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16日)超越疑古 走出迷茫——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的发言提纲 宋健

合集下载

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 C-14 测年工作的回忆

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 C-14 测年工作的回忆

2021.03(下)黄河黄土黄种人┃特别关注┃1995年秋的一天,仇士华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老郭,用加速器质谱测夏商周系列样品的事儿还想不想干?”那时我们有一个隶属于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的C-14年代学组,仇士华先生是组长。

在1994年的全国C-14测年学术会议上,几位考古学家和C-14测年专家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

在接到仇先生电话后我回答说:“当然想干了。

有什么好消息吗?”他告诉我:“国家就要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立项了!”原来他刚刚参加了宋健同志主持的座谈会,会上讨论了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事情。

我参加C-14年代学组比较晚,是在北京大学开始建造基于EN 加速器的加速器质谱计(AMS )之后。

EN 加速器是英国牛津大学1984年赠送给北京大学的。

1985年,我到牛津大学从事访问工作。

1986年,北京大学开始筹建AMS ,并安排我考察牛津大学的AMS 实验室。

同年,陈铁梅先生也到牛津大学AMS 实验室从事访问工作。

1986年6月,牛津大学AMS 实验室主办了AMS 技术国际研讨会,借此机会我认识了国际AMS 界的很多知名专家,并对AMS 的原理和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1987年春,我从牛津大学回到北京大学,随即参加了北京大学EN-AMS 的建设工作。

该工作1988年被立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由陈佳洱先生和李坤教授担任负责人。

我同时参加了C-14年代学组的工作,并从1988年起参加了历次C-14全国学术会议。

那时我们已开始考虑用加速器质谱方法测量夏商周系列样品特别是殷商甲骨的事儿。

作为这方面的探索,1990年,我去瑞士苏黎世高工AMS 实验室从事访问工作时,特意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带了6片无字卜骨去进行测年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同时也发现有多片甲骨的年龄偏老。

1993年春,北京大学EN-AMS 建成通过验收,这是我国首台可以进行批量C-14样品测量的加速器质谱计,在考古、地学、环境、生命科学各领域测量了大量C-14样品,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论文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论文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论文推荐文章大一近代史论文2000字热度: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热度:关于辛亥革命的近代历史论文热度: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热度:关于近代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热度:“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该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00年9月15日结题。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全文如下: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宗旨是什么?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她历史悠久、文字发达、文化面貌多采多姿。

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流传,而且从未间断,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自豪。

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其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商汤灭夏之后建立了商代;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又建立了周代。

历史学家将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简称为"三代"。

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还清楚地记下了夏商周三代君王的世系,其中商周两代的君王世系,已被地下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所证实,说明三代的存在是肯定的、不容怀疑的。

可是有关中国的历史年代只能上溯到西周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在西周时期,它已处于西周晚期。

在此之前的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年代、更早的商代和夏代的年代就说不清楚了。

很多人在编写历史时,只能按自己的认识去估算,常常写上一个"约"字或在年代之后打个"?"号,表示有关年代的不确定性。

这样做是不得已的,当然也是不准确、不科学的。

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学者对三代的年代进行研究。

以后,历代的学者仍孜孜不倦地对三代年代进行探索。

到了近代,还吸引一些国外的汉学家也投身到三代年代学研究的行列之中。

峥嵘岁月—— 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随想录

峥嵘岁月—— 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随想录

2021.04(下)黄河黄土黄种人┃特别关注┃最近,从北京传来喜讯,笔者被告知《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年内将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是盼望已久令人高兴的事情,历经20多年,终于给“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断代工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学习、了解和珍重自己的历史,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地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处于人类古代文明金字塔的顶端。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在如此辉煌的中国历史背后,还缺少夏商以前、夏商、部分西周的确切年代,我国古书记载上古历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依照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上就说法不一了。

夏商周被人们称为“三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阶段,向前可上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向后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走向,但其年代学始终是一个没有被破解的学术难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大发展,为各项事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和科技测年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切为综合研究夏商周年代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96年5月,“断代工程”由科技部领导并开始启动。

这是由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学科联手实施的系统工程。

“断代工程”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集中相关学科的优势,力求做出能反映20世纪年代学研究最好水平的成果,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

