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川教版练习题第十八篇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川教版练习题第十八篇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川教版练习题第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有一段评书是这么说的:“这些火船往哪儿开呀?曹营啊。

那东风这么一鼓啊,鼓动帆蓬,这船都象飞起来一样,火船就奔曹操的水寨来了。

”它讲的是( )A、淝水之战,曹操以弱胜强B、官渡之战,蜀吴联合抗曹C、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D、长平之战,刘备、孙权统一北方【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是在( )A、266年B、280年C、316年D、263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8年,哪一场战役的失败使他一统天下的“志”破灭( )A、巨鹿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官渡之战【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有人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曹操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C、奖励农耕,得到农民支持D、歼灭袁绍军主力【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历史课上,小敏和肖钢对于官渡之战的性质产生了疑问,请你帮他们从下面结论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B、农民起义军反对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A、AB、BC、CD、D【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资治通鉴》说曹操统治北方能“化乱为治”,而《三国演义》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

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 )A、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B、历史小说与史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C、历史小说的人物经过了文学艺术加工D、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时间:5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40分)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C)A、赤壁之战B、城濮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2.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C)A.刘备B.诸葛亮C.曹操D.孙权3.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D)A.刘表B.孙权C.刘备D.袁绍4.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A)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5、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A、赤壁之战B、三顾茅庐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6.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A.“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贤纳士,实行屯田C.奖励农耕,发展生产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7.“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D)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8.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B)A.匈奴大军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D.东晋军队9、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B)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10、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D)A.刘备B.孙权C.曹操D. 诸葛亮11.(2019衡阳)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C)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12.投资七亿元的年度历史正剧《曹操》于2019年登陆河北卫视,并进行独家首播。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D)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队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B)A.公元前3世纪B.公元3世纪C.公元前2世纪D.公元2世纪14、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C)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15、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 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16、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A.台湾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17.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C)A.蜀、吴、魏B.魏、吴、蜀C.魏、蜀、吴D.吴、魏、蜀18.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试题答案及解析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形势。

三国鼎立的局面,北方是曹丕建立的魏,南方是孙权建立的吴,西南方是刘备建立的蜀,所以正确的形势图是D项。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2.下列政权定都洛阳的有 ( )①魏②吴③西晋④东晋⑤南朝⑥北魏A.①③⑥B.③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历史朝代都城的相关知识,魏、西晋、北魏三个政权都曾在洛阳定都,A 项正确;吴国定都在建业;东晋定都在建康;南朝是东晋之后在南方建立的四个政权的总和,都城不在洛阳,②④⑤排除。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北方民族融合3.《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答案】B【解析】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均与之有关。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4.中国古代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

东汉末年曹操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答案】C【解析】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三国鼎立 测试题(及答案)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三国鼎立 测试题(及答案)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三国鼎立测试题(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题1.东汉后期, 、交替专政,争权夺利,政治极为黑暗。

184年,以太平道的为首,组织领导在黄河南北发动了农民大起义。

2.大官僚和大地主都各有自己的武装,在平定起义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若干个大小,割据一方。

在黄巾起义平定之后,这些军阀互相混战,后来形成几个大的。

3.在军阀混战中, 占据今河南中北部。

他将逃难中的从洛阳接到许县,在政治上取得了“”的有利地位。

他又在淮水流域和平原地区大搞军队屯田。

还招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4. 年, 率领大军南下官渡。

曹操用计烧毁了袁军的粮草,击败袁绍,取得了“”的胜利。

后来曹操趁势北进,初步统一了。

5.当时长江流域有两支较大的军事势力,一为刘表,一为。

自北方逃来,依附于刘表。

为了图谋自己的发展,他三顾茅庐,请出来辅佐自己。

6.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后,想一鼓作气,平定江南。

年,他亲率20余万大军南下。

当时,孙权、刘备联军不足5万,在长江岸边的与曹军相遇,双方隔江对峙。

抓住曹操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的弱点,派黄盖诈降,火烧战船,大败曹军。

这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

7.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大伤,此后无力南下。

刘备占据荆州部分地区后,趁势向西进军,夺取了今、地区,后又向西南方向发展。

孙权在的地位更加巩固,并转而向南扩张。

8.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迁都,史称曹魏。

第二年, 在成都称帝,国号,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在称王,国号,史称孙吴。

局面正式形成。

9.曹魏占据中原地区,地广人多,土地肥沃。

它集中力量兴修,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三国之中地盘最小,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

它的很发达,蜀锦行销天下,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国地处水乡,河湖众多,滨海区域大, 比较先进。

孙权曾派将军率领船队到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关系。

10.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几十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三国鼎立》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下列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的是()A. 城濮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 匈奴大军B. 孙刘联军C. 前秦军队D. 东晋军队3.《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C. 吴、东晋、梁D. 宋、齐、梁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如图反映的是()A. 战国兼并图B. 赤壁之战图C. 人口南迁图D. 三国鼎立图5.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

