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概论04 第四讲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西方哲学概论04 第四讲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 1878年他又写了一部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 这本书的出版使他成了一个孤独的人,基本上没 有哪个人愿意与他待在一起了,包括他的学生。
尼采的灰色人生
• 1879年是尼采生活的一个分水岭,由于身 体原因,尼采已无法继续担任教授工作而 申请退休并获得同意,政府给了他每年 3000法郎的补助,时间是六年。
• 他的另一重要著作《偶像的黄昏》的副标 题为“如何用铁锤从事哲学”意在把上述 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当做偶像打倒。
二, “上帝已经死了”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序篇》中尼 采提出了“上帝已经死了”并非真的指那 个基督教的神耶和华已经死了,而是基督 教死了,更具体的说,是基督的各种道德 观念死了。而“死”的含义则是指它应该 死灭,或者说,应当被批倒批臭,砸个稀 烂。
• 1870年尼采第二次参军,他本想亲自上战场,但由于某种 原因,他只能留在军医院照顾伤员。这次参军给他留下了 两样东西,第一是他的哲学——权力意志哲学,第二是他 的病:痢疾、白喉和性病。
• 战争结束后,他又回到大学,一直到1879年.这期间有两件大 事:一是他与瓦格那的友谊,二是他的作品。瓦格那是个 放荡不安的音乐家,是尼采所想象的天才似的人物,与尼 采一拍即合。在瓦格那本人和其音乐的影响下,1872年出 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这是一部纯粹理论 的著作,由于它与传统的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迥然不同而 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并且影响到他的仕途。
尼采的童年和中学生活
• 1849年(5岁),父亲因脑病死后,就生活在一个由女性 控制的家庭。他是家中唯一的男性,其余5个女人是:母 亲和妹妹,外祖母和两个尚未出嫁的姨。由于身体太弱, 无法与其他健康男孩相处,妹妹和书本成了他最好的玩伴。
• 由于尼采在校成绩不错,并且表现出极高的天赋,1958年 他母亲把他送到当时德国最好的学校——普尔塔学校读书 (施莱格尔和费希特曾在此读过)。在普尔塔学校,尼采 接受了多学科的教育,主体是宗教和语言,最擅长的是希 腊文与拉丁文。在普尔塔学校的日子对尼采非常重要,一 方面他与同学的相处是愉快的,另一方面,他积累了大量 的基本知识,阅读了大量有关拉丁文、希腊文,希来伯文 的经典著作,之所以如此,他解释道:“知识的领域广阔 无比,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

浅谈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浅谈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浅谈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摘要: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理性的概念就开始崭露头角。

理性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主流一直持续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但是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

它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且试图瓦解之前理性主义对西方哲学的主导。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必然存在着认识论、本体论、历史观等方面的不同,但是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态度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其内在也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性。

关键词:西方哲学,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从哲学最早期的发源时期古希腊哲学到哲学思想繁盛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的位置不断被推进,其理论也逐步被完善。

直至19世纪下半叶,理性主义仍居于西方哲学的主导地位。

在此之后兴起了非理性主义,冲击了理性主义的位置。

非理性主义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主要是针对理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批判、反驳,非理性主义在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哲学家那里得到了发扬。

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者再次掀起了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热潮。

后现代主义不单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而且它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加倍深入。

就此而言,后现代主义是非理性主义理论继续发展与延伸。

由理性主义处于哲学殿堂中高居不下的地位发展到非理性主义的出现冲击理性主义的地位,再到后现代主义猛烈批判理性主义的演进过程看,其内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性和逻辑性。

而且,三者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的理解阐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

故而,根究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西方哲学研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而言也是一项要务。

一、理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理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在那个哲学之源的最初阶段,理性主义便有了全面发展,成为西方哲学理性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

其间逻各斯和努斯两大概念的提出,是理性思想的彰显,为理性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的思考方向;苏格拉底对善的追问,对灵魂的思考是以理性为根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人的灵魂包括理性、勇气和欲望三个部分,灵魂特有的和基本的东西正是理性。

理性主义VS非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VS非理性主义

本质主义是本体论上的,基础主义是认识论上的。

二者都认为有某种超越存在者的确定性,都是一元论的。

而我这种非理性主义(大乘空宗、历史唯物主义或称实践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等),虽也有某种自明,却不是超越存在者的,更不认为有超越存在者的性质,而是开放、多样、相对、混沌的。

