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视角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_兼谈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关系_杨艳春

矛盾视角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_兼谈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关系_杨艳春
矛盾视角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_兼谈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关系_杨艳春

 

 [收稿日期]2002-01-10 [作者简介]杨艳春(1964-),男,安徽望江人,安徽工业大学讲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王昭风(1967-),男,山东聊城人,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矛盾视角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兼谈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关系

杨艳春,王昭风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关键词] 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矛盾

[摘 要] 本文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其矛盾互动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西方社会历史中各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演进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理性、理性主义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利用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中的合理因素,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09-0030-05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分野、对立与融合,即二者的矛盾互动一直影响着人类思想史变化发展的进程,其在当代西方的典型表现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矛盾互动,当代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学术思潮的此消彼长,根源可追溯至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矛盾互动。要深刻分析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分析作为其基础和核心的理性与非理性这对基本概念的矛盾关系。

一、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

理性与非理性作为人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基本精神属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对立、相互贯通和相互转化,二者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人的精神属性中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中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认知、理智、思想、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等。理性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自主性、逻辑性、条理性、

规范性、程序性、系统性等,它主要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逻辑的手段和方式来认知和把握世界;并主要表现为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等。它虽然是建立在人的先天遗传的基础上,但主要是人在后天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相反,人的非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情感、情绪、激情、意志、欲望等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本能而非思维活动的精神属性。非理性的基本特点是自发性、自然性、非逻辑性、非条理性、非规范性、非程序性、非系统性等。它主要借助于感觉直观、直觉顿悟、心理感应、体验、冥思、信仰等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它虽然也根源于人的实践生活,但主要受人的遗传和生理、心理等要素的影响。它们是人的精神属性中整体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其中理性是人高出于动物,而确证自我的表现,它就像弗洛伊德描述的“自我”和“超我”,总是要使主体服从和适应特定的规范和程

序;相反,非理性是人的动物性的延伸,是人的本能的表现,它相当于“本我”,总是诱使主体去追求本能的快乐和享受。

理性与非理性也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和转化的。人的一切活动都包含着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作用的要素,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在根据和主观条件。理性和非理性作为人的精神属性是第二性的东西,二者都是人的无意识和有意识活动的统一,都是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统一,是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的统一。所有这些统一都确证着理性与非理性是现实的人的基本属性,二者正是通过朝对立面的转化来确证自身,从而也确证对立面的存在;这种存在总是通过二者的矛盾运动来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从而改造自身,确证现实的人的存在。可见,恰恰是人的理性活动和非理性活动的互动构成了人的主观世界和现实生活。

二、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矛盾互动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是理性和非理性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表征。其中,理性主义作为一种逻辑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以理性为前提和基础的,它强调的是理性在认识中的至高无上性和普遍性,认为人类只要诉诸于理性原则和理性能力,就能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和完善自身。相反,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以人的情感、意志、欲望、信仰等非理性因素为前提和基础的,它在本体论上将世界的本原归为非理性;在认识论上认为获得知识主要靠人的自觉、顿悟和信念等非理性因素,贬低理性和逻辑的作用;在伦理学上主张人的非理性的宣泄,宣传极端个人主义;在历史观上否认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和规律性,过分夸大非理性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虽然都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现实生活,但却从相互对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1)理性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理性,人类才能过上理想和幸福的生活,因而关注的是人类的幸福、快乐等光明面;非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不但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和快乐,反而是痛苦和灾难的源泉,因而关注的是人类的不幸、痛苦与无奈等阴暗面。(2)理性主义是以绝对的“在”与“有”为前提,为思考对象;非理性主义是以绝对的“无”为前提,为思考对象。(3)理性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的共性、人的类本质、人类的命运;非理性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的个别性、孤独性,个体的生命感受等。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二者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冲突、对立和转化,其矛盾运动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的结合(肯定),到二者的分野(否定),再到二者的结合(否定之否定),再到二者的分庭抗礼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西方认识史上来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两个方面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是在矛盾转化中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二者在朝着对立面的转化中,既推动了自身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对方的进步,从而在欧洲文化史上各自经历了几个相反相成的发展阶段: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古代理性主义与古代非理性主义阶段、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阶段,二者构成了传统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理性主义与现代非理性主义阶段。这几个阶段的演进,既是二者矛盾运动在西方思想文化上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又是对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矛盾斗争的生动反映。为此,要研究二者的矛盾运动,既要结合其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又要联系其社会历史根源来做具体分析。

马克思在分析西方哲学史时指出: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文化发展的童年,以后各门科学的发展,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其思想源头。为此我们也可以从古希腊开始来分析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矛盾互动。古希腊哲学是围绕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展开的,理性主义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和指导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古希腊是古代理性主义盛行的时期。从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早期的希腊哲学家都认为:人只要通过理性认识了自然的必然性,也就可以依此来安排自己的道德生活,从而使人类获得永久的快乐与幸福。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忽视人的情感、意志、自觉甚至灵魂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可见,在古希腊理性主义哲学中就包含着非理性主义的因素,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思想甚至成为后来基督教认证上帝存在的理论依据。到了古希腊的晚期,随着古希腊文明的衰落,理性不能很好地解释当时的现实生活,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理性主义设想的理性生活深表怀疑,这就为非理性主义的兴起留下了空间,由此产生了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分野和冲突。特别是随着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古希腊城邦内部及城邦之间的战争不断扩大,以理性主义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奴隶制的政治法律制度遭到了重大打击,社会秩序被全面破坏;柏拉图式

