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环境保护与健康的关系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环境保护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然而,这一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当我们谈到健康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饮食、运动和医疗保健。
但实际上,我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食用的食物以及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身体的机能和健康状况。
糟糕的环境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良好的环境则能够为我们的身体提供滋养和保护。
首先,空气质量是影响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现代社会,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能源消耗等活动都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聚集,当我们吸入这些被污染的空气时,它们会刺激我们的呼吸道,引发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如肺癌、心血管疾病等。
特别是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空气污染对他们的健康危害更为严重。
水质的好坏也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身体需要充足的清洁水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污水和废弃物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导致水资源受到污染。
饮用被污染的水可能会引发肠道疾病、肝炎、寄生虫感染等健康问题。
此外,水中的重金属和化学物质还可能在体内积累,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慢性损害。
除了空气和水,土壤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土壤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农作物的吸收进入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
例如,土壤中过量的农药和化肥残留可能导致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长期食用这些农产品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另外,一些工业废弃物中的有毒物质如铅、汞等如果进入土壤,也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食物链的传递影响人类健康。
噪音污染同样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如交通繁忙的道路附近、建筑工地或者工厂附近,我们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失眠、焦虑、高血压等问题。
环境保护与公众健康的关系有哪些

环境保护与公众健康的关系有哪些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与公众健康的关系愈发紧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理解这一关系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环境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基础。
我们所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食用的食物,都直接来源于环境。
如果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如充满了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人们就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癌。
想象一下,生活在一个雾霾笼罩的城市,人们每一次呼吸都可能吸入有害物质,长期下来,肺部的负担会不断加重,健康状况必然受到影响。
水质的好坏同样关键。
受到污染的水源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
当人们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就可能引发肠道疾病、肝脏疾病,甚至造成严重的中毒事件。
比如一些地区由于工业废水的违规排放,导致当地居民出现大规模的健康问题,这是令人痛心的教训。
食品安全也与环境息息相关。
土壤如果受到污染,例如含有过量的农药、化肥或者重金属,生长出来的农作物就可能含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其次,环境保护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许多传染病的传播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蚊虫滋生的环境容易导致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
如果能够加强环境治理,消除蚊虫滋生的温床,如清理积水、加强垃圾处理等,就能有效降低这些传染病的发生风险。
另外,环境破坏可能引发自然灾害,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间接影响。
森林的过度砍伐会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洪水不仅会破坏房屋和基础设施,还可能带来污水回流、疾病传播等卫生问题。
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也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水源污染、传染病流行等情况。
反之,公众健康问题也会对环境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人们因为健康问题而过度依赖医疗资源时,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
如果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例如,一些废弃的药品如果随意丢弃,可能会进入土壤和水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健康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环境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健康的状况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的质量。
正确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人类的健康与清洁的环境息息相关。
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状况。
例如,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水质差的地方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基础。
其次,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也直接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过度开发、过度开采资源、过度排放废气废水等行为使得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甚至导致一些无法挽回的生态灾难。
这些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不仅危害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也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例如,长期接触含有有毒物质的环境会导致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甚至对后代造成遗传性的影响。
另外,健康的状况也反过来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一个拥有良好健康的人群更容易关注环境的变化,更愿意保护环境、改善环境。
相反,如果一个地区的居民普遍健康状况较差,他们更可能无暇顾及环境保护,只能顾及眼前的生活。
因此,建设健康社会、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也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健康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要想真正实现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健康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维护和改善。
希望未来能够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建设一个健康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状况。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且多层次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气候变化等。
首先,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汽车排放、工厂废气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活动不断增加,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也不断增加。
这些有害物质进入我们的呼吸系统,引发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癌等。
此外,空气污染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问题以及孕妇和儿童的发育问题。
第二,水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许多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对饮用水和水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如果我们饮用了污染的水,就可能会受到细菌、寄生虫和化学物质的威胁,导致胃肠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此外,水污染还会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第三,土壤污染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
农业化学品、工业废物和垃圾等污染物可以对土壤质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如果我们种植食物的土壤受到污染,我们摄入的食物中也会含有有害物质。
长期食用含有有害物质的食物可能导致慢性疾病,如肝脏问题、神经系统问题和癌症等。
最后,气候变化也对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
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和飓风等,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极端高温天气可能引发中暑,而干旱和洪水可能导致粮食短缺和水源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传染病增加,因为变化的环境条件可能使得病原体更容易传播。
为了改善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
首先,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其次,我们应鼓励人们采用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如节约能源、减少废物和适度消费。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至关重要,可以增加人们对环境和健康之间关系的认识,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与健康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环境保护与健康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这两个话题备受关注。
