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与粤曲

合集下载

广东非遗文化

广东非遗文化

1.粤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

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一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售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

2009年9月30日,粤居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

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

2006年05月20日,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

技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

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丅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2008年“茶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粤曲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干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

源干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丅清唱而萌发。

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干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奉。

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

粤剧粤曲调研报告

粤剧粤曲调研报告

粤剧粤曲调研报告粤剧和粤曲是广东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次调研对粤剧粤曲的表演形式、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粤剧是粤曲的表演形式之一,它以华语粤语为基础,结合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进行演出。

粤剧在形式上丰富多样,有大戏、小戏、歌仔戏等不同类型。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通过身段、唱腔和音乐的结合,展现出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粤剧的剧本多以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情节曲折,情感真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赏体验。

粤曲是粤剧的重要配乐形式,它以独特的音调和韵律为特色,以琵琶、二胡、扬琴等乐器为主要伴奏。

粤曲的曲调优美悠扬,旋律婉转动听,能够很好地与粤剧的表演形式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粤曲的演唱既需要演员的情感表达技巧,又要求他们能够准确把握曲调的发音和节奏,这对演员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粤剧粤曲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由于观众对于传统艺术的需求逐渐减少,粤剧粤曲在观众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相对较低。

其次,粤剧粤曲的传承和培养面临着困难,很多年轻人对于这一艺术形式缺乏兴趣,导致后继乏人。

最后,由于传统表演形式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不完全契合,粤剧粤曲在文化市场竞争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推动粤剧粤曲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加强对粤剧粤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观众的认知度和兴趣度。

其次,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学校,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和音乐人才,为粤剧粤曲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创新粤剧粤曲的表演形式,结合当代的舞台技术和表演手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综上所述,粤剧粤曲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虽然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但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和培养新人才,粤剧粤曲仍然有望在当代社会中保持活力,并继续发展壮大。

广东粤剧粤曲大赛方案

广东粤剧粤曲大赛方案

广东粤剧粤曲大赛方案1. 赛事背景广东省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粤剧和粤曲在广东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

为了激发广东地区戏曲文化的热情,弘扬粤剧和粤曲艺术,广东粤剧粤曲大赛旨在打造一个专业、高水平的舞台,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

2. 赛事目标•弘扬广东粤剧和粤曲文化,促进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提升广东戏曲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艺术水平。

•推动广东粤剧和粤曲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力。

3. 赛事内容3.1 比赛项目本次大赛分为粤剧和粤曲两个项目,分别设立以下比赛单元: - 粤剧独角鲟剧目演唱 - 粤剧表演剧目 - 粤曲演唱 - 粤曲器乐演奏3.2 报名与资格•参赛者需在广东省内具有固定居住地或籍贯,并具备相应的戏曲演唱、表演或器乐演奏技能。

•报名时间为XX月XX日至XX月XX日,参赛者需填写报名表并缴纳报名费。

•参赛者需提供个人相关证件和资料,并须通过资格审核。

3.3 赛事分类及选拔赛•市级选拔赛:各市级赛区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本市参加省级决赛。

•省级决赛:在广东省内设立多个比赛场次,进行选拔和决赛环节,评选出优秀选手晋级全省总决赛。

3.4 总决赛与颁奖典礼•总决赛设立专业评委团,评选出各个单元的前三名,并颁发相应奖项。

•颁奖典礼将于总决赛结束后举行,表彰获奖选手,并展示他们的精彩表演。

4. 赛事组织和运营4.1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单位:广东省粤剧粤曲协会•协办单位:各市级文化和旅游局、戏曲协会4.2 赛事宣传•制作赛事宣传片,广泛宣传在广东省范围内,包括电视媒体、广播、网络平台等渠道。

•设立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赛事信息、选手介绍等内容,吸引更多关注和参与。

4.3 赛事场馆与设备•根据选手数量和观众需求,选择适当的场馆进行比赛和表演。

•提供专业的音响设备、灯光设备和乐器,确保比赛和表演的顺利进行。

4.4 评委与裁判•设立专业评委团,由具有丰富戏曲艺术经验和知名度的专家组成。

中国流行音乐的岭南派

中国流行音乐的岭南派

中国流行音乐的岭南派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在中国的流行音乐领域,岭南地区也诞生了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中国流行音乐中的重要流派之一,被称为岭南派。

岭南派的音乐风格源自岭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其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多山多水,气候湿润,这种环境孕育了岭南派音乐的柔美和细腻。