的理想国的社会生活已不复存在,人们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注重个体的人生体验,非理性主义的势力在不断抬升,并逐渐成为扬弃理性主义的主要思想,从而打破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一家独霸”的局面。这一点也可以从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哲学的比较中得到明证。马克思认为,虽然两者都是原子论者,但德谟克利特主要是一个自然哲学家,他注重实践,追求客观真理,强调理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自我中的作用,在此意义上,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相反,伊壁鸠鲁主要是一个人文哲学家,他重视研究人,特别是人的精神世界,其中心在人本身的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追求快乐、幸福,逃避痛苦,这是人的自由意志的本能的冲动,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非理性主义者。如果说前者是通过原子的直线运动来强调理性对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后者则是通过原子的偏离运动来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排除外部世界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干扰,从而否定理性及其必然性对个体生命自由运动的压抑。这一点对后来的海德格尔、萨特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认为德谟克利特哲学与伊壁鸠鲁哲学在原子论上的重大差异,蕴涵着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在把握人与外部世界上的重大差异和冲突,这种冲突随着伊壁鸠鲁哲学、怀疑主义与犬儒学派等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兴起及其在古希腊的重大影响,极大地打击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加之受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人类的理性无法解释世界存在和运动的终极原因。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主义,不但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深表怀疑,而且对整个世界,特别是对奴隶制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普遍怀疑,这有力地冲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斯多葛学派则以非理性主义的禁欲观为基础,强调人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只能从精神上来寻求自我安慰,为人的苦难生活确立人生价值和意义。这一切都为基督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也说明了欧洲在漫长的中世纪为什么哲学成为神学的奴仆,以信仰和崇拜为特征的宗教神学反而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主导,信仰主义获得了充分发展。相反,理性主义只能变成矛盾的次要方面,成为非理性主义的宗教神学的附庸。只是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逐渐提高,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需要,才不得不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来反对禁锢欧洲思想近一千年的非理性主义的宗教神学,通过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才逐渐由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变为主要方面,重新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认识等领域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从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彻底打败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的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理性主义也由古希腊式的理性主义发展为近代理性主义———启蒙理性主义和技术理性主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和知识万能。一方面,它接受和发展了古希腊理性主义关于宇宙的理性结构和人作为理性存在物的思想;另一方面,它更强调人可以凭借理性,通过科学来认识宇宙结构,运用技术来改造世界、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从而建立理性的王国。可见,传统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不断的矛盾斗争是推动人类思想认识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虽然有多种表现形式,但从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们都是在传统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矛盾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理性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获得了充分发展:16世纪文艺复兴时所确立的人性主义的理性观,17世纪经验论和唯理论所确立的经验理性和思辨理性,18世纪法国大革命所确立的政治理性观,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所确立的本体论的大全理性观。它们都在反对宗教迷信和信仰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体现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精神。但由于过分夸大了理性的至高无上性,从而为现代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产生留下了地盘。休谟和康德从怀疑和否定理性能力的至上性入手,进而否定或部分否定世界的本原问题,从而导致了不可知论;在对休谟和康德的批评过程中,德国古典哲学把理性主义发展到了顶峰,黑格尔沿着古典哲学的传统,以理性的至高无上性继续论证世界的精神本原问题,但其绝对精神的外化运动却带有神秘性,因而“绝对理念”只不过是精致化的“上帝”的代名词;谢林更是用他的启示哲学来反对从笛卡儿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所有这些矛盾在思想上都催生了现代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大多不是从客观事实,而是从主观愿望和需要出发,因而在某一点上可能具有片面的深刻性,但不能真正回答和解决休谟和康德提出的理性认知能力问题。科学主义排斥本质问题,把理性限制在经验实证的范围以内,由此产生了各种实证哲学和科学分析哲学,它们都承认理性的有限性和不完善性,以一种包含或承认非理性因素的理性概念来取代传统的绝对理性,并把价值理性引入到理性范畴,来弥补工具理性的不足,从而拓展了理

