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按章节顺序—康复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康复心理学Clinacal Psychology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P1)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P7)(一)精神分析或动力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二)生理心理学学派(三)行为学派(四)认知学派阿德勒(A.Adler):自卑情绪是心理障碍的根源(五)人本主义学派主要代表: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康复心理学概念:(P10)康复心理学(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3)残疾人、老年病人、各种慢性病患者。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4)(一)研究应激源和残疾的关系2013级·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心理学仅供参考(二)研究康复对象的心理(三)研究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应用(四)康复心理评定(五)为康复对象、家属等提供心理咨询(六)研究康复治疗方法对心理活动的影响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感觉(sensation):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20)感觉的一般特性:感受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P20)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P21)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P21)思维的分类: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
(P25)气质的分类:1.胆汁质;2.多血质;3.黏液质;4.抑郁质。
(P30)需要(need):是指当环境与机体之间出现某种生理、心理的不平衡时,为了恢复平衡而必须活动的一种潜力状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P34)马斯洛理论中人的需要层次——“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P34)139201康复心理学2016.05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康复心理学知识点大一

康复心理学知识点大一康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身心康复的学科,通过深入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变化,探索并实施有效的干预与治疗方法。
作为康复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大一学生需要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以建立对身心康复的基本了解和认知。
1. 简介康复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任务是通过心理干预促进疾病或创伤后的个体恢复或改善身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它关注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变化,研究人类在应对疾病、创伤或残疾时的心理过程和康复过程。
2. 康复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康复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个体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它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个体的心理与生理状态相互关联:个体的身体状态会影响其心理状态,反之亦然。
康复心理学强调身心的整体性,通过改善心理状态来促进身体康复。
- 环境的影响:个体的康复过程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康复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来促进康复。
-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康复心理学认识到心理干预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包括心理支持、心理治疗等手段,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困难,建立积极心态和适应性行为。
3. 康复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康复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康复:康复心理学在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患者应对疾病、手术或创伤后的心理困扰,促进康复过程。
- 康复训练:康复心理学可以设计和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认知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帮助个体恢复或提升身心功能。
- 职业康复:康复心理学通过职业评估和职业辅导等手段,帮助个体重新适应工作环境,提升职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 康复辅助:康复心理学可以为残疾人士提供康复辅助,包括辅助器具的使用和心理支持等,提供生活自理和社交融入的支持。
4.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康复对象的感受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康复需求和心理状态。
-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控制变量实验,研究康复干预措施的效果和影响因素。
康复心理期末总结

康复心理期末总结一、引言康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帮助身体或心理上受伤的个体恢复并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和技巧。
本学期学习康复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康复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实地实习等形式进行了综合应用。
在本文中,我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康复心理学。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本学期我学习了康复心理学的一系列理论知识,包括康复心理学的定义、范畴和基本原理,康复评估与测量方法,康复干预技术,以及康复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和策略等。
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对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应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实践技能方面,我参与了康复心理学实习,收集了一些康复心理学案例,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通过与实际案例的接触,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康复心理学的理论和策略来帮助个体恢复,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案例分析和实践中,我学会了与个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通过不同的心理干预手段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取得个人成长。
三、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是本学期的重要学习方法,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讨论交流,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康复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从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经验对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非常有帮助。
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康复心理学案例,并找出问题所在。
我也学会了如何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评估和测量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以适应患者的需要。
