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国际贸易中文化因素冲突的表现

1浅析国际贸易中文化因素冲突的表现

浅析国际贸易中文化因素冲突的表现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没有使全球文化向一体化发展,而是朝着各自特色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贸易要求,也相应的出现了冲突,在国际贸易中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念因素的冲突、思维方式因素的冲突和行为规范因素的冲突。

【关键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经济运行、国际贸易交往时,文化与经济日益被连结在一起,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了国际化的一个突出迹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殊文化背景与文化环境日益为各国重视,尤其是意识形态层面即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方面。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没有使全球文化向一体化发展,而是朝着各自特色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贸易要求,也因文化差异产生了文化冲突。一方面,经济一体化打破了各种地域文化间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大众文化层面日益趋同;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加剧了文化在深层的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使得全球价值观与本国价值观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与法律、合法与不合法等文化因素的冲突。在国际贸易中,文化的冲突会产生贸易壁垒和摩擦,使得贸易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也越发地突显,世界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已影响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因素所产生的各国文化之间的冲突正是全球经济贸易的必然结果和具体体现,使得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各国文化多元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的一对矛盾。

一、价值观念因素的冲突

各国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各自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明演绎下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特别是在现实制度的影响下使得人们在贸易活动中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去左右对方的行为,或是直接忽视对方的价值观和信仰的重要性,这势必会影响到贸易双方的合作,形成贸易中常出现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从宏观上来说,价值观念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经济贸易与意识形态、贸易规则中公平与效率的冲突等方面。一方面,欧美经济强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文化科技上都占据强势地位和优势。这些有利的内部条件使得它在政治民主化、人权保障、市场经济制度等方面简化成一套意识形态教条,并把其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人为地制造经济贸易与意识形态的冲突。另一方面,由于价值取向和文化需求的不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制定时,发达国家体现的是要求对人权标准、劳工标准、环保标准、质检标准等严格措施,推行人文贸易;发展中国家体现的是要求摆脱贫困和谋求发展,实行差别与特殊差别待遇,推行农产品和服装等领域的自由贸易。由于这些相互对抗的深层次价值观念势必会造成贸易规则中公平和效率的价值观冲突问题,因而使得在每次贸易谈判中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谈判效率极为低下。

如何处理跨文化冲突

如何处理跨文化冲突 读《刮痧》有感 《刮痧》一书是由王小平所著,书中的内容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自中国的许大同和简宁夫妇来到美国工作八年,他们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有一个八岁的儿子丹尼斯。他们平静的生活被一件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打破。由于对儿子和孙子的思念,许大同年迈的父亲许毅祥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看望他们。一天,许大同和妻子都不在家,因为爷爷不懂英文,便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很快就好了,大家都没放在心上。一天,丹尼斯不慎踫伤,大同将他送到医院,医生在为孩子检查时看到背上紫红色的刮痕,认为大同虐待孩子,报告了保护儿童权益的机构,该机构以虐待儿童的罪名将大同送上法庭,法院判丹尼斯由儿童福利院监管。几经波折,这一家人才能重聚在一起。 这部小说反映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刮痧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通过活血、疏通经络来达到健身、排毒等效果,在中国人眼中,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对付各种常见不适的方法。而美国一直以来对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就有争议,认为任何药物和治疗手段的使用都要有科学的论证。所以,在法庭上,不管许大同怎样解释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法官都无法信服,最终剥夺了许大同对丹尼斯的监护权,这也使得这个本来幸福的家庭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 同样的文化冲击来自于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于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差异。许大同在美国是著名的游戏设计师,在一个新游戏的发布会上,丹尼斯与公司老板的儿子发生了冲突,许大同为了表示对自己老板的尊重,当众打了自己的儿子,并让他道

