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2009年学术论文巡礼.doc

中医儿科论文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2009年学术论文巡礼【摘要】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小儿保健和疾病防治的医学,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中国国内中医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中医儿科学的文献,结合时代的要求从多方面对中医儿科学做出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75篇文献,从理论学说、实验室及临床研究、临床报道、名医经验四个方面予以评述,作为中医儿科学2009年学术巡礼。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2009年;学术文献述评;理论学说;实验研究;临床报道;名医经验1理论研究李艳茹等[1]强调小儿肺的生理特征是儿科温肺法立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正确认识是儿科温肺法立法前提条件的立论新思路。
袁雪晶[2]运用体质学说对小儿体质特征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归纳分析,并进一步论述了小儿的体质特征决定了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阐释了以体质学说来正确地指导儿科临床疾病的防治。
周正[3]从小儿的体质特点研究了治未病学说在儿科中的应用。
徐荣谦等[4]认为中医儿科“调肺学派”的基础理论是“少阳学说”,“调肺学派”以“少阳学说”替代“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使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曹广海等[5]认为络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是“有诸内必有诸外”的客观反应,临床中运用络病理论治疗儿科疾病疗效较好,为治疗儿科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临床报道检索文献时发现临床报道类文章相对较多,不能一一累述,就其中有代表性文章按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如下: 2·1呼吸系统顾克辉等[6]总结了应用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感冒的方法,认为“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培土生金法是根据五行相生理论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即通过补脾益气达到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通过本方法可使肺的卫外功能健全,不易招致外邪而发生感冒。
葛善为[7]研究发现三子二陈汤具有抑菌消炎、镇咳平喘,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确为治疗小儿痰湿咳嗽的理想方剂。
儿科类文献

(四)调剂制方特色
钱氏强调五脏辨证,其制方调剂多围绕着五 脏的寒热虚实而设,如心实热用导赤散,心 虚热用生犀散;肝实热用泻青丸,肝虚热用 六昧地黄丸;脾虚用益黄散,脾湿热用泻黄 散;肺虚用阿胶散,肺热用泻白散;肾虚用 六味地黄丸等。从脏腑的寒热虚实而立方, 为后世所习用,对中医方剂学作出了贡献。
因此,在小儿疾病的具体治疗时,以上述理论为指 导,反对妄用攻下。例如,他在《小儿药证直决》 中说:“小儿疳病,皆愚医之所坏病。”认为疳病 的产生与误治有关。具体而言,钱氏又进一步阐发 说:“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 渐令疳瘦。”又说:“故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 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均强调了妄用攻下并 非小儿治疗之所宜。因此,对于儿科疾病,除非必 下不可之证,可以根据体质年龄及正邪的具体情况 而使用外,钱氏认为一般情况下均不宜妄用。
善于化裁古方
钱氏于处方调剂,十分注重前人的经验。但其又不固守古方,而是结 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个人的用药体会,灵活加减,予以化裁, 或在药味上进行加减,或在剂型、服法上变更。 如其创立的地黄丸,就是从《金匮要略》的崔氏八味丸减桂、附化裁 而成,成为后世滋补肾阴的千古名方。在香连丸的基础上加白附子以 祛寒,就化裁出白附子香连丸。香连丸加入豆蔻仁、诃子肉、没石; 又化裁成没石子丸。以上虽均治腹痛泻利诸症,但各自在寒温通涩方 面已有变化,充分表现出钱氏对古方认真钻研,灵活化裁的根据儿科发病急、变化快,小儿不易服药的临床特点, 对于药物的剂型、服法等诸方面,十分注意,以适应儿科
病的具体特点。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载方120首,除 口服汤剂23首外,余皆为丸、散、膏剂及外用药。这些方 药用药精、药味少、剂量小,易为小儿所接受,由于剂量 小,又易于脾胃受纳吸收。
中医儿科医学论文

中医儿科医学论文中医儿科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分科中的一个独立科目。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儿科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医儿科医学论文篇1浅谈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摘要:探讨中医儿科临床教改方法,提高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
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医学生临床思维、应对患者自信能力增强。
通过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全面培养。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要临床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授课内容纷繁复杂,从小儿出生断脐到青壮年养成进入社会的各个阶段、各个系统的不同疾病都系其讲述内容。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独立的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单方向对学生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既会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又会使这类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失去独立应对患者、甚至是医患关系的能力。