四、实地实习在本学期的康复心理学实习中,我亲身参与了康复心理学的实践过程,与康复中心的专业人员合作,与康复个体交流,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康复心理评估和干预工作。
通过实地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康复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更有效地帮助个体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大一康复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康复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康复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患有身体疾病或受伤后心理方面的适应与恢复过程的学科。
它综合了心理学和医学的知识,旨在帮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完全恢复。
以下是大一康复心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总结:1. 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康复心理学关注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情感、行为和思维。
它的目标是通过心理干预和支持帮助患者适应疾病或伤害,改善生活质量。
2. 康复心理评估与诊断康复心理评估旨在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康复需求。
通过采用面谈、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评等方法,评估师可以确定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个体化的支持。
3. 康复心理干预康复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应激管理、支持性咨询和心理教育等。
这些方法旨在帮助患者应对康复过程中的负面情绪、焦虑和应激反应,提高他们的康复效果和自我效能感。
4. 康复心理应对策略康复心理应对策略是帮助患者解决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的关键方法。
这包括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寻求专业帮助以及制定实际可行的目标和计划等。
5. 康复心理教育康复心理教育是通过向患者提供相关信息和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康复过程和应对策略的重要手段。
这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的参与程度和信心,并促进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6. 康复团队合作康复心理学强调与医疗团队的合作。
康复心理学师与医生、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以实现最佳的康复效果。
7. 康复心理的实际应用康复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领域包括骨折康复、脑损伤恢复、慢性疼痛管理、心脏康复和癌症康复等。
在不同领域应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以满足患者的特定需求。
8. 康复心理学的职业发展康复心理学的职业发展包括康复心理咨询师、研究员、教育者和管理者等。
随着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这个领域提供了各种职业机会和发展前景。
9. 康复心理学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康复心理学师在实践中需要遵守专业伦理准则,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康复心理学》课程笔记

《康复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康复心理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康复心理学是研究康复过程中个体心理现象、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分支。
2. 内涵:- 交叉学科:融合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 目标导向:旨在帮助残疾人士和心理障碍患者适应生活变化,提升生活质量,实现社会融入。
- 实践性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康复实践中解决具体心理问题。
二、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研究对象:- 康复对象:包括残疾人士、慢性病患者、老年人、事故受害者等。
- 康复专业人员:关注他们在康复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和服务能力。
2. 研究任务:- 描述和解释康复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 探索心理因素在康复中的作用机制。
- 发展有效的康复心理干预策略。
- 促进康复对象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三、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描述性研究:- 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康复对象的行为和反应来收集数据。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康复对象的心理状态信息。
2. 相关性研究:- 探索心理变量与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
- 分析不同心理干预措施与康复进程的关联。
3. 实验性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特定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
- 模拟实验:在控制条件下研究康复心理问题。
4. 质性研究:- 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个别康复对象的心理体验。
- 焦点小组:收集康复对象和专业人士的深入见解。
四、康复心理学的发展简史1. 起源阶段:- 20世纪初,随着战争致残士兵的康复需求,康复心理学开始萌芽。
- 19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全面康复”概念,心理康复得到重视。
2. 形成阶段:- 1950年代,康复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 1960年代,康复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3. 发展阶段:- 1970年代至今,康复心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 国际康复心理学组织成立,专业期刊和会议推动学科发展。
(大三下)139203康复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医学与心理交叉的学科,康复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康复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解释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应。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需要:是指当环境与机体之间出现某种生理、心理的不平衡时,为了恢复平衡而必须活动的一种潜力状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全身适应综合征”GAS:不同的刺激作用于机体,会导致一系列类似的、非特意化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称为GAS,并认为应激就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物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的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又称心身疾病,是一组综合征或躯体疾病,他们的发生、发展和预防、康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也是康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种潜力状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然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但患者对此深信不疑,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急性酒中毒:有大量饮酒历史,醉酒的严重程度与血液酒精浓度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冲动行为、易激惹、判断力及社交功能受损,并有口齿不清,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面色发红、呕吐等现象。
