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视角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_兼谈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关系_杨艳春
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管理学)的作文

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管理学)的作文《理性与非理性:管理中的奇妙碰撞》在管理学的世界里,理性和非理性就像两个性格迥异但又紧密相连的小伙伴。
理性讲究逻辑、数据、规则,那是非分明,就像一个严格的班主任,一切按部就班。
而非理性则像是班里那个调皮捣蛋但充满创意的学生,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者惊吓。
我就曾在一家小公司里亲身体会到这二者的激烈碰撞。
公司不大,十几个人却忙得热火朝天。
当时的经理是个特别崇尚理性管理的人,啥事儿都得有流程、计划。
他有个习惯,每天早上都要开个精确到分钟的例会。
每个人都得按顺序汇报工作,数据准确率、目标完成度都得说清楚,谁要是说了句大概、可能,他就眉头紧锁。
有一次,有个同事说项目大概能提前完成,经理那脸立马拉得老长,“大概是多少,具体几天,你得给我个准确数字,管理不准靠感觉。
”整个办公室的气氛都冷了下来,大家汇报的时候都战战兢兢的。
这么精确的理性管理,按说应该收效良好。
可是几个月下来,公司业绩没什么大起色。
咋回事呢?原来这理性管理把大家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都给管没了。
每天就按部就班,大家心里没什么热情。
后来呢,公司来了个新员工,可算是个“非理性”的主儿。
有一天大家对着一个老产品的推广方案发愁,按老套路就是再投放几个广告位,改改文案这种。
这新员工突然站起来说:“咱们为啥不把产品送给那些小网红,让他们开个奇葩挑战赛呢,谁玩出花样就给奖励。
”大家一听都愣了,这完全不在计划之内啊。
经理一开始也不同意,但架不住这个新员工唾沫横飞地阐述这个方案的新奇之处,而且很多员工也表示这么干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理一咬牙,行吧。
这事儿一推出,好家伙,网络上那些小网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产品的知名度一下子就打开了。
从这个事儿里大家都意识到了,理性固然重要,它让一切井井有条。
但非理性有时候就是那把打破僵局的钥匙,能开启新的大门。
就像在这场管理的游戏里,理性搭好了框架,而非理性就在这个框架里跳着独特的舞蹈,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互相配合,才能让管理充满活力又稳稳当当。
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

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两种力量时刻相互碰撞,产生着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理性代表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而非理性则包括感情、直觉和个人信仰等因素。
这两种力量之间的冲突和平衡,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也塑造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理性作为人类独特的认知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进步。
它让我们能够推理和判断,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当社会发生变革时,理性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并适应新的情况。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理性的分析能力使我们能够提出精确的假设和实验方法,推动科学的进步。
在政治决策中,理性的思考能帮助我们权衡利弊,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然而,理性并不是无所不能,有时它可能会受到非理性的干扰。
尤其是在情感和信仰方面,非理性往往在一些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听从心灵的指引而不仅仅是理性的分析。
这时,非理性的力量会使我们更加关注个人感受和直觉,从而在一些重要选择上产生冲突。
在社会层面,理性和非理性的冲突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文化、宗教和传统等非理性因素常常与理性的分析产生冲突。
一方面,传统和文化的力量提供了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解释和指引;另一方面,理性的发展也使人们开始质疑一些传统观念的合理性。
这种冲突带来了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社会的统一和进步。
此外,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还体现在个人与群体之间。
个人的情绪和直觉往往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当个人的决策与群体的理性思考相冲突时,个人往往会陷入犹豫和困惑之中。
这种集体思维模式也可以解释一些群体行为的非理性特征,如盲目的追从和群体性歧视。
尽管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存在冲突,但二者并非绝对对立。
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态势。
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管理等领域,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同时,非理性的因素也被认可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个人成长。
浅谈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浅谈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摘要: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理性的概念就开始崭露头角。
理性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主流一直持续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但是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
它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且试图瓦解之前理性主义对西方哲学的主导。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必然存在着认识论、本体论、历史观等方面的不同,但是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态度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其内在也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性。
关键词:西方哲学,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从哲学最早期的发源时期古希腊哲学到哲学思想繁盛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的位置不断被推进,其理论也逐步被完善。
直至19世纪下半叶,理性主义仍居于西方哲学的主导地位。
在此之后兴起了非理性主义,冲击了理性主义的位置。
非理性主义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主要是针对理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批判、反驳,非理性主义在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哲学家那里得到了发扬。
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者再次掀起了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热潮。
后现代主义不单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而且它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加倍深入。
就此而言,后现代主义是非理性主义理论继续发展与延伸。
由理性主义处于哲学殿堂中高居不下的地位发展到非理性主义的出现冲击理性主义的地位,再到后现代主义猛烈批判理性主义的演进过程看,其内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性和逻辑性。