性概念的内涵,重视对人的存在的终极价值关怀。现代人本主义保留了本质问题,贬低或排斥人的理性,在人的非理性方面寻求万物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由此产生了唯意志论、生命哲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后现代思潮等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义,并在20世纪的西方思想文化史上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们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非理性主义的传统,揭露了理性的有限性和不完善性,从而认为理性应从属于非理性,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欲望、意志、情感、生命冲动等非理性因素,过分强调了非理性的作用;把它们夸大为世界的本质,冲击和对抗着以理性主义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现代西方文明,并对它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的解构。从根本上看,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矛盾性是资产阶级历史进步性、开放性和腐朽落后性、保守性等矛盾两面性在思想认识领域中的反映,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则是对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及其文明成果发展到极限的一种反抗和异化。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西方的兴起并成为文化主流,除了上述思想文化根源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一方面,早期资产阶级在反抗封建专制统治和宗教神学中高举的是理性主义的大旗,弘扬的是科学精神,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在这一意义上,它是天生的理性主义者。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本性是绞尽脑汁地追求最大利润,这种对财富的盲目追求和占有及其在生活中的放情纵欲,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非理性主义者。但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个阶级不得不用理性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从而制订了一系列旨在使整个社会处在有序化运动中的原则、规范、法律和秩序,使理性主义的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体现在它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治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民主化等方面;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然而,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一开始就具有片面性、欺骗性和虚伪性的一面,正如它在理性主义精神指导下喊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所具有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一样,资产阶级的理性统治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理性的全面异化的基础上的。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资产阶级的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时,就深刻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工人)不是人,而仅仅被看成是工人,是普通的一般人,即把自己降低到与牲畜一样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被使用的人,这种人在劳动中,像机器一样机械地重复自己的工作,因而是没有理性,也不要理性的。可见,资本主义的高度社会化、程序化和机械化的大生产,不但不能发展和完善工人的理性,反而是要工人像牲畜和机器一样丧失理性,从而剥夺大部分人的理性,而理性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根本属性,资产阶级通过理性主义的方式对大部分人的理性的剥夺,恰恰说明了这个阶级是反理性的,是非理性主义的,也必然要引起无产阶级,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的强烈反抗,进而发展到对理性本身的反抗。非理性主义和非理性就成为这种反抗的一把双刃剑,然而这种反抗是极其有限的,尤其是在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产阶级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居于统治地位,因而受其主导的理性主义也在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统治和公共生活等方面占主导和支配地位,个体要想在心理和精神上不被其奴役,就不得不采取非理性的行为,而非理性主义只不过是对资本主义非理性生活的痛苦和无奈的反思,是为个体在全面异化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心灵安慰和个性解放的一剂麻醉药,而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恰恰是需要这剂药的,这也说明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在政治统治、社会公共生活中、理性主义成为绝对的主导,而在文化、艺术、道德、宗教等根本上不危及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非理性主义则成为主流,从而形成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分庭抗礼的假象。这一假象不但有助于巩固和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且有助于粉饰资本主义社会理性被全面异化的现象,有助于消除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缓解阶级矛盾,有助于以人本主义等非理性主义形式来对抗、歪曲和消解马克思主义,攻击社会主义,从而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打上人性化的烙印。

三、认清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主义

与非理性主义的矛盾运动的重

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首先,要认清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的矛盾着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基本属性,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两者的本质、特点、作用、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力戒偏执一方,否定另一方。由于两者的差异和对立是相对的,因而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这就意味着没有脱离非理性的完全的理性,也没有脱离理性的纯粹的非理性,在现实生活中,只存在理性与非理性谁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问题,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且,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地

位和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往往体现为在大部分领域中,理性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在某些领域中非理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二者的相互配合与补充,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理性是有限的理性,如果过分夸大其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容易导致人们对科学技术等工具理性的盲目崇拜和个体对代表人类文明的各种社会制度、规范、秩序和法制的嘲弄、讽刺与反抗,使人的生活变得僵化、死板,缺乏灵气和生机。当代社会非理性主义的迅速发展和蔓延,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正是从反面说明这一问题。这启示我们,理性与非理性应和谐地共存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任何过犹不及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其次,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发挥理性和非理性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中的积极作用,防止和控制其消极作用,使理性与非理性在现实生活中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一般来说,在社会公共生活和个人的日常交往中,理性应该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任何政治统治和组织管理都应采取理性主义的态度和原则,在管理中做到管理的科学化、程序的民主化、制度的规范化和交往的理性化,从而使主体在社会公共生活和日常交往中能受特定的规范、制度和秩序的制约和引导,只有这样,人类的文明才能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发展。相反,在个人的私生活中,在文学和艺术的创作等领域中,应承认人的情感、意志、欲望、信仰等非理性因素也可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这样,才有助于使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个人的私生活提供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才有助于摆脱在公共生活中理性对非理性的过分控制,为人的心灵安慰和精神自由创造条件,为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寻找灵感,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合情合理、更丰富生动。

再次,要充分发挥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在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不同作用。理性主义一贯主张人能通过理性认识来改造世界,从而认识、改造、发展和完善自身,这一主张及其实践在人类知识的积累和逐步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相反,非理性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否定传统理性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这对打破传统,挑战权威,改变人类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方法和生活方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了人类认识的更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性和理性主义在人类知识的量变中起决定作用,而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在人类知识的质变中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二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当代,认识的重大创新,不仅要有知识的量的积累,要依赖于人的理性和理性主义的发展;而且要有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的参与和作用,特别是人的灵感,一直是知识创新的契机,而灵感的获得,往往是长期理性思考的结晶的突然爆发。由此可见,理性、理性主义和非理性、非理性主义在认识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最后,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认真研究和运用理性、理性主义和非理性、非理性主义的积极作用,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提高预防和处理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矛盾运动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代中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总体上看,这些重大变化是在理性和理性主义的指导下,逐渐地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盲目的变化,特别是少数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加之社会主义体制中还存在些不完善、不健全、甚至不民主、不科学的因素,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很容易产生一些个体或群体的消极的非理性行为,而且多以突发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分析理性、理性主义和非理性、非理性主义的矛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是处理非理性行为的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人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促进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46(上)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2] 卢卡奇.理性的毁灭[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1988.