岭南地区的文化底蕴悠久,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岭南派独特的音乐风格。

岭南派音乐的代表性曲风包括粤剧、粤曲、粤语流行音乐等。

粤剧是岭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其音乐以表现力强、旋律优美、情感丰富而著称。

粤曲是粤剧的伴奏音乐,它将粤剧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充分展现了岭南地区的音乐特色。

粤语流行音乐则是以粤语演唱的流行歌曲,这类音乐在岭南地区风靡了数十年,成为了岭南派音乐的一张名片。

在岭南派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音乐人和乐队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电影艺术研究所的音乐人,这些音乐家将岭南地区的音乐传统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推动了岭南派音乐的发展。

一些乐队如Beyond、五月天等也将岭南派音乐带向了更广泛的领域,使岭南派音乐走出国门,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岭南派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在跨界合作、音乐创作、演出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推动岭南文化、传承岭南音乐传统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岭南派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音乐是岭南派音乐的根基,岭南地区的音乐传统深厚而悠久,这为岭南派音乐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资源。

岭南派音乐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音乐创新和实践,将岭南音乐发展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岭南派音乐不仅传承了岭南地区的音乐传统,还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如加入现代乐器、引入外来音乐元素等,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粤剧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粤剧介绍

文化特征
舞台美术
化妆
粤剧习惯将演员的面部化妆称为“妆身”。它包 括各表演行当的妆身,以及“开面”和面谱。早 期粤剧戏班演员妆身相对较为简单,只用乌烟按 自己眉眼勾画,双颊涂红粉,小武演员要表演火 爆武戏场面时,则采用“不贴色”,运用气功, 使脸面瞬间变红、变白、变青,以此表现人物情 绪。
戏服
粤剧早期的戏服并非如其它剧种一样以明代衣冠作为戏装,而是自 成一格,男女角色的戏服样式均是广绣企领长袍,阔口、中袖,此 种装扮与当时生活装束相近,在舞台表演时宽松自由、不受拘束。 其后,粤剧戏班借鉴京剧的戏服和装扮,使戏服更好地成为表演程 式和技艺的依托。例如由于引进了水袖,就必然带来舞动水袖的水 袖功,腰扎“板带”,就要熟习踢板带的技巧,这样就将戏服和表 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1. 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藉以扩阔 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
2.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6 [2]。2009 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特征
演唱
粤剧演唱分平喉(男腔真嗓发声)、子喉(女腔假嗓发音)、大喉(又称 “霸腔"“左撇”,男腔真嗓发声,兼用假嗓)、玉带左(又称“平霸”, 男腔真嗓发声)。生、丑用平喉,花旦用子喉,小武、武生、花脸用大喉, 末、婆用平喉。 “武戏文做”的小武、武生多用玉带左。平喉、子喉唱本腔(指各种板式、 曲牌的基本曲调);大喉、玉带左往往将本腔翻高四至五度行腔。“问字 拶腔”是粤剧主要润腔方法,行腔一要顺乎词意,二要讲究字声、语调, 不求花哨,由此形成了粤曲的腔由字出、字随腔落,调式变化与节奏变换 自然、顺畅之特点 [9]。

粤曲

粤曲

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 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她们 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 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 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 (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 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 辛亥革命后,又出现明眼女艺人 (亦称“女伶”)演唱粤曲。1918~ 1938年,是女伶演唱的全盛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粤曲 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1958年,集 中优秀演员和乐师,成立了广东音乐曲艺团,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改革创新,使粤曲 从基本单一的站唱,发展为有弹唱、说唱、 表演唱、小组唱等多种形式,培养出大批新 生力量,在创作出大量新曲目的同时,还整 理了不少传统曲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粤曲备受摧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粤 曲逐步得到恢复。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采取繁 荣创作、培养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动群众性粤 曲演唱活动等措施,使粤曲从20世纪80,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 相吸收 、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 关系,曲调、板式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梆子、二黄、牌子、 民间说唱、小曲杂曲等。唱法多样,师娘时期以行当划分, 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当;女伶时期分大喉、平喉、 子喉三种。 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 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 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 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 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 琴等等。
小明星 原名邓曼薇,广东三水人,自 幼学艺卖唱 ,11岁以“童星” 享名,被誉为“小明星”。她 的演唱感情处理十分细腻,行 腔低回婉转,缠绵悱恻,听来 沁人肺腑。以《秋坟》、《夜 半歌声》、《知音何处》等为 代表作。她一生坎坷,倍受欺 凌。1943年某日,她抱病登台 演唱《秋愤》,曲未终而吐血, 不久与世长辞,年仅32岁。 “星腔”是粤曲观众最喜爱的 一个平喉流派。

