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油纸事件分析东印度公司破产

合集下载

伦理案例分析

伦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一张油纸毁掉东印度公司分析:1、企业的经营活动要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企业经营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应该尊重、关心企业员工,促使他们自由全面的发展,而且也应该这样对待其他利益相关者。

英国东印度公司曾经是身兼政经两种身份,手里有钱有权又有兵,影响了亚洲几个大国政治走向的一个传奇般的企业,然而作为一个企业,它缺乏相应的道德规范,对待企业员工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没做到尊重员工的宗教信仰。

案例中东印度公司明知信仰穆斯林和印度教的士兵们将牛视作圣物,还给他们换发了一种外面裹着一层牛油脂的纸的弹药,用的时候得用牙齿咬开。

印度兵很害怕,他们怕沾到这些油脂,会被打入地狱,所以奋起反抗“主人”。

它把印度士兵看成奴隶般,从未关心和爱护。

在对待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也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对印度当地人民进行镇压抢夺。

很显然这些都不利于东印度公司的长远发展。

2、企业追求利润的同时,应当履行社会责任。

案例中的东印度公司以自己利益为中心,追求最大利润的同时,只有利于企业所有者,从未履行到社会责任。

不仅这样,该企业还用武力镇压印度当地人民,抢夺当地资源土地,严重损害了员工及当地人民的利益。

东印度公司的经营行为在法律上不仅不守法,在道德上也极为不道德,因此遭到人民的顽强反抗和国际上的强烈谴责,最终导致集团的灭亡。

3、要重视宗教伦理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宗教伦理即在宗教领域里由特定的信奉者群体遵守的为调整信教者之间、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人与终极以及俗世与圣世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套伦理观念和仪式、规范的系统。

其实质是以神圣的信仰为依据来建立道德行为的准则。

在印度这个特殊的国度里,宗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特别突出。

印度教是全印度信徒最多的宗教,信仰穆斯林的教徒也不少。

它们都有自己的教派,神职人员,种姓制度及管理机构,从而严格控制着千百万教徒的思想和行为。

几千年来受印度教影响,其教规早已经深入家庭,深入人心。

一个宗教的教义训诫在信徒们看来是至高无上的,如若违抗,轻则受之谴责,重则受惩处。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亚洲贸易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亚洲贸易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亚洲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是17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贸易公司之一。

它的成立标志着荷兰在亚洲贸易中的崛起,并对全球经济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与背景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旨在开拓东方贸易。

当时,欧洲国家争相开辟新的贸易路线,以获取亚洲的珍贵商品,如香料、丝绸和茶叶。

荷兰作为一个小国家,希望通过贸易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财富。

二、亚洲贸易的繁荣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建立了贸易站点和殖民地,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通过与当地政权合作或使用武力,他们控制了许多贸易港口,从而垄断了亚洲贸易。

三、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业模式荷兰东印度公司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即“股份制”。

公司将风险分散给股东,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贸易活动。

这种模式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四、亚洲商品的影响力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亚洲带回了大量的商品,其中最重要的是香料。

当时,香料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因为它们被认为具有药用和保健的功效。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使得香料在欧洲市场上供不应求,从而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的成功也带来了政治和社会的变革。

荷兰人与当地政权进行贸易合作,同时也通过武力征服和殖民当地土地。

这种殖民主义的行为导致了当地人民的痛苦和剥削,但也为荷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六、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衰落尽管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最终走向衰落。

一方面,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进入亚洲贸易,与荷兰展开竞争。

另一方面,公司内部的腐败和管理问题也导致了其衰落。

最终,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99年被解散。

七、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遗产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遗产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为荷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也推动了欧洲的商业和经济发展。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3月20日,1799年解散。

荷文原文为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简称VOC,中文全文应译为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

其公司的标帜以V串连O和C,上方的A为阿姆斯特丹的缩写。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将近两百年间,总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约有100万人次的欧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前往亚州地区。

平均每个海外据点有二万五千名员工,一万两千名船员。

简介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建立于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当时的欧洲各国兴起海上冒险,探寻世界地理,更发展外海的商机。