而且,三者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的理解阐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
故而,根究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西方哲学研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而言也是一项要务。
一、理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理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在那个哲学之源的最初阶段,理性主义便有了全面发展,成为西方哲学理性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
其间逻各斯和努斯两大概念的提出,是理性思想的彰显,为理性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的思考方向;苏格拉底对善的追问,对灵魂的思考是以理性为根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人的灵魂包括理性、勇气和欲望三个部分,灵魂特有的和基本的东西正是理性。
理性的非理性

理性的非理性理性和非理性一直是哲学和心理学思考的焦点之一。
理性和非理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的。
理性的非理性指的是理智之外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可以说是理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必然属性。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理性和非理性的概念。
理性指的是人类通过思考、推理和分析来进行决策和行为的能力。
理性的行为通常可以被逻辑和常识所解释,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和逻辑规律的行为。
而非理性则指的是不符合逻辑和常识的行为,通常是基于情感、冲动或直觉来做出的决策和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二者共同构成了我们行为和思维的特点。
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许多情况下,理性和非理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比如在做决策的时候,理性的分析和非理性的直觉可以相互协同,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理性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而非理性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敏锐地觉察问题的本质。
而在实际行动中,理性和非理性也是相辅相成的,理性的引领和非理性的激发可以让我们更加果敢地迈出一步。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也发现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关系。
理性的非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情感,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有研究表明适度的非理性想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创造力,发现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非理性的情感也可以成为我们坚持的动力,让我们更加勇敢地去面对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理性和非理性的平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如果理性过度,我们可能会变得冷漠和理智化,难以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如果非理性过度,我们可能会过于情绪化和冲动,无法做出长远的规划和决策。
理性和非理性的平衡是一种智慧和心智的平衡,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努力去追求的目标。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一、引言在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理性与非理性是常常出现的两个极端。
理性代表着客观、逻辑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而非理性则代表着情感、直觉和超验主义的思维方式。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而微妙的关系,对于人类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并探索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二、理性的力量与限制理性思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基于逻辑和证据的推理过程。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而明智的决策,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时。
通过理性思维,我们能够分析各种信息,权衡利弊,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它是科学、技术和人类进步的基石。
然而,理性思维也有其局限性。
它假设人类是冷静、理智和自私的,忽视了情感、价值观和道德因素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道德领域,理性思维无法提供具体的道德指引,而需要借助于价值观和情感来指导。
此外,理性思维也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和偏见,忽视了直觉和灵感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三、非理性的洞察与盲目非理性思维强调情感、直觉和体验,它赋予了人类独特的创造性和洞察力。
非理性思维是艺术、音乐和文学等创造性领域的源泉,它能够超越逻辑和常规思维,带来新的见解和启示。
同时,非理性思维也能够帮助我们在信息不完整或不可靠的情况下做出快速反应和决策。
然而,非理性思维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容易受到个人偏见和情绪的影响,导致主观性的判断。
其次,非理性思维缺乏逻辑和推理的严谨性,容易产生错误和偏差。
例如,在决策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的选择,而忽略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理性和非理性并非完全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
理性和非理性互补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的认知和决策更加全面和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的性质,灵活运用理性和非理性思维。
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可以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分析和推理,但也需要倾听内心的直觉和感受。
理性与非理性

如何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知识点: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参考答案: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人类认识活动结构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
“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
理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狭义的理性则是指作为认识过程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仅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
狭义的理性与感性相对;广义的理性包含狭义的理性,它与非理性相对。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非理性因素,本身并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和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这些非理性因素给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提供了动力、动因和调节控制的机制。