广州传统文化资料

广州传统文化资料

广州传统文化资料广州是一座具有XX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具有很多传统文化,那么,下面是大家整理收集的广州传统文化资料,供大家阅读参考。

广州文化艺术概览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广东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成、发展起来的。

同时粤剧先后把南音、粤讴、龙舟歌、木鱼歌等地方说唱艺术,以及广东流行小调、小曲先后吸收进来作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粤剧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调为辅,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唱腔体系。

岭南画派是指在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为首的一个画派。

他们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张国画更新,反对清末民族画坛的摹仿守旧,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

因为他们都是广东人,所以被称为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兼工带写,彩墨并重。

岭南画派对推动中国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

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粤绣,又称广绣,中国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

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

国内以故宫藏品最多。

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粤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站着施绣。

粤绣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粤剧粤曲存续状况调研报告

粤剧粤曲存续状况调研报告

粤剧粤曲存续状况调研报告粤剧粤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广东地区,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戏曲市场的变化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多样化,粤剧粤曲的存续状况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粤剧粤曲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对于传统戏曲的兴趣和了解越来越少。

许多年轻观众更倾向于追求新潮的娱乐形式,对于粤剧粤曲的接触和了解较少,导致观众基数减少。

其次,传承问题成为制约粤剧粤曲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演艺人才的培养困难和传承力度不足,粤剧粤曲的人才梯队出现断层现象。

许多资深演员已经年事已高,年轻一代演员的数量和演技水平相对较低。

这也导致了演出质量的下降,观众对于演出的认可度较低,影响了粤剧粤曲的发展。

另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对粤剧粤曲的存续状况造成一定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传统戏曲艺术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

然而,一些保守传统的观念和束缚也限制了粤剧粤曲艺术的发展空间。

传统剧情、表演形式和演唱方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观赏需求,导致市场需求的降低。

针对以上问题,有关单位和个人可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粤剧粤曲的发展与传承。

首先,加大对粤剧粤曲的宣传力度,提升观众对于粤剧粤曲的了解和兴趣,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参与。

其次,加强演艺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工作,鼓励年轻人投身戏曲事业,提高演员的演技水平和艺术修养。

此外,创新粤剧粤曲的剧本和表演形式,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综上所述,粤剧粤曲的存续状况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努力来促进其发展与传承。

只有通过宣传推广、人才培养和剧目创新等方面的努力,才能够使粤剧粤曲在现代社会得以存续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粵劇現今
香港民間以“雛鳳鳴劇團”為首, 並陪育新人。 間中有藝術團體表現“藝術” 粵劇,其服飾較少傳統刺繡。 最近亦有名伶開拍粵劇式的舞台劇, 較著名如"劍雪浮生"。
粵劇興衰


傳統粵劇故事服飾反映了封建思想及社會文 化,故事以忠貞愛國或民間故事為主。 到二十世紀初,受西方文化沖擊而開始現代 化,包括話劇及白話文等。 戰時亦反映了民族與愛國思想。 戰後的電影 (粵語長片)興盛改變粵劇表現方式,內容更具 娛樂性,更口語化,造就了不少名伶藝人。 現今,因為科技發達,傳統粵劇亦開始被淘 汰,加上粵劇的,唱、唸、做、打每一項都 要勤學苦練,並不易有新人願意接手。
粵劇特色
粵劇傅統舞台
粵劇演出舞台稱為: 戲柵。 戲柵主要分為三部份: 1)梓柵 2)戲台 3) 後台 梓柵是顴眾席,因傳統習俗,故分男左女右坐。梓 柵與戲台前之間空地為“逼地”,不收票價。梓柵 與戲台蓋在同一柵下,柵頂有通風層,名為: 仙巾。 戲台是演出舞台。 後台是演員休息及準備的地方。
粵劇發展


十九世紀後,大量名伶來香港發展,其中較 著名如,昇平戲班,高陞戲班,重慶戲班。 在東南亞因僑居大量南方人,故大量粵劇戲 班常在當地巡迴演出,如在新加坡的梨春園 遊院,越南的西貢等。 1950's,北美洲如三潘市、芝加哥等亦因居住 大量華僑而廣爭歡迎,當地戲班無論在演員 及道具等皆中西合壁。
粵劇與粵曲


