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课时设计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节课,全课时为40分钟。

二、课程目标1、理解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杜甫的三首诗歌:《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

2、教师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1、播放音乐:唐代乐曲《阳春白雪》。

2、请同学快速朗读《春望》。

二、教学(25分钟)1、导入(5分钟)请同学口头说说他们对杜甫的认识和他的代表作品。

2、讲解分析方法(5分钟)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教学杜甫诗歌(15分钟)教师依次讲解《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三首诗歌。

讲解时,教师要突出诗歌的感情、意象和声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主题和思想。

三、归纳(5分钟)1、教师总结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的前进方向。

2、让同学们总结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5分钟)请同学每人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堂鉴赏杜甫诗歌的课,内容紧凑,设计得当。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和探讨鉴赏方法,使学生对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组合使用了听、说、读和写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思考、交流和写作中逐渐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展示了如何鉴赏杜甫的诗歌。

教师的讲解探讨方法很直观,涵盖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意象和声音等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和总结所学,同时写作作业梳理课堂所得,使得课堂效果得到了优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 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 面了。
总结
• 1、沉郁顿挫 •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
忧愤、蕴藉;“顿挫”是指情势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 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2、诗人的悲愁情怀

秋天万物凋谢,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
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
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类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 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叹。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叹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
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独留青冢向傍晚
远葬他乡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什 么 方 法 表 达
么事为
态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最新课件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的所
(描 鉴
弄写 赏
清的 史古 实人 )、
往 事 是
咏 史 诗 三 步 骤


33
•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 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 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Shì的整 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 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 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 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 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 千古有同感焉。”

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 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

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

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
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
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
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最新课件
20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
最新课件
2
靠献赋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
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
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
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
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
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
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
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最新课件
3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 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 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课件 (共6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课件 (共67张)
择决定命运,环境造就人生!
杜 甫
( 其 三

登 高
杜 甫
请欣赏大家用平板所创作
的画作,从画面所展示的意 象和营造的意境来看,你喜 欢哪一幅,为什么?请用一 句话说出自我观点。




杜 甫
( 其


怀


杜这三首诗分别运用了什么样 的写作手法,请简洁概括。
明朝未及,我只有过好每一个今天,唯一的今天。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3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 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 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 huàn 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 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 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 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 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 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 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 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 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 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 民的愿望。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 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 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 的感慨。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 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 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 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 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 恨之情。

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其一是句 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意象的超越现实。


•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
3.
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miǎo秋,以时则 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则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联
仰 俯
高天急风 江水洲渚

仰 天边落叶
颔联 俯 不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
颈联 悲秋常作客

多病独登台

苦恨霜鬓
尾联
新停酒杯
小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 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诗人采用层层递进的顿挫的笔法,使蕴藏 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更深刻地 表达出来了。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 遇,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 民的苦难。可见诗人不仅在悲自然之秋,也 在悲人生之秋。
杜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月夜》、《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 化境”。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 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 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
颈联由眼前景到
悲秋:时之凄惨 常 :久 作客:客居他乡、漂泊他乡 百年:年暮垂老
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 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 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 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 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 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的,则称 排律或长律。
语言韵律屈折有力——顿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 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 《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 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 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 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 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 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 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 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 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 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 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 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着 写的,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 时间越显得悠久。
诗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 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 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 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 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登高
朗读: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 什么?
凄楚、悲伤、悲愤 孤独、沉郁
首联 写了哪些景物? 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风--天--猿--渚--沙--鸟
急高哀清白 飞 凄 空凄 凄 孤 冷 旷厉 清 独
秋意悲凉 境遇孤苦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 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
心中情,使人感 到诗人羁旅之愁 和孤独之感
多病: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 :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 人一起去。此时却是异地独自登台。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 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2.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 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 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 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 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律诗可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
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 “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 “二二一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 “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 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 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 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 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 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1.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 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安史 之乱之后,地方军阀们相互争夺地盘, 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 下,诗人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 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 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 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 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 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 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