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方,许多方剂至今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四大家在儿科学方面各有特长, 其中刘完素主张用辛苦寒凉法治疗 小儿热性病,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 攻下,李果重视调理脾胃。朱丹溪 对于儿科尤有建树,著《幼科全 书》,治疗痘疹时,折衷了钱乙善 用抱龙丸、百祥丸、生犀散等之寒 凉与陈文中喜用桂枝、附子、丁香 等之温燥,取解毒、发表、和中三 者兼用,影响后世医家,形成了儿 科折衷学说。
元代~建国前
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口 议》,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早期 的集中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 疗胎怯;归纳急惊风为“四证八候”,提出 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 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提出了“惊风三发便 成痫”“瘀血成痘”等论点,对现今临床仍 有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本 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 411种病证的方药,具有临床实 用价值。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 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己见, 内容厂博,是明代集幼科大成 的学术著作
清代儿科医家秦昌遇是儿科折衷学说具 有代表性的医家,因虑"幼科诸书,非 偏寒偏热之误,便喜补喜泻之殊,予故 僭而折衷之”(《幼科折衷.前言》), 撰《幼科折衷》专著以详述,夏禹铸著 《幼科铁镜》,认为“小儿病于内,必 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01
中医儿科学的 萌芽期
02
中医儿科学的 形成期
目录
CONTENTS
03
中医儿科学的 发展期
04
中医儿科学发 展的新时期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 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 学科。

儿科发展简史

儿科发展简史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1. 宋设“太医局”设小方脉“ 2. 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公元1032-1119?)北宋年间的儿科名医,专业儿科40余 年,《小儿药证直诀》为学生阎孝忠所编,主要学术思想如下: 1)首创五脏辨证,提出治法方药(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地黄丸 等五脏补泻方剂) 2)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等。“左腮为肝,又腮为 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3)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提高,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5)区别惊痫,指出痫的特点为“口作五畜声”。 6)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 治法。 7)“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8)方药方面,首先,对剂型的改革,丸散膏丹为主;其次,善于 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 六味地黄丸,益黄散等。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5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2.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4.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6卷, 共255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中医儿科学发展 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 诊治的一门学科。儿科学成熟较晚,它经历了漫长 的萌芽时期、积累奠基时期,直至宋代,学科体系 才逐步形成,至明清逐渐走向成熟发展时期。 儿科素称“哑科”,是指婴幼儿不能自述病情,或 能而不全,而且就诊时往往哭闹拒查;加之经脉细 微难以按循,因而使医家常感为难,故有“宁治十 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一妇人,莫治一小儿”之 叹。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2)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等。“左腮为肝,又腮为 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3)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提高,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5)区别惊痫,指出痫的特点为“口作五畜声”。
6)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 治法。
《黄帝内经》的著成,从理论上为儿科学的建立提供了 原则性指导,《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问世,对儿科 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灵枢逆顺肥瘦篇》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灵枢论疾诊尺》“婴儿 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PPT课件
3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5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2.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4.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6卷, 共255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PPT课件
7
昌盛时期(明清时代)
1. 世医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 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对小儿喂养、调护、 疾病的预防、养胎等方面作了精辟论述。如:
1) 小儿五脏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概括了小儿的 生理病理特点。
2) 急惊风的转归“成痫“”成瘫“喑不能言”。
2. 清夏雨铸《幼科铁镜》中重视望诊,提出“有 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观点。惊风的治法“豁 痰”“祛风”“解热”“祛邪”。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新生儿期——分娩~生后足28天——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下降,易 发生产伤、 窒息、出血、溶血、感染、先天畸形。加强保温、喂 养、清洁卫生、皮肤及消毒隔离等护理。
婴儿期——生后28天~1周岁——易发生脾胃疾病,如婴儿泄泻、积滞 呕吐。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加辅食,
幼儿期——1周岁~3周岁——脾胃较薄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 时行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合理喂养,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脏器轻灵,易趋康复。 病因单纯、少七情之害。
几个重要学说-纯阳说
首见于《颅囟经》 1. 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
所以生机特别旺盛,生长发育速度迅速, 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 欣向荣 2. 因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量大,为 适应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所以常常相 对地感到阴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 3. “纯阳”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万全-----三有余,四不足。 清吴鞠通-----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颅囟经》-----纯阳之体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因上---六淫、疫戾之邪、伤食、易受惊 恐、易受外伤、先天疾病。 易于传变---脏腑传变,并病。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体格发育
头围-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指标。 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 ,生后半年增加8
cm ,后半年增加4cm ,第二年内又增加 2cm ,约为48cm ,5岁时已接近成人。 胸围-主要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 肺的发育程度。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 ,平均为32 cm ,1周岁时头围于胸围基本相等,平均为 46cm 。1周岁后胸围大于头围。
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1/2~2/3。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诊治麻、痘、斑、疹,所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

