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合集下载

浅析济慈《夜莺颂》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浅析济慈《夜莺颂》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浅析济慈《夜莺颂》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高艳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学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的《夜莺颂》优美而寓意深刻,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希望借助诗歌以脱离世俗的痛苦与烦恼,到达夜莺的优美歌声所代表的极乐世界中去的梦想。

在这一梦想通过诗人的想象得以实现时,诗人却毅然在这美好的想象世界和严酷的现实世界中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以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

济慈在表达这首诗歌的主题时采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的表现手法,本文拟在此分析这首名作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总页数】1页(P162-162)
【作者】高艳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841
【相关文献】
1.陌生化中的诗意审美——浅析济慈《夜莺颂》 [J], 罗克凌
2.妙语韵天和--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J], 王虹
3.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J], 黄学静
4.济慈、雪莱诗的"宇宙精神"浅析--析《夜莺颂》、《灿烂的星》和《阿多尼》
[J], 文妮佳
5.寓于爱物愤世中的美——济慈及其《秋颂》和《夜莺颂》 [J], 黄修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国诗人济慈的经典诗歌《夜莺颂》原文及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经典诗歌《夜莺颂》原文及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经典诗歌《夜莺颂》原文及赏析夜莺颂第一节我的心疼痛,我感到昏昏欲睡,麻木不仁,好像是饮过毒鸩,又像是刚刚吞服过鸦片,开始沉向冥府的忘川。

这并非我对你的福气有所妒嫉,而是你的欢乐使我过度欣喜——你呀,羽翼翩翩的树精,在山毛榉的绿叶与荫影之中,在那歌声悠扬的地点,你舒展了喉咙,歌唱着夏天。

夜莺颂第二节啊,但愿有一口美酒,一口曾在地窖冷藏多年的美酒!人一尝就会想到花神,想到葱绿的酒乡,想起舞蹈、恋歌和丰收季节的欢狂。

啊,要是那杯酒带有南国的热气,红如人面,充满灵感之泉的真味,珍珠的泡沫在杯沿浮动,能把嘴唇染得绯红,我就会一饮而尽,悄然离开尘寰,随你隐没在幽暗的林间。

夜莺颂第三节远远地隐没,消失,并且忘记你在林间从不知晓的东西,忘记这里的厌倦、焦虑和烦躁不安。

这里,人们坐在一起长吁短叹;这里,老年瘫痪了,只剩得几根白发摇晃,青年也变得苍白,瘦削,以至死亡;这里,人们一思想就感到伤悲,就会绝望得两眼铅灰;这里,美人的双眸难以保持明丽,新生的爱情第二天就会凋敝。

夜莺颂第四节飞去,飞去,我要向你飞去,不是与酒神同驾豹车而去,而是乘坐诗神的无形的双翼,尽管这头脑恁地迟钝、团惑和呆滞。

啊,此刻我终于和你在一起了;夜,是这般地柔和,也许月后已经登上宝座,众星正在四周守望,但是,这里却没有光亮,除了几丝天光,随风穿过窗枝的隙缝,穿过绿叶的荫影和苔藓的曲径。