16世纪的葡萄牙在东南亚地区已有殖民地与商业发展,1560年代,一群荷兰商人派浩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 ?-1599)至葡萄牙刺探商情,浩特曼回国后这群商人便成立一家公司,利用这个资讯往东印度地区发展,从1595年4月至1602年间,荷兰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为了避免过度的商业竞争,这14家公司于是合并,成为一家联合公司,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泽兰省的密德堡市、恩克华生市(Enkhuizen)、德夫特市(Delft)、荷恩市(Hoorn)、鹿特丹市(Rotterdam)六处的办公室所组成,其董事会由七十多人组成,但真正握有实权的只有十七人,被称为十七绅士(Heeren XVII),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八人、泽兰省4人,其他地区各一人。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

Image:NetherlandsEmpire.png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的雅加达)建立了总部,其他的据点设立在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上。

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原因再探

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原因再探

第28卷 第6期 河南工学院学报Vol.28 No.6 2020年11月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ov. 2020收稿日期:2020-10-06作者简介:郑海洋(1981― ),男,河南息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近代经济史研究。

45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原因再探郑海洋(河南工学院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3)摘要: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运营成本过高和垄断经营模式的落后。

由于雇员人数多,人力成本持续增高。

为了维持垄断特权,公司需要支出大量管理费用,还必须面对越来越猖獗的走私和腐败问题。

虽然公司在亚洲的收入一直很可观,但整体财务状况从18世纪开始持续恶化,最终因为第四次英荷战争的打击,爆发严重财务危机,彻底崩溃。

关键词:荷兰东印度公司;运营成本;垄断经营;贸易转型;财务危机中图分类号:F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772(2020)06–0045–050 引言在17、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以下简称荷印公司)作为当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亚洲广泛开展殖民贸易,建立了一个横跨东西半球的庞大贸易体系。

它在鼎盛时期,拥有3万多名雇员;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把100万人从欧洲送往亚洲[1]1。

在亚洲,从红海到日本,都有它的贸易踪迹。

在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以下简称英印公司)的贸易竞争中,它长期处于上风,然而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它却轰然垮掉。

1800年1月1日,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新政府机构正式接管荷印公司的财产和债务,所接管的债务总额为1.348亿荷兰盾。

这份巨额债务,令19世纪晚期的荷兰王国不堪重负。

关于荷印公司衰落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但是很多学者仅将其作为荷兰这个国家衰落的表现之一来看,例如宋慧国在《近代荷兰贸易霸权的兴衰》[2]、李明敏在《18世纪荷兰商业帝国衰落的原因探析》[3]、张振兴和陈俊在《荷兰衰落的经济历史原因》[4]中均谈到荷印公司的衰落问题,但他们对导致衰落的具体原因并未做详细分析,不仅对荷印公司本身的经营问题讨论不多,对外部国际市场的变化亦关注不够。

荷兰殖民时期的东印度公司及其经济运作

荷兰殖民时期的东印度公司及其经济运作

荷兰殖民时期的东印度公司及其经济运作荷兰东印度公司是17世纪荷兰的一家经济性质企业,其经营范畴广泛,涵盖了以印度尼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地区,成为当时欧洲殖民扩张的重要一员。

经过近三个世纪的发展和变迁,荷兰东印度公司留下的历史足迹以及经济模式依然对今日的商业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公司历史背景荷兰东印度公司创建于1602年,是荷兰的一家商业公司,其成立源于荷兰式殖民主义思想的兴起。

当时,荷兰境内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而在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国家则希望能挖掘海外的资源和市场,获取更多的财富。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以贸易为主,主要进口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商品,出口荷兰的酒、烟草、毛织品等商品,后来逐渐发展为殖民统治的代表。