心理治疗:是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交往过程,在这种关系中,治疗者应用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方法,与患者建立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试图帮助患者减轻情绪障碍,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促进人格成长,从而改进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能更加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脑血管意外:CVA又称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精神康复:是针对长期患精神疾病个体的一种系统计划,以增强他们持家、职业、社会化和个体成长的能力和技巧,尽可能地恢复社会功能,使患者能在社会中自主,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活质量。
康复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版

康复心理学重点整理单选: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矗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189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3.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了解)①完整性②选择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4.记忆的类别:(选择题,能鉴别出选项即可)感官记忆:是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指感觉记忆中经注意而能保存到20秒以下的记忆(≤20秒)长时记忆:长时间保持的记忆(1分钟-数年)5.心理结构论:即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冲突够成立一个人心理动力的全貌。
6.人本主义学派代表:马斯洛、罗杰斯五个层次(从低到高)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7.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方面?认识、情感、意识8.心理学派:①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派②生理心理学派③行为学派④认知学派⑤人本主义学派9.气质的分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10.能力(选择):指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特征的综合表现,在传统心理学上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11.神经性障碍包含: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焦虑障碍、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分离性障碍(前三个为主要临床特征)12.评定量表:自评:①抑郁自评量表②焦虑自评量表③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他评: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3.动机的基础:需要14.贝克在他人的认知系统中由表及里地区分出了三类观念: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15.战斗-逃避理论:Walter Cannon16.(塞里)第一个提出了应激的概念17.人格对健康的影响:A型人格:易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C型人格:易患癌症名解:1.康复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2.病理心理学:又称变态心理学,它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异常心理包括精神病性行为的规律,研究精神疾患和病理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特别是人格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康复心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

康复心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康复心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康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生病或受伤后如何适应和恢复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身体和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促进康复过程。
本文将介绍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实践应用,以及一些复习资料供读者参考。
一、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康复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心理因素对康复的重要性。
康复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过程的影响,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
它的目标是帮助个体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参与。
二、康复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应激与适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会产生应激反应,适应能力决定了个体的康复过程。
通过帮助个体应对应激,康复心理学可以促进适应和恢复。
2. 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身能力和控制感的认知对康复的影响。
通过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增强自我效能感,康复心理学可以促进康复过程。
3. 心理社会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的康复过程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通过提供社会支持和建立支持网络,康复心理学可以促进社会参与和康复效果。
三、康复心理学的实践应用1. 心理评估:康复心理学通过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康复需求,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心理问卷、面谈和观察等。
2. 康复干预:康复心理学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等干预方式,帮助个体应对应激、改善情绪和调整认知。
常用的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3. 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学通过教育和信息传递,帮助个体了解康复过程和康复资源,提高康复的自我管理能力。
康复教育可以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形式进行。
四、复习资料1. 《康复心理学导论》:这本教材是康复心理学的入门读物,包括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等内容。
可以通过阅读该书来加深对康复心理学的理解。
2. 学术期刊:康复心理学领域有许多学术期刊,如《康复心理学杂志》和《康复心理学评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康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康复领域中心理问题的学科。
现代心理学创始人:xx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各类残疾人及各种慢性病患者。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心理行为与病残的关系;开展临床咨询;研究各种心理行为治疗技术的应用。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
老龄化标准:传统标准是60岁以上达到总人口10%;新标准是65岁以上达到7%。
心理活动: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
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与状态。
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观念的反映;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着。
人的心理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
知觉分为三种:1.空间知觉:指包括对象的大小、形状、立体和远近的知觉。
2.方位知觉:包括上下、左右、前后三种。
