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微生物
我国蕈菌生物多样性及保育研究进展

, 地球上共有蕈菌 2 . 8 万种 , 而真正被人所认
识的不过 1 万种. 欧洲一些 国家 ( 如英国、 芬 兰、 瑞士 )的菌物与维管植物种数之比已达 4∀1 至 6∀1 ( 即有一种维管植物就有 4 6 种菌物 ) , 按照此 比例, 我国的菌物总数应该在 12 24 万种之间.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我国蕈菌中了解较多的伞 菌类仅约 1600 多种, 多孔菌类 1300 余种, 腹菌类 近 300 种, 胶 质 菌 类近 100 种, 子 囊 菌 400 多 种 , 共计约 4000 种 . 其中包括食用菌 966 种 , [ 10] 药用菌 473 种 . 然而, 随着调 查的深入我国的 蕈菌物种总数将远远高出这个数字 , 如笔者仅在 吉林长白山地区本年度报道的中国新记录蕈菌就 有 20多种.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蕈菌物种多样性调查已普 遍展开 , 吉林
收稿日期 : 2010 07 31 ; 修回日期 : 2010 08 15 基金项目 : 泰山学者 !岗位建设经费专项 作者简介 : 图力古尔 ( 1962 E m a i:l m yco log ist @ 126. com。
1 蕈菌生物多样性
蕈菌是一个多样性丰富的生物类群, 这表现 在其物种数量和生态角色的多样性 . 菌物多样 性是整个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 它在人类社会 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从生态学 的意义上说 , 包括蕈菌在内的菌物的存在直接关 系到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质量. 但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气污染和人为造成的地球 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菌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挑战. 有关菌物多样性的编目和保育研 [ 4] 究已列为优先发展领域 . 蕈菌的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 遗 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 , 并且在不同水 平的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形成其蕈菌生物多 样性特征和功能的主要内部机制. 1 . 1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 spec ie s diversity) 是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微生物学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也是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发展及农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现代与未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生活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一、发展历程(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公元二千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作酒的记载。
北魏(386~534)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制醋方法。
我国古代人民也发现豆类的发酵过程,从而制成了酱。
十一世纪时。
北宋未年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
意大利学者Fracastoro 认为传染病的传播有直接、间接和通过空气等几种途径。
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
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亦有对病人穿过的衣服应该进行消毒的记载。
我国古代人民,创用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
大量古书证明,我国在明代隆庆年间,人痘已经广泛使用,并先后传至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英国等国家,人痘接种是我国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1.微生物的发现首先看到微生物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
他于1676年创制了一架原始显微镜,正确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有球形、杆状、螺旋样等,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质的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
巴斯德的研究开始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期。
自此,微生物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巴斯德创造了巴氏消毒法。
随后,英国外科医师李斯德创用石碳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以防止外科手术的继发感染,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打下基础。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微生物实验室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

是循证医学的重要 手段
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 病原学依据
微生物 室在临 床中的 重要地
位
具有监测院内感 染发生发展的特
殊功能
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
国内外现状
进入新世 纪微生物 检验学科 发展迅速
自动化、 半自动化 检测系统 取代手工 鉴定
自动化血 培养仪以 快速及阳 性率高的 特点深得 用户信赖
细菌耐药问 题的出现, 经验用药失 败,临床对 细菌培养及 药敏实验的 需求日益增 强