二、公司经济模式荷兰东印度公司以贸易和殖民统治为主要经济模式。

其从亚洲引进各种商品,通过母港巴达维亚(现雅加达)运输到欧洲,取得高额利润,并通过对当地政治和经济的掌控,直接或者间接地获取当地资源和财富。

在殖民统治方面,荷兰东印度公司采取了类似于现代公司的经营方式,从而将殖民统治发挥到了极限。

公司通过雇佣当地的印度尼西亚人、实行割据政策、购买土地等方式,展开对当地的控制,使其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对于当地经济的改造。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各种产业,发展种植业、制造业、港口工业等行业,从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奠定了公司在当地的统治基础。

三、公司经营思想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营思想可以概括为为了利润而存在。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始终把利润作为第一要素,追求最大化的商业利益。

公司通过对供需市场的详细调研和高效管理,及时调整商品价格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当地殖民统治时,也借鉴了现代公司的治理方式,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公司的利益和发展。

同时公司也非常注重商业合规性,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可以说,公司的经营理念不仅追求利润,同时也体现了社会责任和合规性。

印尼历史笔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破产

印尼历史笔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破产

印尼历史笔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破产印尼历史笔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破产179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宣布破产,公司的全部资产由荷兰政府接管。

其兴也勃也,其亜也乎也。

曾经如日中天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什么会破产?这里首先要区别两个概念,“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荷属东印度”。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个商业公司,丏门从事对外贸易,1602年成立,1799年解散,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很大程度上垄断了印尼的对外贸易;荷属东印度是个地域概念,指1800到1949年之间荷兰人所统治的印度尼西亚。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公司,为了亝易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荷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亝易所。

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所以东印度公司得到了许多政府的特别授权,例如可以拥有武装、发行货币、与他国缔结条约,事实上东印度公司可以代表荷兰政府殖民。

在十七世纪,随着“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东印度公司在对外航线的开辟和经营方面十分活跃,获利丰厚。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东印度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东印度公司的分红是荷兰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大航海时代,最早的海上霸主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荷兰崛起后,能够与之抗衡的便只有同时期成长起来的英国。

荷兰的贸易和扩张策略必然威胁到了英国利益,双方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从1652年开始到1784年,爆发了四次英荷战争,英国在战争中越战越强,而荷兰的国力却被逐渐消耗。

尤其是第四次英荷战争,东印度公司损失了近70%的公司资产,这是后来破产清算的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是商业上的,随着海上航路和贸易的大发展,东印度公司越来越难以在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中获取以往的丰厚利润。

而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等地区的角色定位也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作为公司他们更倾向于纯粹的商业利益,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的被迫卷入当地事务,幵深陷其中。

当然还有一些观点认为,东印度公司在后期已经很难从贸易中获利,大部分的股息分发都需要依靠借贷,公司的财务状况十分脆弱。

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英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所以被称为“日不没帝国”,就是说,在英国统治的地区,一天24小时都可以见到太阳。

英国之所以发展壮大、强盛发达。

与对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残酷掠夺分不开。

“东印度公司”建立与发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

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做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

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

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

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因为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逐渐就占领了上面提到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另外一个城市孟买。

他们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

英国人在印度大肆掠夺,势必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满,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便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这些英军还积极训练印度人帮助他们打仗。

本来是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光是经济掠夺就已经使印度人民非常不满,这时,他们又建立了军队,印度政府理所当然地就出面进行干预了。

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向东印度公司提出抗议,要求他们在加尔各答拆除堡垒,英国人根本不理睬,纳瓦布非常气愤,发兵赶走了英国人,收回了加尔各答。

这就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英印“七年战争”。

这个时候,因为英国政府授予了东印度公司各种权力,如垄断贸易权、训练军队权、宣战媾和权、设立法庭审判本国或殖民地居民权等,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实际成为英国政府入侵印度的代理机构。

所以,当印度人收复加尔各答之后,东印度公司总司令官克莱武连忙召集官员到马德拉斯商讨对策。

法学基础东印度公司纪录片观后感

法学基础东印度公司纪录片观后感

法学基础东印度公司纪录片观后感
东印度公司是商业资本家,在久远年代缔造的垄断公司,看其历史能够与当前政,经两界的动向相对应,是有益处的事情。

从纯看书的角度看:
1,东印度公司其实不止一家,多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东印度公司。

