粒状树脂吸收高黏度油时约需10h才能饱和,而吸低黏度油10min就可以了。
温度对吸油速度影响很大,温度升高,油的扩散速度增加,吸油速度加快,反之亦然。
表1 高吸油树脂的分类及特性2 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研究进展高吸油树脂是以亲油类单体通过交联剂经适度交联而合成的低交联聚合物,常见的高吸油树脂主要有丙烯酸酯类树脂和烯烃类树脂两大类。
丙烯酸酯类树脂是以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得到的高吸油树脂,亲油基(酯基)和油分子的相互亲合作用而吸油是该类吸油树脂的设计依据。
酯基链越长则亲油能力越强。
朱秀林等[3 ,7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或用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代替甲基丙烯酸丁酯,并以二丙烯酸 1 ,4-丁二醇酯或二丙烯酸 1 ,6-己二酯为交联剂,BPO为引发剂,水为分散相,通过悬浮聚合制备的高吸油性树脂,可吸收其自身重量11倍左右的煤油、16倍左右的苯。
蒋必彪等[5 ]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二丙烯酸1 ,4 丁二醇酯为交联剂、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得了内部具有小孔、外形呈蓬松状的粒状吸油树脂,可吸收其自身重量10.2倍的煤油、18.8倍的苯。
日本三井油化学工业公司[8 ,9 ]用甲基丙烯酸单体与二乙烯基苯交联,得到溶解度在8.9g以上的交联聚合物,是一种极性的树脂。
日本村上公司[10 ]的产品是用三异丙苯基过氧化物交联的醋酸乙烯-氯乙烯共聚体,也是一种极性树脂;日本触媒化学工业公司采用丙烯酸类单体为原料,制得侧链上有长链烷基的丙烯酸酯低交联聚合物,是一种中等极性树脂。
烯烃类树脂不含极性基团,对油品的亲合性能更加优越,尤其是长碳链烯烃对各种油品均有很好的吸收能力,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新热点。
美国道康公司[11 ]通过烷基苯乙烯与二乙烯基苯聚合得到的交联聚合物,是一种非极性的高吸油性树脂。
通过叔丁基苯乙烯与二乙烯基苯在聚异丁烯基材中共聚,a -烯烃和顺丁烯二酸共聚以及其羧基的功能化修饰,或加入带有反应性基团的树脂加热而形成交联聚合皆可得到高吸油性树脂,但因高碳烯烃来源较少故还处在研发阶段。
另外,通过纤维素的改性也可以制备高吸油树脂。
马希晨等[12 ]以甲苯为溶剂、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通过纤维素和癸二酸反应合成了吸油树脂。
借助正交试验,发现纤维素和癸二酸投料比为1 : 8及反应8h,则为制备纤维素交联癸二酸正丁酯的最佳条件。
所得吸油树脂吸油后不易滴淌,为包藏型高吸油树脂。
孙晓峰等[13 ]利用稻草纤维为主要原料与乙酸酐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了一种纤维素酯类的高效吸油材料。
3 影响高吸油性树脂性能的因素3. 1 单体的影响首先,单体的极性直接影响着树脂对油品亲和力的大小,对树脂的吸油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树脂与油品的溶度参数[3 ]相近时,树脂达到最大吸油率。
就丙烯酸酯类树脂而言,一般说来,单体的碳链越长则对非极性油品的吸收性能越好。
但也有文献指出若酯基的链越长,吸油率也将下降,这与树脂的有效网络容积有关。
其次,单体的空间结构决定了树脂的内部微孔的数量和大小,对油品选择性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选择多支链的单体可有效地提高树脂内微孔的数量,但它对聚合性能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需综合考虑。
最后,选用适当的共聚单体也可改进树脂的亲和性能及内部结构,是改善树脂性能的有效手段。
3. 2 交联剂的影响高吸油性树脂中最常见的是化学交联。
选用的交联剂以含2个不饱和键以上的烷烃,芳烃或丙烯酸酯类为主。
交联剂的用量对树脂性能有很大影响,决定了树脂交联度和交联密度[14 ]的大小,从而决定了三维交联网状结构的伸展能力。
当交联剂用量较大时,交联点间的链段较短致使活动范围较小、刚性较大,树脂的溶胀能力很差,影响吸油效果;当交联剂用量太低时,树脂可能会溶于油中,不利于回收和使用。
因此,应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交联剂的用量。
交联剂的结构则决定了树脂网状结构的大小及形状。
树脂网络空间的大小及形状应与油品分子相适应,并非交联剂的链越长越好[4 ]。
因此,交联剂的选择应根据目标油品的分子特性来选择。
3. 3 引发剂及其浓度的影响选用的引发剂一般为油溶性引发剂,如过氧化苯甲酰(BPO) 或偶氮二异丁晴(AIBN)引发剂的类型对树脂的性能影响不是很大,所以应对其浓度和用量进行更多的研究。
在自由基聚合中,引发剂的用量对分子量和交联度有很重要的影响,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树脂的吸油率会有峰值出现然后逐渐降低[14 ]。
因为引发剂用量过大则导致交联度增加和分子量降低,故吸油率下降。
但引发剂用量过小则反应速度较慢,交联度过小,吸油率也会减少。
