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知识2:中外冲突 知识 :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
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探究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 、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 忾的民族向心力。 忾的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2)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 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坏。 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坏。
(3)了解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
A 组建抗倭队伍“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组建抗倭队伍“戚家军” 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 台州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台州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C 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了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了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丝绸 瓷器
珠宝 香料 药材
馈赠出去的主要是手工技术,换回的主要是初级农业、手工业产品。 馈赠出去的主要是手工技术,换回的主要是初级农业、手工业产品。说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还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明: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还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知识1:中外交往 知识 :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经过: 经过:1405~~1433年 倭患猖獗, 年 七下西洋,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七下西洋,最远达非洲东 经过:戚家军九战九捷。 经过:戚家军九战九捷。 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戚继光抗倭 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周芳田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及课件中对郑和的简介。然后思考问题。
(1)、明成祖为什么会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过渡: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明成祖才会把下西洋的重任托付给郑和。那么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怎样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活动详细了解。
2、小组活动:“探寻郑和的足迹”(结合动态教学课件)
(1)各小组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课件展示动态路线图)阅读书本P95—96正文和小字部分。阅读完毕后填写郑和下西洋情况表。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欣赏音乐《七子之歌》(播放视频)
/v_show/id_XNDUyMTk2OTI=.html
提问:知道这首歌词作者吗?教师点拨:该诗写于1925年3月,是闻一多有感于近代西方列强占我国领土而作。
这首歌所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处地方被列强霸占?
澳门近代是被西方哪个国家强占的?
课堂达标检测
课后提升
完成课后探究训练题目,拓展学生的知识,满足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书P93注解回答;(出示课件,加深学生对西洋具体地理位置理解掌握)
教师过渡:郑和下西洋是作为明代对外友好交流的事例,但是在明朝时期即有友好交往又有激烈的冲突。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中外交流与冲突。
课件展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采取学生齐读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学习新课
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历史
3,课时:1
二、教学目标
1、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探究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引言中外之间的交往与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外之间的交往与冲突不断增加,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展开探讨。
中外交往的背景自古以来,中外之间就存在着交往与冲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许多外国人前来交流。
历史上,中外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为贸易和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通、著名的“香案”等。
而冲突则主要源于领土争端、政治分歧等因素。
不过,总体来说,古代中外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冲突也相对较少。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外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广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外交往打开了大门,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和游客。
中国的崛起也使得中外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更加紧密。
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也带来了中外之间的冲突,如南海争议、贸易战等。
而在文化领域,中外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中餐、中医、中国功夫等传统文化在国外得到广泛传播,而外国的文化也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接受。
中外交往的影响中外之间的交往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首先,中外交往促进了经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外贸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外国的投资和技术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中外交往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在海外拥有了更多的文化软实力,中餐、中医、中国功夫等成为了全球热门话题。
同时,中国人也更加关注和接受外国的文化,世界各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然而,中外之间的交往也带来了一些冲突与挑战。
首先,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差异和利益冲突导致了外交摩擦和冲突的增加。
例如,中国与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也给两国经济带来了压力。
其次,文化交流也可能引发冲突,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摩擦和争议。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键入文字]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
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课程标准]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
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
1。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A.郑和舰队的庞大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C.指南针用于航海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
6、“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 )
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
2、请比较岳飞抗金和戚继光抗倭的异同。
3、分析: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4、从戚继光等人身上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三、系统建学
四、限时作业
(三)课堂限时作业
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班级:姓名:成绩:
1-6每个1分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Fra bibliotek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二、预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三、预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中外友好交往:下西洋
中外的冲突:抗倭
(二)局部揣摩
郑和下西洋
1、目的:2、时间:在位皇帝
3、出发地点:
4、次数:
5、最远到达:
6、作用:促进了和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关系。
7、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
戚继光抗倭
1、倭寇指
2、明朝中期,民族英雄率领的荡平了的倭患。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年月日回归(三)预习质疑
(二)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基本流程为:交流助学——拓展深学——系统建学
集体设计
个人修订
一、交流助学
小组交流.组间挑战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PPT课件24 人教版

•
12、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也不能赢回来。
•
13、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
14、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
15、只有在开水里,茶叶才能展开生命浓郁的香气。
•
16、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
17、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困惑谁都有,但成功只配得上勇敢的行动派。
7、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
8、有些人,因为陪你走的时间长了,你便淡然了,其实是他们给你撑起了生命的天空;有些人,分开了,就忘了吧,残缺是一种大美。
•
9、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
10、没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
1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1553 年 葡 萄 牙
殖民者攫取在
我国澳门的居
澳
住权
门 大
三
巴
牌
坊
澳 门 总 督 府
澳门是西方殖民者在我国
非法占据的第一个侵略据点
课堂小结
中 交往 外 的 交 往 与 冲 冲突 突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推行 了和平外交政策和睦邻友好 的交往模式,郑和是伟大的 航海家
象牙等
南洋纪念郑和 的宝山寺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 猜猜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
你对郑和的外交活动有何看法?