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关键是理解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
在认识过程的辩证内容的理解上,曾经出现过忽视或者否认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过分地强调理性认识和理性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但是近年来随着哲学认识论研究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传播和影响,又出现了过分地强调非理性因素作用,从而淡化理性因素地位的倾向。
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其特点是割裂了理性认识因素与非理性认识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但承认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否认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在对待非理性因素问题上,既看到了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它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
同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理性认识的因素和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性认识因素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论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矛盾特征

论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矛盾特征作者:袁卫华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哲学发展历来包含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在理性主导下重视非理性也是哲学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如果以非理性完全否定与排除理性则是对传统哲学的矫枉过正。
可将非理性划分为“一般非理性”和“极端非理性”两种类型。
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哲学作为一般非理性虽强调意志或信仰作用,但并不完全排除理性,因而并未构成对传统哲学的颠覆,而尼采哲学作为极端非理性则具有反理性特征,因而构成对传统哲学的颠覆与反叛。
认清非理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以及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两种类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哲学的演变规律以及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一般非理性;极端非理性;有神论[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8-0012-05在哲学发展中历来存在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而在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发展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成为一个重要现象,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和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作为非理性主义的三位代表也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认识哲学发展中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哲学演变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入分析非理性思潮的内在矛盾与发展形式,以便深入认识现代哲学的演变趋势及其与传统哲学的区别。
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做出探讨。
一、“非理性”与“理性”的关系“非理性主义”(non--reasonism)是指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在西欧形成的一种力图排斥理性、提倡感性、欲望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进而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并力图破除一切传统价值的哲学思潮与哲学观念。
一般认为,“非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和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
在传统哲学的发展中,原本也包含一定“非理性”因素或成分,如“信仰”“意志”“直觉”“想象”乃至“情感”“欲望”等,在一些传统哲学家的论著中也时常会出现这些因素。
理性与非理性的哲学思考

理性与非理性的哲学思考在我们生活中,理性和非理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并对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理性和非理性的哲学思考,并提供一些对于如何平衡它们的思考。
理性思维是一种以逻辑、证据和推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对事实和信息的分析和评估,以作出理性决策。
理性思维通常考虑各种选项,并依据事实和逻辑来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科学、数学和工程等领域,理性思维被广泛应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创新和取得进步。
然而,人类的思考并不完全由理性决定。
非理性思维是基于情感、直觉和信仰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人经验,对于情感和情绪的影响更为敏感。
非理性思维经常出现在艺术、文学和宗教等领域。
它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
理性和非理性思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但有时也会导致冷漠和无动于衷。
相反,非理性思维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满足,但有时也会导致冲动和不理智的行为。
理性和非理性并非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互补的两种思考方式。
如何平衡理性和非理性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一种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兼顾理性和情感。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加入非理性因素,例如考虑个人感受和情感反应。
这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问题,并做出更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选择。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理性和非理性思维。
在一些需要快速决策的情况下,非理性思维可能更为适用,因为它能够迅速激发直觉和想象力。
而在一些需要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理性思维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提供有逻辑性和证据支持的决策。
总之,理性和非理性思维是我们思考和决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它们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平衡理性和非理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问题,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提升我们的情感满足感。