3. 4 分散剂的影响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是使树脂在聚合过程中形成稳定、均匀的颗粒,决定着树脂的颗粒大小,同时对转化率及分子量也有间接的影响。
因此选用合适的分散剂及其用量,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减少树脂的分散剂残余量,对提高产品的吸油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本较高的吸油树脂的重复使用具有经济及环保意义,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马俊涛等[15 ]对吸油树脂进行了回收和重复吸油实验研究。
其回收方法是将吸过油的树脂放在真空干燥箱中进行脱附。
结果表明,经干燥的树脂重新用于吸油时,其吸油倍率降低很多。
曹爱丽等[16 ]利用乙醇蒸馏的方法进行树脂的再生,取得了很好的脱附效果,且再生树脂较原来树脂吸收能力更强。
4 展望高吸油树脂克服了传统吸油材料的缺点,具有吸油种类多,不吸水,体积小,回收方便,受压不漏油等优点,所以在环保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吸油倍率低和吸放油可逆差的缺点,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改进合成工艺、改变单一化学交联方式、在单一化学交联中引进物理交联[ 13 ]来改善高吸油树脂的交联网络,以及选择价格适中的单体来降低树脂的成本等,都是人们进行的有益尝试。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价格低廉。
纤维素大分子链上的许多羟基,具有较强的反应性能和相互作用性能。
通过纤维素的酯化合成各种吸油树脂,具有吸油和自然降解的双重环保效果,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 ] 方洞浦, 朱爱平, 任尚坤. 高吸油树脂[ J ] . 周口师专学报, 1995 ,12 (2) .[ 2 ] 费晓峰, 张季爽. 高吸油树脂的研究进展[J ] . 现代化工, 1998 ,(1) :13 215.[ 3 ] 朱秀林, 徐冬梅, 庞爱东.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5 11 (1) :19 223.[ 4 ] 路建美, 朱秀林. 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研究[J ]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5 ,11 (2) :41 245.[ 5 ] 蒋必彪, 朱亮, 陈小彦.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6 ,12 (6) :25 228. [ 6 ] 特开昭. 042 358825 ; 07 2 116512 ; 04 2322742 ; 05 2 222358 ; 05 2105729 ;07 2133383.[ 7 ] 路建美, 朱秀林, 陈良. 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性能树脂的研究[J ] . 石油化工, 1995 ,24 (3) :176 2179.[ 8 ] 特开昭502 15882.[ 9 ] 特开昭502 94092.[ 10 ] 村上谦吉. [J ] , 1989 ,18 (22) :13.[ 11 ] 特开昭452 27081.[ 12 ] 马希晨, 宋辉, 王春俏, 聂新卫. 改性纤维素合成高吸油树脂的工艺条件及吸油效果[J ] .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3 ,22 (4) :256 2258.[ 13 ] Sun Xiao -Feng , Sun Run - Gang , Sun Jing -Xia. Acetylation of rice straw with or without catalysts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 as natural sorbent oil spill cleanup [J ] .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Chemistry ,2002 ,50 ,6428 2 6433.[ 14 ] Shan Guo-Rong ,Xu Ping -Ying ,Weng Zhi -Xue ,et al .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oil absorption resins filled with polybuta -diene[J ] .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3 ,89 (12) : 3309 23314.[ 15 ] 马俊涛, 冉千平, 张伟等. [J ] . 化工新型材料, 2000 ,28 (10) :31 234.[ 16 ] 曹爱丽, 王强, 黄积涛. [J ]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9 ,15 (2) :38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