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混凝土规范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混凝土结构是建筑行业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强度、耐久性和可靠性都很高。
但是,随着环境恶化和建筑质量的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刚度和抗震性能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维护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和稳定,强化混凝土结构的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就是指将混凝土结构外表面加以一层碳纤维片材,以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强度、抗剪力强度、耐久性和防水性能。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主要包括:
第一,碳纤维片材的选择与使用。
碳纤维片材的强度和耐久性比一般的纤维片材要好,是保证混凝土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有效手段。
第二,碳纤维片材的施工技术。
碳纤维片材施工时应注意与混凝土表面的贴合,使碳纤维片材同混凝土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加固结构,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强度、抗剪力强度和耐久性。
第三,碳纤维片材的处理技术。
碳纤维片材施工后,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碳纤维片材的腐蚀,确保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牢固性。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是保障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混凝土结构建设中必须严格遵守,以确保混
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混凝土中碳纤维检测技术规程

混凝土中碳纤维检测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中碳纤维是一种常见的增强材料,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然而,由于碳纤维的细小和轻量化,其检测并不容易,因此需要一套完整的技术规程来指导检测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中碳纤维检测的技术规程。
二、检测工具和材料1. 碳纤维检测仪:用于检测混凝土中碳纤维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2. 混凝土钻头:用于取样混凝土。
3. 手电钻:用于钻取混凝土样品。
4. 钳子:用于将混凝土样品从孔中取出。
5. 水平仪:用于检测混凝土表面的水平度。
6. 水泥:用于混合混凝土样品。
7. 水:用于混合混凝土样品。
8. 毛刷:用于清洁混凝土表面。
三、检测步骤1. 准备工作(1)确定检测范围和检测点的位置。
(2)清理混凝土表面,确保表面干净无尘。
(3)用水平仪检测混凝土表面水平度,保证检测精度。
2. 取样(1)用混凝土钻头在检测点上钻取混凝土样品孔,孔深度应为混凝土厚度的1/3。
(2)用钳子将混凝土样品从孔中取出。
(3)将混凝土样品放入干净的容器中。
3. 制备混凝土样品(1)将取样的混凝土样品放入干净的容器中。
(2)加入适量的水泥和水,混合均匀。
(3)用毛刷清洁混凝土表面,确保表面平整无气泡。
(4)将混凝土样品放置于室温下放置24小时,待混凝土样品完全干燥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4. 检测(1)将碳纤维检测仪插入混凝土表面,按照仪器说明进行操作。
(2)将仪器扫描混凝土表面,记录检测结果。
(3)在检测点附近再次钻取混凝土样品,重复上述操作,记录检测结果。
5. 结果分析(1)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混凝土中碳纤维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2)比对检测结果和设计要求,判断混凝土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3)对于不合格的混凝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和施工。
四、注意事项1. 检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检测精度和准确性。
2. 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检测结束后需要清洗仪器和工具,并进行妥善保管。
混凝土中添加碳纤维的技术规程

混凝土中添加碳纤维的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水利和能源等领域的重要建筑材料。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中添加碳纤维的技术规程。
二、碳纤维的性质及应用1.碳纤维的性质碳纤维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的纤维,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耐高温等优点。
由于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建筑、交通、体育器材等领域。
2.碳纤维的应用碳纤维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结构中,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抗冲击性和耐久性。
在混凝土中添加碳纤维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韧性,防止混凝土的开裂和剥落。
三、混凝土中添加碳纤维的技术规程1.选用适合的碳纤维在混凝土中添加碳纤维之前,需要选择适合的碳纤维。
通常使用的碳纤维有短切碳纤维和长丝碳纤维。
短切碳纤维通常用于混凝土的预制件、地面硬化剂和地下工程等。
长丝碳纤维通常用于混凝土的施工现场。
2.控制添加量在混凝土中添加碳纤维时,需要控制添加量。
一般来说,碳纤维的掺量为0.1%~2.0%。