因此,对于已经储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如何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情境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临床思维具有渐进性、对立统一性及反复修正、反复验证的特点[1]。
临床医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临床经验,对疾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之中。
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医疗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正确引导其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要条件。
情境式教学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建立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内经》理论指导下的儿科临床治疗思路经典的学习必须要和临床结合才能显得更有意义。
只有不断地积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创新才能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笔者作为一名中医儿科医师,在学习、理解《黄帝内经•素问》过程中与中医儿科临床相结合,收效甚佳,现举例介绍如下。
1外感风热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生气盎然,阳常有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居多。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六淫之邪,从口鼻而入,郁于上焦,上焦失于宣发,郁闭不利,则可致腠理闭塞,卫气不得泄越,正气与邪气相争,而可见发热。
小儿热证居多,并非见不到寒证,由于小儿感受寒邪后,很快入里化热,所以小儿门诊以风热、暑热、湿热、痰热、燥热之证居多,风寒证相对较少。
《素问》载:“阳盛则生外热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笔者在治疗小儿发热病尤其是风热证时联系上述原文所阐述的病机是上焦不通,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在临床自拟银翘退热方,疗效甚佳。
其方为经方银翘散加减,但功效却大于其原方,其方药组成:银花、连翘、芦根、石膏、牛蒡子、大青叶、蒲公英、青蒿、柴胡、黄芩、枳实、槟榔、熟大黄、山药、生甘草。
此方取其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其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以辛凉解其表热;石膏甘寒泄其内热;青蒿解其郁热;柴胡、黄芩调理气机;由于热闭拒于内,玄府不通,故取柴胡、黄芩调之;以芦根透热于外;小儿热病多有大便秘结,故加有枳实、槟榔、熟大黄,清泄肠腑之热;山药、甘草调和诸药。
笔者认为,退热需用石膏,而且用量应大,1岁以上,3岁以下可用到15~20g,3岁以上7岁以下,可用到20~30g,七岁以上可用到30g以上,不要超过60g。
患儿,男,7岁,2013年8月22日初诊。
症见:发热3d,体温最高39℃,伴鼻塞,流清涕,咽痛,偶咳嗽不剧,纳差,大便偏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有关中医儿科教育论文

有关中医儿科教育论文近年来,随着中医学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医现代化以及和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交叉碰撞,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模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儿科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儿科教育论文范文一:中医儿科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摘要】目前中医儿科教育以“院校式教育”为主,所培养出来的中医儿科医生临床能力不足。
“传统师承式教育”在这方面有其优势,但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上,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受到教师个人学识与经验的束缚,使学生在系统掌握整套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逊色于“院校式教育”等。
当前中医儿科教育工作应通过以下途径解决此问题:(1)采用协同参与教学模式;(2)创造研究性学习环境;(3)有效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4)本科教育阶段熟读中医经典;(5)“院校式教育”与“传统师承式教育”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两个优势。
【关键词】中医教育学; 中医儿科学; 院校式教育; 师承式教育回顾30余年的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到当前中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与大好机遇并存的局面。
所谓挑战是指目前随着整个中医事业处于萎缩状态,中医儿科的生存面临着严峻挑战。
当然中医儿科教育也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不能不引起同行们的深深反思。
1 中医儿科教育现状的思考建国至今,中医儿科教育与整个中医教育基本上是一致的,以“院校式教育”为主。
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等不同层次的大批中医人才,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知名专家教授,可以说是成绩斐然。
但是,现行的中医儿科教育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中医院校式教育”的50年中没有培养出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的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中医儿科院校式教育”也没有培养出人们期待已久的如钱乙、万全等儿科名医;所培养出来的中医儿科临床医生在临床能力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人民在呼唤名医,呼唤中医儿科名医;人们在质疑当今的中医教育,当然同样也在质疑当今现行的中医儿科教育。
儿科类文献

《幼幼集成》