大肠埃希菌 屎肠球菌 白色念珠菌 阴沟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奇异变形杆菌 粘质沙雷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其它
数量
89 39 9 8 5 3 3 3 22
比例
49.2% 21.5% 5.0% 4.4% 2.8% 1.7% 1.7% 1.7% 12.2%
伤口感染常见病原菌
生殖道感染常见病原菌
淋病奈瑟菌 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变形杆菌 阴道加特纳菌 葡萄球菌 肠球菌 链球菌 白色念珠菌
8 6
0 4 2 0
米诺环素
20
复方新诺明
0 左旋氧氟沙星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
100
93.2 91.4 90
80
79.1
73.1
70
60
50 40
50
47.5
46
43.6 41.2 39.5
39.5 39.5
39.5 39.1
30
20
10
0
0
0
屎肠球菌耐药率(%)
10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青霉素G
100 氨苄西林
97.5 90.8
双歧杆菌检测

1.20双歧杆菌是1899年由法国学者Tissier从母乳营养儿的粪便中分离出的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末端常常分叉,故名双歧杆菌。
由于近二十年来微生态学的崛起和医学革命的进展,使双歧杆菌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
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实验,已确认双歧杆菌是肠内最有益的菌群,双歧杆菌数量的减少乃消失是“不健康”状态的标志,双歧杆菌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微生态学研究发现,在健康人体的消化道中的细菌数有100种,其数量达100兆以上。
双歧杆菌检测标准如下:
GB4789.34-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双歧杆菌的鉴定10
科标化工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微生物的进化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七页。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fēn lèi)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血清学试验、噬菌体分型、生态特性、氨基 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对细胞壁等细胞成分
(chéng fèn)
的分析比较、通过原核生物的转化、转导、 接合来判断原核生物的亲缘关系等等。
rRNA序列测定
分析比较
微生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第十二页,共三十七页。
2. 特征序列(xùliè)或序列(xùliè)印记(signature sequence)
通过对r RNA全序列资料(zīliào)的分析比较(特别是采用 计算机)发现的在不同种群水平上的特异特征性寡 核苷酸序列,或在某些特定的序列位点上出现的单
双名法,由二个拉丁字或希腊字或拉丁化了的其它文字(wénzì)组成, 一般用斜体表示
(参见(cānjiàn) P 323)
属名在前,一般用拉丁字名词表示,字首字母大写
种名在后,常用拉丁文形容词表示,全部小写
若所分离的菌株只鉴定到属,而未鉴定到种,可用sp来表示,
例如 Bacillus sp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七页。
的最新成果,因而逐渐确立了在国际上对细菌进行全面分 类的权威地位。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七页。
《伯杰氏系统(xìtǒng)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20世纪(shìjì)80年代末期)
伯杰氏手册是目前(mùqián)进行细菌分类、鉴定的最重要
动物界和植物界
原核生物(shēngwù)和真核生物(shēngwù)(20世纪60 年代)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
1、巴斯德与自然发生学说
法国,化学家,路易斯 · 巴斯德
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
1、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说 搁置 新鲜食品 细菌检定 无细菌 腐败食品 细菌检定 有细菌自然发生说来自由非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
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易变异
青霉素的使用剂量: 1940年 10万元单位/次 1980年: 输液80万单位/次 2000年: 输液800万-1000万单位/次 青霉素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最低抑制浓度 0.02μg/ml 200μg/ml
青霉素生产菌的发酵水平 1940年 每毫升20单位 2000年 每毫升10万单位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
五、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广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土壤 空气 水域 生物体内外 高空 深海底 2000米深的地层 温泉
正常环境
极端环境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
五、分布广,种类多
60年前,中国人乘飞机采集了160米到 5300米的高空的气样并分析了其中的 微生物发布状况。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
代时(分) 温度 38 25 18 37 110 25 31 30 144 30 120 30 1380 25 1020 20 420 25 642 26
日增殖率 2.7×10^11 1.2×10^24 8.2×10^3 7.2×10^13 1.0×10^3 4.1×10^3 2.1 2.64 10.6 4.92
生物
真细菌 真核生物
真菌 藻类 原生动物 动物 植物
沃氏提出的三域(三原界)分类系统
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现状分析

