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行当如何分类
从《粤剧行当》的教学中谈“真”-4页文档资料

从《粤剧行当》的教学中谈“真”一、教学内容经得住真考验通过研究,给学生真的知识,避免道听途说,信手拈来主义。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给了我们搜索资源的便捷途径,但面对五花八门的资源,众说纷纭的解释,教师绝对不可对资源有“随手可得”之心,而应该发挥专研的精神对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取舍相关的资料,从而得出结论。
如在介绍粤剧的行当制度中,粤剧的行当是怎样划分的呢?利用互联网,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粤剧行当为“六柱制”这个说法,具体如下图:如果就这样道听途说,在辨别图中的人物属于六柱制中的哪一类时就会产生疑问,因为除了丑和武生之外,“文武生”与“小生”,“正印花旦”和“二帮花旦”之间没有外型上的区别,学生在辨别过程中就会无所适从,由于没有深入研究,老师也不能够给出正确划分的标准。
但通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粤剧在行当的划分上与其它戏曲是一样的: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所谓“职分者当为”,一个粤剧演员本来只能演一个行当的戏,后来,出于经济角度的考虑以及观众对某一位的偏爱,粤剧演员逐步兼演别的行当的戏,并形成“六柱制”这样一种体现演员地位的粤剧特有的行当制度,“文武生”和“小生”,“正印”和“二帮”,他们的划分标准并不是服饰的华丽与否,而是戏份的轻重,无论他是《顺治与董鄂妃》中的顺治帝(生角),《夜战马超》中的张飞(净角),还是《拉郎配》中的董岱(丑角),也无论你是《醉打金枝》中的公主(花旦),还是《拷红》中的红娘(小旦),只要是剧中的最重要的男女角色,他(她)就是“文武生”和“正印花旦”。
通过探究,教师就可以清晰地告诉学生:辨别粤剧的“六柱制”,应该从剧情中分析。
另外经过专研还发现京剧的“小生”指的是“年轻的男子”,而粤剧六柱制中的“小生”指的是剧中的“第二男主角”;京剧中的“武生”指的是“武打的男性角色”,而“六柱制”中的“武生”却是指“花脸和挂须的男性角色。
”断不可混为一谈。
因此,在戏剧教学中,老师在讲述问题的时候,没有准确地使用专业术语,或者只是抛出问题,但没有给学生明确的解释,也没有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单凭自己的理解,一知半解,又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直接下载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为播放而播放,那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求真,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观点得不到真考验。
【粤剧百科】基本功、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程式

【粤剧百科】基本功、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程式基本功戏曲演员表演程式和表演技巧的基础功夫。
它包括了走圆台、台步、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腰腿功、把子功、身段、打武棚等表演基础科目,统称“基本功”。
因为这些表演程式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大都与被训练者身体的柔韧程度有关,一般需要演员从小就开始接受专门的训练,所以,凡是基本功扎实的粤剧演员,就被称作是练过童子功(京剧称“幼功”)。
旧时戏班的粤剧演员,几乎都是从小就随戏班生活或在专门教习的机构中练功学戏,行内把他们称作“科班出身”。
他们在练功的时候一律穿着红色的练功裤,因此从科班出身、基本功较为扎实的演员,就被褒称为“红裤仔”(意指穿红裤的少年)。
四功五法表演术语。
是戏曲演员必须训练和掌握的基本功。
“四功”,指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功夫(粤剧曾有“唱做念打翻” 之说)。
“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一说“口眼身法步”)五种做功的技术方法。
“四功五法”是以上的简称和合称,它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和素质要求。
唱念做打表演术语。
这是指粤剧舞台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所有戏曲演员都要训练的四项基本功夫,习称“四功”。
唱,是指演员的唱功,对演唱的技巧和唱腔的处理。
念,指念白的功夫,戏谚有“千斤白四两唱”的说法,体现了念白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做,是做戏的功夫,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演员的身段和技巧的表演,还有就是演员将人物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准确地在面部表现出来的能力。
打,指武打,除了打武棚中翻打跌扑的跟斗和武功难度技巧外,徒手对打和把子功都纳入打的范畴。
粤剧演员必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戏曲的表演艺术主要由歌和舞两大要素构成,唱和念属歌,做和打属舞。
其中有些行当演员擅长唱(譬如小生、花旦),有的行当以武打为主(如小武、武旦),有些又偏重发挥做的所长(如武生、丑生)。
他们虽然各有侧重,但每个演员都必须掌握和运用唱念做打这四个方面的功夫,才能充分发挥戏曲艺术的表演特征,才能胜任演出的需要。
戏曲知识:粤剧

戏曲知识:粤剧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汉族戏曲之一。
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美国、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广府华侨聚集地。
如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
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
经过不断发展,并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
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
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
“末”代表年老角色。
“生”代表男性角色。
“旦”代表女性角色。
“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
“丑”就是滑稽角色。
粤剧早期服华丽的戏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
非遗系列之粤剧介绍