夜莺颂第五节我看不清什么花儿在我脚下,也望不见什么花儿在枝头挂,但是,在温馨的黑夜,我却能猜想这个季节的每一种芬芳,那就该有香草、灌木和野果树的花。

有山楂和野玫瑰的花,还有早谢的紫罗兰为绿叶遮盖,还有麝香蔷薇即将盛开——那种蔷薇是五月中旬的骄儿,流露着酒香,它是夏夜蚊蝇飞鸣的地方。

夜莺颂第六节我在黑暗中倾听你的歌声,我多次想到死亡,他可以给人安宁。

我在诗歌里亲昵地向他呼唤,求他把我的生命化为青烟。

现在我越发感到死亡的富丽,想在午夜安然地与世别离,但此刻你却以如此的狂喜倾吐着你的胸臆,你将永远歌唱不息,我死了就不会再听见你——你将唱给一堆草泥。

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对《夜莺颂》的文体学赏析

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对《夜莺颂》的文体学赏析

人开始被夜莺的歌声吸引, 准备进人梦幻世界。“ c o o l ’ d a 是通过意象的描述来刻画的。最能体现幻境之美的是在第
l o n g a g e i n t h e d e e p — d e l v e d e a r t h ” 中“ d e e p — d e l v e d ” 生动形 w e a r i n e s s , t h e f e v e r , a n d h t e f r e t ” 中“ f e v e r a n d f r e t ” 头韵的
出的目的。
《 夜莺颂》 中诗人较多选用具有特定意义的专有名词, 最为显著的是引用了希腊、 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专有名词, 这
些词语本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同时为创造梦幻般
( 1 ) 韵律。
英语诗歌的韵律是 由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 的交替 出
的意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一节中, 诗人开篇即描述了自己在痛苦和麻木中 中冥府的一条河流, 死者的魂灵喝了这条河的水就能忘记
饮此泉水可以获得诗的灵感。两个专有名词在 《 夜莺颂》 每个诗节的十行中, 前四 行采用莎士比 亚十四行 上的灵泉, 诗前四行的韵脚 a b a b , 后六行采用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十 此分别指花香和美酒, 刻画出一个让人如痴如醉的幻境。 四行诗后六行的韵脚 c d e c d e 。选取第一诗节为例 , 每行结
元韵模式在诗中起到了强调与突出的作用。每节诗行 用的都是普通词汇, 选取的意象也是普通事物, 却组合成一
结尾一般都是押元韵, 如第二节中的“ b e e n , g r e e n ” “ e a r t h ,
( 3 ) 省音。

m i t r h ” “ S o u t h , m o u t h ” “ H i p p o c r e n e , u n s e e n ” “ b r i m, d i m ” 等。 t h i c k e t , f r u i t — t r e e w i l d ” , 还有田野中的“ h a w t h o r n , e g l a n —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吴艳萍张明悦(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夜莺颂》中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手法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主题中图分类号: I106. 2 文献标识码:A在《夜莺颂》中,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读者亦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停留在夜莺的境界,于是他只能借助诗歌的力量,在诗的世界里达到心愿。

这是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也能看出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济慈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意象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诗人的写作手法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心境。

济慈(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出身贫寒,济慈一生穷困潦倒。

幼年时期生活悲惨至极。

八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母亲去世。

由于生活窘迫,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不好,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染上了可怕的不治之症-肺痨。

疾病的困扰使他不得不与自己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分手。

然而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却没有让诗人一蹶不振。

因为济慈知道只要追求美,才能洞察美,感悟美。

这样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济慈勇敢地走完人生,敏锐高雅的心态是诗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也点燃了世人的希望之路。

21岁时开始诗歌创作,181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长诗是他的巅峰之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是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1818年,23岁的济慈爱上了邻居范妮·布恩小姐,但是那个时候济慈得了严重的肺病,尽管处于热恋中的济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寒酸的经济条件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诗人只能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诗歌当中去。

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分析

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分析

2013.07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之一,关于他与同时期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之处。

他的抒情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6首颂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夜莺颂》便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追求。

因此,意象美是济慈诗歌艺术一大特色。

本文拟从《夜莺颂》中的神话意象、感觉意象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探讨分析,以求对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发现济慈《夜莺颂》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神话意象神话传说是济慈诗歌的一大独特之处。

应该说同时代没有哪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有像济慈那样如此多的运用神话故事。

他的诗就是众仙众神荟萃的世界,充满幻想和神奇,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看他的三首用惊人的想象力再创造神话故事的代表作《恩弟米安》、《拉米亚》、《海披里安》就可以窥见一斑。

《怠惰颂》、《赛吉颂》、《阿波罗赞歌》等作品中也都是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灵感的。