南宋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大胆提出了用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为痘疹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陈文中不仅是一位治疗痘疹的专家,对小儿杂病的证治,亦皆收奇效,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两书传世。

陈文中与钱乙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儿科影响很大,儿科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温补与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温补与寒凉的学术争鸣,开始局限于痘、麻范围,以后扩展到儿科各个领域。

这种学术急诊对于儿科的临床治疗与基理论的深入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如巢元方、孙思邈、王怀隐、钱乙等医家的学术经验,咸悉摘录,并注明引证出处,附有己见。

书中还收集了不少民间医生的验方、单方、遗佚方,内容详尽,取材广博,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成为后人研究宋代以前儿科文献的主要著作。

此外,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自初生至儿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书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灸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这种方法不仅具有消毒作用,且为初生儿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

总之,宋代医学的小儿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诸方面都已形成独特的体系。

金元四大家大多一专多能,各科兼长,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有儿科的有关论述,如刘完素在《宣明方论·儿科论》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至今仍为儿科广泛应用。

张子和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法,为小儿治疗热性病采用上病下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儿科中医-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中医-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32
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 明确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 • “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 • “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用药注意点 • 按六气病因论述小儿温病,与叶桂的卫气营血学说相辅相成
33
明清时期痘疹专著
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记载用“稀痘方”;《 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
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 20卷,共论证200余种。其中记载了小儿外科、 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 伤科病证70余种,为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 了重大贡献。
26
明代名医万全,字密斋,有《育婴家秘》4 卷、《幼科发挥》2卷、《痘疹心法》23卷、《 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疹》13卷等
张从正善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 “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
李杲喜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 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 养阴法见长。
24
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 书》3卷、《活幼口议》20卷。
其学术特点:
一是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为全面;
17
⑤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钱乙创立了异 功散、地黄丸、白术散等名方,临床用药以成药 为主,在《小儿药证直诀》135方中,丸剂71方、 散剂45方、膏剂6方、外用7方,汤剂仅6方。
18
学术观点的对立
寒凉派 山东省东平县董汲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总结了用寒凉法治疗麻、痘、斑、疹的经验 私淑钱乙,钱乙为《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写序
40
中医儿科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在剂型改革方面研制出了一批新剂型 儿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研究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成就 1.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 2.曾世荣著《活幼口议》及《活幼心书》 ①详论初生诸疾, 议证论候翔实。 ②首倡急惊风之“四证八候” ,并提出镇惊、截风、退热、 化痰诸法,所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 今。提出“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等创见 性的观点。 ③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解, 便于理解记诵 和普及。
②《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治外感病、以 脏腑辨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 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许多名方,如麻 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至今为 儿科临床所常用。 4.儿科医案 儿科医案:西汉淳于意以“下气汤”治婴 儿科医案 儿“气鬲病”。 5.儿科著作 儿科著作:王末钞《小儿用药本草》,徐 儿科著作 叔响《疗少小百病杂方》。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 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 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 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
宋代)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代)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 宋代
(一)隋唐 ▲医学教育:政府设立太医署,内设少小科。 ▲儿科专业初步形成: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隋代巢元方-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①介绍小儿疾病有6卷,为小儿病因证候学之首。 ②疾病分类与辨证: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 以脏腑辨证为主。 ③正确的养育观:提出“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 衣,……宜时见风日…… 。
▲夏禹铸《幼科铁镜》 夏禹铸《幼科铁镜》 ①重视望诊,从望面色、审苗窍辨脏腑寒热虚 实。 ②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惊风等证, 并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 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之惊风治法,对后 世影响较大。 ③擅用推拿。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是一部麻疹专书,详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 辨证和治疗。首先提出“肺炎喘嗽” 病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第一章儿科学基础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她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汇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基础和各类病证防治,以应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儿童的特点,研究防病治病措施,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作为本学科的中心任务。

