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

从20 世纪开始,非理性主义成了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

至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理性主义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就进入了国内文学及其研究现场,并且受到某些学者的大力推崇。这种文学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④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潮再次在国内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掀起波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一两年,这一现象有增无减。甚至到了严重危及文学健康发展的地步

党圣元等学者尖锐地指出,除了热衷于本能癫狂,沉溺在下半身狂欢,迷恋于丛林法则外,⑤叙事空转、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意义悬空和叙述失禁等,也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另一副面孔,而肆意篡改历史与亵渎崇高则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

2004年的《狼图腾》、2005年的《藏獒》以及2007年的《刺猬歌》,都是推崇、讴歌动物兽性,鼓吹“动物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重新呼唤道德在文学中的回归,③文学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关怀人生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因此必然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应该重视文艺道德在影响作品生产、作品传播中的作用,重视文学中的道德理想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格调的影响,我们很需要“具有道德激情的

中国作家协会雷达指出:现代性充满了运动、变化,是与进步、发展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但同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它代表了理性,另一方面,它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据此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则是荒谬的,如果人的觉醒与反封建不算现代性,人道主义不算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不算现代性,那么现代性到底是什么?那种认为非理性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学才能叫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时下一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完全不顾史实的改编,这些作品以娱乐性、时尚性、消费性、世俗性消解了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

历史小说的作者具备进取的历史精神,以新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来平衡、抵御粗俗与精神沉沦,又提出“用新理性精神来重建文学创作的价值和精神”,使其“成为文学艺术的灵魂

在当前的文学领域,把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放弃那种宣扬非理性主义的错误文学倾向,已成为许多评论家的共识

立论:所谓非理性主义是某些世界观的名称,这些世界观断言:科学思维是无法揭示客观现实中的确定关系及规律性的,因而应当予以放弃,代之以其他的(在非理性主义看来是更高的)认知功能,如直觉、体验、对本质的洞察。非理性主义认为,客观现实按其本质来说,或者确切地讲,按其领域来说,并不是为法则和规律性所支配的,而是非理性的。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因而我方认为我们不应该支持非理性文学作品。理由有三:首先就国内非理性文学而言,其所推崇不过是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而这本身已与我们的社会价值观相悖;其次叙事空转、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意义悬空和叙述失禁等,也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另一副面孔,早已失去了文学作品的美与其特殊意义。第三,文学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关怀人生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因此必然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而文学作品中的非理性主张必然与这一特性相违背。故我方认为不应该支持非理性文学作品。

问题:人区别动物在于人有人性,而兽只有兽性。说到底人性在于人能控制自己的兽性故而为人,由此,当今的非理性文学作品中大肆鼓吹兽性一类,譬如《狼图腾》,对方辩友认为其是否应该受到推崇呢?

再以当今网络上大量戏说历史类的小说为例,这种穿越新编之类是否应该受到限制呢?这类的创作无疑是对历史的亵渎,更会对广大的读者产生影响,接受错误信息。

总结陈词:先驳(在聆听对方辩词的基础上),即归纳总结对方错误。再陈述己方观点:非理性思潮的涌入在最初的中国文学界掀起滔天大浪,无非是其与传统的中国文学截然不同的主张给了一些人自以为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理由。然而这一思想无疑并不适合。非理性在文学上放纵与叛逆等思想无疑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价值构想甚至社会存在基础不符合。而除了其对文学发展的不利影响之外,更严重的是这种文学作品对人民与社会的影响。其对暴力、血腥、色欲、兽性的倡导对人的成长不利,更会影响社会稳定。

钦小雨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2009-06-23 15:51:32| 分类: 哲学思想 |举报 |字号订阅概述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处于这一思潮早期的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第一节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二者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