歉。而老板并为对他有所感激,反倒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科学,在没有对事实进一步了解时,就贸然地指责自己的儿子,令他对许大同的教育方式深表反对。此事原本就此告一段落,却在法庭的指证中被翻了出来,那次许大同打儿子的事情更证明了他虐待孩子的行为是确切的,不仅如此,连妻子难产丈夫不陪在身边,将年幼的儿子独自放在家中等事件,令许大同的脱罪几乎无法实现。而这一切,都仅仅是源自中美文化的差异:中医西医的差异,中西方对待子女教育问题的差异…… 但在中国人的眼中,许大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父亲、好儿子。为了保护辛苦养育他的父亲,他在法庭上将刮痧这个“罪名”揽在了自己身上,是希望父亲不要因为这件事受干扰,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思想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百善孝为先”的体现。对于儿子丹尼斯,许大同也给了他无限的父爱。为了让孩子不住在儿童院,他不得不与自己心爱的妻子简宁离婚,让孩子能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但他的心中却是万分痛苦;在因为背负“虐待儿童”的罪名后,他无法与儿子相见,却依然铭记对儿子的承诺,于是他不顾危险,在圣诞夜扮成圣诞老人沿着水管爬到了儿子房间的窗口,最终兑现了对儿子的承诺。 在法庭的辩论中,中美文化的差距更为凸显。 “别人种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象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在电影《刮痧》中,控方雇佣的美国律师在法庭上这样描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用以证明移民美国的许大同有暴力倾向。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美国人看来,却带

国际贸易地理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某年夏季,我国某公司出口一批沥青运往西非,租用了外国商船,沥青包装则采用5层牛皮纸袋。当商船沿印度洋穿过亚丁湾、曼德海峡进入红海后,沥青逐渐融化。红海位于干燥炎热的亚热带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周围是干旱的荒漠,没有大河流入,主要靠从曼德海峡流经印度洋的海水补给,因此,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很高,表层海水的最高温度可达32℃ ,含盐度一般都在4%以上,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内海之一。由于红海气温高,沥青开始融化,并透过纸袋粘在货仓地板上。该商船顺序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大西洋后,沿途气温有所下降,使粘在货仓地板上的沥青又凝固起来。结果到目的港后,卸货十分困难,清理打扫船舱更困难,最后结算,卖沥青赚来的外汇用于洗舱费还不够。 问题:为什么我国公司会得不偿失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将如何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运输如果由你来运输沥青到西非,你将如何安排 要点解答: 显然,我国公司在安排此单运输时,忽略了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以及对贸易运输和商品质量的影响。所以损失是必然的。 气候变化会影响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例如,商品输往冬季气候寒冷的国家或地区,储存、包装、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冻;而易腐烂、霉变的商品在输往气温高、降水多的国家时,则要注意防腐、防霉和防雨。 其实,此单运输中有三个关键要素要统筹考虑:气候变化、商品质量特性及包装、运输工具。考虑的沥青的质量特性,如果是在冬季运输,自然不会有问题;如果是在夏季运输,从我国通过传统海运运

往西非,那么就要首先设计好包装,最好使用桶装,而不应是纸袋包装;如果包装无法改变,就要选择好路线与运输工具,最好通过陆运运往西欧或南欧,再转海运运往西非。 第六章世界石油及大宗农矿原料贸易地理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我国加入WTO后,粮食生产将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同时在立足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也多了一种通过贸易方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备选政策方案。那么,国际市场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的空间有多大,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量大致上是2亿吨或者更少些,这个数量基本上只是为了满足具有购买力的那些粮食进口国的有效需求,而不是为了解决世界的缺粮或饥饿问题。因为农场主明白:世界市场上粮价不景气的时候,多生产粮食是不合算的。换言之,现有粮食可以保障粮食安全。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有一个供给充裕的国际市场条件,因为世界粮食安全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贸易优势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不足的矛盾及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数多等方面。 世界粮食供应依靠少数发达国家是粮食安全的“巨大隐忧”。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的地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的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世界粮食储备量下降到了不安全的边缘;由于美国粮食受灾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粮食市场急剧恶化,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问题:我国应如何改革和完善现存的贸易政策、贸易方式及策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题目: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以“翘拇指”“竖中指”“V”手势“OK”为例 摘要 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对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很大,甚至所表示的意义恰好相反。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谈、沟通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还有手势。手势语几乎随时随地伴着语言进行交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时也会代替语言甚至超越语言。人类的有些手势语具有相同性,但更多的手势语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不同的交际意义,以、翘大拇指、竖中指、“V”字形“OK”等手势为例解释说明。 Abstract Nonverbal behavior has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Different countries, ethnic group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ocial norms of nonverbal behavior,even the express meaning is On the contrary. When People to talk and communicate in daily life,in addition to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tools there have gestures。Gesture language almost anywhere with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plays a key role.Sometimes it can transcend the language and even take the place of the language. human gestures have the same nature,but more signs are given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give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meanings,wave、vertical thumb、“V” Shape as example to explain.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手势语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behavior gesture

