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元明清文学
《元明清文学(一)》考试大纲

《元明清文学(一)》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100325 学 分:4 课程名称:元明清文学(一) 学 时:72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 考试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授元明时期不同文学体裁的发展演进,介绍元明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成就和影响,帮助学生有系统性地阅读经典作品,把握元明文学思潮的基本轮廓,掌握其发展嬗变的基本规律,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研究能力的目的。
二、 考试方法、时间、题型大致比例1、 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2、 考试时间:120分钟3、 题型大致比例 填空:10% 选择:10% 名词解释:20% 简答:32% 论述:28%三、 考试的内容及考试要求第一编 元代文学 概述1.考试内容:元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2.考试要求:准确、全面理解宋元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 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 1.考试内容 ①戏曲的形成和宋金时期的民间戏曲 ②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和元前期剧坛 ③元杂剧的形式2.考试要求:理解并掌握元代主要戏剧形式杂剧的兴盛原因、发展情况,及形式特征。
第二章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 1、考试内容 ①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活动②关汉卿创作的基本特色 2、考试要求:掌握伟大剧作家关汉卿的创作情况。
第三章 《西厢记》 1、考试内容 ①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活动 ②《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③《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2、考试要求:把握《西厢记》的思想及艺术上的成就及突破。
第四章 白朴 马致远 1、考试内容 ①白朴 ②马致远 2、考试要求:掌握白朴、马致远的创作情况。
第五章 元前期杂剧其他作家和作品 1、考试内容 ①《李逵负荆》 ②《赵氏孤儿》 ③《看钱奴》 ④《赚蒯通》 ⑤《陈州粜米》 2、考试要求:对元代前期其他作家有所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几种类型剧及代表作品。
第六章 元后期杂剧 1、考试内容 ①杂剧的南移和创作的衰微 ②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③乔吉、宫天挺、秦简夫 2、考试要求:认识并了解元代后期杂剧创作的发展情况,掌握代表作家作品。
大学语文教学-明清文学

第二节 清代文学
(一)诗
(二)散文
(三)小说
(四)戏剧
清代初年,陈维崧取法苏、辛,雄放恣肆, 为阳羡词派之宗主;朱彝尊圭臬姜、张,清 空醇雅,执浙西词派之牛耳;纳兰性德推崇 南唐二主,纯任性灵,卓然自成一家。清代 中期,张惠言、周济提倡词的比兴、寄托, 强调词的社会作用,开创了常州词派,代表 了词风的转变,其影响直至清末。
第一节 明代文学
(一)明代社会 背景
(二)明代文学 特色
第三,明代的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破土而出。
第一节 明代文学
(一)明代社会 背景
(二)明代文学 特色
一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 高,各类创作呈现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 面。其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 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对中国文学作出了 最为宝贵的贡献。
明清文学
目录
>> 第一节 >> 第二节
明代文学 清代文学
过渡页
>> 第一节
明代文学
第一节 明代文学
(一)明代社会 背景
(二)明代文学 特色
(一)明代社会背景: 第一,政治黑暗,强化君主独裁。 第二,在思想领域里,明代皇帝极力鼓
吹程朱理学,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八股 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选择,从而钳制人们 的思想。
第一节 明代文学
(一)明代社会 背景
(二)明代文学 特色
三是许多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 作家队伍有所扩大。正由于大批的下层文人 进入文坛,雅文学(诗词散文)与俗文学 (戏曲小说)出现了空前的融合。
第一节 明代文学
(一)明代社会 背景
(二)明代文学 特色
在传统的诗文创作领域不再属于贵族、 士大夫等上层人物的同时,又有大批正统作 家开始关注与参加俗文学的创作,这一特点 导致了雅文学“俗化”和俗文学“雅化”的 双重变化。
《元明清文学一》课件

本课程介绍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
元代文学
文学特点
发展了曲艺术,有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有代表性 的诗人如李清照、陆游等。
代表作品
《西厢记》、《牡丹亭》、《吕洞宾》、《红楼 梦》、《青楼梦》等。
明代文学
文学特点
吸收了元代文学的精华,以 评话、杂剧为主要表现形式, 有代表性的诗人如辛弃疾、 杨维桢等。
《西游记》
吴承恩
《文心雕龙》
刘勰
元明清文学的传承
1 现代散文体”大众文
学的崛起
继承了元代散文的线索, 致力于推出大众化阅读的 散文。
2 评书、说书、话剧等
继承王朔艺术风格
继承明代评话、继承小剧 院的话剧形式,代表作品 有《大明英烈传》。
3 传统文学形式延续
神话、传说、比喻,都成 为了影响当今流行文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作品
《神威赵太祖》、《汉宫 秋》、《西南风雨》等。
Interesting Fact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讲 述了他在元宵佳节思念故人 和挂念祖国的内心独白,成 为一首经久不衰的词作。
清代文学
1
文学特点
文言派兴起,小说成为主要文学类型,
代表作品
2
诗歌变得规范化。
《曲阜纪程》、《南华经》、《儒林外
结束语
通过本课程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文学是一个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创 新,希望大家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营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格局。
