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行当介绍
京剧行当及脸谱

猜一猜是哪一个人物人物形象?与上一个有什么不同?
生旦净丑
净生
丑旦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 内部又分为花旦、闺门旦、 青衣、老旦、刀马旦等。
这是哪一个人物人物形象?服饰动作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 样的情感?
同是旦角,这个人物与上一个服饰,动作,形象有何不同?
生旦净 丑
净生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 丑旦 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
知识回顾
四大名旦——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 四大徽班——三庆班、和春班、四喜班、 春台班。 京剧四功——唱、念、做、打。
生
旦
净
丑
净生 丑旦
生 旦净丑
净生
丑旦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 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 分老生(须生)、小生、武 生、娃娃生。
这是京剧谁的扮相?属于生行的哪一个行当?人物扮相特点 是什么?
唱脸谱
唱脸谱
• 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bei-jing o-pe-ra • 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 • 楞往脸上画 • 四击头一亮相 • 美极了妙极了 • 简直ok顶呱呱 • 蓝脸的窦尔敦 • 盗御马 • 红脸的关公 • 战长沙 • 黄脸的典韦 • 白脸的曹操 • 黑脸的张飞 • 叫喳喳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窦尔敦脸谱与典韦脸谱
脸谱赋予的人物性格及寓意
• 曹操:水白底,上钩青纹(戏曲中,青即 为黑)眉心单点红点,青纹相伴。个人一 种慈眉善目,满脸挂笑的感觉。一旦发怒, 则眉立眼瞪,甚是恐怖。
• 包公:包公脸谱为黑色,表现他的铁面无 私、刚正不阿。
• 窦尔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 骁勇、粗犷、桀骜不驯
• 典韦:黄色的脸谱表示勇猛善战,凶狠残 暴,而且多是短命鬼。
脸谱由来
• 1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的“傩(nu ó)” 驱鬼的宗教乐 舞,舞者戴的 就是一个“黄金四目”的假面具。
京剧的角色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 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 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
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 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 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 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红生:专指勾红色脸 谱的老生。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 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 净俊美的
• 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 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 扮演精通武艺的角色。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花衫:熔 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 演员等称为花衫。
•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 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铜锤花脸(正净): 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架子花脸(副净): 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悍战 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二花脸:扮演 一些穷凶极恶之徒。
京剧行当

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大行当。
1、生行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①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
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
人物形象以挂“黑髯口”(黑胡子)为主。
按照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老生又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
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一类人物,以唱功为主,在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汉光武帝刘秀、《捉放曹》中的陈宫等。
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
“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的人物,以做功为主,故称“衰派”,如《四进士》中的宋土杰、《卖马》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
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将一类的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军山》中的老将黄忠、《战太平》中的花云、《镇潭州》中的岳飞等。