在历史上,中医儿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现代社会,在相关学科进步的氛围中和国家社会的关心下,中医儿科学在学术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儿童保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学习中医儿科学,首先有必要了解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熟悉著名儿科学家的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著作。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中医儿科学起源期(远古~隋唐)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对发掘出的40多个“北京人”个体的分析统计,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4岁。

因此,可以说,人类早期从偶然发现到有意识应用的原始医学积累,相当部分属于儿科学的范畴。

现存古籍有记载的我国第一位儿科专科医师是扁鹊,时在战国时期,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据医学史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现已发现的我国最古医书,成书早于《黄帝内经》。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痫)方”,用雷尾(雷丸)药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

《黄帝内经》有不少有关小儿的记载。

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七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关于先天因素致病,《素问·奇病论》说“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

”此外,还有关于儿科病诊法及预后判断的数处记载。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惜已失传。

关于儿科医案的早期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汉初仓公(淳于意)25则医案,其中包括婴儿气鬲病用下气汤治疗的案例。

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疗2岁小儿下利病。

张仲景作为一位伟大的医家,他虽未曾专论儿科,但是,他所建立的脏腑论杂病、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于后世中医儿科学临证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他创立的许多名方,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乌梅丸、肾气丸等,至今为儿科临床所常用。

医学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先驱。

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已经有国立医学校,唐《六典》记载:“元嘉20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丞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

”隋唐时期,太医署内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儿科医生,这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系”。

隋代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当时最完备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及小儿杂病诸候凡6卷,255候。

书中专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小儿阴阳之气嫩弱”等,论述了变蒸学说,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对多种儿科病证,如惊、痫、解颅、胎疸、夜啼、遗尿、脱肛、鹅口、口疮、脐疮等等都确立了病名,论述了病因及证候,成为后世对这些儿科病认识的基础。

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成书年代向有争议。

巢元方说是中古巫方所作,王叔和认为系张仲景弟子卫汛所作,比较可靠的似为《四库全书·颅囟经·提要》所说:“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因此“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

书中提出了“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为后世沿用和争鸣。

对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的证治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本书对于钱乙等后世儿科医家有深刻的影响。

唐代的医学巨著中,分别搜集了大量的儿科资料。

突出者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将《妇人方》三卷和《少小婴孺方》二卷列于卷首。

书中列儿科用方达320余首,又特别重视小儿养育,从怀妊逐月养胎,小儿出生拭口、洗浴、哺乳、衣着等保育护养方法,到伤寒,咳嗽等许多疾病的治疗,分为九门,都一一加以叙述,为宋代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宋~元)宋代,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的主要时期,钱乙、董汲、陈文中等医家对于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北宋钱乙(1035~1117年),字仲阳,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小儿医,他专业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对于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因而被后世称为“儿科之圣”。

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学生阎孝忠整理集中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之中。

钱乙的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①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药证直诀·原序》(阎孝忠)说:“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儿科诊断学,四诊中尤重望诊,并总结出“目内证”,“面上证”的面部望诊经验。

提出了麻疹与天花,惊风与痫证,急惊与慢惊等的鉴别诊断要点。

③儿科辨证学,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在这第一层次辨证之下,又以虚实辨证作为第二层次辨证,再以兼证(寒热、表里、痰食等)作为第三层次辨证,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儿科临床。

④治则治法,提出了五脏虚实证补泻治则,尤其重视调理脾胃,又对若干病症提出了治疗大法,如“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等。