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DOC)

分类号密级U D C 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

论文外文题目:The Cultural Risk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ing 论文主题词:国际营销文化风险规避 外文主题词: International marking Cultural risk Avoid method 论文答辩日期:2012.6.3 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教师:

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

摘要 当今世界的商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仅仅将市场局限于国内,更投向了竞争更为激烈、更具挑战性的区域及国际范围。这种跨国经营的方式在实现全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同时,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在国际营销过程中,若是企业对文化风险处理不当,可能会危及跨国企业经营方针的实现。因此,通过利用和控制文化风险,防止差异演化为冲突和消除已有的文化冲突,从而达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提高竞争力的目的。同时,在国际营销中规避文化风险也是企业了解顾客重要的途径,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关键,从而有利于了我国企业文化进军国际市场,让企业获得长久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际营销文化风险规避

Abstract In taday′s world of business,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will not only confined to the domestic market, more to the competition is more intense, more challenging to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cope. The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mod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lobal resource shar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exist great risk.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if a enterprise for the cultural risk is undeserved, maybe the cultural risk will be endanger achieve company′s goal. Therefore, through businessman the used of and controlled the cultural risk, prevente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to changed clash, and eliminated the cultural clash, it can be improve the innovation strength and competition of enterprise. At the same time,avoid cultural risk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is a enterprise knows customers important way, the cultural clash is eliminated ,and satisfy customers personalize demand, which is conducive to Chinese ente rprise′s culture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make enterprises to obtain long-term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ength of a enterprise will be realiz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Cultural risk Avoidance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 摘要: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者来自不同地域、国家和文化背景,因其不同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风俗习惯使谈判过程变得更为复杂。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化冲突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也屡见不鲜。增加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并有效提高跨文化能力为解决跨文化冲突形成有力保障,并以此竭力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因素而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商务谈判;跨文化冲突;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国际商务发展历史久远,但真正意义的国际商务起源于二战之后,当时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试图建立一种所谓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由此,国际商务历经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最初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贸易显著增长,这一时期美国跨国公司对此起主要作用。随后欧洲、亚洲的世界贸易发展脚步紧随其上,最终形成经济全球化这一经济新格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身份的碰撞,跨文化冲突势必产生。商务谈判这一国际商务核心环节,也饱受跨文化冲突的深刻影响,其中人际冲突或者低效交际是谈判双方所面临最严峻挑战。但遗憾的是,在跨

国贸易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众多跨国公司的谈判人员对于跨文化情境因素知之甚少。在谈判人员跨文化能力低下的窘境下,国际商务谈判常缺乏相互理解,以导致谈判处于信任危机之中,而这种信任危机深刻影响着谈判问题的解决和合作行为。跨国公司之间交易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谈判,因此,理解和掌握成功的商务谈判中有效预防和缓解跨文化冲突的驱动力对于跨国公司来讲至关重要。 二、研究概述 跨文化商务谈判绝非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其国外研究随国际商务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方兴未艾。国外研究主要围绕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风格差异,国际商务谈判中培养跨文化能力,以及解决跨文化冲突的途径等问题展开。国对于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研究者包括傅曦琛、薇、王瑞雪、一蕊等。研究涵盖国际商务谈判中非语言交际、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国际商务谈判中言语交际策略的跨文化问题等方面,但对于国际商务谈判中导致跨文化冲突的具体诱因以及有效应对跨文 化冲突的策略方案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冲突的类型 总体来说,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可归纳为3类:语言运用不当型冲突、跨文化语境认知不足型冲突、跨文化意识欠缺型冲突。其中,语言运用不当型冲突指由于某种语