6卷,清·陈复正撰。陈氏字飞霞,乾隆间儿科名医。业医数十年,“乃 取前代之说,存其精要,辨其是非,订为一书,名之曰《幼幼集成》”, 撰成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全书共6卷,卷1主要叙述小儿生理、病 理及其诊法特点。内容有:禀赋、护胎、指纹析义、小儿脉法、保产论、 初诞救护、调燮、脐风论、初生护持、勿轻服药、看病诀、寿夭辨、面 部形色赋、审颜色苗窍知表里之寒热虚实、简切辨证、五脏所属之证、 变蒸辨等。卷2详辨惊风立名之误,及致误之因,立误搐、类搐、非搐 三门,分门论治。卷3~4讨论儿科杂证,重点叙述了40余种儿科常见疾 病的治疗。卷5~6为陈氏修订的万氏痘麻歌赋170余首,附方130余则。
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四)调剂制方特色
钱氏强调五脏辨证,其制方调剂多围绕着五 脏的寒热虚实而设,如心实热用导赤散,心 虚热用生犀散;肝实热用泻青丸,肝虚热用 六昧地黄丸;脾虚用益黄散,脾湿热用泻黄 散;肺虚用阿胶散,肺热用泻白散;肾虚用 六味地黄丸等。从脏腑的寒热虚实而立方, 为后世所习用,对中医方剂学作出了贡献。
《幼幼新书》
40卷,南宋潭州知州刘昉主持,这是中医儿 科学古籍中规模最大的一部专书,全面系统 地总结了我国北宋以前的儿科学医疗经验与 理论成就,内容极为丰富。
搜罗广博,鸿篇巨著
全书辑录的医籍超过140 种,搜罗广博,上 至秦汉之 《内经》 、 《伤寒论》,中至晋 唐之《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备急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下至 《类证活 人书》、《圣济录》、《小儿药证直决》。 收录大量医家秘方和民间验方,载方 14 000 多首, 拾遗方 35 首, 总字数多达 90 余万, 是中医儿科学罕见的鸿篇巨制。
中医儿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儿科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儿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的文献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6期.虞舜.汪受传.韩新民.赵霞.张伟慧.何锦婷.陈争光.徐珊.[2].试论中医儿科的多元化辨证护理观.《辽宁中医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8期.蒋利群.[3].贵阳市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的调查分析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7期.蒋利群.[5].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中国中药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20期.杨洪军.唐仕欢.黄璐琦.周超凡.[6].中医儿科专科医师培训的经验探讨.《中医药导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8期.陈晓刚.[7].中医儿科优势在患儿家长中认知度调查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2期.矫金玲.姚国芳.黄丽先.齐晓国.赵清宴.董小双.钟翠萌.李鹏飞.王晓艾.[9].中医儿科研究生培养的调查和思考.《中医教育》.2015年4期.王俊宏.刘玉清.刘玲佳.[10].准确把握学科内涵促进中医儿科快速发展.《中国医院管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0期.董志强.二、中医儿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医儿科标准数据库建设研究.作者:李楠.中医儿科学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学位年度)[2].中医儿科历史文献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郑庆海.中医医史文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学位年度)[3].中医胎毒思想研究.作者:李颖.科学技术史浙江大学2011(学位年度)[4].宋代儿科文献学术成就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王治华.中医医史文献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2005(学位年度)[5].补肺法儿科文献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张桂菊.中医医史文献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6].罗笑容名老中医学术观点及辨治小儿泄泻的临床用药分析.作者:邓丽君.中医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学位年度)[7].李家凤教授特色治验整理.作者:杨艳.中医儿科云南中医学院2006(学位年度)[8].倪珠英诊治小儿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作者:涂一世.中医儿科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2008(学位年度)[9].升阳益肾法治疗小儿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张丽琛.中医儿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10].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王秀丽.中医儿科学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医儿科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ResearchonthepatternofTCMandseverityforatopicdermatitis:Aretro spectivestudy. WeiZhaoXiuMeiMoDaCanChenChiLiuJunFengLiuQingWuHongYiLi2014[2]DrugdiscoveryforDNAbreakrepairsystembyscreeningfromTCMdatabase andmoleculardynamicsapproach.Chang,T.T.Sun,M.F.Chen,K.C.Wong,Y.H.Yang,S.C.Chen,H.Y.Tsai,F.J.Fisher ,M.Lee,C.L.Fang,W.C.Chen,C.Y.C.《Molecularsimul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7/9[3]Heavymetalandpesticidecontentincommonlyprescribedindividualraw ChineseHerbalMedicines.Harris,E.S.J.Cao,S.Littlefield,B.A.Craycroft,J.A.Scholten,R.Kaptchuk, T.Fu,Y.Wang,W.Liu,Y.Chen,H.Zhao,Z.Clardy,J.Woolf,A.D.Eisenberg,D.M.