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性主义的认知观点
什么是理性主义

什么是理性主义在学术研究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现象,即语言成为学术探讨的一个障碍。
这并不是指不同语种间的翻译理解问题,而是指作为学术研究工具的术语、概念之争。
学术争论经常由于对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或其理解因人而异而引起。
同一个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赋予它不同的涵义,有时甚至可能是南辕北辙。
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必须十分小心,对一些概念要特别注意辨析。
在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性主义”(rationalism)就是这样一个术语。
“理性主义”究竟何谓也?我们发现,同一个“rationalism”,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被赋予了很不同的涵义。
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如下三种。
一政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20世纪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Oakeshot),在“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一文(见其代表作《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年)①中论及的“理性主义”,指的是什么呢?奥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持批评的立场。
他认为,理性主义是文艺复兴后欧洲最值得注意的思想样式。
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研究理性主义的特征和系谱。
理性主义是有关这样一种信念,即一切活动都应由理性来指导,只有理性是至高和权威的。
但在奥克肖特看来,作为理性主义之特征的并非是对理性的这样一种信念,而是理解理性的特定方式。
理性主义“隐蔽的源泉”是关于人类知识的一种信条。
为了辩明这一信条,他区分了两种知识。
一种是技术知识,它完全由公式化的规则、原则或基本原理组成。
这种知识见于书本,也可从书上习得,它们可以是法律汇编、烹饪书或方法书。
另一种是“实践”知识或“传统”知识,它只存在于运用之时,因此不是反映性的,不同于技术,是无法公式化为规则的。
奥克肖特说,若只有技术知识,那么没有一种具体的活动是能够进行的,不管是烹调、艺术、科学还是政治。
总是存在着某种其他的东西,它不仅告诉我们何时和如何运用规则,而且告诉我们何时应把规则置诸脑后。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理性主義(Rationalism)理性主義認為知識乃來自於理性(reason),人類先天上即具有理性,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正是吾人與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理性也是一切知識的基礎。
理性主義的知識論在古希臘時代的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時便已有相當完整的提出。
柏拉圖認為凡屬真實的存在,定是普遍及永恆的,而它只存在於觀念世界中(world of Forms)1,而不在於現象的世界。
因為觀念是絕對實在的,所以現象界的萬物都是由那個觀念世界所摹本而來的。
我們要憑藉對於觀念世界的回憶來認識真正的知識(知識回憶說)2,這個觀念世界才是知識要研究及探索的對象﹔要認識觀念世界,只能靠理性而不是憑感覺,因為感官所得的印象只是觀念的外在顯現,而不是觀念的本身。
亞里斯多德也主張知識的對象在於普遍性的觀念,可是他與柏拉圖所不同在於他認為觀念並非獨立於現象(感覺)世界之外,而是存在於感覺世界之內。
感官只能知覺一種個別的素材,而理性則可以總括出完整的觀念。
知識是普遍的,我們倚靠理性從特殊的個別感官現象來認識普遍的真理。
而後理性主義經由十七世紀的笛卡兒、史賓諾莎(Benedict Spinoza, 1632-1677)和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超越於現象世界之外的另一個世界。
2柏拉圖認為觀念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人生前是由觀念世界而來,死後將回到觀念世界中,而我們的知識,是借由回憶那觀念世界的完美事物所得來的。
实用文档1646-1716)等人的發揚而盛行於世,且至今影響深遠。
笛卡兒主張一切知識接猶如數學一樣,由一個簡單自明的觀念,演繹推論出各種不同的理念。
所以知識的基礎在於先天有一個自明的觀念,而非攝取外界的感覺經驗而成。
他提出的名言「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英譯I think, therefore I am.),意即當我只有在運用天賦的理性在進行思考的同時,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思考主體的存在)。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平日里,我们谈到“理性主义”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理性主义”就是指做事很理智、很讲科学、不冲动胡来、摆脱情绪的影响、超情绪化的意思。
但我们从一些学术文章看到“理性主义”四个字时,会发现按照常识的观点去解读,就会把它彻底的理解错误。
在哲学上,理性主义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倾向,其认为知识的源泉来自于某种不言自明的“公理”,然后就可以从这个公理作为起点,依靠逻辑推理、通过演绎论证,建立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
理性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认为知识和真理来源于某个“天赋概念”,这个天赋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证明的,就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这么简单。
它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否定,不容修改。
某些理性主义者甚至把直觉作为“天赋概念”的来源。
换句话说,理性和知识是天赋的,它犹如直觉一般,是与生俱来的。
除此之外,理性主义的第二特点在于,它注重演绎思维,也就是自上而下逻辑推理思维。
它认为“天赋概念”正确性不容质疑,那么根据“天赋观念”所推出来的定理、推论什么的也必然是正确的。
否则,它如果跟“天赋概念”发生了矛盾,那就一定是错误的。
说起理性主义的由来,从神话宇宙论到自然宇宙论的转变前哲学时代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世界地本源问题,在古希腊的神话创世说中同样如此。
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和赫西奥德的《神谱》比较完整的表达了这种宇宙观。
由于无法抗拒自然力量的压迫而屈从于自然力量的人们,在寻求世界的本原时不得不感性地求助于诸神,或者感性地去凭空猜测日食的周期和天体的运行。
但是米利都的贤人们不再满足于听荷马和赫西奥德杜撰的诸神与英雄的故事,而是渴望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什么。
正是他们的探索引起了思维领域的奇迹发生——哲学的诞生。
这也正是理性思维对感性猜测的伟大胜利。
他们开始对诸神创世说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力求摆脱对宇宙的神话思维方式。
努力寻求宇宙和自然的构成、本质和规律。
泰勒斯坚定地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时,这无疑做出了一个打破了神话垄断思维的走向自然主义的理性判断。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心理学思想

Baruch de Spinoza
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 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 茨齐名