笔者有幸参加了“断代工程”的“商前期年代学研究”课题组,并作为课题组的副组长与多位学者在一起进行研究攻关。

笔者虽然没有“断代工程”专家组四位首席科学家的智慧,也没有项目办公室先生们的繁忙,又没有青年学者在考古工地第一线的辛劳,但毕竟还是在完成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工作的同时,全力以赴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发起人叫宋健,他在参观访问国外博物馆时发现外国古文明大多已有了详细、公认的年表,而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却有世无年。

大禹治水发生在哪一年?武王伐纣是在哪一年?尽管耳熟能详,却没人知道它们具体发生的时间。

历史课本上也没有。

《史记》最晚只追溯至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姬胡暴政,被国人赶到了山西,这件事就发生在公元前841这一年。

基于此,有人说“东周以上无信史”。

疑古派不在少数。

怎样“走出疑古时代”?尽管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已证实了商朝的存在,但是商朝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夏”也存在。

尤其是当我们甚至无法说出夏朝的起止年代时,辩驳的底气实在不足。

毋庸置疑,与夏代有关的问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1996年5月16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

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多达200余人。

其中,首席专家4人。

考古方面的李伯谦,测年方面的仇士华,李学勤负责历史文献和古文字,席泽宗负责天文方面的研究。

四位首席专家具体目标如下:“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要给世人提供一份相对准确的夏商周历史年表。

这似乎太难了,毕竟这是几千年前的事了。

但是,在200多位学者的努力之下,于2000年11月公布了研究成果。

从公元前841年往前推,敲定夏代的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排出了西周10位周王的具体在位时间,确定了从盘庚到纣王共12位商王的大致在位时间。

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大多数学者广泛接受,当然,也有不少质疑。

短短4年就完成了这么宏大的工程,攻克了如此之多的学术难题,似乎很难让人信服。

还有不少学者主张,“夏商周断代工程”以考古材料为基础,本身就是错的。

他们更倾向于文字史料,尤其是《竹书纪年》的被忽视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不满,认为这是断代工程最大的败笔。

《竹书纪年》里的西周王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王年尽管存在着诸多的质疑,总得来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成绩亮眼,加速了对中国文明研究的步伐,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文明的标尺。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正文: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

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2]。

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

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

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国图讲座)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国图讲座)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国图讲座)李学勤今天,我主要谈以下几个部分:中国古代文明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意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路线;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主要是夏商周年表;最后做一个小结,介绍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前景。

首先,我想介绍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的原始意义及过程。

在座的各位多数都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们国家“九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九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是由国务院委托科技部来领导的,这样的项目一共有16个,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其中之一。

那么,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单的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项目。

大家知道,年代学的英文是chronology,它就是研究古代的年代。

换句话说,就是给予古代的历史一个时间的量度,这就叫作年代学。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即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

我想以上基本概括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

那么,这个项目是怎么开始筹划和成立的呢?这是有一个过程的。

因为这个项目在报纸上已经有过介绍,所以今天我在这里简单向大家叙述一下。

这个项目开始酝酿是在1995年的秋天。

大家知道,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开创新的领域、进行前沿性的研究,应该说是20世纪的后半期就已经逐步显露出来的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不是在一个领域里面,而是在许多新的领域里面出现这样一个趋势。

这种趋势,我们的领导比较早就注意到了。

在1995年秋天,当时在国务院担任国务委员的国家科委(就是今天的科技部)主任宋健同志,邀请了在京的一部分学者召开了一个座谈会。

参加这个座谈会的学者既包括自然科学的,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

在这个会上,他提出来并与大家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一个设想,所以这个问题的设想确如在座的很多朋友所知,是由宋健同志提出来的。

技术的进步,促进学术的进步—— 回忆“夏商周断代工程”

技术的进步,促进学术的进步—— 回忆“夏商周断代工程”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4(下)———回忆“夏商周断代工程”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断代工程”),是20年前的事了。

如今回忆起来,许多场景还历历在目。

1996年4月,天文史界的一些同事在席泽宗院士的主持下,在北京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开会。

会上宣布了“断代工程”的计划:由历史文献、考古、物理测年和天文学史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攻关,力图在夏商周年代研究方面有所进展,提出一个符合各方面线索的夏商周年代表。

笔者自幼喜爱天文,在小学、中学期间就下了不少功夫,学习相关知识,熟悉星象,自己磨镜头制作天文望远镜;后来下乡、到煤矿工作,最后如愿以偿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