然相异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二者还是有差异的。首先,前者偏重于认识论层次上的意义,后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其次,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来说,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的激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置于理性之上,普罗提诺的“太一”就是一种有意志的存在。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因而信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仍有霍布斯、休谟、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总之,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包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008填空题 (1)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应和”论,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以“音乐化”为核心。主要著作:《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 (3)亚瑟·西蒙斯是法国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传播者,其《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一书是英国第一部较全面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论著。 (4)叶芝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主要著作:《诗歌的象征主义》《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 (5)意象主义诗论于20世纪初叶提出,标志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宣言”的诗歌创作三原则。主要著作:《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等。 (6)意象主义诗论家休姆的主要著作:《沉思录》、《沉思续集》;他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009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1)“象征主义精神”: 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个性,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 ①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②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 ③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 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 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③瓦莱里强调诗歌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4)评价:瓦莱里的音乐化象征主义诗论比前期象征主义诗论更为深刻和精细,也克服了其前辈和同辈诗论中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而把象征主义诗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010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是-希腊理性主义。哲学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自从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源头”,似乎理性主义开始诞生。泰勒士第一次上帝造万物的观点否定。大胆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代表了当时时代人们对理性主义的向往。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开始。 古希腊出现了很多理性主义的学派跟学者。它们对古典理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

之间的对立。 继爱利亚学派之后,以普罗塔哥拉为首的智者哲学又在希腊大地崛起,智者哲学与爱利亚学派的理性主义正相反对,他们把感觉经验的可靠性绝对化,到处散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念。他们打着“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感觉主义旗帜,严重地动摇着各种知识的确定性,认为一切知识都以主观的感觉为转移,正象“风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一样。 与智者哲学相对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亚里多德哲学是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因为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宏伟的思辩哲学体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亚里斯多德哲学体系的重大特征是处处关心确定的概念,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于以思辨的把握,把精神和自然的个别方面的本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高度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 理性的异变与复归—中世纪理性神学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

山东建筑大学当代建筑思潮

当代建筑思 潮 建筑091 尹新 2009051081 浅 谈解 构主义

浅谈解构主义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091尹新2009051081 内容提要:3000字左右 引言:解构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小范围的试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解构主义不仅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和谐、统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战。 关键字:解构主义、随机性、非线性建筑 正文: 1.解构主义的产生 解构主义是借用哲学的一个名词。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它特别之处就是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喜欢在结构表面或几何上进行设计,形成建筑设计原则的改善与重塑。理论的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反对国际式风格的探索中,一些设计师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新理论,而被应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建筑学。解构主义最大的特色: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无绝对权威,是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的设计,主张多元、主张模糊,这是解构主义的精神实质。 在解构主义哲学思潮形成之前,建筑文化中的“解构”因素就已经存在,为了更为准确地认识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我们还应当把视线投向更宏观的西方现代文化领域,去进一步探寻其产生的根源。邹德侬1990年发表的《从现代艺术的角度看解 构主义——迟到的“反形式”和“纯建筑”》一文,指出在西方现 代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中,类似解构的“非”、“反”现象早已 存在。 2.解构主义的代表 早期解构主义的代表有盖里、莫斯等,盖里的早期建筑作品 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在建筑形态构成上,他将完整的建筑形态 进行破碎处理,然后重新进行随机性组合。盖里被认为是解构主 义最有代表性建筑师,特别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完成的毕尔 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设计表现了对 整体的否定和对于局部的注重。盖里的设计手法就像是把建筑拆 散,然后重新拼合,形成不完整,甚至七零八落的空间造型。这 种破碎产生了一种新的空间,具有更多活力,也更具特色的表现力。极具个性,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很少掺杂社会化和主观意识的东西。他常常采用多角的平面、倾斜结构、倒转形式以及多种材料形式,同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图纸中去。盖里使用断开了几何图形来打破传统,对他而言,断开意味着探寻一种未知的社会秩序。在许多方案中,盖里将形式与功能脱离,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

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中把各自推向了两个极端的方向,目的是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找到一个归宿,而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不停地解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如同一个流浪者,居无定所。 二、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已在古希腊时期便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中巴门尼提出“存在”的