[3] 吴宁.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M].武汉:华中理

工大学出版社,2000.

[4] 夏军.非理性世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3.

[5] 格伊尔尼茨等.马克思恩格斯论哲学史[M].西

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孔 伟]

论进化的宪法与宪法的进化_进化论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宪法与宪法发展简析

2007年1月 学 术 交 流 Jan.,2007 总第154期 第1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154 No.1 论进化的宪法与宪法的进化 ———进化论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宪法与宪法发展简析 谢红星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南昌330013) [摘 要]进化论理性主义是哈耶克在批判笛卡尔式建构论唯理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洞见,它为重构宪法学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以进化论理性主义的视 野,宪法是进化的而非构建的,是经验的而非逻辑的;宪法发展的科学形态实为进化.宪法的进化 是连续的而非断层的,割裂传统的宪法必然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宪法的进化是自主的而非附从 的,因社会革命、政治运动、体制改革、政策调整而强行改变宪法不是宪法发展的正常形态;宪法的 进化是持续的而非间断的,宪法的进化过程永远没有尽头;宪法的进化是模糊的而非可预测的,因 为宪法的进化趋势取决于无数特定事实,而人们永远不可能全然预测和掌握这些事实。 [关键词]进化论理性主义;建构论唯理主义;进化的宪法;宪法的进化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7)01-0060-04 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哈耶克在哲学层面上对建构论唯理主义的批判,为观察和研究法律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长期以来,我国的宪法学理论如同其他部门法学理论一样,受到以笛卡尔唯理主义为基础的实证法学派的深刻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一种全新的视角下,对传统宪法学的相关理论作出更正。 一、进化论理性主义与进化的宪法 (一)进化论理性主义对人与社会的基本洞见。所谓进化论理性主义,是哈耶克在批判他所认为的笛卡尔式的建构论唯理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观.在其晚年著作《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第一章“理性与进化”哈耶克开章即言:“考察人类活动模式的方法有两种;这两种考察方法在对人类活动模式的解释方面以及在对这样的模式进行刻意改变的可能性方面,会导出全然不同的结论。”[1]综合哈耶克的相关阐述,哈耶克进化论理性主义对人与社会的基本洞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建构论唯理主义者总是感觉自己有无穷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动是建立在他知道所有相关事实的基础上,人完全可以根据这种关于特定事实的知识建构出一种可欲的社会秩序,而某些狂妄的唯理主义者竟然相信“自己无须借助抽象就可以完全把握具体者,进而可以以肯定的方式把握或左右社会进程。”[1]38然而事实的真相毋宁是,人对于决定其行为及社会进程的特定事实的大多数处于一种无法弥补的无知状态,而“我们整个文明的基础是,而且也必定是,我们相信诸多我们不能够知道其在笛卡尔意义上究竟是否为真的事实。”[1]8 2.人的建构能力是有限的。建构论唯理主义者认为,现存的各种制度都是人为实现某个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人可以,而且应当基于自己的目的重新设计整个社会及其制度,然而事实的真相毋宁正如哈耶克所言:“社会的有序性极大增进了个人行动的有效性,但是社会所具有的这种有序性并不只是因那些为了增进个人行动有效性这个目的而发明或设计出来的制度或惯例所致,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个起初被称为‘增长’尔后又被称为‘进化’的过程所促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惯例一开始是出于其他的原因而被采纳的,甚或完全是处于偶然的缘故而被采纳的;而后这些惯例之所以得到维续,乃是因 [收稿日期]2006-11-23 [作者简介]谢红星(1978-),男,江西于都人,法学硕士,讲师,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