史》、《石头记》等。3Interesting Fact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清代被认为 是个失败者,直到他的小说被发掘,才 被誉为文学巨匠。
元明清文学学习重点2

元明清文学学习重点(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1、082班)“元诗四大家”:元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杨维桢的诗擅名一时,颇有特色,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等诗人的长处,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以充满力度、纵横奇诡、秾丽妖冶为其风格特征,有力地矫正了诗坛长期以来缺乏生气、委琐靡弱的习气,令人耳目一新,时人因其号而称为“铁崖体”(亦称“铁体”)。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
散曲的体制、“曲状元”、“秋思之祖”、“曲中李杜”“元曲”:严格说来包括元代北曲和元代南曲。
所谓元代北曲,即属于北方音乐系统的北散曲和以北散曲为文学元素的杂剧;所谓元代南曲,即属于南方音乐系统的南散曲和以南散曲为文学元素的戏文(南戏)。
但是,由于留存于世的散曲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北曲作品,南曲极少,而且由于北方杂剧辉煌地位的遮掩,南方戏文长期受到忽视,一般所指的元曲仅指北散曲和杂剧(如《辞海》解释),特别是指杂剧(如臧懋循《元曲选》,实际就是《元人杂剧选》)。
今天,不少学者都主张元曲应该指散曲、杂剧和戏文三大以曲为基础的文学样式。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兴盛原因与前后中心体制特点:(1)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再加一个楔子,是再现戏剧情节发展四环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需要。
(2)音乐:每折由属于北方音乐系统的同一宫调下的一套曲牌组成,而且一韵到底,相当于散曲中的一个套数。
(3)角色:按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因素,分为末、旦、净、杂四大类,主角只能是正末或正旦。
(4)表演:包含唱、白、科三大要素,唱是主要构成部分,白即台词,科即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情态或舞台效果。
中心:前期以大都(今北京)为创作中心,后期创作中心由大都南移到临安(今杭州)。
元剧四大家: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中第一次把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列,关、郑、白、马后来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语文考试必备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1.关汉卿,名⼀斋,号已斋叟。
与郑光祖、⽩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家”。
我国古代第⼀位伟⼤的戏剧家,世界⽂化名⼈。
主要作品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会》等。
关汉卿、⽩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
2.王实甫,名德信。
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部(五本⼆⼗⼀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
郑光祖,字德辉。
主要作品是《倩⼥离魂》。
3.马致远,字千⾥,号东篱。
元曲“四⼤家”之⼀。
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者之⼀。
《天净沙·秋思》枯藤⽼树昏鸦,⼩桥流⽔⼈家。
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的⼩曲,28个字勾画出⼀幅羁旅荒郊图。
写了藤、树、鸦、桥、⽔、家、道、风、马九种事物,⼀字⼀词,⼀字⼀景,真可谓“惜墨如⾦”。
但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昏、⼩、流、⼈、古、西、瘦等表现各⾃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全篇仅五句,⼆⼗⼋字,既⽆夸张,也不⽤典,纯⽤⽩描勾勒出这样⼀幅⽣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个风尘仆仆的游⼦,骑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
他⾛过缠满枯藤的⽼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过横架在溪流上的⼩桥,来到溪边的⼏户⼈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了,⾃⼰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迎接他的⼜将是⼀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断。
⾄于游⼦为什么飘泊到这⾥?他究竟要到哪⾥去?这些⾔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4.张养浩,字希孟。
号云庄。
主要作品为《云庄休居⾃道⼩乐府》。
其中《⼭坡⽺·潼关怀古》⼀⾸最成功。
5.睢(suī)景⾂,字景贤,主要作品为《哨遍·⾼祖还乡》套曲。
《墨梅图题诗》(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夸好颜⾊,只留清⽓满乾坤。
元杂剧的四⼤爱情剧:《荆钗记》《⽩兔记》《拜⽉亭》《杀狗记》(⼆)明中国⼩说四⼤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浒传》。
高考语文知识总复习元明清时期作家及作品

高考语文知识总复习元明清时期作家及作品高考语文知识总复习元明清时期作家及作品元明清时期主要是元曲明清小说,相对于唐宋来说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所以也写个作品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更容易学习。
虽然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没有唐宋时期的作品丰富多彩,作家也没有唐宋时期多。
但元曲四大家,四大名著,江南四大才子等。
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窦娥冤,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还有金瓶梅等也是这时期的作品。
经常在电视作品中看到的唐伯虎点秋香就是明朝江南四大才子的故事。
元明清时期作家作品列表作者简介代表作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最著名的戏剧家,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散曲主要有[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最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