建筑流派之—解构主义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论文——建筑流派之—解构主义 建筑081班 0000000 ·········

建筑流派之—解构主义 摘要:“解构”顾名思义是一种在建筑形态的构成上将完整的建筑形态进行破碎处理,然后然后重新进行随机性结合;一种小范围的试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解构主义不仅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和谐、统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战。 关键字:解构主义、盖里、随机性、非线性 解构主义的产生 追本溯源,解构主义是解构哲学、构成主义与当代科学发展观结合的产物。它是借用哲学的一个名词。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 后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 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当时,一位哲学家 “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 了“解构主义”的理论。德里达的解构哲学以语言为 突破口,通过对语言结构的颠覆,试图彻底颠覆西方 思想史中的理性、真理、二元对次等基本观念,而解构哲学的这些核心观念与解构美学高度契合一致,并被解构主义建筑师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从而使 传统建筑形式美法则中一向被压制、排斥的因素如非 秩序、无等级、不和谐、不完整等得到解放。在反对 国际式风格的探索中,一些设计师认为解构主义是一 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新理论,而被应用到不同的设计领 域,特别是建筑学。解构主义最大的特色:反中心、 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反对把现 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无绝对权威,是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的设计,主张多元、,主张模糊,这是解构主义的精神实质。 在解构主义哲学思潮形成之前,建筑文化中的“解 构”因素就已经存在,为了更为准确地认识解构主义建 筑思潮,我们还应当把视线投向更宏观的西方现代文化 领域,去进一步探寻其产生的根源。邹德侬1990年发 表的《从现代艺术的角度看解构主义——迟到的“反形 式”和“纯建筑”》一文,指出在西方现代绘画、雕塑 等艺术领域中,类似解构的“非”、“反”现象早已存在。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 从20 世纪开始,非理性主义成了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 至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理性主义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就进入了国内文学及其研究现场,并且受到某些学者的大力推崇。这种文学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④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潮再次在国内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掀起波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一两年,这一现象有增无减。甚至到了严重危及文学健康发展的地步 党圣元等学者尖锐地指出,除了热衷于本能癫狂,沉溺在下半身狂欢,迷恋于丛林法则外,⑤叙事空转、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意义悬空和叙述失禁等,也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另一副面孔,而肆意篡改历史与亵渎崇高则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 2004年的《狼图腾》、2005年的《藏獒》以及2007年的《刺猬歌》,都是推崇、讴歌动物兽性,鼓吹“动物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重新呼唤道德在文学中的回归,③文学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关怀人生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因此必然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应该重视文艺道德在影响作品生产、作品传播中的作用,重视文学中的道德理想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格调的影响,我们很需要“具有道德激情的 中国作家协会雷达指出:现代性充满了运动、变化,是与进步、发展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但同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它代表了理性,另一方面,它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据此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则是荒谬的,如果人的觉醒与反封建不算现代性,人道主义不算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不算现代性,那么现代性到底是什么?那种认为非理性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学才能叫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时下一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完全不顾史实的改编,这些作品以娱乐性、时尚性、消费性、世俗性消解了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矛盾视角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_兼谈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关系_杨艳春

