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一场人性的审判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和非理性[摘要] 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德国古典哲学中既充满了理性主义的因素,也有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关键词] 德国古典哲学理性非理性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近代或现代西方哲学,都充满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分歧和碰撞,因此可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立统一的历史。
本文拟就西方哲学史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作一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内容。
从总体上说,德国古典哲学具有严密的理性主义色彩,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不少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德国古典哲学是启蒙思想在哲学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和进一步发展,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哲学中彻底贯彻理性原则,建构庞大的理性哲学体系的过程。
理性主义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流色彩。
理性主义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第一,理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弘扬过程。
理性是属人的,理性的确立与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密切相关。
在近代,理性成为审视一切的至上原则,从笛卡尔的“我思”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其典型代表,因此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地建立起来,但由于片面强调理性的能力,传统理性主义逐渐将人们引向对理性的迷信,人沦为从属于理性的对象性存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对理性的极度夸大最终导致了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了人的危机。
第二,将世界主客二分,即把世界分为“我”和“非我”两部分。
笛卡尔的“我思”地位的确立,也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
但另一方面,这种主客分离又割裂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导致理性的膨胀。
传统理性主义往往更多借助理性思维来沟通主体与客体,而否定情感、意志等认识因素,这样人被抽象化为理性化的东西,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人的真正本性被掩盖起来。
自从有理性主义以后,就有非理性主义的存在。
非理性主义对理性化的批判及其对人性化生活的诉求

“ 根” 无 的哲 学 , “ 没 有 了解 存 在者 究 竟 即 在
害 身体 的 危 害 。 他 们 必 须 应 付 的是 时 刻 惯 , 教观 点 , 族 态 度 , 乐 爱好 , 新 时 怎 样 ‘ 在 ’ 前 就 肯 定 了 其 存 在 , 其 当 但 宗 种 音 时 存 以 将 家 都是 自然 产 生 的 。 对 于 做 毋 需 加 以 追 问 的 事 实 ” 对 存在 者 的 研 究 ” , 表 、 通 、 音 、 争以 及其 他 人为 的 紧张 环 尚 , 庭形 式 一 样 , 交 噪 竞 境 和 驱 车 的路 上 堵 塞 、 担 的 工作 受 挫 折 、 这 种 变 化 , 其 原 因 , 用吉 登 斯 的 话 说 就 混 淆 和 代 替 了 对 存 在本 身的 研 究 , 认 为 , 承 究 借 他 生 “ 对 竞 争 的 紧 张 应 付和 事 业 失 败 的 痛 苦 以 及 是 人 的生 产 、 活世 界 的改 变 。 回归生 活 世 “ 学 就 是 对 存 在 者 的 存 在 适 应 ” 哲 学 的 哲 , 研 究 或 考 察 人 的 存 在 及 其存 在 状 态 是 海 德 格 尔哲 学 的 一 个 突 出 特 点 , 目 的是 显现 其 和 澄 明 人 存 在 的 意 义 及 人 存 在 的 真 理 问 理 性 主 义 所 理 解 的 人 “ 一 个 大 写 的 题 。 以 人 的 “ ” “ ” “ ” 存 在 情 绪 是 他 烦 、畏 、 死 等 同配 偶 的 争 吵 不休 , 等 。 些 紧 张 反 应 像 界 ” 追 求人 性 化 的 生 活 已成 为现 代 社 会 的 任 务 就 在 于 描 述 人 的 存 在 及 其 存 在 状 态 。 等 这 、
致性 , 社会 实践是 人 的生活 方式发 生转 向的基 础。 即 关 键 词 : 理 性 主 义 理 性 化 人 性 化 非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
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
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
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
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
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理性 反理性 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思考

理性·反理性·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思考一、引言1. 问题的提出2. 目的和意义二、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定义和区分1. 理性的概念和特点2. 反理性的概念和特点3. 非理性的概念和特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认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关注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的理解四、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1. 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2. 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引作用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需求的思考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引作用六、结论1. 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和作用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一、引言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于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认识也是十分深刻的。
本文旨在探讨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引作用。
二、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定义和区分1. 理性的概念和特点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是指理智和判断的能力。
理性是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来对事物进行认识、分析与把握,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础方式,因为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2. 反理性的概念和特点反理性是指那些不符合逻辑,与常理相悖的东西。
它是渗透在人类思维中的一种负面因素,它会导致人类思考和决策的不正确,使人们误入歧途,进而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
3. 非理性的概念和特点非理性是指那些超越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事物,即那些无法理解或不具有逻辑性的事物。
它包括许多领域,如情感、信仰、灵性等。
另类的写作——余华暴力小说背后的人性问题

