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文/张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中心就是“美德即知识”,是其提出的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和知识之间具有同一性,美德指的是人的美好品质,知识则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有关理念和有关善的知识。

美德并不是凭空产生,要以善的知识为前提,人的一切有关善恶的行为,都是在其对善的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本文主要从形成背景、具体含义等方面进行了有关分析。

关键词:苏格拉底 美德 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伦理学方面的思想建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最突出的成就是将哲学理论从自然转向人。

也就是说哲学重点讨论的问题从原本自然本质转移到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哲学深入人类现实,对人和社会伦理进行研究。

在其名言中,“认识你自己”就是说人要对自我进行研究、反思。

苏格拉底一直致力于道德教育实践,教人学会做人。

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1]。

而有关“美德即知识”这一伦理思想,成为哲学家讨论的重要道德思想,对道德方面的教育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美德即知识”的发展背景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的盛世时期,后又经历了雅典的衰败,所以,其伦理思想主要代表希腊道德的思索和思想发展的转折,推动希腊的伦理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

苏格拉底经历了希腊政治社会动荡,在这一时期,弱肉强食成为了社会常态,也就代表了当时的“正义”和“公道”。

人和人之间由于存在了利益的冲突,因而产生了对立,个人和希腊城邦之间也存在对立矛盾。

而这样的情况使得社会的秩序发生混乱,对希腊人的精神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人性道德发生了极大的沦丧。

在苏格拉底看来,希腊社会面对的这次动荡最主要是因为人性和道德的堕落,如果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就要对人性和其思想灵魂进行改变,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善的知识,对道德进行重建,这样社会才能改变现状。

而且苏格拉底还认为,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不是快乐,而应该是善。

快乐只是属于一种情感,而善才是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理智产物。

浅谈“德性即知识”

浅谈“德性即知识”

浅谈“德性即知识”【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并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对于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也就是认识德性。

【关键词】苏格拉底;德性;知识在希腊城邦民主制由盛而衰的变革时代,追求道德至善的苏格拉底为了避免回到对传统的教条盲目信任的局面,提出德性即知识这一宣言,希望从思想上唤醒人们对德性和真理的追求。

一、“德性即知识”思想的来源“德性即知识”这一结论是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德性问题时得出的。

文中先以美诺提出德性是否可教这一疑问开始,进而推出德性是什么的探索。

苏格拉底称自己对德性一无所知,于是反问美诺“什么是德性?”美诺分别列举了男人的德性是善于管理城邦事务,女人的德性在于做一个好主妇,孩子和老人也各有自己的德性等不同人所具有的不同德性说明每人都有一种相应的美德与具体不同的功能相连。

苏格拉底对美诺列举的一系列德性的具体表现表示了否认并进一步引导出德性具有什么“共同性质”是什么。

美诺回答这就是“对优秀事物的向往和有能力获得即统治人的能力”。

苏格拉底继续给予否认说这样的德性不能适用于儿童和奴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美诺于是又进一步把德性说成是公正、勇敢、节制、智慧等。

对于所有这些说法,苏格拉底再次进行了否认,认为这种种德性还只是反映德性是怎么样的外在显现,并非“德性本质”,这正如一种颜色并非颜色本身一样。

因此,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毫无价值,只有真正认识了人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由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德性走向德性的一般定义,最终得出“德性即知识”的结论。

二、“德性即知识”思想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德性”就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人的德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

知识,是关于善的本性的一般知识,是理性。

苏格拉底认为,“善”代表“德性”,“理性”代表“知识”。

所以尽管人人都有“德性”,但这并非与生俱来,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发挥自己的德性。

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

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

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摘要]:理性在苏格拉底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教会来说,这显然过分地抬高了理性的地位而蔑视了神的地位,这也是造成苏格拉底被处死的理由之一:渎神。