《窦娥冤》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著名的戏曲,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续一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小令代表作为《天净沙·秋思》。
杂剧代表作《汉宫秋》王实甫,一名德信,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
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艺术成就代表作《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
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君瑞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其中《送别》选入了课本白朴,字仁甫,后改太素,号兰谷先元朝时,几次有人荐他做官,他坚持不就。
放浪形骸,寄情他的杂剧剧作有16种,代表作现存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生山水,与朋友以诗酒相娱。
元曲四大家之一张养浩,字希文元代散曲家曲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元代作家有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续二郑光祖,字德辉元戏曲作家,平阳(今山西临汾)人。
为人正直,病卒,火葬于西湖之灵隐寺。
他的风格近王实甫。
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倩女离魂》,作者集中全力,描写倩女的形象与性格,在她身上,显示出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意志和积极精神高明,字则诚元末南戏的代表作家代表作为《琵琶记》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
大学语文第6编 元明清文学

讨论要点
讨论要点 谈谈这玉的性格特征 。 2 AMET 谈谈 《 葬花吟 》 的主要艺术特点 。
谢谢观看
《 红楼梦 》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代表着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创作的高峰 。 它所描写的社会之广泛 、 反映的生活之丰富 、 体现的思想之深刻 ,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前所未有的 。 全书以贾宝玉 、 林黛玉 、 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中 心线索 , 描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的盛衰变化过 程 , 展示了封建社会 “ 末世 ” 多种多样的生活画 面和错综 复杂的矛盾 , 揭露了封建 “ 末世 ” 的黑暗,丑恶和腐朽 , 讴歌了叛逆者和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 ,表现了对被压迫 、被 损害者的同情 , 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理想 。
清代戏曲
1 洪昇《 长生殿 》 2 孔尚任 《 桃花扇 》 代表了清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成就
宋代散文成就斐然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 袖是欧阳修 , 著名散 文家有王安石 、 曾巩 、 苏洵 、 苏轼 、 苏辙 , 他们与唐代的韩愈 、 柳宗元并称 “ 唐宋八 大家 ”, 其文章成为 后人学习作文的范例 。 其中最杰出者是苏轼 , 《 前赤壁赋 》 为其代 表作 。
简析
本文所选文字集中体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悲剧美和宝 玉怜香惜玉的痴情 。
• 情节的高潮是葬花 ,葬花的 主要意思在于怜花 、悼花 。怜花表明黛玉爱美的天性 , 她爱春天的美 、爱大自 然的美 ;怜花便是怜惜春光 、怜惜自然美 、怜惜生命美 、 珍惜人生价值 ;怜花 , 实际上是自怜 、自尊 、自 爱 。悼花 ,表现出黛玉特 有的敏感 、细腻 、聪颖 、 多愁善感,自然界的悲剧 , 折射出自己如花的命运 。悼 花实际上是伤己 。
拷红
背景材料
王实甫 ,名德信 ,字实 甫 , 元大都(今北京) 人 。元代杰出的杂剧作 家 。《西厢记》是他的 代表作。他的杂剧擅长 表现人物的复杂情感 , 曲词清丽 。
《元明清文学》课件

明代戏曲
总结词
繁荣发展,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明代戏曲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南戏为主的多种戏曲形式,如传奇、杂剧等。这些戏曲作品题材广 泛,风格多样,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们在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小说
总结词
通俗易懂,影响广泛
深远的影响。
04
清代文学
清代戏曲
总结词
地方戏曲的繁荣
清代戏曲在继承前代戏曲传统的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清代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如京剧、昆曲、 秦腔等,这些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 色和民族风格。
剧目内容的丰富
艺术形式的创新
清代戏曲在内容上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 传说、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多元面貌。
元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 ,如《一千零一夜》等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翻译与改编
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家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和改编,如《 古兰经》的翻译和《圣经》的改编等。
借鉴与创新
元明清文学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进行了借鉴和创新,如小说、戏曲 等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详细描述
明代小说以章回体形式为主,题材广泛,包括历史、传奇、志怪、言情等。这些小说语言通俗易懂, 情节曲折离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更是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诗歌
总结词
清新自然,风格多样
详细描述
