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知识点整理学生版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二、通假字渔父 (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枯槁..憔悴,形容(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古义:今义: )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 )四、重点词语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 举:是以:见: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 餔:糟:歠:醨: )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高举:为: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浴: )8、安能以身之察察..者乎 ( 察察:汶汶: ) ..,受物之汶汶9、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 莞尔:枻: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 ( )六、一词多义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 ( )(2)何故深思高举 ( )2.之(1) 渔父见而问之 ( )(2) 安能以身之察察 (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 3.于(1) 圣人不凝滞于物 (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3) 何故至于斯 ( )4.而(1) 渔父见而问之 ( )(2) 而能与世推移 ( )(3) 渔父莞尔而笑 ( )七、古汉语句式1.子非三闾大夫与 (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行吟泽畔( )4.遂去,不复与言( )5.屈原既放 ( )6.是以见放 ( )八、重点语句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挣揣一个状元回来.()再休似此处栖迟。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荡,徘徊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到
④ 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被
② 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面,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我”
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
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 一词多义
1举
1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
全
②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完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淈(gǔ)泥
二 通假字
渔父
“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三 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敲打;歌,唱歌。
四 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洗头。浴:洗身。 振:抖动。
2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第三专题《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备课:胡秀霞审核:时珠峰一、通假字。
渔父见而问之曰“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古今异义。
(1)颜色..枯槁。
古义:脸色今义:颜色、色彩..憔悴,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拘泥、执着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地举起(4)可以..濯吾足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能够..濯吾缨、可以三、词类活用。
(1)乃歌.曰名作动,唱歌(2)鼓.枻而去名作动,敲打(3)安能以皓皓之白.形作名,纯洁的品德四、一词多义。
之:(1)渔父见而问之曰。
代词,代指屈原(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的标志;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结构助词,的(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而:(1)渔父莞尔而笑表修饰(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表递进(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表顺承(表递进)(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表并列(5)鼓枻而去表修饰于:(1)圣人不凝滞于物被,表被动(2)何故至于斯到(3)葬于江鱼之腹中在以:(1)是以见放因为(是以:因此)(2)安能以身之察察拿、用(意译为“让”)(3)安能以皓皓之白用(意译为“让”)(4)可以濯吾缨用来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整个(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3)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游:(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走(2)游刃有余自由移动(3)秦时与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交往,交游与:(1)子非三闾大夫与助词,表示疑问语气(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3)咸与维新参与见:(1)是以见放被,表被动(2)未得与项羽相见会见(3)图穷而匕见同“现”,显露五、特殊句式。
(1)子非三闾大夫与(判断)(2)安能以身之察察(定后)(3)自令放为(宾前、被动)(4)游于江潭(状后)(5)是以见放(宾前、被动)(6)屈原既放(被动)(7)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8)行吟泽畔(省略)(9)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六、译文。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著名的古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普通渔夫追求精神自由和追求内在满足的故事。
通过渔夫的经历,作者表达了对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批判,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内心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梳理。
一、课文背景《渔父》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
文章发表于《警世通言》中,通过渔夫这个角色,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智慧和追求,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主要人物1. 渔父: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放弃了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机会,选择守住自己的小渔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2. 渔父的儿子:渔父的儿子破釜沉舟,勇敢地扬帆出海,希望通过打渔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三、主题思想1. 探讨生活追求:《渔父》通过渔父的故事,让人们反思生活的本质,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2. 批判虚荣名利:通过渔父的拒绝,作者批判了社会上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现象,强调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四、描写手法1. 夸张手法:文章采用夸张手法来突出渔父拒绝权臣官位和追求内心满足的决心和机智。
例如,渔父扔掉的曾国藩的官帽被风吹到百丈之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渔父对官位的态度。
2.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渔父和权臣的对比,凸显了渔父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崇高品质。
渔父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也不愿追求虚荣的荣华富贵。
五、情感色彩1. 崇高情感:文章通过渔父的选择,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向往和追求,唤起读者对崇高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2. 幽默情趣:文章中穿插了一些幽默的细节,如渔父将曾国藩的官帽用草绳吊在房梁上,形象夸张地展示了渔父机智幽默的一面。
六、启示与反思1.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只有获得内心的平安和满足,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意义。
《渔父》知识整理