而黑格尔认为,“所谓苏格拉底引进的新神实际上就是用‘认识你自己’代替是神谕,人的自我意识是能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的,应该将传统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称为‘客观的自由’的东西都叫由理性来审查批判,使之成为‘主观的自由’即人得理性所认可的东西。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的普遍的道德标准存在于认得理性之中,这个道德标准是人行为的原则,即“德性”(arete)指“过好神火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

于是,一方面,德性等同于知识,而这种知识存于人的灵魂中;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肉体是污秽的,感官无法令他信任,只有理性能明辨是非,获得知识,达到善,所以求知的过程就是理性近于灵魂的过程们就是善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德性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道德思想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提出“知识即道德”,在他的道德学说里,善知即善行,他否认人明知恶而为恶的可能性,认为人之所以为恶,是出于对其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不自知,于是他提出“无人有意为恶”。

苏格拉底自喻为是“”雅典城邦针砭时弊的牛虻,希望通过自己的游说、辩论唤醒青年人们心中的道德良知,以道德兴城邦。

本文将以知识即真理为线索,从其产生根源、目的、影响几个方面对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试以述评。

一、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产生(一)社会背景苏格拉底生长于希波战争结束后,强盛、富裕的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而其壮年时,灾难性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雅典由盛转衰,伯利克里死后,其继任者为了获得领导地位,一味奉承、笼络民心,这样横农艺试政权陷入到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操纵中,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状态,从前民主和谐的油耗钻天被打破。

简述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

简述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

简述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
苏格拉底,古希腊的哲学家,他对美德的理解与定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即为知识,是人类最高尚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真正的知识,才能达到真理和智慧的境地。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一种天赋或者先天的能力。

他坚信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获得美德。

美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可以通过正确认识和思考来培养和发展。

苏格拉底提倡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的方法,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人们可以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美德。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思考和探索事物的本质。

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实含义和内涵。

苏格拉底强调了思辨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不断质疑和探索,人们可以逐渐接近真理和智慧。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与道德伦理相关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算是真正具备美德。

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美德与道德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才能实现真正的美德。

总结起来,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是通过学习和思考
来培养和发展美德,美德是一种智慧的表现,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索来理解事物的本质;美德也与道德伦理相关,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算是真正具备美德。

苏格拉底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启示着我们在追求美德和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和探索。

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

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

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第一篇:德行即知识试论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善摘要:对知识的独到理解以及与之相关的对善的理解,把知识与善等同起来应用于理性主义伦理学,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最主要的贡献。

关键词:苏格拉底;知识;善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出生在雅典,自师从阿纳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尔克劳接受了哲学教育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爱智”的事业。

苏格拉底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对哲学的重大贡献,赢得了“圣人”的赞誉。

苏格拉底把知识即善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本文将就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界定以及对知识即善的观点依次予以评述。

一、苏格拉底的知识如果知识即善,善就是知识,那么善所认识的是什么?换言之,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砍做事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及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

苏格拉底的对话大多以追问“是什么”为其主题,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节制”、“什么是正义”等等,而且他所追问的并不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勇敢”或“正义”,而是“勇敢自身”或“正义自身”,亦即“勇敢”或“正义”的类本质。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要求认识的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因而他所理解的知识乃是对事物之一般、普遍的类本质的认识,唯有它才是局偶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二、“知识即善”“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所谓“德性”,在希腊语中原值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

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善。

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善的人。

因此,他把善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及善,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第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第二,“美德即知识”对我国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美德;知识;道德知识;道德建设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

他的“美德即知识”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

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认识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

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漠有关正义的对话。

欧谛德漠首先将虚伪、偷盗、欺骗、奴役等归为非正义,于是苏格拉底以将军为鼓励士兵的士气而欺骗士兵援军到来,父亲欺骗孩子吃药以治好病,有人偷走朋友用于自杀的枪等例子,来提出反问,结果使欧谛德漠去重新思考正义的问题[ 1 ]。

苏格拉底没有对属于“美德”之一的“正义”做直接解答,一方面,体现了苏格拉底与人讨论问题的方法,追问其思考不足之处,使人产生努力求知的欲望,不断反思;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苏格拉底关于道德的智慧的看法。