在这里,笔者一边从事天文观测,一边补齐了所有的学历。

笔者从事的是天体测量,即观测恒星位置来测定地球自转和校正时钟。

因此,天体位置和天文现象的计算以及数据处理是学习的重点。

笔者的硕士、博士论文是有关利用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求解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的。

方法是现代的,数据是古代的,关键是如何在粗糙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这一研究也将笔者引向了古天文的领域,从此将古代天象记录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目标。

由此不难想象,“断代工程”的计划是如何强烈地触动了笔者的神经。

此前,笔者曾关注过“天再旦”的事,还于1987年在《天文爱好者》上撰文介绍过美国太空总署加州帕沙迪纳喷气推进实验中心的华裔天文学家彭瓞钧的相关工作,并和他有过不少交往。

彭瓞钧和贵州葛真以及更早的韩国方善柱都将“天再旦”日食定在公元前899年,但争议仍然不少。

笔者当时认为,他们所做的定性描述还可以更加精确化、定量化、实证化。

在会上,笔者顺利争取到了“天再旦”专题。

另外,笔者的老朋友、历史学家周晓陆的参加也使笔者更有底气。

在对前人的工作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着力建立起“天再旦”日食说的理论模型。

日出时日食引起的天光视亮度变化,可以由正常日出过程的天光变化、日食时太阳亮度的变化、亮度到视亮度的转化这样三部分合成,而这三者都可以用数学方法表达。

最新-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败检验走出疑古 精品

最新-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败检验走出疑古 精品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败检验“走出疑古”1996年5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正式启动,国家史无前例地投入了几千万元的资金,让一向经费少得可怜的社科界瞠目结舌。

5月16日在该工程启动会议上,宣读了《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官方发言,政府将工程定性为凝聚力工程,从此,有人自称于1992年大胆提出的走出疑古时代由一个私人口号上升为官方口号。

外国学者观察到‘走出疑古时代’正演变为国家的口号。

提倡者抓紧机会,马不停蹄地接待媒体采访,强调工程将大大有利于中国文明的寻根探索,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这显然是在说一贯鼓吹东周以上无史的疑古派推翻战国以来三代同源、黄帝一元的古史框架,打消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瓦解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不利于统战,副作用更加明显。

工程结束后又投入400多万元进行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走出疑古的提倡者依然是领导。

这还是预备性研究,真要研究起来,还不知是何等规模。

由于事态还在发展,走出疑古的发展趋势还无法预料。

学者纷纷指出,走出疑古时代和夏商周断代工程可以是两件事,也可以是一件事,且不论实际主持的学者与这两件事息息相关,即使单就理念论,二者也是共通的。

因此,根据工程的成败来检验走出疑古论,无疑是最恰当的。

201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民族学院专家历时三年编纂而成的专题论文集《古史考》九卷由海南出版社,它汇集国内外经典力作,旨在展示1949年至2019年54年间中国古典学的重大进展和前沿成果,是高起点的纯学术著作,《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3日第十一版誉之为一套全面反映建国以来中国古典学研究进展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第九卷全面否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标志着围绕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大讨论由2000的网上落实到纸上。

本文主要是围绕这一卷来讨论。

一、夏-商界标、商-周界标的错误假如现在在北京某地挖出一个沙锅,在没有文字等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能否断定这个沙锅是2019年生产的或者2019年生产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越疑古走出迷茫——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的发言提纲(1996年5月16日)宋健国务院决定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九五”重点,得到历史和考古学界的热烈支持。

自忖历史知识浅薄,没有多少发言权。

但想到,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全民族,属于世世代代的人民,是全人类珍贵的遗产。

读史爱国,人人有责。

在“工程”开始实施之际,不揣浅薄,发一点议论,奉闻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实出自为历史科学效劳的至诚。

爱国需要读史。

人们说,无论是学社会科学的,学自然科学的,都应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

“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鲁迅:《华盖集》)学习和了解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五千年历史进程的炼凝荟萃而成。

欧洲人也认为希腊史诗是他们文化的渊源。

欧洲的伟大文学家,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到歌德,借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历史题材,创造也不朽的作品。

欧洲各国现代语言中充满了与古代神话和历史有关的词汇,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和商业中,如“阿波罗”登月,“三叉戟”核潜艇,“阿喀琉斯之踵”等等,比比皆是,成为欧洲文化的一部分。