人文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人文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B1505杨悦 222455 2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休戚相关。而现今,随着人类改造能环境能力的增强,人文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蔚为可观。人文地理是指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人口、民族、语言、宗教、历史、政治及风俗习惯等。人文地理环境虽然不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却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准则。 人口的分布状况是与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的。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一般是世界经济、贸易的发达地区。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承受力是受限于其经济实力的。通常,经贸发达地区需要较多的经济人口,亦能供养较多的人口。举例来说,有些地区因人口迁入、劳动量大增(如美国、澳大利亚),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迁入,而加速了本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反之,由于人口迁出造成某些地区劳动力大量流失,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因而会给该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和消费等诸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以致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产活动。多民族国家中,由于各民族语言不通,宗教分歧、风俗习惯差异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需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语言对国际贸易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世界市场上由于语言复杂多样的商业行情,信息交流带来许多不便,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商品竞争力,各国企业家纷纷研究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及语言特点。在国际贸易中只有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文化及不同地区语言文字的差异,才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此外,宗教对国际贸易业务是十分大的影响,它影响着一些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同时也会对产品的种类销售时间及购买周期变化产生影响。 最后政治要素对国际贸易影响也是十分巨大。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发展的机会,再如,如果一个国家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必定有各国的学者和游客到来,从而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分析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张永安高逸琼 内容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及跨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使国际企业跨文化冲突现象频繁发生。跨文化冲突已成为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进行背景、成因分析以及冲突解决方案的挖掘将有助于跨国企业推进深层的跨文化管理,对于跨国企业吸纳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跨文化冲突 从国内企业发展到国际企业,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规模、经营模式、面临的背景及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企业的经营团队、经营活动氛围除了面对多元而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外,同时面临有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强烈印记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这些文化的根植性、文化的渊源、文化的背景的不同产生了较激烈的文化差异,从而形成了有着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体系的企业决策者、职员之间的显著的文化差别,继而形成有着鲜明特征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当企业跨国经营时各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方式、控制程序已基本趋同。但员工的不同文化背景使文化差异成为一个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而给管理者的管理提供了难度。因此,跨文化冲突成为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成长战略所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进行背景、成因分析以及冲突的解决方案的挖掘将有助于跨国企业推进深层的跨文化管理,对于跨国企业吸纳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相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优势。 文化规避策略。当母国文化和子公司所在地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时,母公司所派遣的管理人员要特别注意避开双方文化中重大的冲突也可以借助第三方的文化作为沟通的桥梁。这种策略适用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同,而短时间内东道国又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这时候母公司可采用文化规避策略,借助比较中性的、与东道国文化已达成一定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和管理。 跨文化冲突研究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环境并应用新的理论,提出了许多跨文化管理模式以及解决跨文化冲突的对策。 罗俊华认为,在跨国经营的跨文化沟通与管理中有5种模式:本我模式——以我为主、唯我独尊;客国模式——本土化管理;区域模式——确立基本准则,分区而治;全球模式——全球标准化管理;中国特色模式——中华文化+现代管理科学。 蒋兆毅指出,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解决之道在于八个方面:第一,正确识别文化差异,加强跨文化认同感。第二,在人力资源规划中考虑跨文化因素。第三,在招聘和外派中注意跨文化管理人才的选拔。第四,加强沟通交流。第五,进行跨文化培训。第六,构建有针对性的绩效管理系统及激励系统。第七,注意公共关系。第八,建设具有协作精神的企业文化。 俞文钊、严文华把整合同化理论应用于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他们认为跨国公司的文化整合同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探索期、碰撞期、整合期以及创新期。文化冲突的高潮可能发生在碰撞期,也可能发生在整合期。此基础上他们提出整合同化理论模型,该模型可以分为“iat的结构组合模型”和“iat系统展开模式”两个方面,并指出iat模型建立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该模型对于研究跨文化冲突开拓了新的思路。 总体上说,跨文化冲突是当前跨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对于跨文化冲突的