过多的添加量会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抗压强度。
3.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混凝土中添加碳纤维之前,需要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抗压强度。
4.混凝土搅拌在混凝土中添加碳纤维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混合。
通常采用人工或机械搅拌的方式,将碳纤维均匀地分散在混凝土中。
5.混凝土施工在混凝土中添加碳纤维之后,需要进行混凝土的施工。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混凝土的流动性,防止混凝土流动不均匀或出现空洞。
(2)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压强度。
(3)控制混凝土的温度,防止混凝土出现温度差异,导致混凝土开裂或剥落。
6.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施工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碳纤维加固技术规程

混凝土碳纤维加固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碳纤维加固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加固方法,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等优点,能够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本技术规程旨在对混凝土碳纤维加固技术进行详细的规范,以确保加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材料准备2.1 碳纤维布碳纤维布是混凝土碳纤维加固工程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加固效果。
碳纤维布应符合以下要求:a. 碳纤维布应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以保证加固后的结构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b. 碳纤维布应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耐久性能,以保证加固后的结构能够长期稳定运行;c. 碳纤维布的厚度和重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2 碳纤维板碳纤维板是混凝土碳纤维加固工程中的一种辅助材料,主要用于加固结构的边角和连接处。
碳纤维板应符合以下要求:a. 碳纤维板应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以保证加固后的结构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b. 碳纤维板应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耐久性能,以保证加固后的结构能够长期稳定运行;c. 碳纤维板的厚度和重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3 粘结剂粘结剂是混凝土碳纤维加固工程中的一种重要材料,主要用于将碳纤维布固定在混凝土表面。
粘结剂应符合以下要求:a. 粘结剂应具有较高的黏附强度和耐久性能,以保证碳纤维布能够牢固地粘附在混凝土表面;b. 粘结剂的粘度和流动性应符合设计要求;c. 粘结剂的使用量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控制。
三、加固方案设计3.1 加固方案设计的目的加固方案设计是混凝土碳纤维加固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通过对加固对象的结构特点、荷载特点、材料特性等进行分析,确定最合适的加固方案,以保证加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3.2 加固方案设计的内容加固方案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a. 加固对象的结构特点和荷载特点的分析;b. 加固方案的选择和设计;c. 材料的选择和计算;d. 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的制定。
3.3 加固方案设计的要求加固方案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 加固方案应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求;b. 加固方案应考虑到加固对象的使用环境和荷载情况,以确保加固效果能够长期稳定;c. 材料的选择和计算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规范;d. 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应合理,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混凝土中添加纤维的标准规范

混凝土中添加纤维的标准规范一、前言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等领域的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
传统的混凝土在抗拉和抗裂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添加纤维成为提高混凝土性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纤维材料、添加量、混凝土性能等多个方面介绍混凝土中添加纤维的标准规范。
二、纤维材料纤维是混凝土中添加的一种物料,其性质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性能。
目前常用的纤维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1.钢纤维:钢纤维具有优异的抗拉强度和耐腐蚀性能,适用于高强度混凝土和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工程。
钢纤维的长度一般在20mm~50mm之间,直径为0.2mm~1.0mm。
2.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具有良好的耐碱性和耐腐蚀性能,适用于化学厂、水处理厂等工程。
玻璃纤维的长度一般在6mm~25mm之间,直径为0.2mm~0.3mm。