最近,2月4日,尼泊尔政府发表公告云,五国考古学家发掘证实,佛祖释迦牟尼公元前623年降生地在尼泊尔南部兰毗尼园菩提树下,是“惊人考古成就”。

比兰德拉国王伉俪立即去现场主持仪式,耗巨资创立国际研究中心,可见事态之重大。

几年前我访问印度,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托尔巴博士(Dr.Mostafa Tolba,埃及人)和我一起参加印部长举行的欢迎宴会。

托兴奋地致词曰:“我们,三个最伟大的文明古国的代表欢聚,具有历史意义,因为保护环境是我们古代文明的要义。

听他的话,不胜荣幸。

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我读科学史多些。

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公开声明皈依中国文化,并解释道,这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1986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北京,惠赠我《李约瑟文集》一册,是潘吉星先生编译的,由他本人作序,答名为“十宿道人”——李约瑟。

伴他来华的新闻记者坦普勒(Robert K.G.Temple)也送我他写的书,叫《中国——发现与发明之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 vention,1986)。

书中有一段话,标题为“西方欠中国之债”,大意是,李约瑟的研究解开了西方人和中国人都未曾知晓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迷惘。

当代世界文明是由中国历史文明和欧洲文明综合而成。

当十七世纪西方传教士向中国皇帝敬献钟表时,中国人感到惊奇。

殊不知最早发明机械表的正是中国人自己。

欧洲的农业、造船、采油、多级火箭、大炮、降落伞、造酒、造纸、印刷、象棋、蒸汽机原理、天文学、十进制数学、算盘等等,都是文艺复兴以来从中国进口的。

没有中国的造船技术、指南针和其它发明,欧洲十七世纪以来的各种发明创造和产业革命都根本不可能发生,也不会有英国的骑士时代和殖民帝国时代。

读这些话,炎黄子孙都会感到荣耀。

坦普勒用的不是科学家的语言,但这与马克思的话是一致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不同,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

战乱、暴政、外族入侵和水旱灾疫,都未能阻止她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东周列国,争战五个世纪,处士横议,诸子百家,文伦大爆发。

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灰未冷山东乱,接着是汉文化的大繁荣。

两晋南北朝,天下大乱300年,涌现出一大批数学、天文、医学等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至12世纪宋辽金元族际争斗又200年,民族文化未被窒息,仍有悲壮浑雅的金格元曲传世。

据水利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过1029次大水灾,一片***,生灵殆尽;发生过1056次大旱灾,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中华文明是任何灾难都打不断的链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碍她的生存和发展。

她是一部长卷史诗、无穷画卷,是人类知识、智慧和科学技术的不尽源泉。

她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造化伦理道德,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溶化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关于中国自然科学史的研究,与李约瑟院士同时代的很多中国老一代科学家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现在,科研部门、高等院校、文化部门都有一大批科学家在从事研究。

李约瑟院士为中国科学史研究开创了新的时代,但并不是终结。

后人仍将从中国古代文明中汲取不尽的智慧和启迪。

吴文俊院士近年关于数学定理的机械化证明,取得世界公认的新成就,正是研究中国古代数学《九章算术》和现代计算机的成功结合。

近读李学勤同志的《走出疑古时代》,使人强烈感到,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比较,我国史学界对秦前的系统研究不足。

最大的阙憾是自司马迁以来未建立三代纪年,没有正式公布过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的纪年参考体系。

日本人有《尧舜禹抹煞论》。

西方有人说,中国古代史从西周共和元年始。

也有善论者称中国古代史尚处于扑朔迷离的雾霭之中,神话与传说杂陈,不见科学面目。

察英人罗伯兹(J.M.Roberts)编著,于1993年出版的《世界史》(History of the World)中说:“一致公认,中国的文明史从商开始。

长期以来这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基础。

因为中国只有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纪年,没有更早的像埃及那样的纪年表。

”他还说,商朝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统治河南一带约4万平方哩(104000平方公里)的地域,比英国今天面积还小。

商代是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以东的有证据的唯一文明,可能于前1027年为周朝所灭。

罗伯兹所指的证据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美国伊里诺依大学斯塔尔(Chester G.Staer)等编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1964)中说,中国的古代文明比美国索不达米亚晚,是受到后者影响而发。