《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20[4]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idiopathicprecociouspuberty:Ahosp italbasedretrospectiveobservationalstudy.Yu,C.H.Liu,P.H.Van,Y.H.Lien,A.S.Y.Huang,T.P.Yen,H.R.《Complementarytherapiesinmedicine》,被SCI收录SCI.20142[5]Us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ducesexposuretocorticosteroid amongatopicdermatitischildren:A1yearfollowupcohortstudy.Chen,HsingYuLin,YiHsuanWu,JauChingHu,SindyYang,SienhungChen,JiunLiang Chen,YuChunLo,SuShun《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AnInterdisciplinaryJournalDevotedtoBiosc ientificResearchonIndigenousDrugs》,2015[6]Chinesenursingstudents'attitudestowar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 ne..HonKLTwinnSFLeungTFThompsonDRWongYFokTF 《The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被SCI收录SCI.20065[7]Dooutcomesofacupunctureforbackpaindifferaccordingtovaryingsoci oculturalcontexts?theviewfromchina.Volinn,E.Yang,B.He,J.Sheng,X.Ying,J.Zuo,Y.《The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medicine:researchonparadigm, practice,andpolicy》,被SCI收录SCI.20135[8]Longtermeffectsoftransientcerebellarmutismaftercerebellarastro cytomaormedulloblastomatumorresectioninchildhood.. HuberJFBradleyKSpieglerBJDennisM《Child'snervoussystem:ChNS:officialjournal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f orPediatricNeurosurgery》,被SCI收录SCI.20062[9]Perceptionsabout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useamongChi neseimmigrantparentsofchildrenwithcancer.Watt,L.Gulati,S.Shaw,N.T.Sung,L.Dix,D.Poureslami,I.Klassen,A.F.《Supportivecareincancer:officialjournaloftheMultinationalAssociation ofSupportiveCareinCancer》,被SCI收录SCI.20122[10]CD4+effectorandmemorycellpopulationsprotectagainstCryptospori diumparvuminfection.McNair,N.N.Mead,J.R.《Microbesandinfection》,被SCI收录SCI.20138/9四、中医儿科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从中国走向世界中医儿科的现代国际拓展.汪受传,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次学术大会[2]基于中医儿科研究生培养的调查和思考.王俊宏.刘玉清.刘玲佳,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次学术大会[3]温振英谈中医儿科发展史及中医儿科教材改革.郑军,20102010年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二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4]中医儿科标准数据库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分析.李楠.韩新民,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中医儿科国际学术交流大会[5]中医儿科走向世界之我见兼谈中医儿科的特色与优势.张奇文,2009全国中医小儿推拿学术沙龙会议[6]《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研制与解读.汪受传.陈争光.徐珊,2011第28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7]中医儿科直肠用药常用操作方法比较.李长太.吕翠田,2014世界中联第六届中医儿科国际学术交流大会[8]《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研究工作报告.汪受传.虞舜.赵霞.戴启刚.陈争光.徐珊,2012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设想.夏桂选.徐荣谦,20102010年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二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10]中医儿科的发展应重视小儿用药体系的建立——从麻黄看儿科用药的独特性.高修安,2009首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暨2009年度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
中医儿科学教学之详略谈论文

中医儿科学教学之详略谈论文中医儿科学教学之详略谈论文中医儿科学是继完成中医基础诸多门类课程之后的临床学科之一,如果说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可以称之为主干支撑性学科的话,中医儿科学则是理论的延伸和技能的拓展。
在今后的漫长医疗实践中,支撑学科形影不离,而临床分支学科则因从事的学科分科而有所强化和弱化。
实际情况也说明,从事于中医学各临床学科的中医药人员,其知识结构主要是由主干支撑性学科作为功底,再结合各临床学科的现代医学知识所构成。
这样,就提出了如何更高效地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中医儿科的临床和教学体会,探讨中医儿科学教学实践的做法,提出中医儿科学教学详略谈,旨在对中医儿科学教学做有益的尝试。
1儿科典籍宜强化在绪论教学中,儿科典籍以一般介绍为主,历代儿科著作也以列表形式予以简介。