3.聚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具有优异的耐碱性和耐腐蚀性能,适用于地下建筑、桥梁、机场跑道等工程。
聚丙烯纤维的长度一般在6mm~50mm之间,直径为0.1mm~0.3mm。
4.碳纤维:碳纤维具有优异的抗拉强度和刚度,适用于高强度混凝土和要求轻质化的工程。
碳纤维的长度一般在10mm~50mm之间,直径为0.02mm~0.05mm。
5.天然纤维:天然纤维如草木纤维、棕榈纤维等具有较好的环保性能,适用于公共建筑、景观工程等。
天然纤维的长度和直径差异较大,一般在10mm~100mm之间。
三、添加量纤维的添加量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添加量应根据混凝土的用途、设计强度等进行确定。
目前,国家标准GB/T 25372-2010《混凝土纤维》规定了不同类型纤维的添加量,具体如下:1.钢纤维:钢纤维的添加量一般为体积掺加量的0.5%~2.0%。
2.玻璃纤维:玻璃纤维的添加量一般为体积掺加量的0.5%~2.0%。
3.聚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的添加量一般为体积掺加量的0.1%~0.3%。
4.碳纤维:碳纤维的添加量一般为体积掺加量的0.1%~0.5%。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一】总则1、为使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做到技术可靠、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订本规程。
2、本规程适用于房屋建筑和一般构筑物混凝土结构加固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3、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的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
处于特殊环境(腐蚀、放射、高温等)中的混凝土结构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时,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前,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原结构进行检测鉴定。
6、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由对该加固方法熟悉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并由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
【二】材料【1】一般要求1、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对混凝土结构加固时,应使用聚丙烯腈基(PAN基)12k或12k以下的小丝束碳纤维片材、配套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和表面防护材料。
2、加固用材料应具有质检部门的产品安全性能检测报告和产品合格证;碳纤维片材和配套胶粘剂应具有符合本规程第3.2节和第3.3节规定的安全性能;对配套胶粘剂还应提供耐湿热老化性能指标及施工和使用环境要求。
3、本规程所列碳纤维片材的安全性能指标是对单向碳纤维片材的要求。
4、混凝土、钢筋和其它材料的有关设计指标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采用。
【2】碳纤维片材1、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应按纤维的净截面面积计算。
净截面面积取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乘以宽度。
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应取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质量除以碳纤维密度。
碳纤维板的性能指标应按板的截面(含胶)面积计算,截面(含胶)面积取实测厚度乘以宽度。
2、碳纤维片材的受拉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定向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3354测定。
3、单层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碳纤维质量不宜低于150g/m2,且不应高于300g/m2。
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标准

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标准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标准一、前言碳纤维是一种重要的纤维增强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耐腐蚀、耐磨损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筑等领域。
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的碳纤维,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抗弯、抗冲击、抗疲劳等性能,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制定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标准,对于推广碳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标准1. 碳纤维的类型和性能混凝土中添加的碳纤维应为高强度、高模量、低膨胀、耐碱性、耐热性、耐腐蚀性好的短切碳纤维。
碳纤维的直径一般为7-10μm,长度为6-25mm,拉伸强度为3000-7000MPa,弹性模量为200-400GPa,线膨胀系数为0.2×10-6/℃,碳纤维应符合GB/T 3003-2013《炭纤维》标准。
2.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掺量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30,掺量一般为混凝土体积的0.1%-0.5%,具体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设计要求、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3. 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掺量确定,应保证碳纤维的分散均匀和混凝土的均质性。
