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名句整理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春望》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春望》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赏析】
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来耐人寻味。

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其中的颈联,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古诗词经典名句100句

古诗词经典名句100句

古诗词经典名句100句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其中,不乏经典名句,这些名句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表达着诗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深思熟虑的哲理。

在中国文人墨客中,古诗词被广泛传颂和传承,成为无数人引以为荣的文化符号。

下面,我们将为你整理100句古诗词经典名句,带你一起领略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1.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情可待成追忆。

" ——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一》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3.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4.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6.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 ——李白《早发白帝城》7.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8.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柳宗元《江雪》9.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杜甫《月夜忆舍弟》10. "寒食东风御柳斜,杨花无意自轻华。

"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1.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12.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杜牧《秋夜寄邱员外》13.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三》1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杨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1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中国经典古诗词名言名句

中国经典古诗词名言名句

中国经典古诗词名言名句
1、《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

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5、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
8、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月夜》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月夜》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①选自《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刘方平,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生平不详。

②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③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④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⑤偏知:才知。

⑥新:初。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格外地感到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

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别董大》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别董大》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3)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4)莫愁:请不要忧愁。

(5)知己:知心的好朋友。

(6)谁人:哪个人。

(7)识:认识.(8)君:你,这里指董庭兰。

(9)翮:羽毛。

【译文】天空万里乌云,遮天蔽日,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雪纷飞。

不要担心往后不会遇到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

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中华经典诵读古诗

中华经典诵读古诗

中华经典诵读古诗1.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中华经典诵读(七年级古诗词)

中华经典诵读(七年级古诗词)

中华经典诵读(七年级古诗词)中华经典诵读古诗词七(上)诗词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题内容:表达诗人羁旅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潮平岸阔、白帆高悬的壮阔景象,抒写了诗人放眼山川的阔大胸襟。

“阔”“ 悬”极有气势,突现出壮阔之景。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分别以“生”“入”写海日和江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在描写自然的时序交替中,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启示人们珍惜时光。

景中含情,景中出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内容:诗中通过一支沉埋在沙中的断戟引发对赤壁之战的评论,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倾吐了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之情,阐述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

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主题内容:体现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

名句赏析:1、上阕: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2、下阕:生发感慨和议论,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表现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和情怀。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中秋望月表达别离思聚的情意。

点染出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抒写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名句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情思表达得蕴藉深沉。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化静为动,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满人间似的,将无形的“情思”写得有形有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名句整理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国语·周语上》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
4.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资治通鉴》
5.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家语》
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下》
8.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

——《战国策》 9.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
10.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庄子《大宗师》
11.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1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1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15.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

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战国策》 1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1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19.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资治通鉴》 20.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2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23.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战国策》
24.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史记》 2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左传》 27.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
28.寒暑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

——《晋书》
29.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

——《国语·周语上》
30.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3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32.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战国策》 3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史记》
34.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
3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3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37.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38.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战国策》
39.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 40.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史记》
41.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4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43.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 44.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
4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
46.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47.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48.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战国策》
49.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

——《史记》
50.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史记》 51.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鬼谷子章句》
5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53.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5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旧唐书》 55.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