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合集下载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摘要: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1 引言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2.1 先理强,后理弱先是以“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不仅是针对巴蜀豪强,而且也包括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入川的外地将领权贵。

如:鼓羕有功劳,但也因为有过失而被诸葛亮流放;杨洪“忠清宽亮,忧公如家”,被擢升为蜀郡太守。

这个政策后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基本上形成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社会局面。

理强的另一项政策是恢复盐铁官营。

盐铁早在秦汉时期就是巴蜀地区的主要生产部门,后逐渐为当地的豪强所垄断,这严重地影响了蜀汉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鉴于此,刘备和诸葛亮入川后,便恢复盐铁官营,设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严禁私家开采煮铸,后来“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其次是“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者,无尽民财”如:诸葛亮注意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对于“国之所资”的都江堰工程,征发一千两百名壮丁进行维护,以保证当地的农田灌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自己的实力。

董卓、袁绍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实力派。

189年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

中军校尉袁绍率军诛杀宦官。

董卓趁乱领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另立献帝,自称相国,独揽大权。

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进讨董卓。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军阀。

他率盟军逼近洛阳。

董卓焚洛阳,挟献帝西入长安。

两年后,董卓为吕布所杀,部将火并,关中大乱。

而关东盟军瓦解后,也开始了相互混战。

到196年,全国各地几乎均落入军阀之手:袁绍据有冀、青、并三州之地;曹操据兖、豫二州;刘备、吕布据徐州;袁术据扬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孙策据江东;马腾、韩遂据凉州;公孙度据辽东。

混战使“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二、曹操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曹操(155-220)字孟德,是东汉太尉曹嵩的儿子,20岁以“孝廉”入仕,曾任洛阳北部尉、典军校尉等职,是东汉末年势力发展最快的军阀之一。

时人许劭评价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他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进而统一了北方。

为什么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呢?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统一的条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优势。

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往豫州,困苦不堪。

曹操采纳毛玠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到许昌。

标榜正统,在政治上取得优势。

▼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广泛聚集人才,嬴得李通、李典、许褚、任峻、吕虔、荀彧等人的支持,延揽各方英雄为其效力,形成了一个比较坚强的领导核心。

▼募民屯田获得成功,解决了军粮问题。

东汉末年,北方地区军阀林立,相互混战,许多军阀因粮食短缺而衰亡。

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决定实行大规模的屯田。

196年募民在许下屯田,得谷百万,安定了军心民心,为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积蓄了经济实力。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

孙刘联盟对蜀、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 几方面: 其一,孙刘联盟可以合蜀、吴之力与曹魏对抗,增强了反 曹魏的力量,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其二,孙刘联盟可以使蜀、吴不必顾虑对方,为各自内修 政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三,孙刘联盟有利于蜀、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满足 各自需求,促进双方发展。联盟建立后,双方聘使经常相互往来, 互致方物;民间交往之盛自不待言。 其四,孙刘联盟有重要的军事作用,迫使曹魏陷入两线作 战的不利局面。对蜀而言,联盟为其北伐解除了“东顾之忧”, 使曹魏“河南之众,不得尽西”。对吴亦然。吴可无西顾之忧, 河南之众不得尽南。五月,孙权率十万人由巢湖进攻合肥新城。 蜀吴互相配合,迫使曹魏两线奔波。 在“三国鼎立”的四十多年间,孙刘联盟除在夷陵之战前 后极短时间遭到过破坏外,一直得以持续保持。也正因为蜀吴共 同抗击曹魏,才使“三国鼎立”延续达四十余年之久。因此, “三国鼎立”的实质并非简单的三足鼎立,而是孙刘联盟作为一 方而与曹魏一方的对抗。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曹操、孙 权和刘备皆乱世之英雄。他们三人都具有各不相 同的个体人格,在他们的这种人格魅力的影响之 下、三方均吸引了独霸一方所需要的大批人才。 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依靠这些智能之士纷纷脱 颖而出。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但是相比之下,孙、 刘依靠各自的实力都不足以与统一北方的曹操相 抗衡,于是孙刘联合,北抗曹操,赢得了赤壁大 捷,从而奠定了了三方鼎足之基。三方在这些智 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 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改革不仅壮大 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最终在必要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构成了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其二,“三国鼎立”创造了稳定的社会 环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 发展。 • 其三,“三国鼎立” 有助于激发三国间 的竞争意识,促使各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 施,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 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①.这是诸葛亮对什么时候形势的分析? • ②.引文中的“天子”指的是谁?“挟天子”有什么作用? • ③“跨州连郡者”指什么?
•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后的一首诗,那一时间为 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诗句抒发了曹操 怎样的情感?当时曹操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 )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 军 3、下列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 ( )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袁绍全军覆没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4、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 ) A.袁、曹、刘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5、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6、三国鼎立后,占领湖南、湖 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 (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袁绍 7、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 军。该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 8、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 ( ) A. 曹操 B. 曹丕 C. 司马懿 D.刘备 9、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 A.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诸葛亮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从新联盟。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

