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成因
第二章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下降,资 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
3、当代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发达国家的外贸额在国际贸易中占比重上 升,发展中国家比重下降;“北北贸易” 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美国仍是头号贸易强国,但领先地位有所 下降,德国、日本的贸易地位有所提高, 当今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成为国际贸易 中的主要力量。 例如,亚洲四小龙
国际贸易特点
国际贸易量迅速增加; 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英国成为“工业太阳”、“日不落”帝 国、国际贸易中心,法德美成为次中心; 1870年,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达25 %,几乎相当于法德美的总和。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宗商品,如香料、茶叶、丝绸、咖啡等,虽然绝 对量增加,但份额降低; 纺织品贸易迅速增长,占据主导地位; 玉米、煤炭、钢铁、农业原料、机器等商品的贸易 亦有较大的增长。
4、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 成部分(从1980年代的17%升至2005年 19%).
服务贸易中占最大比重的是旅游、金融与保险、力、人力
资本密集型产业。
姚明是中国最大的单个出口商品
姚明4年1780万美元的新秀合同结束
2、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 的自由竞争时期。 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最终确立统治地位,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相继完成工业革 命,实现了由“机器推动机器”的转变了, 英国在此阶段完成了工业化。 大机器工业开始代替工厂手工业. 生产能力 和规模急剧增加,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为 国际贸易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丝绸之路
国际贸易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2.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图形解释
B国:X、Y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方程式:P23-24 Qx=bx · x L Qy=by · y L by 、 bx 分别代表X、Y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 且by > bx LB=LX+LY QX 充分就业约束条件 Qy
B国生产函数 O Lx O Ly
古典国际贸易模型解释
3 (劳动小时) 10 (劳动小时)
表2-2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前的生产情况)
A国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成本都比B国低,能否开展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的分析1(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无论在小麦还是布匹的生产上,B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但 B国的小麦劳动生产率只有A国的1/6,而生产布匹的劳动 生产率是A国的1/2,因此B国在布匹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 相反,A国无论在小麦还是布匹所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 势,但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大于生产布匹的绝对优势,故, A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 A国 (生产率) 小麦 布匹 B国 (生产率) (A国的1/2)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李嘉图模型的图解)
假定: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要素、劳动生产率不变、充分 就业、完全竞争、要素不能国际流动、物物交换、没有技 术进步、没有运输成本 产品 A国 B国 合计 小麦(10蒲式耳) 1(劳动小时) 6(劳动小时) 20 蒲式耳 布匹(1码) 2 (劳动小时) 4(劳动小时) 2 码
10/1=10 (B国的6倍) 10/6=1.67 (A国的1/6) ½=0.5 (B国的2倍) ¼=0.25
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P22
表2-3,表 2-4
根据比较优理论,如果A国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部 分小麦来换取B国的布匹,B国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 部分布匹来换取B国的小麦,则两国都可获益。 产品 A国 B国 世界总产出
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终年高温, 赤道低压 干湿两季, 带和信风 带交替控 7001000mm 制 副高和信 风带交替 控制
热带草原
畜牧业为 主,种植 业以小麦 为主,湿 播旱收 绿洲农业、 畜牧业
北非、阿 终年高温 拉伯半岛、 少雨, 澳大利亚 250mm 等 以下
热带沙漠
热带 季风 地中 海 温带 海洋 性 亚热 带季 风
水稻、茶叶、 甘蔗、小麦, 湿播旱收
南北纬 30-40度 大陆西 岸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
灌溉农业, 水果蔬菜, 小麦、玉米、 葡萄、柑橘、 无花果等
南北纬 40-60度 大陆西 岸 南北纬 20-25度 大陆东 岸
终年温和多 欧洲西部、 雨,降水季 终年受中 澳大利亚南 节分配均匀, 纬西风控 部、南北美 制 700洲西部等 1000mm 夏季高温多 亚洲东部、 雨,冬季温 澳大利亚、 和少雨, 南北美洲均 800有分布 1500mm 季风环流 控制
二、地形与气候
(二)气候 1. 气候分类 类型: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亚 寒带针叶林气候 地域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 性 季节性:气温、降水、风向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地区、特点、成因、植被及农业生产方式 类型 分布 规律 分布 地区 主要 特点
终年高温 多雨, 2000mm 以上
3、在已经城市化国家——包括大多数拉丁 美洲国家和许多东欧、中亚国家,农业对于 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更低,平均为5%;贫困 人口更多集中在城市,同时仍然有45%的贫困 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如果能使小农成为现 代食品市场的直接供给商、通过区域综合发 展在农业和农村工业部门创造适宜的就业机 会,农业能够帮助减少农村中残存的贫困人 口。
(3)盆地、洼地对环境的影响 一些盆地、洼地等地势低洼的地形区, 由于周围有山脉的阻挡,往往是空气对流不 畅,工业烟尘的排放十分困难,从而造成了 酸雨、粉尘污染等环境问题,降低了产品的 竞争能力。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与带来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扩张
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进行跨国并购,进一步推动 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 参考。
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水平,促 进全球经济增长。
技术创新与生产率提高
技术进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过程变得更加高效,生产成本降低,这使得一些国家在某些行业上具有比 较优势。
生产率提高
通过提高生产率,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使得一些国家在某些行业上具有比较优 势。
贸易政策与制度因素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一些国家通过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保护 本国产业,这会影响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方向 。
04
国际贸易带来的扩大市场和资源 获取渠道,推动各国专业化分 工和生产效率提升,从而促进
全球经济增长。
提升经济效率
国际贸易使各国能够专注于自 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领域,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
增进消费者福利
国际贸易带来更多的商品和服 务选择,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 低的价格和更高质量的产品。
国际贸易分类
根据交易商品的属性不同,国际贸易可以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主 要包括商品、原材料等实物的交易,而服务贸易则包括金融、教育、文化娱乐等 领域。
根据交易的地域不同,国际贸易可以分为跨境贸易和离岸贸易。跨境贸易是指跨 越国境的交易,而离岸贸易则是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海上或空中进行的交 易。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01
02
03
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资源禀赋的差异、生产效率差异以及市场需求的差异。