企业文化浅议文化差异与企业国际营销

企业文化浅议文化差异与企业国际营销 【摘要】重视文化分析者成功,忽略文化分析者失败差不多成为国际商界的一条定律。跨国企业应该注意克服“自我参照标准”,提高自己同意文化差异的能力,讲究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异国的文化变迁,以从中捕捉新的营销机会,制造新的国际市场。 【关键词】文化适应;文化变迁;国际营销 国际营销与国内营销之间最要紧的区别在于营销环境的差别,这种营销环境的差别又要紧的表现在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上。文化差异如何阻碍企业的营销决策?国际企业应如何对待文化差异,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文化的概念 对文化概念的明白得,因不同学科、不同国家、不同学者而异。我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能够被看作是在一样意义上对文化含义的概括,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也确实是说包括了从物质到精神方面的内容。 “人类学家之父”爱德华·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风俗适应,以及人类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的各种能力和适应的综合的整体。依据泰勒的定义,文化那个术语能够分别用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年龄层次、一个职业阶层等不同层面。个人的文化行为总是受其所归属的文化群体的阻碍。各种具体的文化表现依不同层面而有所差异。如饮食适应可能因国家而异,服饰适应可能因职业而异,而性别角色则可能因国家和社会阶层而异。因此我们在讨论文化时,界定其是属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一个公司的文化,或是一个年龄层次的文化是专门有必要的。 二、文化差异 如前面所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群,均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文化对国际营销产生阻碍和制约作用的前提,如是要没有文化差异,就无所谓对国际营销的阻碍,也就没有必要研究文化环境了。 在研究社会文化对国际营销的阻碍和制约时,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有不断缩小的趋势,因而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的阻碍也在缩小。如在150多年前,几乎所有产品的消费面不超出该产品生产点75公里的范畴。而现在,随着科技的进展,显现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讯设备,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大大加强,世界规模的市场正在形成,原有的地区文化差异已不再明显。如牛仔裤在世界各地流行,美国的麦当劳快餐被各国人民所同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成为全球人民所喜爱的饮料。确实,交流和沟通具有减少文化差异的作用。比如,我国原先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相当明显,随着地区间物质、能量、信息、人员的交流日益加强,有些差异日益缩小。如四川的麻辣烫、西安凉皮等各地小吃在我们东北也随处可见。各地区间尚且如此,国际范畴的情形也是如此。然而我们在承认并认识这种趋同现象的同时,绝不能得出文化差异已不存在,已不对国际营销产生阻碍的结论。事实上,世界这么大,各国、各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仍旧客观存在,在某些方面甚至相当明显,结论是:差异是绝对的,趋同的相对的。具体的文化差异要紧表达在: (一)语言 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沟通的方式,是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要了解一种文化,应第一了