明代诗歌在唐宋元三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七言、五言为主的诗歌形式。这些诗歌作品 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有婉约柔情的风格。明代著名的诗人有杨慎、杨维 桢、高启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汤显祖的剧本无情地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
及其相互倾轧,但他正面歌颂的不过是忠君爱民的“清 官”;他对封建主义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发起了大胆 的攻击,但唯心主义的思想终于导致他对社会人生采 取了消极的否定态度。
《牡丹亭》的题材和主题
一、《牡丹亭》描写南安知府的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
梦梅相爱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根据话本小说《杜丽 娘慕色还魂记》,又参考了六朝志怪中一些还魂复生 的记载。 二、汤显祖就已有题材“更而演之”,使《牡丹亭》的 思想内容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色彩,突出反映了明中 叶以后从生活领域到意识形态的“情”与“理”的尖锐斗争。
(二)散曲的体制风格
1.散曲的内涵: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
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剧本中使用的曲,粘连着科 白、情节。 2.散曲的体制: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 前者短小精悍,是单个的只曲;后者富赡雍容,是由 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缀而成的组 曲,它们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此外,散曲体制中还 有一种带过曲,属小型组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 的一种特殊体式。
第三节《红楼梦》赏析
《 红 楼 梦 》 又
名《石头记》、 《情僧录》、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 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小说第一回说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 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 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因幼子 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 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死后连他的手 稿也无人整理,几个好友草草地殡埋了 这位伟大的作家。
3.第三类是达官显宦作家。他们的作品多表现的是传
统的士大夫思想情趣,在艺术上偏于典雅一路,俚俗 的成分较少。这一类作家以卢挚、姚燧为代表。
(四) 元后期的散曲创作
与前期散曲作家多为北方人不同,后期散曲作家的主
体基本由南方人构成,因而散曲的创作中心也由北方 转移到了南方。后期散曲创作风貌有了较大的变化, 题材不断被开阔,表现领域得到极大扩张,使诗坛出 现了诗、词、曲并立的格局。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代 替了前期的激情喷发,逐步成为散曲创作的主流,风 格从前期的豪放为主转为清丽为主。 这一时期成就较大的作家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代表作品有张可久的[黄钟· 人月圆]《春晚次韵》、乔 吉的[中吕· 满庭芳]《渔父词》等等。 但到后期,散曲作家竭力雕琢词句,追求典雅工整, 向诗词的写法靠拢,散曲便失去了鲜活灵动的特色, 走向衰微。
(二)元杂剧的体制风格
①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 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②分旦、末两种主要角色,还有副末、冲末、外末、
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③由唱、白、科三部分构成。。
④演唱形式是: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
中间不能换韵。一韵到底,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 只能说白
明清戏剧主要讲的还是传奇。传奇的格局比杂剧要大,
一般三、四十出,也算是大部头。重点讲授的传奇 《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此外二、三流作品如《宝剑记》、《浣纱记》、《鸣 凤记》、《玉簪记》、《红梅记》、 《清忠谱》 、 《雷峰塔》等, 明清杂剧已经打破了元代杂剧的规矩,往往只有一折 或二折,变成了独幕剧、短剧。但又有不少杂剧作家 把若干杂剧编辑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如明代徐渭的 《四声猿》、清代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那总的 篇幅也不算小。
第二章 作家作品述评
第一节 前期作家作品(元曲四大家) 前期的特点:此时人才辈出,名作如林。以大都为中
心,作者主要是北方人。作品有比较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是元杂剧的鼎盛阶段。 1、关汉卿 杂剧之祖、本色派代表、四大家之首 。其创作是“曲尽 人情,字字本色”。 2、王实甫 文采派的代表,被誉为“花间美人 ” 3、白朴 现存两个剧本《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4、马致远 有“曲状元”之称。 代表作:《汉宫秋》
散曲
(一)散曲的兴起 1.散曲的地位:元代除了诗词依然处于“正宗”的位置外,
诗坛上又涌现出一种新样式,这就是散曲。它与传统的诗 词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2.散曲兴起的渊源:散曲兴于何时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 于民间的俚俗歌谣是无疑的。 3.散曲兴起的原因:散曲盛行于元代,这和语言以及音乐 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元代民族交融,语音词汇与唐宋时 代相比,已有许多变化;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传入中原,也 使与音乐结合的诗歌创作在格律上有所改变;此外,城市 经济的发展,通俗文学兴起,也需要产生更能表达时代情 趣的诗歌体裁。这一切,构成了散曲兴盛的土壤。
汤显祖的生平及其戏剧创作
一、汤显祖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当时
朝政黑暗,他敢于同当权的大官僚抗争,政治上倾向 于东林党,思想上受到王学左派的影响。
二、汤显祖一共创作了五部传奇剧本:《紫箫记》、
《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 《紫箫记》没有完成。后四种都有做梦的情节,合称“ 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还魂记》即《牡丹亭》, 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第一节、 元杂剧及散曲