施工应注意掺量的准确性和碳纤维与水泥、砂、骨料的充分混合。
4. 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混凝土中添加碳纤维后,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1) 抗拉强度: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应不低于掺碳纤维前的60%。
(2) 抗裂性能: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应明显提高,裂缝宽度应小于掺碳纤维前的一半。
(3) 抗弯强度:混凝土的抗弯强度应明显提高,抗弯断裂韧性应大于掺碳纤维前的50%。
(4) 抗冲击性:混凝土的抗冲击性应明显提高,抗冲击能力应大于掺碳纤维前的50%。
(5) 耐久性:混凝土的耐久性应满足设计要求,碳纤维不应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5. 混凝土中碳纤维的质量检验混凝土中碳纤维的质量检验应按照GB/T 3003-2013《炭纤维》标准进行,主要包括外观检查、拉伸强度、弹性模量、线膨胀系数、热重分析等指标的测试。
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标准

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由水泥、砂、石和水等材料混合而成。
碳纤维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的纤维材料,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碳纤维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因此,建立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标准对于保障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分类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以下是常用的分类方式:1.按照掺入量:根据混凝土中添加的碳纤维量的多少,可以将混凝土分为无碳纤维混凝土、低碳纤维混凝土、中碳纤维混凝土和高碳纤维混凝土四类。
2.按照碳纤维类型:根据混凝土中添加的碳纤维的类型,可以将混凝土分为短碳纤维混凝土和长碳纤维混凝土两类。
3.按照碳纤维分散状态:根据碳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散状态,可以将混凝土分为均匀分散的碳纤维混凝土和不均匀分散的碳纤维混凝土两类。
三、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标准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标准可以根据掺入量、碳纤维类型和碳纤维分散状态等进行制定,以下是常见的标准:1.掺入量标准(1)无碳纤维混凝土:不添加碳纤维。
(2)低碳纤维混凝土:掺入碳纤维量为0.1%~0.5%。
(3)中碳纤维混凝土:掺入碳纤维量为0.5%~2%。
(4)高碳纤维混凝土:掺入碳纤维量大于2%。
2.碳纤维类型标准(1)短碳纤维混凝土:碳纤维长度小于等于20mm。
(2)长碳纤维混凝土:碳纤维长度大于20mm。
3.碳纤维分散状态标准(1)均匀分散的碳纤维混凝土:碳纤维在混凝土中均匀分布,没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2)不均匀分散的碳纤维混凝土:碳纤维在混凝土中分散不均匀,出现聚集现象。
四、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应用混凝土中碳纤维掺量的应用范围很广泛,以下是常见的应用场景:1.隧道和地下工程: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碳纤维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减少因渗漏、地震、变形等引起的损伤,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桥梁和道路: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碳纤维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延长桥梁和道路的使用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总则 1.0.1 为使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混凝土结构加固修复设计、施工和验收;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港口工程和水利水电等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修复及砌体结构、木结构加固修复中的共性技术问题,可参照本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1.0.3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1.0.4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的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对处于特殊环境(腐蚀、放射、高温等)下的混凝土结构采用碳纤维片材进行加固修复时,还应遵守相应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5 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前,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对原有结构进行检测鉴定或评估。
1.0.6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时,应由对该加固修复方法有经验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并应由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
2.1术语2.1.1 碳纤维片材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Laminate 碳纤维布和碳纤维板的总称。