综合研究幸福生活指南 2020年第02期239幸福生活指南另类的写作——余华暴力小说背后的人性问题李 娜辽宁省海城市王石中学 辽宁 海城 114203摘 要:余华,在当代作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力。
从《在细雨中呼喊》到《活着》再到《现实一种》等都给人们带来了精神财富。
在他的小说中有很多关于暴力的描写,《现实一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他童年的生活环境、时代的影响以及内心的渴望都导致他的小说有暴力倾向。
余华小说的暴力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肢体分解、死亡、自残等。
这些表现形式都出于一种人性的罪恶、欲望。
非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纯理性的暴力。
余华的这些描写都带有一些人性的思考,对生活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暴力;人性;思考莫言曾经这样说余华“一位古怪而残酷的青年小说家以他的几部血腥的作品震动了文坛,一时间大部分评论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①这足可以说明余华小说中充满了暴力、血腥。
余华对其是这样解释的:“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了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让奴隶们互相残杀,奴隶主坐在一旁观看的情景已被现代文明驱赶到历史中去了。
可是那种形式总让我感到是一出现代主义的悲剧。
人类文明的递进,让我们明白了这种野蛮的行为是如何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然而拳击运动取而代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
即使是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暴力正如何深入人心,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为装饰”② 余华小说中暴力描写很多,追究其暴力倾向的写作原因到底是什么?他小说中的暴力表现形式又是怎么样的?暴力背后的人性又是如何?下面的论文就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非理性 暴力本身呢,是属于人的一种本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对中国进行了血腥的杀害,那时候人已经不称为人了,是一种杀人的工具,杀出了兴奋,杀出了快乐,存在一种报复心理。
那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就得这么做,那么在现在的和平时期呢,会不会有这样的暴力呢,还说余华的《现实一种》在里边深刻的体现了在暴力之后的人性,在小说里,皮皮对他弟弟的折磨,皮皮是一个小孩,他没有理性的思考,做什么事都是来自于直觉,他认为快乐的事他就去做。
纯粹的矛盾——卡夫卡的理性与非理性

长久 以来 , 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 占据了卡夫卡
的哲学思考 , 困扰着他的生活追求而且影响了他的 创作。 卡夫卡从来都反对人的绝对理性的存在 , 比 如他宣判 了他文本中唯一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的成
功形象格奥尔格投河 自 。 溺 他将崇奉绝对权力 的流
一
、
纯粹 的 黑暗—— 非理 性在 理 性 上 的 不可言说之处
刑营里的军官置于构造缜密的杀人机器之下;但另 方面。 他也表达 了对纯粹非理性 的忧思 。 比如他
一
卡夫卡 的文本无论在 主题上还是情 节上经常
将把毫无疑义 的饥饿 表演视为人生 目的的饥饿 艺
会无理 由地 “ 任意编排 ” 他也常常会 留 出许多空 ,
位不作解释 , 所以整体上呈现 出无法穿透 的黑暗状
成 为卡夫卡文本呈现 的浓重 的非理性特征 的有力
证 明。
法 院所在 以及 审判进行 的超验感知 , 对 巴斯巴尔 K 毫无理 由的信任 , 奥尔珈一家幸福生活莫名其妙 的
关键词 :卡夫卡 ;理性 ;非理 性;矛 盾 中圈分类号 :I0 . 1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32 0 )2 0 50 0 1 0 (o 6o - 8 -6 4 0
卡 夫卡 ( r z a a 83 12 ) Fa f , 8— 94 的创 作具有 nkkl
为生活本身就是充满悖谬 的游戏 。 在卡夫卡 的思想
体 系与文本世界里 , 逻辑 与感觉 、 暗与澄 明、 黑 理
的言说中, 而在同时又丝毫没有隐藏或降低 自已的 思想深度。 这就是卡夫卡式 的 “ 深入浅 出” 他思考 ,
的是鲜有触摸的存在内涵 , 但他却用人人 自明的语
理性和非理性

理性和非理性的概念来自西方,西方先有理性主义的哲学、美学和文艺学,后有非理性主义的哲学、美学和文艺学,大体上以19世纪中叶为分界线,但两者均属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和思潮,即把人作为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质和哲学、美学以及文艺学等问题。
人本主义在中国和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但在西方更具完备的理论形态。
西方的古典人本主义始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反神学,经历了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和19世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其特点都是竭力提倡理性,张扬个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
在自然观上倾向于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观上却倾向于唯心主义。
从19世纪中叶起,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西方的人本主义起了重要的变化,不仅在社会历史观上,而且在自然观和本体论上也转向唯心主义。
如把人还原为生物学上的自然人,进而把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的生命、心灵或其它非理性的生理心理功能——意志、欲望、直觉、感情、人格等等。
非理性的因素被提升到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
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美学、尼采的强力意志美学、克罗齐的直觉论和表现主义美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美学、弗洛伊德的泛性欲论和精神分析美学等等。
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都对20世纪的中国文论产生过程度不等的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驳杂的,不是纯学术的,而是带有实用意义的。
其佼佼者,则能熔中西和古今于一炉。
如中国现代美学第一人王国维曾深受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他于1905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批判了旧红学,从美学、伦理学的角度论述了《红楼梦》的悲剧美,并且提出美和艺术可以使人超脱生活之欲带来的痛苦等带有系统性的美学观和艺术观。
发表了1908—1909年的《人间词话》,借鉴西方美学,运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表达了新的境界说,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和新美学的开端。
鲁迅早期的文艺思想曾受康德的审美的超功利性、达尔文的进化论、尼采的“超人”哲学的影响,这在他于1907年所撰写的几篇早期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中有明显的表现。
生活世界视域内理性和非理性论文