然而,你是否真正思考过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环境保护与我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环境对健康的直接影响。
我们所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食用的食物,都来自于环境。
如果环境受到污染,那么这些与我们生存息息相关的要素也会变得不安全。
比如,空气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当空气中充满了有害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时,我们的呼吸系统就会受到损害。
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是肺癌。
再说说水污染。
如果水源被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等污染,水中可能会含有重金属、有机物和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
当我们饮用了这样的水,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如肠胃炎、肝炎、痢疾等,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癌症。
土壤污染同样不可小觑。
被污染的土壤可能生长出含有超标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农作物。
当我们食用这些农产品时,有害物质会在体内积累,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除了这些直接的影响,环境变化还会带来一些间接的健康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不仅会威胁到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存环境,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洪水、飓风、干旱等。
这些灾害会破坏基础设施,导致粮食短缺、疾病传播,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另外,生态平衡的破坏也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森林的砍伐,许多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这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病虫害的增多。
例如,某些害虫失去了天敌的制约,大量繁殖,可能会传播疾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影响我们的食物供应和健康。
那么,健康生活方式又如何反过来促进环境保护呢?当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时,往往会选择更环保的行为。
比如,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样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降低空气污染。
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议题。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的状态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这种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深入理解这些方面对于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环保行动、保障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紧密相连。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会导致雾霾天气,影响我们的视线和出行,更会直接侵入我们的呼吸系统。
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人们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甚至可能引发肺癌等严重疾病。
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他们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伤害。
比如,在一些重工业城市,儿童哮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此外,空气中的花粉、霉菌孢子等过敏原也会因环境污染而增多,加重过敏体质人群的症状。
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的质量同样对人类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使得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受到污染。
被污染的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
当我们饮用或使用这些被污染的水时,就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
例如,重金属污染的水可能导致肾脏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和癌症;细菌和病毒污染的水则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等。
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缺乏清洁的饮用水源,人们常常因为饮水不洁而患病,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污染也威胁着人类健康。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等,都可能导致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积累。
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农作物的吸收进入食物链,最终被人类摄入。
例如,含有镉、铅等重金属的土壤种植出的粮食和蔬菜,如果被长期食用,可能会引起慢性中毒,损害人体的内脏器官。
此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可能通过扬尘等方式进入空气,进而影响呼吸健康。
生态平衡的破坏也是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生态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探讨

生态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探讨Introduction在当今人们追求健康和可持续生态的时代,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关系话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尤其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越来越关心城市环境对他们健康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关系,并展示如何保护环境同时促进健康。
Part 1:生态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首先,生态环境是指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等。
一些全球性环保问题,如气候变化、气候灾害、环境污染等,正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1.1 大气环境:空气污染造成的不良影响大气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关键之一,也是流行病传播的重要因素。
空气污染导致气道和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病以及全球变暖。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全球死亡人数超过700万人,其中大气污染是可逆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水环境:水污染对健康的威胁国际环保组织认为,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面临不安全的水资源风险。
污染的水源会导致水生疾病,如腹泻和霍乱等传染病。
此外,其他疾病,如肝癌,也与水污染相关。
因此,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方面的改善具有重要性。
1.3 土壤环境:食品中的污染物土壤是食品和动物饲料的基础,因此,土壤污染和营养缺乏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土地质量减退,造成食品污染。
化肥农药和含有重金属的废料处理不当都会污染土壤。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摄入污染食品,会导致各种疾病,如代谢疾病和癌症。
Part 2:环境保护对健康的贡献环境健康是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对保护健康有很大贡献。
2.1 空气质量改善大气环境的保护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面临的重大挑战。
改善空气质量有助于预防全球气候变化和改善人类健康。
通过限制汽车使用、转向可持续能源以及实行环保税等措施,全球空气质量在过去几年内得到了显著改善。
2.2 水资源管理与大气环境类似,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方面的改善是环保的重点。
环境健康关联

环境健康关联环境健康是一个涵盖多学科的领域,旨在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程度提高,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也愈发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环境健康的相关概念,探讨不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1. 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是影响全球健康的重要因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空气污染每年导致数百万人的过早死亡。
主要污染物包括氮氧化物、硫氧化物、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可以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
2. 水质清洁的水是健康的基础。
水污染不仅影响饮用水安全,也危害到农业和生态系统,增加了水传播疾病的风险(如霍乱、伤寒等)。
水源污染通常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城市污水的排放。
3. 土壤污染土壤作为生物的生存环境,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
例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农作物进入食物链,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土壤污染往往来自工业废料和不当的农业实践。
4. 化学品和毒素环境中存在的化学品,如农药、重金属等,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这些物质可能导致内分泌干扰、癌症等慢性疾病。
二、社会经济状况与环境健康社会经济因素在环境健康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经济状况、教育程度和社会支持系统都会影响个体与社区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
低收入群体往往居住在污染较重的地区,缺乏获取健康信息和医疗服务的机会,因此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
