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

合集下载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认识论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绝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其中对于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尤其是理性认识三种形式的理解在多次考试当中均有涉及。

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之后形成的,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01 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理性认识科学体系核心的要素。

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有了大量积累之后,从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然后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词语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例如:在认识苹果的初期,获得了对苹果的各种感性材料积累,通过对单一的感觉、综合的知觉以及回忆再现的表象整体的思考、分析,最终抽离出苹果的概念,也就是所谓含义的界定,苹果是水果的一种,是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

苹果的果实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水果之一。

02判断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模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判断其实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某一事物内部联系作出肯定与否定的论断的思维形式。

例如:通过苹果是什么、不是什么,将苹果的概念再细化,也就是所谓的判断。

苹果是植物,不是动物,形状近乎圆形,不是三角形、方形,颜色常见为红黄绿,不是黑蓝紫…03推理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能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例如:苹果中营养成份可溶性大,易被人体吸收,有利于溶解硫元素,可以推理出苹果是美容佳品,既能减肥,又可使皮肤润滑柔嫩;苹果中含有铜、碘、锰、锌、钾等元素以及大量维生素C,可以推理出苹果可以保护人体的心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并且改善呼吸系统和肺功能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2、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3、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接受客体的各种信息,感知客体的外部属性、状态和形象,并保留在观念中成为关于客体的鲜明的感性映象。

因此,"生动的直观"在认识过程中有重大的作用,它在主体同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感性联系,没有这种联系,主体的认识就没有对象,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关于对象的认识。

但是,"生动的直观"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范畴、判断、推理。

这些形式是在感性认识形式基础上形成和起作用的。

它们是主体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又是主体思维活动的手段和工具。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社会心理学概念中相对重要的两个内容,它们之间具有
紧密的联系。

感性认识,也叫经验主义,指的是以人家的经验来理解外部世界,直觉的感受
将其看得更加深刻。

它是以个体的主观预期为准则,直接考虑和使用个体的社会意识和个体特征,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事实上,这是很多人在分析外界信息时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方式。

相对而言,理性认识则一个有系统的、根据客观规律的认知方式,留有辨别现
象的可能性,它从泛泛而谈到尖锐,从任意抽象到特定实践,从总体决策到局部判断。

理性认识就是通过研究对象的实质和客观规律,以及人类思维的逻辑知识分析收集的外部信息,运用推理思维来把事物分解,结构化,加以推理判断,从而获得比较性结论,明确情况和其联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各具优势,它们只是对真实事物认知的不同方式。

审慎性、尊重性、谨慎性和客观性通常被认为是理性认识的必要特征,而以主观性为基础的感性认识可以启用更加有效的主观能力,运用其精准的直觉力量和体育是把握个体的复杂变化,判断情境变化等,从而让个体能够更多的实现自我和更真实的世界。

因此,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们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方式来运用,以较好的方式来看待世界、把握当前和未来。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的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包含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但总体说来,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

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髙级的发展。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

理性认识名词解释

理性认识名词解释

理性认识名词解释理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对外界刺激物进行加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概念或属性的认识。

它能够超越现象和本质的限制,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正确反映。

从定义可知,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

因此,作为一种反映论形式,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说理性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这个定义虽然没有提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理性认识中,理性认识是主体,而客观事物是客体,理性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是理性认识的载体,所以理性认识只有反映客观事物才能够成立。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互相渗透,相互包含。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互相制约。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同时,感性认识中也包含着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不仅包括科学的认识活动,而且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理性认识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理性认识是一种解释和预测未来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推断,并非都有根据。

它不同于具体的描述和表达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结构和层次在实践中有其客观的要求。

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理性认识的结构和层次如下:理性认识的各个环节或阶段既有其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感性认识(经验):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的、直接的反映。

(2)理性认识(认识)感性认识(经验)+(3)理性认识((认识)感性认识(经验)+理性认识(认识)+感性认识(经验)=4感性认识(经验)=理性认识(认识)=感性认识(经验)+理性认识(认识)= 5感性认识(经验)+理性认识(认识)+感性认识(经验)=6(认识)感性认识(经验)+(7)理性认识(认识)(认识)(认识)+(8)理性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9)理性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10)理性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11)理性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12)理性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感性认识(经验)理性认识的结构和层次在实践中有其客观的要求。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特征是: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

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理性认识靠的是人类的逻辑思维。

①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②判断。

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③推理。

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

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

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和识别。

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

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之后形成的,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据五
•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甲乙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 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 识。
论据六
• 人类的发展都是靠理性认识的推动, 理性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 学习工作。(如果大家都看琼瑶剧那 就没人去研发科技了)
论据七
• 感性认识是从感觉知觉到表像,是由个别 的特征到完整的形象,爱情一般都是从感 性认识开始的,我们刚开始常常会被对方 的外表所吸引,是一种直观的认识。但是 随着深入的了解,理性认识会渐渐占据我 们的主导地位,正如一段感情的经营及结 果,更需要理性的认识。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 •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 实践基础上,由感 借助抽象思维,在 觉器官直接感受到 概括整理大量感性 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材料的基础上,达 事务的外部联系、 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事务的各个方面, 全体、内部联系和 包括感觉、知觉和 事物自身规律性的 表象三种形式。 认识。
组长:郑怀慧 发言人:张凡 组员:吴柯人 赵咏涵 刘亚洁 杨宁 沈珂珂 张雨佳
论据三
• 轻视理性认识的重要,就会陷入狭隘的经 验主义错误。真实往往是理性的(或超过理 性的),而理性不一定就是真实的,理性的真实 的产生往往是根据一个人的思想所造成的 反应得来的结论.理性是需要通过认识的,这 个认识的过程或长或短,但是是必须存在的.
论据四
• 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是指属于 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是人们在 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内 部联系的反映。
论据一
•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 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 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形 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 跃。
论据二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深入 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这是 其局限性所在。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 段,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 深刻的。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论据八
• 感性认识是在人的理解上形成的,会参加 个人感情所以会因人而异。而理性认识是 基于事物的客观规律之上,所以理性认识 更加可靠。
论据九
• 判断物品是否实用,能仅仅凭借它的 外表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据十
—举例论证(口述)
贱人就是矫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