⑤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

钱乙创立了异功散、地黄丸、白术散等名方,临床用药以成药为主,在《小儿药证直诀》135方中,丸剂71方、散剂45方、膏剂6方、外用7方,汤剂仅6方。

1092年冬,山东省东平县天花流行,当地名医董汲以白虎汤获验,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总结了用寒凉法治疗麻、痘、斑、疹的经验。

他治疗出疹类时行疾病以寒凉法为主的思想私淑钱乙,钱乙为《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写序并校正刊行陈文中,字文秀,南宋医家,著《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陈氏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为儿科痘疹温补学派的创始者,首创痘疹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剂治疗“不光泽,不红活,不起发,不充满,不结厣,不成痂,而痒塌烦躁喘渴,及宣解太过、误食生冷、中寒泄泻、倦怠少食、足指逆冷”等证,乃由于毒盛阳虚而不发者,并进而将温补法用于其它多种病证。

钱乙、董汲主寒凉,陈文中主温补,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初,还有刘日方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该书汇集了此前诸家的学术经验,包括已散佚的古代医著论述及民间方药,取材广博,内容详尽。

如主张3岁以内小儿可以观察指纹代替切脉,并叙述了虎口三关指纹的察看方法,就一直沿用至今。

南宋时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是又一部重要的儿科著作,该书对自初生至儿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

如指出初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

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灸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条件下预防脐风的一种措施。

书中还记载了小儿先天性畸形的“胎内十二证”,如骈指、缺唇等,提出其中部分是可以用手术矫治的。

金元医家学术上各有特色,他们对儿科疾病也有各自的学术见解和经验。

刘完素《宣明方论·儿科论》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擅用苦寒清热。

李东垣重视调理脾胃,升阳益气。

张子和治热性病善用攻下。

朱丹溪著《幼科全书》,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应用滋阴法治疗小儿阴虚体质及热病伤阴,对麻疹的症状、病因(胎毒加时邪)、病机(毒起于脾,热流于心,始终之变,肾则无证,脏腑之伤,肺则尤甚)等的论述,均显示了精湛的见解。

元代医家曾世荣,著《活幼口议》、《活幼心书》,两书对小儿抚养保育、诊法辨证、证治方药等有许多新鲜的论述。

例如,《活幼口议·卷之一》说:“小儿方脉,指下易明,心用了了。

”《活幼口议·卷之十一》说:“疳者甘也。

”《活幼心书·明小儿四证八候五》说:惊风“四证者,惊、风、痰、热是也;八候者,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

”等。

三、中医儿科学发展期(明清~解放前)明清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快速发展的时期,儿科专业人员大量增加,儿科医家辈出,中医儿科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如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寇平的《全幼心鉴》等许多儿科著作,都积累了当时的临证经验。

1991年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中医儿科专著1117种,流传至今的儿科专著当在1100种以上,其中大部分为明清医家所著。

明代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10卷,将儿科各证设为提问,详究病源证治,既本经论,又博采众家,融汇诸说,出方886首,多为实用方剂。

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等儿科专著。

《保婴撮要》20卷,论小儿各科病症221种,其中包括小儿外科病证70多种,使中医小儿外科学初步形成。

书中论证以五脏为纲,治疗重视温脾补肾。

提出用火烧断脐法预防脐风。

书中还记录了医案1540则,为后人流下了宝贵的临证资料。

万全,字密斋,祖传三代名医,儿科专著有《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等多种。

万氏提出了“育婴四法”,《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十三科》说:“一曰预养以培其元,二曰胎养以保其真,三曰褥养以防其变,四曰鞠养以慎其疾。

预养者,即调元之意也;胎养者,即保胎之道也;褥养者,即护产之法也;鞠养者,即育婴之教也。

”对各阶段护养详细论述。

就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万氏在朱震亨论述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学说,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

在病因学方面,他提出了三因论(急惊风有三因: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在治疗学方面,他特别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对病证的认识方面,有许多精辟见解,如急惊风类证中有“天钓似痫”“内钓似痫”等,提出惊风可有“成痫”,“成瘫”,“喑不能言”等后遗症。

万全的学术建树对儿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论述全面而中肯,全书内容丰富,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小儿则》在学术上崇尚“阳非有余”及“阴常不足”,“人体虚多实少”,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临床常用温补之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