三、应对环境健康问题的措施1. 政策与法规政府需要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法规,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使用,保护居民的健康。
例如,空气质量标准、水质标准等都应加强监管和实施。
2.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高提高公众对环境健康的认知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育,社区可以更好地了解污染源,采取减少暴露的措施。
3. 绿色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在农业中推广有机种植和生物农药的使用,能够降低化学品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摘要]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环境的因素对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我将通过分析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来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要素,人体健康,化学元素,污染物人是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的,人在环境中生存,人的健康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与人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环境的各种要素如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力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人的体格健康;而人的体格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环境要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生物因素。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
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
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有对人类健康不利的一面。
但,由于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对环境中生物因素危害健康的规律已有所了解,并有了丰富的预防和控制经验,因而生物因素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性已有下降。
(二)化学因素。
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天然的无机化学物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以及动植物体内、微生物内的化学组分。
天然存在的无机化学物质是构成机体的主要物质,有些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但不可缺少,称为微量元素很多化学元素在正常接触和使用情况下对机体无害,过量或低剂量长时期接触时会产生有害作用。
环境中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金属和类金属等无机化合物;煤、石油等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等;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体或废弃物;食品添加剂及以粉尘形态出现的无机和有机物质。
化学物质在创造人类高度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低估的损害。
1、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
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
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
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电子和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
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从古至今,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变化是由环境污染而造成的。
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环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过了过去的环境。
因此,人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过了过去的人。
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
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2、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
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
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
“滴滴涕”的发明者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科学家发现,人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具有惊人的富集效应。
美国的科学家在长岛河口区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气中“滴滴涕”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放大,进入人体的“滴滴涕”浓度可达大气“滴滴涕”浓度的1000万倍以上。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
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县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县的痛痛病及农药的污染。
研究表明,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
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
这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
3、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
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
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
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
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的污染物可以原报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
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
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
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
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现象,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
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
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
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
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疾病。
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
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等。
仅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含磷洗涤废水对人体的影响来看,其副作用十分明显。
食品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物理因素。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环境中接触到很多物理因素,如气温、气湿、气压、声波、振动、辐射(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等。
在自然状态下物理因素一般对人体无害,有些还是人体生理活动必需的外界条件,只有通过一定强度和(或)接触时间过长时,才会对机体的不同器官和(或)系统功能产生危害。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人们从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接触有害物理因素的机会愈来愈多,因而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应予足够的重视。
(四)社会——心理因素。
人类健康和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因素一般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经济水平,它影响人们的收入和开支、营养状况、居住条件、接受科学知识和受教育的机会等,社会因素还包括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职业和婚姻状况等。
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方面乃至身体、器官功能状态产生变化的因素。
心理因素着重于个体和内在情绪及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态度和观念。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动常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躯体的健康,心理因素又常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常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紧张本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如果强度过大、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继而引致神经活动的功能失调,甚至导致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的发生,严重者还可能造成各种精神性疾病。
因此,应该着重强调个体心理状态须尽快地去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使个体和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调整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使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动都不致使人长时间地停留在心理失衡和(或)神经活动功能失调,以预防躯体疾病的发生。
二、总结人类在环境中成长,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而人类的主观思维和实际行动改变着环境,只有充分认知到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的重要性,保护环境,才能在环境中生存。
参考文献:[1]石碧清,赵育闾,振华.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M].2006年8月[2]吕姿之.环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M].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