[收稿日期]2002-01-10 [作者简介]杨艳春(1964-),男,安徽望江人,安徽工业大学讲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王昭风(1967-),男,山东聊城人,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矛盾视角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兼谈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关系 杨艳春,王昭风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关键词] 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矛盾 [摘 要] 本文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其矛盾互动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西方社会历史中各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演进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理性、理性主义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利用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中的合理因素,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09-0030-05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分野、对立与融合,即二者的矛盾互动一直影响着人类思想史变化发展的进程,其在当代西方的典型表现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矛盾互动,当代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学术思潮的此消彼长,根源可追溯至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矛盾互动。要深刻分析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分析作为其基础和核心的理性与非理性这对基本概念的矛盾关系。 一、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 理性与非理性作为人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基本精神属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对立、相互贯通和相互转化,二者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人的精神属性中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中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认知、理智、思想、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等。理性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自主性、逻辑性、条理性、 规范性、程序性、系统性等,它主要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逻辑的手段和方式来认知和把握世界;并主要表现为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等。它虽然是建立在人的先天遗传的基础上,但主要是人在后天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相反,人的非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情感、情绪、激情、意志、欲望等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本能而非思维活动的精神属性。非理性的基本特点是自发性、自然性、非逻辑性、非条理性、非规范性、非程序性、非系统性等。它主要借助于感觉直观、直觉顿悟、心理感应、体验、冥思、信仰等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它虽然也根源于人的实践生活,但主要受人的遗传和生理、心理等要素的影响。它们是人的精神属性中整体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其中理性是人高出于动物,而确证自我的表现,它就像弗洛伊德描述的“自我”和“超我”,总是要使主体服从和适应特定的规范和程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他们都被称为是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非理性的对象;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虽有这些共同点,但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却又各有不同。 一、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 首先,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理性意义上的。他认为: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也不是纯主体的,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 其次,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即意志。两者相比较,一直更为根本。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的结合,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 再次,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意志合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没有意志,认识就没有动力,没有理性,认识没有了工具。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认识和意志无关,更有甚者,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竭力加以排除。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还起参照作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 最后,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在直觉中,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却能体验、体认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而只有强烈的意志参与,才能使人容易进入直觉状态之中。 综观以上各点,叔本华实际上反传统认识论的发展,打破理性主义的长期统治,首次提出认识主体意向性问题,开辟了主体性研究的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 和叔本华注目的重点有别,他接受了叔本华关于世界的本质是意志的思想,但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精神即生命力强大精神出发,把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尼采在认识论上首先对传统的真理观提出质疑,认为一向被人们奉为神圣的、所谓普遍真理性命题是不存在的。因为传统的真理观是“符合说”,即人的认识和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既然在意志主义看来,第一,并不存在着一个作为认识对象的纯粹自在之物,任何事物都是建立在意志的基础上;第二,仅仅依靠理智、理性并不能把握对象,因此所谓普通有效的真理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托。他确认人不应当为求真而牺牲,“真”只应作为价值领域的一部分,其至高而上的地位应被价值所取代,

理解象征主义

理解象征主义 【篇一:理解象征主义】 象征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一般把《红字》归于浪漫主义文学。 【篇二:理解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和意象派有什么区别? - 知乎登录加入知乎象征主义和意象 派有什么区别?显示全部关注者23被浏览13951 条评论分享邀请回 答关注问题写回答14 人赞同了该回答谢邀… 其实这类问题找本论文集和诗集读一下会好些。 象征主义出现在19世纪末期,是发端于法国的诗歌运动。代表人物 有兰波,马拉美,之后的瓦雷里。后来逐步影响扩大,德国的里尔克,俄罗斯的巴尔蒙特,英国的王尔德,丹麦的勃兰兑斯都受到影响。而意象派是以庞德为首的一个诗歌团体,存在时间较短,是现 代派的一个派别。国内的论述也把意象派视为后象征主义运动。 泛泛概括一个诗歌运动的特征必然会脱离文本,而且忽视诗歌的多 面性。比如我们如果过度强调象征主义的象征手法,就会忽视他们 对于诗歌音乐性的追求。请阅读此答案的诸位留心。 理解意象派和象征主义的区别。可以参考的几个文本: 一是弗林特和庞德都提到的意象派三原则,第一原则:对于所写之物,不论主观客观,都要直接处理。写什么都直接表达,不试图用 别的事物来代替它。 二是庞德的形容:象征主义者的象征被贬低到了词的地位,每个象 征都有其固定意义,像代数里的1,2,7。比如玫瑰象征爱情,天鹅象征纯洁。象征的意义是固定不可变的。而意象派的象征都是可变的,类似未知数。他所强调的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象征主义是陈 词滥调,而意象派新鲜有活力。这是新诗人反对旧诗人的常见说法。可以读读莫雷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你可以发现二者都在致力 于寻找纯净的未被污染的词。区别仅在于,象征主义蔑视自然主义/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而意象派对冗余的象征主义感到不屑。这在文 学史上相当常见。修辞的革新通过反对诗歌的陈词滥调开始。实际 上庞德对叶芝的评价很高。这里没有绝对的否定或肯定。