因此,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并整合这两种思维方式,以实现我们的个人和社会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1-10 [作者简介]杨艳春(1964-),男,安徽望江人,安徽工业大学讲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王昭风(1967-),男,山东聊城人,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矛盾视角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兼谈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关系杨艳春,王昭风(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关键词] 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矛盾[摘 要] 本文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其矛盾互动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西方社会历史中各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演进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理性、理性主义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利用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中的合理因素,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09-0030-05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分野、对立与融合,即二者的矛盾互动一直影响着人类思想史变化发展的进程,其在当代西方的典型表现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矛盾互动,当代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学术思潮的此消彼长,根源可追溯至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矛盾互动。
要深刻分析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分析作为其基础和核心的理性与非理性这对基本概念的矛盾关系。
一、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理性与非理性作为人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基本精神属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对立、相互贯通和相互转化,二者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人的精神属性中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其中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认知、理智、思想、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等。
理性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自主性、逻辑性、条理性、规范性、程序性、系统性等,它主要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逻辑的手段和方式来认知和把握世界;并主要表现为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等。
它虽然是建立在人的先天遗传的基础上,但主要是人在后天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相反,人的非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情感、情绪、激情、意志、欲望等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本能而非思维活动的精神属性。
非理性的基本特点是自发性、自然性、非逻辑性、非条理性、非规范性、非程序性、非系统性等。
它主要借助于感觉直观、直觉顿悟、心理感应、体验、冥思、信仰等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
它虽然也根源于人的实践生活,但主要受人的遗传和生理、心理等要素的影响。
它们是人的精神属性中整体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其中理性是人高出于动物,而确证自我的表现,它就像弗洛伊德描述的“自我”和“超我”,总是要使主体服从和适应特定的规范和程序;相反,非理性是人的动物性的延伸,是人的本能的表现,它相当于“本我”,总是诱使主体去追求本能的快乐和享受。
理性与非理性也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和转化的。
人的一切活动都包含着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作用的要素,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在根据和主观条件。
理性和非理性作为人的精神属性是第二性的东西,二者都是人的无意识和有意识活动的统一,都是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统一,是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的统一。
所有这些统一都确证着理性与非理性是现实的人的基本属性,二者正是通过朝对立面的转化来确证自身,从而也确证对立面的存在;这种存在总是通过二者的矛盾运动来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从而改造自身,确证现实的人的存在。
可见,恰恰是人的理性活动和非理性活动的互动构成了人的主观世界和现实生活。
二、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矛盾互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是理性和非理性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表征。
其中,理性主义作为一种逻辑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以理性为前提和基础的,它强调的是理性在认识中的至高无上性和普遍性,认为人类只要诉诸于理性原则和理性能力,就能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和完善自身。
相反,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以人的情感、意志、欲望、信仰等非理性因素为前提和基础的,它在本体论上将世界的本原归为非理性;在认识论上认为获得知识主要靠人的自觉、顿悟和信念等非理性因素,贬低理性和逻辑的作用;在伦理学上主张人的非理性的宣泄,宣传极端个人主义;在历史观上否认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和规律性,过分夸大非理性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虽然都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现实生活,但却从相互对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1)理性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理性,人类才能过上理想和幸福的生活,因而关注的是人类的幸福、快乐等光明面;非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不但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和快乐,反而是痛苦和灾难的源泉,因而关注的是人类的不幸、痛苦与无奈等阴暗面。
(2)理性主义是以绝对的“在”与“有”为前提,为思考对象;非理性主义是以绝对的“无”为前提,为思考对象。
(3)理性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的共性、人的类本质、人类的命运;非理性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的个别性、孤独性,个体的生命感受等。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二者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冲突、对立和转化,其矛盾运动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的结合(肯定),到二者的分野(否定),再到二者的结合(否定之否定),再到二者的分庭抗礼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从西方认识史上来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两个方面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是在矛盾转化中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二者在朝着对立面的转化中,既推动了自身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对方的进步,从而在欧洲文化史上各自经历了几个相反相成的发展阶段: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古代理性主义与古代非理性主义阶段、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阶段,二者构成了传统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理性主义与现代非理性主义阶段。
