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合集下载

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千古風流人物 .
三顾茅庐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比较
战争名称 官渡之战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结果 曹操、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影响
特点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 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方的基础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评说曹操:
说起曹操,“很容 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 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 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 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 雄。” —鲁迅 依你之见呢?
1、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 战发生于哪一年?22年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B)
3、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 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 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 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D )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赤壁之战中军事 上居于优势的曹 军为何会失败?
为什么 呢?
• • • • • • •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千古風流人物 .
曹丕 220年

洛阳
建业
成都
刘备 221年


222年
孙权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 我还想知道什么?

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名校名师推荐………………………………………………… 1 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

形成》教案新人教版

三、教学过程 * 温故知新: 创设情景:多媒体演示《三国演义》主题曲。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 1. 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 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 目标自学:完成ppt中自主题 * 互动导学: * 达标反馈: * 归纳提升:

互动导学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 曹操统一北方 1. 创设情境,用“我们正处在东汉末年,呈现在你眼中的是怎样的景象?”为题引导学生描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 2. 小组讨论: 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其他军阀最终统一北方?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招贤纳士,得到更多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 分析曹操和袁绍的力量对比 3. 官渡之战: 学生阅读有关课文,了解官渡战役归纳作战时间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 时间: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操胜利 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二)、三国鼎立 1. 以现场采访的方式,提出“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感想?”过渡到“赤壁之战”。 2. 让学生为刘备、孙权出谋划策,引出“孙刘联合”的战略。 3. 简介赤壁之战经过。 4. 讨论: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获胜而在占据优势的赤壁之战中反而失败呢? ……………………………………………………………名校名师推荐………………………………………………… 2 5.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三国建立概况;并利用表格。 赤壁之战:分析曹军和孙刘联军的力量对比 简介归纳赤壁之战的经过:时间: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和曹操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操失败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请思考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表格: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七上历史17-20课知识点总结

七上历史17-20课知识点总结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曹操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1.东汉末年,政局混乱。

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

2.他们互相攻战,是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二.三国鼎立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出奇制胜。

4.统一的条件未成熟。

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从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63年,魏国灭蜀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第18课昌盛的文化一.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佛教: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2.佛教这种教义有利于维护现存的等级秩序,对“来世天国”的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

3.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结合,逐渐中国化,并得到广泛传播,佛教寺院遍布大江南北,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教: 1.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2.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养生炼丹,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医学药物学的发展3.这种主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第20课三国鼎立1

第20课三国鼎立1

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分组讨论、小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这是历史的进步;通过吴国船队到达夷洲,说明台湾与大陆自古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难点: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为何一胜一败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表演、讨论、辩论等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本剧,收集三国时期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动漫故事导入:“三顾茅庐”[讲授新课]:一、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先来了解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农民忍无可忍,爆发了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瓦解了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后,东汉末年国家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黄巾起义后,东汉末年国家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略)历史想象: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学生回答:(略)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看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一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 招贤纳士; 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滚 滚 长 江 东 逝 水
浪 花 淘 尽 英 雄
是 非 成 败 转 头 空
青 渔 樵 江 诸 上
观 看 秋 月 春 风
一 壶 浊 酒 喜 相 逢
古 今 多 少 事
都 付 笑 谈 中
这是以下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原因: (1)曹操本人的骄傲 (2)曹军不习水战 (3)孙刘联军策略得当 (4)南北统一的条件不成熟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三国鼎立
2、三国的建立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蜀 吴
220年
洛阳 成都 建业
曹丕
221年 222年
刘备
孙权
10万人
官渡

之战 3 、4 万人

曹操 袁绍
曹操
隆中对 三分天下
曹 刘 刘 刘
赤壁

孙、刘联军 孙 大战
赤壁 之 战
美文共赏 念奴骄· 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曹操统一北方
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 2、原因:
1、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 2、用人上:招贤纳士 唯才是举 3、经济上: 实行屯田 4、军事上: 善用策略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结果: 孙刘联军胜曹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 蜀 吴 三 分 天 下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
鼎 立
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在局部
成 完成了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奠
——
魏 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
蜀 吴 三 分 天 下
三国鼎立形势图
台湾
1.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事
三 足 鼎
件是( B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立 C.淝水之战
D.曹丕建魏

——
2.三国时期称帝的是( C )
魏 A.曹操、刘备、孙权
蜀 B.曹操、诸葛亮、孙策
吴 三
C.曹丕、刘备、孙权
分 D.曹丕、诸葛亮、孙权


三 3.下列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共同点的
足 是( A )
鼎 立
①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成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魏 “三国”是指(A )
蜀 ①曹魏 ②蜀汉 ③孙吴 ④东汉
吴 三
A.①②③
B.②③④
分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C )
三 足 鼎
A.220年 C.222年
B.221年 D.230年
立 成
6.“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语跟下
列哪一次的战役有关?(B )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不要骄傲 善于借鉴和采纳别人的建议 做事要有恰当的方法
——
三 足 鼎 立 成





天 下
诸葛亮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从他身上 我们能学到什 么?