无论是哪类老生,都是以唱为主,全用本嗓。
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愤颓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
另外,京剧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后来就把这种戏路宽的老生演员称为“文武老生”,如程长庚、谭鑫培等。
②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
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
小生使用的假嗓与旦角不同,小生的唱法应该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清跪但不柔媚,刚健但不粗野。
根据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点,小生又分为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和武小生。
袍带小生,又称“纱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头戴纱帽是其主要标志,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奇双会》中的赵宠、《陈三两爬堂》的陈魁等。
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书生、风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头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称“褶子生。
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介绍

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介绍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华夏之艳冠”,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其中的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末丑。
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角色特点和表演风格。
生行当是京剧中的男性角色,通常扮演英雄、官员、壮士等形象。
生行当的表演风格以刚健、威武、阳刚为特点。
生角色的动作要求力度大、身姿挺拔,行走、站立时要显得有力而稳定。
生行当有很多具体的角色类型,如文生、武生、外行生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旦行当是京剧中的女性角色,通常扮演女主角、女侠、妃子等形象。
旦行当的表演风格以柔美、婉约、优雅为特点。
旦角的动作要求柔和、流畅,舞台上的步履轻盈、姿态优雅。
旦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正旦、花旦、老旦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净行当是京剧中的丑角,通常扮演憨厚、滑稽、幽默的形象。
净行当的表演风格以夸张、搞笑、活泼为特点。
净角的动作要求灵活、敏捷,舞台上的表情和动作要能够引起观众的笑声。
净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亮净、黑净、老净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末行当是京剧中的配角,通常扮演男性角色,如丞相、官员等形象。
末行当的表演风格以稳重、端庄、严肃为特点。
末角的动作要求稳定、大气,舞台上的表情和动作要能够凸显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末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正末、小末、老末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京剧生旦净末丑四大行当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生旦净末丑四大行当的表演形式和技巧都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创新,成为了京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四大行当的表演,京剧能够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吸引观众的目光,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京剧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戏剧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世人所称道。
在今天,京剧生旦净末丑的艺术传承依然在不断进行着,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身份,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一)“生”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
“生”又可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
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这是说老生在舞台上扮演人物时要在嘴上挂一个胡子。
胡子在京剧里有个专门名词叫“髯口”。
老生还有一个名称叫正生,这是说由正生扮演的大多是严肃端庄的人物。
老生一般在剧中扮演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
老生所挂胡子的颜色则表示了人物的年龄。
例如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是中年人,所挂胡子就是黑色的。
京剧《秦香莲》中的王延龄是老年人,所挂胡子就是白色的。
根据表演侧重的不同,老生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文武老生等。
唱工老生的演唱部分要多一些,做工老生的念白与身段、表情表演相对要吃重一些,文武老生则是能唱又能打,如京剧《定军山》里的黄忠就是由文武老生来应工的。