试述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

试述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

试述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是一位杰出的古典希腊哲学家,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西方
文明的发展。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是认为:内心健康才能对外在行为负责,然而,内心健康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

为了让人们的精神状态保持健康,他提倡遵循自然规律并
竭尽全力去探究事实,从而使人们受到更积极的道德意识教育。

另外,苏格拉底也认为,
只有通过认知,人们才能避免愚蠢行为,从而保持道德健康。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被证明是对的且有效的,因为利用它,人们不仅能从事更加健康的道德行为,而且还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因此,他的教育思想被全世界认为是一种正确的
教育方式,受到了非常广泛的认可。

总之,苏格拉底是一位杰出的希腊哲学家,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追求真理,从而获得内心的健康,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因此,苏格拉底提出的道德教育思
想仍然受到极高的评价。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也是他的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

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美德”又译为“德性”,在荷马时代,它主要指人的优秀品质。

而到苏格拉底的时代,“德性”所指的就是人的社会本性。

它一方面指人的理性,另一方面是当时所公认的伦理道德和政治领域内的规范。

“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

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

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作为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在思考“知识即美德”这句话的时候,我认为对“知识”的把握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推翻的。

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从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

比如,一个小偷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但他却仍然行窃。

所有人都知道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者让座是有道德的行为,但是让座者又有几人呢?同样,众多知识层次高的人利用高科技犯罪也比比皆是。

可见,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不一定高。

就拿最近一起热门事件来说,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竟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猪骂怎么不被车撞死。

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一般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摘要]:理性在苏格拉底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教会来说,这显然过分地抬高了理性的地位而蔑视了神的地位,这也是造成苏格拉底被处死的理由之一:渎神。

而黑格尔认为,“所谓苏格拉底引进的新神实际上就是用‘认识你自己’代替是神谕,人的自我意识是能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的,应该将传统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称为‘客观的自由’的东西都叫由理性来审查批判,使之成为‘主观的自由’即人得理性所认可的东西。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的普遍的道德标准存在于认得理性之中,这个道德标准是人行为的原则,即“德性”(arete)指“过好神火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

于是,一方面,德性等同于知识,而这种知识存于人的灵魂中;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肉体是污秽的,感官无法令他信任,只有理性能明辨是非,获得知识,达到善,所以求知的过程就是理性近于灵魂的过程们就是善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德性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道德思想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提出“知识即道德”,在他的道德学说里,善知即善行,他否认人明知恶而为恶的可能性,认为人之所以为恶,是出于对其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不自知,于是他提出“无人有意为恶”。

苏格拉底自喻为是“”雅典城邦针砭时弊的牛虻,希望通过自己的游说、辩论唤醒青年人们心中的道德良知,以道德兴城邦。

本文将以知识即真理为线索,从其产生根源、目的、影响几个方面对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试以述评。

一、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产生(一)社会背景苏格拉底生长于希波战争结束后,强盛、富裕的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而其壮年时,灾难性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雅典由盛转衰,伯利克里死后,其继任者为了获得领导地位,一味奉承、笼络民心,这样横农艺试政权陷入到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操纵中,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状态,从前民主和谐的油耗钻天被打破。

伯利克里超导的理想的民主整体不复存在,人们的监制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难免发生扭曲,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

在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骑士》一剧中,借将军得摩斯忒斯之口讽刺当时无知卑鄙的人集跻身政界,而正人君子反而备受冷落。

由此可见,当时的雅典城邦已呈现出“礼崩乐坏”的状态。

(二)思想背景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了已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为代表的智者群体。

他们最初以训练人们清晰有力地表述自己思想而获得良好声誉,而在之后的发展中,智者派越来越倾向于实用主义。

卷入政治家们的活动中,为其出谋划策,多是通过修辞学来进行狡辩。

智者派讲学,向学生们收取高昂的学费,他们认为这是合理的,普罗泰戈拉甚至说,只要他提供的教学使学生①极大获益,那么就算是学生送他一座神庙也是不足为奇的。

在学说理念上,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发展到极端,认为“对于万物的一切看法,我们都能够由于我们说它而使它成为真理,会哦是由于我们不说它而成了谬误。