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异地、异国开展经营活动,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也日益多样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使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不可避免。文化风险的产生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正确认识及全面了解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对于将要或已经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树立文化风险观念、提高规避文化风险的能力、制定科学的国际化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就中国面对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应对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针对性的建立合理的营销策略,从而有效规避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 1.2.2 研究意义 对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本质,有助于丰富国际营销关于文化风险的研究内容、拓展国际营销的研究领域,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避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1.2.3实践意义 通过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问题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政府建立符合不同文化的法律政策,有助于行业协会转变职能,积极协调文化风险,有助于企业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合理制定营销策略,将有利于维护我国在国际营销中利益。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文化风险的研究,如James Reardon (2008)利用实例分析了几种主要的文化风险的影响[15];美国的hilip R. Cateora(2009)简要描述了几种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表现形式,并且探讨了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成因[12];Lutz-Christian Wolff(2009)对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特征及应对文化风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13]。 1.3.2 国内研究现状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对国际营销洪文化风险的研究,二是对具体的规避文化风险策略的研究。 1.3. 2.1 对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研究吴蕾(2009)指出目前国际营销中跨国经营面临的挑战,即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2]。马勇(2011)指出国际贸易风险已经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并分析了国际贸易风险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系、特点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4]。 1.3. 2.2 对具体的规避文化风险策略的研究相对于对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研究,如何规避文化风险的研究更多。主要集中在文化策略和企业应采取的对策上,如蔡小于(2008)集中论述了国际营销中采取的文化规避策略[1];陈本昌等(2008)着重分析了技术壁垒[9];张云起等对几种主要的非关税壁垒做了简要的分析[6];刘明和刘小华等(2008)主要探讨了绿色壁垒对贸易的影响[8]。薛求知等(2010)对构建国际贸易风险形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从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国际贸易风险问题等三条政策建议[11],赵伟和古广东(2009)在提出了建立包括在国际贸易风险预警体系,并给出了预警指标体系,但未做定量分析[10]。

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

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迅速,1950年国际贸易值仅为607亿美元,到2000年世界商品贸易总额达70000亿美元。当前,国际贸易的规模还在继续不断扩大,但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以下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增长和国际贸易商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构成中的技术贸易增长速度不断加快,1975年—1985年10年间,美、德、英、法、日五国高新技术出口额平均增长73.1%,而1985年—1995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了353%,是前10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的5倍,可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此外,国际贸易商品中技术、知识密集型商品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高。9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以及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产品的质量性能不断提高,种类、规格不断变化;同时,产品的更新周期也大为缩短(在20世纪70年代,是5—6年,80年代是4—5年,而90年代是1.5年—2年),这一切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高科技产品在制造业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份额日益上升,到2002年已超过25%)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新领域和新内容,使国际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身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发明和发现、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这些新技术在国际间的转让、软件开发咨询、技术服务、现场指导等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贸易部门。此外,先进科技的出现形成新的服务部门:如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报信息业,以信息资料的搜集、储存、整理、交换为主要服务内容,其规模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使得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等传统服务部门范围不断扩大,这些部门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全球业务,为全世界顾客提供有关服务,增加新的服务内容。据资料统计显示,从1967—1980年,国际服务贸易额由700—900亿美元猛增到6500亿美元,1997年再增至132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际贸易额的19.86%。近几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更高于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根据世贸组织2001年5月公布的年度报告,2000年全球服务贸易额达28150亿美元。