因为文武老生在穿戴上大多穿靠衣(盔甲衣),紮靠旗(后背上插四面靠旗),所以又称为靠把老生。
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念白和细腻的表演,在唱腔上也比较丰富。
老生的念白和演唱都用真声。
念白用韵白来表现。
老生的表演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庄重、潇洒为主要基调。
“红生”,红生在京剧行当里,是指老生应工扮演关羽、赵匡胤一类勾红脸的角色。
京剧界一般认为王鸿寿(老三麻子)是京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
以前虽然也有关羽戏,但剧目较少,因此并没有形成红生这个表演行当。
清末民初,王鸿寿从关羽的化装、服装、盔头、髯口、服装、青龙刀,还有造型、身段、唱腔等各方面,对关羽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还把关羽戏的剧目发展到数十出,并把关羽戏从南演到北,形成了王鸿寿风格的关羽戏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众多的追随者,这才有了红生这个行当。
红生的表演风格独特。
红生吸收了老生、武生、净,三个行当的艺术因素,但与这三个行当又迥然而异。
文化常识——京剧的4大行当

京剧的4大行当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
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由于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
京剧中的 "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例如京剧《伍子胥》中的伍子胥.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也叫"髯口",因此还专门有一套髯口上的表演功夫。
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
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年约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色。
京剧《秦香莲》中王延龄年约六十,所戴胡须为白色。
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
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
与老生相对应的是 "小生",在京剧中指青少年男子角色,他们在剧中的动作造型儒雅倜傥、秀逸飞动。
在演唱上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演唱风格华美和明亮。
例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
"武生"是指扮演剧中年轻的男性武将,他们用高超的武打技术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武艺高强。
不重演唱,注重武打动作的娴熟和技巧的难度。
例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
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
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京剧行当

• “行当”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 类型,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简称 “行” 。 • 行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角色形象 的分类,二是表演技能的分类。 • 生、净、丑指男性人物,旦指女性人物 。
生
• 老生:指上了年 纪的人,其中有 老人,也有中年 和壮年。 • 小生:扮演青少 年男性,人物形 象基调是清秀英 俊,雅倜傥。
老 生
小 生
旦
• 指戏曲中的女性 形象,可分为青 衣、花旦、刀马 旦、武旦、老旦、 彩旦等类别。
花旦
净
• 净,俗称“花 脸”,男性。化 妆极为夸张,发 音方法比生行浑 厚,高亮,动作 造型刚劲有力, 抑扬顿挫。
丑
• 一般扮演插科打 诨比较滑稽的角 色。文丑以做工 为主,武丑以武 打为主 。
京剧行当

扮演不具备 武艺,或在舞台 上不作翻腾、跳 转一类技巧表演 的角色。 袍带丑
方巾丑
扮演武艺高
强、性格机警、
动作灵敏的滑稽
人物。俗称“开
口跳”。扮演能言善 语、幽源自诙谐的 中老年妇女。也 称“丑旦”,俗 称丑婆子。
京剧的行当:就是角色的分类,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生 旦 净
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 正旦、花旦、武旦、老旦、花衫 正净 (唱功花脸——黑头、铜锤) 副净 (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武净 (武花脸) 文丑 (方巾丑、袍带丑) 武丑 彩旦
亦名“青衣”。主 要扮演庄重的中青 年妇女。 表演特点以唱功 为主。
扮演活泼开朗 的青年女性。 表演以做功、
说白为主。
扮演擅
长武艺的女 性。较重唱、 做、舞。
扮演老年妇
女的角色。如
《打龙袍》中的
李皇后。
演唱用本嗓。
综合了“青衣”、 “花旦”、“武旦”的 表演特点,唱、念、 做、打并重的旦角。
勾大花脸的脸谱,俗称“花脸”。专门扮
演性格粗犷、性情豪放、形象高大的男性角色。
以唱功为主,
又称铜锤或黑头。
唱、念、做派要
求雄浑、凝重。
架子花脸, 以做功为主。
以武功为主。
因在鼻梁上先抹一小方块白粉,然后勾画脸谱, 所以俗称“小花脸”。 专门扮演滑稽、幽默、机敏的人物。又分文丑、武 丑、彩旦。
京剧 的行当:就是角色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
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进行划分。分为生、旦、净、
丑四类。
生
旦
净
丑
除净、丑以外的男性角色。内行术语称为“俊
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 几个门类。除红生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生介绍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