• 清咸丰年间,粤剧传入广西。
• 清光绪年间,粤剧的名称出现。 • 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改用广州方言 。 • 辛亥革命后,粤剧受文明戏、话剧的影响,20
年代以后又受西方现代电影艺术的影响,从而引 进了时代歌曲和西方爵士音乐,除使用民族乐器 演奏外,还使用了小提琴、电吉它、爵士鼓、小 号等,并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粤语 演唱 。 •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 艺人积极挖掘优秀剧目、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 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 • 1953年,广州粤剧团成立。 • 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称号。 • 1958年,广州地区9个粤剧大班合并成立了广东 粤剧院。 • 1960年,广东粤剧学校及其湛江分校成立
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 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 2006 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 36 [2]。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 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

粤剧的定义
• 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 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 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 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 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 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 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 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 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的戏服
•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 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 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 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 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 靠、褶、帔、衣。然而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 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在20世 纪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 《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 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 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 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 争妍,渐流诡杂”。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 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粤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特性。粤剧是中
国戏曲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全国地方剧种共360
多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岭南文化的精
华。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昆
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
与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剧相提并论,可见粤
剧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从此,“南国红豆”成
粤剧的伴奏乐器
•
早期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只有二弦、提琴、月
琴、箫笛、三弦和锣钹鼓板,声调比较简单。清
朝粤剧解禁后,加入梆子。进入成熟期以后,粤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资料讲解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
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
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
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
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打出手。
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
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
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净行可分为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
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
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
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
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
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角色。
戏曲的生旦净末丑

细雨飘摇ing,知识分享,文档创作
1戏曲的生、旦、净、末、丑的特点是什么?
答:戏剧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生行:扮演的是男性角色;
旦行:扮演的是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扮演男性角色;
末行: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后归入生行;
丑行:男女都可,又叫小花脸、三花脸。
多为制造喜剧效果的角
色,因为丑角的形象多是在鼻梁上抹一小块儿白粉,所以有些也把丑
行叫成“小花脸”。
五大行当的主要分类见下表:
行当主要分类
生
老生:主要扮演帝
王及儒雅文弱的中
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
年轻英俊的男
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勇猛战
将或绿林英雄
娃娃生:指儿童
角色)几大类
旦青衣(正旦) :端庄
娴雅的女子
花旦:天真活泼
的少女或性格
泼辣的少妇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
人物,如武将和江湖
人物中的各类女侠
老旦:老年妇女
净
正净(大花脸) :地
位较高,举止稳重
的忠臣良将
副净(二花脸) :
俗称架子花脸,
大多扮演性格
粗豪莽撞的人
武净(武花脸) :以武打
为主的角色
末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后归入生行
丑丑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粤剧有关资料

粤剧有关资料戏服一般小武的造型,他穿上的戏服成为靠。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朝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
而然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1、“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礼服,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于朝会大典穿着。
2、“靠”:又称“甲”,即将士用的铠甲,是剧中武将的战袍。
分“大靠”、“靠仔”、“改良靠”等。
亦有人用“扣”字代替“靠”字。
它的式样是:圆领、围靠领、紧袖口、靠身分前后两片,长至足部,前片中部略宽,称“靠肚”,靠肚上绣虎头形谓之“武靠肚”;只绣一般花纹的谓之“文靠肚”。
但现今粤剧已无此分别了。
双腿的两侧各有一块保护腿部的“靠腿”,京剧称“靠牌子”。
背部有“背虎壳”,上插三角形靠旗四支,早期曾有插六支旗,亦有四方形的靠旗,后只有三角形靠旗,旗的颜色是与靠相同,旗内多绣祥纹或龙纹。
靠旗即是“令旗”,是将帅重要象征之一。
插旗的方式是将旗插在背虎壳上而向外扩散,因而给人有威武的感觉。
有些靠有“护心镜”在胸前。
而不用靠旗的称“软靠”。
靠的纹样多用鱼鳞纹或丁字纹,以模仿真甲上的甲片。
而色彩是与蟒袍一样,有正五色及间五色的靠。
3、“褶子”:又称“海青”,是剧中广泛使用的便服。
4、“开氅”:又称“海长”,是剧中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穿着的便服。
5、“官衣”:又称“圆领”或“补子”,是剧中文武百官办理公事时穿着的官服。
6、“帔”:又称“帔风”,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家居穿着的便服。
7、“衣”:凡不入以上六类的各式人等穿着的服装。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
在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
根据《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
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
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曲行当如何分类
导语:每一种戏剧都有自己读书的行当,那么粤曲有什么行当分类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粤曲行当分类,欢迎参考!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
“末”代表年老角色。
“生”代表男性角色。
“旦”代表女性角色。
“净”就是性格刚强而暴躁的男性角色。
“丑”就是滑稽角色。
行当:
行当,或称脚色,是传统戏曲中根据剧中人物不同的性别、年龄、身分、性格而划分出来的角色类型,就像生(男性人物)、旦(女性人物)、净(也称花面,性格突出人物,通常藉开面象徵其性格)、末(年纪较大男性)、丑(滑稽人物)等等。
他们在表演艺术上各有不同的特色,这种分类就是行当。
旧日演员通常专演一类型的脚色,因此也就形成了专门的行当。
现时的粤剧六柱制并非行当的划分,而只是一种制度。
至於粤剧行当是:
行当分类六柱制分工
生包括文武生、小生。
旦包括花旦、二帮花旦。
净(花面)一般由武生或丑生兼演。
末由武生演出。
粤剧中的武生,相等於京班的老生。
粤剧的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