由此可见,从希腊神话中获取题材是济慈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以及济慈对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熟稔程度。

济慈着迷古希腊神话最主要的原因是希腊神话精神是关于美的宗教和欢乐的宗教及其世俗人本主义思想。

这与济慈的人生理想追求不谋而合:肯定人的价值、赞赏世俗之美、追求享乐的人生。

《夜莺颂》中全诗的梦幻意境的营造就与诗人运用神话意象分不开。

诗的第一节中开始写到“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於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其中的“忘川”意象即是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河,名烈溪,鬼魂饮了此河之水,便忘却一切。

“忘川”表明了诗人想摆脱现实的忧愁烦恼之心,同时诗人的矛盾之心也有所体现,即他挣扎于现实和理想之间以及痛苦和快乐之间。

接着在第二节中诗人想到了饮酒,想到了“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这里的“灵感之泉”指的是希腊赫立崆山(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常居之地)上的泉水。

泉名希波克丽涅,据希腊神话,此泉水为飞马之蹄一击,地裂而迸出;饮此泉能获得诗的灵感。

济慈夜莺颂中夜莺的象征意义

济慈夜莺颂中夜莺的象征意义

济慈《夜莺颂》中夜莺的象征‎意义姓名:郭金平学号:030510‎0723摘要: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的《夜莺颂》优美而意寓深‎刻。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通过夜莺的美‎妙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表达了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同时诗人又毅‎然在这美好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

表现了诗人直‎面生活的勇气‎。

这和夜莺的象‎征意义美好与‎勇气相吻合。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象征;美好;勇气。

《夜莺颂》中诗人情感是‎变化的,夜莺的象征也‎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最初的夜莺是‎美妙的幻想世‎界,是一切美的象‎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夜莺由美好事‎物变成诗人意‎识到一切皆是‎幻想的参照物‎,诗人希望在现‎实世界中能有‎夜莺一样美好‎的事物,也是诗人回到‎现实世界的勇‎气和动力。

夜莺是诗人的‎领路人,夜莺的歌声就‎是诗人逃离尘‎世的奏鸣曲。

它引导诗人摆‎脱俗世的羁绊‎,走向光明和自‎由。

起初诗人把夜‎莺看成是神,是美好的化身‎,他似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享受着梦幻的‎快乐。

意象手法的作‎用下, 夜莺变成了快‎乐与美的化身‎,夜莺的歌声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也就像无数的‎诗歌一样,夜莺已经变成‎了一只神鸟,夜莺的生存环‎境是自由的,夜莺的歌声是‎令人欢愉的,夜莺象征着永‎恒的快乐。

可是这毕竟是‎想像,这不是真实的‎世界,一旦诗人从诗‎的境界中走出‎来,一旦诗人意识‎清醒,他仿佛觉察到‎即使他无法挣‎脱现实的残酷‎,也必须勇敢去‎面对,幻想被无情的‎现实阻碍,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生的希望愈来‎愈渺茫,夜莺也只能代‎表他理想的世‎界,因此它的歌声‎是悲凉的,向人们述说着‎现实的凄惨。

在诗的最后一‎节里,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世界,诗人在夜莺的‎美妙世界中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者‎的选择中坚定‎地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来,于是诗人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现实世界中。

