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doc
艾灸直接灸的方法

艾灸直接灸的方法
1. 准备艾条和火源,将艾条点燃,等待约15秒,使其燃烧出一小段灰色的烟。
2. 把艾条拿起来,将它的一头焚烧,使其产生一些烟雾和温度。
3. 把燃烧的那一头的艾条靠近皮肤,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保持一定距离(约2-3厘米)。
4. 移动艾条,进行艾灸。
5. 对于需要多次进行灸疗的部位,可以适当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达到最好的效果。
6. 灸疗时不要离开,以确保安全。
灸疗时间约为10-15分钟。
7. 灸疗后,可以使用清水或酒精擦拭,消毒和清洁皮肤。
需要注意的是,灸疗前要确保艾条是干燥的,没有潮湿和发霉,以免造成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还要避免艾条直接接触皮肤,并保持艾灸时的卫生和安全。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灸疗,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艾条温和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艾条温和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操作目的正确进行艾条治疗,以达到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物品准备治疗车(洗手液)、治疗盘、治疗卡、艾条、打火机(灭火筒)、剪刀、弯盘、纱布、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三、操作流程报告(我是××科护士××,我操作项目是中医艾条温和灸技术,现物品准备完毕,是否开始,请指示?是!),→洗手(六步洗手法)戴口罩→取治疗本核对治疗单,确定需灸疗的部位(穴位)、方法及时间。
,→检查艾条的质量、核对医嘱,检查物品的有效期→推车入病房(您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取治疗单查对床头卡→走到患者床前(您是*床**吗?现在我要遵医嘱为您进行中医艾条灸了,它的作用是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防治疾病。
治疗时间大约需要15分钟,您需要去厕所吗?请您配合一下)→关闭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口述:现在为您进行施灸,请您不要紧张。
)→记录时间(报告时间)→将艾条燃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2-3cm高进行熏灸(口述:您感觉怎么样?,如感觉灼痛或温度过高请及时告诉我。
)如病人诉有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每一处灸5-7分钟为宜,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施灸过程中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将艾条燃烧部位用剪刀剪下置于弯盘内废弃,熄灭艾火(口述:*床**,灸疗已完成,您现在感觉好些了么?)→为患者清洁局部皮肤,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酌情开窗痛风→拿治疗单再次查对床头卡并行签字(扫码)→向患者行操作后交待(口述:*床**,您还有什么需要么?)→报告操作完毕→整理用物,洗手。
四、应知应会1、艾灸的定义、作用、常用材料?答:灸,烧灼的意思,灸法又称“艾灸”,是指采用某些燃烧材料(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柱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以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灸用的材料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
艾灸法的操作规程

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艾灸法的作用:借艾绒的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病治病。
艾灸法的适应症:1温经通络用于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泄泻。
3.温肾健脾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4.回阳固脱用于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5..益气升阳用于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不愈等。
6..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疮疡、痈疽初起,疖肿未化脓者:瘰疬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7.防病保健
艾灸法的操作步骤:1.体位选择可采取卧位或坐位,应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暴露,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
2.施灸顺序一般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可选择使用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艾灸法的禁忌①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症,凡脉象数疾者禁灸;
②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治;③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簿肌少筋肉积聚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④颜面部不宜着肤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
艾灸法的注意事项:①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
作;②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③晕灸者按晕针者处理;④施灸时要防止艾火烧伤衣物、被褥等。
灸法操作规程

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目的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艾条灸的操作流程