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 1.“存在”的认知观理解是:从发觉、识别、属性、了解、功能;到作用、利弊、用途、效果、控制等系统化的归纳。 2. 是指人的存在,不是指某种…物?的存在。“物”只能处于“在”的状态下,等待人来发现它的“存在”。 3. 是指人的存在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存在。动物的感觉不具备到达人对“存在”的理解定位。 4. 是指人类“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因永远有事物处于一种“在”的状态下,使人类无法觉察到它——在。 5. 指某些人感知到的…事物?而某些人还没感知到…此事物?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必定会在此世间——此在。 6. 人对“自身认识”的存在。有理性的认识与非理性的认识,在此认识的过程中,体会着感性…此起彼落?的存在效果。 7. 个体发出的一种“存在”信息,将他“感知到”的“某一事物”向大众发布,由信息反馈而获得共鸣,相互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此信息可能是隐秘的,由“接收者”感知这种隐秘的“存在。” 偶然荒诞 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第六讲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哲学、美学、文化艺术领域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兴起。 发展了多元化的反主流设计思潮,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是其中的主要流派。 波普艺术—宇宙风格—高科技设计—孟菲斯—简约主义—新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一个宽泛的文化概念“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文化概念。 后现代主义涉及到了从建筑、设计、美术、音乐、文学、历史学等宽阔的领域。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成型于80年代的一种设计思潮。 后现代设计由建筑领域起步,扩展和影响到其它设计领域,是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2、国际主义风格与反主流设计思想现代主义走向失败的国际式风格,现代主义设计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于欧洲,成熟于美国,发展50—60年代,达到顶峰状态。成为二战后世界趋势同的设计主流。 “国际式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密斯·凡德罗等几位大师为首的一种新的机器时代的方盒子式的建筑风格,理性、简洁、技术,以金属框架,玻璃幕墙为主的大工业化的现代建筑。 反主流设计思潮的兴起,以先锋艺术为代表的前卫思想冲击正统的国际主义风格,形成了60年代以后的“波普艺术”(POP Art)设计。 3、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比较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功能主义、崇尚技术、迷信权威、经典化、规范化、反传统、反装饰、抽象的、简洁的、一元的。 后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历史主义、崇尚文化、文脉主义、喻隐主义、装饰主义、大众意识、复归传统、折衷、多元共生的。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与超越。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7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发展阶段,8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走向高潮的10年,90年代新现代主义开始兴起。 4、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对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反思:“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是一种对机器形体的崇拜,但是应该让机器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机器。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66年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著作,对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抨击,成为向现代主义挑战的宣言书。 文丘里主张:以“二元论”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论”的“排他性”,强调保持传统文脉和向波普艺术学习。 文丘里设计:“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产生新的意义。”文丘里格言:“少就是讨厌”(less is bore)挑战密斯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 5、新折衷的多元化后现代设计风格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城中帕鲁特伊公寓群于1972年7月15日被炸毁,成为正式宣告国际主义风格结束的标志。 设计符号学(Semiology):历史文脉、装饰符号与象征意义,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查尔斯·摩尔设计)是典型的符号学设计作品。 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位代表设计师,出生于

建筑风格调研报告

建筑风格调研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辅导教师:

一选择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 特点: 1.强调传统和历史主义。可以说对传统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不同风格,这里所说的传统,不仅仅是指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还包括经过抽象和个人化的传统建筑符号。而一些日本建筑师则将传统理解为民族文化中具有特质的东西,倾向于从传统文化的精神上把握它。在理论上,后现代主义有逐渐导入历史主义的倾向。 2.尊重现有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地方特色和“文脉”(Context)的重视上。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对现有环境的尊重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建筑反思的基础上的。现代主义强调单体建筑的重要性与表现欲,后现代主义则尽量消减它在环境中的突出地位,力图与环境相融合,创造出丰富的街貌乃至城市景观。但这又绝不是完全把自己埋没掉,而是要达到更深层的吸引人并表现自己的目的。3.装饰性与隐喻性。后现代主义对装饰和隐喻性的偏爱可以说完全走向了背向现代主义的另一个极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对符号学和色彩学往往都有着精深独到的研究。在后现代主义建筑师那里,装饰和隐喻不再是强调功能的途径,而是表现个人风格的手段。装饰性和隐喻性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最外在的特征,随着它的国际化趋势,这几乎也被强调为它的唯一特征。 4.激进的折衷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建筑要同时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而又不想在其中失去时代风格与作者个性,所以作品往往表现出各种

风格拼凑的现象。在这里,后现代主义体现出较为突出的折衷性,而这种折衷性主要是相对于现代主义那激动人心的伟大实践而言。后现代主义追求名流/大众的双重理解,历史风格/现代风格的兼顾,所形成的折衷主义风格是激进的,具有不确定性。但它最深层的隐喻只有名流或设计者能够理解和说清楚,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这里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任意性,也就是自由度。但是又必须看到这一切是建立在对大众、环境和历史的尊重上的,因此,后现代主义建筑最终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它的深奥隐喻,而是从它的外观表现出来的愉悦性和通俗性。 5.精美愉悦的美学追求。后现代主义作品是现代主义的变形,并且增添了传统的符号和愉人的色彩,它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舒适、优美和富有人情味。后现代建筑风格是喜气洋洋的,在这方面,它完全迎合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需要,因此在具有商业开发性质的住宅建筑、宾馆建筑和商业建筑中广为流行。进入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的先锋性为时髦特征所取代,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都是精美漂亮、令人愉悦,甚至是奢华的,并且不再具备现代主义那种感人和令人震惊的严肃的力量。出于标新立异的需要,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品还表现出玩世不恭和颓废倾向。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山东社会科学 2OO5年第4期(总第116期)SMadongSocialScience No.4,2O05(SerialNo.116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胡敏中 (北京师范大学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延伸和发展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 我们姑且把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非理性内容和具有的非理性倾向叫做后非理性主义.后非理 性主义认识论朝着新解释主义,新约定主义,新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义趋向发展.后 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否定和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对象和基础,这实质上抽掉认识内容,只从认 识形式和主体的活动方式来谈认识.这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客观对象,强调认识内容 的客观性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是根本对立的.但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把 认识同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探讨了认识中的文化,交往,解释及认同等一 系列问题,这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新解释主义,约定主义,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 义 【中图分类号]aO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3—4145[2005]04—0o5 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在探讨人及其人的认识