2.1.2碳纤维布Carbon Fiber Sheet 碳纤维布为连续碳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未经树脂浸渍的布状碳纤维制品。
2.1.3碳纤维板Carbon Fiber Plate 碳纤维板为连续碳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并经树脂浸溃固化的板状碳纤维制品。
2.1.4 底层树脂Primer 用于基底处理的树脂。
2.1.5找平材料Putty Fillers 用于对加固构件表面进行找干处理的材料。
2.1.6漫溃树脂Saturating Resin 用于粘贴井浸透碳纤维布的树脂。
2.1.7粘结树脂Adhesives 用于粘贴碳纤维板的树脂。
3 材料 3.1 材料种类及一般要求 3.1.1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修复时,应使用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及表面防护材料.3.1.2 加固修复用材料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和质检部门的产品性能检测报告:碳纤维片材及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应具有符合本规程第3.3节规定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还应提供耐久性能指标及施工和使用环境要求。
3.1.3 混凝上、钢筋及其它材料的有关设计指标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采用。
3.1.4 本规程所列碳纤维片材的性能指标是对单向碳纤维片材的要求,双向或多向碳纤维片材的指标要求可以参照执行。
3.2碳纤维片材3.2.1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应按纤维的净截面积计算,净截面积取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乘以宽度,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为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质量除以碳纤维密度;坦纤维板的性能指标应按板的截面(含树脂)面积计算,截面(含树脂)面积取实测厚度乘以宽度。
3.2.2碳纤维片材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要求性能碳纤维布碳纤维板抗拉强度标准值fcfk ≥3000MPa ≥2000MPa 弹性模量Ecf ≥2.1×105MPa ≥1.4×105MPa 伸长率≥1.4%≥1.4%3.2.3碳纤维片材的主要力学性能只要参照GB/T 3354-1999《定向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测定。
3.2.4单层纤维布单位面积碳纤维质量不宜低于150g/m2;不宜高于450 g/m2,在施工质量有可靠保证时,单层碳纤维布单位面积碳纤维质量可提高到600 g/m2。
3.2.5碳纤维板的厚度不宜大于2.0mm,宽度不宜大于200mm,纤维体积不宜小于60%。
3.3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3.3.1采用探险为片材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修复时,应采用配套底层树脂、找平材料、浸渍树脂和粘结树脂。
3.2.2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表中的要求:表3.3.2-1底层树脂性能指标性能性能指标要求试验方法正拉粘结强度≥2.5MPa且不小于被加固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标准值ftk 附录A 表3.3.2-2 找平材料性能指标性能性能指标要求试验方法正拉粘结强度≥2.5MPa且不小于被加固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标准值ftk 附录A 表 3.3.2-3 浸渍树脂和粘结树脂性能指标性能性能指标要求试验方法拉伸剪切强度≥10MPa GB 7124-86 拉伸强度≥30MPa GB/T 2568-1995 压缩强度≥70MPa GB/T 2569-1995 弯曲强度≥40MPa GB/T 2570-1995 正拉粘结强度≥2.5MPa且不小于被加固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标准值ftk 附录A 弹性模量≥1500MPa GB/T 2568-1995 伸长率≥1.5%GB/T 2568-1995 3.3.3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应按附录A进行粘结性能实验,要求正拉粘结强度不小于2.5MPa,且不小于被加固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ftk。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应参照GB/T14522-93《机械工业产品用塑料、涂料、橡胶材料人工气候加速实验方法》规定的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检验,经2000小时的加速老化后,按附录A进行正拉粘结强度试验,要求粘结强度不明显降低。
3.4表面防护材料3.4.1对已加固修复完的结构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表面防护材料应与浸渍树脂或粘结树脂可靠粘结。
3.4.2选用的防火材料及其处理方法应使加固后建筑物达到要求的防火等级。
3.4.3当被加固结构处于其它特殊环境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防护材料。
5.1.1 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应由热悉该技术施工工艺的专业施]完成,井应有加固修复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
5.1.2 施工必须遵循下列工序进行;(1) 施工准备(2) 混凝土表面处理;(3) 配制并涂刷底层树脂:(4) 配制找平材料并对不平整处修复处:(5) 配制并涂刷浸渍树脂或粘贴树脂;(6) 粘贴碳纤维片材:(7) 表面防护。
5.1.3 施工宜在5℃以上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并应符合配套树脂的施工使用温度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使用适用于低温环境的配套树脂或采用升温处理措施。
5.1.4 施工时应考虑环境湿度对树脂固化的不利影响。
