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

合集下载

小儿疳证的证治

小儿疳证的证治
• 在食疗问题上,必须重视胃气受纳功能与食物的 质量。并且还要掌握胃家“以喜为补”的原则, 医者要投其所喜,少少与之,诱其食欲,待胃气 苏醒,考虑食物品种与营养价值。
• 对于周岁以内婴儿,因缺乳引起的,要重 视人乳供养,加强必要的营养,药疗为辅, 嘱吮新产乳母血乳两盅,作用较好。总之, 干疳一证要重视胃气,若并发其它兼证, 则在顾护胃气的基础上配合治疗
4.兼证
出现于疳积后期与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
(1)眼疳二日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 白膜遮睛。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阴 不足,治疗宜侧重于柔肝养肝,取石斛夜 光丸、羊肝丸为主,以养肝明日。亦可用 鸡肝一具(或猪肝30克),苍术9克。煮熟, 吃肝和汤,连服1~2周。
(2)心疳又名“惊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 口舌生疮,甚则糜腐堆积,秽臭难闻,五 心烦热,乃心火内炽,治宜清心泻火,佐 以养阴,方选泻心导赤汤、清热甘露饮, 使心火下降,从小肠而去。
治法和方药: • 治法:和脾健运。 • 方药:资生健脾丸。
方解及临证加减:本方是疳气初起的常规用方,
可作水剂煎服,也可作丸剂分服。方中主药党参 益气;山药、莲子肉、山楂健脾;配合白术、茯 苓、苡仁、扁豆、泽泻,在健脾同时,并有淡渗 利湿之功;另有藿香、砂仁、麦芽,能和胃醒脾, 增进食欲,有助于饮食精微的摄取。 • 若腹胀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见于积重,多取消 法,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入鸡内金粉磨 谷消积; • 大便溏者,用小量炮姜温运脾阳。 • 对于能食善饥,啼哭不宁的患儿,去黄连加用胡 黄连抑木除烦; • 若大便干结者,加用炒决明子,或蜜水调服,以 润肠通便,亦可用肥儿八珍糕,作糕点吃。
其他疗法
预防与护理
本病的预防与护理较治疗更为重要,使其发 病率降低,有助于早日康复: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疳证”“疳积”“疳症”“病因”“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组合,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6年2月,以“营养不良”“innutr it ion”“malnutrition”“cacotrophy”“dystrophia”“cacotrophia”等作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 deline Clearing 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中医儿科教材、西医儿科教材、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健胃消食口服液”“健脾八珍糕”“肥儿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颗粒”“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至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555篇。

1.2 文献评价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1]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疳 证

疳   证

营养失调 生化乏源
疳 证
脾胃不合(疳气) 脾虚夹积(疳积) 气血两虚(干疳)



疳 肿 胀
紫 癜
口 舌 生
夜 盲 目












诊断
一、诊断要点
▪ 1、饮食异常,疳证患儿的饮食不同于正常小儿,
常有3种异常的不同表现: ➢ 不思乳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这种情况应与厌
食病相区别。 ➢ 偏食、异食。偏食多为不良饮食习惯所为,也可能
预防与调护
1、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定时定 量,防止偏食,嗜食,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 惯。
2、按时添加辅食,采取从一种到各种,循序渐进的原 则。
3、及时定期体格检查,注意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一经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去医院检查,做到早诊断早 治疗。
4、科学合理的喂养,10-12个月时宜断乳,断乳后,应 加强喂养,给予易消化又富于营养的食物,保证小儿 营养的需求。

9.患儿,1岁6个月。体重9 kg,纳呆,面色少华,性急易怒,大便干稀
不调,舌质淡,苔薄微腻,指纹淡。其诊断是( )
A.厌食
B.疳气
C.疳积
D.干疳
E.积滞
10 .患儿,10个月。出生4个月添加辅食时出现泄泻,纳差,形体日渐消
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发黄,烦躁哭闹,夜眠不安,腹大如鼓,喜揉眉挖
鼻,吮指磨牙,舌质淡,苔腻,指纹紫滞。治疗应首选( )
6 .C。答案分析:疳证患儿体重较正常同龄儿平均值低
15%以上。 7 .A。答案分析:疳肿胀是疳证兼证之一由脾病及肾, 阳气虚衰,气不化水,水湿泛滥肌肤所致,故病位在脾 肾。 8 . A。答案分析:疳气为疳证的初起阶段,发病机制为 脾胃失和,纳化失健,故治疗选用调脾健运之资生健脾 丸加减。 9 . B。答案分析:患儿体重减轻,且有不思饮食、大便 不调等表现,应考虑疳证诊断,因病情尚轻,且无腹满 症状,故证候诊断为疳气。 10 .A。答案分析:辨证为疳积,故选用肥儿丸。 11. D。答案分析:血清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 重要成分,疳证时因摄入少,消耗多,合成减少,常伴 有低蛋白血症。若出现肢体浮肿,血清白蛋白一般在 20g/L以下。