这两次战役是()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王老师在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时,展示了下图的幻灯片,王老师讲述的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长平之战D. 淝水之战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向”是()A. 统一全国B. 消灭袁绍C. 废汉献帝D. 建立魏国8.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D.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A. B. C. D.10.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 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 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 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11.“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 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时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 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时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2. 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3. 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A官渡之战前B赤壁之战前C蜀汉政权建立后D西晋建立时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5. 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6.三国时期,夷洲是指()A吴国 B台湾 C海南岛 D辽东半岛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A.袁绍 B.曹操C.刘备D.孙权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A. 200年 B. 208年 C. 220年 D.222年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6.东汉灭亡于()A.220年 B.208年 C.221年 D.222年7.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8.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 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C.采纳许攸建议,火烧袁绍全部粮草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A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 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 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下图描绘的内容反映出了一个成语故事,它最有可能是()A.三顾茅庐B.投鞭断流C.釜底抽薪D.退避三舍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中所言之事与下列哪位人物直接相关( )A.袁绍B.曹操C.诸葛亮D.周瑜5.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三四万士兵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5万人左右的孙刘联军,其相同的原因是()A.骄傲轻敌B.天意为之C.借助东风D.不习水战6.下列成语典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纸上谈兵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③三顾茅庐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A. ①③②④B. ①④③②C. ③④①②D. ③①④②7.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

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8.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易中天的著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的第一名。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及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1.《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2.《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魏、蜀、西晋 B.魏、蜀、吴C.吴、东晋、梁 D.宋、齐、梁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反映的是()A.战国兼并图 B.赤壁之战图C.人口南迁图 D.三国鼎立图4.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6.三国,是一个永远激起豪情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坚忍不拔的刘备,胆略超群的孙权构筑起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 淝水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7.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8.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C.孝文帝 D.曹丕9.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下列哪一著名战役有关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马陵之战D.巨鹿之战10.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1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12.《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练习题及
答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中,_________控制了汉献帝,取得“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地位。

?
思路解析:曹操在东汉末年的诸侯混战中,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为统一北方获得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
答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2.200年,曹操打败_________,取得了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思路解析:首先明确时间:200年,然后得出此次战役是官渡之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
答案:袁绍官渡之战?
3.填表: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思路解析:该题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诸要素以表格的形式对比进行分类综合,有助于比较记忆与理解。

?
答案:200年曹操与袁绍袁绍战败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曹军战败?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东汉末年,曹操招贤纳士,________________,实力日益增强,占据了_________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与_________隔黄河对峙的局面。

?
思路解析:曹操重视人才的招纳,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增强了实力,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经济条件。

?
答案:实行屯田黄河袁绍集团?
2.曹操为统一北方曾与袁绍进行了一场战役,这就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思路解析:200年,曹操为统一北方,在官渡打败了袁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
答案:A?
3.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________________,孙权巩固了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
统治。

?
思路解析: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孙刘联军取得胜利,曹操实力受损,由此对整个社会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
答案:四川长江中下游?
4.220年,_________废掉汉献帝,改国号为_________,定都_________。

?
思路解析:三国时期曹魏是由曹丕建立的,注意曹操并没有废黜汉献帝。

?
答案:曹丕魏洛阳?
5.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与袁绍
B.曹操和刘备、孙权?
.袁绍和刘备、孙权
D.刘备和孙权?
思路解析: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
答案:B?
6.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思路解析: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孙权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

?
答案:?
快乐时光
“只有我没笑”
老师常在课堂上教育大家说,当看到别的缺陷和不幸时,千万不要嘲笑。

一天,小布朗对老师说:“今天校园里有一个孩子掉进水坑里,大家都大笑,只有我没有笑。

”“你做得对。

”老师表扬道,“是谁掉进了水坑里呢?”“是我。

”布朗回答。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
A.袁绍
B.曹操
.刘备
D.孙权?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地区,实力雄厚。

?
答案:A?
2.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

”其主要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破坏
B.东汉政权瓦解?
.封建军阀的割据混战
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军阀互相攻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
答案:?
3.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D.昆阳之战?
思路解析:200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此后,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
答案:?
4.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改国号________;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________为国号;222年,孙权称王,国号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内容。

?
答案:魏汉吴?
5.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于208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D.马陵之战?
思路解析:208年,孙刘联军以不足5万的兵力打败了近20万的曹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
答案:B?
6.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军;8年后,曹操20多万大军输给了只有5万人的孙刘联军,相同的原因是( )?
A.骄傲轻敌
B.天意为之
.借助东风
D.不习水战?
思路解析:袁绍和曹操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错失战机。

?
答案:A?
7.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A.魏、蜀、吴
B.蜀、魏、吴
.吴、蜀、魏
D.蜀、吴、魏?
思路解析:263年,魏国灭蜀;266年,司马炎废魏帝改国号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
答案:B?
8.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A.200年
B.208年
.220年
D.222年?
思路解析:220年,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221年,刘备称帝,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
答案:D?
9.下列三个历史人物称帝或称王的先后顺序是( )?
①刘备②曹丕③孙权?
A.②①③
B.②③①
.①③②
D.③①②?
思路解析:220年,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221年,刘备称帝,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

?
答案:A?
10.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其中“人谋”指的是什么内容? (2)“然操遂能克绍”说的是哪一次战役? ????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和重要战役。

?
答案: (1)“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注意招贤纳士,招收和提拔人才。

?
(2)官渡之战?
11.读下图: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填出国名。

?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三国鼎立形成的有关内容。

?
答案:(1)魏蜀吴?
(2)提示:①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逐渐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个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

②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步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得汉中。

④20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