否定理性主义,并不否定理性;说这不是杯子,无需说这是什么。

“否定”不等于“不是”。

“一定”的否定、反面并非“一定不”,而是“不一定”;“是”的否定、反面为“不一定是”,而非“不是”。

只有这种可能性,即“是”;那么其他可能性,如“不是、“是又不是”,都足以否定“是”,成为其反面。

西方旧哲学基于“是”而成的本体论,又称“是”论,根本上不成立。

“是”只能是专名对特指:我是人,你不是我,所以你不是人?我属于人类,而非我就是人类。

但生活中,语言和思维并非如此,总是一词多义,乃至歧义。

而系词看似独立的逻辑,实际仍在语法、生活中。

理性主义混淆并错误使用这种逻辑,一方面自证其理性不必自证,自己就是基础主义的;一方面又攻击非理性主义也是一种理性主义,甚至是基础主义,纯属扯淡。

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同一性,结构、概念等的统一性,理性主义缺一不可。

这在逻辑与经验之间,充满矛盾上:逻辑上,根本的、终极的理性、主体,应该only ONE;但经验上,不止一种理性,不止一个主体,差异必然存在,矛盾必有可能。

黑格尔所谓每个意识都期待另一个意识的死亡,萨特所谓他人即是地狱。

理性主义的主体,如民法上的所有权。

所有权,是对客体排他性的支配。

故黑格尔、施蒂纳乃至蒲鲁东都非常重视,专章、专著大书特书。

但生活中,你和朋友凑钱买的房子,是按份共有;你一家三口的房子,是共同共有。

法律也规定你有所有权,但你有权想卖就卖吗?就算房子只归你所有,建多深、多高,外观如何,以后怎么用,你都有权自己决定吗?所有权之上,还可设置限制其使用的物权,美其名曰“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这些权利某些情形下,比所有权更优越、更强大——你抵押的房子,质押的股票,拖欠工程款的房子或修理费的车子,你超过约定或法定期限不还债,这些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就能突破你的所有权,对这些客体拍卖、变卖后的所得优先受偿。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的演变文兵(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摘要]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及: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

本文认为,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

本文认为,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及其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

本文对这种演化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和揭示。

[关键词]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发展,因其不同的表现形态和理论内容,呈现出三个阶段,一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中叶的近代哲学,二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现代哲学,三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哲学,即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和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

一.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转变传统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有其社会历史的背景和科学发展的背景,但也有传统理性主义自身的局限。

传统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理论逻辑。

理性主义的理论内容较为丰富,但其核心观念则是肯定认识的确定性,肯定价值的普遍性,肯定历史的进步性。

但这种肯定中却存在着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却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的情况下,为非理性主义所用。

1.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之一是在认识论中坚持绝对的真理观。

传统理性主义坚信人们凭借着理性之光能够认识外在的世界,他们对达到知识的确定性是深信不疑的。

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往往把这种确定性又加以绝对化。

这种绝对化主要体现为,传统理性主义都把真理加以永恒化,认为对真理的认识过程不受任何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的制约。

例如,洛克认为意识犹如一面镜子,“不能改变,不能涂抹它面前各种物象在它以内所印的各种影象或观念似的”1。

洛克既排除了在认识过程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把真理看成了一次完成的。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思考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思考

婢 叔本 华开 启 , 由尼 采 、 格森 、萨特 等人所 继 承 。 哲 学 沦为 神学 的 “ 女 ” ,但 古希 腊理性 主义传统 并 伯 2 纪6 0世 0年代 ,后 现代 主 义运 动 掀起 了新 一轮 的 并 未 中断 ,理 性 主义思 维 占据 着统 治地 位 ,最为权 批 判 传统 理性 主 义 的高潮 ,它 是对 以往 的非 理性 主 威 和 神圣 的上 帝也需 要 借助理 性来 推理 和证 明 。 义 的继 承和发 展 ,但 它走 得更 远 ,对理 性 主义 的批
共 性 ,是世 界 的发展 的 内在 动力 和源 泉 。 不 确定 、不 可言喻 、不 可约 化 、不 可设 定 的哲 学 思
总之 ,理 I主义是一种世界观 ,认为人能够认识 想 和哲学 原则 的倾 向 。德 里达 自称 自己是 一个 无家 生
世界 的规律 。理性 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 ,是一种文化 可 归 的流浪思 想家 ,无依 无靠 浪迹 天涯 。不仅 是 在
到 了 l 世 纪末 1 8 9世纪 初 的德 国古 典哲 学 ,它
正理 性 主义 的先 河 ,由理 性精 神构 建 了理念 论 。柏 是一 种理 性 主义哲 学 。他们 崇 尚理性 ,认 为理 l是 生
拉图在 《 理想国》中把人类灵魂分为理性 、情感和 人 的本质 ,是 世界 的本 质 ,通过 理 l 以解 决一 切 生可
第 1 0卷 第 2期
21 0 0年 6月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GUANGDONG P Z EI HE NG COL EGE L
V0 . 0 11 NO. 2
J n2 0 u .01
理性 主义和 非理性 主义之 思考
冯 桂 锋

逻辑与直觉的分裂和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

逻辑与直觉的分裂和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

作者: 王天成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130012
出版物刊名: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21-25页
主题词: 逻辑;直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逻辑异化
摘要: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是西方特有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