”这样一来,在智者派的逻辑体系中,人与人由于所粗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根本无法真正实现沟通达到统一,对道德标准的判定也难以统一。

当时有人把苏格拉底归入智者派,然而事实上,苏格拉底对智者一派的思想嗤之以鼻,多次加以攻击。

他严厉批评这种感觉至上的思潮,认为人要最求善,追求真理,必须运用理性,他试图从流变的万物之后找到一个统一的道德基础,所以,“他认为智者的相对主义的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造成社会道德混乱的思想根源,因而他强调知识,贬低感觉,要以理性去探讨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确定普通的绝对的善。

”②这样,苏格拉底希望通过对智者派相对主义的驳斥,重新建构的价值体系,以维持雅典城邦的公序良俗。

二、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道德思想(一)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理论准备(1)苏格拉底的灵魂概念苏格拉底起初致力于自然哲学,后来他意识到,“不研究这些人事问题而猜测天上的事实不务正业,不通晓人事问题的人连奴隶都不如”。

他引用了德尔斐神庙中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当他把哲学的视角从天上拉回到人间时骂他试图完成追求真理的两个任务:即为确定的知识寻找基础和发现善的生活的基础。

他发现这个基础不在于感官世界搁在于人,更确切的说,在于心灵,即灵魂。

与阿那克萨戈拉仅把“努斯”作为宇宙第一推动力不同,苏格拉底更真切地意识到,努斯是自然万物的最终目的,它是一种理性的灵魂,是理性的认识能力。

所以,苏格拉底试图摆脱神秘不可知,而建立起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体系,他坚信人的灵魂可以达到善的目的,他说:“如果我用眼睛去看世界万物,用感官去捉摸事物的真相,恐怕我的灵魂也会瞎的……我得依靠概念,从概念里追究事物的真相……我思想里的概念是我用来追求一切事物本相的出发点,凡是我认为牢不可破的原则,我就根据这个原则来做种种假设,一切论证,不问是关于原则或别的东西,只要和我这个原则相符合就是真实的,不符合就是不真实的。

”③苏格拉底认识到的灵魂是一种等同于理智和性格的能力,是人格的结构,他认为,我们最应该关心的就是关照我们的灵魂,那些在思想上照料好了自己灵魂的人,也将根据他们对真实的道德价值的知识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的理性可以认识自己,从而追求到善的生活(2)普遍定义笔者认为,苏格拉底对事物的普遍定义语气道德思想体系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它们似乎都在寻找一个确定性原则,甚至可以说,普遍定义是苏格拉底道德思想体系的先导。

怎样用普遍定义来解释其道德思想的记建构?首先,我们可以举一个“美”得例子,山美、水美、花美、人美…..这些被称之为“美”的事物彼此间却各不相同。

智者派看到了这一点,便以为美的概念是变化不居的,所以他们否认确定性、普遍性的存在。

而苏格拉底却看到了“美得东西,因为它有美,所以是美的。

”他认为,之所以山、水、花这些事物均可称作“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的概念,即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美”的个体之后,必定有一个普遍性的概念是为“美”的共相,它独立于一切美的个体而存在,是一切美的本质性规定,是绝对的美。

这边是他的普遍定义,他希望通过岁事物明晰的定义来确定事物的属性,也就是发现蕴含在事物之中的秩序,任何事物都为其确定的目的存在着满意这个思维模式延伸,可以推知,人是目的性的存在,人的行为并非神意的安排,而是朝向某种有利于人的目的而存在,这个最终的目的,苏格拉底认为,就是善。

这样,人的道德体系中,有了最基础的东西,这便是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原则即“知识即德性”。

(二) 知识即美德(1) 求知即行善理性在苏格拉底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教会来说,这显然过分地抬高了理性的地位而蔑视了神的地位,这也是造成苏格拉底被处死的理由之一:渎神。