一个人生存在世上,要面对好多的人,有强者、弱者,还要处理好多的事情,要面对机遇的不同选择。由个人构成社会这个复杂的群体,而社会中的种种怪异现象,实质上是每个人不同的处世态度所造成的。这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 在人的精神领域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着的。但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崇尚理性,排斥非理性,已司空见惯。要么认为非理性就是“不要理性”、“否定理性”、甚至“丧失理性”;要么将非理性同非理性主义混为一谈。其实,理性、非理性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无时无刻不在人的认识、生活和实践中相辅相成地发生着影响。“理性是文明进步的导向,非理性是历史前进不可或缺的动源”,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透过博弈论,面对复杂的社会,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还有很多方面在起着作用。比如,社会价值标准和道德律法,等等。 在很久以前,北美地区活跃着几支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部落。经过长时间的生存拼搏之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这样一支部落,在狩猎之前,他们请巫师作法,在仪式上焚烧鹿骨,然后根据鹿骨上的纹路确定出击方向。然而,很多年过去了,他们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而事先根据过去的成功经验,选择最可能获取猎物方向出击的其他部落,却最终都销声匿迹了。 也许有人会感到不可思议,理性的“科学预测”怎么会败给非理性的“巫师作法”呢?运用博弈论来分析就会发现,这里关键并不在于科学与迷信之间,而在于几个部落的竞争战略有所不同。 依据经验进行理性预测并确定前进方向的部落,或许暂时能够获取到足够的食物,但他们的路很快就会越走越窄。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理性”的部落之间,势必产生相同的推测与判断,瞄准同一目标的部落越来越多,他们对猎物的竞争不断加剧,而他们每天的狩猎方向经过“科学分析”之后,变得日趋一致。而问题是在原始的状态下,猎物不会迅速增多,这些部落们只好在同样的狩猎区域,你争我夺、你拦我抢,杀得鱼死网破,结果只能是同“输”而归。 而那个按照巫师作法、焚烧鹿骨的印第安部落,尽管在战术上出现了错误,明显有些盲从和随意,但基于他们当时的条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不难发现,他们的核心因素——竞争战略,却要优于竞争对手,那就是他们在发现新市场或者说创造新需求。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他们就避开了与其他部落之间在战术层面的相互厮杀,从而赢得了生存空间。 很明显,在这场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中,非理性成了最后的胜者。事实上,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是理性地采取合作性博弈,还是非理性地采取对抗性博弈,关键就在于利益期望这一环节。 假如说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那么,当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就要看双方在博弈的时候,理性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在曹操轻松得到了刘表的荆州之后,却遭遇到了赤壁之战的惨败,从此三分天下之势形成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战略功亏一篑。有人说,曹操的这次失败,是偶然的,只是方针的制定上不

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

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 摘要:理性主义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经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各个不同时期后,理性主义得到丰富与发展,并随着理性之光,人类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正确把握理想主义的核心要义,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方文化理性主义影响启示 理性主义,最早在古希腊光辉的历程中显现,随着西方进入封建社会时代,理性虽为自然之光,但必须服从信仰,“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而随着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到来,理性主义复兴了,它促进了西方文化、科学和社会的空前发展。不同的时期,对于理性主义的阐释与价值取向也各有不同。自17世纪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理性主义也有积极与消极的一面,因此辩证地看待理性主义,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一、理性主义的含义 实际上对于理性主义的含义的解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流派对于理性主义的认识有所不同。而现代意义上的理性主义,主要指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它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 [1] 其中对于“理性”的理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一方面理性是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跟感性相对)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是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二、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世界上的很多民族,他们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文明。西方,这个相对于东方而言的国度,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创造了光辉成就的文化。而其理性主义,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其深刻意义。 (一)古希腊时期的理性主义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西方文化的故乡。西方哲学在公元前7世纪就诞生于此,古希腊在自然科学、民主政治、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对于理性主义而言,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是西方理性主义的源头。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士,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命题,那就是: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士的观点,或许在我们今天看来很幼稚,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在他之前人们总是用原始神话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而泰勒士,是第一个通过理性思维,通过观察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万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都是潮湿的,因此通过理性的推断出水就是这些潮湿东西的来源。接着是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他提出了逻各斯,它表明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寻找万物的本原,而且通过理性进一步找寻现象背后带有规律的东西。泰勒士与赫拉克利特对于世界本原的看法都是从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理性概括,而作为西方第一个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对于世界本原这个问题的看法上,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这又反映了人类的理性认识进了一大步,证明人们认识事物已能从抽象方面把握。为原子论做出决定性贡献的德谟克利特,他认为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观点确定了理性在认识论上的地位。[2]公元前5世纪,希腊进入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的“西方孔子”苏格拉底,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重要思想,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3]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老师的思想外,他还提出了“理想论”,并从其理念论出发,又提出了他的认识“回忆说”,他认为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的肉体降生尘世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感性经验虽然能够刺激引起这种回忆, 但感性经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 只有清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2009-06-23 15:51:32| 分类: 哲学思想 |举报 |字号订阅概述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处于这一思潮早期的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第一节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二者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

然相异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二者还是有差异的。首先,前者偏重于认识论层次上的意义,后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其次,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来说,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的激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置于理性之上,普罗提诺的“太一”就是一种有意志的存在。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因而信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仍有霍布斯、休谟、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总之,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包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008填空题 (1)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应和”论,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以“音乐化”为核心。主要著作:《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 (3)亚瑟·西蒙斯是法国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传播者,其《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一书是英国第一部较全面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论著。 (4)叶芝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主要著作:《诗歌的象征主义》《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 (5)意象主义诗论于20世纪初叶提出,标志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宣言”的诗歌创作三原则。主要著作:《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等。 (6)意象主义诗论家休姆的主要著作:《沉思录》、《沉思续集》;他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009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1)“象征主义精神”: 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个性,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 ①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②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 ③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 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 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③瓦莱里强调诗歌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4)评价:瓦莱里的音乐化象征主义诗论比前期象征主义诗论更为深刻和精细,也克服了其前辈和同辈诗论中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而把象征主义诗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010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及其教学论意义_熊和

