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于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状态。
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邪气易于鸱张,病情容易发生变化。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的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为大。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胎儿在母体中孕育,约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此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多种疾病。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特别高,但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生长速度稍减慢,但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等。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力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能做较复杂的动作,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仍易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事故。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更成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增强。
中医儿科学__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扁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相传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首创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这是儿科辨证中最重要的方法。
他善于化裁古方(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明代万全,著作颇丰。
“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陈复正:善于指纹诊法。
“风轻、气重、命危”吴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分7个阶段:胎儿期:40周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新生儿期:生后满28天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千克。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乳牙(20颗)。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视感知的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将头转向生源;运动发育: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
语言发育: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7~8个月会发复音;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生理主要表现:脏腑娇嫩,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
(名)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名)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最易被风热,风寒邪气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又易被燥邪,署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等病证;小儿为纯阳之体,六气易从火化,小儿伤于外邪以热性病证为多。
(名)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 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全版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至宋朝)《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首倡小儿体质属“纯阳”观点北宋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1.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3.并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辩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辩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4.治疗上创立新方,化裁古方;5.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泄”的治疗大法。
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时期,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痘疹类第一步专著。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明代万全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二有余,三不足”。
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清陈复正,号飞霞,著《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尘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三、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四、幼儿期: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
五、学龄前期: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强。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学龄期。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一节鹅口疮 第二节口疮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腹痛
01
第五节泄泻
02
第六节便秘
03
第七节厌食
04
第八节积滞
06
第十节缺铁 性贫血
05
第九节疳证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1
第一节感冒
2
第二节鼻鼽
3
第三节乳蛾
4
第四节咳嗽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6*月龄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岁后:75+5*年龄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
2~2.5 岁出齐。
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享]第七版教材<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精品推荐上次看到雪菖蒲版主共享的标题为<中医儿科学>病症分型治法方药总结表...期末复习绝佳资料!看过之后发现和咱们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很多东西都与现在我们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差异考虑到本校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即第七版<中医儿科学>封面故本人特别赶制了此第七版<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以便大家复习考试其中的内容与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科书完全匹配(我们现在上课用的就是这本汪受传主编的第七版教材)总结的内容包括学校儿科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病症的定义概念,病位,治法,分型,方药及其有关重点知识请大家放心使用资料如下此帖售价 6 学分,已有60 人购买中医儿科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6*月龄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岁后:75+5*年龄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
2~2.5 岁出齐。
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
稚阴稚阳:小儿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肺、脾、肾三脏较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
此外,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
心常有余: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气蓬勃之象。
小儿时期的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迅速传变;迅速传变:“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脏气清灵,易趋恢复。
婴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添加辅食的原则:由一种到多种,由少量到多量,由稀到稠,由淡到浓。
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包括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神色指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重舌舍脉辨斑疹: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为斑;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压之褪色者,为疹。
看指纹:适用于3岁以内儿童。
虎口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六种基本病理脉象:浮、沉、迟、数,有力、无力。
按诊:“囟陷”:囟门凹陷,见于泻甚失水。
“囟填”:囟门高凸,见于呕吐壮热,为肝风内动。
“解颅”:囟门不能应期闭合,囟门宽大头缝开解。
“鸡胸”:胸骨高突。
“龟背”:脊柱高突,按之不痛。
“虚里”:心尖搏动处。
各论新生儿病第三节胎黄定义: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证病位:肝胆脾胃治疗原则:利湿退黄分证论治:常证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味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加减3)气滞血瘀: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变证1)胎黄动风:平肝熄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加减2)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定义:感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特征。
四季皆有,冬春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高;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侵袭于肌表。
病位:肺。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
分证论治:(1)主证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4)时邪感冒:清热解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2)兼证1)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疏风解表上加三拗汤,二陈汤;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桑菊饮加减。
2)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疏风解表上加保和丸3)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疏风解表上镇惊丸加减第三节肺炎喘嗽定义:常见肺系疾病,为感受外邪,郁闭肺络所致。
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
发病季节:全年皆有,冬春季多见。
发病年龄:婴幼儿多见。
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郁闭肺络。
病位:肺经。
诊断:热,咳,痰,喘,煽为典型症状。
分证论治:1.常证1)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甘汤加减2)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3)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4) 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4)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5)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2.变证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第四节哮喘定义: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
首先命名:《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发病季节:四季皆有,春秋两季多见。
发病年龄:婴幼儿及学龄前期。
病因病机:内因:伏痰;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
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气;嗜食酸、甜、辛、辣。
诊断:先兆症状:咳嗽、鼻痒、喷嚏等。
发作时: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吸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
诱发因素:气候突变,接触过敏源。
听诊:两肺哮鸣音,干、湿罗音。
治疗原则:发作期:邪实为主,攻邪以治其标,并分辨寒热,随证论治。
缓解期:正虚为主,扶正以治其本,调其脏腑功能。
分证论治:发作期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2)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4)肺实肾虚:泻肺补肾,标本兼顾-上用苏子降气汤,下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2) 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加减3)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脾系病证第一节鹅口疮定义: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因其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
发病年龄:初生儿、早产儿、久病体虚的婴幼儿。
病因:心脾积热、虚火上炎。
治疗原则:清火分证论治:1)心脾积热:清泻心脾-清热泻脾散加减2)虚火上浮: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第二节口疮定义: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
溃疡面积较大,上复糜腐,称为“口糜”。
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
好发年龄:婴幼儿。
口疮之名最早见于《内经》。
病因病机: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炎。
分证论治: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2)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汤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六味地黄汤加肉桂第五节泄泻定义: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治疗原则:运脾化湿分证论治:1.常证1)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积-保和丸加减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3)湿热泻:清热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5)脾肾阳虚泻:补脾温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2.变证1)伤阴两伤: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加减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第六节厌食定义: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鉴别诊断:厌食与疳证相同:小儿常见脾胃病。
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不足。
症状:长期食欲不振。
面色少华,形体消瘦。
不同:疳证:病变在脾胃,常涉及他脏。
兼有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
厌食:病变在脾胃,不涉及他脏,预后良好。
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
联系:厌食久病成疳。
治疗原则:运脾开胃分证论治:1)脾失健运:调和脾胃,运脾开胃-表换金正气散加减2)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加减3)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异功散加减第七节积滞定义: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食积与疳证的病机:“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
治疗原则:消食化积,理气行滞分证论治:1)乳食内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消乳丸、保和丸加减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加减第八节疳证定义: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疳的含义:(1)病机:“疳者甘也”——小儿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成疳。
(2)症状:“疳者干也”——气液干涸,形体消瘦,面黄发枯。
辨证要点:辨病因、辨轻重、辨兼证。
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不足。
轻重:疳气:疳证之初期,症状较轻。
病机:脾胃运化不健。
症见形体消瘦、面黄发枯;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精神欠佳,多发脾气。
治疗:以和为主。
疳积:本虚标实,症状较重。
病机:脾胃虚弱(虚),夹有食滞或虫积(实),属于虚实夹杂症候。
症见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食欲不振或嗜食异物,烦躁激动。
治疗:以消为主。
干疳:疳证后期,症状较重。
病机:脾胃气阴俱伤,元气衰竭。
疳证的兼证多发于干疳阶段。
症见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脱,腹凹如舟,甚则突然虚脱。
治疗:以补为要。
兼证:“有积不治,传之余脏”眼疳口疳肺疳骨疳疳肿胀分证论治:1.主证1)疳气证: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加减2)疳积证:消积理脾-肥儿丸加减3)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2.兼证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真武汤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加减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加减心肝病证第四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定义:“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行为异常,以致造成学习困难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