七年级 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课时

七年级 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课时


刘 刘 刘 刘
曹操
刘备
孙权 孙、刘联军
刘 赤壁
之战
孙、刘 联军
曹军

3.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 多,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
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视人才
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客观:
官兵来自北方, 不习水战,水土 不服 因实力强大而骄 傲自满;松懈、 轻敌;战术失误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1、你能推断出这首词写的是哪一次战役吗
2、公瑾是指谁呢? 3、“樯橹(代指战舰兵船)灰飞烟灭”指的 是什么事?
作业
1.资料做完20课。
2.小本作业:课本106页, 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第1题。 2.预习下一课,做完选择题。
主观: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战役 公元208年 时间 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曹操和孙刘联军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结果 特点 以少胜多 作用 奠定了曹操统 奠定了三国鼎立 一北方的基础 的基础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 壁 之 战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 孙权——巩固江南 刘备——巩固与发展 三方都不 具备统一 全国的条 件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曹操
刘璋 刘表
袁术
曹操 字孟德,安徽亳州
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诗人。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著《蒿里行》、 《观沧海》等篇。
10 万
曹 操
3~4万
官官渡 相持
袁绍
曹操
2.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班级:学生姓名:使用日期:第周【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

2.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学会用史论结合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

3.区别文学作品与史书的不同,明白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自读自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1-----P105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框题,先完成课本P105页自我测评第1题填表。

2.然后阅读第二框题,完成填充册P30页1(1)、(2)的填图练习。

34.填出秦到西晋的朝代更替图:秦朝→朝→东汉→朝→南北朝→隋朝→朝【小组合作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阅读课后的《每课一得》,想想小说与史书有什么不同,按下面的提示在空白处填写出二者的不结论:比小说更真实可信2.读懂简单的文言文史料,分析史料内容,得出合理结论,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

请阅读以下《三国志》中的原文史料,归纳出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及统一北方的战斗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史料一:毛玠语太祖(曹操)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休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业。

”太祖敬纳其言。

史料二:沮授说绍(袁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1)概括毛玠、沮授两谋士提出的建议中有什么共同的内容?(2)“太祖敬纳其言”和“绍弗能用”,反映出曹操与袁绍在纳谏上有何不同?(3)按下列提示,总结出曹操取胜的原因?政治上:①以令诸侯,取得有利地位。

②。

③ 。

经济上:3.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有很多不同,甚至是相反的。

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曹操是篡夺汉朝的奸贼。

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你的依据是哪些史实?4.毛泽东认为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那个朝代的英雄,你认为对吗?说出你的理由和依据?5.参看填充册P31页3(1)题,写出三个以上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或歇后语,体会三国这段历史给中华文化和语言带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本课的主线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因。

这段历史,学生较熟悉,但是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

本课头绪多,内容复杂。

首先师生建构知识结构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理清思路。

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激发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认识不足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以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最终有效的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准备资料,学唱歌曲《曹操》
2 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曹操》伴奏,请一位学生演唱。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好听的歌曲是依据那段历史创作的?(学生回答)。

今天我和大家走进三国这段历史。

(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板块一:构建知识结构
走进三国:看一看,填一填。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你能依据知识结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课的内容吗?(学生概括)。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理清线索。

为下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过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两次关键性的战争。

让我们回到古战场
板块二:活动探究
走进古战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师出示表格。

学生完成相关内容。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检查,记忆。

教师抽查。

比一比(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1.试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胜利而在占据优势的赤壁之战中反而失败?
3.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进入历史情境
1.官渡之战:
出示“官渡之战”幻灯片。

请一位学生演示并解说。

(培养学生动手和表达能力)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说一说,曹操为什么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学生回答。

指导学生归纳成经济、政治、个人素质三个方面。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

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

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体验历史人物)从而过渡到“赤壁之战”。

请一位学生介绍“赤壁之战”经过。

结果如何?(曹操失败)
2.赤壁之战
话锋一转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胜利而在占据优势的赤壁之战中反而失败?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学生分析回答略
读史使人明智: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突出历史的教育功能)
过渡: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3.三国鼎立
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学生分别说出三国的建立者、建立的时间、都城、统治范围。

问: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于哪一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动动手:尝试设计“三国鼎立简图”(培养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历史的能力)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图。

发散思维:你认为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学生回答略)。

(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块三:能力情感培养
煮酒论英雄:评说曹操。

师出示京剧中曹操脸谱问“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就是一个阴险疑诈的奸臣吗?”
学生回答略。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再做决定。

材料一:曹操和陈宫来到吕不奢的家后,吕不奢亲自出外购买好酒,吕氏家人磨刀杀猪款待曹、陈。

期间曹操闻的磨刀霍霍,疑为吕氏要加害于己,不问青红皂白,残忍的杀害了吕氏的家人。

——京剧《捉放曹》
材料二:曹操没有接受董卓骁骑校尉的官职,想要逃回家乡。

他带着几个从人骑马路过故人吕不奢的家,伯奢不在家,伯奢的儿子和宾客抢劫曹操的马和财物,曹操出手把这几个人给杀掉了。

——译自《魏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戏中曹操具有怎样的性格?
2.根据材料二,能得出曹操杀掉对他盛情款待的吕氏一家的结论吗?
3.由此你如何看待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关系?
(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曹操
材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材料二:“设使国家无有孤(曹操),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三国志注》
依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说的是谁,这样评价曹操的主要理由是什么?你同意吗?
2.材料二的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3.你眼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出示:评价历史人物的首要标准——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课堂小结:
•2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208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内容,便于记忆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探索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分层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本课教学材料丰富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本课教学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前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材料。

本课容量过大,学生思考时间有点紧张。

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设计申报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