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自查整改报告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总结归纳自查整改报告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总结归纳自查整改报告一、前言抗菌药物是当今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能够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然而,抗菌药物的错误应用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包括药物耐药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因此,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自查整改,以确保临床上合理、规范、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维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促进抗菌药物的可持续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频繁使用广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应用范围广,但如果过度使用,会导致耐药细菌菌株的选择性增殖。
而且,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也会破坏正常菌群平衡,增加真菌和致病菌的感染风险。
2.未进行敏感性测试。
临床中,有些医生在没有获得相关敏感性测试结果的情况下,就会给患者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这样做的风险是很高的,没有敏感性测试的支持,很难判断所选药物是否对细菌感染部位的细菌有效。
3.抗菌药物给药剂量错误。
未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必要的调整,导致抗菌药物给药剂量过高或过低。
4.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在临床实践中,有些医生会将多种抗菌药物合并使用,但联合用药并不一定能提高疗效,反而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5.忽略抗菌药物监测和评估。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缺少对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估,无法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改进措施1.加强医疗团队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如组织培训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推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对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规范性认识。
2.建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度。
制定有关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引和管理制度,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规范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限制非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鼓励适当的敏感性测试,并强调个体化给药剂量。
3.强化监测和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方面的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自查报告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自查报告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预防手术感染以及控制医院内感染至关重要。
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甚至出现严重的多药耐药菌感染。
因此,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和指南进行。
本文将对我所在单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进行自查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管理1.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我单位已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按规定进行执行。
抗菌药物的购买、分发和使用均需要经过医疗机构药事管理部门严格控制和监督。
2. 抗菌药物使用审批:我单位已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需经过审批才能开具相关处方。
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禁忌和注意事项也在审批过程中进行了明确说明。
三、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培训1. 编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我单位已编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在医院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
指南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用药剂量和疗程、不同类型感染的治疗原则等。
2. 抗菌药物培训: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我单位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培训,包括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四、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1.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我单位已建立完善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体系,对于感染患者进行了规范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单位鼓励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包括选择适当的药物、正确的用药剂量、合理的疗程和给药途径。
同时,也提倡使用抗菌药物的定量指导原则,以减少多余的用药和不必要的药物耐药性产生。
3.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在特殊情况下,我单位会考虑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需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病情和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和决策。
五、抗菌药物疗效监测和不良反应管理1. 抗菌药物疗效监测:我单位对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疗效监测,包括疗效评价和临床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最新抗菌药物自查报告

第一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自查整改报告抗菌药物自查报告威海海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和自查整改报告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我院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小组并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和整改,现汇报如下一、调查情况1、抗菌药物基本情况调查(1)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替安、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鲁抗)、克林霉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利君)、替硝唑注射液、注射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他啶(齐鲁)、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2)使用金额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替安、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利君)、克林霉素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鲁抗)、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他啶(齐鲁)、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用阿奇霉素(0.25g)、替硝唑注射液。
(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2%,使用强度42DDD。
(4)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92%。
(5)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为?DDD。
(6)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3%,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5%。
2、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1 )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联合用药率过高。
虽然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62%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96%以上,远远高于标准的30%以下。
(2)未按照规范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
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存在不合理现象。
在使用剂量方面存在个别大剂量、超剂量现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自查报告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自查报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自查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本单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自查,现将自查报告如下:1. 抗菌药物使用宣传教育情况:- 在门诊和住院患者中,我们开展了抗菌药物使用宣传教育活动,包括悬挂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学术讲座等;- 在医院内部,我们通过制作电子屏幕、发送内部通知等方式,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 我们还与药师开展合作,对医疗团队进行培训和宣讲,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2.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情况:- 我们建立了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实施、运行和评估;- 我们对医师开展了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并制定了相关教育培训计划;- 我们对医生的抗菌药物处方行为进行了评估和监控,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 我们注意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改进。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评价情况:- 我们通过临床路径、指南和规范,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 我们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疗效进行了评价,以确保疗效目标的达成;- 我们进行了临床用药风险评估,及时制定和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我们主动开展了抗菌药物使用效果的顾客满意度评估,以了解患者对我们工作的评价和建议。