小儿疾病-疳证1

小儿疾病-疳证1
四、讨论范围:营养不良和多种维生素、微 量元素缺乏症等 。
疳 甘 过食肥甘油腻
病因
脾胃气液干涸 病机
干 形体干枯消瘦
主证
[病因病机]
1.病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 调,疾病影响,先天禀赋不足。
2.病位:主要在脾、胃。
3.主要病机:脾胃失调,化源不足,气血 津液亏耗。
引起小儿疳证的原因,以喂养不当最为 多见。
乳食伤脾,运化失职,饮食不荣肌肤,形体 日渐消瘦,则发为疳气。
若疳气日久不愈,或其他诸因损伤脾胃,以 致脾胃虚损,运化不及,积滞内停,化源不足, 气液耗损,肌肤明显失养时,则形成疳积。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脾胃日渐衰败,气血亏 耗,元气衰惫,津液消亡,则形成干疳。
总之,疳证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也 可累及心、肝、肺、肾四脏。
二、鉴别诊断 1.营养不良分度
营养不良分度表
程度
精神
腹壁皮下
体重
肌肉
脂肪
皮肤、毛发 身高
轻度 精神如常 低 于 正 常 厚度 0.8~ 肌肉以及肌 皮肤干燥
正常
(Ⅰ度) 或欠佳 15%~25% 0.4 厘米 张力尚可
中度 不振或烦 低 于 正 常 厚 度 小 于 肌肉松驰, 皮肤苍白、干 较正常
(Ⅱ度) 躁不安 25%~40% 0.4 厘米 肌张力减弱 燥,毛发无光 减低
第八节 疳证
[概 述]
一、定义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罹患他病,损伤脾胃, 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 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 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发病年龄: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
三、预后:本病经积极恰当治疗,一般预后 良好,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证者预后较差。 古代医家把疳证列为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 疳)之一。

小儿疾病-疳证2

小儿疾病-疳证2
若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脉 细欲绝者,应急施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 阳救逆固脱,并配合西药抢救。
(二)兼证 1.眼疳 证候 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 则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等。
本证以形体消瘦,两目干涩,畏光羞明 为特征。
辨证 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之阴血 不足,不能上荣于目,故两目干涩,畏光羞 明,目睛失泽,黑睛混浊,白睛生翳,夜晚 视物不清;肝阴不足,肝火上炎,故眼角赤 烂。
口渴多饮,肌肤干燥,加玉竹、石斛、天花粉滋 阴养胃;
腹部青筋显露,胁下痞块,加丹参、郁金、穿山 甲活血散结;
嗜食异物,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大便下虫, 加苦楝皮、雷丸、使君子、榧子杀虫消积。
3.干疳 证候 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貌似老 人,毛发干枯,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啼哭无力, 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质淡 嫩,苔少,脉细弱。
搽患处。
3.疳肿胀 证候 足踝浮肿,甚或波及全身浮肿,按之 凹陷,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 不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本证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肢体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为特征。
辨证 疳证日久,脾气虚弱,中阳不振, 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足踝或全身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小便短少;脾虚失运,气血 不充,则面色无华,全身乏力。舌淡嫩,苔 薄白,脉沉迟无力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治法 消积理脾。
主方 肥儿丸加减。
常用药 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消食化滞; 大腹皮、槟榔理气消积; 黄连、胡黄连清心平肝,退热除烦; 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腹胀明显,加枳实、木香理气宽中;
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烦躁不安,揉眉挖鼻,加栀子、莲子心清热除烦;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疳证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多见于1-5岁的儿童。

它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色无华等症状,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疳证。

疳证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患儿多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头发干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消化不良性腹泻等。

辅助检查可发现血常规、微量元素、肝功能等异常。

中医治疗疳证多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

饮食方面,应遵循“三餐定时定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原则,适当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摄入。

药物治疗方面,可根据患儿的证候选用健脾开胃、消食化积、养血补气等中药方剂。

针灸治疗则可选用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对于疳证患儿,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和并发症。

对于感染性疳证,可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营养不良和贫血,可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预防疳证的关键在于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家长应孩子的饮食,避免过度喂养和偏食。