浅析英国诗歌的情感寓意与现代启示

浅析英国诗歌的情感寓意与现代启示

[ 作者简介 ] 滕兆玮 ( 1 9 7 8 一 ) 女, 汉族 , 山东省青 岛人 , 南京交通 职业 技术 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英美文
学、 英语教学法 。
3 6
滕兆玮 : 浅 析 英 国诗 歌 的 情 感 寓 意 与现 代 启 示
的天 国 ) 和消极 的情感 走 向 。这两 种 情 感 的矛 盾 、 斗
米『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2 一 l 1 f 基金项 目1 2 0 1 2 年 度江苏省教 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 金项 目《 疏离 与回归——英 国浪漫主义诗歌 的生态关怀 及其 当 代价 值》 , 项 目批准号 : 2 0 1 2 S J B 7 5 0 0 2 2 。
滕 兆 玮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 学院 江苏 ・ 南京 2 1 0 0 0 6 )
【 摘
要】 本文对英国诗歌 的浪漫主 义情怀进行深入研究 , 以期从情感的角度 上对浪漫主 义进行 系统全
面的剖 析 , 了解 英 国浪 漫主 义诗人 在 情感 影响 下所 看到 的现 实世 界 的全 貌 通过 分析 英 国浪 漫主 义 的 内涵和 特点、 理性 、 意象等来深入探究英 国浪漫主义诗歌所表达 的情感, 揭示浪漫主 义诗歌的本质 . 并指 出这种情感 对 当今 社会 所产 生 的影 响及 启 示。 【 关键词 】 英 国诗歌 情感 浪漫 主 义 意 象
【 中图分类号 】 l 1 O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8 5 3 4 ( 2 0 1 5 ) 0 3 — 0 0 3 6 — 0 3
1引言
看 作 整个 思 维 的 中心 .这种 理 性 的情 感 可 以帮 助 人

2018-2019-夜莺颂赏析-实用word文档 (13页)

2018-2019-夜莺颂赏析-实用word文档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夜莺颂赏析篇一:夜莺颂赏析关闭窗口从艺术技巧的运用看_夜莺颂_的主题表达.pdf以下是该文档的文本预览效果,预览是为了您快捷查看,但可能丢失了某些格式或图片。

打印 | 下载从艺术技巧的运用看《夜莺颂》的主题表达X张杨莉(湖南文理学院外语系,湖南常德415000)摘要: 运用新批评的研究方法,对济慈《夜莺颂》的艺术技巧如措词、句法、修辞、意象以及象征等的分析发现,《夜莺颂》通过对歌手从梦幻到现实的心灵之旅的刻画,描绘了诗境与尘境两个不同的世界,展示了理想与现实、永恒与死亡的对立,并由此揭示了理想的斑斓与现实的残酷。

关键词: 《夜莺颂》;济慈;艺术技巧;主题表达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 6154(201X)05 - 0071 - 03约翰〓济慈是英国19 世纪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的丰富、语言的精确与华美完全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声望颇高的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济慈的颂歌“珠圆玉润”[1] 。

济慈的墓碑上写着:“此地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是用水写成的。

”[2]但是闻一多却认为:“忠烈的亡魂啊! P你的名字没写在水上,P但铸在圣朝底宝鼎上了!”[3]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但丁〓加百列〓罗塞蒂说:“我们的济慈的歌声就是我们英国的夜莺歌。

”[4]济慈的《夜莺颂》是其颂歌中最美的诗篇之一,难怪徐志摩说:“诗中有济慈的《夜莺歌》,如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5]下面,我们就运用新批评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夜莺颂》中艺术技巧的分析,探究其主题的表达。

一从梦幻到现实的心灵之旅济慈颂歌中的歌手总是从现实世界出发,通过梦一般的幻想的狂喜,在精神上腾飞到达理想的国度,然后又大梦初醒,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夜莺颂》中的歌手也经历了从现实到梦幻又回到现实、再从梦幻到现实的两次心灵之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吴艳萍张明悦(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夜莺颂》中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手法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主题中图分类号: I106. 2 文献标识码:A在《夜莺颂》中,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读者亦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停留在夜莺的境界,于是他只能借助诗歌的力量,在诗的世界里达到心愿。

这是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也能看出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济慈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意象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诗人的写作手法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心境。

济慈(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出身贫寒,济慈一生穷困潦倒。

幼年时期生活悲惨至极。

八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母亲去世。

由于生活窘迫,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不好,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染上了可怕的不治之症-肺痨。