因为老生都挂胡子。
胡子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髯口”。
老生除了须生和胡子生,还有一个名词叫正生,表示严肃端庄的意思。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又叫真声或大嗓)。
照规矩,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叫作“黑三”)。
另外还有灰色的三绺胡子,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门名词叫“黪(音惨)三”,或“苍三”。
还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
还有一种胡子,不分绺,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术语叫作“满”,如黑满、白满、黪满。
照京剧原来的传统,不论是戴黑满的,或是戴黪三、黪满、白三、白满的,都不属于老生扮演的范围。
只有戴黑三的,才能算是真正的老生。
其他的角色都由“末”行或“外”行来应工。
现在“末”“外”都合并到老生行当里,老生扮演角色的范围大为扩大,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也叫作安工老生,以唱为主。
为什么叫安工老生呢?我想是因为这种老生既以唱为主,那么他的动作性就比较次要,动作幅度较小,态度比较安闲从容,唱的时候总是比较沉着安稳的,因此叫作安工老生。
例如《二进宫》的杨波,《捉放曹》的陈官,《击鼓骂曹》的祢衡,《文昭关》和《鱼肠剑》的伍子胥,《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空城计》、《雍凉关》、《战北原》、《脂粉计》、《七星灯》等剧的诸葛亮,《四郎探母》的杨延辉,《碰碑》的杨继业。
《桑园寄子》的邓伯道,《让徐州》的陶谦,《逍遥津》的汉献帝等等,都属于唱工戏。
还有一种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者生都可以兼演,仍如《十道本》的褚遂良,《夜审潘洪》的寇准,《审头刺汤》的陆炳,《审刺客》的闵觉等,都属于这一类。
由于大段念白很难掌握,从表现技巧看,比起唱工和做工戏,难度大得多,所以这类戏现在很少演出了。
做工老生又叫作哀派老生,是以表演为主的一种行当。
衰派老生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类老生专门扮演年老体弱、戴白胡子的角色,所以叫作衰派。
例如《清风亭》的张元秀,《扫松下书》的张广才,《三娘教子》的薛保,《九更天》的马义,《徐策跑城》的徐策等等,都屑于这一类。
另一种解释说是因为以做工为主,一般都是表演精神上受了刺激,情绪紧张,神态粗犷,动作激烈的角色,这些角色的精神状态近乎颓唐衰朽,所以叫作衰派。
例如《坐楼杀惜》的宋江,《打棍出箱》的范仲禹,《失印救火》的白槐,《春秋笔》的驿丞张恩,《战蒲关》的刘忠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我认为衰派老生这个名词并不全面,还是说做工老生,特点就是侧重以表演为主,这样比较科学、严谨。
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
武考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
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
“靠”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就是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
身穿铠甲,在京剧里叫作披靠或扎靠。
“把”是“把子”的简称,就是兵器,俗称刀枪把子,也是京剧的专门名词。
凡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
例如《定军山》的黄忠,《阳平关》的黄忠,《失街亭》的王平,《战太平》的花云,《震潭州》、《八大锤》等剧中的岳飞,《下河东》的呼延寿亭,《武昭关》、《卧虎关》、《战郢城》等剧中的伍子胥,《潞安州》的陆登等等,都屑于靠把老生应工。
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老生戏,例如《南阳关》(伍云召)、《打登州》(秦琼)等都是。
这种按照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及其剧目的方法,为的是便于演员掌握所扮演角色的表演特点,同时根据自己的各种条件来选择适合于自己演出的剧目。
如果某个演员擅长表演而嗓音较差,那么他就必须选择做工老生戏,作为他的主要演出剧目。
如果某个演员擅长唱和做,但是武功基础较差或是身体较弱,那么他就应该扬长避短,避免演出武功繁重的武老生戏。
这里应该说明一点的是,京剧各个行当中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和这种划分行当的方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就在这种以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擅长某种行当的表演特点(包括特技)的杰出演员。
,这些演员,又由于各自的天赋条件,师承来源,接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文化修养,技巧水平,社会经历,艺术实践的积累,以及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反应的深浅程度等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
比如同是唱工老生,就分成谭(鑫培)派、孙(菊仙)派、汪(桂芬)派、汪(笑侬)派、余(叔岩)派、刘(鸿声)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杨(宝森)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等等。
做工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是麒派和马派。
实际上,谭派和余派并不仅仅以唱工见长,谭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俱佳,文、武兼擅的艺术家。
按照表演的侧重和分工来划分行当,判别剧目,并不是绝对的,更不能机械呆板加以分类。
有很多戏都是唱做并重,或是文武兼蓄的。
实际上纯粹唱工戏或单纯做工戏,是并不多的。
我们只能说是侧重某一方面。
绝大多数的做工戏,也要唱,只是唱得少一点。
而唱工戏也必须表演人物,不能一味地傻唱,只是说这出戏主要通过音乐形象来感染人。