(1632~1677)
心身一元论
心身合一的双边论
世界只有一个实体
心灵和身体是统一实体的两个属性
接受环境中物理刺激而生感觉反应是身体属性的功能,由感觉而生 知觉、而形成记忆,则是心灵属性的功能。
“我思故我在”(怀疑)
相信灵魂存在
理由:无论我看什么,或想什么,我可以怀疑我看错了,想 错了,看见蜡,其实不是蜡,想外界的东西,其实没有东西;
可是,无论如何,看错也好,想错也好,总有个在看,在想
的主体。所以这个主体必定是存在的。这个主体就是灵魂。 因此他的公式就是:“我思,故我在”(他所谓思,是广义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I.
真理来自理性,人的理性是神赋予的先天本质
II. 理性存在于人心之内,使心具有主动功能
III. 理性助人合理思维,从而明了真理,获得知识
René Descartes
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的先驱 近代哲学之父 (1596~1650)
认识论与方法论
方法论、认识论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
1、霍布斯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 认为一切知识都由感觉开始。 2、霍布斯以为每一感觉过程发生以后, 都留有残余的运动,这残余的运动就是想象。 平时想象的这种残余运动比较微弱,被当前 感觉过程更强烈的运动所淹没,因此平时显 现不出来。只有人在睡眠时,感觉运动不存 在了,残余运动才突显出来而形成梦境。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比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比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哲学上两种重要的认识论观点,它们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理论基础。
理性主义强调通过理性和思考来获得真理和知识,而经验主义则认为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真理和知识。
本文将探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比,以及它们在科学、艺术和人类思维中的应用。
一、理性主义的基本观点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理性和思考是获得真理和知识的最重要途径。
理性主义者相信人类的思维能力超越了感觉和经验,通过思考和推理可以发现客观存在的真理。
柏拉图是古代理性主义的代表,他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中,人类通过思考和理性的启示可以达到真理的境地。
在科学领域,理性主义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通过理性的推理和实验设计来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和真理。
例如,牛顿通过理性的推导和数学模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发现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强调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注重通过推理和实验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二、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经验主义认为人类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真理和知识。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只有通过感觉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获得真理。
英国哲学家洛克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他提出了“空白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一张白纸,只有通过感觉和经验的填充才能获得知识。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主义的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积累经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科学规律和真理。
例如,达尔文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提出了进化论,这一理论对于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注重实证和实证验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理性主义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真理和知识,而经验主义则认为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真理和知识。
两种观点在认识论上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也有相互补充的一面。
在科学研究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相互作用。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各自侧重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各自侧重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理性主义认为理性和推理是获取知识和真理的主要途径,而经验主义则认为通过经验和感觉来获得真知真理。
虽然两者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但它们各自侧重的方面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理性主义的侧重理性主义注重思考、推理和逻辑,强调内在的思维过程和先验知识的重要性。
理性主义者相信通过抽象和分析思考,可以超越感觉和经验的限制,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数学和逻辑学都是理性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石,它们通过推理和证明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科学领域中,理性主义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过程,这些步骤需要进行逻辑推理和推导。
通过合理的猜测、假设和验证,科学家能够发现真理并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二、经验主义的侧重经验主义强调通过感官和经验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它认为人类的认识只有通过感觉和经验才能建立和发展。
例如,儿童成长过程中,通过感觉和观察他们学习到很多东西,这也符合经验主义的观点。
在科学领域中,经验主义的侧重可以体现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中。
实证主义通过观察事物的实际表现和结果,以及通过反复实验证明假设和理论的正确性。
通过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科学家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和改进他们的理论,从而不断发展科学知识。
三、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结合尽管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强调的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实践中二者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