这几个阶段的演进,既是二者矛盾运动在西方思想文化上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又是对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矛盾斗争的生动反映。
为此,要研究二者的矛盾运动,既要结合其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又要联系其社会历史根源来做具体分析。
马克思在分析西方哲学史时指出: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文化发展的童年,以后各门科学的发展,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其思想源头。
为此我们也可以从古希腊开始来分析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矛盾互动。
古希腊哲学是围绕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展开的,理性主义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和指导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古希腊是古代理性主义盛行的时期。
从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早期的希腊哲学家都认为:人只要通过理性认识了自然的必然性,也就可以依此来安排自己的道德生活,从而使人类获得永久的快乐与幸福。
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忽视人的情感、意志、自觉甚至灵魂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可见,在古希腊理性主义哲学中就包含着非理性主义的因素,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思想甚至成为后来基督教认证上帝存在的理论依据。
到了古希腊的晚期,随着古希腊文明的衰落,理性不能很好地解释当时的现实生活,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理性主义设想的理性生活深表怀疑,这就为非理性主义的兴起留下了空间,由此产生了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分野和冲突。
特别是随着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古希腊城邦内部及城邦之间的战争不断扩大,以理性主义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奴隶制的政治法律制度遭到了重大打击,社会秩序被全面破坏;柏拉图式的理想国的社会生活已不复存在,人们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注重个体的人生体验,非理性主义的势力在不断抬升,并逐渐成为扬弃理性主义的主要思想,从而打破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一家独霸”的局面。
这一点也可以从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哲学的比较中得到明证。
马克思认为,虽然两者都是原子论者,但德谟克利特主要是一个自然哲学家,他注重实践,追求客观真理,强调理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自我中的作用,在此意义上,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相反,伊壁鸠鲁主要是一个人文哲学家,他重视研究人,特别是人的精神世界,其中心在人本身的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追求快乐、幸福,逃避痛苦,这是人的自由意志的本能的冲动,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非理性主义者。
如果说前者是通过原子的直线运动来强调理性对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后者则是通过原子的偏离运动来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排除外部世界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干扰,从而否定理性及其必然性对个体生命自由运动的压抑。
这一点对后来的海德格尔、萨特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认为德谟克利特哲学与伊壁鸠鲁哲学在原子论上的重大差异,蕴涵着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在把握人与外部世界上的重大差异和冲突,这种冲突随着伊壁鸠鲁哲学、怀疑主义与犬儒学派等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兴起及其在古希腊的重大影响,极大地打击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加之受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人类的理性无法解释世界存在和运动的终极原因。
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主义,不但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深表怀疑,而且对整个世界,特别是对奴隶制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普遍怀疑,这有力地冲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斯多葛学派则以非理性主义的禁欲观为基础,强调人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只能从精神上来寻求自我安慰,为人的苦难生活确立人生价值和意义。
这一切都为基督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也说明了欧洲在漫长的中世纪为什么哲学成为神学的奴仆,以信仰和崇拜为特征的宗教神学反而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主导,信仰主义获得了充分发展。
相反,理性主义只能变成矛盾的次要方面,成为非理性主义的宗教神学的附庸。
只是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逐渐提高,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需要,才不得不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来反对禁锢欧洲思想近一千年的非理性主义的宗教神学,通过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才逐渐由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变为主要方面,重新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认识等领域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从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彻底打败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的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理性主义也由古希腊式的理性主义发展为近代理性主义———启蒙理性主义和技术理性主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和知识万能。
一方面,它接受和发展了古希腊理性主义关于宇宙的理性结构和人作为理性存在物的思想;另一方面,它更强调人可以凭借理性,通过科学来认识宇宙结构,运用技术来改造世界、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从而建立理性的王国。
可见,传统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不断的矛盾斗争是推动人类思想认识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