而黑格尔认为,“所谓苏格拉底引进的新神实际上就是用‘认识你自己’代替是神谕,人的自我意识是能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的,应该将传统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称为‘客观的自由’的东西都叫由理性来审查批判,使之成为‘主观的自由’即人得理性所认可的东西。

”④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的普遍的道德标准存在于认得理性之中,这个道德标准是人行为的原则,即“德性”(arete)指“过好神火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

⑤于是,一方面,德性等同于知识,而这种知识存于人的灵魂中;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肉体是污秽的,感官无法令他信任,只有理性能明辨是非,获得知识,达到善,所以求知的过程就是理性近于灵魂的过程们就是善的过程。

于是,苏格拉底认为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探索善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精通道德的原则,色诺芬回忆说:“他(苏格拉底)时常就一些关于人类的问题做一些辩论,考究什么事是敬虔的,什么事是不敬虔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不正义的…….是什么是统治人民的政府乙级善于统治人民的人应该是什么品格……他认为凡精通这些问题的人既是有价值配受尊重的人,至于那些不懂这些问题的,可以正当地把他们看为是并不比奴隶强多少。

”⑥总之,在苏格拉底看来,“知善”与“行善”事一回事,知行合一,是同步进行的,这里存在一个假设前提,即知善的人一定不会为恶,因为知善的人必定是具有美德的人,苏格拉底将具有美德的人与智慧的人等同,智慧的人会最求对自己有利即趋于善的行为,而对于能带给他伤害的事,他是不会做的,而与此相反,就引出了“无人有意为恶”的理论。

(2)无人有意为恶既然知识即德性,有知识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那么反而言之,无德性的人之所以作恶是由于其无知。

在柏拉图的对话集《美诺篇》中,苏格拉底通过其思想的助产术—反诘方式层层设问,以一套严密的逻辑向美诺阐释了其“无人有意为恶”的观点。

其论证的步骤大概是这样:首先,人的行为一定分善、恶两种,而为善之人一定不会作恶,这个前面已有论述;而为恶行之人分为两种—有意为恶和无意为恶,有意为恶者知道行为带来的恶果,如果说善就是有利于人,是人生活美好的行为,那么,恶就一定是对行为者不利的行为,以此推理,行为者是自知该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导致自己不幸福的,一个人怎么会做出故意使自己不幸的事来呢?这明显不合理;那么再来看,无意为恶者,那行为者在实施行为时是不自知的,不是他对自己实施行为过程的无知,而是对自己行为后果的不自知。

苏格拉底相信,人们在做出行为之前,都是抱有善的目的的,因为他们一定是在实施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尽管他们实际上是恶的,但他们当初想得到的应该是善。

这样,苏格拉底便推知,无人有意为恶,苏格拉底是向善的,他甚至将恶行都冠以一个“善”的初衷的解释,恶行既然出于无知,便有了教导匡正的可能性,苏格拉底说“我以为,所有既智慧而能自制的人都是宁愿尽可能地做对他们最有益的事情,因此没做不义之事的人,我认为都是既无智慧也不明智的人。

⑦苏格拉底所说的“既无智慧也不明智的人”,又能否通过教育来改造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下一个问题:美德是否可教?(二)美德是否可教?《普罗泰戈拉篇》中记载了苏格拉底与智者普罗泰戈拉关于“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辩论。

普罗泰戈拉虽然起初持“美德可教”的观点,但他的理由引起了苏格拉底的反对。

普罗泰戈拉认为,道德和法律都是约定的,因此不同的城邦就可以有不同的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没有绝对的标准。

它们是相对的,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普罗泰戈拉的体系中,人之所以可教,是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具有没得,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而且,他们的美德具有相对性,此处的不义在另一个角度上也许就是正义的,比起正义的人来说有不正义之人,然而真阳的不义之人比起野蛮人则又算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则认为,“道德应该有共同的客观的绝对的价值标准,美德出自人共有的理智本性,是一种知识,知识必然是可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