4. 未来改进工作计划:- 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宣传工作,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 不断完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指导;- 加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质量评价水平,确保疗效目标的实现;- 加强与药师、药品监管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以上是本单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自查报告,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和改进。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自查报告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自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和合理使用,相关部门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行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自查过程中的发现和整改情况,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二、自查目标和方法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我们制定了以下自查目标:1. 对医疗机构内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审查;2. 检查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购买、配送和使用情况;3. 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和相关信息,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自查方法包括:1. 查阅医疗机构内的相关管理制度文件;2. 检查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库存记录和配送记录;3. 收集抗菌药物的使用数据和医生开具抗菌药物的处方信息;4. 与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的实际情况。
三、自查结果根据自查的结果,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1. 医疗机构内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使用准则和标准流程;2. 抗菌药物的购买、配送和使用缺少制度的监督和控制;3. 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和种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滥用现象;4. 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缺乏新的研究成果的更新意识。
四、整改措施根据自查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整改措施,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 完善医疗机构内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使用准则和标准流程;2. 加强对抗菌药物的购买、配送和使用的监督和控制,确保制度的执行;3. 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合理使用意识;4. 建立与研究机构和专家的合作机制,及时了解和应用新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五、改进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整改措施的效果,我们将进行以下工作:1. 对医疗机构内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进行再次审查,确保制度的完善和执行;2. 检查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购买、配送和使用情况,比对前后的变化;3. 继续收集抗菌药物的使用数据和处方信息,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医院抗菌药物自查报告

医院抗菌药物自查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
为了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合理使用,本文将对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并汇报相关数据和措施。
二、自查内容及结果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记录,自去年1月至今年6月,共使用了XX种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其中,β-内酰胺类药物占比最高,达到了XX%。
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普通科室和重症监护室,占总使用量的XX%。
2. 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率等。
自查结果显示,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XX,低于卫生部门规定的标准。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XX%,也符合要求。
3. 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为了了解我院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我们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检测。
结果显示,XX%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XX%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4. 抗菌药物管理措施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
首先,建立了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其次,加强了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和总结。
三、改进措施和建议1.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指导针对目前存在的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建议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同时,制定更为详细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适应症和使用时机,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 完善药物敏感性监测体系为了更好地了解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建议建立完善的药物敏感性监测体系,定期对常见病原菌进行敏感性检测,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3. 强化抗菌药物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自查报告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自查报告一、背景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保障患者健康、控制医院感染、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在我国医疗机构中较为普遍,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要求,我院开展了抗菌药物使用自查工作。
二、自查内容与方法本次自查主要针对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是否符合适应症、剂量、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自查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组织培训: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大家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2. 数据收集: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用量、用药时长等。
3. 自查自纠:各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现场检查: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5. 结果分析:对自查和现场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自查结果与分析1. 自查结果(1)抗菌药物使用率: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5.6%,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4%。
(2)病原学送检率:我院病原学送检率为60.7%,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3%。
(3)不合理使用情况:自查中发现,部分科室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如无指征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
2. 结果分析(1)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通过加强培训和宣传,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提高,导致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所下降。
(2)病原学送检率提高:我院加强了对病原学送检的重视,提高了病原学送检率,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不合理使用情况:部分科室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科室的监管和指导。
医院抗菌药物自查报告

医院抗菌药物自查报告一、引言抗菌药物是医院临床工作中不可或者缺的重要药物,但其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全球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为了规范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本报告对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1. 抗菌药物使用总体情况根据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记录,自去年至今,我院共使用抗菌药物XXXX种,总计XXXX剂次。