疾病的困扰使他不得不与自己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分手。

然而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却没有让诗人一蹶不振。

因为济慈知道只要追求美,才能洞察美,感悟美。

这样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济慈勇敢地走完人生,敏锐高雅的心态是诗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也点燃了世人的希望之路。

21岁时开始诗歌创作,181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长诗是他的巅峰之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是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1818年,23岁的济慈爱上了邻居范妮·布恩小姐,但是那个时候济慈得了严重的肺病,尽管处于热恋中的济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寒酸的经济条件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诗人只能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诗歌当中去。

一个春天的早晨济慈坐在花园里的树下,用心体会着春天的气息,温暖的阳光和美妙的夜莺的歌声让诗人回味着自己和未婚妻曾有的幸福,济慈为这样的美好生活而陶醉,诗人的创作激情也被燃烧起来。

于是《夜莺颂》诞生了。

《夜莺颂》正是在这种悲愤与渴望中创作出来的。

1821年,济慈在朋友的资助下前往意大利治疗休养,但是不幸的是此后不久,由于病情恶化,济慈病逝于罗马,年仅25岁。

约翰·济慈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是他对诗歌艺术的孜孜以求和无私奉献。

济慈的诗歌是唯美的代表。

尽管济慈出身卑微,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济慈把自己有生之年无法实现的愿望寄予诗歌,他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在诗歌中实现。

《夜莺颂》中一系列意象手法的运用源于他对真实世界的仔细品味。

这种对自然世界的感知和热爱正是诗人对生活的憧憬。

因此《夜莺颂》也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与统一。

济慈运用意象的手法构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幻般的世界。

首先诗人被夜莺的歌声打动,因为“你的幸福使我太欢欣”。

夜莺的歌声代表着诗人内心向往的欢愉,夜莺的欢乐境界正是诗人要找寻的,于是济慈借助美酒来到了自己的意象世界“哦,但愿有口葡萄美酒!冷藏在幽深的地窖多年,使人领略到花香,歌唱和阳光的欢乐!哦,但愿有一杯满溢着真正的,殷红的灵泉,杯沿闪烁着连珠的泡沫,使嘴上染着紫色,”这样诗人就能“悄然离开人世,偕你归隐到阴郁的森林。

”诗人用意象的手法描述的夜莺的世界正是他自己苦苦追寻的充满了自由和快乐的世界。

济慈在诗的前两节通过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味觉意象和触觉意象将夜莺的生活情境刻画的美轮美奂,“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这样的想象世界着实让诗人心驰神往。

夜莺的欢乐境界距离诗人又是如此的遥远,因此他只能寄托希望给诗歌,在诗歌里达到自己所求。

因此在第五节,第六节诗中“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我要展开诗歌的无形羽翼,…我已经和你同往!”从这样的字里行间很容易看到诗歌俨然是济慈通往幸福的媒介,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乘坐如此美妙的“座驾”飞向幸福的彼岸。

徜徉在夜莺的欢乐世界,济慈赏析“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这个栩栩如生的世界甚至把读者置身其中,诗人所用的意象手法不仅在表现主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在《夜莺颂》中诗人运用意象对比的手法来反映主题。

诗人认为自然之美是永恒的,而自己的生命是短暂的。

第一诗节中的忘川水, 第二诗节中的灵泉之水, 二者都象征着永恒。

而第三诗节中人的生老病死和变迁。

这就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对比。

济慈所描绘的夜莺的美好世界是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

济慈把人体中的各种感觉都运用到意象的手法中去,让读者在读诗歌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听觉意象让读者听见夜莺嘹亮的歌声,味觉意象让读者品尝到美酒的甘甜,视觉意象让读者看到花草的美丽,这美妙的世界让诗人沉浸,也让读者流连忘返。

诗人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把夜莺的生存世界比作诗人想象中的完美自由的世界,因此读者就能随着诗歌走入诗人的心境,并且轻而易举的体会诗人的想象世界,这样就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理论篇章。