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对称性,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国际贸易的需求和机会。
国际贸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在古代,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限制,国际贸易的规模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逐渐成为了全球经济的核心活动之一。
国际贸易的产生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 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国家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禀赋各不相同。
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等;而另一些国家则具有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技术能力。
这些禀赋差异导致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均衡分布,促使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 生产效率差异:不同国家的生产效率也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成本优势。
而其他国家可能在其他领域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如美国的高科技产业。
不同国家的优势互补性促使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市场需求差异: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也存在差异。
由于文化、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偏好也不同。
一些国家的市场对某些产品有较高的需求,而其他国家可能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相互交换产品,满足各自市场需求。
4. 政策因素:国家间的贸易政策和制度也影响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一些国家实施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
其他国家则采取开放的贸易政策,鼓励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资源禀赋差异、生产效率差异、市场需求差异和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给消费者。
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引言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国家间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发展历程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生原因国际贸易的产生源远流长,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资源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独特的资源,如土地、能源、劳动力和技术等。
国际贸易能够通过资源的互补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2.市场需求:国际贸易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市场需求。
由于消费者口味、文化和偏好的差异,某些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更受欢迎,因此国际贸易是实现各种商品和服务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3.价格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存在差异,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比较优势,实现价格差异的利用。
这种利益互惠的贸易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 古代贸易古代贸易主要是通过陆路和水路进行的。
古代贸易活动受到地理和技术因素的限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商业中心。
著名的古代贸易路线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
2. 殖民化时期贸易殖民化时期贸易是欧洲列强通过殖民地系统,对资源进行控制和利用的贸易形式。
这种贸易形式加剧了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差距,也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
3. 工业化时期贸易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贸易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深化。
在工业化时期,贸易开始涉及到工业品和技术的交流。
这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4. 全球化时期贸易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进入了全球化时期。
全球化时期的贸易更加便捷和高效,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建立和全球价值链的改变。
经济影响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以下几个重要影响:1.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产业扩张和经济增长。
通过国际贸易,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利润,从而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增口是任 加赚有何 本取限国 国别的家 财国,金 富金只银
银有储 才靠量 能出都
本国同 国购时 金买要 银别限
国制 商或 品禁 支止 出本
鼓励出口 限制或禁止进口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三、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四个特点:
将劳动分工推广到国际领域,认为国际分工也会提高整个 社会的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
机会成本不变 简单直观 不能解释一国两产品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两产品劳动
生产率均低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评价
进步性: 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国际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局限性: 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一)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
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 政策主张: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 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 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 货币财富。 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部分)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2.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第一节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400
3.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两国实行自由贸易,美国以120吨小麦 (100天劳动)交换英国200匹布(100天劳动),双方均获利。
表2-6 贸易前后两国的消费情况
美国 分工前 小麦 布匹 120吨 100匹 分工后 120吨 200匹 分工前 120吨 100匹
英国 分工后 120吨 200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分工后英国和美国都比分工前多得100匹布。 2.国际分工给世界(假定只有美国和英国)带来的总利益是增加了 200匹布。 3.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通过国际贸易由两国均分(每国100匹布) 。
• •
葡萄酒(单位) (80+90)/80=2.125
(100+120)/100=2.2
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呢绒,共生产了2.2单位;葡萄牙专门生产酒,共生产了2.125单位。 产品总量比分工前增加了,呢绒增加了0.2单位,酒增加了0.125单位。 最后,李嘉图指出,国际贸易可以使分工导致的产量的增加转变为各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当 然这还取决于交易条件。按照李嘉图的假定,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为1:1。
国际贸易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比较优势的度量指标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绝对成本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五、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模型 六、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绝对优势论 ?