粵劇除唱粵曲外,還有劇情,動作,表 情,戲服及化妝等。以動作為首,唱功 為次,極具娛樂性質。 粵曲只是清唱粵曲,較注重音律。
紅船戲班及過山班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粵劇戲班常在廣州沿 海巡迴演出,為方便行程,故棲身於"紅船"。 此類戲班皆命名: 紅船戲班。 紅船船艙臥鋪分配及工人職責皆有規定,成為日 後戲班的基礎。 1930's,因演出多在離岸城市,加上交通方便,故 紅船戲班沒落。 廣州藝人以輕便行裝,組班上路,攀山過省遠赴 地方演出的小型班皆命名: 過山班。 較著名過山班如“祝太平班”。
粵劇樂器
早期樂器以二弦,月琴及鼓竹敲擊等為主。 自1920's,因西方文化沖擊,故引入西方 樂器如色士風。也使用管樂如洞簫。
粵劇音樂與樂器
粵劇唱腔
粵劇唱腔主要分為二部份: 1)唱 2)唸 唱腔風格來自角色要求或演員演繹。
粵劇唱腔發展
早期唱腔主要分為: -旦喉 -生喉 -丑生喉 -老生喉...等 由於語言及伴奏方式改變,唱腔亦改變為: -平喉 -旦喉 -霸腔...等 現在,唱腔主要以名伶劃分: -戰前較著名如,薛覺先腔,馬師曾腔...等 -戰後較著名如,紅線女腔,新馬師曾腔...等
感想
普遍的人總認為粵劇是 古板而沈悶的,所以一直漠視它的存 在,而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 的音樂,但我認為粵劇不論從歌詞、 演唱技巧等各方面都是無可代替的, 當中的道理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 釋的,只要嘗試花時間去了解,就 能領略當中的好處。
THE END
Written by Ho Yuk Ting S.3B ( 5 )
現今粵劇特色

服飾及道具花紋沒有大變化,以傳統刺繡為主。 物料方面或使用塑膠等作裝飾,整體變化不大。 舞台活動佈景,大會堂,加插電影角度,打燈,多角 度欣嘗,並錄製成電影。 樂器方面,引入西方樂器如小提琴等後,沒有太大改 變,亦未引追及嘗試更多音效。 唱腔,由於以演技為主,加上小曲普及性,故把古老 的梆,簧(長曲)唱腔變化,令更易唱。 劇本開始現代化,但普遍趨向傳統,而總體不反映現 社會。 場景分幕及演出更形似舞台劇,原因可能方便錄製成 電影。 曲目方面亦以小曲為主。
粵劇劇本
早期主要分為二部份: -固定曲詞及道白,如"江湖十八本" -臨場自度,故稱"提網戲"。 二十世紀初,因受西方文化沖擊,使用話劇的 分場分幕手法,並以短曲為主。 自1920's,省港大班多在戲院長駐或巡迴演出。 為吸引觀眾,故創造很多劇本,著名作家有南 海十三郎,唐滌生...等。 1942,華仁書院譯神父成立華仁劇社,並把傳 統粵劇劇本翻譯為英語粵劇。
傅統戲柵用竹木竹,以葵作遮擋,故以生火災。自 1960's改用鋅鐵。
粵劇 傳統舞台
粵劇音樂與樂器
粵劇音樂主要分為二部份: 1)聲樂 2)器樂 1)聲樂為粵劇唱腔。 2)器樂主要為 a)鑼鼓點子及 b)器樂曲 a)鑼鼓點子作用: -調節場面節奏。 -特定的表演配樂程式,用以襯托表演(類似馬 戲團)。 b)器樂曲作用: -唱腔與唱腔之間襯托。 -作為配樂,以發揮演員動作,感染力和表演 氣氛。
中國劇曲 粵劇
目錄
粵劇起源 粵劇特色, 舞台,樂器,唱腔,劇本粵劇現今概況粵劇起源
自乾隆年間(1736-1795),以佛山為大本營。 咸豐年間(1851-1856),因某一名伶反清,故禁 粵劇。 同冶年間(1862-1874),解禁粵劇。 光緒末年(1889),"八和會館"於廣州黃沙成立, 並大力推廣及發展粵劇。 二十世紀初,演唱語言由戲柵官話(桂林話)轉 變為粵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