(一)元杂剧的兴起 我国的戏剧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
宋代院本,元初,在唐代变文和说唱诸宫调的浸润和 启示下,找到了适合表演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 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在北方发展成杂剧。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丰富了民间传
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风行于大江南北, 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杂剧演出,均呈现出繁盛的局面, 成为群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言两个系统,前者如明末的“三言”、“二拍”(又称拟话 本小说:明代文人作家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摸拟 宋元话本而得名,取材于当代生活,现实性强),后 者如清初的《聊斋志异》。
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是传奇,明代杂剧只能算是元代
杂剧的余波,清代杂剧就更不及明代杂剧了。清中叶 以后地方戏兴起,戏剧的形式、结构又发生了变化, 传奇衰落了。
三、汤显祖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表现了
当时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要求。他赋予“情”以超越 生死的巨大力量,终于击败了“理”,赢得了胜利。这 种胜利,显示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理”的虚伪和虚 弱,同时借助于热情的幻想展现了一个“理之所必无” 而为“情之所必有”的未来。
《牡丹亭》杜丽娘形象
一、汤显祖把杜丽娘作为“情之至”的“有情人”来塑造。 二、汤显 祖笔下的杜宝、夫人、陈最良等人物,代表封建
势力,代表礼教观念,代表理学思想的统治;通过他们表 现了杜丽娘所面对的现实环境,那是一个禁欲主义、蒙昧 主义严密笼罩着的令人窒息的世界。 三、在这样的环境里,杜丽娘表面上“老成尊重”,内心深 处却积压着长期的郁闷。《诗经》中的民间恋歌引发她对 爱情幸福的向往,游赏花园更促使她对严酷的封建礼教深 为不满。春香起着揭示杜丽娘内心矛盾和促成其性格的作 用。杜丽娘的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有一个成长过程。“惊梦” 之后的“寻梦”显示出杜丽娘个人内心情感的主动要求。 四、柳梦梅在完成杜丽娘性格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表现 了杜丽娘对“情”的坚持精神和执着态度。
小 结
一、明前期的文学,除建国之初《三国演义》、《水
浒传》等伟大长篇小说,宋濂、高启、刘基等的诗文 之外,基本上处于毫无生气的状态。诗文方面是点缀 升平的台阁体风靡一时;戏剧方面主要是一批宫廷杂 导剧作家为庆贺节日、生辰而创作的杂剧,稍后又出 现《五伦全备记》等“以时文为南曲”的恶劣倾向;小 说方面,《剪灯新话》等文言短篇不外模拟唐人传奇, 其余就没有什么创作了。
二、明后期的文学,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
带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小说、戏剧等通俗文学最为兴盛。 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影响之下, 产生了大量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金瓶梅》的出现,更具有重要意义。拟话本继承了宋元 话本而又有巨大的发展。涌现了众多的优秀传奇作家、作 品,其中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最为杰出。杂剧成就不 及传奇,但也有发展变化,产生了《僧尼共犯》、《四声 猿》等优秀剧作。散曲、民歌的成就和影响都超过了正统 诗文。明代诗文在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中,在现实的推动 下,并非毫无成就,但总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进入末期而 趋于衰落。
第二节、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 《三国演义》、 《水浒
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其他二、三流作品如《东周列国志》、《杨家府演 义》、《封神演义》、《水浒后传》、《说岳全传》、 《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 状》 《老残游记》、《孽海花》等。
长篇小说之外,还有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分白话、文
3. 散曲的风格: (1)在语言方面,既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
自由灵活的特点; (2)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 “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3)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曲中还可以 增加衬字,这使得散曲趋向口语化、俚俗化,起到了 使曲意明朗活泼、穷行尽相的作用。
第一节、元杂剧及散曲 第二节、明清小说 第三节、《红楼梦》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到宋代是一个转折时期。此后
进入元明清阶段,小说、戏剧就取代了诗、词、文这 些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元代文 学成就最为辉煌的是杂剧,小说比较起来还显得颇为 薄弱。到了明清两代,小说与戏剧就都有很大发展, 有如两峰对峙。诗文方面虽然不能说毫无成就,但总 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进入末期而趋于衰落了
曹雪芹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 十回。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 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书名也由《石头记》 改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高 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时进士。他根据原 书线索,把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了一部 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从此在社会上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