国际市场营销 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

论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1891)把文化定义为:个人从其所属的组织成员中获得的知识、信念、技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方面蕴涵着的已有内容及形式。在这之后出现了几百种关于文化的定义,探究其共性不难发现:文化是习得的,分享的,并从一代传承到下一代;文化不仅通过父母传递给他们的孩子,还通过社会组织、特殊群体、政府、学校和教堂进行传递。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明显,文化要素在国际营销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国际营销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东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各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影响国际营销活动中营销组合的各个要素,还影响到营销者的策略制定。因此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必须了解目标国与母国的文化差异。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总的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和态度 格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 Hofstede)将文化定义为人类一群成员区别于另一群成员的思想意识的集合体。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包括价值体系,它阐明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或者一种偏爱。他通过对IBM经理们的工作价值观的测试提出了五维度的文化差异: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时间透视法。研究表明在这几个维度得高分的国家为亚洲(中国、日本、韩国),而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分数较低。了解这些维度差异有助于国际营销者规避文化壁垒,并根据差异调整产品、渠道以及管理上面的策略。例如,日本企业营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更看重市场份额而不是短期的利益,很多西方公司在在日本建立分销渠道上会碰到障碍,那是因为日本人看重已经建立的起来的关系,而惧怕和担心不熟悉的。又如,在中国馈赠礼物是商务活动中很正常的行为,通常是建立一些商务合作关系的常用手段。但是送礼与贿赂之间又着某种微妙的关系,这在西方国家通常被认为是非法的。 2、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形式和传播工具。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或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然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在着个性,突出地反映了在人类语言表达方式上。正是这些个性产生了文化差异,构成了国际营销活动的障碍。明确了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明确了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应该注意的要点,从而可以降低营销活动的成本,提高效益。艾德·霍尔从语言的角度提出高背景文化与低背景文化。在高背景文化中,一条信息的语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少而不主要,大部分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过程中,涉及参与人员的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的价值观。在低背景文化中,信息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言语是沟通的大部分信息的载体。语言主要分为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前者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广告传播和商品名称的翻译上,后者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商务谈判上面。 3、宗教 宗教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大部分文化中,人们会在宗教信仰中找到其存在的意义和信仰的合法性。宗教对人们的生活习惯、需求偏好、生活态度以及购物方式都有重要影响,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和创造性。受伊斯兰教影响,中东国家的妇女除了在食物购买方面具有发言权外,其他购买决定都由男性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因素完整版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 因素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因素 外贸依存度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它是衡量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若用出口额或进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来计算,外贸依存度又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经济的 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在国 际上成为了重要的消费市场和供给市场。然而,频繁的贸易往来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 时,也在不断增加我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摩擦。由于国际贸易稳定对一国的经济的发展有 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情况进行了解。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情况通 常用外贸依存度来表示,它是指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能够反映一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一、2005-2014年我 国外贸依存度的情况(一)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从变化趋势上看,我国外贸依存度从2004 年至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年至2009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之后开始回升,但增长幅度 与之前相比较低,未达到之前的最高水平。从外贸依存度的比重上看,近十年的外贸依存度 都在40%以上,最高水超过65%。2009年虽然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贸依存度达到这 十年的最低点,但依存度仍超过40%。 数据库:年度数据 时间:最近10年 指标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 进出口总额(人民币 亿元)