5.1.5 在表面处理和粘贴碳纤维片材前,应按加固设计部位放线定位。
5.1.6 树脂配制时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中规定的配比称量置于容20中,用搅拌器均匀搅拌至色泽均匀。
搅拌用容器内及搅拌器上不得有油污及杂质.应根据现场实际环境温度决定树脂的每次拌合量,并按使用要求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5.2 施工准备5.2.1 应认真阅读设计施工图。
5.2.2 应根据施工现场和被加固构件混凝土的实际状况,拟定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
5.2.3 应对所使用的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机具等作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5.3 表面处理5.3.1 应清除被加固构件表面的剥落、疏松、蜂窝、腐蚀等劣化混凝土,露出混凝土结构层,并用修复材料将表面修复平整。
5.3.2 应按设计要求对裂缝进行灌缝或封闭处理。
5.3.3 被粘贴混凝土表面应打窘平整,除去表层浮浆、油污等杂质,直至完全露出混凝土结构新面.转角粘贴处要进行导角处理井打磨成圆弧状,圆弧半径不应小于20mm。
5.3.4 混凝土表面应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 5.4 涂刷底层树脂5.4.1 应按产品供应商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底层树脂。
5.4.2 应用滚筒刷将底层树脂均匀涂抹于混凝土表面。
应在树脂表面指触于燥后立即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5.5 找平处理 5.5.1 应技产品供应商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找平材料。
5.5 2 应对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用找干材料填补平整,且不应有楞角。
5.5.3 转角处应用找平材料修复为光滑的圆弧,半径应不小于20mm。
5.5.4 应在找平材料表面指触干燥后立即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5.6 粘贴碳纤维片材 5.6.1 粘贴碳纤维布应符合下列要求:(1) 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2) 应按产品供应商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漫渍树脂并均匀涂抹于所要粘贴的部位;(3) 用专用的滚筒顺纤维方向多次滚压,挤除气泡,使浸渍树脂充分浸透碳纤维布.滚压时不得损伤碳纤维布;(4) 多层粘贴重复上述步骤,应在纤维表面浸渍树脂指触干燥后立即进行下一层的粘贴;(5) 在最后一层碳纤维布的表面均匀涂抹浸渍树脂。
5.6.2 应按下列步骤粘贴碳纤维板,(1) 应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板,按产品供应商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粘结树脂;(2) 将碳纤维板表面擦拭干净至无粉尘。
如需粘贴两层时,对底层碳纤维板两面均应擦拭干净:(3) 擦拭干净的碳纤维板应立即涂刷粘结树脂,胶层应呈突起状,平均厚度不小于2mm:(4) 将涂有粘结树脂的碳纤维板用手轻压贴于需粘贴的位置。
用橡皮滚筒顺纤维方向均匀平稳压实,使树脂从两边溢出,保证密实无空洞.当平行粘贴多条碳纤维板时,两板之间空隙应不小于5mm;(5) 需粘贴两层碳纤维板时,应连续粘贴。
如不能立即粘贴,再开始粘贴前应对底层碳纤维板重新做好清洁工作。
5.7 表面防护 5.7.1 当需要做表面防护时,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处理,并保证防护材料与碳纤维片材之间有可靠的粘结。
5.8 施工安全及注意事项5.8.1 碳纤维片材为导电材料,施工碳纤维片材时应远离电气设备及电源,或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5.8.2 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碳纤维片材的弯折。
5.8.3 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的原料应密封储存,远离火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5.8.4 树脂的配制和使用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
5.8.5 现场施工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
6 检验与验收6.0.1 在开始施工之前,应确认碳纤维片材及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的产品合格证,产品质量出厂检验报告,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程第3.1节、第3.2节、第3.3节规定的要求。
6.0.2 采用碳纤维片材及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修复时,应严格按本规程第5章有关条款进行各工序隐蔽工程检验与验收。
如施工质量不能满足本规程第5章有关条款要求时,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或返工。
6.0.3 碳纤维片材实际粘贴面积应不少于设计量,位置偏差应不大于l0mm。
6.0.4 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质量可用小锤轻轻敲击或手压碳纤维片材表面的方法来检查,总有效粘结面积不应低于95%.当碳纤维布的空鼓面积小于10,000mm2时,可采用针管注胶的方式进行补救.空鼓面积大于10,000mm2时,宜将空鼓处的碳纤维片材切除,重新搭接贴上等量的碳纤维片材,搭接长度应不小于l00m。
6.0.5 必要时应按附录月方法对施工质量进行现场检验。
6.0.6必要时可对碳纤维片材和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进行现场取样检验。
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 本条指出制定本规程的目的和要求,井提出了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必须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