这样,学生对儿科发展史只能有浅显的了解。
纵观儿科名家,无不对儿科著作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古籍的学术内涵。
因此,儿科教学应该对儿科古籍做较深入的讲解。
如对《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学术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对宋医家钱乙的学术思想、脏腑辨证、组方特点等方面作讲解;对明医家万全提出的“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做诠释。
对其他如《幼幼新书》《幼幼集成》等,也尽量多做讲解。
对于一般性儿科专著,也可以做简介式的说明,比如介绍其朝代、医家名、著作名、主要学术成就、学术源流等,使学生有些印象即可。
儿科典籍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内容,虽然对典籍强化教学的效果不会短期显现,但对今后儿科的继续深造,将发挥潜在的作用。
今后中医儿科教材的编写若增加典籍导读作为附篇,将使学生获益匪浅。
2优势病种宜深讲中医儿科存在许多优势诊疗病种,如外感、咳喘、泄街、腹痛、厌食、积滞等。
对儿科优势病种的讲解,宜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多层面讲解。
(1)讲解优势病种的一般辨治规律;(2)讲解优势病种的小儿特点;(3)讲解优势病种的诊治事例;(4)讲解优势病种的个人用药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儿科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医儿科学人文精神考释.《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6期.陈慧.程燕.[2].民国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概况.《西部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10期.赵艳.[3].中医儿科学学科的学术概念和发展战略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2期.汪受传.郁晓维.[4].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的思考.《河北中医》.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1年6期.张玲.[5].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1年5期.蒋利群.孙爱英.赵申武.马新华.刘珍.赵平.[6].中医儿科学创造性案例教学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江苏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4期.蒋利群.[7].横向思维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2期.李冬梅.王文丽.施雷.[8].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10期.张雪荣.李云海.[9].谈多媒体在中医儿科学教学应用中的利弊.《甘肃中医》.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2期.吕晓武.[10].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医儿科学CAI课件开发中的应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7年5期.陈晓征.汪受传.蒋斌.胡宁.赵霞.二、中医儿科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医儿科历史文献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郑庆海.中医医史文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学位年度)[2].防风散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疗效研究.作者:洪金玲.中医儿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2012(学位年度)[3].“伏九贴敷疗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作者:张霞.中医儿科学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学位年度)[4].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研究.作者:余婧.中医儿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2009(学位年度)[5].《小儿药证直诀》证候和色诊象特点研究.作者:赵薇.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5(学位年度)[6].治喘贴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寒哮)的临床疗效研究.作者:任源.中医儿科学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2005(学位年度)[7]小儿抽动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周蕾.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学位年度)[8]过敏性紫癜IL10、TNFα的变化与中医证的相关性研究.作者:罗立欣.中医儿科学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2005(学位年度)[9].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赵倩义.中医儿科学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学位年度)[10].12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证型分析.被引次数:6作者:宁彦柳.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2(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医儿科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DoesthereportingofrandomizedclinicaltrialspublishedinChinesepe diatricsjournalsimproveaftertheCONSORTStatementisadopted?.Ma,B.Ke,F.Y.Chen,Z.M.Qi,G.Q.Li,H.M.Liu,W.J.Zhang,Y.Hu,Q.Yang,K.H.