其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居前三位。
2. 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分析为了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程度,我们采用了以下指标进行分析:- DDD(日剂量定义):抗菌药物的标准剂量,用于比较不同药物的使用量。
- DDD/1000住院天数:表示每1000住院天数内的抗菌药物使用量,用于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
- DDD/千元药费:表示每千元药费内的抗菌药物使用量,用于评估抗菌药物的经济性。
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如下:- DDD/1000住院天数:XX(单位)。
- DDD/千元药费:XX(单位)。
3. 常见病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我们还对我院常见病种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根据分析结果,这些病种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下:- 呼吸道感染:XX%的患者接受了抗菌药物治疗,其中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最为频繁。
- 泌尿系统感染:XX%的患者接受了抗菌药物治疗,其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最为频繁。
- 皮肤软组织感染:XX%的患者接受了抗菌药物治疗,其中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最为频繁。
三、改进措施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1.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通过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合理用药意识。
2.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制定详细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明确各类感染的治疗方案和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以及限制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和自查整改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我院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小组并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和整改,现汇报如下:
一、调查情况
1、抗菌药物基本情况调查
(1)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米诺、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鲁抗)、头孢挫林钠、头孢西丁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利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替硝唑注射液、注射用青霉素、注射用头孢他啶(齐鲁)、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2)使用金额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米诺、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利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克林霉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鲁抗)、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他啶(齐鲁)、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用阿奇霉素(0.25g)、替硝唑注射液。
(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2%,使用强度42DDD。
(4)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96.2%。
(5)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5.3%,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5%。
2、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
(1 )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联合用药率过高。
虽然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62%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96%以上,远远高于标准的30%以下。
(2)未按照规范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
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存在不合理现象。
在使用剂量方面存在个别大剂量、超剂量现象。
(4)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较长。
(5)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还没有完全按照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规定执行;
(6)更换品种、联合用药依据不充分;
(7)仍有越级使用现象。
二、自查整改报告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地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制订了以下整改措施:
1、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做到品种结构合理。
我院原有抗菌药物30余种,种类较多,删减困难较大。
经院委会多次遴选,最后保留了疗效好、价格适中,不良反
应少,临床常用的15种抗菌药物供临床应用。
2、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适应症、抗菌谱,参考国家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权限并认真执行。
3、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对门诊处方和病区医嘱单进行点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医务科予以通报,督促整改。
对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前十位抗菌药物进行公示。
4、努力规范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科室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抗菌药物。
各科主任认真贯彻落实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使用抗菌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疗程适当。
逐步杜绝长期用药、无适应症用药、联合用药的不良习惯。
5、加大管理措施,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奖惩力度。
我们给各科室制定药品使用比例,降低药品费用,限制抗菌药物用量,对超比例的科室严格处罚,加大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责任人的处理和惩罚力度。
6、加强学习,持续改进。
持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 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适应证、不良反应等, 以便根据上述特点, 结合患者临床特点( 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 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7、尽早确立感染病学诊断,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中、重度感染住院病人入院第一天或开始发生感染时(使用抗菌药物前) 即应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轻度感染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可酌情选择进行。
取材及送检方法要正确规范。
8、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预测病原体种类,进行经验治疗;试验结果报告后应认真参考试验结果选用药物。
抗生素治疗2~3 天后如未见效再更换其它药物。
9、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
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
10、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
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
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 小时,最迟不超过48小时。
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11、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
二联用药的指征是: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和(或) 混合感染;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需长期用药,为避免单一用药而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或毒性者。
三联或四联用药的指征是:经二联用药疗效不明显的严重或混合感染;大型或污染手术;结核等特殊疾病的联合用药按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
12、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13、密切监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必须做过敏试验的药物要严格按规定进行,熟练掌握急性过敏反应的抢救措施,慎用有较明显毒副反应抗菌药物,执行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14、注意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用药。
儿童、老人、孕妇、肝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如氨基糖甙类、氯霉素、四环素等。
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如剂量、间隔时间、疗程等
15、加大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宣传力度,及时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合理用药的教育,制作宣传栏,让公众真正明白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严重后果,使其懂得感冒、喉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这类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无效,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增加,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