生活世界视域内的理性和非理性摘要:对于一定时期哲学思想和哲学体系的研究,除考察其自身理论的内在演进历史和发展逻辑之外——这是必要的,同时也应当去考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即应当把理论的考察和实践的考察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的本质。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实践生活世界理性和非理性作为人的一对内在矛盾和本质规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生成性、矛盾性和统一性。
因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不仅体现着人的生命本能的欲望和需求,而且也体现着人的价值性和创造性这一目的性的要求,即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不仅仅是维持其人自身存在的一种生存方式,它同时也是一种改变自然以创造人的生活世界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把实践看做是人类世界的根本基础,看做是人的实际生活过程。
所以,从生活世界和实践视角理解人及其本性,才能更好地说明理性和非理性悖论性存在的合理性及人的发展的永恒性和开放性。
一、人性的完善与理性和非理性的发展人性是指人之所以为人且有别于动物的各种共同属性。
或者说,人性是指人类的共同属性。
人性有许多方面的表现,如社会性,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在社会中结成了各种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分工会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
动物在群体中虽然也有分工,但只是简单的分工,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而人的分工却是积极的、能动的。
又如,精神性,人的精神性属性是人的高级属性,人的意识性、价值性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突出属性;还有像人的语言、文字、伦理道德,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有限和现实的超越,等等,都是人性的具体表现。
二、人的悖论性存在表征着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人具有生命性,同时又具有超生命性。
人的悖论性存在说明人是一个生成性的存在物,它表征着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即一个是反映生命本能的需求,另一个是限制本能的需求。
非理性体现着人生命本能的欲望、需求、情感、意志等因素,它是人生命活动的基础,由于它是生命本能的冲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序和非逻辑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与非理性——一场人性的审判
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
一个悬而未决的绑架案,导致一个美满家庭支离破碎;无辜的惨死,积攒促成一个多年后的复仇。
这个故事关乎我们心中人性与理性的天平,也是对人性的审判。
我认为这本书让我思考的问题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对人性的影响。
这就像是评判好人和坏人一样复杂。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故事从侦探波洛踏上火车的一幕开始,车上的人们看上去毫无关系。
而当一场大雪阻碍了火车的前行时,一个由车上形形色色的人们组成的十二人审判团开始了对当年凶手无关法律的一场审判,也引出了多年以前的惨案。
如果说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的是其清晰的结构思路和情节,那么它发人深省的就是人性审判中的理性与非理性了。
因为这个审判既是对绑架案凶手的审判,也是对当时法律的审判,更是对这群自发聚集在一起的复仇者的审判。
这个审判的内容就是人性。
应该说,在我刚看完这本书,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以后,内心更多的是感动。
因为当时被绑架的小女孩死去后,她正怀着孕的母亲因悲痛而流产,致使母子双亡,而她的父亲也承受不了多重打击而开枪自杀,这户人家的女仆喊冤自杀。
此时的凶手逃脱,案子没有得到解决,却平添了更多悲伤的人。
而时隔多年,和这户人家有关的人都各自开始了新的生活,但他们仍坚定的选择了复仇。
这个审判是对应受惩罚的人的冷酷,同时又是对已死之人的慰藉,让我从书中,那独自停于冰天雪地中的车厢里感受到了来自人性的火热。
但现在看来,我有了更多的体会。
如果说法律是理性的,那么人性呢?这件事其实很复杂。
就像我之前说的评价好人坏人一样。
在这部小说中,坏人做了坏
事逍遥法外,好人受了伤害却无处申冤。
讽刺的是,到头来坏人在放下屠刀以后依然难逃一死,而好人妓院成仇以后又成了执行判决的刽子手。
细细想来,人性并不能单一的用理性和非理性来判断,因为如果这些复仇的审判人是理性的,他们大可不必冒着风险触犯法律,但他们并没有选择遗忘过去,而是进行了周密的计划,而这是非理性的吗?不,我认为这只能被说成是人性。
可能有人会因此对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感到疑惑,如果我认为人性不能用理性与非理性来审判,我又为何要以此为题呢?现在,我想告诉大家我的看法。
我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理性与非理性下做出选择,也就是说,理性与否是做决定时的基础,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而人性则是我们要遵从的东西。
这就好比当一个企业家在向贫困地区捐款时一样,你的理性即你公司的团队商议出来你应该捐款200万,但当你看到灾区儿童的惨状时,你的人性让你又多捐了400万,你违背了理性,遵从了人性,同时你多捐出的钱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我们遇到可能很少会遇到这种情况,但这世上有太多事是需要我们用理性与人性去决策的。
因此,我要说,当我们真的遇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抉择时,不如就向着人性偏向的一方,就像那些复仇者一样,不求结果如何,但求无愧于心。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