《Contemporaryclinicaltrials》,被SCI收录SCI.20125[2]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theblaKPC2geneinclinicalisolatesofc arbapenemresistantKlebsiellapneumoniaefromthepediatricwardsofaChinese hospital.Liu,Y.Li,X.Y.Wan,L.G.Jiang,W.Y.Li,F.Q.Yang,J.H.《Canadianjournalofmicrobi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10[3]TwocompoundframeshiftmutationsinsuccinatedehydrogenasegeneofaC hineseboywithencephalopathy.Ma,Y.Y.Wu,T.F.Liu,Y.P.Wang,Q.Li,X.Y.Ding,Y.Song,J.Q.Shi,X.Y.Zhang,W.N .Zhao,M.Hu,L.Y.Ju,J.Wang,Z.L.Yang,Y.L.Zou,L.P.《Brain&Development》,被SCI收录SCI.20145[4]Comparativeanalysisofthevirulencecharacteristicsofepidemicmeth 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strainsisolatedfromChinesechildre n:ST59MRSAhighlyexpressescoregeneencodedtoxin.Li,S.Sun,J.Zhang,J.Li,X.Tao,X.Wang,L.Sun,M.Liu,Y.Li,J.Qiao,Y.Yu,S.Yao ,K.Yang,Y.Shen,X.《APMIS:ActaPathologica,MicrobiologicaetImmunologicaScandinavica》,被SCI收录SCI.20142[5]Followupstudyof25ChinesechildrenwithPLA2G6associatedneurodegen eration.Zhang,P.Gao,Z.Jiang,Y.Wang,J.Zhang,F.Wang,S.Yang,Y.Xiong,H.Zhang,Y.Ba o,X.Xiao,J.Wu,X.Wu,Y.《Europeanjournalofneurology:theofficialjournaloftheEuropeanFederatio nofNeurologicalSocieties》,被SCI收录SCI.20132[6]GeneticandbiochemicalfindingsinChinesechildrenwithLeighsyndrome.Ma,Y.Y.Wu,T.F.Liu,Y.P.Wang,Q.Song,J.Q.Li,X.Y.Shi,X.Y.Zhang,W.N.Zhao,M .Hu,L.Y.Yang,Y.L.Zou,L.P.《Journalofclinicalneuroscience:officialjournaloftheNeurosurgicalSoci etyofAustralasia》,被SCI收录SCI.201311[7]Integrativemedicineasadjuncttherapyinthetreatmentofatopicderma titisTherol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ietarysupplements,andotherm odalities.Dinicola,C.Kekevian,A.Chang,C.《Clinicalreviewsinallergy&immunology》,被SCI收录SCI.20133[8]PlasmaglobotriaosylsphingosinecouldbeabiomarkerforFabrydisease withaChinesehotspotlateonsetmutation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inoncol ogy:Gastriccancer.Chongqing,T.Liubao,P.Xiaohui,Z.Jianhe,L.Xiaomin,W.Gannong,C.Siying,W. Lihui,O.Ziying,Z.《PharmacoEconomics》,被SCI收录SCI.20143[10]MaternalPCMT1genepolymorphismsandtheriskofneuraltubedefectsin aChinesepopulationofLvlianghighriskarea.Zhao,H.Wang,F.Wang,J.Xie,H.Guo,J.Liu,C.Wang,L.Lu,X.Bao,Y.Wang,G.Zhong ,R.Niu,B.Zhang,T.《Gene:AnInternationalJournalFocusingonGeneCloningandGeneStructureand Function》,被SCI收录SCI.20122四、中医儿科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新版《中医儿科学》本科教材的优势与特色.侯树平,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次学术大会[2]《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之我见.韩新民,2013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3]《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之我见.韩新民,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次学术大会[4]病案讨论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李建.汪蕾,2012第十届全国儿科医学教育研讨会暨全国儿科继续医学教育研讨会[5]七年制《中医儿科学》PBL与LBL双轨教学法探讨.吴力群,2012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6]《中医儿科学》"专题教学法"的运用.陈捷,2011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临床医学教育研究分会第十届全体会议暨学术研讨会[7]临床模拟操作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体会.尹蔚萍,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中医儿科国际学术交流大会[8]《中医儿科学》临床见习改革思路探讨.姜之炎,20102010年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二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9]中医儿科学教学体会.刁娟娟,2009首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暨2009年度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10]《中医儿科学》教学之详略谈.陈捷,2009首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暨2009年度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