时,涉及到人的情欲,情感,意志和信仰等非理性问题,但那时的哲学研究中心不是非理性,而是世界的本原和人的理性因素,从而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不可能形成非理性主义.要产生和形成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必须把非理性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中心, 并用非理性来解释世界的本体,人的认识和社会历史. 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以人的"意志", "生命","无意识","存在"和"人格"为主要研究对 象,人本主义所说的"意志","生命","无意识","存在"和"人格"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逻辑,非概念, 非语言和反理性的,从而是非理性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也就是非理性主义.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者并不回避世界观问题, 相反视世界观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所说的世界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世界观,而是要超越传统的"唯物"和"唯心"的对立,消融主观和客观的界限,试图建立一种溶主观和客观于一体,唯物和唯心相统一的世界观,那么,靠什么 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并溶于一体呢?不是别的,正是他们所说的"意志","生命","无意识","存在"和"人格"等非理性的东西.在认识论上,现代西方非 理性主义极力贬低和否定理性在认识中的积极意义,认为认识只能靠非理性的,神秘的直觉才能认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直觉不仅是认识的本质, 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20世纪7080年代的西 方,它主要是以文化思潮的形式而出现的.后现代 主义哲学反对传统哲学的基础,本体,确定,单一,追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文学表现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文学表现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文学表现启蒙运动以来,强烈外倾性的理性旗帜高扬,使得生产力高度发展,财富急剧膨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控制日益深刻和有力,人类自我陶醉于理性的光荣之中。然而事物本身总是产生出它的对立面,物极必反,理性主义的顶峰必是非理性主义的起点。因为理性的胜利、财富的膨胀并没有改变普通民众受压迫受凌辱的生存状态,资本权威的确立使得人们精神空虚、自我失落、信仰丧失。对客观世界奥秘的探索忽略了对自身主观世界的认识,敏感而脆弱的知识分子陷入孤独怅惘迷茫之中,寻找精神家园成为时代的主题。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摧残了人们对理性的信念。本应带来幸福、解放的理性,却被用来作为压制和摧残人的手段,成为人们痛苦的渊薮。于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误会产生了:那就是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和繁荣。 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叔本华开始到存在主义的萨特,属于实体性的非理性主义,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就是现代派;后一阶段以解构主义德里达为代表,属于功能性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则是其文学创作上的反映。 所谓实体性非理性主义,就是在反对理性主义的本质、本体的世界观人学观时,他们相对应的确立了一个非理性的实体,如意志、直觉冲动或无意识等等作为宇宙的本体。唯意志主义、直觉主义、泛性主义,还有存在主义是实体性非理性主义的哲学代表。叔本华是非理性主义

的先驱,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19]( P165)它是世界的基础,一切由之产生。意志高于理性,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写,它所达到之所是表象世界,而要抵达自在之物的意志要靠非理性的直觉和静观。叔本华认为人的意志表现为欲望,而人的欲望不能永远满足,所以产生痛苦。故叔本华在人生观上表现为悲观主义。作为非理性主义的鼻祖,他对后来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产生重要影响,如尼采的权力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冲动以及弗洛伊德的本我等等。 叔本华的直接继承者是尼采,但尼采一反其悲观主义,将他的生存意志改为权力意志,变禁欲为扩张和攫取。尼采肯定地说:这是权力意志的世界此外一切皆无,你们自身也是权力意志此外一切皆无。 [20]( P7)所谓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意志,但这种生命意志已不仅仅是生命本身而是对存在的超越,是一种对自己和外界的统治力、影响力,是一种尽性尽意的能力释放。但长期以来的宗教、道德、理性禁锢其能量的发挥,使人变得萎琐平庸,所以要宣布上帝死了,不再关注遥远的天堂而是注重自身的存在。因为上帝已死,所以要用权力意志唤回超人,代替上帝。这种超人,不以智慧取胜也不以道德明世,而是凭借其生命力的强盛,反道德,反知性。所以,尼采提倡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人生在于扩张自我,发挥个性。故在尼采的价值帝国里,强暴奴役等级取代了自由平等博爱。 直觉主义者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体就是绵延,是一种神秘化的过程。生命冲动是最基本的绵延,它是不稳定的不可捉摸的无底无岸的河

意象派

意象派及庞德意象派诗歌与中国新诗的影响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01班曲爽2010101010138 意象派(Imagists)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 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 意象派的产生: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其次,20世纪初柏 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理论主张:

意象派没有具体的理论,但有自己的美学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使用普通语言,但是用准确的字眼;避免有音无意、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自由选材;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情绪;使用意象呈现出具体、坚定和肯定的画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现代英美诗歌流派。意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本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 诗歌创作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艺术特征 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内心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