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现状分析摘要:随着近几年我国医疗事业步入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对于药品质量的管控越来越严格,因为药品质量管控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质量也影响着药品作用效率。
为此我国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就开始对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现状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析可以了解到,当前大多数中药饮片中都存在微生物污染的问题,且不同品种的饮片其微生物污染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那么本文就对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现状分析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现状因为中药饮片在近几年应用越来越频繁,并且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所以其质量问题就成为了有关部门关注的重点,在管理过程中饮片微生物污染问题也成为了研究重点。
在当前工作中可以了解到,微生物控制研究分为以下两点,首先就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其需氧菌总数以及酵母真菌总数进行检测,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到总体污染程度。
其次就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沙门菌等菌群进行检测,以保证可以了解到外源性致病因素。
一、饮片微生物污染状况(一)需氧菌总数及酵母真菌总数通过相关工作研究总结可以了解到,当前我国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存在严重超标的问题,并且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的饮片之间,其微生物污染问题还存在一定差异。
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就对十种九四批饮片进行了总结研究,通过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饮片中的需氧菌总数介于10~1×108CFU/g,饮片的酵母真菌总数介于10~1×107CFU/g,但是在分析中却了解到,连翘、山慈菇这两种饮片需氧菌总数相较于其他饮片出现了偏高表现[1]。
(二)耐热菌污染情况在临床应用总结中了解到,大多数饮片通过假如处理后其细菌含量会大幅度下降,但不包含直接口服饮片,可是在研究分析中却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在加热过程中饮片中仍旧会出现部分残留的耐热菌。
研究人员在总结中了解到,通过加热处理后的饮片中其耐热菌总数要少于需氧菌总数,其下降单位约为二点六,但是在深入总结后发现,耐热菌数>10CFU/g者达80.84%(97/1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MR(ComprehensiveMicrobialResource)3月公布370种细菌,28种古菌,三种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2008
文特尔(J.CraigVenter)宣布合成生殖支原体的完整基因组
2009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率先发现并鉴定SARS病毒复制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基因组甲基化修饰功能
1996
第一个自养生活的古细菌基因组测定完成
1996
阿诺德(FrancesH.Armold)提出定向进化技术
1997
由欧洲、加拿大和日本共96个实验室的633位科学家、美国第一个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1997
舒尔茨(HeideShultz)发现已知的最大细菌—纳米比亚硫珍珠状菌
1997
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小组完成大肠杆菌基因组测序
近20年微生物学发展的重大事件
姓名:屈攀科 学号:20114904
(生物工程2班 生命科学学院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150080)
1982
斯泰特(KarlStetter)首次分离到最适生长温度高于100℃的原核生物
1982
史密斯(Michael Smith)以M13噬菌体为载体,在任一段片断上定点突变。
1999
美国基因组研究所完成百余种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已完成42个
2003.
WHO宣布:有二十一个国家共计14个实验室参加的WHOSARS研究项目组发现病原体是一种属于冠状病毒科的新型病毒
2003
杰伊﹒凯阿斯林(JayKeasling)将青蒿素合成相关基因导入宿主菌
2005
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沃伦(J.Robin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及该菌的致病机理
1988
戴森弗(JohannDeisenhofer),胡伯尔(RohertHuber)和米歇尔(HartnutMichel)研究光合作用反应中心,揭示了膜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1989
毕晓普(J.MichaelBishop)和瓦慕斯(HaroldE.Varmus)发现逆转录病毒原癌基因在细胞中产生
1993
乌尔姆(J.B.Ulmer)开创核酸疫苗
1993
罗伯茨(RichardJ.Roberts)和夏普(PhillipA.Sharp)发现断裂基因
1995
文特尔(CraigWenter)和斯密斯(HamiltonSmith)对生殖道支原体作基因测序
1995
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
1982
切赫(T.R.Cech)和奥尔特曼(S.Altman)发现催化性RNA
1982~1983
Prusiner发现阮病毒
1983
加洛(Robert Gallo)和蒙泰尼尔(LucMontagnier)从艾滋病患者分离艾滋病毒
1983
莫里斯(KarryMullis)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986
美国默克公司在酵母重组乙肝疫苗首次取得专利并获美国FDA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