而在造成这种对立的诸因素中,逻辑与直觉的分裂又是最直接的因素。

把人的精神分为理性和非理性并进而把它们对立起来从而形成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可以说是以逻辑与直觉的分裂为前提而运思的结果。

西方哲学中逻辑与直觉的分裂是西方所特有的在崇尚知性前提下而发生的逻辑异化的表现,是人对自身精神反思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建基于其上的所谓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也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看,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只是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并且即使在西方传统中也只会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随着对片面逻辑理性的克服,随着人们对直觉和逻辑统一真相的逐步党解,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的内容将被消融于统一的精神视域中。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
一种哲学方法
01 背景
03 代表人物
目录
02 含义
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 为随着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 哲学基础。
背景
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发展,因其不同的表现形态和理论内容,呈现出三个阶段,一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 十九世纪中叶的近代哲学,二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现代哲学,三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的哲学,即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但是应当指出,“理性”一词在原子论哲学先驱阿拉克萨戈拉那里是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使用的。按照 阿拉克萨戈拉(种子论)的观点:理性(奴斯Nous,即心灵)是一种更精细的种子,由于它的作用,造成种子的 旋涡运动,使一些种子结合,另一些种子分离,最后形成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理性”在阿拉克萨戈拉的哲学 中是作为运动原理使用的,而“不是从外面安排世界的精神实体。”(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343 页)这种原理被德谟克利特继承并改造构建成了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论哲学。
柏拉图苏格拉底所揭开的哲学篇章,在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纵深发展,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构 筑了理念的哲学大厦。柏拉图的理念论完成了对智者哲学的批判,重新确立了思想在发挥哲学功能上的权威,正 如黑格尔所说:“柏拉图的学说之伟大,就在于认为内容只能为思想所填满,因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东 西(即共相)只能为思想所产生,或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过思维的活动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图把这种有普遍 性内容规定为理念。”(《哲学汉讲演录》第二卷,第195页)为了把握理念、结构理念,柏拉图制定了他的 “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当然“不是把观念型混乱的那种智者派的辩证法,而是在纯概念中运动的辩证法, 是逻辑理念的运动。”(《同上》,第199页)甚至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也是旨在确认思维的内在本性,高扬 理性的权威:他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份,逻辑力量是灵魂的最高属性。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的肉体降生尘 世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感性经验虽然能够刺激引起这种回忆,但感性经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只有 清除了感觉的杂念人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柏拉图哲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的本体论而且也系统地阐述 了理性主义认识论,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真、善、美与理性天然合壁成为光照上千年的西方哲学的理性之源。

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与非理性贾湛扬州职大2020 -07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哲学慢慢形成一股壮大的哲学思潮——非理性主义,在西方这本来是对理性的反思,是人类思想进展史上的一个超级自然的台阶,但这种哲学对愚昧掉队的地域,却不自觉地阻碍了掉队的人们追赶先进民族的前进步伐。

许多掉队的文化因为人们缺少理性,且对非理性的本质熟悉处于原始时期,从而继续阻碍他们走向现代文明。

显然对理性与非理性的熟悉和如何处置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掉队地域远比发达地域重要,也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文明可否持续进展,因为腐败很容易在科学素养不够高的人群中蔓延。

一、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概念尽管理性与非理性是人们最经常使用的词语,但是时期的进展尚未能让它们进入严谨的科学。

因此至今找不到超级严谨的概念。

百度中说:“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看、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归纳的一种思维。

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确实是一种成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非理性主若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

”如此的概念大致能让人明白理性与非理性,但似乎仍是比较含糊,不象科学辞汇的概念那么确切。

思维指什么,与精神因素有什么区别,这些不清楚,那么没有知足出科学概念要求的“概念=种差+属”的条件。

下面咱们来尝试严格的概念。

咱们把所有大脑的活动称为精神,而思维是精神的一种,属于联想和判定和与判定有关的(如描述分析综合分类排序等)精神活动,判定包括真假(对错)判定、善恶(好坏)判定和审美(美丑)判定。

象喜怒哀乐等都属于精神现象,尽管常常与判定有联系,但它本身不是判定进程。

还有,仅仅是对事物的一样性的描述,没有自己的方式的精神活动,严格地说不属于笛卡尔意义上的思维概念。

把思维分成两大类,即严谨的和不严谨的思维两类。

严谨的思维方式常称理性思维,与它对立的不严谨的思维方式称非理性思维。

注意:喜怒哀乐等人的情绪反映属于非理性因素,不称之为非理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

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

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

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
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

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

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中把各自推向了两个极端的方向,目的是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找到一个归宿,而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不停地解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如同一个流浪者,居无定所。