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

国内企业发展到国际企业,从国 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企业的发 展规模、经营模式、面临的背景及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企业的经营团队、经营活动氛围除了面对多元而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外,同时面临有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强烈印记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这些文化的根植性、文化的渊源、文化的背景的不同产生了较激烈的文化差异,从而形成了有着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体系的企业决策者、职员之间的显著的文化差别,继而形成有着鲜明特征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当企业跨国经营时各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方式、控制程序已基本趋同。但员工的不同文化背景使文化差异成为一个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而给管理者的管理提供了难度。因此,跨文化冲突成为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成长战略所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进行背景、成因分析以及冲突的解决方案的挖掘将有助于跨国企业推进深层的跨文化管理,对于跨国企业吸纳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冲突研究的演进 跨文化冲突研究渊源 跨文化冲突的研究最早始于对文化冲突的分析,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中阐明,未来社会的主要冲突,是不同文化所孕育的不同文明的冲突。当今社会存在三大文化核心,也即三大文明,分别是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和儒教世界。作者认为,在基督教世界里,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国家的圈层,第一层次是次于核心层的国家,第二层次是分布于外围的那些认同于基督教的个人,这样构成了一个基督教的世界。在作者看来,中国作为核心国家再加上周边国家,还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裔,构成了儒教世界。由阿拉伯国家为主形成的伊斯兰世界,作者认为未来的冲突就是这样的三大板块之间的冲突。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很容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政治、经济、个人信仰、价值观等的不同,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以此研究为基础,演绎出大量的研究分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大量企业的跨国经营,从而形成跨国企业、跨文化冲突研究的逐渐兴起。 跨文化冲突研究发展历程 对于跨文化冲突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理论以及实证 跨国企业的 跨文化冲突 ■张永安 教授 高逸琼(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022)从方面的研究。 对于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一些学者提出了文化分析的模式,并提出了一些解释与说明不同文化的共同基本变量或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最著名的且目前仍在跨文化管理领域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的文化分析模式有以下几种:价值观取向模型、霍夫斯特德国家文化模型、高低情景文化分析模型、川普涅尔与特纳的文化分析模型。 在跨文化冲突对策研究中,加拿大著名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认为解决组织跨文化冲突有三种方案选择:一是凌越。其特点是组织由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组织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其它文化则被压制。二是折衷。所谓折衷是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求同存异,以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三是融合。融合是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你我合一的、全新的组织文化。 另外,我国一些学者提出解决跨文化冲突的几种策略,归纳起来有五种:当地化策略。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由于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雇用当地雇员有利于跨国企业在当地发展市场,站稳脚跟。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当地化突出表现在管理人员当地化、品牌当地化、销售渠道当地化等三个方面。 文化移植策略。这种人事政策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重要职位的管理人员都由母国人员担任。母国企业通过派到开发国或东道国的高级主管和管理人员,把母国的文化和习惯全盘移植到开发国或东道国的子公司中,让子公司中的当地国的员工逐渐适应并接受这种外来文化。并按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来运行公司的日常业务。 文化嫁植策略。是以母国文化作为子公司主体文化的基础上,把开发国或东道国的文化嫁植到母国文化中,具体地说即人力资源政策以母公司制定的大政策框架为基础,海外子公司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内容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及跨国企 业的多元化经营使国际企业跨文化冲 突现象频繁发生。跨文化冲突已成为 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不能回避的核心 问题,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 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进行背景、成因分 析以及冲突解决方案的挖掘将有助于 跨国企业推进深层的跨文化管理,对 于跨国企业吸纳先进的企业文化,提 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 义。 关键词:国际企业 跨文化管理 跨文 化冲突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33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原因解析(一)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原因解析(一)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 进行。因此,找出其中的原因对避免文化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思维定势文化是一个富有弹性的专门术语,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它为我们提供了与西方人接触交往的机会。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来自陌生文化和国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culturalclash)的现象。要避免交际阻隔现象的发生,交际者必须有清醒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仅谙熟本民族的语言交际规范,还要研究交际另一方所属民族语言交际的文化习惯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两民族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1.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现象 1.1个人隐私 中国人认为个人属于集体,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既喜欢倾听别人的酸甜苦辣,也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分享。然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向别人提及也不愿别人过问自己的私事。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询问对方的父母、年龄、婚姻、职业、收入等,认为这是一种起码的礼貌,如:“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而西方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会相当不快。如: A:“Howoldareyou,Mrs.Read?” B:“Ah,it’sasecret!” 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西方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西方人认为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1.2礼貌用语及行为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礼貌准则,顾日国曾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四大礼貌特征:尊重、谦虚、态度热情、文雅。他根据这些特征提出了五条礼貌准则。其主要一点即是“贬己尊人”。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需要自贬一番,以示谦虚有礼。如回答赞扬时说“哪里,哪里”,“说(唱,写,做)得不好,请多包涵”以及一系列的“不”(不好,不够,不敢当,不值得等)。中国人的这种礼貌、自谦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会使西方人感到困惑。有一位外国人来中国访问,当他对在宾馆前厅弹奏钢琴的中国小姐表示赞扬时,那位小姐羞怯的说:“弹得不好,瞎弹”。那位外国人不解地说:“既然弹得不好,为什么还要坐在这里瞎弹。”中国人这种自谦方式有时会给不了解中国文化习惯的外国人造成一种虚伪的感觉。然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在受到赞扬时,总会高兴地说thankyou表示接受。如: A:Yourskirtlooksnice. B:Thankyou. 1.3餐饮习俗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习惯,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便口味千篇一律,味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说的不好听,就像给机器加油一样。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人们之间经常互相敬酒,敬烟,主人有时会用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