?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 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及其教学论意义 熊 和 平 ①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浙江宁波315000) 摘 要:我国主流教学论的理论框架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先验理性或工具理性的附庸,必须对其“规律———本质”、“目的———手段”、“逻辑———实证”等理性主义教学观进行批判。我们所倡导的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是:教学即即时创作,教学即生命历程,教学即社会交往,教学即系统博弈。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范畴、范式与方法体系应重新确立。 关键词:教学观;理性主义;后理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G4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4)0420069205 The teaching conception of post2rationalism and its meaning of teaching theory XION G He2ping (Depart ment of Social Science,N ingbo College,N 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major teaching theory in our country is one of western ra2 tionalism.Its aim is to make“people”become dependency of prior reason or tool reason,and its idea about“regularity-essence”,“purpose-method”,“logic-positivism”of the teaching con2 ception of rationalism should be criticized.The teaching conception of post2rationalism which we advocate is:“teaching as immediate creation”,“teaching as life process”,“teaching as social in2 tercourse”and“teaching as system game”.Therefore the realms,paradigms,and method sys2 tems of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re2defined. K ey w ords:teaching conception;rationalism;post2rationalism 我国当代主流教学论并没有形成一个符合本土特色的理论框架,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20世纪外来文化的杂烩,充斥着各种形式的理性主义。其教学观确立的前提是本体论或认识论的,使“人”在教学的视野中失去了应有之义,成为先验理性或工具理性的附庸。后理性主义从根本上消除了理性的中心地位,主张用功能理性代替实体理性,即用否定、消解、摧毁、颠覆等功能性因素,来代替理性主义者的形式、科学、理念等因素。在后理性主义时代,教学的使命并不是本体论与认识论指引下的体验或探究,而是在和谐的教学关系中尽可能地促成“人”的意义。 ? 9 6 ? 2004年7月 第25卷 第4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J ul.,2004 Vol.25 No.4 ①收稿日期:2004203216 作者简介:熊和平(1972—),男,江西南昌人,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讲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英文

In Ernest Hemingway's masterpiec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he uses much symbolism to assist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ssage he is trying to portr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n't just a book about an old man and the sea. There are many hidden meanings to it. Each element represents different things. The marlin, for example, represents strength, beauty and the last challenge we all go though. The lions in his dreams resemble youth, freedom, and also strength. Santiago, the old man, symbolizes Christ in many ways and other people and things symbolize different things like the young boy, Manolin. Manolin, the young boy, that followed Santiago was not fishing with the old man because his parents forced him to, actually he was told to stay away form the old man because he was bad luck, but because he wanted too. He liked to be around the old man and listen to what he had to say. When the old man would look at Manolin he would see himself at a younger age, someone who cared more about the elderly and their heritage than the new ways bestowed on them. Manolin symbolized the disciples of Jesus. The ones who would follow him to his death and then go out and preach his ways. He believes in the old man and takes charge and tells all the other fisherman to stay away from Santiago after his return. He would take care of the old man when he said to him "Keep warm old man. Remember we are in September." Manolin only wanted good things for Santiago, he did not want anyone to hurt him or put him down for his accomplishments. He wants to learn from the old man and to listen to what he had to say about him as a young man or of Joe DiMaggio. Joe DiMaggio represents many things to the old man. Santiago sees DiMaggio as an equal. One whose father was a poor fisherman just like he is. When he was out fishing he thought to himself, would the great DiMaggio ever stay this long as he did and quickly replied to himself that DiMaggio is young and strong and that his father was a fisherman so of course he would stay. This made him feel better because now he could compare himself to his hero. Santiago thought that DiMaggio would understand him because of their background being the same. He wanted someone like the boy that would listen to him but understood him more and he believes DiMaggio could be that person. Joe DiMaggio also represents hope that the old man has for Manolin. He wishes that the boy will grow up and be like the great DiMaggio so that he will not be a poor fisher like he is. All of the other fisherman in the story are the people that want the newest equipment and want to do away with the old ways of living. They were intentionally putting down the old man and his accomplishments especially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是-希腊理性主义。哲学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自从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源头”,似乎理性主义开始诞生。泰勒士第一次上帝造万物的观点否定。大胆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代表了当时时代人们对理性主义的向往。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开始。 古希腊出现了很多理性主义的学派跟学者。它们对古典理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

