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第三版)课后答案1
数据库系统教程(第三版课后答案)整理下载

第1章数据库概论1.1 基本内容分析1.1.1 本章的重要概念(1)DB、DBMS和DBS的定义(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
(3)数据描述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各阶段中数据描述的术语,概念设计中实体间二元联系的描述(1:1,1:N,M:N)。
(4)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定义,两类数据模型,逻辑模型的形式定义,ER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的数据结构以及联系的实现方式。
(5)DB的体系结构三级结构,两级映像,两级数据独立性,体系结构各个层次中记录的联系。
(6)DBMSDBMS的工作模式、主要功能和模块组成。
(7)DBSDBS的组成,DBA,DBS的全局结构,DBS结构的分类。
1.1.2本章的重点篇幅(1)教材P23的图1.24(四种逻辑数据模型的比较)。
(2)教材P25的图1.27(DB的体系结构)。
(3)教材P28的图1.29(DBMS的工作模式)。
(4)教材P33的图1.31(DBS的全局结构)。
1.2 教材中习题1的解答1.1 名词解释·逻辑数据:指程序员或用户用以操作的数据形式。
·物理数据:指存储设备上存储的数据。
·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称为联系的元数。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1:1联系”。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和E2的联系是“1:N联系”。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M:N联系”。
·数据模型:能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数据库系统教程(第三版课后答案)免费下载

第1章数据库概论1.1 基本内容分析1.1.1 本章的重要概念(1)DB、DBMS和DBS的定义(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
(3)数据描述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各阶段中数据描述的术语,概念设计中实体间二元联系的描述(1:1,1:N,M:N)。
(4)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定义,两类数据模型,逻辑模型的形式定义,ER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的数据结构以及联系的实现方式。
(5)DB的体系结构三级结构,两级映像,两级数据独立性,体系结构各个层次中记录的联系。
(6)DBMSDBMS的工作模式、主要功能和模块组成。
(7)DBSDBS的组成,DBA,DBS的全局结构,DBS结构的分类。
1.1.2本章的重点篇幅(1)教材P23的图1.24(四种逻辑数据模型的比较)。
(2)教材P25的图1.27(DB的体系结构)。
(3)教材P28的图1.29(DBMS的工作模式)。
(4)教材P33的图1.31(DBS的全局结构)。
1.2 教材中习题1的解答1.1 名词解释·逻辑数据:指程序员或用户用以操作的数据形式。
·物理数据:指存储设备上存储的数据。
·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称为联系的元数。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1:1联系”。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和E2的联系是“1:N联系”。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M:N联系”。
·数据模型:能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数据库系统教程(第三版课后答案)免费下载.doc

第1章数据库概论1.1 基本内容分析1.1.1 本章的重要概念(1)DB、DBMS和DBS的定义(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
(3)数据描述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各阶段中数据描述的术语,概念设计中实体间二元联系的描述(1:1,1:N,M:N)。
(4)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定义,两类数据模型,逻辑模型的形式定义,ER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的数据结构以及联系的实现方式。
(5)DB的体系结构三级结构,两级映像,两级数据独立性,体系结构各个层次中记录的联系。
(6)DBMSDBMS的工作模式、主要功能和模块组成。
(7)DBSDBS的组成,DBA,DBS的全局结构,DBS结构的分类。
1.1.2本章的重点篇幅(1)教材P23的图1.24(四种逻辑数据模型的比较)。
(2)教材P25的图1.27(DB的体系结构)。
(3)教材P28的图1.29(DBMS的工作模式)。
(4)教材P33的图1.31(DBS的全局结构)。
1.2 教材中习题1的解答1.1 名词解释·逻辑数据:指程序员或用户用以操作的数据形式。
·物理数据:指存储设备上存储的数据。
·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称为联系的元数。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1:1联系”。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和E2的联系是“1:N联系”。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M:N联系”。
·数据模型:能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示范系统(第三版)习题与答案

习题一1. 试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数据库?(2)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3)什么是数据库系统?答:(1)数据库是被长期存放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2)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属于系统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3) 数据库系统(DBS)通常是指带有数据库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DBS是一个实际可运行的,按照数据库方法存储、维护和向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的系统,它是数据库、硬件、软件和数据库管理员(DBA)的集合体。
2. 计算机数据管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3. 试述文件系统的缺点。
答:(1)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2)数据不一致性。
(3)数据联系弱。
4. 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答:(1)采用复杂的数据模型表示数据结构。
(2)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3)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4)数据由DBMS统一控制和管理。
5. 试述概念模型的作用。
答:概念模型是独立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模型,它完全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的表示,只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组织所关系的信息结构。
概念模型用于建立信息世界的数据模型,强调其语义表达能力,概念应该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它是现实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用户和数据库设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这一模型中最著名的是“实体联系模型”。
6. 解释下列概念:内模式、模式、外模式、DDL、DML答: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Storage Schema)。
它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数据库系统教程(第三版课后答案)免费下载