但是只唱而不表演,只能听不能看,那就不是真正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位京剧演唱者而已。
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戏,也不能划分得截然清楚。
例如《定军山》,一般都列入靠把老生戏,而且很有代表性。
但是这出戏既要有优美的工架和娴熟的武功,可是还要能够一边跑着圆场,一边唱着速度很快的快板,而且还要唱得节奏铿锵,情绪激昂,字眼清晰准确。
所以这出戏虽然列入靠把老生戏,但是实际上比起一般唱工老生戏,难度还要大,还要吃功夫。
再比如《打鱼杀家》这出戏,萧恩这个角色就很难把它具体划入哪一类行当,因为这是一出唱、念、做、打并重的戏。
再如《上天台》的刘秀,前半出是重唱工的,而后边的《打金砖》又有很繁重的甚至高难度的跌扑功夫。
如果你只能唱,就演不了后边的戏,如果你只有跌扑的功夫,没有嗓子,你就不可能唱前边的戏。
所以说行当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今后的社会发展来看,作为一个京剧演员,必须是文武全材。
只能唱,或是只能打,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受欢迎的演员。
除去按照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老生行当中的细目以外,对于老生,还有一种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的种类来划分的方法。
这样划分的种类有:王帽老生、袍带老生、褶子老生、靠把老生、箭氅老生。
王帽老生指的是头上藏着王帽,身上穿着龙袍,就是在舞台上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
例如《上天台》、《打金砖》的刘秀,《金水桥》的唐太宗,《马嵬坡》的唐明皇,《逍遥津》的汉献帝,《取成都》的刘璋等。
这些王帽老生戏,基本上都是以唱工为主的。
袍带老生也分为这样几种:所谓袍带,一般头上都戴着纱帽,身上穿着蟒袍。
穿蟒袍的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
还有一种是穿官衣的。
官衣的样式和蟒袍一样,就是身上不带绣龙、绣花的,比较素净的袍服。
穿官衣的老生角色如《群英会》的鲁肃,《玉堂春》的红袍、蓝袍,包括像诸葛亮,虽然不戴纱帽,不穿蟒袍和官衣,可是扮演诸葛亮这样的角色,也划分到这—类里去。
还有一种是褶子老生。
归褶子老生所扮演的角色最多。
这褶字是个比较特殊的字。
这个字有两种念法,按照〈新华字典〉的标准音是念哲,例如咱们平常说百褶裙。
还有一个音在〈新华字典〉里是没有的,音“学”,这是剧团里的习惯用字,叫“褶子”。
褶子是一种服装的名称,式样有点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衣裳,大斜领子,斜大襟,长袍大袖。
因为很像和尚、老道所穿的长袍。
所以俗称道袍。
这在舞台上是一种便服,一般也分这么几种:一种是上边绣花的,叫作花褶子;一种是比较素净的,叫作素褶子;纯黑色的叫作青褶子。
这是一般普通百姓,或地位不太高的人,或是一般书生、秀才所穿的一种便服。
穿褶子的角色比较多,包括一些绅士和在野的官员,也穿这种便服。
凡是穿这种衣裳的老生,就叫褶子老生。
例如《状元谱》中的老生陈伯愚,《击鼓骂曹》中的弥衡,《捉放曹》中的陈宫等等。
与此相类似的,特别穷的、倒霉的、落破的文人,穿一身青褶子,就是纯青色的道袍,例如《问谯闹府》的范仲禹,《马前泼水》的朱买臣等。
因为这样一些角色的生活比较困苦,服装比较朴素,所以还有两个专门名词叫作贫生,或苦条子老生。
苦条子是地方俗语,旦角也有苦条子青衣。
这都是从服装上来辨别角色的一种划分方法。
此外还有箭氅老生。
箭是箭衣的简称。
氅是大氅的意思,就是罩在外面的外套。
箭氅老生就是箭衣外边穿着开氅之类服装的人。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武人出身。
在戏里不一定有武打,可是因为这些角色是武人出身,所以也穿这样的服装。
常见的戏如《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等,都是这类的角色。
靠把老生在前边说过了,就是武老生。
这些都是按照角色的身分份和社会地位,用他们所穿的服装来划分的一种方法。
这样的划分方法,主要还是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容易欣赏演员的表演特点。
演员一出场,观众看到他的服装和化妆,就知道他是属于哪一类的角色,就可以集中精神欣赏他的某些独特的表演特点。
这种划分方法,当然是比较表面化了,跟塑造人物性格没有什么过分密切的关系。
花脸介绍京剧的花脸即包括以唱工为主的铜锤花脸,以工架做派为主的架子花脸,以武打摔跌为主的武花脸。
早期花脸影响较大的是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庆春圃、李连仲、黄润甫、刘永春、金秀山、刘鸿声和裘桂仙。
在这些前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三派应运而生,为花脸丰富了表演,开拓了戏路,提高了地位。
在金、郝、侯三派之后,裘盛戎、袁世海又分别把铜锤和架子花脸推向了各自的高峰。
在金、郝、侯同时还有钱金福、许德义、范宝亭等武花脸。
在裘、袁的同时还有著名的“三奎”即王泉奎、娄振奎、赵文奎。
由于裘派影响极大,出现了“十净九裘”的局面。
传人有方荣翔、孟俊泉、李长春和马永安等。
丑角介绍:无丑不成戏,丑角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包括文丑和武丑,文丑亦称小花脸或三花睑,武丑又称开口跳。
文丑分为官文丑、方巾丑、茶衣丑、巾子丑和彩旦。
传说当年唐明皇演戏,就是应工丑角.因皇帝的身份,演戏有诸多不便,为此皇帝特意在脸上挂一块白玉,久而久之,丑角的脸上就留下了——块白,这就是我们今天戏曲舞台上丑角所画脸谱中的白色“豆腐块儿”。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在长期的戏曲发展吏上.丑角的化妆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行为的不同和差异,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脸谱,如腰子型粉脸、圆形粉脸、枣核型粉脸、筝型粉脸、元宝型粉脸、丑老脸、丑破脸以及碎脸、揉脸和象形脸等。
其中最典型的是方巾丑,脸部中央用白粉勾画—幅“豆腐块儿”型的白粉脸,因此观众一看见这块“豆腐块儿”就知道这个演员是丑角。
丑角的脸谱——要传神,二要干净,三要美观,最忌讳的就是—一个脏字。
有人为了突出丑角的花哨和幽默,以为勾画得越花越多就越好,如胡乱添画痞子、疮痣等,其实这种画法的结果只能越画越脏令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