之间的对立。 继爱利亚学派之后,以普罗塔哥拉为首的智者哲学又在希腊大地崛起,智者哲学与爱利亚学派的理性主义正相反对,他们把感觉经验的可靠性绝对化,到处散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念。他们打着“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感觉主义旗帜,严重地动摇着各种知识的确定性,认为一切知识都以主观的感觉为转移,正象“风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一样。 与智者哲学相对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亚里多德哲学是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因为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宏伟的思辩哲学体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亚里斯多德哲学体系的重大特征是处处关心确定的概念,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于以思辨的把握,把精神和自然的个别方面的本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高度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 理性的异变与复归—中世纪理性神学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 平日里,我们谈到“理性主义”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理性主义”就是指做事很理智、很讲科学、不冲动胡来、摆脱情绪的影响、超情绪化的意思。但我们从一些学术文章看到“理性主义”四个字时,会发现按照常识的观点去解读,就会把它彻底的理解错误。 在哲学上,理性主义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倾向,其认为知识的源泉来自于某种不言自明的“公理”,然后就可以从这个公理作为起点,依靠逻辑推理、通过演绎论证,建立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理性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认为知识和真理来源于某个“天赋概念”,这个天赋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证明的,就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这么简单。它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否定,不容修改。某些理性主义者甚至把直觉作为“天赋概念”的来源。换句话说,理性和知识是天赋的,它犹如直觉一般,是与生俱来的。除此之外,理性主义的第二特点在于,它注重演绎思维,也就是自上而下逻辑推理思维。它认为“天赋概念”正确性不容质疑,那么根据“天赋观念”所推出来的定理、推论什么的也必然是正确的。否则,它如果跟“天赋概念”发生了矛盾,那就一定是错误的。 说起理性主义的由来,从神话宇宙论到自然宇宙论的转变前哲学时代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世界地本源问题,在古希腊的神话创世说中同样如此。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和赫西奥德的《神谱》比较完整的表达了这种宇宙观。由于无法抗拒自然力量的压迫而屈从于自然力量的人们,在寻求世界的本原时不得不感性地求助于诸神,或者感性地去凭空猜测日食的周期和天体的运行。但是米利都的贤人们不再满足于听荷马和赫西奥德杜撰的诸神与英雄的故事,而是渴望知道真

实的世界是什么。正是他们的探索引起了思维领域的奇迹发生——哲学的诞生。这也正是理性思维对感性猜测的伟大胜利。他们开始对诸神创世说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力求摆脱对宇宙的神话思维方式。努力寻求宇宙和自然的构成、本质和规律。泰勒斯坚定地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时,这无疑做出了一个打破了神话垄断思维的走向自然主义的理性判断。它总结和概括了以往人们所有对自然界的具体观察和感觉经验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因此,这一理性判断也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这也正是理性思维的根本特征,从这里,我们开始认识到何为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经由古希腊理性主义、中世纪和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到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的发展。 我们知道,笛卡尔的理论相对来说更接近柏拉图,他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识需要藉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更准确地说笛卡尔是一位重视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者,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笛卡尔声言,切勿轻信“那些不是完全确定无疑的东西”,“只要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哪怕一点点可疑的东西就足以促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弃掉”。“我思故我在”成为笛卡尔为理性辩护的最强音。真正的知识必须经由理性方法才能获得,而且理性方法也是获致真知的唯一途径,感觉经验因无法达致确定性而被蔑视、遭抛弃。由此确证了人的主体性认识地位——人成为他者存在的根据和尺度,所有这一切依凭的媒介则是人的理性。理性成了最高的法庭和裁判者,一切都要放到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评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性是以人对神的反抗开始的:人把自己虚幻中观念化的超自然力量拉下了神坛,把人及其理性放在了原来上帝的位置。原来以神圣天意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和道德秩序,不得不让位于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理性思维完成了向理性主义的蜕变。这种理性主义倾向不仅体现在哲学认识论上,而且开始渗透并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

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中把各自推向了两个极端的方向,目的是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找到一个归宿,而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不停地解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如同一个流浪者,居无定所。 二、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已在古希腊时期便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中巴门尼提出“存在”的