中国的青铜器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炼铁技术是1000年后从西方传入的。

从未有过毛制品和奶制品。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商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

作者们说,商年代为1523BC—1027BC,安阳出土文物是唯一的物征。

所有认知自己的祖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炎黄子孙们,部分历史学家可能除外,对外国人这些说法会愤斥之为浅薄。

读了几本现代中国人写的史书才明白,外国人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中国历史学界自己的迷茫和纷乱。

太史公司马迁,览尽石室金匮,广采民间遗存,整齐百家杂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深考论次,忍辱负重而作千秋《史记》。

自清末以来,中国治史学者对前三篇,即《五帝本纪》、《夏本纪》和《殷本纪》,以及《书》、《礼》等文献纪录,有信的,有疑的,有释的,也有根本否定的。

作为外行读史,我从几本可靠的典书中摘记少许如下。

由毛主席倡议、周总理督编的《辞海》后附“中国历史纪年表”,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开始的。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把五帝、夏都列为“传说”。

夏、商的年代后划上了(?)号。

夏代遗迹视为“假设”。

郭老1929年曾断言:“《尚书》是开始于唐、虞,《史记》是开始于黄帝,但这些都是靠不住的。

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真正的起头”(《郭沫若全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大学教科书《世界史•古代史》,有世界古代史比较表一张。

前21世纪栏内有“禹传子启,夏朝建立”八个字。

在前17世纪栏内也有:“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八个字。

表中不见了五帝,忽略了黄帝。

有近代史学家自称为疑古派,索性改名为“疑古”,与十宿道人形成对照。

历来有不同的意见。

唐朝张守节作《史记正义》,认定中华文明从黄帝始,成为唐后1000多年各代政治家和治史学者之共识。

张守节还算出,从黄帝到西汉天汉4年共2413年,即黄帝纪元始于2510BC(《史记正义•序》,唐,公元736年)。

吴泽先生将商代断为前1766年至前1122年,共644年。

他说,“过去许多人终是喜欢无条件疑古,好像夏殷周三代历史,‘文献不足’,‘靡得而记’不能研究,就是‘正史’里的《尚书》、《史记》等,有关夏代商代的历史纪事,也认为不足凭信。

不作科学的考古,不触及史实,全盘取消,态度上是欠严谨的”。

“《史记•殷本纪》所载帝王名字与甲骨文中所载殷帝王的名谥,差不多完全符合,就是世代的次序,也大体一致,无何差异。

《殷本纪》所载殷帝王名谥、世次等,甲骨文字差不多都给以证明不误了。

”(《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棠棣出版社,1951年)。

尹达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国古代社会的传说里究竟是否全属伪造?在这些疑说纷纭、似是而非的神话般的古史传说中是否有真正的社会历史的素地?”他认为,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见《尹达史学论著选集》,450页;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23页。

) 最使炎黄子孙们迷惘的,莫过于忽略黄帝的存在。

陕西有黄帝陵,中华人文始祖的象征,近年正按国务院决定进行修葺。

春秋以后两千七百多年来,赴黄陵祭祖者络绎不绝。

汉武仙台,悠乎屹立。

从秦文公(前756年)到清朝,历代帝王祭陵昭祖者史录76次,留存碑文30余方。

1894年中日海战,清廷败签《马关条约》,割台湾与日本。

台胞奋起抗争,抗日领袖丘逢甲“上书宰相毁苛约,落日来登黄帝陵”。

1937年抗战爆发,毛泽东手书祭文,向轩辕黄帝宣誓曰:“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祭文最后说:“东等不才,剑履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主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监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黄陵还存有鲁迅的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是为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签《辛丑条约》后,鲁迅愤书于日本。

在炎黄子孙的眼里,古代那么多而详的关于黄帝的纪录,名谥世次、妻、子名姓俱全,史实清楚,可信可鉴。

有些历史学家的著述与此迥然不同,很煞风景。

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一重大事件,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直接有关。

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在东京办了《民报》。

为与清朝划清界限,改用了从黄帝开始的纪年,把清光绪31年(1905年)定义为“中国开国纪元4603年”。

在首页印了“中国民族开国之始祖,世界第一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画像。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先生于12月29日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正式决定中华民国改用按《民报》推算的黄帝纪年,通令全国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