2,公司的主营业务最初是胡椒与香料,这是来自于东方的。

逐渐发展为印度的棉织品,及中国的茶叶。

3,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发展为较早的股份公司。

4,基于对未知的盲目和政治上解决国债的实际需要,早期的股份公司就经历了资产的泡沫(以南海公司为第一,东印度公司参与其中)。

5,公司造富是员工夹带私货,以权谋私等等,而非资本市场变现形成。

6,后期的东印度公司已经不仅仅是商业公司,它逐渐成为了殖民地的统治者。

7,逐渐障碍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市场的发展,被取消了专营权,公司也走向瓦解。

通过以上的东印度公司,200余年存在的历史看:
1,作为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有进步的意义。

(制度创新,股份性质的公司),实行特许经营。

(垄断英国和东南亚之间的贸易)2,经营能够因地制宜,如采用海盗模式的生存,雇佣兵巩固当
地的经营。

3,公司发展到政治代理人,成为英国对印度统治的代理,其统治的方法有不当之处,最终引发印度大起义。

4,公司的生存变得阻碍了时代的发展,最终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这就像电商平台高喊:没有中间商。

引发商业的重大变革,业务发展到很大的程度以后,自己已经不能察觉自己的傲慢,自己已经成为最大的中间商。

障碍了自由市场的发展。

高度垄断的商业模式,最终会影响自由贸易的进步,东印度公司的实践实现了股份制这一公司的形式,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例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一张油纸毁掉东印度公司”
据资料显示,印度在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前,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而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后,它成了人们眼中的“落后国家”。

英国殖民统治之前,印度的传统手工业发展良好,占有比较大的优势,而到了18世纪中叶前,上千年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

英国的殖民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手工业,是成千上百万德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很多人因此而饥饿而死去。

不仅如此,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人不断剥削压榨印度人民,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

而英国东印度公司破产违背了管理伦理上的很多伦理道德。

东印度公司显然是知道自己旗下的印度士兵大多都崇尚穆斯林或者印度教,穆斯林不能吃猪肉,而印度人则将牛视作圣物,而东印度公司在知道这些的前提下,依然将猪或牛的脂肪熬成的油脂用于制造裹弹药的纸。

印度士兵相当于是东印度公司的员工,这就相当于对于自己的员工,领导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东印度公司没有尊重印度士兵的信仰和原则,必然会激起反抗。

印度士兵的反抗起初并没有显出什么成效,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将几名因为信仰而不愿意触摸新弹药的士兵送上了军事法庭,而且宣布谁不服从就惩罚谁。

这相当于“暴政”,也就是不管这是不是真的,反正你就得听我的,我错也好没错也好,我下达了命令你就得服从。

东印度公司面对印度士兵的怀疑,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而是直接将反抗的士兵送上军事法庭,并且扬言恐吓,这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证实了印度士兵们的猜测。

而且,这种专权式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扩大,事实上也是如此的,这种做法使得更多的印度士兵开始反抗叛变。

当印度士兵开始反抗叛变后,英国人对于自己不尊重印度人的所作所为依旧不知悔改,印度士兵强烈的反抗,使得很多英国人死去,并且手法也很残忍,面对这一切,英国人抓捕了大量反叛的印度人,用更加恐怖的手段加以处决,甚至还将印度人塞在大炮里当做炮弹放出去。

可以看出,印度人反抗得越强烈,东印度公司就有更残忍的手段去恐吓、压迫他们。

然而,东印度公司不知道的是,压迫得越厉害,反抗只会更加强烈。

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成为印度的主宰者,作为公司,我想他们应该明白管理中的伦理道德,而政治上的权力,经济上的不断扩张,使得他们失去了本性,可以说已经变得残暴无比。

他们这一切违背管理伦理以及人文伦理的做法,使得东印度公司的破产成为必然。

一个企业,最后竟变得不像企业,而像是一个国家,一个残暴的国家,而印度人则是其子民,这是一个残暴国家对自己子民的剥削压迫,或许不应该说是子民,东印度公司从来没有把印度人当成自己人,或者从来不把他们当作是人。

它的破产是必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