适当的户外活动和心情舒畅也有助于预防疳证的发生。

疳证在基层医疗单位和综合医院中均有应用。

在基层医疗单位,可通过定期开设健康讲座和义诊,提高家长对疳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早期发现并干预疳证。

在综合医院,儿科医生应加强对疳证的诊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迅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疳证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疾病。

通过中医和西医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家长和医生应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早期发现并干预疳证,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家长提供一份实用的疳证诊疗指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述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小儿汗证多由体质虚弱、营卫不固、阴虚内热等多种原因引起。

中医名词《疳证》

中医名词《疳证》

疳证infantile consumption中医以面黄肌瘦,毛发稀黄,食欲反常,肚腹膨胀,大便失调等为特征的儿科慢性病证。

多见于1~5岁儿童。

起病缓慢,病情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相当于西医学的营养不良。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

引起疳证的原因很多:一是乳食无度,饮食不节,过食油腻、香甜及生冷食品,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脏腑躯体失于滋养,渐至形体消瘦,气血俱虚,而成疳证;二是喂养不当,母乳不足或过早断奶,未能及时给以辅助食品,导致营养不足,气血不能濡养脏腑、肌肉,而成疳证;三是由于疾病影响,如慢性泄泻、慢性痢疾、长期呕吐、肠道寄生虫病等,经久不愈,伤及脾胃之气,致使运化失常而成疳证。

疳证的治疗一般按早期、中期、晚期论治:①早期,形体略见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多数病儿厌食或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易怒,大便或稀薄或秘结,舌苔薄白,脉象沉缓,为脾虚证。

治宜和脾健运,常用七味白术散、资生健脾丸为主方。

②中期,证见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光泽,毛发稀黄,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嗜食异物,食欲减退或多吃多便,舌质偏红、舌苔干燥,脉细弦,为疳积脾虚虫积证。

治宜消积理脾驱虫,常用疳积散、杀虫健脾汤、枳术丸。

③疳证后期,患儿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不思饮食,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为脾胃两虚、气血不足。

脾胃两虚者宜扶脾养胃,方用参苓白术散;气血两亏者用八珍汤。

捏积、割治、刺四缝等疗法对疳证有一定疗效。

四缝穴是奇穴,位于食、中、无名及小指4指中节,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四缝可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

疳证的预防主要应注意饮食调护。

婴儿期最好用母乳喂养,如母乳缺少,亦可用牛、羊奶,但须适当增加米粉、糕干粉、果汁等,以保证营养。

小儿乳食应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不要吃生、冷、硬食。

疳证 PPT

疳证 PPT

[辨证论治]
▪ 1、辨证要点 ▪ (l) 辨病因 ▪ 饮食喂养不当 ▪ 多种疾病影响 互相参杂 ▪ 先天禀赋不足 ▪ 辨别主要病因,掌握重点
二、治疗原则
疳证的治疗原则以顾护脾胃为本。
疳证属虚,扶正为正治法。 ▪ 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各自主要病机治之 ▪ 脾运失健—疳气以和为主 ▪ 脾虚挟积—疳积以消为主 ▪ 脾胃气阴俱伤—干疳则以补为主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 脱,卒然变险。
❖ 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四、范畴: ❖ 营养不良 ❖ 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 历史沿革:
❖ 疳之病名,首先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 其指出:“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入五 脏。”“久蒸不除,多变成疳。”认识到疳为内伤 慢性疾病,可涉及五脏。
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发黄,烦躁哭闹,夜眠不安,腹大如鼓,喜揉眉挖
鼻,吮指磨牙,舌质淡,苔腻,指纹紫滞。治疗应首选( )
A.肥儿丸
B.八珍汤 C.六君子汤 D.四君子汤 E.资生
健脾丸
11.患儿,16个月。形体极度消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腹凹如舟,
足踝及颜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指纹淡。其血生化检查中
▪ 调理脾胃为本。调脾兼以和胃,健脾佐以 助运,补益勿碍气机,在补虚的同时,以 恢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 忌用伤脾败胃之品。
▪ 兼有标实证时,分清主次,权衡轻重,灵 活运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的 治疗法则。
2、疳积
症候 (1)形体消瘦明显,肚腹膨胀,
甚则青筋暴露。 (2)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
四、简答题 12.“疳”之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工检索: 文献主要来源于诊疗指南、标准、规 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中医儿科教材、西 医儿科教材、相关专著。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 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 案 前,以“健 胃 消 食 口 服 液”“健 脾 八 珍糕”“肥儿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颗粒”“明 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 至 2016 年 2 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修订) 》在完 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总结后,按照德尔 菲法筛选专家、起草问卷,进行了 2 轮专家问卷调 查,分别对 答 卷 进 行 了 统 计 分 析 总 结,形 成 了 指 南 草稿。
草稿完成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工作组成员认 真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形成了指南初稿。撰写初稿 形成推荐建议时考虑了推荐的治疗、预防方案对健 康的益处、不良反应以及危险。
收稿日期: 2016-11-08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 年中医药部门公共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 71) 》。 作者简介: 赵霞( 1972-) ,女,教授,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 小儿肺脾系疾病、中医药标准化研究。
—1—