艾条灸操作流程一、目的1. 能演示艾条灸的操作流程2. 能阐述艾条灸的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二、用物准备治疗巾,弯盘,打火机,艾条灸,纱布,棉签,灭火筒三、操作流程1. 核对医嘱:2. 进病房患者评估,床尾核对床号姓名,床头与患者解释说明,取得配合(评估检查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局部皮肤正常,可以进行操作,)3. 环境评估:环境宽敞明亮干净,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适合操作(回用物准备室)4. 工作人员自身准备,衣帽鞋修剪指甲洗手(七步洗手法洗一遍)戴口罩5. 用物准备及评估6. 推车进病房,治疗车摆放便于操作位置7. 再次床尾核对床号姓名,床旁交待说明8. 适时关闭门窗,遮挡床幔9. 取穴(根据患者病情按医嘱要求取穴)10. 将一次性治疗巾垫在旁边11.将弯盘置于治疗巾上12.取艾条,点燃13. 将治疗巾打开,露出局部位置,14. 一手食指和中指展开,其他手指并拢放于腧穴上,另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在腧穴上施灸15. 温和灸,距离施灸部位皮肤2-3cm,每处灸5-7分钟;16.雀啄灸,距离腧穴皮肤3-5cm,上下移动,每处灸10分钟17. 回旋灸,距离施灸部位皮肤2-3cm,来回旋转,每处灸20分钟左右在艾灸过程中要及时刮去艾灰,以防烫伤18.时间到,将艾条灭掉,撤掉弯盘和治疗巾,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19. 拉开床幔,开窗通风20. 操作后核对21.交待注意事项22.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四、注意事项1. 注意施灸的顺序。
2.艾灸过程中及时刮去艾灰,以免烫伤皮肤和点燃被褥。
3.施灸后,若出现局部水泡,大者用消毒针挑破,涂甲紫,无菌纱布包敷,小者任其自然吸收。
艾条灸操作流程

艾条灸操作流程艾条灸,又称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燃烧艾草,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条灸操作简单易学,但在实践中仍需注意一些细节,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艾条灸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艾条灸前,首先要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材料,艾条、火盆或艾灸器、打火机或火柴、镊子或夹子、准备好的热水毛巾等。
确保艾条的质量良好,没有霉变或异味。
2. 穴位选择。
根据需要进行艾灸的病症或保健目的,选择相应的穴位。
一般来说,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足三里、气海、神阙等。
在选择穴位时,可以参考中医经典著作或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
3. 穴位准备。
在进行艾条灸前,要先用酒棉球或清水擦拭选定的穴位,保持皮肤清洁。
然后将艾条点燃,待其燃烧一段时间后,用镊子或夹子将灼热的艾条放在穴位上。
4. 艾条灸。
将燃烧的艾条放在穴位上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他们感到舒适而不疼痛。
同时,要控制好艾条的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
一般来说,每个穴位的艾条灸时间为10-20分钟左右。
5. 灭灸。
艾条燃烧完毕后,用准备好的热水毛巾或消毒棉球轻轻擦拭穴位,以减轻热感。
然后让患者休息片刻,避免受凉或大汗淋漓。
6. 注意事项。
在进行艾条灸时,要注意避免风吹、受凉、大汗淋漓等情况,以免影响疗效。
同时,要避免在肚子空腹或饱腹后进行艾灸,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对于孕妇、儿童、老人和病情较重者,应谨慎进行艾灸,最好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操作。
7. 效果评估。
艾条灸后,要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和病情变化,以评估艾灸的效果。
如果需要连续进行艾灸,要控制好间隔时间,避免过度刺激。
通过以上的艾条灸操作流程,相信大家对艾灸的操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进行艾灸时,要谨慎操作,确保安全和疗效。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保持身体健康。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灸法操作规程灸法就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与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与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得目得。
护理上常用得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
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得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得目得。
2、艾柱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得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得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得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
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艾条灸操作规程

精品文档
. 艾条灸操作规程
注意事项
1、施灸部位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灸后用手按穴以聚真气为补,不按其穴使邪气散去为泄。
2、灸时注意弹艾灰,防止艾火脱落烧灼皮肤及衣被。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防止复燃致火灾。
3、施灸部位皮肤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须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对热症、实证、重要器官,大血管处、颜面部及孕妇的腰腹部不宜施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TCMTSOP 01.10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中医诊疗基本技术操作规程文件
批准实施日期20061027 修订者吴荣华文件分发部门
审定者熊宁宁医生办公室,护理部,科技处,医务处版本02 版本日期20061020 复审本规程 2 年复审 1 次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
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 3 cm 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 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 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 5 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 3 cm 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 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
及有无体位不适。
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
染。
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