二、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已在古希腊时期便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其中巴门尼提出“存在”的
基础命题,为理性主义提供前提条件;苏格拉底认为伦理和认识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柏拉图构建了理性主义的理论,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人们灵魂划分为情感、意志和理性,认为理性处于最高位置,是灵魂的真正主宰者。

亚里士多德则把理性主义贯穿于他的知识体系和哲学观点当中,认为人是为政治服务的。

虽然在中世纪时期,哲学是神学的附属品,一直服务于神学,但是理性主义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其思想仍然占据了统治的位置,甚至连最具有权威性的上帝也需要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进行证明和推断。

在中世纪的哲学是宗教神学的对立物,并充满了理性主义。

18世纪,哲学家通过对封建进行反对的过程中树立了理性主义的权威性,主张用理性主义去对待一切。

笛卡尔确定了人的理性处于优先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扬了理性主义;培根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理性才能够对自然界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强大的自然中得意生存;而斯宾诺莎虽然肯定了理性主义的同时也对非理性因素进行了肯定,但是他是把非理性因素附属在理性主义之下,最终也没有将两者相互统一起来。

到了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推崇的是理性主义哲学,认为理性是一切的本质,通过理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提高了理性主义在哲学中的高度,并树立了普遍性的原则,而黑格尔则是极端地贬低非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内在,是世界发
展的动力。

概而言之,理性主义认为人是能够正确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它是一种人生哲学、世界观、文化传统,直到今天,理性主义也没有因为新思想潮流的冲击而泯灭。

三、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一)本体论
站在传统哲学角度来说,理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人对自然界的理解能够解释一切。

而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把非理性推向了与理性主义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方向,认为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是世界和人的本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于非理性因素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的。

理性主义在本体上认为宇宙万物的产生、发展都必有其原因和本质,人的理性能够正确把握住这些原因和本质,从而对世界进行认识。

理性主义者相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对于其的具体说明却众说纷纭,笛卡尔用上帝的存在说明世界存在的规律,上帝代表各种各样,变化多端且隐藏在背后的普遍规律;柏拉图认为世界的一切来源于理念;黑格尔的辩证法充分肯定了精神自我实现的规律性和目的性,这种规律性体现在人的思想中。

在非理性主义看来,意志、愿望等非理性因素本身存在于人的自身中,其不仅创造了人,而且还是世间万物的来源,世间的一切都包含着人的主观意志,一切的事物都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

(二)认识论
在传统哲学的观念中,主张用理性的方法去认识人、世界、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等。

而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把人的认识过程当作非理性因素的内在体验和交流,重点强调非理性因素在这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已经否认了实物的存在本质,因此认为一切就像一个游戏,并没有认识的必要。

传统理性主义则坚持真理观,相信通过人的理性一定能够认识世界,并在认识的过程中不受任何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

现代非理性主义认为用一种模糊的“感觉”和“直觉”去认识事物,反对用人的理性去认识世界,主张整理的把握不需要理性和智慧,仅凭精神的交流和忽然的直觉就可以对真理进行认知。

而后现代从根本上就否定了活动的意义,认为一切都只是语言活动,一场游戏而已,任何规律或规则都是不必要的存在。

(三)价值观和人性论
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不能直接看到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存在和转化关系,认为人在世界中只是扮演着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是一个失去了灵魂的机器而已。

现代非理性主义意义要求的却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人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主体性。

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全部将一切进行摈弃,不仅否认了人的价值与存在的本质,并且也否认了人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理性主义的价值观是在肯定人的普遍性的前提下把人的价值抽象普遍化,认为人的本质应该追
求自由、幸福和权利。

从总体上来说理性主义的价值观主要有两方面的倾向:第一方面是将其价值导向定义为追求个体的幸福、自由和权利;第二方面是把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发展当作价值理想。

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取消主体的作用与地位,彻底否认了实物存在的价值,福柯的知识型理论认为知识型决定了社会、知识和人,因此在社会和知识发展的基础上,人无法发挥出任何作用。

后现代非理性主义不仅否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并且还将人道主义的观念进行了全盘否定。

(四)历史观
传统理性主义认为只有依靠理性的力量,社会和人类才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坚信社会的发展实质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不仅能够依靠科学技术了解大自然,而且还能通过人的理性决定着社会的一切,因此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

而非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却带有一种悲观主义的色彩,从他们否认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反对把历史看成一个连续性的进步过程,福柯曾提出不连续性是历史学家在历史中删除了零落时间的痕迹。

而现在,不连续性却成为分析历史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而明确表达了他的不连续性观点。

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带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现代非理性主义带有悲观的态度,而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抱
有比较中肯的态度,既不乐观也不悲观。

四、结语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二者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应该相互和谐,相互统一的。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应该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出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如果失去了理性,人的非理性因素无法肯定它的价值与意义。

如果失去了非理性,理性也将会失去了其作用。

因此,在研究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地强调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