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六、艾灸疗法灸法时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臵或放臵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一)艾柱灸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柱,臵于施灸部位额点燃而治病的方法。

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柱施灸。

每壮艾柱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柱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行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柱便于黏附。

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

间接灸所用的间隔药物和材料很多,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空,然后臵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臵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

各种艾灸操作流程

各种艾灸操作流程

各种艾灸操作流程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药效来刺激穴位,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艾灸有很多种操作流程,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艾灸操作流程。

首先是传统的直接灸法。

这种方法是将艾条点燃后直接对着穴位进行灸烧,可以选择局部灸或全身灸。

在进行直接灸时,要注意控制火候和距离,避免烫伤皮肤。

直接灸法适用于一些局部疼痛或不适的情况,如肩颈痛、腰腿痛等。

其次是温灸法。

这种方法是将艾条点燃后放在穴位附近,让热量渗透到皮肤和穴位中,起到温热作用。

温灸法适用于一些寒凉体质或寒痛症状,如寒痹、寒疼等。

在进行温灸时,要注意保持压力和距离,以免烫伤皮肤。

另外是穴位灸法。

这种方法是将艾条点燃后放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灸烧,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穴位灸法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灸烧,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在进行穴位灸法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穴位和控制火候,以免影响疗效。

最后是灸法配合按摩。

这种方法是在进行灸疗的同时,结合按摩手法来加强疗效。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帮助艾草的药效更好地渗透到皮肤和穴位中。

在进行灸法配合按摩时,要注
意选择适当的按摩手法和力度,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总的来说,艾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帮助调理身体,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

在进行艾灸时,要选择适当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注意保护皮肤,避免烫伤。

希望以上介绍的各种艾灸操作流程对您有所帮助。

艾条灸流程操作方法

艾条灸流程操作方法

艾条灸流程操作方法艾条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艾条灸的流程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准备工作、燃灸器具、穴位选择和灸疗操作。

一、准备工作:1. 室内环境:确保室内温度适宜,通风良好,避免寒冷和湿气过重的环境。

2. 客户状况:了解客户的症状、体质等健康状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艾条灸方案。

3. 卫生准备:保持艾灸场所的清洁,并准备好干净的毛巾、纱布等辅助用品。

二、燃灸器具:1. 艾绒:选择质量好、色泽深绿、无异味的艾绒。

首次使用时,可以在艾绒上喷洒适量的水,促使它吸湿后燃烧更顺畅。

2. 灸盒:选择合适大小的灸盒,以便艾条放置平稳。

3. 灸具:可以选择火机、火柴等易于点燃的工具。

三、穴位选择:1. 根据症状:根据客户的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艾条灸疗。

2. 经络选择:根据中医理论,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灸疗,如三阴经、三阳经等。

四、灸疗操作:1. 掌握艾条:将艾绒沿纤维方向扎紧,形成一端略比艾绒其他部分长的艾条。

2. 点燃艾条:取一根艾条,在距离底部约1/3处点燃,待艾绒表面熄灭后,保持艾条顶端冒烟即可。

3. 穴位灸疗:将灸熏物(燃烧的艾条)轻轻按于选定的穴位上,使灸熏物不接触皮肤,保持适当距离。

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直接熏灸、透皮熏灸等方式进行灸疗。

4. 灸疗时间:视病情和个体体质而定,一般每穴位灸疗时间为15分钟至30分钟,灸疗结束时应注意艾灸熏物已完全熄灭。

5. 灸疗次数:根据需要,每次可进行1至3个穴位的灸疗,每周可进行2至3次的灸疗。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艾条灸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艾灸温度:艾灸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烧伤皮肤。

首次使用艾条灸疗时,应先调整适宜温度,再进行正式操作。

2. 体感温度:根据客户不同的体感温度,适当调整灸疗时的距离和时间。

3. 灸疗部位:灸疗时,应避开皮肤敏感区域、糜烂、或者发炎等异常皮肤。

4. 艾灸后护理:艾灸后,可使用干净的毛巾、温水等进行清洁和护理。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艾灸疗法的操作流程,确保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保护患者的健康。

本文档适用于从事中医艾灸疗法的中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

2. 疗法操作规范2.1 前期准备- 准备艾草:选择艾草的品质良好、保存完好且无异味的艾草。

- 准备艾灸器具:使用合格的艾灸器具,确保其安全性和卫生性。

- 准备疗程计划: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状况,制定合理的疗程计划,包括艾灸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2.2 患者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中医辩证分析,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确定患者的病因和证候。

-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脉搏、舌象、体温等指标的观察和记录。

- 制定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的艾灸方案,包括灸治的穴位选择和艾灸的方法和疗程。

2.3 艾灸操作流程- 患者准备:让患者舒适地躺下或坐好,解开紧身衣物,保持艾灸部位清洁。

-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证候,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艾灸。

- 艾灸器具准备:点燃艾条,调整艾灸器具的高度和距离,确保艾灸的温度和强度适宜。

- 进行艾灸:将艾灸器具放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保持适当的时间和温度,进行艾灸治疗。

- 艾灸结束:结束艾灸后,确保患者舒适,观察患者的疗效和反应。

2.4 安全注意事项- 控制艾灸温度:确保艾灸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和烟熏。

- 遵循卫生原则:使用干净的器具和艾草,避免交叉感染。

- 严格掌握艾灸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疗效,控制艾灸的时间。

- 注意患者疗效和反应: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停止治疗。

3. 结论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医艾灸疗法的操作规范,包括前期准备、患者评估、艾灸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本文档的规范操作将确保中医艾灸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疗效和体验。