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

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促使国家分裂,妨碍国家统一的,所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有消极影响的.如果非要说它的积极作用,那也就是势均力敌互相牵制的对峙局面,期间的相互鼎立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短暂的经济发展时期.从大的方面讲分裂始终是阻碍历史发展进程。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经秦汉大一统之后的第一大规模分裂割据,他的形成和原因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的。

随着第一代创业人的逐渐去世,三国鼎立的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

但是毫无疑问,大一统才是人心所向,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三国统一于晋,结束了百十年的纷争,这才是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含答案)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Βιβλιοθήκη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B.曹丕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C.诸葛亮既生活在汉末也曾经担任蜀汉丞相
D.孙权曾经派卫温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13.曹操(55年一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借“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A.夷洲B.琉球C.流求D.澎湖
3.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这两次战役是( )
①巨鹿之战
②淝水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1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8.魏:曹丕;蜀:刘备;吴:孙权
19.(1)A魏;B蜀;C吴。
(2)D官渡之战;E赤壁之战。
20.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1)材料一中,A、B、C三国分别指的是哪三国?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指的是哪一场战役?在材料一(图中)的什么位置(答字母)?其中诸葛亮认为孙权“可以为援”指的是哪一场战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想一想
三国鼎立局面是 如何形成的?
发散思维
相对于东汉末年,你 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 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 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由于 三方相互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 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关键战役———官渡之战
(1)时间: 200年
(2)交战双方: 袁军和曹军 (3)地点: 官渡 (4)结果: 曹军大败袁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龟虽寿》
曹 操
1、孙权实力的发展
二、三国鼎立
2、刘备实力的发展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火烧赤壁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3、赤壁之战
(1)时间: 208年
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 (2)交战双方:
(3)地点:
(4)结果:
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以少胜多
(5)特点:
(6)影响: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 时间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8年 曹军和孙刘联军 曹军失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的基础
200年 作战双方 曹军和袁军 结果 曹军胜利 特点 影响 奠定了曹操统 一北方的基础
以少胜多
分 析 讨 论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而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于 少。你认为原因何在?从中 能悟出什么道理?
官渡之战
曹操
政治:挟天子以令 诸侯, 招贤纳士
经济:实行屯田
赤壁之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一三国人物 说 曹操 到,曹操 就到
(刘备 )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 )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 )进曹营——一言不发 凿壁偷光 孔明
孔雀收屏
关羽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 结果;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国号、都城; 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曹操败走华容道---- 不出所料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真假辨识
• (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 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三国志》 • 公(曹操)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 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曹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 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 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三国志》
第四学习主题
随便点“国号魏” “蜀 汉”“国号吴”,就可以显 示正确答案,可以不按顺序 点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曹操 曹 丕 自称皇帝, 国号 国号魏 ,定 都长安。 洛阳 魏
大家来找茬
221年,诸葛亮称刘备称帝 228年, —— 229 王,国号蜀,史 汉 孙权称帝, 称蜀汉 ,定 国号吴,定 国号吴 都成都。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合作探究: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从曹操和孙刘联军两方面总结关键词)
合作互帮指导: 探究结果小黑板展示:1、6号组织答案,3、4号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