第1章数据库概论1.1 基本内容分析1.1.1 本章的重要概念(1)DB、DBMS和DBS的定义(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
(3)数据描述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各阶段中数据描述的术语,概念设计中实体间二元联系的描述(1:1,1:N,M:N)。
(4)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定义,两类数据模型,逻辑模型的形式定义,ER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的数据结构以及联系的实现方式。
(5)DB的体系结构三级结构,两级映像,两级数据独立性,体系结构各个层次中记录的联系。
(6)DBMSDBMS的工作模式、主要功能和模块组成。
(7)DBSDBS的组成,DBA,DBS的全局结构,DBS结构的分类。
1.1.2本章的重点篇幅(1)教材P23的图1.24(四种逻辑数据模型的比较)。
(2)教材P25的图1.27(DB的体系结构)。
(3)教材P28的图1.29(DBMS的工作模式)。
(4)教材P33的图1.31(DBS的全局结构)。
1.2 教材中习题1的解答1.1 名词解释·逻辑数据:指程序员或用户用以操作的数据形式。
·物理数据:指存储设备上存储的数据。
·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称为联系的元数。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1:1联系”。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和E2的联系是“1:N联系”。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M:N联系”。
·数据模型:能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第三版)部分简答题答案--陈志伯

计算机硬件系统
为存储和运行数据库系统提供硬件设备支持。包括 CPU、内存、大容量的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外 部设备等。
计算机软件系统
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存取、维护和管理,为用户操作 数据库提供界面和接口。包括DBMS及其开发工具、 OS和应用系统。
6
7. 试述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说明三级 模式结构的优点是什么。(P11、13)
数据库系统内部的体系结构从逻辑上分为三 级: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模式(逻辑模式、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 数据的逻辑结构的特征的描述。一个数据库只 有一个模式 。 外模式(子模式、用户模式)是与应用有关的 数据的逻辑表示,是数据库终端用户能够看到 幵允许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 述。 内模式(存储模式)是对数据库存储结构的描 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等值连接与自然连接的区别
自然连接要求相等属性值的属性名相同,而等 值连接不要求 自然连接是去掉重复列的等值连接
等值连接与自然连接的联系
在等值连接的情况下,当连接属性X与Y具有相 同属性组时,把连接结果中重复的属性列去掉 ,就可得到自然连接的结果。
15
6. 已知关系R,S,T如图2-12所示,求 下列关系代数的运算结果:
(1)R∩ S A B (2)R∪S a1 b1 (3)R- S (4)∏A(S) a1 b2 a2 b2 (5)R*T ∏ (S) (6)R∞T A <C (7)R.A=‘a2’ (R ×T) A
R
A
A S A a1 a1 a2 R -S B b2 b3 b2 A a1 a1 R ∪S a1 a2
第3章作业
P.134 三、设计题
2
P.135 四、简答题
5
实用综合教程第三版1课后答案听力

实用综合教程第三版1课后答案听力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第三版课后答案第 1 章数据库概述 2.与文件管理相比,数据库管理有哪些优点?答:将相互关联的数据集成在一起,具有较少的数据冗余,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数据可以共享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3.比较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数据的主要区别。
请问: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较之实际上就是在应用程序和存储数据的数据库之间减少了一个系则复软件,即为数据库管理系统,使以前在应用程序中由开发人员同时实现的很多繁杂的操作方式和功能,都可以由这个系统软件顺利完成,这样应用程序不再须要关心数据的存储方式,而且数据的存储方式的变化也不再影响应用程序。
而在文件系统中,应用程序和数据的存有储是密切有关的,数据的存储方式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至应用程序,因此有利于应用领域程序的保护。
4.数据库管理方式中,应用程序是否需要关心数据的存储位置和结构?为什么?答:不需要。
因为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存储位置以及存储结构保存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从数据到物理存储位置的转换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自动完成的。
6.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程序可以不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轻易出访数据库文件吗?请问:无法。
7.数据独立性指的是什么?它能带来哪些好处?答:数据独立性指的是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逻辑独立性带来的好处是当表达现实世界信息的逻辑结构发生变化时,可以不影响应用程序;物理独立性增添的好处就是当数据的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可以不影响数据的逻辑非政府结构,从而也不影响应用程序。
8.数据库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作用大致是什么?答:数据库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程序。
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于存储介质上;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管理数据库的系统软件,它可以同时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应用程序指以数据库数据为核心的应用程序。
数据库系统教程第三版课后答案

(1)教材P23的图1.24(四种逻辑数据模型的比较)。
(2)教材P25的图1.27(DB的体系结构)。
(3)教材P28的图1.29(DBMS的工作模式)。
(4)教材P33的图1.31(DBS的全局结构)。
1.2教材中习题1的解答
1.1 名词解释
·逻辑数据:指程序员或用户用以操作的数据形式。
第1章数据库概论
1.1基本内容分析
1.1.1本章的重要概念
(1)DB、DBMS和DBS的定义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
(3)数据描述
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各阶段中数据描述的术语,概念设计中实体间二元联系的描述(1:1,1:N,M:N)。
·物理数据:指存储设备上存储的数据。
·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称为联系的元数。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1:1联系”。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和E2的联系是“1:N联系”。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M:N联系”。
·数据模型:能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概念数据模型:独立于计算机系统、完全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反映企业组织所关心的信息结构的数据模型。
1.8 什么是数据独立性?在数据库中有哪两级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