艾灸法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法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法艾条灸操作技术要求:1、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3、禁忌症:凡实症、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注意事项:(1)、治疗室及病房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必要时关门窗或屏风遮挡病人。

(2)、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肢体痛苦。

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

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

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罐内,以防复燃而发生火患。

(5)、病人局部知觉减退或病儿及昏厥病人对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操作者可用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测知病人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6)、艾条灸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

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7)、使用过的物品均浸泡消毒后,清洗备用。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核对床号、姓名、部位、方诉我。

按施灸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必要时以屏风遮挡。

艾灸操作规程

艾灸操作规程

艾灸操作规程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燃烧艾草,将无烟的热量直接施加在人体特定穴位上,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

下面是艾灸操作规程的详细步骤,供参考。

1. 准备工作:- 提前准备艾草:选择干燥且色泽光亮的艾绒,将其剪成约2-3厘米长的小段。

- 准备艾灸器:可以选择挂式或握持式的艾灸器,确保器具干净、无损。

- 准备点火工具:如火柴或火机。

- 准备灭火器:以备不时之需。

2. 洗手消毒:- 在进行艾灸操作前,务必洗手并消毒,以避免细菌等外界病原的感染。

3. 认清穴位:- 根据患者需求或医生要求,认清需要艾灸的穴位。

可以使用中医学经络图或穴位图作为参考。

4. 清洁皮肤:- 利用清水或温水,将待灸部位的皮肤清洁干净,以去除油脂、污垢等物质,以增加艾灸效果和舒适度。

5. 艾灸:- 将刚准备好的艾草点燃,待火势稍大后,将火焰吹灭,使其变成发出无烟的朱红色。

- 将艾草的朱红端对准穴位,适当距离皮肤约1-2厘米处,送热直接作用于穴位。

- 保持艾绒的稳定性,避免灼伤患者或引发火灾。

- 按需进行局部艾灸或全身艾灸,持续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

6. 感觉反馈:- 在艾灸过程中,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其感觉反馈。

患者可能会出现温暖、发热或微痛等感觉,通常属于正常反应。

- 若患者感到灼热、痛苦或不适,应立即停止艾灸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7. 火灾预防:- 在艾灸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火灾预防。

艾灸器不可靠近易燃物,操作完毕后要确保彻底熄灭。

8. 病人照顾:- 艾灸过程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提供一些温水或热饮,帮助其舒缓和放松。

- 提醒患者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9. 清理清洁:- 清除燃烧后的艾草残渣,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

- 对艾灸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备下次使用。

以上就是艾灸操作规程的一般步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艾灸应在有专业人士指导或监督下进行,并且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具体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艾灸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技术,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量和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效果。

艾灸法在中医护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艾灸法的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1.选择艾草:艾草是使用艾灸的主要材料,应选择新鲜、质地细软、色泽均匀的干艾草。

干艾草存放时要注意防潮、防虫。

2.准备艾绒:将选择好的艾草晾晒至八成干后,切成长度约3-5厘米、直径约0.1-0.2厘米的艾绒。

3.选择艾灸器具:常用的艾灸器具有艾条、艾缸、艾卷和艾炷等。

选择合适的器具,以便于操作和灸疗的需要。

4.准备灸具:常见的灸具有灸盒、灸壶、灸炉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灸具,确保艾灸的顺利进行。

5.准备其他辅助器具:如灸药刀、灸罐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以方便操作和消毒。

二、操作流程1.患者准备:让患者脱去上衣,暴露需要进行艾灸的部位。

根据需要,可使用消毒酒精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

2.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艾灸。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神阙等。

3.准备艾绒:将选择好的干艾草装入艾缸或艾卷中,将艾绒点火,等待艾绒燃烧出较多的烟雾。

4.进行艾灸:将点燃的艾绒将近放在穴位上,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可以用灸具或手指轻轻按压艾绒,使其温热感传递到穴位。

5.调整热度:根据患者的感觉和反应,适当调整燃烧的艾绒与皮肤的距离,以及灸痛的程度。

艾灸时应注意不要过度烧灼患者的皮肤,避免出现烧伤。

6.灸疗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艾灸的时间。

通常每次灸疗时间为10-20分钟,每周进行1-3次。

7.观察患者反应:在艾灸进行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注意患者是否有不适或疼痛等反应出现。

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止艾灸。

8.结束艾灸:在艾灸结束后,要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穴位部位,以降温和消除燃烧的灰烬。

在艾灸结束后,可给予患者适当的按摩和保健建议。

三、安全注意事项1.艾灸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烟雾直接接触眼睛、口鼻等部位。

灸法操作规程完整

灸法操作规程完整

灸法(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灸法(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流程之艾条灸
人民医院
三、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 ↓ →

评估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艾条施
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
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
风等
← ↓ →
← ↓ →

← ↓
→ 患者准备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松解衣着,暴露施灸部
位,注意保暖 定 穴 遵医嘱核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
观 察 灸毕 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
孔片刻,再用皮肤消毒液消毒,防止感染
整 理 协助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记 录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艾条灸法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施 灸
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

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则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造
成烧伤或毁坏衣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