西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嬗变与超越

西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嬗变与超越 王国成 2013-1-10 9:51: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2年7期第68~81页 作者简介:王国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西方经济学以研究稀缺资源配置为主旨,将理性行为特征禀赋给“经济人”,①作为理论的基元和逻辑分析起点,经过抽象、舍弃、隐含和改善,使得理性人基本特征的表述、作用及局限逐渐规范和清晰,②内在地规约了经济学的特质和演进方向,也在孕育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西方主流经济学对自身的核心假设所进行的“公理化”和“科学化”包装,逐步使理性人演化确立为一种立场和认知观,上升为理性主义③的笃定信条。这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中最重要的思想特征谱系之一。从学说史角度对理性主义的特征、含义、作用和表现形式等已有比较深入的探究,④而本文则承继博弈论研究策略行为的原理和方法,侧重分析在理性假设与经济理论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推动下,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演变历程与可能的超越及发展趋势。 一、完全理性与资源配置 自原始社会解体后,个体自利行为被视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源动力和微观基础,任何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共性无疑都会对资源配置总体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理性行为假设一度成为经济理论的硬核,既是逻辑选择之必需,也是研究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使然。 (一)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思想谱系与发展历程 作为整个理论体系奠基层面的关键性假设,且要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对应,“经济人”概念的诞生和成长大致上经历了以下过程。初创阶段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这部开山之作中首先塑造了作为市场主体的自利人,这成为“经济人”的雏形。后经穆勒将其抽象和形式化为假设,终于由帕累托首次正式使用“经济人”概念。这是与工业化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理论相应的,也带有深深的“理性时代”烙印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始于马歇尔等人,伴随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和鼎盛,得益于边际分析等方法,“经济人”概念承载起整个新古典经济学。在第三阶段,贝克尔等人明确考虑非经济因素,如名誉、伦理和情感等,经济理论的视野和疆域迅速扩张,在此强势驱动下,不断修正和完善对“经济人”的研究;尤其是随着如今人类认知能力和手段的提升,使得全面、深入地考察现实世界中偏离理性规范的异常(anomalies)或非理性行为成为可能,正在将“经济的非理性”扩展到“非理性的经济”,⑤涉及所有与行为有关的社会科学,似乎要进入建立一个“经济学帝国”的新阶段。 在市场经济背景和单纯经济利益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新古典行为假设(利益最大化的最优反应模式)的建立,在主体行动空间和资源配置结果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使两个空间同构或等价。这样做能为在最优化框架下规范地分析经济活动,提供基础保障和技术上的可行性,也促成了经济学研究中心问题的明确定位,即效率意义上的资源优化配置。理论逻辑一致的内在规定性,一定时期内现实经济活动的需求和条件约束,以及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和制度安排的保障,强化了这一理论的特质及其在现实应用中的地位。 于是,只要以资源配置为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理性行为假设就会不断被强化、丰富和完善。从哲学思想层面为促使经济学“自然科学化”的考虑,需要增加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效用最大化,考察时间因素情况下的动态最优化;同时也需要在社会学意义上考察人类行为能力,⑥通过类比生物的本能行动,逐步修正对人类完全理性的表述,等等。但这些充其量也只是在既定方向上,对理性探讨的自然延伸和扩展。 (二)理性的规范、功用及局限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 一、 人是什么? 这个问题之所以使所有人感兴趣,因为所有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仿佛感到,这正是在问他自己:我是谁? 于是,一个沉重的事实立刻就会提醒你它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与责任。 的确,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人,而且在整个宇宙中,只有我们是人。但是,这么一个离我们最近的问题,其答案却好像离我们最远。因为我们宁愿不去想它,而是用日常生活的繁忙和娱乐把它打发到某个阴暗的角落。 这个问题之所以有趣,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任何一个答案都是不完全的。完全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废话:人就是除了不是人的东西之外的东西。 恰恰是因为所有有意义的答案都是不完整的,“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客观的提问 方式,也不能要求得到一个客观的答案。任何人给出的回答,其实都不过是“人应该是什么”,并且,都只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处境中的临时的解决方案。 二、 谁会问这个问题?人自己。 更具体地说,是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会问这个问题? 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认为人是永恒的谜。苏格拉底借用德尔菲神庙的神谕,首先问道:我是谁?苏格拉底由于他的喋喋不休和诲人不倦,最终触犯众怒,被雅典人民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曾宣称自己是一只牛虻。牛虻即使被打死,也会紧紧地叮着人的皮肉。苏格拉底确实是这样一只牛虻。 在这之后,人们不再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这么痴迷了,而是自己试着去给出独 特的、有说服力的答案。最经典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给出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还说,人只有在有闲暇的时候才会去想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整天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的人不会去想这些问题,因为这种问题是需要高于实用智慧的理论智慧才能加以思考的。 但是在今天,我们看到,恰恰是那些前途未卜、迷茫彷徨的年轻人,或者是那些被排挤到社会底层、边缘的人们才会真诚地质疑:人是什么?也就是说,那些并不显示出有很多实用智慧的人,才最容易去玄想。他们想通过质疑和幻想,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社会枷锁,并摆脱他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他们想活得更明白,进而,活得更好。 所以,“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至少在自发提出问题的人那里,决不是为后来的一些百无聊赖的空想家或处心积虑的意识形态制作家们准备的一个为了装点门面而进行的思维游戏,而是一场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求得公平和正义而进行的严肃的斗争。 在与古希腊同时代的先秦时期的中国,人们却不问这个问题。先秦诸子的提问方式更加直接:人应该怎么生活?国家应该怎么组织和治理?而且,在这两个问题中,后一个才是根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 从20 世纪开始,非理性主义成了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 至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理性主义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就进入了国内文学及其研究现场,并且受到某些学者的大力推崇。这种文学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④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潮再次在国内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掀起波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一两年,这一现象有增无减。甚至到了严重危及文学健康发展的地步 党圣元等学者尖锐地指出,除了热衷于本能癫狂,沉溺在下半身狂欢,迷恋于丛林法则外,⑤叙事空转、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意义悬空和叙述失禁等,也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另一副面孔,而肆意篡改历史与亵渎崇高则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 2004年的《狼图腾》、2005年的《藏獒》以及2007年的《刺猬歌》,都是推崇、讴歌动物兽性,鼓吹“动物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重新呼唤道德在文学中的回归,③文学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关怀人生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因此必然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应该重视文艺道德在影响作品生产、作品传播中的作用,重视文学中的道德理想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格调的影响,我们很需要“具有道德激情的 中国作家协会雷达指出:现代性充满了运动、变化,是与进步、发展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但同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它代表了理性,另一方面,它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据此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则是荒谬的,如果人的觉醒与反封建不算现代性,人道主义不算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不算现代性,那么现代性到底是什么?那种认为非理性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学才能叫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时下一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完全不顾史实的改编,这些作品以娱乐性、时尚性、消费性、世俗性消解了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