第 13 卷 第 3 期 2017 年 5 月
1 说明 本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 年中
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 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 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 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以“疳 证”“疳 积”“疳 症”“病 因”“诊 断”“治 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组合,检 索中国学术期刊 ( 网络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 据 库 ( 维普)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 2016 年 2 月,以“营 养 不 良”“innutrition”“malnutrition ” “cacotrophy”“dystrophia”“cacotrophia ”等 作 为 关 键 词,检 索 MEDLINE、COCHRANE 图 书 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 ( the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 等,检索年限近 25 年内,选择中医 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中医儿科杂志 J. PEDIATRICS OF TCM
Vol.13 No.3 May 2017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修订) 》( 草 稿) 专家论证会组长: 丁樱。成员: 王素梅、王雪峰、 孙丽平、李 新 民、赵 琼、姜 之 炎、秦 艳 虹、袁 斌、翟 文 生、虞舜、虞坚尔。 1.5 起草和评审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 年第 12 卷第 1 期第 1 ~ 2 页相关内容。 1.4 指南工作组
2015 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组 长: 汪受传。副组长: 马融、沈同、俞景茂。成员: 丁 樱、王孟清、王素梅、艾军、闫慧敏、李新民、李燕宁、 赵琼、赵 霞、胡 思 源、俞 建、虞 舜、虞 坚 尔。 秘 书: 王雷。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疳证》2012 年版 起草人: 赵霞、汪受传、韩新民、黄颖、刘文。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疳证( 修订) 》起 草人: 赵霞、赵琼、张晓华、周涛。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修订) 》2015 年工作组组长: 赵霞。副组长: 赵琼。成员: 马斯风、 吴力群、宋 桂 华、张 雪 荣、姜 之 炎、倪 菊 秀、高 艳、黄 颖、彭玉、薛征。秘书: 张晓华。
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
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 则选择其中 1 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 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 555 篇。 1.2 文献评价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 年第 12 卷第 1 期第 1 ~ 2 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1]
工作组将指南初稿向行业内专家学者征求意 见,对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了集中整理、讨论确定是否 采纳并提出理由,修改完善形成了指南评价稿。
指南评价稿再向儿科专家指导组组织 4 人组成 的评估小组( 项目工作组以外成员) ,包括临床领域 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对指南评价稿进行评价,专家 评估小组对指南总体质量的评分均为 7 分,4 位专 家均表示“愿 意 推 荐 使 用 该 指 南 ”。 同 时 选 取 不 同 地域 13 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 以三级甲等医 院为主,包括二级甲等医院) ,开展指南一致性评 价,完成 211 例指南一致性评价。中医诊断、中医诊 断依据和治则 3 个方面的一致率均为 100%,西医疾 病诊断和西医疾病诊断依据的一致率分别为 98%, 97%,辨证分类中的证候分类、证候诊断依据以及预 防和调护措施的一致率分别为 99%,98%,99%,主 方、主要药物组成与用法、中成药和其他疗法的一致 率分别为 85%,83%,88%,97%。说明评价稿与中 医临床一致性高,符合临床实践。
摘要: 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及文献总结,2 轮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专家质量方法学评价和临 床一致性评价,形成《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稿,提出疳证诊疗指南的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 辨证、治疗、其他疗法、预防和调护,供中医儿科行业使用。
关键词: 中医儿科; 临床诊疗指南; 疳证 中图分类号: R27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97( 2017) 03-0001-05 DOI: 10.16840 / j.issn1673-4297.2017.03.01
第 13 卷 第 3 期 2017 年 5 月
中医儿科杂志 J. PEDIATRICS OF TCM
Vol.13 No.3 May 2017
·标准与规范·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修订)
赵 霞1 ,赵 琼2 ,张晓华1 ,周 涛1
(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江苏 南京 210029;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四川 成都 610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