推行了和平外交政策和 睦邻友好的交往模式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上课课件)

二万七千多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西
洋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问题4: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对比
人物 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 次数 7次 人数 2万7千多 哥伦布到达 美洲 1492—1504 4次 1500 达· 加玛到达 比较结果 印度 时间早 1497—1498 次数多 1次 160 4艘 人数多 船数多 船只大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郑和 下西洋”场景,再现了600多年前明朝的郑和7次 率船队远航,创造航海奇迹的辉煌历史。
第3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 学习目标 •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 的居住权的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学习,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 能力。 • 重点难点 • 重点:郑和下西洋。 • 难点:本课空间概念
问题1: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 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郑和传》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宣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海上迷路的可能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中外冲突一: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山东蓬莱 人。明代杰出军事家, 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 防御倭寇的任务。先后 在东南沿海抗倭,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其军 队被称为“戚家军”。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的 民族英雄。
登州
台州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史料,提高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的爱国情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冲突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同学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外历史上的冲突事件,深入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下节课分享。
2. 思考题:如何看待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估学生对爱国主义、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等情感态度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历史意义:
中国
丝绸、瓷器等 亚非各国
珠宝、香料、药材等
郑和传播的文明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 思想,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历法和度量衡 制度,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
中国
郑和、船员
亚非各国
国王、使臣
郑和下西洋期间,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
318次,平均每年15次,更有4个国家先后7位国 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使团同 时来华。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 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明成祖,重海外; 命郑和,下西洋; 示友好,成壮举;
明朝前期—国力 强盛---友好交往
明中期,轻海防;
危机来,冲突起;
明中后期—— 戚继光,抗倭寇; 国势衰落---冲 保国家,载史册;
突不断
葡萄牙,占澳门;
警钟响,示后人;
当时处于封建国社家会强的,中重国海,洋在。世界范 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
若履通衢”
有何表现?
《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
(2)结合已学内 容,想想郑和船队 为什么能做到“昼 夜星弛”的呢?
“郑和碑”。是当今唯一保 存下来得详细记录郑和下西 洋的珍贵的实物史料。现保 存在长乐“郑和史迹陈列 馆”。
1、明朝 前期国力 强盛;
2 、造船 业发达,航 海技术进步, 尤其是指南 针在航海中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 危负年华。
------戚继光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 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外冲突----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非法获取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 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 纳白银500两,得到允准,在澳门上岸,擅自搭棚贸 易。后来,公然用木石砖瓦建造房屋,居住下来。”
1、明朝的一位地方官要进京述职,参见朱
元璋,他应该去的地方是( B )
A、洛阳 B、南京 C、北京 D、西安
2、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 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 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的理由
最有可能是( B )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 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船数 大小船只200多艘
4次 1500人 17艘
次数多 人数多
船数多
船只 长44丈(151.8米) 大小 宽18丈(61.8米) 到达 亚非30多个国 范围 家和地区
长24米, 宽6米
美洲
船只大 范围广
邮票中的历史
郑 和 下 西 洋
哥 伦 布 到 美 洲
历史对比: 你从图片对 比中能获取 哪些信息?
的运用;
3 、郑和 具备的优 秀素质。
2、经过:
刘家港 →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非洲东岸 →红海沿岸
红海沿岸
刘家港
明朝 非
洲
榜葛剌
东
岸
占城
文莱
3、盛况: 人物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 美洲
比较结果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时间早
次数
郑和下西洋是世 人数
7次 27800人
二、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资料:(昆山)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 余战,------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 间,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
-----《昆山县寇始末》
二、 戚 继 光 抗 倭
台州九捷
经过
抗倭形势图
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 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3、明十三陵之一明成祖的长陵位于北京西 北郊,下列选项与明成祖无关的一项是
( A)
A、废除行中书省 B、发动“靖难之役”
C、迁都北京
D、执行削藩政策
云南南江马京昆苏福来印郑明太建西尼和市仓长亚三公晋郑乐三宝园宁和郑宝垄县公和庙郑园公和园公园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郑和本 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家庭的原因使 的郑和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 勇无畏的气概。后入宫当太监在燕王 府当差。在“靖难之役”期间,郑和 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 功。永乐二年(1404年)初,朱棣亲笔写 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 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 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 或“三宝太监”。是中国历史也是世 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 和下西洋后,明朝 有许多人到南洋( 即今东南亚)去做 工和经商。
促进了东南亚的开发和发展
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不威胁他人 的生存,虽然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 族-----。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
友好交往
你能列举明 以前中国对 外友好交往 的事例吗?
本课小结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交往
●戚继光抗倭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葡萄牙殖民者 攫取在我国澳门 的居住权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 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
冲突
反 映
明
友好交往 郑和下西洋
朝
对
外
戚继光抗倭
关
系
冲突战争
葡萄牙攫取在
澳门的居住权
1、背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文莱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宣扬明朝的国威 西洋✓寻:指印找现度失在洋踪文沿的莱岸以地建西区文的。帝东南亚、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
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
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西洋的险恶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请从材料中找出体现“非法获取”意思的关键 词。
澳
1553年,葡萄牙人借
门
口曝晒水浸货物,强
被
行进入澳门
葡
1557年,葡萄牙通过 贿赂明朝官员,取得
萄
在澳门的定居权
牙
强
占
•19世纪五六十
的
年代,葡萄牙人 先后侵占了氹仔
过
岛和路环岛
程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