背景
当时的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严重阻碍了英国工业资产阶 级向海外的发展。
重商主义定义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 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成因2.1.1 国际分工概述2.1.1.1 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指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外延伸的结果。
2.1.1.2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1.在人类发展史上,社会分工是生产力进步的源泉和标志。
2.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必然产物,是把社会生产力引向高级发展阶段的一种形式。
国际分工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出现的国际分工主要建立在各国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机器大工业对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长,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得以最终形成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二战以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主要是由市场自发力量即成本、价格决定的,表现为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因为生产成本的差异而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领域进行分工二战以后,随着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上升,并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者。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跨国公司大约有6.4万家,拥有国外分支机构约85万家。
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目前掌管全球1/3的生产,80%的国际直接投资,68%的国际贸易,70%的技术转让。
◆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国际分工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由于国际产业分工正在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各个产业内部的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了,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而进行环节分工的现象。
国际产业转移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的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服务业只能局限于一国国内的格局被打破,服务业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服务外包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
◆非流动要素决定产业转移的基本流向由于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不同,生产要素跨国界配置的成本也不同。
资本、技术的跨国界流动的障碍较少,而一些要素则不能流动或流动性较弱。
不能流动或流动性较弱的要素,可以在全球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借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从其他国家得到。
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的全球生产重组。
2.1.1.3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
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
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分工的发展水平。
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
同时,如果没有交换,分工后的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两个方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的方面,国际贸易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
●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促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绝对优势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为绝对成本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建立的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假设1.理论分析模型:2×2×1静态模型,即两国、两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1.生产技术特征:投入的边际产量固定,平均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
1.交易成本:不存在,主要是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
1.要素流动性: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在国际流动。
1.市场结构特征: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
绝对优势论的主要论点(1) 国际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
(2) 国际分工是交换的结果,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
(3) 国际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其基础是自然优势(有利的自然禀赋) 或获得性优势(后天的有利条件) ,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和贸易方面处于比别国有利的地位。
(4) 贸易所得:贸易参与方双赢。
(5) 贸易政策取向:自由贸易与完全竞争。
对绝对优势论评价1.进步意义(1) 绝对优势论相对重商主义而言是个巨大的进步,为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国际贸易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 斯密主张的自由放任原则代表着一个还在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力图扩大生产力、使工商业具有新的规模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倾向。
(3) 斯密的分工论揭示了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对绝对优势论评价2.缺陷(1) 绝对优势论关于分工与交换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2) 绝对优势论仅是一个特例,并不带有普遍意义,该理论解释不了许多没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普遍现象。
例如,当时一些殖民地国家没有绝对优势,但与宗主国之间仍然开展贸易。
2.2.2 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也称为比较成本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32) 提出。
2.2.2.2 比较优势论的主要论点基本分工原则:“优中取更优,劣中取次劣”(1) 国际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
(2) 国际分工的原则是比较优势。
(3) 贸易所得:双赢。
(4) 贸易政策取向:自由贸易与完全竞争。
“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对比较优势论评价1.进步意义(1) 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大理论基石。
【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比较优势的思想非常深邃,李嘉图本人只是探索了形成各国比较优势的一个原因,即技术的差别。
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比较优势还有一个动态化的问题。
由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即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为何】(2) 比较优势论在历史上曾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它曾经为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武器,其推动自由贸易成效卓越。
(3) 这一理论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重大变化。
对比较优势论评价2.缺陷(1) 就整体而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
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不能解释为什么棉布和酒按照1:1的比例进行交换。
(2) 限于静态分析,忽略了动态分析。
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不符合实际情况。
假定前提来与现实相去太远。
(3) 掩盖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人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人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人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ty commodity)。
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Ⅹ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另一方法是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
H-O模型—基本假设(1) 2×2×2模型。
(2) 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一致。
(3) 两种产品的生产要素密集型不同。
(4) 规模报酬不变。
(5) 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即尽管是自由贸易,两国仍然继续生产两种产品,无一国是小国。
(6)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7) 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
(8) 要素流动性: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在国际流动。
所以,在没有贸易时,国家间的要素报酬差异始终存在。
(9) 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这意味着生产专业化过程可持续到两国商品相对价格相等为止。
与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模型相比,H—O理论对一国生产可能性的假设有两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关于两国生产各种商品能力不同的原因。
前者解释为生产技术上的不同,H—O理论则强调要素禀赋的不同。
第二,关于产品生产机会成本的假定。
前者假设只有一种投入要素,机会成本不变,H—O 理论则假设有两种要素投入,机会成本递增。
(1) 国际贸易发生成因: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不同和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2) 分工原则:各国的生产和贸易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
(3) 贸易利益:双赢。
(4) 政策取向:自由贸易与完全竞争。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设条件•2×2×2的模型•生产要素在国内各个行业间自由流动•鞋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电脑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本国资本充裕,外国劳动力充裕•两国生产率(技术水平)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弧形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边际报酬递减•封闭经济条件下本国经济的均衡•自由贸易的影响:本国、外国•结论:一国会出口本国丰裕要素密集度高的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注意:】回忆李嘉图模型,我们可以发现贸易使两国完全专业于生产各自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为0!•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本国仍然生产一部分的鞋,外国仍然生产一部分的电脑,后者显然更符合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