3.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
ULLKAxX。
记忆的三个基本阶段: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情绪的状态包括:1.心境: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机体受到出乎意料的巨大精神或躯体压力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dxPGQDr。
意志是个体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
一个行动只有同时具备以下三种特征时,才称得上是意志活动:
1.自觉的确定行动目的。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lYSiSwk。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Wr2u41k。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精神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测试和评定残疾者或患者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称为心理评估,亦称康复心理测验。
ZRO8SZU。
康复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或临床评定量表。
人格评估
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适用于16岁以上、至少有6年教育年限者。
2.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问卷适用于测查16岁以上成人;儿童问卷适用于7-15岁儿童。
判断人格倾向和特征。
3.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适用于16岁以上并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者。
心理教育的核心包括四个因素:教育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解决问题训练、沟通训练、自主训练。
对物质滥用的有效治疗方法:简短干预、社交训练、动机提升、社交强化方法。
为了给康复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康复工作者需要关注:
1.患者在残疾前是否有精神病xx;
2.患者的认知水平;
3.治疗师对患者的取向。
脊髓损伤(SCI):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伤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和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原因多为车祸、高空跌落、外力冲击等突发性事件。
1ULzihc。
卧床三大并发症:皮肤感染(即压疮)、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
持续超过六个月的幻肢痛常常变为慢性疼痛,难以治疗。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血管障碍,引起脑组织损伤,出现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其致残率、死亡率高。
mdPwyBJ。
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是最适宜脑卒中患者的方法。
脑外伤: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而造成的损伤。
脑外伤高发的两个年龄段:15-24岁和超过75岁的人。
重大应激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急性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躯体或心理严重的创伤性应激后,出现的短暂精神障碍。
常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14NTDmX。
1.临床表现和特征: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抑制、精神运动性兴奋。
2.心理康复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治疗目的是降低情绪反应和帮着患者更有效的应对环境。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在遭受异乎寻常的重大应激后延迟性出现并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1.临床表现和特征:创伤性体验的反复出现、持续的回避、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2.心理康复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治疗重点:在于帮助患者理解与患者以前经历、人格有关的创伤性事件的意义,治疗目标是解决创伤性事件所激发的无意识的冲突。
wVzPyvZ。
➢适应障碍:是在生活环境改变或重大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下,出现的反应性情绪障碍同时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的社会功能。
患病的程度一般较轻,不超过六个月。
qzQ30pU。
1.临床表现和特征:以情绪障碍为主。
2.心理康复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其重点在于减轻或消除应激源、增强应对能力和建立相应的支持系统,可根据患者的特点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治疗。
CDhRZg4。
消化性溃疡:一般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简称溃疡。
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规律性上覆疼痛和消化不良症状、伴胀满、畏食、嗳气、反酸、胃灼热等症状。
一般经胃镜确诊,常见并发症有溃疡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
影响因素:社会性事件、情绪障碍、性格缺陷、不良生活饮食习惯、职业和环境因素。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
61PsJbl。
神经病:特指具有幻觉、妄想以及明显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最典型的精神病是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病、重度狂躁症或抑郁症。
USy8mkU。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
主要临床表现:幻觉、思维障碍(妄想指一种不符合事实,患者却坚信不疑,不能以其文化水平或社会背景来解释,无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其放弃的病态信念。
)、被动体验、思维联想障碍、行为障碍、情感平淡、意志缺失、注意障碍、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
8UNsVNA。
自知力丧失是判断精神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完整程度与变化,也是判断精神病恶化、好转或痊愈的一个标准。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H05edJ6。
主要临床表现:躁狂发作、抑郁发作。
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分裂性人格障碍:以情感淡漠和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
社交紊乱性人格障碍,也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情绪不稳性人格障碍,或爆发性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感情用事、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为特点。
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点。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
依赖型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害怕被抛弃和决定能力低下为特征。
心理xx的原则:1.充分尊重患者。
2.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同时,揭示患者自身的积极因素。
3.了解患者与其家庭、社会相处中存在的问题。
4.引导患者积极介入心理康复的全过程。
心理康复的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1.了解患者的需要。
2.分析患者的需要。
3.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4.心理xx的实施。
5.心理xx的效果评价。
老年期的心理特点:
1.认知能力的变化。
2.情绪改变。
3.人格改变。
4.睡眠障碍。
5.反应与动作迟缓,
6.性活动。
7.生死观的变化。
老年人患病的临床特点:
1.多病共存。
2.起病不典型。
3.病程迁延。
4.xx发生并发症或多脏器衰竭。
5.容易致残。
6.用药易产生不良反应。
7.心理行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