《渔父》知识整理《渔父》文言知识整理一、文言虚词1.之(1) 代词。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能以身之察察(3) 助词,的。
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吾足2.于(1) 介词,被。
圣人不凝滞于物(2) 介词,在。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何故至于斯3.而(1) 连词,表承接。
渔父见而问之(2) 连词,表转折。
而能与世推移(3) 连词,表修饰。
渔父莞尔而笑二、文言句式1.判定句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定)2.疑问句(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3.省略句(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4.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渔父》基础知识整理1、通假字①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2、古今异义词①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拘泥;今义:今指①停止流淌,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今指高高举起。
3、句式类型①行吟泽畔。
(省略句)②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句)③是以见放。
(被动句)④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⑤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⑥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句))《渔父》原文与参考译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文言知识点实用版

1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②何故深思高举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游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③二十而南游江淮3于①圣人不凝滞于物②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③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4见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②慈父见背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行吟泽畔遂去,不复与言行为尽,完游荡,徘徊交际,交往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介词,被。
介词,在。
介词,至U被放在动词前面,翻译为“我”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定语后置省略句,省去介词“于”;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前省去主语和介词的宾语被动句,“放”,被流放之意《渔父》知识点梳理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渔父(f U)枯槁(g co)凝滞(zh I)莞尔(w cn)鼓枻(y i)濯(zhu 6)缨餔(b 口)其糟而歠(chu b)其醨(I 1)汶汶(men)淈(g U)泥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三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__________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代意思。
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古义: 形体容貌3何故至于斯?古义: 到。
今义:表示另提件事情。
4何故深思高举古义: 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5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 拘泥,执著。
今义:停止流动。
五一词多义被动句,“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被动句,“于“表被动 以后,已经 枯瘦 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搅浑 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呢。
沐:洗头。
浴:洗身。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
洗。
八翻译下列句子。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苏教版必修五 渔父 知识清单

《渔父》知识清单一、作者及主要人物《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后来,楚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遭到放逐。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二、创作背景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在个人和楚国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渔父》。
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看,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以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三、文体知识《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的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一、渔父的主题《渔父》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通过渔父的忧虑与感慨,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观念和态度。
渔父在诗中主要表达了对权力的反感、对忠贞的赞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内容贯穿了整篇诗歌,成为了渔父的主题。
二、渔父的寓意《渔父》中反映了楚国社会的政治黑暗和贵族腐败的现实,渔父对这种现实感到不满和愤懑。
他期望通过努力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同时他对忠贞、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也寓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渔父的文学特点1. 对比手法《渔父》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渔父自己和贵族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突出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2. 借物抒情《渔父》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渔父捕鱼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水、鱼群等自然景物,使诗歌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
3. 叙事性《渔父》采用了叙事性手法,通过渔父的日常活动和内心独白,生动地展现了渔父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使整篇诗歌更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四、渔父的影响《渔父》这篇楚辞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渔父》被一直奉为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渔父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人们思考生活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渔父这篇楚辞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社会写实的文学作品。
它以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传达了对社会不公不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主题、寓意、文学特点以及影响都体现了这篇楚辞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学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璀璨历史,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知识点整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屈原既.放(既:)
2.是以.见放(以:)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而:)
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而:)
5.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
6.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歠:)
7.新沐.者必弹冠(沐:)
8.新浴.者必振衣(浴:)
9.受物之汶汶
..者乎(汶汶:)
10.渔父莞尔
..而笑(莞尔:)
11.鼓枻.而去.(枻:;去:)
12.可以濯.吾缨.(濯:;缨:)
二、一词多义
1.游: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⑵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⑶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⑷游.刃有余()
2.举:⑴举.世皆浊我独清()
⑵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⑶戍卒叫,函谷举.()
⑷举.大计亦死()
⑸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⑹杀人如不能举.()
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3.与:⑴子非三闾大夫与.()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⑶恐年岁之不吾与.()
⑷苏子与.客泛舟()
⑸则与.斗卮酒()
4.于:⑴圣人不凝滞于.物()
⑵何故至于.斯()
⑶葬于.江鱼之腹中()
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⑹故燕王欲结于.君()
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鼓.枻而去(鼓:)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歌:)
3.安能以皓皓之白.(白:)
四、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颜色
..憔悴
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形容
..枯槁。
古义: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何故至于
..斯
古义:今义:a.表示达到某种程度;b.表示另提一事。
4.圣人不凝滞
..于物
古义:今义:a.停止流动,不灵活;b.凝聚
5.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
五、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
2.屈原既放
3.是以见放。
4.圣人不凝滞于物。
5.令自放为?
6.游于江潭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8.行吟泽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