夜莺的欢快叫声与夜莺的自由正是诗人神往的,一个想象中的完美世界。

珍惜生命,向往自由是《夜莺颂》反映的主题之一,纵观全诗,可以看到诗人的情感也有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起初诗人把夜莺看成是神,是美好的化身,他似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享受着梦幻的快乐。

在济慈意象手法的作用下, 夜莺变成了快乐与美的化身, 夜莺的歌声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也就像无数的诗歌一样,夜莺已经变成了一只神鸟,夜莺的生存环境是自由的,夜莺的歌声是令人欢愉的,夜莺象征着永恒的快乐。

可是这毕竟是想像,这不是真实的世界,一旦诗人从诗的境界中走出来,一旦诗人意识清醒,他仿佛觉察到即使他无法挣脱现实的残酷,也必须勇敢去面对,幻想被无情的现实阻碍,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生的希望愈来愈渺茫,夜莺也只能代表他理想的世界,因此它的歌声是悲凉的,向人们述说着现实的凄惨。

在诗的最后一节里,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世界,诗人在夜莺的美妙世界中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者的选择中坚定地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来,于是诗人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现实世界中。

纵观全诗读者很容易发现诗歌的一条主要线索,那就是夜莺所代表的美好世界和诗人的苦难世界的对比,夜莺的世界到处是音乐,美酒,舞蹈,而诗人的世界却充斥着病痛,困难,不安,然而读者分明看到诗人不想逃离,也不想逃避,他想要的是挣脱,是凌驾,这就是凡尘俗世的苦难无法击垮诗人的坚强意志,这时读者就会发现一个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年轻人。

这时意象的运用使得夜莺又一次变成了永生的神鸟, 夜莺的歌声预示着人类精神上永恒的欢乐。

夜莺的世界让诗人如此流连忘返,诗人甚至想到了死亡,离开那愁苦烦恼的凡间俗事,永远摆脱痛苦的折磨。

不难看出,《夜莺颂》中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悲哀。

一种热爱生活,却又无法享有生活的无奈;一种渴望生命,却又无法掌控生命的悲哀。

整首诗中透露着诗人痛彻心扉的忧郁,然而这样的忧郁和悲哀却又被诗人统统抛在脑后,因为济慈欲飞往理想的天国,那里没有病痛,没有苦恼。

夜莺的世界正是诗人的天堂,夜莺正是诗人的领路人,夜莺的歌声就是诗人逃离尘世的奏鸣曲。

它引导诗人摆脱俗世的羁绊,走向光明和自由。

人生虽然转瞬即逝,但是夜莺的歌声却会永远地唱下去,诗人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的永恒,尽管诗人意识到人的生命虽然短暂而有限,但生命是宝贵的不能轻言放弃,因为生命中也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就像夜莺的歌声那样美好,值得人们用心去聆听;因此珍惜生命,向往自由这一主题在诗中得到了升华。

纵观全诗,济慈在《夜莺颂》中主要探讨了这样一个主题:夜莺所代表的自然界是诗人的梦幻世界,这个世界是美好幸福而且自由的,这个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另一方面人的生命虽然短暂并且充满着各种不幸与烦恼,但是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所以要勇于直面生活。

诗人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主要使用了意象的手法,使得《夜莺颂》听起来栩栩如生,读起来身临其境,梦幻世界和现实世界丰满逼真,让读者更深刻的体会生命的可贵。

济慈如此地欣赏美与他自己苦难不幸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

诗人小小年纪就饱受病魔摧残,当他听见美妙的夜莺的歌声时,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用烈酒麻醉自己,在模糊的神志中暂时摆脱人世间的苦恼啊。

这何尝不让读者心碎,读者因此就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夜莺的美妙世界和诗人的苦难生活。

参考文献〔1〕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2〕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三联书店,1997.〔3〕济慈. 济慈诗选[M]. 查良铮,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4〕胡家峦. 英国名诗详注[C]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Cleanth Brooks﹠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