实际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在科学研究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相互依赖。
科学家往往先通过理性主义推理得到一个假设或理论,然后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验证。
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加强推理的可靠性和实证的有效性。
在哲学和人类认识领域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也可以相互借鉴。
对于某些问题无法通过推理和证明得出确切答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和感觉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增加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存在、知识、道德、自由等问题。
不同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
其中,存在问题是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下面是对存在问题不同回答的介绍:
1.实在论:实在论认为,存在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和经验之外的真实存在,存在本身就是存在,不需要任何解释或说明。
2.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认为,存在是纯粹的理性思考之结果,是人类理性探究的产物,即存在是由理性来制定和定义的。
3.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存在是人类经验的结果,是通过我们感知到的事物构成的,我们只有通过经验才能认知到存在。
4.主体论:主体论认为,存在是由我们自己的主观观念构成的,不存在与我们的认知或感知之外的真实存在。
5.实在主义:实在主义认为,存在是实在的、物质的,存在的本质是由物质而来的。
课程设计理性主义的理解

课程设计理性主义的理解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理性主义的概念、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掌握理性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理性主义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基本原则。
2.掌握主要理性主义思想家的理论贡献,如笛卡尔、康德、洛克等。
3.理解理性主义对科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技能目标则要求学生能够:1.分析、评价理性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应用理性主义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学术性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重于培养学生:1.对理性思维的尊重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2.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认识到理性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局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理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思想家的理论展开。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一周:介绍理性主义的定义、历史背景及其与宗教、启蒙运动的关系。
2.第二周至第四周:详细讲解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等主要理性主义思想家的理论。
3.第五周至第七周:探讨理性主义在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4.第八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理性主义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参与度,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理性主义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其历史背景。
2.讨论法:鼓励学生就理性主义相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理性主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实验法:学生进行相关实验,以加深对理性主义原则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深入浅出的理性主义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理性主义思想家的原著和学术评论,拓宽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理性主义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要点。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理性主义原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理性主义的认知观点
在开始理解一个概念和确定这个概念的用法和范围之前(特别是当这个概念足够深刻和复杂,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还是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多方面的阐释),先将它做一个限定。
在不违背这个概念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尽量将这个概念的尺度规划到论文的适用范围内,使得这个概念不至于混乱并能清晰准确的得到使用。
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整理
在这个自称理性的时代里,理性主义的观点也是五花八门,下面是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第一种是自然的观点。
此观点认为理性是历史进步的基础,人们运用理性可以掌握无限的知识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但这种观点从本质上讲是反历史主义的,因为此观点认为社会历史的进步、倒退或停滞全然取决于理性是否被发现。
持第二种观点的启蒙学者继承了自然法学派的自然概念,“自然”一词在此具有更多的人文和社会意义,并脱离神的意志而独立存在。
如卢梭崇尚自然,使自然成为一个与社会和人为完全对立的概念。
第三种观点与利益有关,是依据感觉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观点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也就是重点肯定人的个人价值,正视个人的欲求和自由意志。
第四种是对新秩序的要求。
此观点主张丢弃一切旧的世界和社会制度。
(这种秩序应该用世俗的经验的观点,而非用宗教神学的和思辨哲学的观点来阐述。
)
从人们对理性在种种角度的理解可以看出启蒙精神首先是一种大胆质疑传统的反思精神,再次就是移风易俗、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冲破束缚的反叛精神。
与多数人的印象相悖,启蒙的重要成果并不是近代政治制度一类的变革,而是人的行为习惯缓慢但巨大的转变。
“启蒙"其最简要最核心的精神力量就是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精神的“方向性”。
精神方面的改变涉及领域极为广阔,当然也包括人们对与“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性道德、性文学和性文化)的反思。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正是体现人们精神方向转变和思想意识变革的情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